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希伯来书」提要

 

壹、作者

 

        本书作者是谁,因全书始终并未题及其名字,故乃为逾千年仍未解之谜,古今解经家意见纷纭,莫衷一是。今试归纳各派主要论据,正反(肯定与否定)两面并列,供读者参考:

      ()保罗说

            1.正面肯定的论据:

                  (1)此说源自亚力山大教父革利勉的写作,东方教会一直毫无疑问的接受本书为保罗所写,至于西方教会则是到第四纪才因耶柔米、奥古斯丁的认定而接受。近代对此说最著名的支持者包括司可福、达秘等人。

                  (2)书内确有一些保罗的词汇和语气,例如『义人必因信得生』(38)是保罗喜欢引用的话(罗一17;加三11);又如本书所论的列祖、应许、律法、诸约等,正合乎保罗在罗九4~5所提的。

                  (3)本书的内容与《加拉太书》极其相似,教义与保罗其他书信也完全吻合,并且也很符合保罗对犹太人极重的负担。

                  (4)『我们的弟兄提摩太已经释放了;他若快来,我必同他去见你们』(十三23),表明作者乃是亲近提摩太的长辈同工(参提前一2;提后一2)

                  (5)本书作者请求信徒为他代祷(十三18~19),而在新约书信的作者中,保罗是惟一请信徒为他祷告的使徒(罗十五30~32;弗六19~20;西四3;帖前五25;门22)

                  (6)书末的问安和祝福(十三24~25)与其他保罗书信的结尾相似(罗十五33~十六24;林前十六19~24;林后十三13~14;加六18;弗六23~24;腓四21~23;西四10~18;帖前五26~28;帖后三16~18)

                  (7)本书中所用『我们所说』(5)、『我们所讲』(1)表明作者是代表一个同工团说话,这种情形惟独在保罗书信中出现。

                  (8)外证包括初期教父、希腊正典名单、拉丁正典名单、一些古抄本、英王钦定本等,标明『使徒保罗达希伯来人书』达一千二百年之久(主后4001600)

            2.反面否定的论据:

                  (1)本书作者从始至终没有表明或运用使徒的权柄,而内中『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3)一句,表示作者未曾亲自从主领受启示,可见本书非保罗所写(参加一12)

                  (2)书内有很多旧约经文出自七十士译本,非保罗惯用的琐拉本。

                  (3)本书的文字体裁,与保罗惯常的风格不同。

                  (4)本书没有具名,这与保罗其他书信惯常的作法不同。

                  (5)保罗是外邦使徒,极力提倡外邦信徒与犹太信徒同归于一;但本书专提犹太人的救恩,完全不提外邦教会,似乎和保罗的宗旨不符。

      ()巴拿巴说

            1.正面肯定的论据:

                  (1)此说最早为教父特土良所提倡。

                  (2)巴拿巴为利未人(徒四36)他对旧约的利未体系必然相当清楚;他又曾为保罗的同工,对保罗的神学教义耳熟能详,所以能写出本书。

                  (3)『弟兄们,我略略写信给你们,望你们听我劝勉的话』(十三22),语气符合巴拿巴的恩赐――『劝慰子』(参徒四36)

                  (4)外证为《巴拿巴书信》(古抄本Codex Claremontanus)

            2.反面否定的论据:

                  (1)作为外证的《巴拿巴书信》,有些地方与本书论证不符。

                  (2)巴拿巴不像是与提摩太有亲密同工关系的一位。

      ()亚波罗说

            1.正面肯定的论据:

                  (1)此说最鼎力支持者为马丁路德,近代有名的支持者为亨利阿尔福德。

                  (2)路加在《使徒行传》称他(亚波罗)是『有学问的,最能讲解(旧约)圣经』(徒十八24),因此他有资格写本书。

                  (3)本书内含有一些『亚力山大哲学思想』,而亚波罗正是出身于亚力山大的圣经学者(徒十八24)

                  (4)亚波罗在事奉主初期,曾经受过保罗同工百基拉、亚居拉的成全,后来更被保罗自己认定是他的同工(林前一12;三4~622;十六12;多三13),因此他有资格写这本与保罗神学思想相近的书信。

            2.反面否定的论据:

                  (1)在教会历史上,从来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有关亚波罗的传闻,直到第十六世纪才被马丁路德提出来。

                  (2)亚波罗和提摩太似乎从未有过同工关系。

      ()路加说

            1.正面肯定的论据:

                  (1)最著名的支持者为加尔文。

                  (2)本书内精湛优美的希腊文体裁,与路加所写的《使徒行传》在文法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3)『后来是听见的人给我们证实了』(3),表示作者正像路加这样非直接跟从主的人,却从使徒学习了基督救恩的道理。

            2.反面否定的论据:

                  (1)路加是外邦人,不太可能以犹太人为专门写信的对象。

                  (2)路加或有可能担任保罗口述的执笔书写者(如罗十六22『代笔的德丢』),但不太可能自己成为说教者。

      ()其他说

            1.有些人主张百居拉和亚基拉是本书的作者(参徒十八26)

            2.也有些人主张本书为罗马的革利勉(96A.D.)所写。

            3.另有些人提及本书的作者可能为使徒彼得,或是执事腓利,或是西拉、马可、以巴弗等人。

            4.上述各种说法并没有充足且有力的内证与外证,仅能把它们当作姑且参考的资料。

 

        其实,作者既然受圣灵的感动而自我隐名埋姓,相信必有其用意;因为像这样一本专门高举耶稣基督的书信,作者是谁,并不重要。所以我们不必勉强断定是谁写的,而把注意力集中在主自己身上。无论本书的作者是谁,反正都是神『借着祂儿子晓谕我们』(2)

 

贰、写作时地

 

        本书的成书日期,根据外证和书中的内证推测如下:

