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会幕

 

会幕,圣殿(Tabernacle,Temple)神的居所,敬拜之处。引言会幕是圣殿的前身。自以色列民族在西乃成形,至王国早期他们最后在应许地定居下来的期间,他们都在会幕敬拜神。会幕是因应以色列人随时迁移的需求而设、可携带的一座圣所。它是神与祂的子民同在的象征,因此,也表明神随时的关顾,亦是神传达其旨意的地方。在早期,神期望以色列人在得着平静和安全的保障后,便设立一个永久性的敬拜之所(申十二1011)。但这期望直至所罗门把圣殿建立起来后才得以实现(撒下七10-13;王上五1-5)。会幕和圣殿在历史结构及神学基础上的相似,表明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会幕用词圣经曾使用好几个字眼和描述性的短句:1.「圣所」(出二十五8;利十1718),这字源于动词「要圣洁」。2.「帐幕」一词出现了19次,有时加上一些形容词如「法柜的帐幕」(民九15)、「耶和华的帐幕」(王上二28-30)、「会幕的门」(代上九23)及「会幕」(出三十三7)。最后一名出现了约130次。这词包含相约会面的概念,并指出会幕是神与摩西和祂的子民会面,并颁布祂旨意的地方。3.「居住的帐幕」,源于动词「居住」。在出埃及记二十五章9节,这词指整个会幕,但在出埃及记二十六章1节则指其内部结构,包括圣所和至圣所。从这词衍生的变化有「法柜的帐幕」(出三十八21),强调了两块法版的存在。4.「耶和华的殿」(出二十三19)。历史背景会幕和圣所那三分式的结构──一个公众的范围和两个限制进入的范围──并不是以色列人所独有的。在任何发展成熟、具有各级祭司组织的宗教里,都是主要分成3个接近神的层次:所有会众、一般祭司、主要宗教领袖,最后的层次是内部的圣所,通常被视为神明居住的地方。在巴勒斯坦和叙利亚出土的以色列时期前的多个异教圣所,均显示这种划分的形式。也有广泛的证据证明在主前二千年代,已使用可携带的、复杂的组合式帐幕。这些活动式的帐幕一般用作君王及其他高官的谒见室,或用作圣所。有固定居所之群体的君主,会在其国中巡游时使用这些帐幕(如埃及和少数迦南国家)。游牧民族或半游牧民族,如米甸人,也使用可携带的圣所。在摩西之前的埃及,工匠所用的技巧跟制造会幕所用的技巧也十分接近。会幕及其中的陈设一.会幕所使用的物料(出二十五1-7,三十五5-9)包括了各种珍贵或常见的物料。神设立了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任何奉献给耶和华的东西,都必须出于甘心。圣经按着重要性,提及3种被使用的金属,主要圣所部分的陈设则只用精金。所使用之金属的总数量约为:金1吨,铜3吨,银4吨(三十八24-31)。数量较大的银子是以色列人奉献出来的(三十11-16),这是在埃及人所给予的金和银以外再加添的(十二35)。精工的细麻布是采用优质的麻线制成。二.至圣所内的陈设(出二十五10-22,三十七1-9)在神关乎建筑所作的说明中,以圣所的内部作起点是具有深长意义的。在实际施工时,这些陈设是在会幕建成后才造成,以致可以立即安放妥当(二十五9至二十七19;参三十六8至三十七28)。第一个列出的项目是约柜,那是一个木盒子,包以精金,约长3.75呎,宽和高2.25呎。这柜是神与以色列人立约的象征,常被称为「耶和华的约柜」(申十8)。约柜跟当时邻国一些类似的箱子不同,其中没有装载任何代表神的东西,有的只是十诫的法版(出二十五16),一瓶吗哪(出十六33),和亚伦的杖(民十七10)──全都象征神在不同方面的供应(参来九4)。约柜是以两根穿在约柜四脚上金环的杠来扛抬的(出二十五13-15)。留在约柜上的杠会在幔子以下伸出圣所,藉以提醒会众那不可见之约柜的存在。在约柜上有施恩座,那是一块长方形的金版,其上安放着两个基路伯。脸对着脸的基路伯和施恩座形成不可见之神的宝座(出二十五22);圣经常形容神「坐在二基路伯上」(诗八十1,九十九1)。「施恩座」这名词源于一个动词,意思为「赎罪」。每年赎罪日的高潮,就是由大祭司把血弹在施恩座上(利十六14)。约柜位于施恩座之下(出二十五21),显示律法是在神的保护之下,并解释了约柜是祂的脚凳的说法(例:诗一三二7)。在至圣所内的二基路伯,像伊甸园中的基路伯一样(创三24),有相类的保卫功能。在古代世界里,一些有翅膀的象征性生物,如基路伯,都常用以看守宝座和重要的建筑物。三.圣所中的陈设(出二十五23-40,三十七10-28)像约柜一样,「陈设饼」的桌子(出二十五30)也是用皂荚木造成,再包以精金。这桌子稍为细小,只是长3呎,宽1.5呎,高2.25呎。经文中也详细说明了各种器皿和用具的制作(第29节);盘子大概是用来盛载陈设饼的。每一个安息日,12个特别制造的饼要分两行放在桌子上,用以象征神给以色列十二支派的供应(利二十四5-9),桌子则放在圣所的北面(出四十22)。罐和瓶的用法并没有列明;大概是作奠祭之用。圣所的南面是有7个枝子的金灯台(出二十五31-39,三十七17-24,四十24)。像基路伯和施恩座一样,灯台是用金子锤出来的,是圣所中最惹人注目的陈设。整个灯台都以杏花作装饰,并从主干杈出6个枝干,每旁3个。从圣经的证据看来,我们并不清楚灯是长明的(出二十七20;利二十四2),还是只在晚上供照明用(撒上三3)。利未记二十四章4节强烈地支持前者,撒母耳记上可能是反映了以色列人在士师时代的散漫态度。在圣经中,金灯台是象征约之群体不断的见证(亚四1-7;启二1)。经文清楚说明使用灯台所需的辅助物品,都是以精金制造,可见最微小的细节都注意到。若不是这样严谨地使用灯台,其上的光便会渐渐变得暗淡,圣所也会被熏黑和弄脏了(出二十五38)。此外,灯台上只可用上乘的橄榄油,以保证灯之光亮(出二十七20)。圣经可能刻意把对香坛的介绍(出三十1-10)轻描淡写地略过,以让人更注意外院那用来献祭的坛,那坛通常只称为「坛」(三十1820)。为了把香坛跟献祭用的铜坛分别出来,香坛被称为「金坛」(出四十5)。香坛摆放在圣所内,位于「陈设饼」的桌子和金灯台之间(出四十1-520-27),在幔子以外与约柜相对着。