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希利尼」 希利尼 Greek(地名) 字義: 不穩定的 Unstable,卑賤的人 The miry one 彙編: ‧珥3:6指希臘人,或希臘語,惟聖經中曾以希臘人稱當時的希臘人。 ―― 陳瑞庭 希臘 Greece, Grecia(地名) 字義: 起泡 Effervescing,不穩定 Unstable,卑賤者 The miry one 彙編: ‧但8:21歐洲東南部的一小國,在意大利之東,小亞細亞之西,面積僅九萬方里,主耶穌在世時,希臘語通行於有教化之各國,新約聖經原文即希臘文。 ―― 陳瑞庭 說希臘話的/希利尼人(Hellenists)這個字詞直譯是「希臘化者」,使徒行傳六章1節和九章29節(也許還有徒十一20)用這個字來描述初期教會中,具希臘化思想的人。雖然和合本把這個字詞譯為「說希利尼話的猶太人」,但對這群人的真正身分,仍有許多爭議。學者提出的可能性,有6個之多:(1)他們是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和說亞蘭語的猶太人相對。但是,「希伯來人」一詞(徒六1),很少用來分辨所說的語言。(2)他們是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或「希臘」人,和真正的猶太人相對。但使徒行傳六章5節所選的7人,不大可能全是歸信猶太教的外邦人。(3)散居各地,歸回巴勒斯坦的猶太僑民。這個看法和使徒行傳六章1-6節沒有衝突,但和其他段落不合。(4)猶太教內希臘主義的支持者。這個觀點和3段經文的要旨不符。(5)在很早期便加入了教會的外邦人。這和3段經文的上下文,都不符合。(6)這是一個概括性的字眼,並非專指某一群人。他們包括了所有說希臘話,或守希臘習俗的人。下面的討論將會證實,這是最合適的看法。六章1節所指的這群人,很可能是住在巴勒斯坦、希臘化的猶太人。六章5節列出的執事,是一個證據。路加列出7位執事的希臘文名字,不是因為他們是希臘人,而是為了表示使徒們要保持教會合一的決心。當時大部分的猶太人,都有一個猶太名字、一個希臘名字和一個羅馬名字;在不同情況下,使用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證據,是六章9節所列的各會堂。希臘化的猶太人,各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崇拜習慣(特別是在運用希臘語方面)。故他們在不同的會堂敬拜;單在耶路撒冷,就有7所這類的會堂。初期教會的這個隱憂,當時便造成了分裂。「希伯來人」把公款分配給他們認識的人,是很自然的事;卻由於他們之間早已存有分歧,致令問題變得嚴重。九章29節所提到的,也是同一群人。保羅自己也是散居在外的猶太僑民。他信主以後第一次回到耶路撒冷,先到相同背景的人中間,是很自然的事。在十一章20節,有古卷作「希臘人」,亦有作「希臘化者」。本節所指的,是安提阿說希臘語的人。這個詞在這裏泛指所有的外邦人,用法和六章1節和九章29節不同。GrantR.Osborne另參:「希臘化的猶太教」;「猶太教」;「使徒行傳」。――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希臘(Greece,Greeks)在歐洲東南的一個國家。聖經有關希臘和希臘人的資料,往往含糊不清。