        ()罗马的革利免(主后95)曾引用本书,这是第一世纪的时候。且本书中提到『我们的兄弟提摩太已经释放了』(十三23),故本书必不是在第二世纪才写成的。

        ()本书中多次提到圣殿献祭等礼仪,所用动词均为现在式(1~3;七27;八3~5;九6~9;十1~2811;十三10~11),表示当时圣殿还在,祭司仍在供职,故此本书成书日期必不迟于主后七十年(圣殿被毁之年)

        ()书中表明接受本书信的人们已经信主多年(12),他们并且曾经受过许多苦难(32~37;十二4~5),故本书成书日期必不太早。

        ()书中暗示有些传神之道给他们的人已经为主殉道(十三7),且提摩太被囚获释(十三23);这两件事极可能与该撒尼罗逼迫信徒有关(64~68A.D.),故本书成书日期必不早于主后六十四年。

        ()综合上述论据,本书极可能是在主后六十五至六十九年间写成的。

 

        至于写书地点,可从书中『从意大利来的人问你们安』(十三24)一句,推测出:

        ()本书是在境外意大利人集居之地(如哥林多、以弗所等地)所写。

        ()按原文,『从意大利来的人(They from Italy)』也可译成『意大利人(They of Italy)』,如此,则本书是在意大利境内,很可能就是在罗马写成的。

 

参、本书受者

 

        ()本书的受者是亚伯拉罕的子孙(4),并且『列祖』一词(1)表明他们是犹太人信徒,不但熟悉旧约以色列人信心的先祖(十一24~34),且也熟悉旧约律法及礼仪(4~8)

        ()这些犹太人信徒,不但认识本书的作者,也认识提摩太(十三23)。他们没有亲自听过主耶稣的道理教训,乃是别人传讲给他们的(3)。他们信主已有一段相当的年日,但在真道上却未长大成人(11~12)。不过,他们并没有离弃信仰(6~10)。他们曾经为主受过苦,有心走主道路(3236);并且抵挡罪恶,却未到流血的地步(十二4)

        ()有些古抄本标明受者为『希伯来人』,字义是『过河的人』;亚伯拉罕是第一个渡过大河的人,他从米所波大米渡过伯拉大河,搬到巴勒斯坦地(参徒七2~4),故他是第一个希伯来人(参创十四13)。犹太人自古即被称为希伯来人(创卅九14;出二6),他们也喜欢自称希伯来人(创四十15;腓三5)

        ()我们基督徒乃是属灵的希伯来人,所以我们应当把本书的教训应用在自己身上。

 

肆、写本书的动机

 

        ()当时的希伯来信徒正面临信仰两大危机:外有罗马政权的逼迫,要他们放弃对基督的信仰;内有犹太主义者的劝诱,要他们回到旧约律法底下。

        ()而这些希伯来信徒的属灵光景,也确实深受外在恶劣环境的影响,他们对所听见的道理并不觉得宝贵(1),没有勇气为真道站住(6)信心开始动摇(14),对神的应许不能全心信从(111);他们中间有些人似乎疲倦灰心(十二312),甚至停止聚会(25),不顾那些曾经引导他们之人的信心榜样(十三7),正濒临被异端教训勾引了去的危险(十三9)

        ()因此本书的首要目的,乃是为着劝勉希伯来信徒(十三22),坚固其信心,不致轻易动摇。本书特别从下列几方面加以劝勉:

            1.使他们对信仰的对象――基督――有正确且深入的认识;祂超越过犹太教的一切人、事、物,包括天使、摩西、亚伦、律法、礼仪、祭司和祭物等。

            2.使他们对信仰的内容――新约――有重新的体认;它乃是更美之约,是旧约所无法与之伦比的。

            3.使他们对信仰的前辈――信心见证人――有所思想和效法;他们都在信上得了美好的证据,如同云彩围绕着我们。

            4.使他们对信仰的结局――盼望――有所向往和警戒;我们若要得着天上更美的家乡,便须轻看地上世俗的引诱和苦楚。

 

伍、本书的重要性

 

        本书引用旧约经文、事迹、教训特别丰富,可说是一本『旧约要道注解书』。我们若要明白旧约的真理,宜以本书为入门,按照其解经原则,正确地发掘旧约中许多有益我们灵性的宝藏。

        本书所阐明的真理,也正适合今日教会的需要。和当时的希伯来信徒一样,今日的教会也正面对着两大属灵危机:外有撒但假借人手的迫害,内有异端邪说的勾引,令许多信徒冷淡灰心、软弱退后,甚至有人跌倒,转去随从各样的异端。我们真需要从本书的信息,得到鼓励,存心忍耐,同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

 

陆、主旨要义

 

        全书的主题乃是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祂『超越』过天使和旧约一切伟大人物,而祂所成就的新约也比旧约『更美』,我们这些处在新约时代的信徒,在祂里面得以借着『更美』的祭物,进到『更美』的至圣所,来到神面前。因此,我们应当持定信心、盼望和爱心,在这多难的世代中,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到了时候,就得有分于天上那『更美』的家乡。

 

柒、本书的特点

 

        ()本书引用旧约圣经相当多,直接引用达三十九次,且每一章都有引用;而间接引用的次数更高达二百十九次。可见,本书是以旧约为根据的一本证道集,是以凡不熟谙旧约圣经的人,便会觉得本书隐晦难懂。

        ()本书的文学体裁相当特殊,开头像散文,过程像讲章,而结尾像书信。本书的希腊文笔风格精湛优美,论证繁博精辟,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文学杰作。

        ()本书在论证之际,中间穿插了至少五段劝勉的话,用意在使读者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明白了真理之后,便须付诸实行;否则,恐会招来神更严厉的对付。

        ()本书是一本含有许多严肃警戒的书信,包括:

            1.若不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恐怕会随流失去(1~4)

            2.若存着不信的恶心,以致心里刚硬,就会惹神发怒(7~19)

            3.若学那不信从的样子跌倒了,就不得进入神的安息(1~13)

            4.若不竭力追求长进,就不会长大成人(11~3)

            5.若是离弃道理,就不能重新懊悔(4~8)

            6.若是故意犯罪,赎罪的祭就再没有了(26~31)

