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巴比倫」 巴比倫 Babylon(地名) 字義: 混亂 Confusion,巴力的大門 Gate of Baal 彙編: ‧賽13:1;創10:10,11:1-7;耶50-51始自寧錄,巴別塔建於此地,原為示拿地,至尼布甲尼撒王時,繁榮已到極點後被神咒詛成為荒邱。 ―― 陳瑞庭 巴比倫/巴比倫帝國(Babylon, Babylonia)一般而言,指米所波大米南部之地。政治上言,指勃興於米所波大米南部的古代帝國,尤指主前六、七世紀,該帝國的首都巴比倫(或巴比魯,意即「神的門戶」)。地理上言,指今伊拉克東南部的地區。廣泛而言,可指該地區或該地居民,指該帝國或其國民,也可指米所波大米的一種古代語言。地域巴比倫主要的地理特徵就是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這兩條大河。兩河俱發源於土耳其東部山系,兩河的起源是分向而流,至巴格達一帶則漸漸接近,再往南匯流而入波斯灣。兩河流域在巴比倫興起之前曾有兩類文化極一時之盛,經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認定,北部為亞甲,南部為蘇默。巴比倫的政治領域和地理領域基本吻合,但政治中心並不在兩河之間肥沃的沖積平原上,而是在沿河兩岸和幼發拉底的支流上。王國疆界也時向東延,越過底格里斯河,沿著這河的東部流域,直入札格羅斯山脈的平原和山地。其政治與文化影響沿兩河上游伸延,在幼發拉底河超越馬里,在底格里斯則遠達亞述。蘇默與亞甲:主前3200至2000年巴比倫文化之形成是蘇默文化對該地各方移民的薰陶之功。主前3200至2900年之間(本條目的年期基本上都是約數),蘇默文明在巴比倫開始繁榮。當時通行於該地區的語言主要有兩種:一是亞甲語,屬閃語系;一是蘇默語,其語系至今不詳。操蘇默語者大多居尼普爾至波斯灣之間;操亞甲語者則居尼普爾以北之地。起初,蘇默人的生活習俗風靡巴比倫南北,各民都爭相仿效。今從巴比倫發現的可釋銘文,其最早者即是蘇默文字,時在主前3100年。蘇默文字在兩河流域至少通用了700年之久;事實上,蘇默人所創的楔形文字,使用了將近3,000年。終於,亞甲文化開始起而競爭。亞甲王撒珥根一世(意即「真龍天子」,主前2339-2279在位)從南方取得政治和文化上的領袖地位。撒珥根一世建立了首都亞甲(或亞迦得),該城故址今已不詳;不過從此亞甲這名字,就連上了撒珥根的王國、他所說的閃語方言,以及巴比倫北方之地。撒珥根一世開創了一個帝國,臣服了蘇默各城及亞甲地區,繼而進侵米所波大米北部各城,更沿幼發拉底河北進,君臨敘利亞。亞甲帝國在撒珥根及其後繼者的統治下,延續了200年(主前2334-2154),便亡於東邊山區民族古第人之手;古第人旋即被烏魯克城的蘇默王烏杜赫加擊敗,使蘇默人在巴比倫又享受了一段政治與文化的復興時期。這一代的蘇默王朝,以一度興盛的蘇默城市吾珥為中心,重建其勢力。歷史學家稱此重振蘇默遺風的王朝為「吾珥新蘇默帝國」或「第三代吾珥王朝」(主前2112-2006)。不過,蘇默人的好運不久便過去了;第三代吾珥王朝最後的30年內,無論在蘇默或亞甲作王的多位君主,都取了閃族名字。前巴比倫王國:主前1900至1600年此期間,由西而至的閃語民族東遷,他們原是敘利亞的遊牧民族,稱亞穆魯或瑪爾突,帶給巴比倫極大的軍事威脅。