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大馬士革

 

大馬士革/大馬色(Damascus,Damascenes)地理位置大馬色地處敘利亞綠洲,三面環山,為古代商旅必經之處,與南面的耶路撒冷相距約160哩。「大馬色」也可指大馬色城附近之地區及南敘利亞。大馬色雖位於沙漠邊緣,但物產豐饒,盛產巴旦杏(扁桃)、杏、棉、亞麻、穀物、大麻、橄欖、阿月渾子、石榴、煙草、葡萄、胡桃等,因其地受兩河灌溉之利所致。拜拉達河(意即「清冽」,聖經中稱為亞罷拿),自西北山區流經深谷至大馬色城;阿沃季河(意即「彎曲」,聖經中稱為法珥法),自西流向東方。兩河總灌溉面積達400平方哩以上。當年敘利亞元帥乃縵即大馬色人,以身患大痳瘋而向先知以利沙求醫,乃縵起先不肯按先知之囑於約但河沐浴,因為大馬色這兩條美麗而重要的大河,遠非混濁的約但河可比(王下五)。經過大馬色的數條商道,其一通至推羅即折而向南,沿地中海岸而下;其二則經米吉多而遠達摩弗和埃及;其三則直趨阿卡巴灣。歷史大馬色是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可惜建城的年代卻無法稽考。據猶太歷史家約瑟夫記載,首建其城的是挪亞之曾孫,閃之孫,亞蘭之子烏斯。聖經所記亞蘭一名是指敘利亞地區(民二十三7),特別是指北部的敘利亞和米所波大米接壤一帶,這可印證約瑟夫之說,因為亞蘭之子大有可能沿著古商道南移至綠洲之地,定居建城。在主前十六世紀,杜得模西士三世命人編輯的地理名表中有大馬色之名,這要算是最早記有大馬色之名的文獻;其次於亞馬拿坭版(主前十五至十四世紀)中也數見其名。從各種坭版記載可知,大馬色曾是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王國,且為擺脫埃及的控制而時有所動,不過至主前十二世紀以前一直未能遂願。亞伯拉罕攜眷沿商道西遷時必曾途經大馬色,他大概是於此收以利以謝為僕,作他的管家。後來,以利以謝更成了亞伯拉罕的嗣裔,直到以實瑪利出生(創十五2)。後來,亞伯拉罕派往拿鶴去為以撒招親的那個僕人大概就是以利以謝。聖經中的大馬色聖經首次提及大馬色之處是創世記十四章15節,記述亞伯拉罕追擊四王聯軍至大馬色,將其姪羅得一家並財物奪回之事;此後則直至大衛時代(約主前1000),聖經才再次提到大馬色。以色列佔據米所波大米和埃及之間商道上的重要地位。雖然在約書亞及士師時代,以色列民與其近鄰如亞摩利人、摩押人、非利士人、亞捫人、米甸人等時有爭戰,跟敘利亞人卻大抵相安無事。在掃羅時代,大馬色以北有亞蘭人的瑣巴王國興起,構成對以色列民的威脅。當時大馬色似與瑣巴結盟,以色列必須奮起對抗(撒上十四47)。後來大衛王擊敗瑣巴王哈大底謝,且派兵進駐南敘利亞和大馬色。大將約押督軍北陲,稍有異動即舉兵進剿,大馬色遂年年向耶路撒冷進貢稱臣。不久,哈大底謝的部將利遜叛變,領兵於大馬色一帶展開游擊戰。至所羅門即位,利遜已將以色列人的勢力排除殆盡,並於主前940年左右在大馬色自立為王(王上十一23-25)。便哈達在位期間(約主前883-843),來自大馬色的軍兵圍困撒瑪利亞,便哈達最先逼以色列王亞哈接納的條款較為合理,亞哈迅即首肯;便哈達猶覺不足,再提出要亞哈無條件投降,並將城門大開,任敘利亞兵盡情搶掠,方會退兵。這個苛刻而屈辱的條件使以色列民決心據城作殊死戰。結果將勝券在握的便哈達打得大敗而歸。不久,便哈達又統兵來犯,再被打敗,亞哈率兵追至大馬色城下。但亞哈的降款只著重貿易上的利益,毫無摧毀敘利亞之意。此後,兩國面對亞述的威脅,便結成聯軍,卻被撒縵以色三世擊潰,聯軍遂解體,亞哈轉而與猶大的約沙法和好,結成南北之盟,遂使便哈達受到嚴重的威脅。便哈達認定只要殺死亞哈,以色列和猶大的聯盟立即崩潰。結果亞哈於基列拉末一役雖改裝上陣,仍中箭身亡,聯盟也就不解自散了,時在主前851年左右(王上二十二34-36)。此後,便哈達抗擊亞述頗有成效,大馬色王國的勢力乃達於頂峰。