            7.若是退后,神心里就不喜欢(32~39)

            8.若是弃绝那从天上的警戒,就不能逃罪;因为神乃是烈火(十二14~29)

        ()本书是一本『神无上启示』或『神更美启示』的书信。这个神无上的启示就是耶稣基督自己;祂不但胜过今世一切人物,祂也胜过天使和圣经中一切属灵伟人、仪文和规条。唯有赏识并高举祂,才能粉碎我们心目中所以为最好的一切人、事、物。

        ()本书又是一本『大祭司耶稣基督』或『在天上活着尽职之基督』的书信。祂已经升入高天,祂能体恤我们的软弱,又长远活着替我们祈求;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来到祂施恩的宝座前,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本书是一本『属神的名人堂(Hall of Fame)』的书信,里面罗列了许多信心伟人(十一1~40)

        ()本书里面充满了各种对比,例如:

            1.众先知与祂儿子的对比(1~2)

            2.古时与这末世的对比(1~2)

            3.神儿子与天使的对比(4~14)

            4.天地要改变与祂永不改变的对比(12)

            5.摩西与基督的对比(1~6)

            6.断不可进入与竭力进入的对比(7~11)

            7.大祭司亚伦与基督作大祭司的对比(1~10)

            8.每日献祭与只一次献上的对比(27)

            9.外面的律法与里面的律法、旧约与新约的对比(10~11)

            10.牛羊的血与祂的血的对比(11~28)

            11.将来美事的影儿与本物的真像的对比(1~14)

            12.亚伯所献与该隐所献的对比(十一4)

            13.耶稣的血所说与亚伯的血所说的对比(十二24)

            14.会被震动与不能震动的对比(十二27~28)

            15.幔内与营外的对比(19~20;十三10~13)

 

捌、本书与其他圣经书卷的关系

 

        ()本书内遍布旧约背景,如宗教、礼仪、神学、词汇,与旧约的《利未记》极为接近。本书的信息与旧约五经有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五经中的《利未记》。《利未记》是论及预表中的救恩,而本书所论,是《利未记》所预表救恩的实际;实体如何比影儿更美且完全,本书也比《利未记》更超越。所以本书又被解经者称为新约的《利未记》。

        ()有人称《希伯来书》为『第五福音书』,前四本福音书描写基督在地上的作为,《希伯来书》则描写基督在天上所作的――基督升天为信徒之大祭司,现今在『天上的至圣所』中,每日为信徒祈求(25;罗八34)

        ()本书的信息与《罗马书》及《加拉太书》有共同的重要原则,因为这三本书论及主的救恩,都是以哈二4惟义人因信得生』为基础。但三卷书的着重点不同:《罗马书》注重『义人』二字,说明人如何才能在神面前被称义;《加拉太书》注重『得生』二字,解释人得救不是凭行为入门,也不是凭行为成全,乃因领受神儿子的生命;本书却注重『因信』二字,列举旧约信心的伟人,证明信心乃是使人蒙神喜悦的『明证』(来十一56)。《罗马书》启示基督徒信心的『必须性』,《加拉太书》启示基督徒信心的『基要性』,《希伯来书》则启示基督徒信心的『超越性』。

 

玖、钥节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14)

        「凡是靠着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为祂是长远活着,替他们祈求。」(25)

        「弟兄们,我们既因耶稣的血,得以坦然进入至圣所。是借着祂给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从幔子经过,这幔子就是祂的身体;又有一位大祭司治理神的家;…就当存着诚心,和充足的信心,来到神面前。」(19~22)

        「这样,我们也当出到营外就了祂去,忍受祂所受的凌辱。」(十三13)

 

拾、钥字

 

        「更美」、「超过」、「强过」、「大的」(4;六9;七71922;八66;九23;十34;十一163540;十二24)

        「信心」(2;六112;十223839;十一134567789111317202122232427282930313339;十二2;十三7)

        「大祭司」(17;三1;四1415;五1510;六20;七262728;八13;九71125;十12;十三11)

        「永远」、「永永远远」(288;五69;六2520;七17212428;九12141526;十一3,;十三82121)

        「完全」、「全备」、「成全」(10;五9;七1928;九9;十114;十一40;十二23)

        「一次」(27;九7122628;十101214;十二2627)

 

拾壹、内容大纲

 

【基督超越过一切,所以我们应当就了祂去,靠祂持守信望爱】

一、基督超越过一切(1~39)

    1.祂的工作超越过一切(1~3)

    2.祂超越过天使(4~18)

        (1)祂是神的儿子,名字和身位超越过天使(4~18)

    插入的劝勉之一:当越发郑重所听见的道理(1~4)

        (2)祂是人子,所成就的超越过天使(5~18)

    3.祂治理神的家,超越过摩西(1~6)

    插入的劝勉之二:当竭力进入神的安息(7~13)

    4.祂为大祭司,超越过亚伦(14~28)

        (1)祂作大祭司,乃在乎那使祂从死里复活并升天的神(14~10)

    插入的劝勉之三:当竭力长进达到完全的地步(11~20)

        (2)祂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和样式,永远作大祭司(1~28)

    5.祂所成就的新约超越过旧约(1~18)

        (1)因新约是凭更美之应许立的,有祂作中保,故是更美之约(1~13)

        (2)因新约是用更美的祭物和血献的,故具有永远除罪的功效(1~18)

    插入的劝勉之四:当坚守信望爱,不可故意犯罪(19~39)

二、信望爱的榜样、警戒和劝勉(十一1~十三6)

    1.信心的定义和榜样(十一1~40)

        (1)信心的定义(十一1)

        (2)信心的见证人(十一2~40)

    2.盼望的劝勉和警戒(十二1~17)

        (1)当存心忍耐,奔那摆在前头的路程(十二1~4)

        (2)当忍受父神的管教,必要结出平安的果子(十二5~13)

        (3)要谨慎,避免以扫的错误(十二14~17)

    插入的劝勉之五:当为那不能震动的国,用虔诚敬畏的心事奉神(十二18~29)

