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猶太派信徒

 

猶太派信徒(Judaizers)在使徒時期和後使徒時期初期,試圖將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強加在外邦基督徒身上的猶太基督徒。那個直譯為「猶太化」的希臘文動詞,在新約只出現1次(加二14),它實際是指「按照猶太人的習俗和傳統而生活」。在那段經文中,保羅引用數年前與彼得一次簡短談話的某部分內容:「你既是猶太人,若隨外邦人行事,不隨猶太人行事,怎麼還勉強外邦人隨猶太人要猶太化呢?」保羅所關注的問題,並非某人是否跟隨猶太人的生活方式那麼簡單,而是有沒有人錯誤地以為可以藉此獲取救恩。入教在基督教的初期,幾乎所有基督徒在歸信基督教前都是猶太人。原本是外邦人的,只有少數,例如安提阿人尼哥拉(徒六5),在轉信基督教前,是猶太教徒。在那時,需要經過3個獨立步驟,才能進入猶太教:(1)割禮(為男性而設);(2)水禮儀式;和(3)同意負上「律法的軛」,即是遵守猶太人當行的道(拉比的合法決定),包括摩西律法的解釋和引伸的613條誡命。跟隨猶太人的習俗和傳統,以及遵守猶太人的宗教律法,是猶太(不論他們是天生或藉著歸信而成為猶太人)基督徒的正常生活方式。對於他們來說,相信耶穌是猶太人所盼望的彌賽亞,只能增強猶太教的價值,卻不能取代猶太教。基督教不被視為從猶太教獨立出來的一個宗教,而是最真純的猶太教。這些猶太基督徒在嬰孩或歸信猶太教時,已經接受割禮,他們亦遵守在摩西律例和拉比傳統中所指定的飲食戒律,以及禮儀潔淨上的規則。此外,他們一直在耶路撒冷的聖殿中敬拜(徒三1,二十一26),直至聖殿在主後70年被羅馬人摧毀,同時,他們亦在遍佈羅馬國土的會堂中敬拜(徒十三5144243,十四1,十七1-5)。福音傳至外邦雖然最早期的基督教,在開始時好像主要是猶太人的一個運動,但它不久便擴展至希臘羅馬的世界。猶太基督徒因著迫害而被迫離開耶路撒冷(徒八1,十一19-24),無論他們往哪裏去,都到處宣揚福音。腓利負責將福音帶至撒瑪利亞,使許多撒瑪利亞人成為基督徒(徒八4-25)。在五旬節那天,來自羅馬各地的猶太人不少歸信基督教(徒二5-11)。當這些初信的猶太基督徒回到他們本土,都帶著福音回去。雖然在羅馬的基督徒群體從何而來,仍是隱晦不明,但可能也是這些猶太基督徒把福音首先傳到羅馬。使徒行傳的作者路加主要關注的,是顯明基督教──這個開始時很細小,並在耶路撒冷遭受迫害的猶太教教派──如何傳遍羅馬的世界;福音向四方廣傳時,遭受猶太人的排斥,卻被外邦人所擁護。使徒行傳的主要轉捩點是第十章,彼得成為一個媒介,使羅馬的百夫長哥尼流及他的全家接受了福音,並開始彰顯聖靈的恩賜。根據使徒行傳十章45節記述:「那些奉割禮、和彼得同來的信徒,見聖靈的恩賜也澆在外邦人身上,就都希奇」。受割禮之爭由於愈來愈多外邦人歸信基督教,迫使猶太基督徒面對一個大難題:外邦人是否必須先成為猶太人,才可作基督徒?有些猶太基督徒對這個問題給予正面的答案,他們便成為奉割禮的黨派(徒十一2;加二12)。另一些人,如彼得和巴拿巴,尤其是保羅,則強烈反對。雖然這兩個基本上分歧的觀點,足以令初期教會分裂成兩個派系,幸而沒有發生這樣的事。路加道出當中的情由,那是在成功的首次宣教旅程之後(徒十三至十四)。保羅和巴拿巴向安提阿的教會匯報,神如何將信仰之門向外邦人開啟(徒十四27)。然而,他們不久便受到那些奉割禮的猶太派信徒反對,他們有些專程從猶大來到安提阿,為了要表達他們絕對要求外邦信徒守割禮,才能得救(徒十五1)。許多猶太基督徒像保羅那樣,曾經是法利賽人。許多前法利賽人特別堅持初信的外邦人,必須行割禮和遵守摩西律法(徒十五5)。他們實際上是要求外邦人信奉猶太教,才能成為基督徒。保羅與巴拿巴於耶路撒冷舉行的一個聚會中,在使徒和長老面前,跟奉割禮的人爭辯(徒十五4-12)。這個由雅各(耶穌的兄弟)帶領的聚會,聽取了雙方的陳述後,決議採取一個折衷辦法。他們草擬了一封致外邦教會的信,建議信奉基督教的外邦人,只需堅守數項紉對必需的規則:(1)禁戒祭偶像的肉,(2)禁戒吃血或帶血的肉,和(3)禁戒不貞潔的行為(徒十五23-29)。挑選這3項規則,很可能是由於按照猶太人的傳統,它們是特別重要的,跟神與挪亞所立的約,在某部分的律法上是相同的。