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逼迫

 

逼迫(Persecution)一种使别人受苦、受伤,或死亡的行动。圣经以不义者逼迫义者作开始(创四3-7,亚伯受害;太二十三35;来十一4)。《所罗门智慧书》(12-20)以戏剧性的手法解明在这些逼迫背后的猜忌和罪恶感。罗得的经验也说明了拒绝同流合污所遭受的痛苦(创十九9;彼后二78)。以色列人在埃及被苦待,像他们后来受非利士人、米甸人和其他民族欺压一样,背后有经济和政治的原因。自以利亚的时代以来,宗教逼迫就常常临到那些拒绝君王的同化政策及指摘官方容忍不公平事件和异教淫乱的人(王上十九10)。后来,众先知成了不妥协的真理代言人,并在看见社会上的罪恶时,以神的律法加以警告,他们常受到统治阶层严重的迫害。基于这个缘故,在犹太人心目中,逼迫便成了真先知的标志(代下三十六1516;太五12,二十三29-37;徒七52;来十一32-38)。受外邦人的逼迫但以理的故事说明被掳期间的逼迫。在外邦人的统治下,返回耶路撒冷后,一些严谨的犹太人(「圣徒」、「圣洁的人」、「贫穷的义人」)寻求保存本国的身分和宗教信仰,但他们却身处于外邦人的压力和妥协的犹太人之中;那些松懈的犹太人只求温饱和生活富裕,罔顾民族的尊严(《马加比一书》一11-15,二42-48)。结果,严谨的犹太人遭遇社会的压迫和烦扰,多次寻求辩护和神的干预;诗篇十、六十九、一四○和一四九等各篇正适用于被掳归回后之敬拜。这逼迫在马加比时代到达了一个可怕的高峰,迫害变得愈加残忍,引起了一场武力的对抗(《马加比二书》六,七;来十一35-38)。这样,以色列人纵使对神的主权和「保护」有信心,却也明白义人在神的世界里不一定时常昌盛,忠于真理的人也不能确保免除苦难、牺牲和殉道。信徒受逼迫的预言基督教承袭了这为义付代价的观念。耶稣多次警告信徒,说他们必受逼迫,这逼迫甚至来自家人;并催促他们以此为「武器」来装备自己,应许圣灵必在法庭的审判中帮助他们(太五1112,十16-2334-36,二十三34;路六26,二十二3536)。耶稣对施洗约翰被希律杀害一事感到极之愤怒(路二十三9),并由此预测到自己的命运。耶稣抨击法利赛人的律法主义和民族主义,并撒都该人为顾全个人利益与罗马人妥协(约十一47-50);一般人寄望弥赛亚作军事和神迹性的行动,所以对耶稣亦感到失望。由于这种种原因,祂知道祂终究必被弃绝。祂呼召人作门徒时,也警告说他们必遭受危险、辱骂、毁谤、指控、鞭打、审讯、敌恨,和死亡。祂坦白地请跟从者准备接受钉十字架,这是唯一通往生命和神国的路(太十六2124-26,二十17-192122;可十2930;约十五18-25,十六1-4)。后来耶稣被控颠覆国家、拒绝向罗马政府缴税,和自称为王,终于被杀害(路二十三2)。早期教会受逼迫犹太当局第一次逼迫教会,主要是由于彼得指摘他们杀害了弥赛亚;使徒的影响力愈来愈大时,官方所采取的行动便包括了把他们下监和鞭打(徒五1740)。希利尼人司提反那有力的传道工作引致犹太人的暴徒用石头打他(徒六,七),这是「大逼迫」的信号;引致多半基督徒逃离耶路撒冷。首席逼迫者大数人扫罗的悔改,是基督徒得胜敌对势力的里程碑。希律为取悦犹太人而攻击教会,其后却突然死去,这又是另一个胜利的象征(徒十二1-320-24)。基督徒进入了外邦人的世界后,犹太人迫害基督徒的一个新理由是,他们扰乱了会堂的秩序(徒十三444550,十四1-619,十七1513,十八4-612)。使徒在腓立比医治了一名使女后,曾有短时间遭监禁(十六19-24)。在以弗所,基督教的传道工作对制造偶像者之收入的影响,导致一次危险的暴动,终由官方出面,命群众撤去(十九23-41)。保罗曾两次被警告要受逼迫,终于在犹太人教唆下,罗马官方把他拘捕,有40多人设谋埋伏袭击他(二十一4510-1527-36,二十三12-15),使徒行传结束时,保罗正等待接受该撒的审讯(二十八3031)