香坛用皂荚木制成,并包以精金,长宽18吋,高3呎。这坛有4角,四围又镶上金牙边。像约柜一样,其上有环子和杠,方便扛抬。大祭司每天早晨和黄昏要在坛上烧香,并在每年的赎罪日膏坛的角(出三十78)。所烧的香是特别研制的,只可供圣所之用,以色列民不可自用(出三十34-38)。香原本是用以表示一些从祭物上升的东西,一种令神喜悦的香气。香是用来向所敬拜之神表示感谢的(玛一11),在早期更用以指敬虔之人的祷告(诗一四一2)。香又用以遮蔽人的眼睛,使人不致直接看见神(利十六13)。会幕本体会幕的结构基本上是一个帐幕,以一个牢固的支架支撑着。描述会幕细则的记载分作3部分,像其他项目一样,用以强调会幕设计的重要性。规格说明载于出埃及记二十六章,建造工程在出埃及记三十六章8-38节,最后的建立则在出埃及记四十章16-19节。整个会幕的尺寸约为:长45呎,宽15呎,高15呎。基本的框架是由一连串的竖板支撑,每一块高15呎,宽2.25呎,并立在两个银座上(出二十六15-25)。从前,学者以为这些竖板或支架是一块一块的皂荚木,但近代的学者多半已接受这些支撑物,其实是两旁直立的支柱,以一条一条的横木连接着,像梯子一样。这样的支架相当坚固,更可以保持其形状,并使人可以一窥圣所内美丽的幔幕内层。南面和北面均有20块这样的支架,西端则有6块。此外,西面的拐角还要加上两块,以钩环连接所有的墙(23-25节)。又有一批门闩穿过竖板上的金环,使帐幕更安全和更挺直(26-29节)。3面各有5闩。南北两面的中闩要从这一头通到那一头;其余4闩可能有一半的长度,以致每一面均有3根闩固定其位置。所有木制的部分皆包上金子。在这框架之上有几层盖子,形成会幕的顶部、两边和后边。第一层的10幅幔子染成蓝色、紫色和朱红色,还绣上基路伯(出二十六1-6,三十六8-13)。每一幅幔子为42呎乘6呎。每5幅幔子幅幅相连,形成两组幔子。两幅连成的幔子以50个金钩穿过钮扣,再连成一个帐幕。有些学者认为这帐幕是悬挂在一枝横杆上,以防止帐幕因其重量而下垂。但圣经并未提及这样的横梁,或任何必须高于其他框架的柱子。幔子大概是像桌布一样盖过整个框架。可能在顶部有横闩,以承受幔子的重量,并巩固整个会幕,但圣经没有提及。另一层是用山羊毛织成的11幅幔子或防水布,每幅为45呎乘6呎。分别把5幅和6幅幔子连起来,然后再用上述的方法把两片连起来,只是这一层用了铜钩代替金钩。山羊毛的防水幔子较长,用以保护内层的幔子,多出来的部分则用以盖着会幕的前后两端(出二十六912)。另外两层是用来保证会幕能经得起风吹雨打,一层是染红的公羊皮,一层是海狗皮(第14节)。一幅以底层幔子相同的质料造的幔子,把圣所分隔出来。幔子要悬在连合两幅幔幕的金钩之下,并以4根安在银座上的包金皂荚木柱子支撑着(31-33节)。在幔子和幔幕上的基路伯都是圣所象征性的守卫。幔子更使至圣所形成一个长阔高皆为15呎的正立方体。层层相迭的盖子和谨慎的接合方法,加强了最内部的神龛的黑暗度。神给黑暗包围着,与任何无权见神的目光隔离(诗九十七2)。圣所占的范围是30呎乘15呎,正正是至圣所的两倍。一块以相同布料制成的帘子立在圣所和外院中间,用作主要的幔幕;这幔幕以5根包金并带铜座的皂荚木柱子和金钩系着(出三十六3637)。这幔幕形成会幕东面的门帘,其上没有绣上基路伯。

会幕矮而宽,看似十分稳固,但也易于拆除、搬运和装嵌。根据当代的标准,那是一个十分适合神居住的地方,因为所用的是最佳的材料和最优良的技术。外院及其陈设会幕的院子是长方形的,南北两面均长150呎,东西两面则阔75呎(出二十七9-18,三十八9-19)。会幕本身位于西端。高7.5呎,捻的细麻帷子包围着整个会幕。东面有一个中央入口,宽30呎。一幅高度相同而绣了花的帷子用作门帘,这门帘可能是凹进去的,方便人从两旁出入。所有的帷子都是以银杆来支撑。这些银杆是穿过包银和带铜座的柱子上之银钩子(三十八17)。献燔祭用的坛(出二十七1-8,三十八1-7)放在院子的东面,靠近入口处,这提醒了以色列人,若不经过献祭,人便不能亲近神,这7呎见方的坛高4.5呎,跟所罗门圣殿的巨型祭坛相比(代下四1),只是一个小坛而已。燔祭坛基本上是一个包铜的空心木架,十分轻便,可用包铜的杠穿过四角的铜环,把它抬起来。铜网(出二十七5)大概是放在坛内的中央,但有些学者认为铜网是伸延到下面和外面,以便通风,并且方便祭牲的血流到坛的底部。坛的四角可能象征了祭牲,并可用以栓住将要献上的牲畜。在以色列,人可以抓住祭坛的角以寻求庇护(例:王上一50),这行动也许象征了那人把自己献上给神,因而求神保护他。坛的下面可能堆了一些泥土,用以吸收祭牲的血(出二十24)。所有配件如盛灰的盆、用以铲灰和填土的铲子、盛血的盘子、肉锸子和火鼎,全部是用铜制成的(出二十七3)。今天并没有留下关乎铜盆之大小的指示(出三十17-20,三十八8)。这铜盆是用会幕门前侍候的妇人之镜子做的。铜盆置放在祭坛与会幕之间。祭司供职前若不在铜盆里洗净手脚,便会被治死以示惩罚,这条例用以提醒人在为神执行任何任务之前,洁净和服从是必须的。铜座可能只是用以承托着铜盆,但也可能放着另一个盆,供祭司洗脚之用。会幕的建成与奉献神所指示的制造方法所需要的技巧,是在摩西和亚伦的知识范围以外的。制造工程的主要执行者是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出三十一1-11),此外还有为数不少的「专家」作支持(第6节),他们的技巧大概是在埃及时学会的。可能以色列人在金牛犊的事件后(出三十二1至三十三6)灵里受责,因而在建会幕的事上十分落力;他们的奉献极其慷慨,摩西甚至要制止他们继续把礼物拿来(三十五20-24,三十六4-7)。此外,许多人还献出他们特别的技巧(三十五25-29)。为防止以色列人过分热心而忽略了安息日的条例,神特别强调他们要严守安息日(三十一12-17,三十五23)。所有项目都作成了又安放好后(出四十1-33),除了施恩座和基路伯之外,每一件对象都以特别的油膏抹(三十22-33,四十9-11),象征性地为其特别的功能而分别为圣。圣经十分强调摩西在会幕工程的每一个小节上都完全顺从神的吩咐(四十16192325272932)。