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房屋

 

房屋(HomesandDwellings)聖經時代人類居住的地方。最早期的屋宇人類甚麼時候在巴勒斯坦出現,已不可考。主前10,000年前的人類,以漁獵和收集食用果實根葉為生,住處在山洞和臨時的遮蔽處。19291934年間,加羅德教授在迦密山附近穆迦拉河的山洞,發掘到一層層從舊石器時代(約主前25,000-10,000)到中石器時代(約主前10,000-7500)人類的遺跡。這些山洞是舊石器時代人類的居所。這個時代結束時,這裏的居民已經懂得放牧山羊、綿羊、牛群,又學會了耕種穀物。進入新石器時代(約主前7500-4000),最重要的發掘場地是耶利哥。新石器時代的耶利哥,已經發展成為面積10英畝、有巨型城牆和瞭望臺的城鎮,人類已遷出山洞,建造房屋;這些房屋可能類似早期獵人的原始帳棚。它的設計是圓形或曲線的,牆壁的基層向內傾斜,顯示屋頂可能是圓拱形的,用枝條或柴枝編成,上面塗以黏土或泥漿。室內的地面低於外面的街道,每間屋子都有石階或斜道通往街外。牆壁用手模的平凸形磚塊造成,磚頭的底部平坦,頂部彎曲,牆內或會夾有木柱或枝條。這些屋子只有一個房間、一個門口,可能並沒有窗。大部分的屋子都是圓形的,但也有一小部分是多邊形、正方形或長方形的。在約旦南部的貝大,發現了一幢屋子,有4個房間圍著一個庭院。這屋子的結構,與陶器前新石器時代A時期(約主前7000)耶利哥的屋宇相仿。陶器前新石器時代B時期,耶利哥屋宇的設計及建造有顯著的進步。這些屋子的房間較大,門戶較寬,旁邊有木柱支持。房屋的設計是方形的,牆角略呈圓形。牆壁直而實心,用手模的磚塊砌成,而這些磚塊和早期模造的磚頭略有不同。室內的地面和牆腳,塗以一層紅色或淡黃色的、堅硬的石灰灰泥。主室旁邊有些小室,可能是儲物室。牆邊又建造塗了灰泥的池子,用來儲藏雨水。這些房子都是圍繞著院子建造的。不少的院子中,都發現了頗厚的炭層,顯示院子是煮食的地方。白色石灰石造成的碗子是他們唯一的器皿,但他們無疑也有使用皮或木造的器皿。陶器的發明,帶來了更多的改變。陶器新石器時代A時期的人類,住在從山丘上掘出來的坑中。但他們以後的陶器新石器時代B時期的人,卻建造了長方形獨立的房屋。這些房屋以泥磚造成,建在石基上。銅石器時代(約主前4000-3150)接下來的銅石器時代,在屋宇設計方面,有很多變化。巴勒斯坦南部別是巴一帶,有很多地下的居處。而在阿布馬他,也發現了好幾個作為居所的洞穴。這些洞穴是從壓緊但未成地層的風成土(即地質學上的「黃土」)挖掘出來的。這些洞穴的入口,有時是地平入口,有時是在山丘的側面,有時是陡直的豎坑,坑道鑿了著手著足處。這些居室通常是14呎乘10呎大小,用走廊相連,57個房室一組。牆邊有坑,有些還塗上灰泥,用以儲水。房間或走廊下面,還有儲藏穀物的地窖。火爐則可能在土丘的外面。這個村落最後遷居地面上,建造屋子,牆壁立在石基上,與地面成直角。在沿岸地區,今日的特拉維夫以北,可能有另一種屋宇。從該撒利亞附近的黑得拉和這個區域的好幾處地方,發掘到一些骨甕。這些儲藏死人骨頭的罐子,形狀如單室的房屋,一端有門戶,屋頂呈三角形。有些骨甕還有4隻小足,表示屋子建在支柱之上。