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改变形像」 改变形像(Transfiguration)耶稣在世上传道时所发生的事件,在新约4段经文中均有描述(太十七1-8;可九2-8;路九28-36;彼后一16-18)。根据马可福音九章2节和马太福音十七章11节,耶稣是在彼得于该撒利亚腓立比认祂为基督后第「六天」改变形象的;路加福音九章28节,则作「说了这话以后约有八天」。这种差异颇有可能是因为马太和马可所指,并不包括首尾两天,路加的记载则包括在内。耶稣变象和彼得认主为基督不但在时间上相近,甚至在意思上也是相关的,因为登山变象也必须按着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发生的事件来理解。改变形象的地点新约并没有说明耶稣改变形象的确实地点。马太福音十七章1节与马可福音九章2节只是说耶稣上了「高山」。至于是哪一座山,学者则有不同的意见;传统的说法指那是他泊山;他泊山位于以斯德伦平原,即加利利海西南约10哩的一座圆顶山冈。然而,这种说法带出两个主要的问题。其一是称他泊山为「高山」并不正确,因为它的高度还不到海拔2,000呎。其二是在耶稣的时代,他泊山上有一队罗马驻军驻扎在那里,因此耶稣按理不会带领门徒登上这山。另一个推测说那是位于海岸的迦密山;可是,在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件发生后,耶稣所走的主要路线上,并不包括这山在内。第三个推测则认为那是黑门山,这山超过9,000多呎,并位于该撒利亚腓立比东北约12哩。黑门山确实是一座「高山」,并且位于该撒利亚腓立比附近。然而,早期教会及福音书作者主要关注的,并不是准确的历史细节。对于他们来说,能否确定其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生了一件举足轻重的事。事件经过该撒利亚腓立比事件之后的第六天,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登上一座高山。正如在另外几次事件中一样,只有这三个门徒与耶稣在一起(参可五35-43,十四32-42)。有人认为耶稣并非真的在山上改变形象,那只是三个门徒主观的异象。事实上,马太福音十七章9节在原文称这事件为一个「异象」,然而,异象也可指一些实际可见的事物。在申命记二十八章34及67节,七十士译本也以这词来指「眼中所看见的」,但所指的事件并非主观和空想的,乃是客观和历史性的。此外,经文指出的时间,尤其加上彼得当时所说的话,清楚显示那是历史性的事件。根据各卷福音书的记载,耶稣改变形象的时候,发生了3件事情。「祂改变了形象。」不同的记载同时都见证了耶稣一次不寻常的改变。耶稣改变了形象:「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太十七2)马太和马可以metamorpheo来形容这改变,这动词正是「变形」一字的字根。此外,这改变不单是衣裳的变质,更是指向耶稣本身的改变。摩西和以利亚出现,并跟耶稣谈话。这两人无疑是代表着律法书和先知书,路加福音九章31节说他们跟耶稣谈论祂「出去」或去世的事。路加福音九章31节用来形容耶稣「出去」或去世的用词,是颇为不寻常的,并且显然看耶稣之死并不是一个悲剧或一次失败,乃是一项胜利。彼得说他们3个门徒能在那里见证这事真好,并建议搭3座棚──一座为摩西,一座为以利亚,一座为耶稣。之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他。」(可九7)这话显然是一个责备。责备的第一部分并非指彼得要搭棚来延长这经历,而是因为他看耶稣与摩西、以利亚同等。搭3座棚(一座给摩西,一座给以利亚,一座给耶稣)显出彼得忽视了耶稣是谁,那从天上来的声音便指出他的错误。「这是我的爱子!」正如希伯来书三章5、6节指出:「摩西为仆人,在神的全家诚然尽忠……但基督为儿子,治理神的家。」从天上来的声音指出了这个分别。责备的第二部分,则必须按着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所说的话来理解。事件的意义若要了解登山变象的意义,我们必须比较登山变象时的声音与耶稣受洗时的声音。耶稣受洗的时候,马可福音一章11节和路加福音三章22节,均显示那声音是对耶稣说的:「你是我的爱子」,然而,在登山变象的时候,那声音并不是对耶稣说的,而是对彼得、雅各和约翰说的:「这是我的爱子」(可九7)。