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希腊化的犹太教」 希腊化的犹太教(HellenisticJudaism)犹太教的一支。它一方面维持犹太人的崇拜方式,另一方面却接受了希腊文化和语言的特点。希腊化犹太教的兴起,有4个因素:(1)亚述人(王下十七,十八)和巴比伦人(王下二十四,二十五)把犹太人分散到希腊世界各处;其后多利买一世(主前300)和庞培(主前63),也分别强迫犹太人迁居到埃及和罗马。(2)巴勒斯坦局势不安;哈斯摩宁王朝的末期,尤其动荡。侨居外地,前途无定,但留在家乡,却肯定会受到战乱、虐待、苛税等等的迫害;在这两个抉择之间,很多犹太人都宁愿迁居他乡。(3)古代地中海几乎每个国家,都提供了务农和经商的机会,很多犹太人都因着经济的因素,移居外国。(4)归信犹太教的外邦人愈来愈多,到了耶稣的时代,更达到颠峰(太二十三15)。对于罗马帝国人口的估计,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大部分学者都相信是1,000,000人左右,那么,20个人中,便有一个是犹太人了。最多犹太人聚居的地方,是罗马、埃及和帕提亚。他们没有甚么经济能力,虽然仍有擢升高位的人(如但以理和尼希米),但大部分的犹太人不是农民,便是属于社会的中下阶层,不贫也不富,没有甚么影响力。巴勒斯坦的希腊化犹太教希腊主义对犹太教主流产生的影响,不但在侨居的犹太人中存在,巴勒斯坦本身也受希腊主义入侵。希腊人在主前332年征服巴勒斯坦后,权力从祭司转移到文士身上;宗教的重点,也从献祭转移到律法上。犹太人的生活中,从此多了对话形式的释经法,也无可避免地接受了希腊的逻辑学。希腊主义的思想,首先从犹太人仿效「高级」希腊文化而来(他们当然没有模仿希腊人的宗教)。城市和上层社会(称为「希腊人」)开始在政治上和文化上效法希腊的时候,就产生了问题。日渐普遍的运动场,被厌恶在公共场所裸露的正统犹太人看为可憎之物。剧场和戏剧也被视为堕落。很多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都不肯把文化和信仰分开,希腊化的趋势便引起了不少的争论。到了西流基王朝时,情况更为恶劣。为了要消除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他们选立了亲希腊的人担任大祭司的职位。主前175至163年,安尼亚三世、雅逊、门尼老斯作大祭司,他们在巴勒斯坦建造运动场、推行希腊服饰、强迫「改革」。这些制度激起了民变,「行毁坏可憎的」安提阿古四世又污秽了圣殿。但玛他提亚和他众子领导的革命终于成功,巴勒斯坦从希腊统治下,得到了自由。虽然强烈的保守意识一度充斥全国,但希腊化的思想方式已无法根除。实际上,这些希腊化的思想,已经成为他们行为的一部分,他们也不自觉。 马加比的哈斯摩宁王朝开始了一段时期后,希腊主义的强大影响力又再度出现。以后的希律王朝推行改变的动力更为激烈。为了要和哈斯摩宁朝代完全脱离关系,希律王引进散居在埃及等地的犹太人,把大祭司的职位授给他们。这个情况一直到基督的时代,都没有改变。故希腊化犹太教,即使是在巴勒斯坦本身,也有很大影响力。犹太侨民和巴勒斯坦犹太教的关系散居在外的希腊化犹太人和本地人的关系,一直以来都不稳定。影响因素包括了政治气候,和某地区犹太人的正统。根据历史记载,有些地方的犹太人把耶和华和希腊诸神混合敬拜;但这些毕竟都是少数,对希腊化犹太教没有影响。散居各地的犹太人不论是公开还是在私底下,都遵行律法。希腊化的犹太人接受了希腊的文化,但同时相信自己在外寄居,真正的家乡依然是巴勒斯坦。