部分學者相信,這些模型可能代表了銅石器時代的另一類屋宇。這個時代最突出的房屋,位於死海北面不遠,約但河東3哩處的特里拉加蘇。這地方有一整個的村落,房屋大致方形,緊緊相連。這些房屋都有石基,牆壁用泥磚造。有些牆壁之上,還保存了當年的灰泥;灰泥上還保留著動物、鳥類和人物的圖畫,顏色鮮明。屋子旁邊發現鋪了石的打穀場、儲物坑、玄武岩製的手磨、火爐,以及火窯裏陷在地內的烤爐。證明煮食和磨穀等家常雜務,顯然是在屋外進行的。

早青銅時代(約主前3150-2200)銅石器時代建立的模式,一直延續到早青銅時代。好幾個重要的地點,都可以研究這個時期的屋宇。雖然單室房屋依然存在,但最普遍的是兩室的屋宇,一般是正方或長方形的。法拉廢丘(聖經中的得撒)發現了一幢房屋,每邊長16呎,牆厚2呎,下半部用粗石緊密地砌成,上半則是泥磚造成。內牆旁邊是一張石造的長凳,高14吋。屋內的陶器,相信是主前2600年的產物。屋子旁邊又有幾間規模較小的單室房屋。而在南巴勒斯坦、別是巴東面的亞拉得,有一個面積不小的地方,發現了有定居的痕跡。在此地發現的屋宇,也是源自這個時期的(約主前2850-2650)。這裏的屋子,大部分都有一個大房間,附有一個小室(廚房或儲物室)和一個院子。房屋的大小,從8碼乘5.5碼到4.6碼乘3.6碼都有,其中以大的較為普遍。屋內的地面和牆腳鋪了石灰的泥灰。門戶必定開在最闊的牆上,有幾級階梯從屋內較低的地面走上街道。門口的左側有門樞的插口。大部分的牆壁,都附有矮長凳。每間屋子通常都有石座,用來安放支持屋頂的木柱。發掘出來一個陶器的房屋模型,似乎證明這些屋子是平頂的。幾乎每個房間,都發現大量的陶器碎片、灰泥、手磨,這些似乎是當時居民的家庭用具。容器內發現大量燒焦了的穀物,讓我們知道當時有甚麼農作物。耶利哥同樣也有早青銅時代屋宇的好例子。一連串又牢固、又寬敞的房屋,證明當時都市發展蓬勃。其中一間屋子的牆壁,高度更在15呎以上,表示有些屋宇是雙層的。然而普遍的房屋依然都是兩室的,這樣的屋宇結構,一直延續到早青銅時代結束為止。主前2200年至2000年,是個人口嚴重減少的時期,耶利哥、伯珊、艾、得撒和米吉多,都有人口銳減的跡象。在這段時期之後的中青銅時代,又發生了轉變。中青銅時代(約主前2000-1550)中青銅時代就是聖經中的族長時代。以色列人的先祖進入迦南地時,主要住在帳幕等臨時居所。然而中青銅時代的迦南人所住的屋子,已經有相當規模了。他們的房屋有幾個房間,繞著院子而建。這些新式屋宇最簡單的一種,有一個房間和一個院子。房間通常建在院子的西面,免得最常有的西風把煙吹入室內。穀倉通常建在室內,而不是在院子裏。別是巴西北的拿基拉廢丘,有好些這種單室房屋的例子(年代約為主前1700)。其中3間這樣的屋子,房間大小為107呎,院子則為1016呎。室內有時也有隔牆,牆壁用粗石和泥磚砌成,漫上泥土造的灰泥,但牆壁的厚度,不足以承受建造第二層樓的壓力。屋子互相靠近,以便共用後牆;門戶通往院子,街道大致平行。