奉献礼的高潮是耶和华的荣耀充满会幕(四十34)。耶和华在其子民中间,其后日间有云柱,夜间有火柱,再次保证祂的同在和引导(四十36-38)。然而,以色列人亲近神时,绝不可放纵,就是摩西也不可进入至圣所内。会幕立起的时候,正好是以色列人离开埃及1年之后,并且只是西乃山的启示之后9个月(117节)。自此之后,以色列人安营的时候,利未人都在会幕的3面包围着,摩西和亚伦的家族则占据余下的东边(民三14-38)。这做法是防止任何人未经授权而闯入圣地。以色列人起行时,也有明确的条例指示会幕的搬迁(四5-15)。哥辖人负责搬运较神圣的物品,用杠来扛抬(四5-20);革顺人负责处理软的器具,祭坛及其附件(四21-28);米拉利人则负责扛抬硬的器具,如会幕的板、柱子和带卯的座(四29-32)。会幕在前进途中仍要保持在中央的位置,6个支派在前,6个支派在后(民二)。关乎会幕的难题批判性的学说常坚称,会幕是被掳归回后,人对所罗门圣殿一种想象性的重构。这观点的基本前设是,宗教在以色列中是渐渐地发展的,像摩西律法那样复杂的东西不可能在主前2000年左右便存在;而写作是直至主前九世纪才通行,因此任何说是在这时期之前写成的东西都是值得怀疑的。然而,考古学发现显示了远在摩西时代以前书写已是普遍的事情。古代近东各种宗教在主前2000年的最早期已发展得极其完善。在古代以色列,国民与耶和华之间宗教性的约,及象征神与其子民同在的约柜,均是极有可能存在的传统。圣所是用来存放约柜,并成为国民生活与崇拜的中心点。这样一个中央圣所必须是一座适切合宜的建筑物。虽然圣经已列出很多细节,但一些事实和指示仍未有明言,如施恩座与幕板的厚度、基路伯的大小,及两层皮制外罩的尺寸等。此外,为了耐热而以铜包裹木祭坛,但其制造方法并不清晰。然而,这些记录也并非实际的蓝图,故没有列出每一个细节。这些计划的完成要视乎工人的技巧而定,有些地方也留待主要工匠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来决定。若说以色列人不懂得建造会幕及其中陈设品的技巧,则对他们在埃及地为奴时所做的工作一无所知。以色列人在埃及也许已学到一定的技能,只需要少数的工匠已可立即督导一群工人。时间问题并不重要;他们出埃及和在西乃与神相遇的经历,已提供了足够的动力,叫他们在68个月之内完工。另一个反对的理由,在于出埃及人数的减少(参民一、二十六);大量的金、银、铜和其他原料,不可能由那一小群人提供。若如一些人所推测,以色列的人数只有2,000的话,就确实有问题。但学者按着其他经文来解释民数记中的数目,认为总数应在100,000140,000之间。他们可以供应的原料之数量,也十分在乎他们在埃及人手中所取得的数量有多少(出十二3536)。有人声称那精巧的会幕跟简单的「与神相会之帐幕」(出三十三711)并不一致。这帐幕跟那位于以色列民中的会幕不同,是支搭在营外的。然而,要知道这在会幕建成之前存在的相会之帐棚,是会幕的先驱。再者,出埃及记三十三章7-11节的叙述明显是与金牛犊事件有关的(出三十二1至三十三6)。在营外的帐幕并不常有,而是对以色列所犯之罪的一种惩罚。若以色列民背逆神,那象征神同在的帐幕立在民中也是没有意义的。会幕一旦建成了,便常称为「相会的帐幕」。所罗门时期之前的中央圣所以色列人停留在加低斯巴尼亚,即应许地的南面入口,约有38年。由于他们背逆神,破坏了约的关系,所以象征立约的割礼在这段期间并没有执行(书五2-9),整个献祭系统也可能中止了(摩五25)。在征服迦南的早期,会幕位于耶利哥附近的吉甲基地(书四19,五10,九6,十643)。后来,中部的高地被征服后,会幕可能迁移至那里。虽然会幕所在的确实地点并不清楚,但其位置依次大概是在示罗(书十八110,二十二912;士十八31)、示剑(书二十四)、米斯巴(士二十1)和伯特利(士二十1826)。会幕的流动性容许以色列人根据国情,把它迁移至最方便的位置。最后则迁回示罗。到了撒母耳的时候,示罗的圣所──称为圣殿──已安上门,似乎是较持久的结构(撒上一9,三315)。可能这建筑物已代替了早期的会幕,因为会幕经历了这么多年,又迁移多次,大概已破烂不堪。无论如何,几乎可以肯定的是,以色列人曾意图用约柜迫使神为他们争战,而两度败于亚弗后,位于示罗的圣所也遭非利士人破坏了(撒上四1-11)。考古学证实示罗约于主前1050年被毁,与圣经的记载一致。这事叫人想吉士师时代示罗一次灾难性的审判,耶利米预见这事件是神审判圣殿的形式(诗七十八59-64;耶七12-14,二十六69)。无论是由于自然的损坏,还是战争的蹂躏,摩西时代的会幕大概也不会留存至这个时期。后来提及那位于挪伯(撒上二十一1-6)和基遍(代上十六39)的会幕,可能指一个取代旧会幕的圣所,而这圣所比起大卫将要安放约柜的耶路撒冷帐幕,却已残旧得多了(撒下六17)。基遍的邱坛沿用至所罗门时代(王上三45),但一些自摩西时代的会幕一直存留着的珍贵陈设,则移进了耶路撒冷的圣殿去(王上八4)。圣殿背景大卫征服耶路撒冷(撒下五6-9)并以之为首都,是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耶路撒冷原为耶布斯人所占据,是大卫那联合王国南北两部之间的中立地带,并在政治上为两者所接纳。大卫把约柜移进耶路撒冷后,这城又成为了以色列国的宗教中心;约柜被非利士人掳掠后,几乎已给以色列人遗忘了(撒下六1-17)。因此,神对大卫和锡安的拣选是不能分割的(诗七十八67-72)。大卫要为以色列的神建造更大的居所之冲动,起初也得到先知拿单认可(撒下七1-3)。但神却有不同的心意,祂把这心意向拿单启示,他便把神的计划转告大卫(撒下4-17)。神用了语带双关的说法告知大卫,虽然他不可为神建立一个家(圣殿),他的儿子却会作成这事,此外,神会为大卫建立一个家(王朝)。神不许大卫建殿的原因是,在他统治期间,他进行了无数次的战争(王上五3;代上二十二78,二十八3)。神并非因这些战役所流的血而责怪大卫;事实上,要完成征服迦南的大功和建立和平,流血是必须的(申十二1011)。大卫虽不能建殿,却热心地积聚了大部分所需的金钱和物料,并为圣殿绘画了蓝图(代上二十二3-514,二十八211-19)。