他们十分认同同胞所受的苦难;他们的文学也反映出他们热切盼望家乡,能够从外邦的压制下得着拯救。应许之地和圣殿的崇拜,是他们信仰渴望的中心。他们不认为自己和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有甚么不同。促成他们团结的,有5个重要的因素:1.耶路撒冷的圣殿维系他们和巴勒斯坦的关系。他们相信至圣所是神的所在;只有在这里,才可以敬拜神。虽然埃及的亚文有安尼亚所建的圣殿,但这殿只为当地的军队所用,即使是对埃及的犹太人也没有影响力。散居在外的人,在会堂敬拜;但献祭是他们礼仪的核心,这只能在圣殿举行。对于散居的犹太人,律法的要求也自然减轻了;要每逢节期上耶路撒冷,他们实在很难办到。无论如何,很多侨民自己不能去的时候,也会把祭牲送到耶路撒冷。2.殿税使犹太人联合。散居在外的犹太人,不需要支持巴勒斯坦。但每个犹太人都有责任缴纳半舍客勒的殿税,以作公共献祭之用。根据当时的书面纪录,不同地点都收到了巨额,证明他们尽忠交纳。实际上,税款远超过所需时,所余金钱都拨作维修耶路撒冷城之用。因为他们认为耶路撒冷也是圣殿范围的一部分。圣殿的祷文,也包括了「被掳在外的犹太人」,可见殿税造成的团结精神。3.三大节期(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的朝圣旅程,是希腊化犹太人和以色列之间的连系。出埃及记二十三章17节,三十四章23节,以及申命记十六章16节命令每个犹太男丁在这3个节期「朝见神」。即使是在巴勒斯坦,这个命令也不容易遵守,所以也没有严格执行。然而,各地的犹太人,每年仍然蜂拥到耶路撒冷。使徒行传二章9-11节所记载的五旬节,便是一例。年轻的犹太人往往留在耶路撒冷一段时间,在著名的拉比门下研读律法。使徒保罗还是大数人扫罗的时候,就曾经在迦玛列门下受教。4.很多散居的犹太人,回到耶路撒冷居住。使徒行传二章5节说:「那时,有虔诚的犹太人从天下各国来,住在耶路撒冷。」这些地方包括:「称为利百地拿会堂……古利奈、亚力山太……各处会堂……」(徒六9),要希腊化犹太人全部回到家乡居住,当然不切实际;但这正是每个敬虔犹太侨民的梦想。5.另一个联合犹太人的力量,是从家乡出发,作为探访散居各地犹太人特使的拉比。这些称为哲者的拉比,如迦玛列和亚及巴等,往往都是当时最负盛名的学者。他们一对一对的巡回,工作包括了讲道、教训、排难解纷、收集献金,跟本地的拉比没有两样。他们的影响力十分大,耶路撒冷公议会的权力,可以推及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主要是倚靠他们。宗教习惯散居的犹太人的信仰通常都颇纯正。鼓动审讯司提反的(徒六9-15)是希腊化犹太人;宣称保罗带了外邦人进入圣殿(徒二十一27-36),引起暴乱的,也是他们。他们虽然在文化上,随从了希腊人的习俗,但他们在信仰生活上,却是彻头彻尾的犹太人。他们崇拜的中心,自然是会堂。亚历山太的大会堂,据说面积大得要摇动旗帜,才能使会众同声说「阿们」。使徒行传十三章15节所描述的,是个典型的聚会:祈祷、依次宣读律法和先知书,然后是劝勉的话。在圣殿供职的祭司,都是专业事奉的人;但会堂聚会,却是为一般人设的。宣读圣经劝勉会众,都邀请平信徒担任;耶稣和保罗,都曾被邀请。希腊化犹太教最独特的地方,是崇拜不说希伯来语,又没用亚兰文他尔根,而是用希腊语进行。会堂在侨民之间,有重要的社会地位。对犹太人来说,圣工和民事没有甚么分别。会堂的首领和当地的长老,一同作为侨民的领袖。罗马很多地方都容许犹太人自治,这些领袖的权力就更为强大。