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辞典目录〕
「比喻」 比喻(Parable)引言若要了解耶稣的教训,必须先明白比喻的意义,因为比喻约占了耶稣的言论约有35%,在耶稣的教训中没有其他言论比他的比喻来得更有力、更恰当和更贴切。虽然耶稣并不是唯一用比喻教训人的人,但祂肯定是善于使用比喻的人;祂不单用比喻来说明祂所传讲的道理,那些比喻本身在很大的程度上,就是祂所要传讲的道理。耶稣的比喻也不是一些简单的故事而已,正如有人说,它们真是「艺术的作品」和「争战的武器」。解释这些比喻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容易,我们如何看比喻的性质和耶稣信息的精髓,便决定了我们解释这些比喻的方法和内容。解释比喻的历史追溯历代以来学者如何处理比喻,可以给予我门一些启迪。不同的人对这些比喻有截然不同的处理方法,这是意料之内的,但影响这些解释的几个基本问题是:(1)比喻中究竟有多少成分是包含重要信息的(是每一个细节,还是只有一点)?(2)比喻在耶稣的教导中有何意义?(3)比喻对解释的人有何切身的关系?寓意的解释法从第二世纪开始,甚至直至今天,许多人都把比喻寓意化。他们说比喻中每一个细节都是重要的,比喻的意义在乎表达基督教的神学,这方法常被称为亚历山太学派的解经法。奥古斯丁(主后354-430)对比喻的解释可说是这学派的典型例子;这位四世纪的学者虽然使用寓意方法解释比喻,仍不愧为一位伟大的神学家;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他看耶稣为好撒玛利亚人,其中使用的油是盼望与安慰,牲畜是道成肉身的肉体,客店是教堂,店主则是使徒保罗(其他细节不再详述)。显然,这解释跟耶稣说这比喻的原意相违;解经的人只是把他自己先存的观念读进故事中。这解经法在神学方面听起来似乎不错,却阻碍人明白神的话语。中世纪的解经者所用的方法比这种寓意解释法更甚,他们在一段经文里可找到多重意义,可列举的通常有4方面:(1)字面的意义;(2)有关基督教神学的寓意;(3)为日常生活给予指示的道德意义;(4)指示一些有关未来生命问题的属天意义。并非教会全体皆受这等寓意解释支配;安提阿学派就是以常理来理解经文而知名。然而与亚历山太学派比较起来,安提阿学派的影响是有限的。除了若干显著的例子以外,多个世纪以来,教会对比喻的解释都或多或少带有几分寓意化。宇力赫的方法宇力赫(1867-1938)是一位德国学者,他在十九世纪末出版了两册有关耶稣比喻的解经书,他主要的贡献是全力推翻以寓意方法来解释比喻。对寓意解经法的反感使宇力赫走往另一个极端,他说耶稣比喻中的故事跟祂所要描写的事实之间,只有一个接触点,他认为只有这一个要点在解释上是重要的,而这重点通常是一个概括的宗教性陈述。宇力赫认为不单寓意解经是错误的,耶稣根本也从没有使用寓言,因为寓言的目的是隐藏而不是启示,他说新约中的寓言都是出于福音书作者的手笔,而不是出于耶稣自己。宇力赫反对寓意解经法(即把不是寓言的当作寓言来解释)是正确的,但他不接受寓言是耶稣用来谈道的合理途径,却是没有根据的。历史解释法二十世纪对比喻的研究,尤其是托德(1884-1973)和耶利米亚的作品,强调耶稣讲述比喻时的历史背景。这是正确的方向,解释的焦点集中在当时文化上的因素,这些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比喻中各项细节。另一个焦点就是注意经文的背景,耶稣当时正在宣讲神的国度。通常这种方法,是先假设第一世纪的教会因应本身的需要,已更改了一些比喻原来的重点,因此,学者提供不同的程序去发掘比喻的原意。福音书作者确曾将比喻重整、编辑和归类(例:太十三1-52中收集了几个比喻)。