大卫也为建圣殿购买了一块地,这块地在大卫骄傲地数点全国人数、遭神降灾而使许多以色列人死亡时,竟避过了灾难(撒下二十四)。因此,圣殿立在这彰显神恩典和怜悯的地方是最适合不过的。那禾场范围并不大,实际的价钱是50舍客勒银子(第24节);但历代志的作者可能把后来因要兴建整个圣殿中心而购买的庞大范围算进去,所以历代志所记载的价钱是600舍客勒金子(代上二十一25)。所罗门的圣殿一.日期建殿的工程在所罗门王4年──约主前959年──动工,并历时7年才完成(王上六138)。所罗门的王宫则用了13年才建成,但原因可能是建圣殿所需的一切,包括工人,都已由大卫准备好了(代上二十八21)。在所罗门的各项兴建计划中,圣殿显然是优先的。二.监督与施工队伍铜制装饰和陈设的主要工程师是户兰,他是一名推罗铜匠从其以色列妻子所生的儿子(王上七1314)。利巴嫩的香柏木由所罗门的盟友推罗王希兰的樵夫砍伐和运送而至(王上五5-9)。3万以色列人分作3队,被派往利巴嫩协助伐木。每一队人每3个月服苦工1个月(王上五1314)。此外,所罗门征募了153,600名外邦人住在以色列,形成一群独立自足的樵夫和督工(代下二1718;参王上九15-23)。也许迦巴勒人以他们特殊的技能,又组成另一队工人(王上五18)。兴建圣殿显然是一个庞大的国家计划。为了保持该地的神圣、清静,减低不必要的噪音,多半的石工和木工都是预先做好的(王上五18,六7)。三.圣殿之描述正如会幕一样,圣殿也有一些细节没有清晰指示;例如,至圣所之上用一块高15呎的木板遮蔽,究竟有何用处(王上六216)?然而,这些指示,再辅以以西结书对圣殿的指示──主要基于他对耶路撒冷圣殿的认识(结四十至四十八),大致上已足以让我们合理而准确地重构圣殿的图样。旁屋可能建于与圣殿不同的地基或平台之上(王上六510;参结四十一9),并分3层,每层高7.5呎,围绕着整座圣殿除了门廊以外的地方。每上一层比下一层宽1.5呎,这些尺寸跟殿墙随着高度而渐薄的原理一致。地面的房间宽7.5呎,第一层宽9呎,第二层宽10.5呎。人可能是靠螺旋的楼梯登上上层的房间(王上六8)。至于入口的位置则不能肯定,可能每边有一个入口,但圣经只提及一个(王上六8)。跟以西结的圣殿一样(结四十1728),这圣殿也有两院:内院和外院(王上六36,七12;参王下二十三12),但其尺寸则不得而知。内院或「祭司院」紧贴着圣殿本身,也称为「上院」(代下四9,耶三十六10)。内院的墙是用3层凿成的石头建成的,并以1层香柏本紧系(王上六36),两院的门均包上铜(代下四9)。王宫建于外院的范围内,可能有一秘密通道跟圣殿相连,后来在亚哈斯年间才封闭了(王下十六18)。圣殿本身长90呎,宽30呎,高45呎(王上六2),有一个深15呎,宽度与圣殿相同的门廊或门厅。门厅大概是在圣殿的东面,与以西结圣殿的方位相符(结四十三1,四十四1)。一进门,占主要圣所的大部分,是外殿,长60呎(王上六17)。外殿再进去是圣所的最内部──至圣所,那是长、宽、高皆为30呎的正立方体(第20节)。所有内墙都以香柏木遮蔽,并以花卉图案、基路伯,和棕树作装饰(王上六1829),以致一点石头也不会露出来。内殿和外殿的墙都贴上精金(六2021)。有些学者认为这些精金的装饰是镶嵌的,因为包金会损坏木刻的天然美。地面铺上松木板(六15)。窄小的窗开在墙的高处,高于外院那3层的旁屋,给圣所提供光线(六4)。殿顶以香柏木的栋梁和香柏木板遮盖(六9)。屋顶外部如何盖建并没有提及,但可能是采用了当时的技术,用一个格子状的木架,再填塞和铺上防水的石灰石胶泥。外门口只是一个开放的地方,因为圣经没有提及任何门扇。进入圣所要通过两扇门,两扇都是可折迭的,用松木造成,其上的装饰跟内墙完全一样(王上六33-35)。门框用橄榄木造成。在圣所内有香坛,用香柏木制成,并包以精金,这坛可能置放于至圣所前的正中央(六2022;参结四十一2122)。在圣所中还有「陈设饼」的桌子、10个灯台,分两行摆设,每行5个,以及祭司执行任务所需用的各种器具(王上七48-50)。这些器具和陈设全用精金造成,或包以精金。分两行的10张桌子可能是用以摆放器皿和其他附件的(代下四8)。在圣所和至圣所之间是两扇用橄榄木造成的门,其上刻有基路伯、棕树,和花朵的图案,并包上精金。在两扇门以内,至圣所再用蓝色、紫色、朱红色线和细麻织成的幔子遮盖,其上还绣上基路伯作装饰(代下三14)。如上文指出,至圣所高30呎,跟全座建筑物的高度相差15呎。由于圣经并没有提到由圣所进入至圣所需攀登阶梯,所以两者大概是在同一平面上的;至圣所以上则留了一些空间。然而,考古学发现,在主前一千年代间的各个时代中,外邦神庙都有一些阶梯引进那升高了的圣所内部;有些学者便按这构造重绘耶路撒冷圣殿的结构图。至圣所中有两个基路伯,每个高15呎,用橄榄木造成,并包以精金(王上六23-28)。基路伯;的每一个翅膀长7.5呎。每个基路伯都有一个翅膀挨着墙,另一个翅膀则在至圣所中央彼此相接。在会幕中,神宝座予人的印象不及圣殿深刻。因为那里每个基路伯的一个翅膀,是与约柜以上的施恩座融合的(出二十五17-22)。在所罗门的圣殿里,约柜则安放在望向前之基路伯以下,基路伯便象征性地保护着约柜。约柜是唯一从摩西时代存留至今的主要对象,其中仍放置着两块法版,但吗哪和亚伦的杖则遗失了(王上八9)。在圣殿门外,殿廊两旁是两根空心的铜柱(王上七15-20;代下三15-17)。根据列王纪的记载,这两根柱子高27呎,圆周为18呎。金属本身厚4吋。柱子上安了百合花形的铜柱顶,高7.5呎,宽6呎,复杂地以网子和链索作装饰,并以两行石榴环绕着。这些柱子的重量必定十分惊人。其大小有耶利米作证,他指出巴比伦人要把柱子打碎,才能运往巴比伦(耶五十二1721-23)。这些柱子的功用及其名字──雅斤和波阿斯──的意义都备受争议。根据其大小,这些柱子大概不会是香坛。在其他古代近东国家,圣所附近的独立柱子或方尖石塔被视为王朝或宗教的象征,代表神祇对君王或祭司的支持。遇重要事故时,大卫王朝君王总站在「柱旁」(王下十一14,二十三3),可见在所罗门的圣殿里,柱子是王朝的象征,显示大卫王朝在神的保护下,会与圣殿并存。其名字可能由刻在柱子上之铭文、每行的第一个字并合而成的,适切的铭文可能是:「耶和华建立你的王位直到永远」及「在耶和华的能力中,王要欢呼」。