路加福音四章20节的「执事」,不单负责会堂的事务,更管理全镇。会堂的地位如此独特,在希腊化犹太教中,也担任不同的角色。公共事务在此执行;在很多地方,它被用作学校,公审也是在这里举行。从圣经的记载,还可以知道公开的鞭打也是在会堂执行(太十17;徒二十二19)。使徒行传九章1-2节更叙述保罗领取文书,使他可以从侨居地的会堂法庭中,引渡基督徒回耶路撒冷。教育的重点,自然是教导律法。律法不是祭司和拉比的专利,而是全民的责任。在这方面,犹大地和散居地也没有甚么分别,只是家乡的学校,拒绝使用希腊文而已。孩童在5至6岁便开始学习圣经,10岁时,再加上口头的律法。到了12至13岁,便完成学业,在受过「受诫礼」后,正式进入成人的社会。成人仍要研读律法,但都集中在口头律法之上。犹太侨民的另一个特点,是对进教者和虔诚人的训练。两者之间的分别,在于虔诚人还未受割礼,不能算是立约之民的一部分。详读使徒行传,便可看出在大部分保罗传道的城市,虔诚人都是初信者的核心。外邦宗教信仰的败坏,使外邦人觉得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宗教信念和高尚道德,十分有吸引力。希腊化犹太教的会堂,因此也成为宣教的中心。最后,我们也要提到同业公会的发展。当时不同的行业(如制造帐棚、织布等),通常各有自己的公会。这些公会各自形成了自己的社团。我们知道亚历山太的会堂里,每个公会都有自己的坐席。这可能是普遍的做法。和巴勒斯坦犹太人的歧异一如前面所说,过分注重差异是不应当的。因为希腊化犹太教始终还是偏重犹太多于希腊,巴勒斯坦本身也无不受到希腊主义的影响。两者分别最大的,是在日常生活、买卖方法和思想方式。当然,对于在侨居地出生的犹太人来说,只要当地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没有冲突,他们都是倾向接受的。比方说,不少犹太人都接受了他们邻舍喜欢的戏剧、竞技、艺术和表达的方式。在亚历山太,有些甚至打算接受希腊的教育;希腊教育是成为公民的必经阶段。但大部分犹太人都不愿意屈服到这个地步,只是留在自己侨民的圈子中。贵族阶层当然比一般人容易接受希腊主义;普通犹太人和说希腊话的外邦人接触,都只是生意上的来往而已。但到了基督的时代,希腊化犹太教却被广泛的反犹太运动,迫得从自我隔离的状态中走出来。另一方面,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却没有积极向外邦人传道──这从犹大地没有甚么反对偶像的论战,就可以看出来了。他们认为神国降临,偶像便会消失,所以拒绝积极反对外邦人的生活方式。在散居地,情形就不同了;犹太人被迫维护自己的宗教,因此发展出积极的辩证法。这些用希腊哲学措辞表达的辩证方法,产生了大量的希腊犹太文学。七十士译本的作用,可能不单是给希腊化犹太教一本圣经,而且还要用作证明犹太教和希腊哲学不是水火不容的。斐罗的作品更进一步把犹太神学,藉希腊概念表达。学者把这些犹太文学分为4类:(1)历史书(如约瑟夫的著作),要证明犹太历史和外邦的不同,有特别的意义。(2)神学和哲学作品,用希腊的形式,表达犹太人的信仰(如《所罗门智慧书》)。(3)希腊风格的犹太诗歌。(4)护教作品,首先回答异教徒的控诉,然后讪笑他们的方式。然而,我们必须注意,写成这些作品的,都是知识分子,不是普罗大众。一般的犹太人,即使是散居在外的,和这些作品都没有直接的接触。GrantR.Osborne另参:「希腊主义」;「犹太教」;「斐罗」;「亚历山太」。――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