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改變形像

 

改變形像(Transfiguration)耶穌在世上傳道時所發生的事件,在新約4段經文中均有描述(太十七1-8;可九2-8;路九28-36;彼後一16-18)。根據馬可福音九章2節和馬太福音十七章11節,耶穌是在彼得於該撒利亞腓立比認祂為基督後第「六天」改變形象的;路加福音九章28節,則作「說了這話以後約有八天」。這種差異頗有可能是因為馬太和馬可所指,並不包括首尾兩天,路加的記載則包括在內。耶穌變象和彼得認主為基督不但在時間上相近,甚至在意思上也是相關的,因為登山變象也必須按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發生的事件來理解。改變形象的地點新約並沒有說明耶穌改變形象的確實地點。馬太福音十七章1節與馬可福音九章2節只是說耶穌上了「高山」。至於是哪一座山,學者則有不同的意見;傳統的說法指那是他泊山;他泊山位於以斯德倫平原,即加利利海西南約10哩的一座圓頂山岡。然而,這種說法帶出兩個主要的問題。其一是稱他泊山為「高山」並不正確,因為它的高度還不到海拔2,000呎。其二是在耶穌的時代,他泊山上有一隊羅馬駐軍駐紮在那裏,因此耶穌按理不會帶領門徒登上這山。另一個推測說那是位於海岸的迦密山;可是,在該撒利亞腓立比的事件發生後,耶穌所走的主要路線上,並不包括這山在內。第三個推測則認為那是黑門山,這山超過9,000多呎,並位於該撒利亞腓立比東北約12哩。黑門山確實是一座「高山」,並且位於該撒利亞腓立比附近。然而,早期教會及福音書作者主要關注的,並不是準確的歷史細節。對於他們來說,能否確定其位置,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發生了一件舉足輕重的事。事件經過該撒利亞腓立比事件之後的第六天,耶穌帶著彼得、雅各和約翰登上一座高山。正如在另外幾次事件中一樣,只有這三個門徒與耶穌在一起(參可五35-43,十四32-42)。有人認為耶穌並非真的在山上改變形象,那只是三個門徒主觀的異象。事實上,馬太福音十七章9節在原文稱這事件為一個「異象」,然而,異象也可指一些實際可見的事物。在申命記二十八章3467節,七十士譯本也以這詞來指「眼中所看見的」,但所指的事件並非主觀和空想的,乃是客觀和歷史性的。此外,經文指出的時間,尤其加上彼得當時所說的話,清楚顯示那是歷史性的事件。根據各卷福音書的記載,耶穌改變形象的時候,發生了3件事情。「祂改變了形象。」不同的記載同時都見證了耶穌一次不尋常的改變。耶穌改變了形象:「臉面明亮如日頭,衣裳潔白如光。」(太十七2)馬太和馬可以metamorpheo來形容這改變,這動詞正是「變形」一字的字根。此外,這改變不單是衣裳的變質,更是指向耶穌本身的改變。摩西和以利亞出現,並跟耶穌談話。這兩人無疑是代表著律法書和先知書,路加福音九章31節說他們跟耶穌談論祂「出去」或去世的事。路加福音九章31節用來形容耶穌「出去」或去世的用詞,是頗為不尋常的,並且顯然看耶穌之死並不是一個悲劇或一次失敗,乃是一項勝利。彼得說他們3個門徒能在那裏見證這事真好,並建議搭3座棚──一座為摩西,一座為以利亞,一座為耶穌。之後,天上有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你們要聽他。」(可九7)這話顯然是一個責備。責備的第一部分並非指彼得要搭棚來延長這經歷,而是因為他看耶穌與摩西、以利亞同等。搭3座棚(一座給摩西,一座給以利亞,一座給耶穌)顯出彼得忽視了耶穌是誰,那從天上來的聲音便指出他的錯誤。「這是我的愛子!」正如希伯來書三章56節指出:「摩西為僕人,在神的全家誠然盡忠……但基督為兒子,治理神的家。」從天上來的聲音指出了這個分別。責備的第二部分,則必須按著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所說的話來理解。事件的意義若要瞭解登山變象的意義,我們必須比較登山變象時的聲音與耶穌受洗時的聲音。耶穌受洗的時候,馬可福音一章11節和路加福音三章22節,均顯示那聲音是對耶穌說的:「你是我的愛子」,然而,在登山變象的時候,那聲音並不是對耶穌說的,而是對彼得、雅各和約翰說的:「這是我的愛子」(可九7)。顯然登山變象的記載主要是集中於門徒,而不是耶穌:「(衪)就在他們面前變了形像」(可九2);「有以利亞同摩西向他們顯現」(可九4);「有一朵雲彩來遮蓋他們……『你們要聽他』」(可九7);「不再見一人,只見耶穌同他們在那裏」(可九8)。