一位解经者的目的应该是按着耶稣讲述比喻的原意来听取这些比喻,就像起初聆听比喻的听众一样。然而,在经文背后追究圣经记述的真相是一项需要小心地处理的任务,我们必须对所提供的程序再三质疑,我们必须注意每一位福音书作者使用写作材料的方法。不过,对于福音书的真相,我们可以追究的范围实在有限。现今研究比喻的路向在过去20年内,好些尝试解释比喻的努力开出了一些新的路向。基本上,朝这方向的学者或多或少都不满意(虽然也欣赏)宇力赫的方法和历史解释法,认为两者都限制了比喻对当今读者的影响力。宇力赫把耶稣的教导减削为一些道德上的教训;历史解释法把焦点放在2,000年前过去的历史里,而忽略了比喻在艺术和心理上的特色。所以这些学者尝试把比喻对原来听众的震撼力转移到今日的听众身上,这样,焦点便从比喻的历史意义转移至其艺术意味、存在意义和诗歌的意境中,耶稣的比喻被看为一种艺术作品,而没有固定的意义,这样,一个比喻除了原本的意义之外,也可以有许多进一步的意义。虽然原本的意义对后人的重释可以有多少控制,但朝这方向走的释经法却不受作者的原意所限制。这些方法中最新的一种是结构式解经,其做法就是画出故事中无意识的结构,然后将之与一些类似的结构比较,从中推论出其意义来。这些近代的研究方法给予我们不少启迪,尤其它们努力保持比喻原来的活力,向现代人说话;然而,其中也有一些危险,就是像早期的错误用法一样,滥用了圣经的比喻。在教会的历史中,那些把比喻寓意化的人不理会耶稣原本的意思,而自寻个人的意见,近代的释经家同样想出自己的意思。纵使他们的解释看来很合理(奥古斯丁当日的听众也觉得他的解释甚合理),却不能直接传递神所要说的话。若神自己和祂的道是借着耶稣启示出来的,我们却不根据耶稣的原意和原来的背景来理解这些比喻,我们便犯了错误。经文与解经者之间不错是有一种互动的力量,但惟有圣灵使他面对耶稣比喻的原意时,他才真正有效地明白真理。我们从解释比喻的历史中获益良多。从宇力赫的理论中,我们知道必须抗拒把比喻寓意化,因为那并非耶稣的原意。历史的解释法则强调当日耶稣传道的文化背景;近代的研经方法(但要避免走向极端)教导我们必须让比喻以其当日的活力,向现代人说话。「比喻」一词的意义比喻通常的定义是「一个带有属地意义的属天故事」,但这并不足以了解耶稣的比喻,耶稣的比喻也不单是祂讲道中的对比或例证,圣经中「比喻」一词的意义,情况实在更为复杂,我们必须分辨「比喻」一词在圣经中的3种用法。第一,我们要留意希腊文和希伯来文中的「比喻」都是十分广泛的用词,上至箴言,下至地道的寓言,包括谜语、隐晦的格言、例证、对比和故事。例如路加福音四章23节所用的希腊字「比喻」,是指「医生,你医治自己吧!」这句话,一般都解作「俗语」。马可福音三章23节的「比喻」是指耶稣向文士发出的一个谜语:「撒但怎能赶出撒但呢?」马可福音十三章28节则用「比喻」一词指一个简单的例子。路加福音十八章2-5节中,不义的官是用来对比那快快给子民伸冤的神。若将希伯来文旧约与七十士译本(旧约的古希腊文译本)比较,会发觉比喻一词最常用于箴言和隐晦的格言。这样说来,在广义上,比喻可指任何罕有或震撼人心的言词,或用以刺激人去思想的格言。「比喻」一词在圣经中出现时,我们必须从这广义的角度去理解。第二,「比喻」可指任何具有两重意义(字面的和象征的)的故事,多用于宗教性和道德性的言论中。第三,在近代专门性的研究中,「比喻」一词的专用是与其他类型的故事有所分别,例如直喻、可资鉴戒的故事和寓言。在这情况下,比喻便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内容叙述一件特别的事件,通常是以过去式来讲述的(如浪子的比喻)。然而,直喻则是用真实生活中一件有代表性,或一而再地发生的事件来作比较,通常是以现在式来讲述的(例:太十三31-32)。