在以色列的传统里,耶路撒冷圣殿与大卫王朝肯定是彼此相系的(例:诗一三二11-18)。列王纪上第七章的记载中,没有列出铜祭坛。然而,献殿时则有提及这坛,并清楚显示它是放在内院中。其尺寸是长、宽30呎,高15呎。由于其重量不轻,所以可能是分几部分在所罗门设于约但河谷的铸造工场制成(代下四1718),然后运往圣殿装嵌。也许内院中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铜海」,一个铜制的大圆盘,厚4吋,高7.5呎,圆周为15呎(王上七23-26)。盘边向外开展如百合花(代下四2-5)。铜海以12头铜牛承托着,每边有4头;在盘边之下又铸有两行装饰,可能是野瓜或石榴,容量为10,00012,000加仑。铜海可能有宇宙的意义,是关于一个异教的创世神话,其中提到在创世之前,制造混乱的海怪与定立秩序的神之间曾有一场争斗。旧约中常见到的鳄鱼和拉哈伯(例:伯四十一1;诗一○四26;赛三十7,五十一9),也是源于相同的创造史诗。由于这些说法出现于一神论极强的书卷中,所以毫无疑问地,人并不相信有这些神秘生物存在。这些其实是用以强调神在创世和其后的统治中,所表现的伟大能力。所罗门殿中的铜海可能有类似的神学意义,指出那些人以为属于假神的能力,其实是单单属耶和华的。然而,一般以色列人作任何异教神话的附会显然都是危险的,迦南生殖崇拜的主要性象征──公牛──会加强这情况。以色列人敬拜的金牛犊(出三十二)与耶罗波安一世所铸的两个金牛犊是有关联的(王上十二28-30)。铜海有一个低微、实际的用途,就是供祭司沐浴用(代下四6)。铜海大概也包括某些平台,因为这大盘子的盘边也离地约15呎高。户兰也制造了10个大水盆,安在可移动的盆座上,然后分成5个一组,摆放在内院的南面和北面(王上七27-39)。基本上,盆座是一些铜盒子,长、宽6呎,高4.5呎,在盆顶有9吋宽的边缘。每角系在安了轮子的轮轴上。4个装有辐条的轮子高27吋。在每个盆座上安设一个水盆,水盆容量约为220加仑,用以清洗祭牲(代下四6)。可能每个铜盆都放在一张桌子侧,桌子则用以剥皮或准备祭物(代下四8)。此外,还有盆、铲子,和盘子,全都是铜制(王上七4045)。奉献圣殿(王上八;代下五2至七10)圣殿完工与奉献之间,相隔了11个月(王上六38,八2),其间一些主要的陈设都按位置摆放好了。奉献礼在第七个月举行,大概与住棚节和赎罪日同期举行(利二十三23-36)。约柜被运进其最后的安放处(王上八34),但内院则显然容不下大量用以献祭的牲畜(王上八62-64;代下七7)。圣殿用了当代最复杂的建筑技巧来建成,而且在建筑、装饰,或制造器具上毫不吝啬。然而,所罗门在圣殿建成后便立即承认这殿完全不配让永生神居住(王上八27)。他的祷告也强调以色列人倾向于背弃耶和华,这倾向与神成为了强烈的对比,因神虽然是一个公正的审判者,但也是信实和怜悯人的。当火从天上降下,烧尽了燔祭,神的荣光也充满圣殿的时候,仪式便进入了高潮。在所罗门殿中敬拜以色列人的敬拜是经过细心安排和建构的,虽然有关实际圣殿崇拜的证据不多,殿中的敬拜亦是按着五经中记下的基本模式来进行。以色列人守逾越节、七七节和住棚节,还有每日和每月的例行献祭、什一奉献和献初熟的果子。在圣殿崇拜中,有浓厚的音乐传统,是大卫预先安排的(代上二十五;拉三10)。70首大卫诗歌为诗篇全集提供了基础。几乎所有诗篇都是被掳前写成的,并且在圣殿崇拜中有明确的位置,这些诗篇成为了国家和个人宗教的焦点。述说神为全以色列民所施的恩(诗一○五,一○六)也成为了敬拜时的焦点,因为这给个人提供机会,向会众作见证,他可以许愿、立誓或感恩(例:诗二十二22-31)。圣殿崇拜必定是多姿多采、有意义,且能提升人心灵的。在秋天的新年节期中,王作为不可见之神一位可见的代理人,在每年庆祝神持续管理的主权时,担当了重要的角色。并非所有学者都接纳这说法,但另一些学者又走向相反的极端,接受神性王权的理论,把大卫王朝的君王等同于邻近诸国的祭司君王。知道神是以色列人真正的王,可限制以色列的君主政治(士八23)。王在敬拜中的角色受到严格的限制(例:王上十二32至十三3;代下二十六16-21)。然而,王却参与一年一度大卫之约的更新,庆祝神透过其代理人而执行的管治。肯定的是,在典礼中也一并庆祝耶和华对耶路撒冷和大卫诸王的拣选(诗七十八67-72),虽然圣殿并不禁止公众人士进入,圣殿却常被视为皇室的圣堂。耶路撒冷的国家神殿对其后多个世纪有强而具保存力的影响。撒督家族的地位在祭司中不断提升,以致组织完美的祭司制度保存了敬拜的纯正。然而,其中却有一些危险。首先,纵然所罗门早已料到,但人仍倾向于看神只是宏伟之新殿中的神(王上八27)。与此有关的是,神拣选了耶路撒冷和允许了建殿的计划,导致以色列人相信无论国中发生甚么事,神也不会容许那安置其圣殿的耶城倾倒。因此,来到圣殿便可确保安全。耶利米曾尝试粉碎这系于一座建筑物,而非神自己的迷信(耶七4-14)。最后,由于腓尼基人曾参与圣殿的铜器制作,虽然早期并没有产生明显的问题,但当迦南人的影响渐渐渗入,腓尼基人的影响便变得更有力。后来,迦南只重感官及下流的大自然崇拜,以及敬拜太阳的行为,便渗进了圣殿(王下二十三6711)。圣殿的历史圣殿像许多古代的邱坛一样,凝聚了国家的财富和宝物,因而常常变成敌人攻击的目标。所罗门死后不足5年,埃及的示撒便来掠夺了圣殿中的财宝(王上十四25-28)。不久,亚撒王(主前910-869)又耗尽了圣殿中的金银财宝,以贿买叙利亚帮助他对抗那压迫他们的以色列王巴沙(主前908-886;王上十五16-19)。曾在未成年的时候,为逃避恶毒的亚他利雅而被藏在圣殿中(王下十一)的犹大王约阿施(主前835-796),在抗议祭司侵吞圣殿奉献后,准备修理圣殿(王下十二4-16)。但大祭司耶何耶大死后,约阿施又反过来受犹大众首领的影响(代下二十四15-19)。耶和华因约阿施的悖逆而容许叙利亚人来攻击犹大,约阿施则用圣殿的财宝作代价,收买他们退兵(王下十二1718)。尝试重造圣物的工作刚开始,以色列王约阿施(主前798-782)又在挫击了犹大王亚玛谢(主前796-767)的自大和骄傲后,把圣殿再次掠夺净尽(王下十四8-14)。