在这段时间内,基督徒所遭受的逼迫是零星的,也是地方性的,而且主要来自犹太人,因为他们嫉妒教会宣教工作的成就。在罗马官方看来,基督徒是一个犹太教的分支(徒二十四514),与犹太教同享法定的认可,因此,保罗在帕弗、腓立比、哥林多、以弗所和耶路撒冷均可从罗马官方得到保护,其中包括巡抚腓力斯和非斯都,以及他们的顾问希律亚基帕,还有押解他往罗马的百夫长,这是保罗有信心上诉该撒的原因;他若得到皇帝的开释,便可保证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境内不再受到骚扰。保罗面对逼迫的态度包括:后悔自己也曾这样迫害教会(徒二十二4,二十六9-11;加一22-24);为了顺服基督,甘愿置生死于道外(徒二十22-24,二十一13);不断提醒人作基督门徒是与磨难分不开的(徒十四22;罗五3,十二12;帖前三4),又保证无论在任何形式的磨难之中,基督徒都必得胜(罗八35-37)。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保罗是在基督徒被诬告纵火焚烧罗马城时,在猛烈的迫害中被斩首的。基督徒常被指摘为「无神论者」(即拒绝多神论);只能迎合奴隶阶层的人;再加上他们的爱筵引起满天谣言,行动被认为异乎寻常和怪诞(参约十五19),因此当社会上有甚么大灾难时,基督徒就成为众矢之的。与此同时,彼得提醒在东方的基督徒,说教会会面对一些危险,还有一点点时候,「各样苦难」(参来十32-34)不过是证明信心的真实,信徒必须以无可指摘的生活来抵受毁谤。又说对在位的要忠诚,若要为义受苦,便毫无畏惧地接受,基督徒要凭无愧的良心,准备自辩,若行义而受苦,便要记得基督也曾为他们受这样的苦。因此,他们必须「装备自己」,准备受苦,面对逼迫时,不要以为是「怪事」。他们只是与基督一同受苦。彼得最后的话是「站稳!」(彼前「受苦篇」)。学者认为马可也是在这时候写成马可福音,以安慰正在受苦的罗马教会。马可福音描述基督所遇到的冲突,指出其原因和形式,并生动地描绘了基督英雄式的死亡。像彼得一样,马可遇逼迫时,便回想那为我们受苦的主。

在较后的时间,基督教不再是受保护的一个犹太教分支,而是一个「非法的宗教」,因为会堂崇拜加插了一个攻击「拿撒勒人」的祷告,这是基督徒不能苟同的。此后,教会便随时受到官方的压迫;罗马立即把各种旧的国教纳入国家的敬拜礼仪中,好维持帝国的统一,但她却抗拒一些新而不接受国教的行动,尤其是那些常有秘密聚会的组织(如举行圣餐),因为他们认为会引起政治上的危险(参徒十七67)。将近一世纪末时,罗马面对着不断增长的教会和政治上的不安,于是要求国民在进行其他宗教活动之余,也公开地「敬拜」「罗马的守护神」,而在多米田(主后81-96)的统治下,这就演变成敬拜活着的皇帝,还有为皇帝崇拜而设的庙宇和正式的祭司。基督徒拒绝这种敬拜,只承认耶稣是独一的神,从此一些由官方下令,而且愈来愈强暴的逼迫便开始了。启示录所反映的可能就是这个情况(启一9,二13,六9,十三,十九2)。因此圣经的结束与它的开始是一致的,都是描述神的子民受逼迫。R.E.O.White另参:「困苦/苦难」;「患难/灾难」。――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