在舊約若干經文,已證實所指的是希臘或希臘人。列國表所載(創十),雅弗第四個兒子雅完,似乎該是希臘人(2、4節;代上一5、7;賽六十六19;結二十七13)。希臘的名字在但以理書八章21節、十章20節、十一章2節和撒迦利亞書九章13節清楚顯示;希臘人則在約珥書三章6節曾被提及。在新約,「希臘人」的名稱有特殊的意義,指希利尼人,那是指住在希利尼城市中的猶太人(徒六1,九29,十一20)。這名稱在約翰福音十二章20節和使徒行傳十四章1節、十六章1、3節,似乎特別是指希臘人。但在新約,常用「希臘人」來指非猶太人,因為猶太人承認只有猶太人和非猶太人的區別。故此,這名實際上跟外邦人為同義詞(羅一16,十12;林前一22、24;加二3,三28)。有時「希臘人」是指希臘的語言(約十九20;徒二十一37;啟九11)。敘利非尼基族婦人說成是「希利尼人」(可七26),可能是文化的名稱。在使徒行傳,希臘人在會堂裏看作旁觀者。這些可能是希臘人,雖然未能確定(徒十四1,十七4,十八4)。地理古代希臘的地理位置,包括巴爾幹半島南端。但在一個時期說希臘語的人,遍佈在愛琴海、小亞細亞的西部、義大利的南部和西西里的島嶼。小希臘共和國也已在早期建立,從黑海地區和小亞細亞,至東部,及遠至西部如馬賽港和士班雅。 在亞歷山大之後的年代,希臘的國境伸展至東部的印度。但一直以來,希臘文化的核心,是在巴爾幹半島和愛琴海的眾多島嶼。希臘和歷史上的希臘人淵源希臘人的祖先究竟是甚麼人,仍然是個謎。他們的語言,屬於印歐語系。古代草書體手稿,線條圖案乃是主前十五世紀的產物,在希臘地和革哩底島聯同邁錫尼的文明,是原始的希臘文化。銅器時代,可能早在主前2000年,大批移民從小亞細亞湧入愛琴海。他們可能就是印歐語系的起源。他們把自己的文化傳遍愛琴地區,且侵佔了周圍大小島嶼。移民潮共有4次:(1)在主前2000至1900年,從北方和東方來的亞該亞人,來到亞卡迪地亞中心區和費列、波奧提亞,和東北的愛琴海一帶定居;(2)多里亞人住在伯羅奔尼撒東部和地峽,革哩底和愛琴海南部的島嶼,和小亞細亞西南隅居住,時約於主前1500至1200年;(3)伊奧尼人住在雅提迦、埃維亞、愛琴海中間的島嶼和小亞細亞西部的陸地;(4)埃托利亞人佔據伯羅奔尼撒的北部,埃托利亞和海岸以外的島嶼。可惜這些移居的情況大多是傳言,確實的日期和地點不得而知。米諾斯人在這些講希臘語的人中,早期的文化是源自住在革哩底島上的米諾斯民族,後為米諾斯人,是記念傳說中革哩底王米諾斯。該地文化卓越,有若干華麗的建築物,陶器、繪畫、美術和專門技術都很精細。當時已採用文字書寫,已發現的兩份草書筆跡,線條圖案,顯示亞甲人的才華非凡。線條圖案,是屬早期的希臘人,這文明在主前約1400年崩潰了,原因無法查考。邁錫尼人他們的文明,與革哩底人和內陸的亞該亞人接觸後,得到很大的益處。首批陸地的居民,建立了所謂希臘青銅時代的文化;雖然他們製造的陶器相當獨特,但其文化並非至為出眾。希臘青銅時代文化的中期(約主前2000-1500),受內陸與革哩底人的影響,自主前1500年起,一直至邁錫尼人的文化產生;邁錫尼是隨著位於伯羅奔尼撒的邁錫尼堡壘而得名。這文明很優越,既有宏偉的王宮,堅固的堡壘,加上大量的財富和強大的軍隊,著名的作品線條圖案的草書,在內陸和革哩底都能找到。推測米諾斯人的文明毀於主前1400年,部分原因是邁錫尼人的入侵,部分則由於本地人的爭鬥。及大地震等自然災害。無疑希臘人的入侵,劫掠和毀壞了革哩底的克諾索斯(米諾斯文化的中心),並把生還者分散到地中海的東部,有些到了巴勒斯坦沿岸。