乌西雅王(主前792-740)曾进入圣殿,意图烧香。耶和华因而惩罚他,以大痲疯来责打他(代下二十六16-21)。他的儿子约坦(主前750-732)为圣殿建了一个新门(王下十五35)。下一任的王亚哈斯(主前735-715)则完全屈服于亚述人,用圣殿的资源来争取他们初期的支持(十六7-9)。也许由于受到亚述的压迫,亚哈斯以亚述人的祭坛取代了内院的祭坛,并亲自在其上献祭,好像邻近列邦的祭司君王一样(十六10-16)。他又打掉10个活动水盆上的某些部分,并以石座取代承托着铜海的铜牛。据估计,这是为了向亚述进贡而实施的经济紧缩政策(十六17)。由于亚述直接施压,亚哈斯把连系王宫和圣殿的秘密通道除去后,他在圣殿中的权威也象征性地削弱了(十六18)。希西家是其中一位进行宗教改革的君王(主前715-786),曾把圣殿彻底修葺,并恢复了在亚哈斯末年已停止的圣殿崇拜(代下二十九1-19,三十一9-21)。希西家在圣殿中耶和华的面前把亚述人一封羞辱和傲慢的书信展开后,便奇妙地得以脱离亚述王西拿基立的攻击(王下十九14)。然而,这次获释却带来不幸的结果。以色列人中流传着一个谎言,说神所关心的并不是祂的子民,而是安置了其圣殿的城,因此耶路撒冷永不会遭破坏。耶路撒冷不能被攻陷之说,被耶利米推翻了(耶七4-15)。玛拿西(主前696-642)的政策跟其父完全相反,他把迦南人和米所波大米人的敬拜形式引进圣殿中(王下二十一3-7)。虽然他晚期悔改,并在圣殿中实行了一些改革措施(代下三十三12-19),但仍不足以令他逃过最后的审判,其统治仍给犹大历史留下了一个污点(王下二十一10-16)。玛拿西的孙儿约西亚(主前640-609)是第二位伟大的宗教改革者。他在主前622年统筹了圣殿的修葺,期间发现遗失了的律法书──几乎可以肯定是申命记(王下二十二3-13)。结果,约西亚的改革得到了一个新方向和一种推动力(二十二14至二十三3)。其改革包括彻底清除殿中的偶像(二十三4-71112),并恢复各种传统的节期(例:王下二十三21-23)。然而,可悲的是,约西亚的改革也跟他的生命一起消逝了,犹大则在背逆的约雅敬(主前609-598)治下,继续走下坡。耶列米在其著名的圣殿讲章中预言圣殿的被毁(耶七1至八3,二十六1-19),这使他与其他宗教领袖疏离。主前601年,尼布甲尼撒因约雅敬的背叛而突袭犹大(王下二十四1),他攻陷了耶路撒冷(主前597),把圣殿中的许多财宝都运往巴比伦(代下二十四7)。圣殿本身似乎未受损毁,但犹大在西底家治下再次背叛时(主前597-586),圣殿却被破坏了(王下二十五8-10)。圣殿所剩下的财宝亦被取去(王下二十五13-17)。对巴比伦人来说,圣殿的被毁显示了他们诸神的大能,但耶利米却宣告说,圣殿的器皿必在神所定的时候运回耶路撒冷(耶二十七2122);这预言后来显著地应验了(拉一7-11)。至于重要的对象,如约柜等,则下落不明(耶三16)。重构圣殿的困难虽然圣殿的主要细节已在圣经中清楚列明,但要重构圣殿却遇到不少问题,因为圣经所记述的并非一个准确的建筑蓝图。例如,其中并没有列明殿墙的厚度,或圣所与至圣所之间有没有墙壁和门。至圣所也可能高于圣所,需要拾级而上,像其他当代神庙的建筑模式一样。雅斤和波阿斯两根柱子可能是建筑的一部分,也可能是独立的。殿顶的构造和东面的外观也没有详细说明。进入旁屋的路径并不清晰,祭坛的构造也不详细。院子和门厅的石墙和香柏木板又如何接合(王上六36,七12)?考古发现只能有限地解决这些困难,因为发掘出来的圣殿都已损毁至地基那一层。然而,学者仍多次尝试重构圣殿。早期的尝试似乎大受后期的建筑文化影响,因而显得过分细致精巧,不能造出巴勒斯坦/叙利亚的简朴风格。所罗巴伯的圣殿一.建造过程在被掳期间,圣殿虽已被毁坏,但殿址仍是犹太人朝圣的地方(耶四十一45)。在主前538年,波斯王古列一反早期帝国的传统,采取了自由的政策,容许犹太人返回故土,并授权他们重建圣殿,更从波斯的国库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支持。授权的法令以两种形式保存了:公开的宣告(拉一2-4),及国家典籍库内一份平淡无味的备忘录指出,圣殿主要的建筑规格和波斯所答允要提供的帮助(拉六1-5)。大概只有少数的犹太人选择离开米所波大米较舒适的环境,而冒着各种危险,长途跋涉地返回他们那满目疮痍的家园。但在设巴萨(拉一811,五14-16)和所罗巴伯(二2,三28,四2)等等的带领下,仍有42,360名关心家园的人和他们的仆婢作出响应。在他们的热心努力之下,祭坛在圣殿的原址上重建起来,传统的敬拜模式也再次得以建立(拉三1-6)。不久,犹太人借着波斯王所赐的金银,加上他们自己甘心奉献的礼物(拉二6869、三7),开始计划建筑第二圣殿和奠立殿的根基(拉三7-13)。由于遭受当地居民的反对(拉四1-424),加上一些人自私的行径,及农作物的失收等影响(该一2-11),他们起初的冲劲很快便消失了。在主前520年(拉四24;该一1;亚一1),因着先知哈该和撒迦利亚的训诲,犹太人在所罗巴伯与大祭司约书亚的领导下,开始了重建的工程。虽然受到官方的猜疑──若不是直接的反对──工程仍然继续,而圣殿终于在主前515年建成和奉献了(拉五1至六22)。对于所罗巴伯的圣殿,可知的详情极少。指出这殿比所罗门的圣殿大大逊色的结论(该二3),只是根据早期的建筑工程而言。事实上,第二圣殿屹立了500年之久。以斯拉记六章3节所指出的尺寸是不完整的,但新殿的大小应与前殿相若,并可能是建在相同的地基之上。建筑技巧似乎是沿用原来的方法,即以木材制成框架,再加上层层的石头(拉六4)。明显地,圣殿里有一些附着的房屋,像所罗门圣殿的旁屋(尼十三45)。若波斯的帮助真如所答应的不断临到(拉六8-12),第二圣殿应比一般人所预期的建造得更华丽和宏伟。二.后来的历史旁经、伪经、拉比著作,和历史家约瑟夫都曾谈及第二圣殿,帮助我们了解其历史,以及构造与陈设的细节。约瑟夫引述阿比得拉的赫卡蒂乌(主前四世纪)的话,指出圣殿是一所庞大的建筑物,总面积有500呎乘150呎,以石墙包围着,并有一个用经砍伐的石头造成的祭坛,大小跟所罗门圣殿的铜坛一样(代下四1)。在圣所中有一个金香坛和金灯台,其上的灯火不断。