一个可资鉴戒的故事则并非基于比较,故事内容是要显出一些性格特征,可以是正面或反面的例子,可作一个模范或鉴戒。通常圣经中有4个故事被视作这类故事:好撒玛利亚人(路十30-35);无知的财主(路十二16-20);财主与拉撒路(路十六19-31);以及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路十八10-13)。寓言和比喻寓言是最难下定义的,因此也引起了不少争论。通常寓言的定义是「一连串有关的隐喻」。隐喻是一种暗示性的比较,不用「像」或「如」等字眼。这定义被广用,却不十分理想,原因有二:(1)这定义没有指出寓言是否一定含糊,有些人认为寓言必须被解开,而且只有少数人可以明白。可是,一个寓言若用一些通用的、所有人都明白的隐喻,它便不再含糊了。(2)没有指出隐喻在故事中的重要性有多少。若只有2或3个有关的隐喻,这故事还算不算是一个寓言呢?另一个极端是,故事中是否每一个细节(如撒种比喻中3种程度的收获)都有其重要性?撒种的比喻是一个寓言的好例子。这就引起了比喻和寓言有何分别的问题,也是一个学者常常争议的难题。在第一和第二个比喻的定义中,寓言都包括在比喻之内,但在第三个定义中,两者便有所不同,因为比喻并非一连串相关的隐喻。浪子故事中的细节(猪、远方等等)并不代表甚么,但在寓言中则会各有其含义;在比喻中,这些细节只是要戏剧性地形容浪子沈沦的程度。然而,比喻中的故事和所描绘的事实之间也不是只限制于一个比较点(如宇力赫的论点)。一个比喻中可能有几个需要提及的要点。浪子的比喻强调悔改的喜乐(留意路十五24、32重复了这主题),但父亲对儿子的接纳也明显是代表了神的恩典,小儿子和大儿子则分别反映了罪人和宗教权威。比喻和寓言之间的界分是含糊的,那在乎这些用词的定义而有所不同;我们必须留意,所有比喻的特质都可以是寓言的特质。有关寓言的讨论又引起了另一个问题:耶稣有否使用寓言?宇力赫坚持耶稣并没有使用寓言这样复杂的文体(纵使旧约也有使用寓言),他认为一些寓意性的解释,如撒种比喻的解释,以及一些寓言故事,如凶恶佃户的比喻,都是出自福音书作者的手笔。宇力赫对后来的学者有很大的影响力,在许多近代的研究中,比喻里稍具寓意性的部分都被删除,认为那是早期教会加添进去的。寓意化的解经是错误的,但用寓言来表达却绝对是合法和有效的途径。寓言不单经常在旧约中出现(留意结十七3-10及其后的解释),甚至在拉比的比喻中也很常见。每一个寓言故事必须按其本身的价值来衡量,但并不表示耶稣不可以使用寓言。有关「比喻」之意义的讨论是颇为复杂的,往往需要引进其他争论点。只要记得这词在圣经的用法中是复杂的,我们便可避免堕入一些解经的陷阱中。比喻的目的和特征认识比喻的目的和特征,可帮助我们了解比喻。比喻的焦点集中于神和祂的国度,藉此启示神是怎样的一位神,祂按着甚么原则来工作,以及祂对人类有甚么期望。由于比喻是聚焦于神的国度,因此,有些比喻也反映了耶稣的使命中许多的层面(留意太二十一33-39及平行经文中凶恶园户之比喻)。我们必须留意比喻的几个特色:(1)比喻一般是精简和对称的,以简洁的用词表达两三事项。非必要的人物、意象,和情节通常都会略去。(2)故事中的人物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所用的隐喻也是十分普遍的,目的是叫听者容易明白。举例说,有关园主和葡萄园的讨论很自然会令听者想及神和祂的子民,因为旧约也使用这些意象。(3)虽然比喻用了日常生活的素材来讲述,但也常加插一些意料不到而令人惊奇的元素或夸张法(修辞上一种夸大的表达手法)。好撒玛利亚人比喻(路十30-35)中竟然出现了一个撒玛利亚人,这是出乎听众意料之外的,他们大抵只会以为他是一个普通人而已。