每間屋子的牆邊,都有一張石或黏土造的長凳。有時在院子的一邊,會建造幾個房間。這類屋子中最堂皇的一所,位於特畢美森,可能是當時的統治者或貴族所有,鑑定為主前1600年的建築。約35呎乘19呎大的院子的西面,至少有6個房間。牆壁的厚度,證明樓高兩層;兩層樓合起來,室內面積共有1500平方呎。樓下可能部分是作日常家務之用,有兩個畜舍、兩個儲物室。這類房屋,較簡陋的例子只在這個廢丘的E層(約主前1700),才有發現。中青銅時代的第二種屋宇,有一條室內門廊。房間建在門廊的一旁或兩旁;房間建在一旁的屋宇,在特畢美森有個很好的例子,鑑定是主前1800年的建築。在大型長方門廊的縱線上,有3塊又平又大的石頭,作為支持屋頂木柱的基礎。瓦礫當中又找到一些木椽,以及葦草造成、外塗泥漿的屋頂。西面3個房間的入口都設在門廊。石基和泥磚的牆壁十分牢固,能夠支持第二層樓的建造,由屋外的木階級或梯子可通往二樓。地板用泥、灰、稻草鋪成,並掃得平滑。第三種屋宇有露天的院子,相連的兩邊建有房間。特畢美森也有這種房屋的例子。這類房子是建在上述有室內門廊房屋的廢墟上面,於是,原來有蓋的門廊,便成了這間房屋的院子。在他納廢丘,有另一間中青銅時代2B期(約主前1700)的屋子。屋子結構極之堅固,牆厚3呎,以灰泥黏牢。院子裏有一個蓄水池,在屋子東面一個房間裏,更找到一個烤爐。一樓的地板都漫上了灰泥,面積約2300平方呎。室內有一道樓梯,通往二樓。有些屋子的房間,築在院子相對的兩面。伯示麥(魯邁利廢丘)和米吉多都有這類房屋的遺跡。伯示麥的城牆,成為了一間房屋的南壁。房間在院子的東面和西面。其中一個房間,有門戶通往外面的街道。其餘的房間,則從院子進入。外牆厚度超過3呎,內牆1.5呎。牆上都蓋上了濕泥和石灰。米吉多的北面城牆,同樣建有房屋。在廢丘的第十二層(約主前1700-1750),找到了3間保存得很好的房屋。分隔房屋的牆壁,與城牆成直角。每一個房屋都有一個出入口,從外面進入一個房間,再由房間進入院子。院子由小石塊或小圓石鋪成,烤爐也在院子裏。其中一間房屋有一個蓄水池。第四種中青銅時代的屋宇,把房間建築在院子的3面。這些房間不論大小或是用途,都有很多不同之處。主前1600年左右的米吉多第九層,有這種房屋的例子。那所房屋面積約42呎乘39呎,有9個不同大小的房間。院子蓋了石灰,中央有個大烤爐。東面一個房間又有另一個烤爐。每個房間都有門戶通往院子。這間屋子和中青銅時代其他的屋子一樣,在屋子底下都有墳墓(撒上二十五1和王上二34的小字,提供了鐵器時代的例子)。巴勒斯坦不同種類的屋子,都顯示中青銅時代的人,比早青銅時代豐裕得多。不論是房屋還是墳墓,都找到了不少外表美觀、手工精細的家庭用具。晚青銅時代(約主前1550-1200)有關晚青銅時代的資料十分有限。一方面是因為發掘時的意外;另一方面,是在這個時代的末期,很多地方都被以色列人、海上民族和埃及人嚴重破壞。特畢美森有一所早期的房屋,是依照原本的設計重建的;相信重建的是一個以色列人,但他的工藝,遠不及早期房屋的精細。有院子的房屋,依然很普遍。伯示麥一個住宅,有49呎乘39呎大,但3呎厚的牆壁,卻極為粗糙。院子裏有一道石階梯,顯示屋子還有二樓。主前1400年左右,米吉多一個屋子的院子四面都有房間。有無數中青銅時代屋宇的耶利哥,因為嚴重侵蝕的緣故,連一間屬於晚青銅時代的屋子都沒有。鐵器時代的以色列房屋(約主前1200-600)很多住宅的例子,都來自這個時期。以色列人的建築起初十分簡陋,後來逐漸進步。