返回辞典目录

 

「亚马拿坭版

 

亚马拿坭版(AmarnaTablets)发掘是迄今为止发现于埃及的唯一用楔形文字书写的皇室书信存案。亚马拿坭版共379件,出土于尼罗河东岸平原,开罗南约190哩处。近年以来定居该地的有亚姆兰族或「亚马拿族」,于是地从人名。该遗址称为亚马拿废丘。亚拉伯语「废丘」(音译为「特勒」)意谓「山冈」,但该遗址是在一平原上。这可能因邻近有山村名「埃特勒」,疑是两名结合所致。坭版刻以楔形文字,字上宽下窄,如钉状,故名「楔形」。楔形的不同形状代表不同的音,有时代表一字。数种不同的语言都可用这种楔形文字表达,正如英、法、德、意诸语虽不相同,但其文字皆可用拉丁字母一样。全部坭版除3件外,其铭文都是亚甲方言。亚甲方言属闪语系,本是流行于米所波大米一带的方言,但在主前二千年代时曾为近东地区外交和公函、条约所采用的国际通用语。据载,1887年某日一埃及农妇到一座废墟铲去其表土欲作肥料,无意中掘出了几块坭版。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便被西方人知道了。偷挖的古物(有法律严禁盗挖古物)被运往卢克索,在那里西方代表和埃及经纪人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后,这首批亚马拿的无价之宝遂被大英、柏林等数家博物馆买去。1889年,在彼特里的领导下,对亚马拿作考古开掘。这座废墟原来是埃及古城亚克塔坦故址,是法老亚门诺斐斯四世(亚肯尼亚顿)的京城。他是埃及第十八代王朝的第十位国王。至此,先后经农民和考古学家之手共355件坭版及一些碎片出土。到十九世纪末,又发掘了若干件,共得379件。源起法老亚门诺斐斯四世(约主前1378-60)于其父三世(主前1413-1377)死前或死后不久,就于亚马拿平原修建亚克塔坦城。工程完竣,皇室及朝臣便由旧都底比斯(在埃及南部尼罗河河套)迁至新都。大部分以楔形文字记载的公文档案(考古不少是呈三世的奏章)也悉数随驾易地。考许多呈四世的坭版奏章是迁都后加入档案的。不久,亚门诺斐斯四世即更名「亚肯尼亚顿」,以示崇奉日神「亚顿」(意若「日轮」)之笃。他去世5年后,继位人弃置亚克塔坦城,又复北迁,定都摩弗。迁都时廷内赘物悉弃诸旧城,其中便有亚马拿坭版。当时蒲草纸已兴,较坭版轻易运用,且便于保存,重要文件均缮写成蒲草纸卷携往新都,坭版便被遗弃,与荒城一同湮没了。内容这些坭版中有29件是教学童书写的课本,内有单字表、词汇表、供书写练习的米所波大米神话片断。另350件是亚门诺斐斯三世和四世时代的外交信件,涵盖30年之久(从先王在位至后王崩后不久),多是各地总督和叙利亚、巴勒斯坦诸王的奏表,也有来自北方和东方强国君王的书信。从这些信件可以看出致书者与法老之间的不同关系:有人似与法老有平等的地位;有人则是他的臣下。外交关系常以结盟为多,藉联姻同盟。在外交关系自居臣下的国君称法老为「我主」、「我的太阳」,有时还称「我的神」,称自己则是「你的奴仆」。现代术语称这类国君为诸侯,称其国为附庸国;称在这种关系中的法老为宗主。跟法老具相对等势的国君则与法老以兄弟相称,这种关系在现代研究中称平等关系。从铭文可知,法老与平等国君信函往复所谈论者多是礼品赠受、联姻修睦、续约同盟、增进贸易诸事,其中还包括礼品清单,互索金银珍品的请托等。这些国家自然都是当时的一流强国如巴比伦、米坦尼、亚述、赫提、亚拉西亚(即居比路)等。至于诸侯的章表,除了向宗主表示效忠外,也有不少是告急求援的,如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诸城邦国的小王即常有此请。巴勒斯坦诸侯告急求援的信件特别引起圣经研究者的兴趣。信函中提及「哈比鲁」一名,使人马上联想起「希伯来」。据信中说,「哈比鲁」在巴勒斯坦好几处地方,「劫掠王土」。