在不饶恕人的恶仆这比喻中,第一个欠债的人所欠的债项竟然相当于一千万元,在当时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数目。(4)比喻要求听众给故事中的事件下判语,而他们这样做的时候,也必须对自己的生活下一些类似的判语。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拿单向大卫讲述的比喻(撒下十二1-7);在故事中,大卫判定比喻中的人应该受死,跟着拿单便告诉大卫,比喻中的主角就是大卫自己。由于比喻强迫人作决定,面对真相,所以能强迫听众活在现今的生活中,而不是安于既得的名誉,或等待将来的成就。比喻是从具体的图画,而不是从抽象的思想所产生出来的,由于它教导真理的方法咄咄逼人,听众无可回避。解释比喻的指引解释比喻是不容易的,但却有一些指引可帮助我们避免以往的错误,而作出合理的解释。 1.透彻地分析一个比喻。留意故事中每一个角色和故事的发展,故事的高潮和一些重复的钥字或主要思想。若那比喻不单出现在一卷福音书中,我们便需作一个比较性的分析,研究其异同。判断哪一个是最早期的记载时,要小心,切勿草率决定。有些学者用以评定马可先存论(甚至说次经《多马福音》是先存的)的标准是备受质疑的,同样的论点也可以用来支持其他福音的先存说法。2.聆听比喻时,不可对其形式或意义有任何先存的偏见。尝试想象自己坐在耶稣脚前聆听比喻,要当作对比喻一无所知,也不晓得其意义或所蕴含的神学教训。虽然现今的读者不可能变成第一世纪的犹太人,但比喻却必须按其原来的背景,和作者原本要表达的意思来解释。3.从上下文寻找帮助,但同时也要了解许多比喻原来的背景都已失传。通常比喻所出现的地方都是由福音书作者所编排的,然而有些学者因此完全抗拒圣经给比喻所下的结论和解释,这也是不对的。若拿旧约和拉比的比喻来比较一下,便知道这些项目通常是故事的一部分。4.留意比喻中一些反映第一世纪社会生活和思想的特征。明白一些文化和宗教背景,并留意比喻中所反映的旧约观念,会大大帮助我们去解释比喻。我们若对比喻所反映的生活本质不敏感,便不能解释那比喻。5.注意比喻怎样配合整本书的目的和计划。若那比喻也在其他福音书出现,便要注意其出现的地方,以及每位福音书作者怎样编辑那比喻以配合其目的。6.尽可能清楚、直接地判定那比喻在耶稣教导中的信息是甚么。一个比喻中可能有好几个要点,如上述所指出的浪子比喻。比喻中也会有一些次要的项目,但我们必须小心,不可把故事引伸得太远,原因是若不留神,便会违反了比喻的原意。没有人会基于不饶恕人的恶仆这比喻,而认为神有一些掌刑的人(参太十八34);其实这节圣经只是指出罪恶的严重及其刑罚。可是,在别的比喻中,却有些人竟过分强调细节,若我们能按着比喻的原意,整全地加以解释,这类错误便可以减少。7.留意比喻中的教导怎样与耶稣其他的教导吻合。耶稣那非比喻性的教导可以为比喻的解释提供线索,并且能加强这些解释。8.强调「重点于结尾之常规」。一般来说,比喻的高潮和最重要的部分在于其结论。那么,解释比喻的焦点也应放在那里。比喻的结尾常有一个似乎颠倒的结论,正如在耶稣的其他教训中一样,祂对某个题目的定论常是与其他人所说或所期望的相反(留意太十39及其平行经文:「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葡萄园雇工的比喻讲及一些人得到比他们预期为少的工资,故事则以典型的颠倒论调作结束:「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太二十16;参太十九30)。注意马太福音二十一章28-30节,这两个儿子的比喻结尾的时候也是有一个颠倒的论点(太二十一31、32);当宗教的权威人士根据比喻作了判断后,耶稣便以一个颠倒论点作结,祂说税吏和娼妓比他们先进神的国。 