    3.爱心的劝勉(十三1~17)

三、结束的话(十三18~25)

    1.请求代祷(十三18~19)

    2.祝福(十三20~21)

    3.预告(十三22~23)

    4.问安和祝福(十三24~25)

 

―― 黄迦勒《基督徒文摘解经系列──希伯来书注解》

 

希伯来书(Hebrews,Lettertothe)新约中最奥妙难解的书信之一。本书的作者、写作年代、收信人,都笼罩着神秘的色彩。尽管如此,希伯来书依然是圣经中一本最合时、最中肯的书卷。约300年前,英国的清教徒欧文说过:「重要性仅次于罗马书的书信,无疑是希伯来书。」确是中肯之言。这卷书既讲教义,又讲实践;有神学的训导,也有牧者的劝诫。简而言之,本书有力地证明了基督教的终极性。除了突出的教义和护教讨论外,希伯来书更反映出牧者之心的热爱和关切。本书激励那些经历过神在基督里至终恩典的人,叫他们持守神在祂儿子里终极的启示。

有别于其他新约书信,希伯来书开始的地方,并不像一封信。本书的开始,没有问安的话,也没有道出作者和收信人。作者自己形容本书是「劝勉的话」(十三22),间接表明这是口头的教训,或是一篇讲章(参徒十三15)。十一章32节「时候就不够了」这句话,也证明这是口头发表的演讲,并非书写下来的论文。希伯来书虽然主要是讲道,它的结语却仍是书信的方式(十三22-25)。有人看出,这本书以论文的形式开始,慢慢地转移到较专门的书信体裁(参二1,四1,十三22-25)。这些证据显示作者感到逼切需要和信主的弟兄姊妹以书信的形式交通,便把一篇原为「劝勉的话」的讲章,改为一封信件。作者希伯来书没有直接说明作者是谁。自二世纪后期开始,便有不同的权威把保罗和这卷书连起来。亚历山太的革利免(主后220卒)推测说,保罗写希伯来书给犹太人,路加把这卷书翻成希腊文。但现代的学者大都不接受这个理论。革利免的门生俄利根(主后254卒)则概括地说,这本书有保罗的思想,但它的风格却和一切现有保罗的作品不同。其他早期的权威如耶柔米(主后419卒)和奥古斯丁(主后430卒),深信只有使徒著作才能成为正典;他们都相信保罗是希伯来书的作者。

但有几个因素反证希伯来书的作者不是保罗。作者自隐其名,和保罗在书信开首问安的习惯相违背。希伯来书二章3节表示作者是个主耶稣目击证人的门徒。但保罗却坚称他对基督的认识,直接来自复活了的基督(参加一12)。当代学者普鲁斯对希伯来书作者的分析有如下的说法:「我们可以肯定,这本书的思想不是保罗的,语言不是保罗的,引证旧约的方法也不是保罗的。」早期的基督教传统,也提过巴拿巴是希伯来书的作者。根据特土良(主后220卒)的记载,很多早期的权威都相信巴拿巴是这封信的作者。使徒行传四章36节称他为「劝慰子」(参来十三22)。再者,身为利未人的巴拿巴,对书中的重点──犹太人的献祭仪式,也必然十分熟悉。马丁路德是第一个人提出希伯来书是亚波罗的作品。因为亚波罗是「一个优良的学者,又曾经是使徒的门徒,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少。他对圣经又十分熟悉」。他是亚历山太人(徒十八24),必然熟知希伯来书显著的预表解经法。亚波罗显然有资格作为希伯来书的作者。此外,又有人提出了几个可能是希伯来书作者的名字。加尔文猜测这位作者可能是路加或罗马的革利免。原来希伯来书希腊原文的文字和风格,和第三本福音书以及使徒行传有相似的地方。有人提出本书的作者是西拉。西拉是一位犹太信徒,家乡是耶路撒冷,他对旧约的祭礼系统应该了如指掌。他「在弟兄中是作首领的」(徒十五22),又是保罗外邦宣教的同工,显然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信徒都认识他(彼前五12)。总之,希伯来书的作者,可能是一位第二代的犹太基督徒。他精通古典希腊文,所用的圣经是七十士译本,又通晓第一世纪的亚历山太哲学,是个富于创作性的护教学家。但这位作者到底是谁,我们的答案也不能比三世纪的俄利根说得更确实:「这封信实际上是谁写的,只有神才知道。」背景这卷书最早的名字,是「给希伯来人」,暗示这封信的受书人,是散居各地的犹太基督徒。至于著书时的历史状况,书信本身也提供了几个线索。信中提到收信的人信主以后不久,便面临严厉的逼迫(来十32-36)。在这场试炼中,这些初信的人曾被监禁、家业被抢夺、公开受辱、受骂。但另一方面,神也没有叫他们放下生命,成为殉道者(十二4)。在初信基督的时候,他们曾热心侍候有需要的信徒,借着行为显出关怀和爱心(六10),又曾安慰那些因信仰而遭受逼迫的人(十34)。经历过这些苦难以后,这些收信人却没有继续在信仰上成熟(五11-13)。但他们再度面临逼害,主又似乎延迟不来,这些信徒便开始动摇、失望、沮丧。他们甚至企图背弃基督,回到受罗马法律保障的犹太信仰中,寻求庇护。所以我们看见书中提到「怪异的教训」(十三9),就是那些要把他们诱回从前信仰的犹太教分子所教导他们的。开始动摇的信徒停止了聚会(十25),又不再信赖他们属灵的领袖(十三17)。作者担心这些犹太基督徒可能从此抛弃信仰,于是便严厉地警告他们背弃圣子的可怕后果(十三12-19,六4-6,十26-31),又鼓励他们重新委身给神最大至终的启示──基督。写作年代不能肯定作者和收信人的身分,便不能确实知道写作的年代。我们已经提过,希伯来书的作者,甚至收信的人,都是亲身认识耶稣之人的门生(二3)。信中更有资料暗示,保罗可能已经去世,较保罗年轻的同工提摩太则仍然生存(十三23)。