显然登山变象的记载主要是集中于门徒,而不是耶稣:「(衪)就在他们面前变了形像」(可九2);「有以利亚同摩西向他们显现」(可九4);「有一朵云彩来遮盖他们……『你们要听他』」(可九7);「不再见一人,只见耶稣同他们在那里」(可九8)。从上述引句明显可见,这事件并不是为耶稣而发生的,却是为了门徒。这事件与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件那么接近,似乎显示神要借着耶稣改变形象,肯定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所认信的。耶稣确实是基督,是神的儿子。这一个事实透过改变形象与天上的声音向门徒显明。在彼得后书一章16-18节,作者把耶稣改变形象时的荣耀与祂再来时那将来的荣耀,相提并论(尤见于第16节)。根据彼得后书一章16-18节,登山变象最少是让人预先窥见耶稣将来作为人子时,「有能力,有大荣耀,驾着天上的云降临」(太二十四30)的那一种荣耀。另一方面,一些学者按着约翰福音一章14节(「我们也见过他的荣光」),诠释登山变象,并认为这一节经文实在是指登山变象的事件。据此看法,登山变象是神子真正的形象,暂时脱离了其人性的外袍而显现,门徒所看见的是祂先存的荣耀。然而,最明智的做法是同时从这两种角度来诠释登山变象。在耶稣改变形象的时候,3个门徒见证了神子留在成了肉身之道里的先存的荣耀,以及祂复活以后,及祂再来审判世界时,所有人都会看见的将来的荣耀。在这方面,腓立比书二章6-11节可能是一篇颇实用的注释。在耶稣登山变象的时候,门徒片刻看见祂的荣耀,「他本有神的形像……反倒虚己」(腓二6、7),并且「神将他升为至高,又赐给他那超乎万名之上的名」(腓二9)。从天上来的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责备了彼得在山上所说的话。从天上来的声音所说的第二句话,也是一个责备。在该撒利亚腓立比,彼得因拒绝耶稣预言受死的话而受到责备。对彼得来说,「弥赛亚必须受死」是难以置信的。结果,耶稣责备他说:「撒但,退我后边去吧!」(可八33)耶稣登山变象时那从天上来的声音,也因这事责备彼得说:「你们要听他」。由于耶稣在改变形象的山上并没有说话,所以门徒要听从和注意的,必定是祂从前所说的话。根据各卷符类福音的时间次序,在这事件之前所发生的,便是彼得在该撒利亚腓立比认耶稣为基督,然后是耶稣的责备。那声音吩咐门徒要听的,就是神子六天之前,在该撒利亚腓立比所说的话;当时「他教训他们说:『人子必须……被杀,过三天复活。』」(可八31)在登山变象的事件中,那声音向彼得、雅各、约翰,尤其是彼得,肯定地说,耶稣那关乎祂必须受死的教训,实在是正确的。改变形象原是主复活的记载在过去一个世纪,有许多学者认为改变形象,原来是主复活的记载,只是意外地或无意地加插到耶稣的传道事工中。他们多半认为是马可首先这样做。一般来说,为支持这理论而提出的论点,包括那些有关记载中所运用的词汇与形式等问题。一些用词如「显现」(可九4)是经常,但不是必然,都与复活有关。其他用词如「云彩」(可九7)、「高山」(可九2)及「荣耀」(路九32),也常与复活的基督同时出现(参徒一9;可九2;太二十八16)。登山变象像一个复活的记载,过于像耶稣生平的事迹;以利亚和摩西的出现,则令人联想天使在主复活中的出现。然而,若进一步加以考证,我们便可清楚看见,基于一些原因,改变形象永不会是一个复活的记载。首先,若这是一个复活的叙述,耶稣便应被称为「主」而不是「拉比」(可九5);拉比是耶稣传道时,人对祂的称谓。第二,一种如改变形象的改变可与复活的情景吻合,但在复活主的身上,这「荣耀」之失落是难以解释的;这样短暂的改变反而与耶稣的传道工作吻合。另一个反对此看法的论点是当时只有彼得、雅各和约翰在场。耶稣在世传道时,他们3人曾有几次同时出现(可五35-43,十四32-42;参可一16-20、29,十三3),但在耶稣复活后的显现中,并没有一次是只有他们3人在场的(参林前十五3-8)。因此,有些学者在重写改变形象的事件时,索性删除雅各和约翰。此外,还有两个论点,反驳改变形象原是主复活之叙述的看法。其一是马太福音、路加福音与彼得后书,一律同意改变形象是耶稣在世传道时发生的,确证了马可福音的叙述。最后,很难有假设彼得所犯的错误──建议搭3座棚,把耶稣等同摩西和以利亚──是出现在主的复活,因为他不可能看复活的主是与摩西和以利亚地位相同(可九5)。当耶稣在世传道时,这事是有可能的,但不会在主复活之后。因此,所有证据皆清楚显示,改变形象的叙述必须被看为耶稣生平中的事件,并且与该撒利亚腓立比的事件息息相关。RobertH.Stein另参:「耶稣基督的生平和教训」。――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