9.判定比喻中有哪些原则,是启示神的本性、神的国,以及祂对待人的方法,并祂对人类的期望。这些原则对二十世纪的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而比喻是向今日社会说话的有效途径之一。耶稣使用比喻的原因毋庸置疑,耶稣使用比喻来教训人是因为比喻既有趣,又有强迫力,因此是与人沟通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我们读马可福音四章10-12节时,却好像耶稣用比喻,是免得这些人明白祂所说的,而回转和悔改。好像有一个神秘的信息,只让「里面」的人晓得,「外面」的人则无法明白。这段经文是新约其中一段最难解的经文,需要特别留神,以免错解。事实上,有些人认为这是马可自己对比喻的理解,而不是耶稣的意思;其他人则指出马可福音的这句旧约引文跟他尔根(会堂所用的亚兰文旧约意译本)是一致的,因此他们认为马可的论句是对他尔根的误解。他尔根跟马可福音的一致性是值得注意的,但上述两种见解都不是理想的解释,我们必须考虑这段经文中的其他因素。马可福音四章1-9节的背景是耶稣在船上教训群众,第10-20节的背景则是耶稣单独与十二门徒在一起,此外还有其他正在发问的门徒。第21-32节并没有指出地点和听众,而33-34节则是一个总结。但在35、36节,耶稣是在船上遣散群众,跟1-9节的情景一样!明显地,马可把耶稣以比喻教训人的精华都编排在第四章中,第2和第10节均以复数论及比喻,然而,撒种的比喻是该处唯一的比喻。第10、11节中,动词的时态指出某些门徒与十二门徒是惯于问及比喻的意义,耶稣则为他们解答。马可福音第四章整章的主题在于听耶稣讲论有关神国的事。(留意「听」这字不断重复,可见于3、9、15、16、18、20、23节,特别是24节:「你们所听的要留心。」)撒种的比喻是一个关乎回应的比喻,即人真正聆听神的话而起的回应。有人听了比喻,又寻求进一步的资料,耶稣便会进一步加以教导和解释。从马可福音八章17-21节就可看到耶稣并没有严格划分「里面」的群体和「外面」的群体;论到门徒时,耶稣也用相同的字眼──看不见的眼和听不见的耳。我们必须强调四章12节的话是引自以赛亚书六章9、10节的,当时以赛亚回应神,自愿往众民中传讲神的信息;神却告诉他,他要讲给众民听,他们却不明白,好像神不希望他们悔改一样。然而,神显然是希望他们悔改的,神这样告诉以赛亚,因为他的任务将是艰巨,众民的心十分刚硬,这些话是表达以赛亚将会得到的响应。马可福音四章12节(及平行经文:太十三14、15和路八10)引述这句话,表示耶稣所得到的响应,跟以赛亚所得到的回应是相同的。马太福音十三章,在耶稣从公开讲论转移至私下教导门徒的时候,引述了这句话。约翰福音十二章40节也在相同的时刻引述以赛亚书六章10节,指出耶稣的信息无人接受,而群众的心是刚硬的。(留意徒二十八26、27同样引述赛六9、10来表达保罗在犹太人事工中所遇到相同的情况。)另一项要考虑的,就是关乎「奥秘」的意义。奥秘这词在圣经中的用法,并不像今日一般的意义;指一些人所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而是指一些神已启示的事物。这些事情神若不启示出来,人便无从知晓。这里虽没有解释奥秘的内容,但从其他讲述天国的教训中看出来,这奥秘大概是指天国是存在于耶稣本身所说的话和行动中。了解这段经文的另一个决定性的要素,是「比喻」一词在圣经中有很广的含义,可指任何惊人的讲论,或难以理解的格言,其目的是刺激人的思想。耶稣并没有把信息像喂孩子一样的喂给听众,祂教训人的方式是引发人作出响应,有了响应,祂便作进一步的教导。毫无疑问,有些没有公开讲论的事情,也是以比喻来表达的。