希伯来书完全没有提及耶路撒冷被毁,对于确定写作年代,十分重要。本书一个重要的论点,是旧约已经成为过去,律法上的祭司已被取代。如果写作年代是在主后70年之后,作者实在不太可能绝口不提圣殿被毁。希伯来书九章6-10节、十章1-4节、11-14节,都坦言犹太人依然仍在献祭。所以我们可以稍为肯定地说,希伯来书是在主后70年之前写成。有些学者指出希伯来书三章7-19节(引用诗九十五8-11),提到以色列人在旷野流浪40年的论点,如果是在主受死以后40年将要来临之时说出,会更加有力。这样鉴定日期的方法,会把希伯来书的写作年代定为主后66年。总之,各样线索归纳起来,显示出希伯来书的写作年代,应当在主后6070年之间,最有可能是六十年代的中期。写作缘起和收信地点希伯来书的写作地点,也不能确定。某些希伯来书的古卷有「写于罗马」或「写于意大利」的附注。这个附注是由「从意大利来的人也问你们安」(十三24)一句话中演绎出来的。其实这句话最有可能是作者代一些旅居在外的意大利信徒,向他们家乡收信的教会问安。写信的地点,可能是在亚西亚。无论如何,我们总不能肯定希伯来书的写作地点。有人提出,希伯来书是写给一群归信基督教的犹太人的,但这封信究竟是寄给哪一个地方的信徒,却引起了许多辩论。学者的见解各有不同,从犹大到士班雅都有。传统的见解相信希伯来书是写给巴勒斯坦的犹太信徒的。但反对这个立场的,却有以下的论点:(1)书中没有提及耶路撒冷的圣殿;(2)收信的信徒没有亲自接触过耶稣;(3)十二章4节说收信的人「还没有抵挡到流血的地步」,这不是当时巴勒斯坦信徒的写照;(4)希伯来书提到收信的信徒十分慷慨(十34,十三16),和赤贫的耶路撒冷教会不符;(5)整本书的语气,都像是希腊化的作品,不像犹太人的拉比文学。关于收信的地点,还有以下几个推测:(1)该撒利亚,这个理论相信本书的作者是路加;(2)叙利亚的安提阿,假定作者是巴拿巴;(3)以弗所,因为保罗在这里传道时,很多犹太人信了主;(4)歌罗西,因为歌罗西异端的信念,和希伯来书提到的假教训,有若干相似的地方;(5)亚历山太,有人认为这封书信似乎受到了哲学家斐罗的影响。不少学者都同意,希伯来书是写给一群住在罗马的犹太基督徒的,因为(1)早在主后96年之前,希伯来书便首先为罗马教会所知;(2)罗马书十一章1318节,暗示罗马教会里有一群属于少数的犹太基督徒;(3)信中提到收信人要忍受的逼迫和苦难(十3233,十二4),和我们所知道、罗马政府压制信徒的手段相符;(4)「从意大利来的」圣徒,可能是向他们在罗马的弟兄问安;(5)罗马的犹太人团体,保存了一些非主流、教派性的犹太教传统;这或许便能解释,昆兰团体的神学思想与生活方式,为甚么和希伯来书所表达的,有几个显著相类之处。这封书信的对象,很有可能是地方教会中一小组的信徒。五章12节说:「看你们学习的工夫,本该作师傅」,这个劝诫,显然不能切合全体的会众,希伯来书十三章724节,也进一步支持收信人是一小群人的理论。他们可能是个「家庭教会」,属于较多会众的一部分。我们初步的结论,相信希伯来书的收信人是散居在外、归信了基督的犹太人。他们熟悉旧约背景的犹太教,也晓得希腊文化的宗教哲学。他们可能是个有脱离母会倾向的家庭团契(十25)。罗马书十六章514-15节,也证实了在罗马有家庭教会的存在。写作目的作者看见他的犹太基督徒朋友,有返回犹太教的危险,便写下这些「劝勉的话」(十三22),解释基督启示的终极性。他告诉这些沮丧、动摇的读者,神终极的启示——基督,超过了犹太教中最杰出的伟人。他又断言,基督所作成的救恩是属天而永恒的。律法祭牲的制度无力除去罪污,但靠着永恒的大祭司基督,「进到神面前的人,他都能拯救到底」(七25)。简言之,作者指出领受了永恒救恩的人,不能避免逼迫和苦难,耐心的忍受是不可或缺的。正如我们信仰的先锋耶稣,因着永恒的果效,存着耐心忍受苦难,被人侵扰逼害的信徒,也当期待永恒「不能震动的国」(十二28),「把下垂的手、发酸的腿挺起来」(第12节)。作者最后一个目的,是要宣告弃绝耶稣基督的人,将会受到可怕的审判。我们的神既然「是烈火」(十二29),「我们若忽略这么大的救恩,怎能逃罪呢?」(二3)内容提要和神学思想除了罗马书以外,新约之中讲及教义最多的,便是希伯来书了。作者提出了一连串的论点,证明基督的福音超越了犹太教。耶稣的位格和事工都是终极的;故基督教也是最大信仰的规范。本书排斥其他宗教,和现今世代的信念背道而驰。圣子超越以往的启示(一1-4)作者提到了神从前透过不同的方式──异梦、异象、言语、大能的作为──向众先知启示自己。但「在这末世」(参九26),祂却最终确实借着自己的儿子对人说话(一2)。这个论点的中心思想,是先知透过各种不同的途径得着神永恒的话语。但父神和圣子亲密的关系,却显示出神最终的启示是来自祂本体的深处。圣子为神启示颠峰的身分,在基督的位格和永恒工作上,引出一个简洁而奥妙的声明:祂是「神荣耀所发的光辉」,神一切的属性,都在祂身上灿烂地表现出来。正如封蜡上面的是印章的图案,祂又是神本性的真像(一3)。耶稣是神终极的启示,是永恒、真实的神子。基督是宇宙的创造者(第2节),又是维系万有的力量(第3节),祂的卓越性,可见一斑。在善恶的范畴之内,祂更洗净了人的罪,现今坐在神的右边掌权(参八1)。神立基督为后嗣、为万有之首(一2),可见祂喜悦基督。除了父神以外,祂的名比一切都更尊贵(第4节)。圣子超越天使(一5至二18)圣经时代和以后的犹太教,都高举天使的地位。犹太人的传统相信,天使在神的宝座前赞美祂,传递神的启示,执行祂的旨意,并拯救神的子民。天使不论在能力还是知识上,都远超人类。根据犹太人的次经,天使还掌管星辰,负责文化的兴衰。昆兰的思想相信在末世的时候,天使会与彼列和他邪恶的势力,作宇宙最后之战。希伯来书的作者就在这种背景下,辩明基督远超过一切天使之上。他引证了一连串人所共知的旧约经文,应用在基督身上。神从来没有对任何天使说:「你是我的儿子,我今日生你」(诗二7)。这一句话,今日却对圣子说出(来一5)。圣子道成肉身来到世间,接受天使顺服的敬拜(第6节)。祂在神的右边,满有主权、永恒、威严(81112节)。相反,天使都是服役的灵(第14节),尊严、能力都在圣子之下。作者在希伯来书二章1-4节加插了一个警告,对于犹豫不决的读者,说明偏离神真理的危险。既然违背神藉天使传达的律法,便会受到严厉的惩罚,那些人践踏藉祂儿子所传递的启示,神对他们的审判将会是何等沉重呢?忽略神在基督里拯救的恩典,必然会受到报应(第3节)。提到天使,作者便联想到基督的降卑与高举(二5-18)。诗篇八篇所描述的,是人类既渺小却又重要。作者把它应用在耶稣的经历上。自从取了人类血肉之躯,耶稣变得「暂时比天使小」(二7,和合本小字)。但完成了世上的工作之后,祂便升到天使之上,得着天上荣耀尊贵的冠冕(第9节)。作者接着详细说明基督降卑与高举在神学上的重要性:基督来到世间,为要(1)领许多儿子进荣耀里去(第10节);(2)败坏魔鬼(第14节);(3)从死的捆绑下释放祂的子民(第15节);(4)在十字架上为人的罪献上挽回祭(第17节)。另一方面,基督升到天上,是要(1)以忠信祭司的身分,为我们代求(第17节);(2)搭救受试探之苦的人(第18节)。基督的位格和事工,最简明的提要,记载在希伯来书二章9节:「惟独见耶稣暂时比天使小;因为受死的苦,就得了尊贵荣耀为冠冕,叫他因着神的恩,为人人尝了死味」(和合本小字)。圣子超越摩西和约书亚(三1至四13)考虑归回犹太教的犹太基督徒,必然相信摩西是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们所尊崇的摩西,在以色列历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他带领以色列人出埃及、过旷野,又蒙神赐他神圣的律法。但希伯来书的作者指出,摩西虽然尽忠于神的呼召,但他只不过是神家的仆人而已。耶稣的身分,却是儿子,不是仆人;祂不单居住在房屋里,更是房屋的建造者。故耶稣远在受人尊崇的摩西之上。耶稣超过摩西,有甚么实际意义呢?作者引用诗篇九十五篇7-11节,重述摩西领导下的以色列人,流浪旷野的可悲经历(来三7-19)。在这40年中,人民硬心悖逆神,以顽梗的心惹神发怒(第10节),致使祂起誓说,这些犯罪的人,断不可以进入所赐的安息(1118节)。