亞摩利人入侵現代學者根據亞穆魯人所用語言的名稱,稱他們為「亞摩利人」,亞摩利人早在撒珥根王朝以前(主前2340之前),已出現於歷史舞臺。當時的巴比倫人鄙夷他們的生活習俗,視他們為蠻夷。這個遊牧民族的先祖十分混雜,與亞甲人也有部分的血統關係,亞甲人在語言與文化的某些特徵上與他們有很大的歧異。從亞甲第五代君王沙卡里沙利在位開始,亞摩利人便成為兩河流域之患。一世紀後,在第三代吾珥王朝早期,亞摩利洪流首次衝擊巴比倫;至第三代吾珥王朝最後兩位君王治下,又出現了亞摩利洪流的第二次衝擊。亞摩利人的第二次遷徙,正值巴比倫遭逢不穩定的政治局面,蘇默王朝的政權動搖,於是一個由亞摩利人控制的巴比倫王朝便趁勢而起。吾珥陷落新蘇默王朝最後的一位君王伊比新在東西兩面都受到軍事的威脅,更面臨國內的叛亂。位於幼發拉底河上溯500哩處的馬里城總督伊斯比以拉,乘亞摩利人入侵之機,擁兵自立,並於距吾珥僅50哩的以新建立新國都。同時,另有一位具亞摩利名字的軍長在拉撒稱王;拉撒與吾珥隔河相望,僅20哩之遙。同時,各地的藩臣和外來的移民,都紛紛割地自據,第三代吾珥王朝大勢遂去,不久京城失守,被亂兵洗劫一空。吾珥淪陷,以新和拉撒也受牽累,僅以倖存;但也無力管治巴比倫。巴比倫的興起以新和拉撒各經7位君王統治後,另一個亞摩利王朝在亞甲地的巴比倫興起。巴比倫早在第三代吾珥王朝時期最先被提及,現今是首次成為國都。那時亞甲與蘇默的國土分別由3個主要王朝割據,此外尚有一些不成氣候的小國如西巴爾、鳥魯克、基士等分別為亞摩利的首領所統治。巴比倫王國第一代王朝的肇基者是蘇姆亞本(主前1894-1881)。我們對這位開國元勳所知的不多。他和隨後的4位合法繼承人,依次為:蘇姆萊勒(主前1880-1845)、沙比翁(主前1844-1831)、亞比勒新(主前1830-1813)、新穆巴利(主前1812-1793),安享太平的統治了一個世紀。這些君王在位時熱衷於宗教建設和修築防禦工事,以及保養一個運河灌溉系統;少有攻伐爭疆之事。所以,百年來巴比倫王國的疆土向四周擴展不到50哩。第六代王漢模拉比(主前1792-1750)即位後,把巴比倫變成一個稱雄天下的帝國。在他治下,巴比倫的疆土從波斯灣上溯,沿底格里斯河,直達亞述諸城,沿幼發拉底河則至馬里為止。然而巴比倫的盛景不長,到漢模拉比之子三蘇以魯拿(主前1749-1712)治下,國勢已衰頹;雖然國祚又延續了一個世紀,但連第一代君王蘇姆亞本創業時的規模都不能保持了。群小爭雄時期:主前1600至900年主前1595年,赫人攻陷巴比倫,巴比倫第一代王朝至此完結。此後,巴比倫便進入歷時200年之久的黑暗時期(至主前1377左右),因為這段時間所發生的事並無記載遺世。 黑暗時期初段此期間,巴比倫曾一度為斯蘭王朝所控,稍後則稱之為第二代巴比倫王朝。關於這個王朝,我們只知是崛起於巴比倫東南邊陲之地。兩年後,這王朝已沒落,政權轉入卡施人之手。卡施人數世紀以來,卡施人從東面的札格羅斯山脈持續的向巴比倫滲透。漢模拉比的繼任人三蘇以魯拿的軍事記錄首次提及此族的名字。於三蘇以魯拿及其繼任人亞比耶書(主前1711-1684)在位期間,卡施人漸漸定居於幼發拉底河谷泰卡城一帶,並於主前1740年建立了王朝。最後,卡施人攻陷巴比倫,建立第三代王朝,統治該地約4.5世紀之久。以攔人卡施人先受到從東北起兵的亞蘭和亞述攻擊,最後卻被以攔人擊潰。以攔人是來自兩河匯流處以東的地方。