阿立斯蒂亚信件的写成日期从大约主前200年至主后33年,因此其中所谈及的,可能是指希律的圣殿,而不是所罗巴伯的圣殿。他提到埃及王非拉铁弗多利买(主前285-246)给圣殿送赠了厚礼,又提到圣殿四周用100呎高的殿墙巩固,及殿院内有源源不绝的水泉,但后人却没有发现任何证据。约瑟夫也指出西流基王安提阿古三世(主前223-187)取代多利买人作耶路撒冷的霸王时,曾给予极大的支持。他的支持包括提供修葺和扩建圣殿的经费,并立铭文禁止外邦人进入圣殿的范围。便西拉在主前二世纪早期曾赞许大祭司安尼亚的儿子西门,因他在圣殿范围内进行了巩固和修葺的工程。《玛加比一书》为安提阿古四世(主前175-164)压迫犹太人期间和圣殿所遭遇的命运,提供了宝贵的证据。其中详述了祭坛遭亵渎,以及金灯台、香坛、献祭用的桌子、幔子和其他宝物遭掠夺的情况。玛加比家族成功地夺回圣殿的控制权后,便把西流基人取去的对象安放于原位,但由于祭坛已被亵渎,于是给打碎而以一个月用来曾雕凿的石头造成的新坛取代。显然圣殿也用作堡垒。在玛加比时期,犹太人用以对抗那留在耶路撒冷的西流基驻军,而在其后的哈斯摩宁王朝,圣殿也在多次冲突中用作防卫之地。庞培在主前63年夺取了耶路撒冷后,便进入圣殿宣布其治权,但没有进行掠夺,可见他对圣殿之尊重。主前37年,希律在罗马的协助下,取得耶路撒冷的控制权后,便一直保护圣殿免遭任何重大的损害,但约在主前21年,他便开始拆毁圣殿,准备兴建他自己的大圣殿,所罗巴伯圣殿的历史便在此结束了。希律的圣殿一.建造过程除了新约有100多次提及希律的圣殿外,我们主要的数据源是犹太史家约瑟夫和犹太拉比的部分著作──米杜特。两者的记载有颇大的差异,因此后人不可能因企图重构这圣殿而作任何肯定的解释。由于约瑟夫与这殿同期(他约于主后37出生,死于二世纪早期),因此他的资料可能比较后期更可靠;米杜特的成书日期约为主后150年,其中似乎偶有夸大之处。考古研究对确定外墙和殿门的位置很有帮助。希律兴建这殿的动机是政治性多于宗教性的。作为一个以土买人,他欲借着兴建一座如所罗门圣殿般宏伟的圣所,以安抚其犹太臣民。他训练了1,000名祭司作石工,并在工程开始之前囤积了所需材料,以减轻犹太人的恐惧和忧虑,因为他们也许会担心圣殿被亵渎,或现存的圣殿拆毁后永不会重建。希律的圣殿也仿照先前两殿的结构,分作3部分,但其门廊则大了很多。这殿以当时的希罗建筑风格建造,因而与所罗巴伯的圣殿截然不同。工程在主前20年开始,虽然主要的圣所很快便建成(在10年内已可以启用),但整个计划至主后64年才完成,即遭罗马人破坏的前6年。希律首先清理和夷平了一个范围,从南至北约500码,从东至西约325码,作为兴建的地盘。这准备工作包括砍掉某些地方部分的山冈,在另一些地方则以粗石加高。以平均长15呎、高4呎的石块筑成的外墙,部分仍然存在。位于南墙墙角的石头,有些重达70吨。圣所本身的大小跟所罗门圣殿的圣所完全一样,并划分为圣所──长60呎、宽30呎、高60呎;与长宽高皆为30呎的至圣所。至圣所内没有任何陈设,只以一幅幔子与圣所分隔着。圣所内有那分为7枝的橙台、陈设饼的桌子和香坛。这殿跟所罗门圣殿的主要分别是壮丽的门厅,宽度和高度50呎。外面是一个门口,约宽30呎、高40呎,内门约为外门一半的大小,引进圣所之中。为了在至圣所和圣所上留一些空间,殿顶的高度一致为150呎。殿顶的金钉子可防止雀鸟停留和弄污圣殿。这殿像先前的圣殿一样,方向是朝着东面,其余3面则以高60呎的3层房子包围着。所用石头是本地的白石,砍成巨大的石块,并且磨得十分光亮。从祭司院进入门厅要登上12级台阶。放在门厅中央,离入口33呎的地方,安放祭坛。这坛用未经砍凿的石头砌成,共有多层;底部长、宽48呎,高15呎。以色列的男人在住棚节期间,每年一次可以来到这里,在祭坛附近走动。否则,他们只可留在以色列院子中。位于以色列院东面,以15级台阶和用哥林多铜来装饰的大门分隔着的,是女院。女院中放置了为圣殿开支而设的奉献箱子(可十二41-44)。在女院之外是更大、更低层的外邦人院,这院子围绕着整个内院,并以栏杆和许多警告牌子分隔着。考古学家发掘了两个警告牌子,其上用拉丁文和希腊文写着禁止外邦人进入内院,否则会被治死的字眼。外院的用途很广。紧贴其内墙是一个门廊,以4行柱子支撑着,南边(皇室门廊)高约40呎,其余每边有两行,东面的门廊称为所罗门廊(约十23;徒三11,五12)。在皇室院有兑换银钱之人和商人的摊子,公议会成员也在这里见面;基督和文士亦是在这里辩论和教训人(可十一27;路二46,十九47;约十23等等,在初期教会遭犹太教拒绝之前,也曾在这里聚集(徒三11,五12)。圣殿的西北面是安东尼亚堡,罗马巡抚在耶路撒冷期间便住在此处;那里也有一队罗马驻军,准备随时处理任何骚乱(徒二十一31-40)。城堡虽然监视着圣殿,但却以一道宽阔的濠沟隔着。大祭司的祭袍收藏在这堡垒中,作为罗马治权的象征。进入外邦人院的通道有西墙的4扇门;南墙有两门,门外便是山谷的斜坡,这地常被视为「殿顶」之所在(太四5;路四9);在东墙和北墙则各有一门。二.考古资料现今的回教复合建筑物在东南西3面显然是紧依着希律圣殿的范围。但希律圣殿的周界则细小得多。其北墙可能只是位于现在的金门的北面,正如东墙在该处出现的偏差所显示的。金门自拜占庭时代已存在,位置大概与希律门相同。在东南角落处,希律石造建筑的遗迹吸引了不少游客,其位置是现今地平线以上14层和以下21层。现今南墙上三个堵塞了的门的其中两个,即因其拱门入口而称为三重门或两重门的,大概相等于米杜特和约瑟夫所提及的两个门。南墙以下是一个广场,敬拜者于进入圣殿前可以在那里聚集;他们进入圣殿,要通过一层宽阔的纪念阶梯和两重门。这地以南的大蓄水池供应众多朝圣者的需要。在西南角落附近,西墙上有著名的罗便臣拱门。据现在所知,它是从一条与西墙平行的街道登上圣殿的阶梯。在西南角那凌驾于殿墙之上的一座塔,加上一块在附近碎片堆中发现的希伯来铭刻,刻着「往吹角处」,暗示那里是宣布安息日开始时吹角的地方。从罗便臣拱门稍向北移,是堵塞了的巴克莱门,位于现今的摩尔斯门以下。巴克莱门以北是哭墙,下面是希律时期的石墙,上面则是阿拉伯和土耳其时期的石墙。在哭墙以外,紧贴着现今主要的门──链门,是一列地下室和威尔逊拱门。