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被掳

 

被掳(Exile)古代大量人口的集体放逐。通常出于政治上的目的,用以摧毁敌国民族力量,防止背叛。有时候将被征服国的人民流放至某地区殖民,以制造文化融合。掳掠可将人民带离熟悉的环境,去除其爱国记忆,将战败者置于中央政府的监视之下。放逐通常是一种极端手段,当其他方法诸如纳贡之类行不通时才采用。在旧约中,「流放」和「掳掠」的意义相同,可以交换运用。主要的流放事件之一发生于主前722年,亚述人将以色列人掳往米所波大米,其二是主前605582年的巴比伦流放,使犹大居民遭遇同样噩运。流放前作品曾几次提到其他民族也被掳(摩一69),并预报埃及(赛二十4;耶四十六19)、埃提阿伯(赛二十4)、摩押、拉巴(耶四十九23),以及尼尼微(鸿三10)也要被掳。撒迦利亚书十四章2节则以启示文学方式提到耶路撒冷最后一次被掳。被掳亚述以色列王耶户早在主前842年就向亚述王撒缦以色纳贡。但直到主前734年提革拉毘列色三世在位时期(主前745-727),旧约才记载第一次被掳事件。提革拉毘列色已经收取以色列王米拿现的贡金(王下十五19),可是,其后由于以色列王比加和大马色王利汛(主前734-732)连手攻击其附庸犹大王亚哈斯,就向他们进军。提革拉毘列色将其一部分居民,特别从拿弗他利支派领土内掳走,以示惩罚(王下十六7-9)。在约但河东的基列地区,在此一战中受害最惨痛,外约但地区的以色列领袖都被掳(代上五626)。提革拉毘列色的楔形文字碑铭残片中列出几千名男性的名字,都是他从加利利海四周8个城市流放的俘囚。以色列人在提革拉毘列色抵达前,将他们的叛君比加刺杀,避免了更凄惨的厄运。新王何细亚登基后,立即归顺亚述。及时的行动,将以色列国的一部分保全下来。然而,当撒缦以色五世(主前727-722)继承乃父提革拉毘列色的王位后不久,以色列发生叛乱。何细亚拒绝向亚述进年贡,以此考验新王的能力。至主前724年,撒缦以色向以色列进军。何细亚被俘,亚述大军围困京都,撒玛利亚坐困愁城。由于以色列王已遭监禁,撒玛利亚势难久守,但竟然从主前724年一直顽抗到主前722年。最终城破,以色列作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日子已过,更多的国民被掳。圣经将撒玛利亚的沦陷归功于撒缦以色五世,但是撒缦以色的继位者撒珥根二世(主前722-705)却在他的碑铭中夸称自己征服此城,并且带走27,290名俘虏。显然是先由撒缦以色发动围城,最终由他的继承人撒珥根取下撒玛利亚,再行流放。

流民被掳到人口稀少的哈腊、歌散,和玛代各省(王下十七6),显然在允许下过着相当正常的生活。据亚述记录指出,那里共有27,290名俘囚,可能只是以色列总人口的一部分而已。从主前八世纪末到七世纪的亚述文献,其中可能记载了以色列人的名字,因此别具意义。在当时的亚述京城,就是位于底格里斯河畔的迦拉发现了主前八世纪的亚兰文陶片,上面列出有关以色列俘虏,并列出可能来自犹大的俘囚。其中包括的普通以色列人名如:以利沙、哈该、哈楠业,和米拿现等。其他亚述文献也含有希伯来人名,但不易断定他们是否为以色列俘囚的后裔。被掳巴比伦历史约在主前705年,犹大王希西家试图恢复以色列和犹大的统一,邀请撒玛利亚人民到耶路撒冷来敬拜。但由于亚述王西拿基立入侵犹大,他的尝试终告落空。以后,犹大王约西亚趁亚述势力衰退之时机,把他的治权和宗教改革扩展至以前属于以色列国的地区(主前621)。