不久,以攔便退出(或被逐出)巴比倫,蟄居已久的以新諸王便復出,建立了第四代巴比倫王朝(也稱為第二代以新王朝),這個王朝延續了超過一個世紀(主前1156-1025)。黑暗時期後段在接著的短短50年內,巴比倫連迭7君,共歷3朝,即第五代王朝、第六代王朝及第七代王朝。第五代王朝(主前1024-1004)是從斯蘭來的卡施人所建,故也稱第二代斯蘭王朝。第六代巴比倫王朝(主前1003-948)也稱巴茲王朝或巴茲族,是亞蘭人所建。第七代巴比倫王朝(主前983-978)是以攔人所建,只一代,6年後亡。這3代王朝及其後一個較長的第八代王朝(主前977-732)的歷史俱無從查考,故稱為黑暗時期後段。亞述、埃及和赫人諸強的國勢也同時受創,於主前十二至九世紀呈現一段權力真空、政治不穩、動亂的時期。當時以色列人在沒有政治牽制的優勢下,大衛和所羅門治下的希伯來帝國達到了輝煌燦爛的鼎盛時期。亞述的統治:主前900至614年在無史可尋的黑暗時期之末,局勢發生很多變化,主要是亞蘭人的地位和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亞述威武殘暴的君主,再次伸張亞述的國勢。其中的4位君王:亞大得尼拉力二世(主前911-891)、突古提尼努他二世(主前890-884)、亞述那斯保二世(主前884-859)、撒縵以色三世(主前859-824),向北、東、西大肆用兵,使亞述威震三方;他們又把亞蘭各族趕往南方,很多去到巴比倫南部,散居在底格里斯河下游和以攔邊界之間。雖然第八代巴比倫王朝尚未被亞述吞拼,但已無力抗衡。 迦勒底人的興起當時迦勒底人起於兩河流域之南,這個部族於250年後導致一個新巴比倫帝國的出現,恢復了巴比倫的光榮。迦勒底之名首見於主前九世紀的亞述編年史,是國家,也是人民的名稱。迦勒底人祖居兩河下游,在波斯灣及巴比倫南邊各城中間地區,其地多湖泊沼澤,蘆葦叢生。迦勒底人與亞蘭人非屬同種,但兩族的社會與經濟結構頗為相近;迦勒底人於後期又改說亞蘭語,並使用亞蘭文字。他們以捕漁、狩獵為業,也有少量耕作和畜牧;後來漸強,便進佔了兩河沿岸之地。其雅金支派尤為好戰,以攔人常以財貨武器賄賂他們,他們便時時為患巴比倫王國。 迦勒底人野性未馴,不受羈縛,拒付巴比倫的稅捐賦役,只忠於本身部族,更時常搶掠鄰近城市及商隊的財貨。在巴比倫與迦勒底的勢力此消彼長之下,亞述人和以攔人的介入,更使局勢混亂。臣屬之國率先侵入巴比倫的是撒縵以色三世。先是巴比倫第八代王朝國王瑪爾杜克撒基施米的一位兄弟在亞蘭人支持下欲奪王位,瑪爾杜克撒基施米向亞述求援。撒縵以色遂率兵消滅了叛軍,進入巴比倫城,對這座古城及其中居民十分尊重。他旋即統軍南下入蘇默地,將盤踞在那裏的迦勒底人逐回海灣老家。但撒縵以色沒有拼吞巴比倫,瑪爾杜克撒基施米仍保持王位,卻矢志效忠,臣服亞述了。撒縵以色朝末年國境內反叛疊起,其子閃施亞達五世(主前823-811)在位期間,忙於平亂。他曾兩次平服巴比倫,但巴比倫始終維持獨立。繼其位的亞大得尼拉力三世(主前810-783)以後4朝(主前782-745),亞述國力已顯不支。但此時巴比倫也有內亂,未能趁機而起。正是亂世出英雄,兩國不久竟都出了英明君主。亞述是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主前745-727)篡位;巴比倫則早於3年前有迦勒底人拿布尼沙(主前747-734)繼位,接續第八代王朝的大統。