可留意马太福音二十一章33-39节及其平行经文中的凶恶园户的比喻,这比喻对当时的宗教权威作出了破坏性的控诉,这事情纵使没有公开地讨论,但比喻的意思已经被领会,从宗教权威人士对这比喻所作出的回应可见一斑(太二十一45、46)。 这样理解马可福音四章10-12节是正确的,我们可从第四章后来两句话得到证实。在第22节,耶稣说:「因为掩藏的事,没有不显出来的」,这似乎是表达了用比喻来教训人的目的,比喻不会拦阻人明白真理;相反地,耶稣的教训「隐藏」在比喻中,是为了要显露出来。第33-34节概括地讲述了整个使用比喻的方法和目的:「耶稣用许多这样的比喻,照他们所能听的,对他们讲道。若不用比喻,就不对他们讲;没有人的时候,就把一切的道讲给门徒听。」这样看来,使用比喻的目的就不只是因为它特别有趣、有诗意,和吸引人──虽然这些特点也是重要的,若人心不是刚硬的话,比喻更能激发思想和引起反应,活像耶稣在说:「若你不能听懂我的话,我就用比喻来显明我的意思。」人若能对这初步的教训作出响应,耶稣便会给予进一步的解释。比喻的分布在我们留意新约中比喻的分布情况之前,应该先知道旧约中也有比喻。旧约中的比喻大概有9个:拿单向大卫讲述的母羊羔的比喻(撒下十二1-7);两兄弟和报血仇的比喻(撒下十四1-11);逃犯的比喻(王上二十35-40);葡萄园的比喻(赛五1-7);老鹰和葡萄树的比喻(结十七2-10);幼狮的比喻(结十九2-9);葡萄树的比喻(结十九10-14);林火的比喻(结二十45-49);煮沸之锅的比喻(结二十四3-5)。此外,士师记九章7-15节记载了树木的寓言,列王纪下十四章9节则有蒺藜和香柏树的寓言。(在一个寓言故事中,植物和动物都被人格化。)古代犹太拉比的著作也经常使用比喻;事实上,许多拉比的比喻跟耶稣所讲述的都十分相似,可见在古代的犹太文化中,比喻是很普遍的。耶稣的比喻跟拉比的比喻有一个重要的差异;拉比的比喻差不多全是为了解释旧约的经文,但耶稣甚少这样使用比喻(不过祂的比喻可能也反映一些旧约概念,有时祂也会引述旧约的经文来作结语)。在新约中,「比喻」一词只出现在符类福音(太、可、路),但也见于希伯来书九章9节和十一章19节,比喻在那里的意思是「象征」或「预表」。人常说约翰福音并没有比喻,若以上述定义的第2和第3点来了解「比喻」,即看它为一个故事,则这说法是对的。然而,若我们从广义的角度去看,约翰福音中有几段经文也合乎比喻的标准,如约翰福音十五章葡萄树的寓意讲论,和第十章的好牧人的意象。从广义的角度看,马可福音也有好几个「比喻」,但多半是一些简短的对比(可二17)。马可福音中只有4个比喻是用故事形式来表达(即上述第2和第3点的定义),其中3个见于第四章:撒种的比喻、种子自行长大的比喻,以及芥菜种的比喻。还有一个故事性的比喻是马可福音十二章1-9节凶恶园户的比喻。除了种子长大的比喻之外,大部分比喻明显是在马太和路加福音,这两卷福音书都包含了马可福音的比喻。马太在第十三章更收集了8个有关天国的比喻,马太其他比喻则可见于第十八章(失羊和不饶恕人的恶仆)、二十章(葡萄园的雇工)、二十一章(两个儿子和凶恶的园户)、二十二章(喜筵)和二十五章(十童女和按才干受托付)。路加福音的比喻比其余3卷福音书要多,其中多半收集于十至二十章。在大部分情况下,比喻是根据共通的主题而组合起来的,路加福音十二章的言论和比喻皆谈及信靠、忧虑和承认基督的问题;第十四章包括一些与筵席有关的偶发事件、言论和比喻;第十五章以3个失物的比喻组成(失羊、失钱和浪子);第十六章谈及财富之使用和滥用,由一些比喻和言论所组成,十八章则以两则有关祷告的比喻开始(不义的法官、法利赛人和税吏)。比喻的总数备受争议,因为有些经文是否算为比喻,学者都没有一致的意见。一般来说,圣经中所记载耶稣的比喻,总数介乎60至65个之间,显然这数目是在乎人对比喻的定义而有所增减。