约西亚王国的扩张计划可从他防止埃及法老尼哥在米吉多的侵占得到进一步的印证,但是他在主前609年的战役中阵亡(王下二十三2930)。亚述帝国的覆灭,只给犹大国带来短暂的缓解。新成立的新巴比伦王朝(主前626)和玛代组成的联军摧毁尼尼微(主前612);主前605年迦基米施一役后,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成为新的世界领袖。他行军南下通过新征服的土地时,要求各大城市投降,年轻人则被迁徙到巴比伦,充当未来的公务员。但以理和他的3个朋友哈拿尼雅、米沙利,和亚撒利雅,就是如此从耶路撒冷被遣送来的(但一1-7)。当尼布甲尼撒如此臣服犹大时,其父尼布普拉撒逝世,计划中断。主前6058月,尼布甲尼撒赶回巴比伦承继王位。此时从耶路撒冷带到巴比伦的俘虏是尼布甲尼撒执政期间4次俘掳中的第一批。巴比伦于主前597年第二次入侵犹大。由于不肯向巴比伦纳贡,约雅敬王招致大祸。此时尼布甲尼撒正在别处不能分身,就唆使周围各国向耶路撒冷发起多次袭击。约雅敬可能死于其中一次袭击,犹大王位传给年方18岁的儿子约雅斤。约雅斤在位仅3个月就失位了。尼布甲尼撒为犹大拒绝向巴比伦效忠而施加惩罚,约雅斤和他的母后,连同7,000名兵士,成千上万的木匠、铁匠、文武百官、首领,加上圣殿和王宫宝物,全都被掳(王下二十四10-16)。巴比伦留下来的资料证实这次侵略发生于主前5973月。拉吉信集和在伯示麦及拉吉这些城堡挖掘的资料都生动地描写了犹大这次惨败。德国几位考古家发现了楔形文字石版,内中列出「犹大王约金(即约雅斤)」以及那些领取囚粮的人名,进一步为这阶段的流放提供了证据。其后耶路撒冷虽然仍维持某种形式的政府达11年之久,但主前597年的围城已剩一片荒芜。尼布甲尼撒将约雅斤的叔叔西底家留下作王。西底家虽然受到先知耶利米的警告,仍然受不住流行观念的煽动。他的弱点证明他无能挽回时势,耶路撒冷终于完全被毁,人民第三次被掳。西底家有两三年一直归顺巴比伦,到他作王第四年,特别亲赴巴比伦,显然是去重誓效忠(耶五十一59)。以后他又和邻国,特别是埃及结盟(耶三十七6-10)。犹大最终被攻陷,圣殿、王宫、房屋全被摧毁。圣殿宝物遭没收,更多的人被掳。从主前5871月,城一直围困到主前5867月,直到城墙被巴比伦人攻破为止。考古挖掘显示拉吉、伯示麦,和伯夙这些犹大地方被毁的明显迹象。但另一方面,到目前为止所发掘的证据显示,便雅悯的土地未受攻击。至此犹大被拼入撒玛利亚省,不再成为一个国家了。推罗和西亚其他地方抗拒巴比伦的霸权。推罗宁愿和埃及结盟,也不肯臣服巴比伦。尼布甲尼撒围攻推罗达13年之久(主前585-573)。推罗最终被占领,但是巴比伦人只得到一个空壳子;人民和财物已经撤至海岸以外的一个岛上,甚至可能撤往埃及。法老何弗拉被击败、废位,由埃及将领阿马西士代替。和平了几年后,到568年,阿马西士叛变,尼布甲尼撒再度返回占领了部分埃及土地。主前582年,犹大第四次被掳(耶五十二30)。由于西底家叛变,尼布甲尼撒予以报复,任命基大利为总督,治理惨遭缩小的犹大领土。基大利反对亲埃及政策,就在米斯巴设立政府,先知耶利米随侍在侧。不肯妥协的反对派认为基大利违背国家目标。感到失望的皇室成员以实玛利,残酷地刺杀基大利和他的支持者。刺客由于不敢待在犹大,面对尼布甲尼撒的报复,就强迫耶利米和米斯巴的百姓陪同他一起逃往埃及。先知警告说,他们必逃不过尼布甲尼撒,因为他很快就要进攻埃及,逃亡的犹大人所居住的边境城市也不例外。