邁錫尼人的文明留下不少考古遺物,使考古學家能較詳細地劃分不同時代的事物。約主前1200年,希臘人遠征亞洲西部的陸地,征服和毀滅了繁榮的伊利昂城(特洛伊),這地在小亞細亞西北海岸,靠近達達尼爾海峽。這事故引發了詩人荷馬筆下生動的故事,名為「特洛伊的海倫」。特洛伊戰爭使邁錫尼人衰弱,且導致他們在多里亞入侵之前敗亡;雖然導致崩潰的部分因素是氣候使然。那時,南歐的雨帶轉向北方,重要的中心像邁錫尼,因為人們都逃往滋潤的地區,使人口大減。多利亞進入那地時,居民早已逃離。希臘和愛琴海地區進入長達4個世紀的黑暗時期。城邦約從主前800年,到希臘安定,重組國家,建造城邑,耕種田地,吸收餘民在陸地及島嶼的早期文化。雖然人們採用不同的地方語言,惟發展希臘語作為普及語言。小城邦發展成分散的村莊,聯合保護。雅提迦的眾多村落跟雅典周圍的城邦合拼。類似的發展組合也在底比斯和斯巴達鄰近出現。開始時設立「諸王」,但君王制不久為寡頭政治所取替,從中由貴族管理百姓。但貴族階層往往腐敗無能,尤其在危急時,人民集結周圍的人,通常有一貴族倒戈相向,轉向民主,推翻貴族統治。這些人是「暴君」(領袖或獨裁者)。他們不一定是殘暴的人,但時局促使他們變為腐敗和專橫的統治者,往往是自然的結果。雅典從主前630至594年,抵擋暴君。一個新興工業階層的富有代表,授權組成立憲政體,以廣泛的民主方式為基礎,暴君有更多危機,但在主前507年,政治家克里斯提尼推行真正的民主憲政,聚集的群眾具有統治主權。到了主前500年,結束了暴君統治。另一些城邦也有突破,得了自由。斯巴達跟隨的步伐較慢,一群多利亞人吞拼斯巴達,壓制百姓,建立起軍隊社團,在一場從主前431至400年的大戰中毀滅了雅典。城邦間彼此是獨立的;所以在希臘的歷史中,沒有這些年間的歷史,只有希臘人邦國的一段歷史。即使如此,有些地方仍維持一致,就如全希臘化的競賽、所有希臘人會參加的重要聖所、德爾斐的神諭──即百姓接受神諭之處,以及共同淵源、傳統和命運的思想。殖民地化約主前770年以後,海運商業得到很大的發展,殖民地化在下列地方開始:士班雅、法國南部、義大利南部和西西里島、黑海及非洲海岸。殖民地化沒有滲入內陸,但強大的城邦勢力,發展到法國的馬賽利、義大利南方太拉登、西西里的錫拉庫薩和許多其他地方。羅馬受希臘文明的影響甚大,並在義大利的沿海一帶非常興盛。主前五世紀的危機:波斯戰爭主前七世紀,希臘人在小亞細亞西岸的伊奧尼亞定居,伊奧尼亞落在以薩狄為根據的呂底亞王國所統管。但於主前546年,呂底亞被波斯所敗。波斯向西伸展至愛琴海區域。於主前499年,伊奧尼亞的城邦叛亂,對抗曾經幫助過他們的波斯和雅典,終被波斯攻佔。主前450年,波斯王大利烏一世從海路來攻擊希臘,但在主前486年被雅典人在馬拉松所驅逐。10年之內波斯王薛西斯多次派軍從陸路和海路入侵,但在溫泉關只佔領一短時期,就被支持雅典人的斯巴達城邦擊退。但波斯人迫向雅提迦劫掠雅典人。那城的居民回到撒拉米島,在該島海峽重創波斯軍,薛西王被迫退兵,他留在波奧提亞的軍隊,被雅典聯軍於主前479年在普拉蒂亞擊敗。同年,希臘人橫渡小亞細亞,擊敗波斯軍的殘餘勢力,並焚燒他們的戰船,至此,波斯面臨解體。希臘就此脫離波斯人的威脅,希臘人得以自由沿用政治制度。提洛聯盟希臘聯盟決定要解放小亞細亞的希臘人,且集合一隊海軍,由斯巴達人保撒尼亞斯領導。他傲慢自大,又傾向波斯,與波斯人建立關係,被雅典的政治家亞拉突所取代,斯巴達人隨之撤退。雅典和希臘聯盟,每年在提洛的亞波羅神廟召開會議,徵集錢銀和艦隻,直至把波斯人趕出小亞細亞為止;這目標在10年之內完成。