在加西利廢丘一所主前十二世紀窮人的屋子,院子旁邊只有一個房間。伯示麥有一間同一時期較大的房屋。房屋的基礎是未經琢磨的大石,院子的面積約34呎乘20呎,一邊有3個房間,大小約11呎乘10呎半。院子和其中兩個房間,鋪了未經琢磨的石頭。考古學家益基勒雅丁在夏瑣發現了一間屋子,房間在院子的一邊,鑑定為主前900年的建築。半個院子是有頂的,由石柱支持。這類石柱是鐵器時代巴勒斯坦屋宇的特色,在許多發掘出來的遺跡中都可找到。在晚青銅時代和中青銅時代,院子兩旁建有房間的模式,在鐵器時代也很普遍。主前1050年左右,米吉多第五層就有一個好例子。房屋分為兩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可以從外面沿著一條走廊進入。走廊通往3個房間,院子在走廊盡頭,院旁有階梯通到二樓。鋪地的材料是石灰灰泥。屋子裏找到各種上等陶器,證明這家的家主頗有勢力。在這所大屋旁邊有很多小屋子,裏面找到手磨、磨器、石碗、烤爐等用具。猶大和以色列王當政時,最常見的是在院子3面建築了房間的屋宇。加西利廢丘(在特拉維夫附近)、米吉多、拿士伯廢丘(可能是聖經中的米斯巴)、沙伊迪耶廢丘(位於約但河東加利利海和死海之間)、得撒、夏瑣、示劍,都有這類通稱為「四室房屋」的例子。院子橫面建了一個長室,在院子的縱線,則每邊建築了一個房間。院子有兩行柱子,沿著院子的縱線豎立,把院子分為3部分。這些柱子支持著屋頂,又有支持牆壁的作用;有些牆壁只有半高,不及屋頂。要進入屋子,便要從街道先進入院子,院子一般是安放烤爐和穀倉的地方,但也有例外。若要擴張基本的結構,可以在現有的房室外面,沿著院子的縱線加建一列房間;或把長室分隔為小室;若牆壁堅厚,更可加建二樓。示劍有一間經過擴建的四室房屋,是極佳的例子。那所房屋的年份,約為主前748724年。院子裏有儲物箱、大型的開口爐床、手磨、石磨,又有安放在石座上面陶瓶的底部。加建的房間更有承接屋頂雨水的裝置,把雨水引入地下的儲水系統。還有一個大穀倉,建在一個房間中,連接到廚房裏面。在夏瑣也發掘到主前八世紀,設計大致相同的其他屋子。這些屋子的院子兩旁通常都有房間,房間的入口也通到院子裏。在院子的一邊,有一行石柱,似乎用作支持屋頂。烤爐和儲物瓶,都放在院子裏。夏瑣有些屋子只有一兩個房間。有證據證明鐵器時代一些較大的屋宇,是工、商業用的建築。從特畢美森的部分屋宇,發掘到染缸和織布機的錘子。其他地方又發掘到大量的手磨,顯示已有磨麥工業。此外,又發現大型的酒桶、陶匠的工具和商店的痕跡。有些房屋內有作宗教用途的房間,房間中發掘到香座、小型的塑像、小祭壇等物。甘嘉蓮在耶路撒冷發掘到猶大亡國以前的建築。這些房屋面積較小,形式較不規則,但基本設計仍和猶大山地發掘到的相若,同樣是以一列支持屋頂的石柱,把院子分為兩半。部分城邑中大小房屋的對比,可能印證了先知書中所提及,社會中的不平現象。主前九、十世紀時,到處都有大量的小屋,和幾間的大屋。但到了八世紀,得撒等城市只有34間大屋,卻有無數簡陋的小屋。巴比倫、波斯、希臘時代主前586年,尼布甲尼撒王攻陷耶路撒冷以後,巴勒斯坦接連被巴比倫(主前586-539)、波斯(主前539-332)、希臘(主前332-37)統治。