耶稣比喻的概述天国的比喻耶稣的比喻多半都是直接或间接地谈到神的国度(马太福音则用「天国」)。耶稣谈到「神的国度」,并不是指神在一个政治或地理上的国度里作王,而是指神的治权,是旧约应许的应验。神的治权是指神积极地为其子民和在其子民之上施行治权。耶稣宣告神国临在的意图是甚么,也引起不少争辩。有些人认为耶稣信息的焦点在于神不久将要建立的一个未来的国度,另一些人则持相反的论调,强调神的国已存在于耶稣的职事中。这争辩已达致一个可行的协议,上述任何一个单独的论点都不足以描述耶稣所传讲的国度;神的国度是现在的,也是将来的,神已应验了旧约的应许,透过耶稣的言论和工作,神以一个新而果断的方法开始了祂积极的治权,击败邪恶的势力而建立公平与公义。神这作为可见于耶稣的工作中,有一些经文可兹证明;如马太福音十二章28节(「我若靠着神的灵赶鬼,这就是神的国临到你们了」;参太十一2-15,十三16、17;路十七21)。与此同时,耶稣也期待旧约的应许在将来的日子可以完全实现,在那日子里神最后的祝福将要临到。也有一些经文可以支持这论点,如马太福音八章11节(「我又告诉你们,从东从西,将有许多人来,在天国里与亚伯拉罕、以撒、雅各一同坐席」。参太二十四4-31,二十六29;路十七22-37)。耶稣教训中任何有关末世论(研究末后的事情)或新约教训中之末世论,全面来看都应包括现在和将来两个层面。神的国或治权已透过耶稣的职事决定性地闯进了人类历史中,将来会达致完全成就的地步。 这双重的论点在比喻中也被反映出来;天国的「种子」已经撒下了,这种子会有正面和反面的响应,但无论如何,丰盈的收获是可以肯定的(注意马太福音十三章撒种和稗子的比喻)。耶稣已宣告了天国的到临,祂要求人以彻底的行动来响应,正如在藏宝和寻珠的比喻(太十三)中所见一样。壮士的比喻(太十二29及其他平行经文)显示借着耶稣的工作,撒但已被捆绑,而他的「家」已被抢夺了。有好几个比喻是强调天国的扩大的,从一颗细小的种子、不利的环境开始,渐渐长大,以至带着巨大而广阔的影响力(注意太十三,芥菜种和面酵的比喻)。有些比喻强调天国的临在,神的恩典已开始运作,要接纳罪人;可见于葡萄园雇工的比喻(太二十),以及两个儿子的比喻,其中强调税吏和娼妓正在进入(现在式)神的国,比宗教权威人士还要优先(太二十一)。有些比喻则带出了现今的国度的主题,概略描述神子民的庆典,也描述人为浪子回头而庆祝;另可参路加福音十四章喜筵的比喻,和路加福音十五章浪子的比喻。稗子和撒网两个比喻(太十三)强调天国的临在,纵使外在的环境似乎否认这事实。这些比喻警告人不要被眼前的环境误导,因为审判和分隔的工作不是在今日进行的。同时,许多比喻都反映一个期待的心情,期待一个未来的日子,那时神要进行审判,天国得以完全实现。无花果树的比喻(可十三28、29)是其中一个最清楚的比喻,是指向一些仍未实现的事物(至于所指的是甚么时候和如何应验则有不少争议)。许多比喻是带出审判的观念,故事内容谈及一个王或主人要回来衡量其仆人所作的工,例如马太福音二十五章14-30节的按才干受托付的比喻(路十九12-27也很相似),或路加福音十二章35-48节一系列比喻式的言论,都是集中讲论忠心和不忠心的仆人,这些事情都是在人子再来的时候发生的。马太福音二十五章1-12节十童女的比喻,以及路加福音十三章24-27节进窄门的比喻,也是指望一个将来的国度到临。这种强调天国之现在和未来两个层面的论点又带出了其他课题,这些课题常见于比喻之中;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与宗教权力的冲突,和天国道德标准的呼吁。由于耶稣在其传道工作中宣传天国的临在,祂接纳罪人,祂指出一种超越宗教势力的公义标准,这一切都使祂不断处于一个与犹太领袖对立的位置。在这情况之下,祂的比喻就成为祂「争战的武器」了。