作者指出,在摩西之下违背神,尚且有这么严重的后果,离弃了基督,后果将会更严重。他警告这些心怀二意的信徒,不要存着邪恶不信的心离弃永生神(第12节)。只要坚忍到底,才能达到天国的目标(第14节)。以色列人同样也视约书亚为一位伟大的领袖。然而约书亚领导下的人民,也因为不肯顺服,不能进入神所计划的安息。这个安息的概念,相等于神造物之后的安息(四34),和救恩有密切的关系。我们要离弃自己无用的行为,信靠基督已成之工,才能经历这个属灵的实在(第10节)。作者提醒他的读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为神的子民存留」(第9节),这个安息,只有基督才能赐予。基督徒不但能在今世享受这个安息的益处,更期待它在来生得到满足的成全。保证进入安息的一个方法,是神的话语(第12节)。神活泼有效的话,能够进入灵魂的深处,揭露我们的不足,增强我们信靠的心。圣子卓越的祭司身分(四14至七28)希伯来书使用了超过4成的篇幅,来描述耶稣祭司的身分。作者详尽地解释,备受尊崇、亚伦等次的祭司,已被「麦基洗德等次」的大祭司所取代(五6,六20,七11)。这个中心的主题,在前面形容耶稣「在神的事上成为慈悲忠信的大祭司,为百姓的罪献上挽回祭」(二17)时,已经提到了。希伯来书宣称,耶稣祭司的身分是信徒能够坦然无惧的至终基础(四14-16)。耶稣在3件事上,超越了原有、属律法的祭司等次。第一,祂是「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第14节)。犹太人的祭司,要走上锡安山顶,才能走入殿中,进到圣所。但我们的大祭司耶稣,已经升到天上,达到高天之上的圣所了。祂执行职务,不是在属地的会幕之中,而是在神的面前。第二,祂是能体恤人的大祭司(第15节上)。祂是完全的神,也是完全的人,在试炼和苦难中,祂和祂的子民一起受苦。祂从属天的角度,能够清楚明白祂子民要忍受的。我们所受的痛苦,祂也完全感受得到。第三,耶稣是个无罪的大祭司(第15节下)。年去岁来周而复始,利未人的祭司,必须为自己的罪献上祭物(七27)。但耶稣却是「圣洁、无邪恶、无玷污、远离罪人」(七26)的,祂没有罪,不需藉献祭来洁净。有了耶稣作为大祭司,受试炼之苦的信徒,必须「来到施恩的宝座前」,「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四16)。对于那些未能信服耶稣作为祭司是合乎律法的人,作者提出了成为祭司的两个条件。首先,大祭司若要在神面前代表人类,他必须是从人间挑选出来的(五12)。其次,他必须像亚伦一样,蒙神呼召成为大祭司(第4节)。基督完全满足了这两个条件。从诗篇二篇7节和一一○篇4节,可以看出耶稣祭司的职分不是自取,是由神命定的(五56)。再者,从祂必须学习顺从(第8节),与客西马尼痛苦的经验(第7节),也可以看出耶稣是个不折不扣的人。然而,希伯来书也清楚说明,耶稣作为祭司,不是依照亚伦的等次,而是「照着麦基洗德的等次」作为「大祭司」(第10节)。引进了基督是麦基洗德等次的祭司这个主题以后,作者忽然想起,他的读者未能吸收这么深奥的道理。他们虽然已非初信(五12),但在属灵的事上,却仍是幼稚。故此,作者激励他们要长进到成熟的地步,使他们能够接受深奥的道理,吃属灵的干粮。作者不单劝告读者要在属灵上成熟,更警诫他们不要背道。这些有关背道的段落,构成了一个问题,就是作者在希伯来书六章4-8节和十章26-31节所说的话,究竟有没有和新约「一次得救,永远得救」的教训相抵触?神的话当然是不会互相抵触的。有些学者认为读者中有些不是真正的信徒,因而背道也不是本段的主题。加略人犹大和术士西门(徒八9-24)便是对福音有相当认识,却没有作出委身的例子。但作者在这里清楚说出,他相信读者没有这个问题(来六9)。最合理的看法,是作者在这两个段落里,提出假设的情形来警告读者背弃基督、返回犹太教的严重性。他是说,如果有人真的离弃道理,除非基督再次死亡,否则这人便没有可能重新悔改了。作者用以下的话,给这难解的段落作结:「落在永生神的手里,真是可怕的」(十31)。无论如何,基督的跟随者,可以坦然无惧地抓紧神的应许;因为这个在试炼中必蒙保守的应许,是起誓而立的(六13-18)。信徒必须操练「指望」(六11)、「信心」和「忍耐」(六12),深知神必定保守。希伯来书第七章是个复杂的论证,解释照着麦基洗德样式作大祭司的耶稣,高过旧的律法制度。麦基洗德是古代撒冷的祭司和君王(创十四18-20),他是基督的预表,是「仁义王」,又是「平安王」(来七2)。在象征上,他无父、无母、无生之始、无命之终(七3),正是基督实际上所有的特点。麦基洗德在3件事上,高过亚伯拉罕:(1)他给这位先祖祝福(七17);(2)他从亚伯拉罕收纳什一奉献(246节);(3)旧约从来没有提及麦基洗德死亡,他是继续存活的(第8节)。利未那时仍在亚伯拉罕的身中(第10节),故麦基洗德比利未支派的祭司为高。基督既然是「照麦基洗德的样式」(第15节)为祭司,神的儿子自然比旧的律法下的祭司超卓了。如此,昔日利未支派的祭司制度,已被基督的祭司身分取代了。旧制度被取代,其实是无可避免的,因为屡次献上牛羊作祭牲,永远不能成就属灵的完美(七11)。这是个「软弱无益」的制度(第18节)。相反,基督祭司的职分是不能毁坏、永远、不断、有效、终极、完全的(1621242527节)。惟有借着大祭司耶稣,我们才能得着赦免,并与神和好。圣子卓越的祭司事工(八1至十39)基督祭司的身分既然比旧的制度超卓,祂作祭司的成就,自然也高于从前一切的事工了。这里引进了新的主题,就是大祭司基督在更美的圣所事奉(八1-5)。作者在此借用了柏拉图的辩证方法,把天上理想的实物,与地上不完美的复制本比对,指出利未制度的圣所和献祭,都只不过是属天实物的影儿:(1)基督在「真帐幕」里,就是「属天的圣所」里事奉(25节);(2)祂在父神面前,执行祭司的职任,以致祂的事工更为有效(16节);(3)祂在十字架上的奉献,是最终极的牺牲(第3节)。基督徒要回到旧的犹太祭司制度,是何等的不合理!基督是更新更美之约的执事(八6-13)。虽然神和列祖所立的旧约不容轻视,这约却已经无效、作废了(第13节)。先知耶利米已经预见神要和祂子民另立的新约(耶三十一31-34)。这个由基督所印证的新约,包括了几个要点:(1)圣灵直接在人的思想和心灵里作工(来八10);(2)个人而亲密地认识神(第11节);(3)完全的赦罪(第12节)。这个更新更美的约,建立在大祭司基督的工作之上。第九章详细比对祭司的事工。在新旧两约下,有不同的果效。利未支派的祭司在地上属物质的圣所事奉(九5),作者详细解说这个帐幕的特点,和里面的用具,以强调它已作废。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属地圣所里面执行祭礼的仪式。犹太人的祭司在日常事奉中不能进入至圣所。在至圣所里面是约柜和施恩座──即罪孽得赎的地方(第6节)。只有大祭司才能进入至圣所,但他也只能一年一次,在赎罪日那天,先为自己的罪献祭,然后才能进去(第7节)。至圣所不能随意进出,代表进到神面前的道路,仍未敞开。幔子的存在,象征人民没法到达神的宝座面前。不但人民,连祭司也没有办法。只有大祭司,才能一年一次,在受到诸多限制的情况下进到神的面前。再者,犹太人祭司所献的祭物,也只能使人在礼仪上圣洁,不能洁净人的良心(910节)。真正有效的献祭,要等到「振兴的时候」,才能成为事实(第10节)。基督祭司的职任,却是永远有效的。首先,基督徒的祭司所献上的,是更美的祭(九11-14);这是希伯来书信息的中心。作者利用帐幕的比喻,证明我们的大祭司基督,已经成就犹太祭司未能作成的事工。祂进到天上的至圣所──不是屡次的进去,是只有一次──便成就了整个救赎的大工(第12节)。基督带上祭坛的,不是牛羊的血,是祂自己的血、自己的生命。主耶稣不单舍弃了血肉的身体,更借着永远的灵,把自己献给神(第14节)。所以基督更美的祭,不但能使肉体洁净,更能洗涤人玷污了的良心。其次,基督借着死,建立了更美的约(九15-23)。这里更加深入地探讨希伯来书八章6-13节的教训。旧约立约时所用的,是牛羊的血(九19)。但建立新约时所用的,却是神的儿子──基督──的血。所以,新约便能够完成旧约只能预表的──赦免和洗净罪孽(第22节)。