從上述引句明顯可見,這事件並不是為耶穌而發生的,卻是為了門徒。這事件與該撒利亞腓立比的事件那麼接近,似乎顯示神要藉著耶穌改變形象,肯定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所認信的。耶穌確實是基督,是神的兒子。這一個事實透過改變形象與天上的聲音向門徒顯明。在彼得後書一章16-18節,作者把耶穌改變形象時的榮耀與祂再來時那將來的榮耀,相提並論(尤見於第16節)。根據彼得後書一章16-18節,登山變象最少是讓人預先窺見耶穌將來作為人子時,「有能力,有大榮耀,駕著天上的雲降臨」(太二十四30)的那一種榮耀。另一方面,一些學者按著約翰福音一章14節(「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詮釋登山變象,並認為這一節經文實在是指登山變象的事件。據此看法,登山變象是神子真正的形象,暫時脫離了其人性的外袍而顯現,門徒所看見的是祂先存的榮耀。然而,最明智的做法是同時從這兩種角度來詮釋登山變象。在耶穌改變形象的時候,3個門徒見證了神子留在成了肉身之道裏的先存的榮耀,以及祂復活以後,及祂再來審判世界時,所有人都會看見的將來的榮耀。在這方面,腓立比書二章6-11節可能是一篇頗實用的註釋。在耶穌登山變象的時候,門徒片刻看見祂的榮耀,「他本有神的形像……反倒虛己」(腓二67),並且「神將他升為至高,又賜給他那超乎萬名之上的名」(腓二9)。從天上來的聲音說:「這是我的愛子」,責備了彼得在山上所說的話。從天上來的聲音所說的第二句話,也是一個責備。在該撒利亞腓立比,彼得因拒絕耶穌預言受死的話而受到責備。對彼得來說,「彌賽亞必須受死」是難以置信的。結果,耶穌責備他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可八33)耶穌登山變象時那從天上來的聲音,也因這事責備彼得說:「你們要聽他」。由於耶穌在改變形象的山上並沒有說話,所以門徒要聽從和注意的,必定是祂從前所說的話。根據各卷符類福音的時間次序,在這事件之前所發生的,便是彼得在該撒利亞腓立比認耶穌為基督,然後是耶穌的責備。那聲音吩咐門徒要聽的,就是神子六天之前,在該撒利亞腓立比所說的話;當時「他教訓他們說:『人子必須……被殺,過三天復活。』」(可八31)在登山變象的事件中,那聲音向彼得、雅各、約翰,尤其是彼得,肯定地說,耶穌那關乎祂必須受死的教訓,實在是正確的。改變形象原是主復活的記載在過去一個世紀,有許多學者認為改變形象,原來是主復活的記載,只是意外地或無意地加插到耶穌的傳道事工中。他們多半認為是馬可首先這樣做。一般來說,為支持這理論而提出的論點,包括那些有關記載中所運用的詞彙與形式等問題。一些用詞如「顯現」(可九4)是經常,但不是必然,都與復活有關。其他用詞如「雲彩」(可九7)、「高山」(可九2)及「榮耀」(路九32),也常與復活的基督同時出現(參徒一9;可九2;太二十八16)。登山變象像一個復活的記載,過於像耶穌生平的事蹟;以利亞和摩西的出現,則令人聯想天使在主復活中的出現。然而,若進一步加以考證,我們便可清楚看見,基於一些原因,改變形象永不會是一個復活的記載。首先,若這是一個復活的敘述,耶穌便應被稱為「主」而不是「拉比」(可九5);拉比是耶穌傳道時,人對祂的稱謂。第二,一種如改變形象的改變可與復活的情景吻合,但在復活主的身上,這「榮耀」之失落是難以解釋的;這樣短暫的改變反而與耶穌的傳道工作吻合。另一個反對此看法的論點是當時只有彼得、雅各和約翰在場。耶穌在世傳道時,他們3人曾有幾次同時出現(可五35-43,十四32-42;參可一16-2029,十三3),但在耶穌復活後的顯現中,並沒有一次是只有他們3人在場的(參林前十五3-8)。因此,有些學者在重寫改變形象的事件時,索性刪除雅各和約翰。此外,還有兩個論點,反駁改變形象原是主復活之敘述的看法。其一是馬太福音、路加福音與彼得後書,一律同意改變形象是耶穌在世傳道時發生的,確證了馬可福音的敘述。最後,很難有假設彼得所犯的錯誤──建議搭3座棚,把耶穌等同摩西和以利亞──是出現在主的復活,因為他不可能看復活的主是與摩西和以利亞地位相同(可九5)。當耶穌在世傳道時,這事是有可能的,但不會在主復活之後。因此,所有證據皆清楚顯示,改變形象的敘述必須被看為耶穌生平中的事件,並且與該撒利亞腓立比的事件息息相關。RobertH.Stein另參:「耶穌基督的生平和教訓」。――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