由於挪亞是全人類的祖宗──不論是外邦人或猶太人,這些律法便有著普世的效用。另一方面,摩西的約只要求猶太人而非外邦人負上責任。因此,耶路撒冷大公會議便議決,禁戒祭偶像的肉、帶血的肉和不貞潔的行為,適用於所有基督徒,而割禮則並不一定需要。從使徒行傳餘下的部分來推斷,我們可假定奉割禮的猶太派信徒,對耶路撒冷大公會議的議決感到滿意。然而,從保羅許多書信所提供的細節中,我們發現情況並非如此。當保羅向加拉太的基督徒,扼要概述耶路撒冷大公會議的結果後(加二1-10),他卻提及即使在耶路撒冷大公會議後,奉割禮的猶太派信徒仍有相當的影響力,甚至令彼得和巴拿巴也暫時與外邦基督徒分隔(根據拉比的潔淨律例,如果某人與外邦人一同進食,他就在宗教上變成不潔淨)。保羅寫信給加拉太信徒的主要原因,是要向那些在他離開加拉太後,已明顯地進入加拉太的基督徒社群中的猶太派信徒宣戰。這些猶太派信徒似乎已成功地說服某些加拉太的基督徒,只有守割禮和遵行摩西律法,才能得著救恩(加五12,六13)。在哥林多教會所經歷的問題中,至少有一些是由猶太派信徒所引起的(林後十一12-1522),他們亦影響了腓立比的基督徒群體(腓三23)。猶太派信徒看來亦影響到歌羅西的教會。因此,根據歌羅西書二章16-17節:「所以,不拘在飲食上,或節期、月朔、安息日都不可讓人論斷你們。這些原是後事的影兒;那形體卻是基督。」在初期所有使徒和長老中,保羅是對於猶太基督徒認為外邦人必須先成為猶太人,才可成為基督徒這觀點,反對得最激烈。他歸信基督教的戲劇化過程──曾在使徒行傳敘述了3次(徒九1-9,二十二6-16,二十六12-23),保羅自己亦偶爾提及(加一11-17;林前九1,十五8),令他確信救恩只能透過相信基督而獲得。既然耶穌是唯一的途徑,人試圖藉別的途徑得著救恩,都必是徒然和錯誤的。保羅完全清楚,他在神面前稱義,並非因為他是小心謹慎的猶太人(腓三2-11),而是透過他在基督裏的信心。由於猶太派信徒持續地積極散佈他們的觀點,保羅需要經常強調,在神面前靠律法稱義是徒然的,只有信心才有果效。他給羅馬人和加拉太人的書信,都論及這個主題。對福音的回應在保羅的生命快將終結時,由於基督徒向外邦人宣教的成果,導致外邦基督徒的人數逐漸超越猶太基督徒。保羅所悲嘆的,是猶太人沒有如他所期望的,對福音作出回應(羅九1-33)。在使徒行傳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保羅在一個新地區開展他的事奉,都會在當地的猶太人會堂講道(徒十三5144243,十四1,十七1-5)。在那時,猶太教已變成非常普遍的宗教,因為它能為它的擁護者,提供道德超越的一神論。這包含對一位神的信仰(對比於異教的多神論),再配合一套崇高的道德生活方式(希臘羅馬的宗教多是不道德的)。雖然很少異教徒會真正歸信猶太教,但很多人參加會堂崇拜,並在他們的能力範圍內,盡量遵守猶太人的律法和習俗;這些人被稱為「敬畏神的人」。雖然保羅在開始時,總是在當地的會堂向猶太人講道,但有回應的,卻常是外邦敬畏神的人,猶太人則拒絕保羅和他的信息。這個重複出現的情況,可以使徒行傳十七章4-5節的記述為例,保羅花了3個星期在帖撒羅尼迦的猶太會堂陳述福音之後:「他們中間有些人聽了勸,就附從保羅和西拉,並有許多虔誠的希利尼人,尊貴的婦女也不少。但那不信的猶太人心裏嫉妒,招聚了一些市井匪類,搭夥成群,聳動合城的人……」。猶太的基督教逐漸枯萎和消失,隨之而去的,便是猶太派信徒對外邦信徒的要求:遵守猶太人的習俗和傳統,才能得救。猶太基督教的中心地,向來是耶路撒冷。在主後6670年間,猶太人的叛亂接近尾聲,並耶路撒冷和聖殿被毀之前的一段時間,許多猶太基督徒因為服從神的啟示,而逃到珀拉。巴柯巴(主後132-35)那重重波折的叛亂,進一步削弱了這個運動,當時的猶太基督徒在猶太人叛軍手下遭受迫害。此後,猶太基督教更趨衰弱,最終完全消失。隨著它的消失,那一直堅持要外邦人先成為猶太人,才可成為基督徒的觀念,亦同時煙消雲散。DavidE.Aune另參:「猶太人」;「使徒行傳」;「加拉太書」;「耶路撒冷大公會議」;「猶太教」;「第一次猶太革命」;「希臘化的猶太教」;「保羅」。――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