综合几个线索,一说以为其时正与希伯来人出埃及和约书亚率众攻入巴勒斯坦的时间相吻合,因此,这些信件从巴勒斯坦居民的观点看来,是希伯来人「入侵」的第一手材料。然而经与其他历史文献对考可知,认为亚马拿坭版提及的「哈比鲁」,就是入侵的希伯来人之说是错误的。原来「哈比鲁」是「亚皮鲁」的另一种拼法。该词词义在亚马拿信札和其他文献中均可释为「亡命之徒」或「无法无天者」,是指当时活动于该地区的一个特殊阶层,各族人均可沦为这个阶层。故此,人没有生来便是「亚皮鲁」的,都是后来入伍,或为非作歹而被人加上了这个绰号。「亚皮鲁」遍布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全境,并无固定地盘。他们蛮勇好说斗,有时给人作雇佣军,有时则打家劫舍为匪。对了解历史的帮助亚马拿信札反映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背景。主前14001350年间近东的均势正在改组。这个时期可谓寡端如麻,形势万变,很难确定各事件的终始日期及其前因后果,我们所能作的只有概述其大体情况。主前146850年间,埃及对叙利亚和巴勒斯坦诸邦向居左右之势。但至主前1400年,亚门诺斐斯三世在位期间,国力已渐不济,对近东事务已有鞭长莫及之虑,致使叙利亚中部和北部均落入了米所波大米强国米坦尼的控制之下,只是米坦尼和埃及的盟约犹在,且有联姻之谊,所以埃及法老亚门诺斐斯三世与米坦尼国王图施拉塔,仍维持着和平关系。埃及控制的南叙利亚和米坦尼控制的中叙利亚之间是「亚穆鲁」(亚摩利)王国;叙利亚北的亚拿多利亚高原(今之土耳其)是与埃及法老也有姻亲之好的赫提王国(即赫人之国)。其时,赫提王国的国势已有衰象,但在亚门诺斐斯三世死后一年(主前1377),赫提王国的舒庇鲁琉玛施即位,他是个很振作的君王,意图复兴赫提王国。于舒庇鲁琉玛施即位之前,埃及法老亚门诺斐斯三世为阻止米坦尼的势力进入南叙利亚,曾与亚穆鲁王亚什他商议对策。亚什他以重金收买亚皮鲁人效命,便不以其内陆国土为足,而一力向地中海岸一带扩充其边界。从亚马拿坭版可以看到,埃及的海岸属国比布罗斯的领土被亚摩利人侵占,其国王里布亚第驰函向法老告急。从亚门诺斐斯三世至四世在位期间,有里布亚第的求援信共67封,呼求之急切,一封甚似一封。与此同时,其南部巴勒斯坦腹地的一位勒巴雅土王也得亚皮鲁人帮助,乘机扩张,其威胁不稍减于亚什他。面对种种动乱,埃及法老只能坐视。舒庇鲁琉玛施即位不久,即出兵北叙利亚,将米坦尼的势力驱向南方。赫提与米坦尼两国均与埃及有约,埃及只好仍取袖手之策。此时,亚摩利人亚什他不但在南叙利亚大施扩张,且连下埃及置为省府的重镇数座,然而埃及仍无计加以制止。后来亚门诺斐斯四世终于派人捕获了在巴勒斯坦腹地作乱的勒巴雅,在解往埃及的途中却被他买通看守,逃之夭夭。不过,他未及逃回巴勒斯坦腹地就遭人暗杀了。勒巴雅有子数名,在他死后都继续为患中原,比他犹过之而无不及,巴勒斯坦诸藩王只有叫苦不迭。赫提王舒庇鲁琉玛施在叙利亚所向披靡,清除了米坦尼的一切势力。亚什他则在比布罗斯城下遭到埃及先遣部队的阻止,不久被杀。其子亚季路禀父志力克比布罗斯城,放逐了比布罗斯王里布亚第。即此,新的均势形成了:赫人据叙利亚北部和中部;埃及人占巴勒斯坦;据叙利亚南部的亚摩利人则是赫、埃两强之间的缓冲。这个形势正符合埃及所望。不久亚季路被召往埃及,羁留达两年之久。归国后却不理埃及盟约,转与赫提王国正式订盟。是时,赫提王国的疆界已与埃及势力范围直接毗邻,对峙之势已在所难免。这一阶段近东史上的诸般事件在亚马拿坭版的铭文中均有记载或反映。JohnE.Long另参:「铭刻」;「埃及」。――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