其三,基督在更美的帐幕中事奉(九24-28)。我们的主不是进入了地上的帐幕,乃是进到天上的圣所来代表我们。祂不是一年只有一天能够到达神的宝座,因为祂长久在父神的面前,也不再需要屡次的献祭,因为基督一次的献祭已经永远胜过了罪(第26节)。总括来说,不论是圣所、圣约,还是献祭,基督徒的大祭司,都远远胜过从前犹太人的制度。为了强调这一点,作者在第十章又再增述基督大祭司事工绝对的终极性。前面讲及利未制度徒劳无功(九6-14),这里又再重提(十1-4)。摩西祭礼的律法,要不断地献祭,但却永远不能使人完全(第1节)。它不能洁净人,只能在基督到来以先,叫人每年想起罪来(第3节)。作者引证诗篇四十篇6-8节的预言说,永活的基督会成为人,并且献上自己,作为终极的赎罪祭(来十5-10)。他再次强调基督一次的献上自己,便使人成圣的能力(第10节)。作者鲜明地以犹太祭司天天不断、徒劳无功的事奉(第11节),与一次过有效地献祭、现今坐在神右边的基督比较(第12节)。因为耶稣已经「叫那得以成圣的人永远完全」(第14节),便再没有谁能够在这位君王既成的工作上,加添甚么了(第18节)。基督祭司的职任既明显地比一切都卓越,信徒便当支取这近在眼前的恩助(十19-39)。在试炼和苦难中,他们应该思念,基督已经有效地敞开了通往神那里的路(1920节)。良心因基督的牺牲得以洁净,他们便应该凭着信心,来到神的面前(第22节)。受试探要回到律法宗教底下的人,应当坚守指望,并以爱心互相支持,彼此相顾(2324节)。聚集敬拜能给予圣徒恩助,所以不可停止聚会(第25节)。作者呼吁心怀二意的犹太基督徒,更新他们的坚忍和对主的信心(26-31节)。神不会废去对祂子民的应许。信心生活的卓越性(十一1至十二29)作者接着详细地讨论信心这个主题,作为对失望沮丧者的帮助(十3638)。「信心」一字在希伯来书出现过35次,是本书重要的概念。依照保罗的概念,信心是在律法之上,得以称义的方法。但这些受到威胁的犹太基督徒,他们的情况特殊。在希伯来书,「信心」的定义比保罗的广泛,它的结局是灵性上的拯救(十一3940)。信心是独特的能力,抓紧天国眼不能见的事实,来满足心灵的需要。信心给信徒能力,可以从神的角度察看世界,解释历史的发展。信心是胜过这个罪恶、不幸世界的能力。基督徒凭着信心,可以坦然无惧来到神的施恩宝座前(四16),有确据知道神必使他得胜。从旧约神子民的历史中,可以看见信心所给予的胜利。原始历史中的亚伯、以诺、挪亚、信心之父亚伯拉罕、刚诞生的以色列国领袖摩西、无数英勇的先知和殉道者,都是信心得胜的活见证。但神对祂分别为圣的教会,却有更美好的赐予(十一40),那就是又真又活的基督。然而,在苦难中最美好的坚忍典范,却是「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十二2)。在试炼中的信徒需要思想基督。祂因着摆在前面天国的冠冕,便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和羞辱。和基督所要受的苦难相比,信徒面对的试炼便显得微不足道了(第3节)。况且,对神的子民来说,苦难和逼迫实际上都是伪装了的祝福。管教的杖证明我们是永生神的儿女(5-10节)。在管教之余,全权的神更能把基督徒所受的苦难化成无法测度的福气(第11节)。因此心中动摇的信徒,应当争取属灵上的成熟和完全,免得心中生出埋怨和愤恨(第15节)。劝勉和祝福(十三1-25)作者在结语中激励他在主里的朋友,忠于面前的事工。继续向圣徒显出爱心,接待外人,尊重婚姻圣洁,满足于所有的,又顺服属灵的领袖(十三12457)。