提革拉毘列色派大軍進入巴比倫,以防亞蘭人入侵,鞏固拿布尼沙的王位。然而拿布尼沙一死,亞蘭首領拿布密堅色利(主前731-729)就奪取了王位,建立了第九代王朝。提革拉毘列色立即出兵擊敗了竊國者,掠奪其部族屬地,並以普魯之名自兼巴比倫王(主前729-727),是為巴比倫第九代王朝之第二任君王。其子撒縵以色五世(主前727-722)即位,也身兼兩國之王,其史蹟遺世不多。在撒縵以色在位期間,因以色列王何細亞(主前732-723)反叛亞述,曾發兵征伐以色列(王下十七1-6)。米羅達巴拉但撒珥根二世(主前722-705)繼撒縵以色五世為亞述王。他如何得位仍是個謎,很可能是篡位,因他取名撒珥根(「真命天子」之意),與1,500年前的亞甲王同名。 撒珥根二世即位之前,東方的以攔人常干擾巴比倫內政,煽動叛亂。巴比倫國中的亞蘭族長每有不滿亞述的欺壓,以攔人就援以人馬兵械,教唆謀反。撒珥根二世即位的同一年,即有出身雅金支派的迦勒底首領米羅達巴拉但二世,在以攔人支持下打入巴比倫,自立為王。撒珥根發兵征剿無效(主前720),米羅達巴拉但統治巴比倫達11年之久(主前721-710)。撒珥根二世於用兵數年,連連獲勝之後,再次征討巴比倫(主前710),一舉而下。雖然他自號巴比倫王,但仍承認米羅達巴拉但為雅金王;米羅達巴拉但此時顯然避居以攔。撒珥根二世之子西拿基立(主前705-681)即位後,米羅達巴拉但立刻率以攔兵馬捲土重來,他掀起境內所有亞蘭人和迦勒底人一起對抗亞述,遂於主前705年進佔巴比倫城,再自立為巴比倫王。米羅達巴拉但捲土重來期間,曾派專使往猶大國貽送國書和禮物,慰問猶大王希西家的病況(王下二十12),但他真正的目的恐怕是招攬另一位盟友反抗亞述的霸權。希西家欣然接納並善待來使,表明他有意結盟。猶大王的政治頭腦一時為虛榮心所沖昏,竟把府庫所藏一一向來使展示。這驕傲輕率之舉深遭先知以賽亞譴責,先知更預言猶大必為巴比倫所滅,王的庫房要被擄掠一空,皇室後裔盡成俘虜(王下二十13-19;賽三十九)。不過,米羅達巴拉但不久便為西拿基立所黜,並放逐異域,亞述王另立別里伯尼為巴比倫王。從有關史料可知,3年之後,米羅達巴拉但又潛回巴比倫,再一次煽動叛亂(似與別里伯尼合謀)。亞述再次發兵進剿,叛亂暫平,但巴比倫之獨立運動已經一發不可制止。主前689年,巴比倫人在以攔人支持之下又興謀反,西拿基立的討伐軍幾被擊潰。亞述王一怒之下派重兵一舉攻克巴比倫,焚掠之餘,更將城廟所祀眾神「擄去」。戰戰和和的歲月西拿基立之幼子以撒哈頓經過與兄長們一場浴血線鬥爭之後,才可以登上王位(主前681-669)。他登位之後即重建巴比倫城並拓展城的範圍。此舉深得巴比倫臣民之擁戴,使他在位期間巴比倫不再生亂。以撒哈頓在駕崩前3年便預立其子亞述巴尼帕為王位繼承人(主前669-627),立另一子沙瑪士深烏根(主前668-648)為巴比倫王。以撒哈頓死後,王位順利轉移;但亞述帝國並非由兩兄弟分庭抗禮。亞述巴尼帕的帝位高於其弟,統治亞述全國;沙瑪士深烏根及其巴比倫臣民也充分享有自主權,他在巴比倫境內,有絕對的治權。如此相安無事的經過了17年,沙瑪士深烏根在以攔和亞拉伯諸王的支持下竟舉兵謀反,進圖亞述帝位。主前648年,叛亂被殘酷地鎮壓下去,一位迦勒底貴胄坎達拉努被立為巴比倫王。但亞述巴尼帕意猶未止,不久再發兵懲治巴比倫,摧毀巴比倫,並將以攔夷平。亞述巴尼帕最後8年的事情已無從稽考,因亞述編年史於此段付諸闕如了。