其時,亞哈之子約蘭繼位為以色列王;元帥乃縵患大痳瘋,遵以利沙所囑沐浴於約但河而獲痊愈等事,即發生在此期間。便哈達因殺死亞哈王而大敗以色列,自以為是滅敵上策;遂於不久再派兵攻打撒瑪利亞,派人行刺約蘭王或先知以利沙,但神保護了他們,敘利亞軍徒勞無功。然而先知以利沙之名已遍獲敘利亞臣民的尊敬。數年之後,以利沙勇敢地去到大馬色城,預言敘利亞王便哈達之病雖無大礙,但必死於非命。不久,便哈達果為其部將哈薛所弒。哈薛遂為敘利亞王。主前838年,大馬色與亞述戰,敗北,但不到數年,元氣又復。主前830年,又見以利沙的預言應驗。哈薛揮軍入巴勒斯坦,攻陷之地甚廣。猶大王獻出聖殿金銀寶器賄賂敘利亞兵將,才算保存了耶路撒冷(王下十二1718)。至便哈達二世即位(也許是哈薛之子,王下十三3),敘利亞欲對以色列繼續施加壓迫,但反遭亞述攻擊,敘利亞屢戰屢敗,元氣大傷,已經自顧不暇了。主前803年,大馬色向亞述進貢,其北方的兵力已難守疆土。在亞述一再施壓之下,大馬色國勢日益衰落。主前795年,以色列反攻,大馬色再無還手之力;至以色列王耶羅波安二世在位之際,敘利亞人已向撒瑪利亞俯首進貢了(王下十四28)。主前738年,利汎即位為敘利亞王。他與以色列王比加合力攻伐猶大,一路攻城掠地,頗有所獲,但受阻於耶路撒冷城下,久圍不下(王下十六56;代下二十八5)。在敘以聯軍兵犯猶大,氣勢凶凶、不可一世之際,先知以賽亞(賽八4,十七1)和阿摩司(摩一3-5),及後來之耶利米(耶四十九23-27),分別預言了大馬色城面臨的厄運。當時,猶大王亞哈斯不顧神的憎惡,竟動用聖殿寶物為賄去向亞述乞援。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普勒)大軍西指,先敗以色列,後攻敘利亞,攻陷大馬色城,大肆洗掠一空,並按亞述的慣例,將城民悉數東遷,又移來外地之民填補大馬色城民之缺。自此以後,大馬色不再是一獨立的城邦了。不過,因大馬色城地理位置優越,亞述帝國於敘利亞置省,仍以大馬色為首府。亞述文獻提及大馬色城至少有4次:主前727年、主前720年、主前694年,以及亞述巴尼帕在位期間(主前669-627)。其後,亞述的霸權地位為新巴比倫所代替,新巴比倫又為瑪代波斯所代替。在波斯帝國時期,大馬色一向是重要的行政中心。及至亞歷山大大帝統治期間,大馬色的重要性就大不如前了,因為安提阿已經崛起,在戰略和經濟地位上均壓倒了大馬色。在兩約之間時期,大馬色曾數易其主。亞歷山大大帝死後,埃及的多利買王朝和巴比倫的西流基王朝曾先後統治大馬色。主前100年左右,敘利亞一分為二,大馬色便成了基利敘利亞的都城。此期間,坐鎮大馬色的外族王幾無寧日可享。經濟困迫於內,強敵圍伺於外。所謂強敵,是東部的帕提亞人、南部的哈斯摩寧家族和拿巴提人。從主前8472年,拿巴提王亞哩達曾控制大馬色城。其後,控制權落入馬加比的後裔哈斯摩寧家族之手,再轉至以土買人(希律家族)手下。主前65年,敘利亞敗於羅馬,大馬色便成了羅馬帝國的屬城。基督死後不久,拿巴提人重掌敘利亞控制權,於彼特拉委派一地方總督坐鎮大馬色。聖經記載大數的掃羅求得猶太當局手令,到大馬色追捕基督徒之時,大馬色即由拿巴提王亞哩達四世的總督管治(林後十一32)。路加的記載和保羅的自述,互相印證。當時,掃羅赴大馬色途中見異象,突然失明受驚,從而悔改歸信了基督(徒九,二十二5-21,二十六11-23)。早年先知以利沙求神使圍困他的敘利亞士兵「眼目昏迷」(王下六18-23)之處也許在該地的附近。保羅住在直街的一座房子裏,待眼睛復明並受洗之後,就開始傳主的道。可以想見,大馬色的猶太教首是必欲置保羅於死地的。他們可能已得到總督的默許,便肆無忌憚地捉拿保羅。使徒行傳九章23-25節記載保羅如何逃離大馬色城,乘夜急奔耶路撒冷。自此以後,大馬色之名便不復見載於經文之中了。HazelW.Perkin另參:「敘利亞」。――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