於主前455年,當中心從提洛搬到雅典後,雅典人暴歛,竟利用每年徵收的款項作該城之用。在雅典領袖伯里克利的日子,情況惡劣,達到高峰。終在主前431年,雅典與斯巴達人發生衝擊,結束了雅典人的偉績。雅典與斯巴達歷時27年的災難性戰爭,為馬其頓腓力二世打開了危急之路,他把希臘拼入於馬其頓王國之下。希臘文化的高潮波斯戰爭結束,雅典進入非凡的時期。雅典重建,比雷埃夫斯加強防衛成為要塞。當雅典的居民達至不受拘束的民主局面時,紛亂似乎逐漸威脅,但伯里克利是一位英明能幹的領袖,很快使城邦和雅典之間回復平衡,重獲她的光榮。亞科坡利城內豎立著巨大的建築物,著名的有巴特農神廟(獻給雅典女神雅典娜)。雅典變得富裕,部分是提洛聯盟捐助的。雅典的海軍力量亦日漸增強。雅典有許多商人、藝術家、詩人、哲學家、教師、文藝工作者、運動家、科學家、物理學家、醫生、宗教教師,及海陸軍事專家。主前四世紀初至五世紀出現了許多偉大的作家、戲劇家,如悲劇文學之父艾斯區羅,悲劇詩人沙孚克理,三大悲劇家之一的歐里披蒂;史學家如修西狄第斯和希羅多德;哲學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藝術和建築物如雨後春筍,藝術、思想、文學和建築上成就輝煌,這是希臘的黃金時期。希臘文化時期雅典輝煌超卓的成就,到了主前四世紀末已黯然消逝。馬其頓的腓力具有建立王國的野心,他向西擴展,於主前338年,侵佔雅典和底比斯,遂使希臘納入馬其頓聯合王國之下。腓力於主前366年被殺,但他的兒子亞歷山大在雅典接受傳統教育。按照傳統,亞歷山大接續他父親作王。亞歷山大在主前323年死亡,在此之前,他征服了波斯,且揮軍遠達印度的旁遮普。在他將死之前,他的統治權力從高加索伸展到呂彼亞沙漠和埃提阿伯的邊界。亞歷山大駕崩時,他龐大的地區由其下4個將軍管轄。經過一番調整後,演變為3個部分──埃及由多利買統治;小亞細亞、敘利亞和東部,由西流基統理;馬其頓則交由安提柯管治。最後,整個希臘地區落在羅馬人的統治之下。羅馬人在主前198年進駐該地,多年來,設立了很多省份,如亞該亞(徒十八12)。原來希臘文化的世界,這時在羅馬管轄之下,使基督徒到了主後一世紀,才把福音信息傳至羅馬。巴勒斯坦的希臘人從發掘的文物顯示,巴勒斯坦和愛琴海之間的往來,已達多個世紀。從銅器時代中期(列祖時期),好些地方都發掘到米諾斯文化中期陶器。非利士人成為海上居民的一部分,他們在主前十三世紀居住在巴勒斯坦沿海一帶,在那裏發展他們的文化,留下了大批獨特的陶器。約在主前1370至1200年,愛琴海和小亞細亞西部不同種族的人民,遷進巴勒斯坦。邁錫尼人的陶器,在不少地方發掘出來。稍後,仍然能找到很多例子,包括自主前六世紀在雅提迦挖出的黑色人像器皿,也有約於主前530至300年紅色人像的物品。同時期的銀幣也有模仿雅提迦的古希臘輔幣。隨著希臘文化的興起,加上巴勒斯坦曾在多利買和西流基所統治,希臘的影響大增。從發現的希臘陶器,如羅底島的瓶,以及不少建築物帶有希臘特色,可見到巴勒斯坦和整個利雲特地區和內地,如何深受希臘文化的薰陶。及至羅馬人管轄時,希臘文化的影響依然不絕,希臘語更是通商的語言。事實上,新約是由平民用希臘文寫成的,與羅馬時期出現的希臘碑文有很大的分別。JohnA.Thompson另參:「亞歷山大」;「亞歷山太」;「希臘主義」;「希臘化的猶太教」;「猶太教」。――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