新巴比倫帝國:主前614至539年主前627年,亞述王亞述巴尼帕和巴比倫王坎達拉努先後去世。一年之久巴比倫國無定主,及後王位落入迦勒底人首領尼布普拉撒(主前625-605)之手。他建立了巴比倫第十代王朝,後被稱為迦勒底或新巴比倫王朝。該王朝的建立終使巴比倫獲得她長久以來的目標:擺脫亞述統治而獨立。然而歷史的事實貶損了這次勝利的光彩;這個迦勒底王朝竟是巴比倫最後的閃光。尼布普拉撒得到在伊朗高原上的瑪代王國的幫助,結束了亞述帝國的霸業。主前612年,亞述3大重城盡都陷落,即宗教聖城亞述、王宮國府所在地尼尼微、軍機中樞寧祿。主前609年,尼布普拉撒消滅了亞述最後的兵力,到其子尼布甲尼撒二世(主前604-562)登基,巴比倫帝國便完全取亞述而代之了。可是巴比倫主宰近東全境,在歷史上也只是一剎那而已。主前586年,尼布甲尼撒滅猶大國,毀耶路撒冷,將部分人民擄徙巴比倫,聖經歷史稱之為「被擄時期」(王下二十四1至二十五21)。在尼布甲尼撒治下,巴比倫城的豪華富麗,好比神話城市,巴比倫已成了豪華富麗的代號。由於尼布甲尼撒躊躇滿志,把帝國榮耀統歸自己的驕矜心態,也因他殘酷壓榨窮人,神使尼布甲尼撒一時神經錯亂。據但以理書所載,這位偉大的君王突患怪病,竟自以為是野獸,居於野外,「與野地的獸同居」,且「吃草如牛」,以致「頭髮長長,好像鷹毛;指甲長長,如同鳥爪」。尼布甲尼撒經此一難,待理智恢復之後,就稍歛驕氣,成為一個較謙卑睿智的國王了(但四)。尼布甲尼撒崩後,繼為巴比倫王的有其子、其婿及其外孫,6年內更迭3王。以後繼王位的是拿波尼度(主前556-539),他本是尼布甲尼撒的一位高級外交官員,在歷史上是個如謎的人物。他在位期間,迦勒底人原來的盟邦瑪代易主,波斯古列大帝(主前559)在10年之內四處征伐,建立了一個西達愛琴海,東至帕米爾(中亞山系),橫跨3,000哩的大帝國。當古列兵臨天下,四海鼎沸的10年間,拿波尼度卻悄然跑到亞拉伯之地隱居起來。但以理書記載拿波尼度在位期間,巴比倫朝內大事,卻隻字不提這位君王;倒是他所指定的攝政伯沙撒,被記作巴比倫王(但五1)。也許是由於拿波尼度久不親政,作為一國之王已經名存實亡;也可能是拿波尼度素來崇護月神「辛」及月神之城哈蘭,卻冷落巴比倫的主神瑪爾杜克及巴比倫城,因此大失民心。據載,於巴比倫城淪陷前夕(但五30、31),他突然還都。然而巴比倫守兵卻紛紛歸降古列,一座堅城便不攻自破(時在主前539年10月12日凌晨3時20分)。迦勒底王朝也就此告終,巴比倫獨立的歷史也便一去不復返了。遺址考查有關巴比倫遺址的記述,包括有圖德拉(在西班牙)的便雅憫(主後十二世紀),以及醫生兼博物學家華窩夫(德國人,其造訪巴比倫是在1573-76年之間)。近世較為正式的考查當自尼布爾始,他讀了希羅多德的有關著述之後,於1765年訪巴比倫故址,試圖找到空中花園和伯羅斯(即瑪爾杜克)廟的遺跡。繼而又有駐巴格達的巴比倫教區代主教畢尚普,於1782至89年間兩訪巴比倫,並有遊記問世。巴格達東印度公司僱用了一位青年學者利茲,於1811年在巴比倫故址作了10日考查,後有記錄留世,並附以地圖、手畫、考查計劃。1851年,法國政府派考古隊至近東,於1852至54年在巴比倫進行了首次考古挖掘,由佛士努主其事,亞述學家歐培和建築學家托瑪斯為輔佐,但並無顯績。挖掘尼布甲尼撒時期的巴比倫城遺跡的工作,大部分是高迪威為德國東方會主持的一系列挖掘計劃,於1899年開始。高迪威發現尼布甲尼撒時期的巴比倫城是最大的古城,面積幾達2,500畝。