这大概是从希律王宫通往圣殿的通道。在威尔逊拱门以北的西墙上,还有两个门。其中最南部的华伦门像巴克莱门一样,是在街道那一层,并较其他门低许多。三.重构的困难如上文指出,约瑟夫和米杜特的记载上之差异使重构显得困难。有些人在进行重构时,并不知道希律的圣殿在大小上跟现今的回教建筑物不同。希律圣殿的位置跟现今石顶清真寺那圣石的关系也不能确定。多半近代的圣经地图,如《威斯敏斯特圣经历史地图》(1956)和《牛津圣经地图》(1974)都会根据可靠的考古证据提供一些平面图。但由于今天不能得到圣殿中央建筑的一点痕迹,所以这古代世界其中一座最华丽之建筑物的确实细节,仍不得而知。会幕和圣殿的神学意义在旧约中的意义一.敬拜的中心会幕乃支派联盟的集中点,当大卫把约柜运进这新划定的首都后(撒下六),耶路撒冷便自然成为了众支派的中心。纵使北国首任君王耶罗波安一世曾在伯特利和但设立邱坛,尝试把注意力从耶路撒冷转移(王上十二26-30),但耶路撒冷却从未失却其显赫的位置。希西家和约西亚都自然希望把改革延至北部的各个支派(代下三十1-12,三十四67),耶路撒冷纵然被毁,但仍是北方支派的朝圣中心(耶四十一5)。众先知更预言耶路撒冷最后要成为普世的人前来敬拜神的中心点(赛二1-4)。二.神在祂子民中间的居所以神的荣耀和云柱作象征神的同在,跟帐幕(出三十三9-11)、会幕(出四十34-38),及最后的圣殿(王上八1011)都有关系。矛盾的地方是,虽然神是完全不受限制,但圣殿却是「你永远的住处」(王上八1327)。神拣选了锡安,正如祂拣选了大卫(诗六十八15-18,七十六2,七十八67-72),因此圣殿被视为祂的居所(诗二十七4,四十二4,八十四1-4)等等。众先知既接受这神圣的拣选,便看耶路撒冷为神之审判的出发点(摩一2;弥四1-4)。几乎所有被掳后期的预言都是关乎圣殿的重建(哈该书及撒迦利亚书),或在那里重新设立纯洁的敬拜(玛拉基书)。由于圣殿中并没代神的偶像,所以神的超越性与内在性之间的张力也得以减弱,至圣所中的云彩和极深的黑暗显示一种不可思议的状况,同时也显出了启示。神把祂所拣选的地方「立为祂的名」之概念,可能也为了防止人误会祂的肉身是住在圣所中。三.复兴的理想象征物以西结仔细地描绘的理想圣殿(结四十至四十八),并不是用作所罗巴伯建殿的蓝图。事实上,由于以西结在主前597年被掳之前,必定已对所罗门圣殿十分熟悉,所以他的描述应更可帮助我们确定第一圣殿中一些不清晰的细节。以西结所关心的、是一种纯洁、完全忠贞的敬拜之本质,这种敬拜不会受到任何污蔑。这种敬拜会让那已从败坏了的所罗门圣殿离开的神之荣耀(结九3,十41819,十一2223),重新返回圣殿,以致耶路撒冷可再一次称为「耶和华的所在」(四十三1-5,四十八35)。这思想跟以西结那神的灵住在忠心敬拜的人里面的重要观念互相连系(结三十六24-28),预示了信徒就是圣殿的新约教训。最后,撒迦利亚书六章11-15节的预言,原本谈及大祭司约书亚,却也鼓励以色列人期待末世的一位弥赛亚君王,祂是完美圣殿之建筑师(太十六18;约二21)。在新约中的重要性一.基督与圣殿基督极之尊重圣殿。祂12岁那年便在圣殿的门廊与拉比讨论,并称之为祂父亲的居所(路二41-50)。对祂来说,「神的居所」是有神住在其中的(太十二4,二十三21)。基督已两次在义怒中洁净圣殿(太二十一1213;约二13-16),也为圣城即将被毁而哀哭(路十九41-44)。基督常在那里教训人,但其实祂比圣殿还要大(太十二6;路十九47)。祂向耶路撒冷表明祂是预言中的弥赛亚,并以神迹证明,但仍遭拒绝,于是祂预言耶城将无可避免地遭受毁灭(太二十四12)。五旬节之后,初期教会也有一段短暂的时间,以圣殿作为聚会的地方,直至不断增加的反对之声把信徒逐出耶路撒冷(徒五122142,八1)。二.教会是圣殿保罗看教会为亚伯拉罕的子孙、属灵的以色列、被召的约之群体、新耶路撒冷,和有神住在其中的圣殿(罗四;林前三1617;林后六16-18;加三,四21-31;弗二18-22)。结果必然是纯净无瑕,包括个别基督徒有圣灵的内住(林前六1920;林后七1),并且合一,而地上的分界已失效(加三27-29,弗二11-18)。三.会幕与圣殿的预表以犹太基督徒为对象的希伯来书,将新约与已荒废之旧约比较时,带出新约的优越,因为其读者正处于意图返回犹太教的危机之中(来八13)。书中指出基督的祭司职分远远超越亚伦的祭司职分(四14至五10,七1至八4)。若与新的「天上之圣殿」比较,摩西的会幕只是「地上的影象」而已(八25)。书中描述会幕中的陈设,藉以介绍亚伦祭司职分之功能,强调这些功能若与基督完美的中保工作相比,效力非常有限(九1-18)。信徒带着充足的信心,完全地进入至圣所,就是神实时的同在,比会幕和圣殿更宝贵,因为会幕和圣殿只是「照着天上样式作的对象」(九23,十19-22)。四.约翰启示中的圣殿约翰在其最终之属灵群体的异象中,虽然仍继续使用耶路撒冷和锡安山的意象(启三12,十四1,二十一21022),却废去了任何物质性的圣殿。这其中主要有3个彼此相关的概念。首先是殉道教会的概念,在神殿里的忠心会众立在属灵的锡安山上,正如物质的圣殿立在古时的耶路撒冷之上(三12,十四1)。当殉道者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殿也不断增长(六11)。另一个概念是以圣殿为进行审判的地方(十一19,十四15,十五5至十六1)。最后,在新时代里,不再需要任何圣殿,「因主神──全能者和羔羊为城的殿」(二十一22)。最终将会是神与人同住(二十一3)。形如立方体的城,可能暗示神临在至圣所之中(二十一16)。当人认识到荣耀与优越的神(林前十五28)跟完全的教会里的信徒合一是何等完美(参弗二20-22),所有不重要的象征都会褪色。ArthurE.Cundall另参:「约柜」;「以色列的节期」;「祭司和利未人」;「祭祀」;「陈设饼」;「洁净和不洁净的条例」;「大卫」;「所罗门」;「施恩座」;「以色列的宗教」;「圣所」;「殿中歌唱的」;「犹太教」;「第一次犹太革命」;「祭坛」。――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