两个儿子的比喻(太二十一28-30)、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路十30-35)、失羊和失钱,尤其是浪子的比喻(路十五),加上法利赛人和税吏(路十八10-13)等比喻,全都是针对耶稣时代的犹太领袖,强烈地指控他们行事为人的态度和规矩;凶恶园户的比喻(太二十一33-39;可十二1-9;路二十9-16)中的指控尤为强烈,甚至激怒了这些宗教领袖,以致他们设计拘捕耶稣。我们必须小心,不要以为耶稣暗示以色列人已被拒绝,或神的国已离开了以色列,纵然不结实的无花果树之比喻是针对以色列人不结果子(路十三6-9),但以色列人并非完全被拒绝。许多人以为马太福音二十一章43节就是指神的国已离开以色列,其实这段经文明显是对宗教领袖说的,而不是向全体以色列民说的,正如保罗在罗马书九至十一章所强烈坚持的一样,神并没有拒绝其子民。 道德方面的比喻明显地,那些批评宗教领袖的比喻同时也带有很强的道德信息。我们读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时,不能不看见旧约中劝人爱邻舍的诫命,原来是要求人以一种彻底的爱去爱,是没有止境、不分界限的。这种呼召人顺从神的信息,也不断在其他比喻中出现。两种盖房子之人的比喻(太七24-27;路六46-49)指一些人听了耶稣的话便去行,与那些听了而不去行的正好相反。路加福音十七章7-9节一个小小的比喻强调我们完成了主所吩咐的工作之后,还应说:「我们是无用的仆人,所做的本是我们应分做的。」不饶恕人之恶仆的比喻(太十八23-24)显示神对子民的爱和怜悯,需要在其子民对待别人的态度中反映出来。道德方面最常见的主题是忠心;所有关乎业主离开了其物业的比喻,都指出看守的人需要忠心。至于按才干受托付的比喻(太二十五14-30)里,用以审断仆人的标准是他们忠心与否,比喻中指出,偶尔的忠心或过往曾忠心是不足够的,由于天国将要来临,人必须常常活在现今的时刻之中。这些比喻不是问「你做了甚么?」而是问「你是怎么样的人?」这问题的答案就决定了一个人是否真正的忠心。另一个有关道德的主题是善用或滥用财富。路加福音十二章16-20节无知财主的比喻强调生命不在乎家道丰厚,那财主是无知愚昧的,因为他把生命集中于「物质」上,而不在他与神的关系上。财主与拉撒路的比喻进一步显出财富的滥用,同时指摘财主没有顾念穷人。还有一些比喻虽然没有提及有关财富的论题,却也表达了对穷人的关注,例如路加福音十八章2-5节不义之法官的比喻,和马太福音十八章23、34节不饶恕人之恶仆的比喻。马太福音二十五章32-46节绵羊和山羊的比喻中,提出了有关听命和关怀穷人的最大挑战,人有否对穷人的需要作出响应,就成为了日后审判他的根据!祷告的比喻最后一个讨论的主题是祷告。法利赛人和税吏的祷告(路十八10-13)指出错误和正确的祷告态度;其他关乎祷告的比喻集中于响应祷告的神,而不在于人如何祷告。不义之法官的比喻(路十八1-8)引言中不错是提及不休止的祷告,但比喻的重点在于神不像不义的法官;正如第8节指出,祂会快快地给其子民伸冤。同样地,朋友半夜有所求的比喻似乎指出甚至人也答应朋友的要求,何况神对其子民要求的响应,岂不是更多更好吗(参路十一5-8、13)?比喻中还有其他主题,但就如上述所提及的,都是显出神的本性,神的工作,和神对子民的期望。像登山宝训一样,耶稣的比喻常是拆毁性的,这些比喻强迫我们面对自己,重新考虑自己的思想是否正确;若能以正确的态度留意其中的信息,这些比喻便能把神的生命力和真实性带进我们的生命里,成为新造的人。KlyneR.Snodgrass另参:「耶稣基督的生平和教训」;「神国/天国」。―― 证主圣经百科全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