犹大几次流放的俘囚总数,可能不超过70,000名男人、女人和儿童。被掳的影响在犹大所经历的许多危机中,没有一个比被掳巴比伦更危险。这事件使最正统的犹大人之信心,也受到考验。以前一直为犹大行大事的耶和华,如今显然一败涂地,至少看起来是这样。古代列国之间的战争,常被看作反映诸神之战。当耶路撒冷被毁,圣殿器皿被夺,许多人不由断言,巴比伦的神玛尔杜克证明他自己比犹大的神更强。然而,耶利米却以充满希望的话语来替犹大作准备,好应付被掳危机(耶二十九1014),神会利用巴比伦来管教祂的子民,但神将回头惩罚巴比伦,信心软弱的人注定要被外邦人同化,但信靠神的能力和目标的余民,纵然身为俘虏,有朝一日终能返回重建圣殿和耶路撒冷。流亡的内在宗教原因,是由于对神和祂的约缺乏信心,轻视先知的劝诫,拜偶像,认为国家的生存不必仰赖神的预备,只靠自己的功劳和智慧。尽管有沦入敬拜巴比伦偶像的危险,被掳的最大影响,仍在于犹大人对律法的持守和对神的信靠。一神教和多神教的对比变得尖锐,不少人重新向一神教委身,协助犹大人日后抗拒希腊文化的迷惑,和西流基势力的猛攻。被掳激励悔改,也带来了复仇的心愿(耶五十一;哀)。犹大人继续遵守安息日和节期,并开始了经常性的禁食纪念日(亚七1-3,八1819)。被掳的生活俘虏的命运之一是服苦役,至少在开始时是如此。他们被迫为尼布甲尼撒的建设计划供应劳力。有时候由于假先知怂恿巴比伦人采取严厉手段,工作愈发艰辛(耶二十九21-23)。不过,在亡命异邦的第一次震撼过后,被掳生活变得比较自由。但以理和他的同伴的经历描绘了对俘虏的一般良好待遇。许多人可以受教育,得到重用和地位。在被掳期间,犹大人不能再在像耶路撒冷那样的圣所中心献祭。结果,人们重新加强诵读和遵守律法,发展成会堂中的敬拜。不过,先知和祭司继续发挥功能。从耶利米致函俘囚,首先问候长老,次及先知、祭司和百姓,就可清楚知道其情况(耶二十九1)。在限制之内,俘虏可以随意行动、嫁娶和建立家庭。和故土通信也挺自由,耶利米致信俘虏,信中也提到他们的来信(耶二十九125)。犹大人不仅为巴比伦人充当技术劳工,从坭版显示,他们也经商,从事买卖和租赁。他们有许多人事业成功,居然可以把钱寄回耶路撒冷。当波斯王古列允许犹大人归回故土,大量的人拒绝了,因为他们不愿意丢下这些日子得来的财物。犹大人还得到另一优待,他们可以在灌溉良好的肥沃土地上安定下来,建立庞大的小区(结一13,三1523)。历法犹大人在巴比伦时采用巴比伦历法,到今天仍然是犹太年历的基础。巴比伦人采用阴历,一年12个月,每月30天。他们早就知道为使阴年和阳年相合,必须每隔6年再多加1个月(闰月)。巴比伦人和希伯来人都从日落到日落来计算日数(创一5)。巴比伦历法的使用,尤其可见于被掳归回期时期的著作中(尼二1和斯三7中的尼散月;拉六15的亚达月等)。在被掳时期以前,年代按犹太君主在位年代计算(王下二十二3)。至被掳归回时期,年代按新巴比伦或波斯的外邦君主在位年份计算(耶二十五1;拉一1,六15)。语言西拿基立于希西家在位时围攻耶路撒冷之时,亚兰文是国际外交通用的语言。亚述大军的将领使用希伯来文向耶路撒冷的防御者挑战,使通晓官方亚兰文的希西家官员不满。西拿基立的使臣拉伯沙基(酒政),希望能用人民都听得懂的语言下达最后通牒,以摧毁守军士气,因此便用希伯来话骂战(王下十八26)。被掳时期,犹大人学习用亚兰文作为和非犹大人邻居沟通的工具;归回耶路撒冷时,他们也带回亚兰文。以斯拉向耶路撒冷人民宣读律法时,必须把希伯来经文翻译出来,可能就是译成亚兰文(尼八8)。