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進猶太教的人

 

進猶太教的人(Proselyte)一些藉著割禮、洗禮和在聖殿獻祭,來表示願意歸入猶太教的外邦人。舊約在舊約時代,一些頗為固定地寄居在巴勒斯坦的外國人,可以透過割禮完全溶入以色列人的宗教生活中(出十二48)。這種把心甘情願的外邦人領進聖約群體的做法,在散居外地的僑民(即居於巴勒斯坦以外的猶太群體)之中更常出現。基於被擄、商業或軍事理由而居於世界各地的猶太人,通常會把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習慣帶至當地。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尤其是他們的一神信仰──不敬拜偶像只敬拜一位看不見的創造主,還有高尚的道德標準,吸引了四周不少多神信仰的外邦人。結果許多外邦人透過會堂的生活,以不同程度加入猶太人的信仰中(參賽五十六1-8;瑪一11)。聖經以外的猶太(斐羅、約瑟夫)和羅馬資料(如何拉丟、辛尼加、塔西圖)顯示猶太人(尤其散居外地的僑民)在基督降生前的幾個世紀,及在新約早期,都頗為熱心地向外邦人傳教(參太二十三15)。

一些被吸引進猶太教而較熱心的人可以透過三重的禮儀正式成為猶太群體的一員,這三重禮儀包括:割禮(若是男性);一次表示脫離異教背景的洗禮;及在耶路撒冷的聖殿獻祭一次。這些改教者既稱為「進猶太教的人」,便需要遵守舊約的全律法。雖然他們的日常生活跟猶太裔人無大分別,但法律上的權利卻仍受限制。

有些外邦人欣賞猶太教的一神信仰和高超的道德標準,喜歡會堂的生活,但不願走上受割禮這一步。這些人就被稱為「敬畏神的人」(參徒十22,十三1626)或「虔誠人」(十2,十七417),為一些猶太人所接受,尤其在散居的僑民中更是如此;但有些猶太人則不接受他們,看他們有如外邦人。新約有些「進猶太教的人」接受了福音,他們都受到初期教會的歡迎(徒二1011,六5,十三43)。然而,有些「敬畏神的人」聽了宣教士在散居僑民的會堂中所傳的道,希望對福音有所回應時,早期教會的人對他們卻有各種不同的要求。許多耶路撒冷的猶太基督徒認為對福音有興趣的「敬畏神者」若要得著救恩,除了相信基督外,還應受割禮和遵守舊約的律法。事實上,這些猶太基督徒稱為「奉割禮派」,他們企圖藉此扭轉教會正在擴展中的外邦人宣教工作的方向(徒十一2,十五1-5;加二12)。彼得遇見哥尼流,並看見神的大能降臨在這外邦家庭之後(徒十1至十一18),便相信割禮並不是神對「敬畏神者」得救恩的要求(十44-48,十一15-18)。然而,保羅才是最熱衷向「敬畏神的人」和其他對福音有興趣的人傳福音(徒十三162648,十六14,十七417,十八7),他為他們爭取因信基督而得救的權利(加三11,五2-6)。在耶路撒冷議會(約主後48-49)中這爭論到達了高潮,其中早期教會的領袖站在保羅的一邊,判定割禮對外邦人的得救並不重要(徒十五)。外邦人若要歸入基督教會,唯一的條件是相信基督和接受洗禮。DavidC.Carlson另參:「分散的猶太人」;「猶太人」;「敬畏神的人」。――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