今天有關巴比倫和波斯時代的考古資料,不甚完備;其中一個原因,是巴比倫人所造成的嚴重破壞,另一個原因,則是很多波斯時代的遺跡,都被希臘和羅馬時代大規模的建造遮蓋了。這個時代的房屋,聖經中也有提及(尼七34;該一49;亞十三6,十四2)。在拉吉、麥加奠、麥伏拉克等地,波斯時代的遺跡主要是一個巨型的宮殿式房屋。這房屋建在土墩之上,可能是行政中心。這些城邑的住宅區域,建築在土墩外圍。波斯時代的城鎮,明顯地已經依照希臘方形的模式設計,房屋沿著平行的街道建築。馬里沙是希臘化城鎮的最佳例子。城中有兩類的建築物:大屋的房間圍繞著天井式的院子而建,小屋內房室的安排則沒有一定的格式。部分的屋宇設有爐床、盆子、架子,以及通到屋頂和地窖的階梯;一間屋子還有一個穀倉。

這些設計揉合了希臘和東方的色彩。這個城市還有一個排水系統,連接到每一所私人屋宇內。新約時代房屋、屋頂、門戶、根基、閣樓、油燈等,新約之中都曾提到。耶穌在其中一個比喻中,曾提到兩種根基(太七25)。一個癱子的朋友,把他帶到耶穌所在的房屋頂上,拆了屋頂,把他縋到耶穌面前(可二4)。耶穌提過要在房頂上宣揚信息(太十27;路十二3),彼得曾在房頂上禱告(徒十9)。找尋失物時,需要打掃屋子(路十五8),又需要點燈照亮(太五15)。新約又提到很多人的屋子(可八3;路十5,十六4,十九9;約十一20;徒四34,九11,十32)。一些房屋的屋頂上面建了閣樓,從屋外的樓梯到達。耶穌最後的逾越節晚餐,就是在這樣的閣樓中舉行(可十四12-15)。耶穌死而復活之後,門徒也住在類似的閣樓中(徒一13)。有賊挖窟窿來偷竊的,也是指這種較大、較上等的房屋(太六19;可三27;路十二39)。這樣的屋子有時有僕人(徒十7),也有客房(可十四14)。新約的資料給我們的結論,是耶穌時代的屋子有不同的大小、不同的美觀程度。在猶大地和加利利典型的街道上,從小屋(2530平方呎)到上流社會的府第都有。這些府第通常有兩層或以上的高度,有一列一列的柱子和其他建築上的裝飾。至於這些屋子確切的特點,我們得轉向考古上和文獻上的證據。拉比和約瑟夫的著作,提供了很多細節。羅馬時代早期(又稱希律時代,主前37至主後70)的發掘,又提供了更實在的資料。在耶路撒冷猶太人區的發掘,更是考古的寶庫。一間209平方碼的大屋,中央有一個院子,院子中有3個煮食用的烤爐和一個儲水池。有些牆壁上面有大型的壁龕,裏面找到陶器的碎片,相信這些都是櫥櫃。地板上有嵌花的痕跡,牆壁上蓋了灰泥,這間屋子的富麗程度,在此可見一斑。院子旁邊有好些房間,可能多至10個。第二聖殿時代後期還有其他高級住宅的遺跡,在屋子西面發掘出來。其中最顯著的例子,是今日錫安山上的亞美尼亞墳場。這裏的屋子有美麗的壁畫,繪畫著獨特的鳥類。其他屋子又有嵌花的地板,全是幾何圖案,沒有違反不可造像的禁令。新約時代,富有人家的屋子和羅馬式的建築相仿。院子的形式,和龐貝城發掘出來屋子的前庭一樣,兩者同樣有通道通往房間。從主前63年開始,巴勒斯坦便已被羅馬軍事佔領。羅馬帝國的總督和官員,依照羅馬的風格建造房屋,本地的猶太人則維持著歷世以來傳統的建築方法。JohnA.Thompson另參:「建築」。――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