亚达薛西和大利乌的亚兰文来往信件,可能是从波斯档案中所保存的原稿抄出来的抄本(拉四11-22,五7-17,六6-12,七11-26)。另外,从北国来的以色列人,原来住在米所波大米,无疑精通希伯来和亚兰两种语言。希伯来文仍继续通行,被掳归回时期的哈该、撒迦利亚、玛拉基各书,和较晚的死海古卷、昆兰社团的文献,都是用希伯来文写成的。但是在新约时代直至主后七世纪亚拉伯征服时期为止,大多数叙利亚人和巴勒斯坦人只说亚兰文。被掳后的犹大北国在主前722年陷落后(王下十七24),亚述人在北国领土上重新殖民,巴比伦人却不一样,他们不再在掳走俘囚的地方殖民。只有最贫困的犹大人如同没有牧人的羊一般留了下来,受尽从南方挤进来的以东人和亚拉伯人、东方来的亚扪人及其他支派,以及北方来的撒玛利亚人的压迫。待在斯土的犹大人和他们的撒玛利亚邻居一样,接受摩西律法,敬拜以色列的神。在圣殿的山上照常举行献祭,但由于穷困所迫,原始的宗教再度抬头。从以斯拉和尼希米以后所面临的问题来判断,犹大人和撒玛利亚人相处融洽,通婚是常事(拉十18-44;尼十三23-28)

以西结常常提到犹大在被掳时期的属灵光景。他在异象中被带到耶路撒冷,在圣殿的内院里看见一尊偶像,称之为「惹动忌邪的」(结八1-6)。然后他又被带到墙边,奉命挖墙,直到发现密室,入内见4堵墙上画满爬行物和野兽,颇像画有狮、牛和龙的巴比伦通道。有70名长老向偶像上香(结八11-13)。在殿的北门口,以西结看见妇女为搭模斯这位巴比伦的草木神哭泣,原来这是他一年一度的忌日(结八1415)。最恶的罪是有25个人在拜日(结八16)。最后,以西结看见神在荣光照耀中升天而去(结十一23)。被掳获释犹大人被掳时,波斯王古列在主前539年征服巴比伦。古列在主前538年下诏,释放犹大人回国重建耶路撒冷的圣殿(拉一1-4)。古列对被征服的臣民,比大多数统治者来得仁慈。有些人说,他厚待犹大人,是因为他看出犹太教和波斯宗教之间的相似。他这样任由犹大人回国,很可能是要建立犹大省的力量,可以在波斯和埃及之间作为缓冲。另外,经济因素也是考虑之一,复原的省不久就可以缴税充裕波斯的国库了。被掳和犹太教的前途被掳是以色列作为一个政治单位,以及称为犹太教的宗教之间的分水岭。国家生命寿终正寝,犹大人逐渐分散到古代世界各地,只能从宗教和传统而非从一个国家去认同。逗留在巴勒斯坦的余民,依序由巴比伦、波斯、希腊和罗马统治,除了马加比在主前二世纪和一世纪的一段时期外,从来没有获得独立。被掳正是给予人民的考验,为了防止被异教环境同化,他们必须加强宗教和种族意识。于是,一个更属灵的余民应运而生,摆脱了地方性的限制和物质架构。在被掳期间,「以色列人」被通称为「犹大人」,人民中开始了锡安的理想。先知说到犹大人被掳巴比伦,是因为犹大不肯接受他们的信息,坚持拜偶像和犯罪,结果招致的属天报应和审判。人们如果甘心接受这种审判,到头来会导向复兴,神的爱会再度向以色列彰显(赛五十四910;耶三十一36)。从如此的经验中会萌生一个新的约(耶三十一31-34)。由于被掳,人们对律法和先知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于神的普世性和权能,也有了更进一步的体认。被掳作为主要历史大事之一,奠定了期待弥赛亚降临的希望。AustinH.Potts另参:「旧约年代学」;「被掳归回时期」;「分散的犹太人」;「以色列史」;「犹太教」;「犹太人」。――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