城中較古老的部分被兩層城牆包圍,城牆是用未焙過的土磚建成。內牆較高,厚度超過21呎;內外牆中間是一條寬達23呎的軍用道路;外牆較窄,也超過12呎。兩堵城牆上每隔65呎,就設有堅疊守護。城牆外有一道護城河,某些地方的寬度竟超過200呎。尼布普拉撒和尼布甲尼撒時代,於老城東南和東北之地又加築新牆,成為內城外郭兩進之勢。這堵厚80呎、每隔130呎即設有堅疊守護的城牆遺跡,其情狀與希羅多德所記相符。城牆是一個複合結構,內垣為未焙過的土磚,外垣為焙過的磚頭;兩垣之間實以碎石。護城河寬達300呎,引幼發拉底河水灌注,環城而流。另有伊施他爾(主司愛情與生育之女神)門樓出土,彌足珍貴。有雙門廊,高40呎,左右廊壁以彩磚浮雕裝飾,有龍雕、牛雕,栩栩如生,共計575幅;門內有「巡遊大道」,直通瑪爾杜克神廟及其旁之廟塔,道上鋪滿石灰板,每塊9平方呎。有一銘文記載該大道是尼布甲尼撒所建。廊壁一路鑲以彩磚,有獅雕120幅,均為伊施他爾的化身。高迪威的發掘還確定了尼布甲尼撒王宮、集市和一座碉堡樓的遺址。另有德國考古研究所於1956年起,又在巴比倫故址進行了兩個季度的考古挖掘。 聖經中的巴比倫舊約提及巴比倫之處甚多。上文已指出,從創世記第十章開始,便陸續有關於巴比倫的歷史記載,至列王紀下、歷代志下和但以理書前半部,對尼布甲尼撒時代的巴比倫,有更多的記敘;以斯拉記和和尼希米記則記述猶大遺民從巴比倫擄徙地返歸故國的故事。在先知書中,以賽亞曾提及亞述統治下的巴比倫;一世紀後,先知耶利米警告國人有關尼布甲尼撒的威脅;以西結和但以理兩位先知,卻是以被擄的身分來提及巴比倫。耶利米書後半部有關巴比倫的記述,數量等於舊約其他各書之總和。新約也有數處提及巴比倫,是關於主前586年猶太人被徙往尼布甲尼撒都城之事(太一11、12、17);至於彼得前書五章13節和啟示錄,則以巴比倫為象徵。如使徒彼得說:「在巴比倫與你們同蒙揀選的教會」,是指在羅馬的教會。因羅馬城正如古代的巴比倫城,是一個充滿罪惡、膜拜偶像的中心;羅馬對基督徒的迫害,也正如昔日巴比倫對猶太遺民的蹂躪。啟示錄也以巴比倫象徵第一世紀的羅馬(啟十四8,十六19,十七5,十八2、10、21),她被形容為「坐在眾水上的大淫婦」,其衣飾華麗如一國之后,騎在朱紅毛色,有七頭十角的獸上;她「喝醉了聖徒的血」,在她額上有名寫著說:「奧祕哉,大巴比倫,作世上的淫婦和一切可憎之物的母」(啟十七1-6)。一位天使幫助約翰解釋這些啟示的象徵意義(啟十七1-18):「眾水」象徵各國各民;「七頭」,聖經註釋家多解釋為羅馬城附近的7座山;啟示錄7次稱「巴比倫大城」,形容那裏是財寶匯聚的罪孽淵藪,地上諸王都唯其命是從,特別提到聖徒也受她迫害。對擬人化的巴比倫的邪惡刻畫入微,象徵著第一世紀羅馬城所表現的種種劣跡惡行。啟示錄第十八章是這幅有關巴比倫的景象的結束。「巴比倫大城傾倒了,傾倒了!」(啟十八2)神對她的最後審判將是嚴厲的,要「按她所行的加倍的報應她」(啟十八6)。她慘受毀滅的主要原因,就是她的敗德惡行及迫害聖徒(啟十九2)。地上的君王和商賈要為她的死痛哭流涕(啟十八9-19),天下的聖徒則要皆大歡喜,同聲讚美公義的真神(啟十八20,十九1-10)。JohnE.Long另參:「被擄歸回時期」;「被擄」;「迦勒底」;「尼布甲尼撒」;「但以理書」。――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