他又警告他们,不要中了犹太教支持者的诡计,以致离弃了「昨日、今日、一直到永远,是一样的」那位耶稣基督(十三8)。基督为了拯救他们,「在城门外受苦」(第12节),他们要从这榜样中,得着属灵的决心。作为神的子民,他们也当「出到营外」受祂的苦难(第13节)。信徒了解到自己在世上没有常存的城,便能耐心坚忍(第14节)。他要到的,是天上的耶路撒冷、神永远的城。这封作者、读者身分不明的书信,以荣耀的祝福作结。基督徒的神是「赐平安的神」,耶稣是建立新的永约,再从死里凯旋复活、「群羊的大牧人」(十三20)。对信靠神之人的应许,是三位一体的神会「在各样善事上成全你们,叫你们遵行他的旨意;又借着耶稣基督在你们心里行他所喜悦的事」(第21节)。希伯来书的教训,充满了教义。有关耶稣的史实,它所记载的比新约任何一卷书信都多。只有这卷书,讲解了基督以麦基洗德等次大祭司的身分,所做救赎的工作。它讨论的题目,包括了悔改、称义、成圣、忍耐到底,是救恩论的宝藏。它又论及新旧两约、将要来的审判、未来世界,为基督教神学,提供了不少资料。加上它对信心、忍耐、信徒生活的教训,使这卷书成为神赐给教会最荣耀的书卷之一。BruceA.Demarest――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