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辭典目錄〕
「埃及」 埃及 Egypt(地名) 字義: 科普替人之地 Coptic land,雙重難關 Double straits 彙編: ‧出12:17聖經中亦稱麥西,古時本處稱其地為卡米特(Kamt)意即黑土。埃及立國最早,位於地中海之南,紅海之西,其地東高而西斜。 ‧創15:18埃及河,指尼羅河特指其東支流。 ‧民34:5埃及小河,迦南埃及分界之村。 ―― 陳瑞庭 埃及(Egypt)埃及成為了上演聖經故事的舞臺,故此意義重大。亞伯拉罕在此度過饑荒。其曾孫約瑟在埃及被賣為奴,以後青雲直上,擔當了如同今天的宰相高位。經過約瑟的說項,雅各和其他居住在耶路撒冷的希伯來家族紛紛遷居到歌珊東部的三角洲地區,但不久又遭遇饑荒。開始時,以色列人與埃及人相處尚稱融洽,以後以色列人則淪為奴隸。他們只得向神哀求,神遂向埃及人施行「十災」,以色列人終於得贖。其後40年,他們在埃及的西乃飄流,領受神的律法、建造會幕的細則,以及祭司和獻祭的規例。耶路撒冷於主前586年被毀後,一群猶太人強行使耶利米跟他們一起往埃及(耶四十三5-7)。在兩約之間時期,他們人口漸多,逐漸忘記了他們的希伯來文。主前250至150年,猶太人在亞歷山太將舊約譯成希臘文(七十士譯本),成為初期教會,尤其是在耶路撒冷以外之信徒的聖經。新約開始之時,約瑟、馬利亞和耶穌為逃避大希律的殺害(太二13-23),逃到埃及。在某些地方,希伯來和埃及的歷史互為關連,例如:示撒一世是在羅波安時代入侵耶路撒冷(王上十四25-28)。地理埃及大得尼羅河的恩澤,沒有尼羅河,埃及就不可能存在。從遠古時代開始,每年尼羅河兩岸泛濫時,總會堆積一層既薄又肥沃的淤泥。沿河流域的肥沃土壤,跟河谷中延綿無盡的貧瘠土地形成強烈對比。沈積而成的土壤得到尼羅河澆灌。沿地中海岸一帶的土地每年只得雨6至8吋,在開羅不足2吋,更南下的土地雨量更少,可見尼羅河對埃及是多麼重要。尼羅河流域如同一個管子,兩側有岩壁阻隔,南端則有大瀑布堵塞,有6處地方由於河床中堆積亂石,河流無法開出一條暢通的河道。在開羅和阿斯萬之間,尼羅谷絕壁的寬度由10至31哩不等。但沿這流域的耕地只有6至10哩寬,阿斯萬附近之地的寬度則窄至1至2哩。以面積計,可耕地僅約5,000平方哩。但是埃及不僅止於一個流域,她也是個三角洲。千萬年來,開羅以北的餅狀地區也受到尼羅河的淤泥沈積。三角洲自北至南長約125哩,自東至西寬約115哩。人煙最稠密的是南區,為古埃及人提供了大約5,000平方哩的農田,使河谷與三角洲的可耕地總面積達到10,000平方哩,面積跟美國馬里蘭州相若。尼羅河以西有一連串的綠洲,其中最大的是發雍,位於開羅西南約70哩。處於發雍綠洲中心的是加龍湖,今天所涵蓋的面積約90方哩,約17呎深。四周是幅員約50萬畝的良田。古埃及的疆域從地中海伸展至開羅(下埃及),長約125哩,從開羅達至阿斯萬(下埃及)長約600哩。全盛時期,埃及所控制的河谷,從阿斯萬的第一大瀑布向南直達第四大瀑布(努比亞)。從地中海岸起向南,其疆域總達1,100哩。尼羅河流域的沃土是埃及的最重要資源。古代的農民在這些沃土上栽種大麥、小麥、粒小麥等穀物。洋蔥、韭蔥、蠶豆、扁豆等,均是常見的菜蔬。種植較多的水果計有棗耶、無花果和葡萄。油多從蓖麻和芝麻搾取而成,較少像地中海一帶的人從橄欖提煉。亞麻植物可製成衣料。家畜包括有牛、綿羊、山羊、豬、驢和馬等。豐富的石礦是埃及另外一個重要資源。尼羅河與紅海之間的花崗石山,雪花石礦床和其他精緻石塊也在此區發現。阿斯萬以南聳立著努比亞花崗山。在阿斯萬的色弗尼採石場,以出產堅硬耐用的紅花崗石聞名於世。在努比亞山脈,金的蘊藏量相當豐富,在尼羅河以東的山中已經找到含金的石英礦脈。在大部分重要的歷史時期,埃及人控制了銅和綠松石。在遠古時代,努比亞出產了一些木材,用以製造駁船,以便運輸沈重的石料建築金字塔、廟宇和其他宏偉的建築物。尼羅河本身是一條全天候的航道。人們儘可隨流北飄,或者乘北風逆流而上(每小時流速3哩),向南航行。事實上,尼羅河正是古埃及大道。陸路通常沿河岸而建。除了由北而南大規模的貿易外,船隻也經常往返兩岸。沿河生長的蘆葦,是製造紙張的材料。尼羅河所沈積的黏土,可用來製陶器和經日光曬乾的磚頭,後者可供窮人作建造房屋之用。古埃及人在他們河谷一帶的生活,頗為隔離,與世無爭。南面的大瀑布,東面及西面的沙漠,和地中海無港口的海岸,使他們免受侵略之餘,也讓他們能夠自由自在地發展其相同特徵的文化。外界的影響只可從三角洲的兩個北方角落滲透。那些影響都是來自東方閃族的進攻,也來自西方,可能是歐洲人血裔的呂彼亞人的入侵。為對付二者,埃及人興建了防禦設施。河谷家園中的安穩,陽光和尼羅河的恩澤,為埃及人帶來的信心和安寧,是古中東其他民族望塵莫及的。歷史從地理意義而言,把當代的埃及統治者看作法老的後裔,或將這塊土地上的現代居民都看成是埃及人均是錯誤的。埃及作為一個獨特的文明區域,在七世紀亞拉伯人征服時即告終結,早在多個世紀前,在希臘羅馬的影響下,埃及的文化色彩已經大大減弱了。起源古埃及人的起源雖然尚未能完全清楚,但從埃及人的外表看來,他們跟含族、閃族,以及地中海人有著緊密的關係。具有黑人特徵的含族是從努比亞北遷而入。亞洲人橫渡蘇彝士地峽移居入三角洲;矮小、褐膚的地中海人則在早期即已支配尼羅河流域。儘管其起源可能如此紛雜,古代埃及人卻是一直自視為一個民族,一群獨特的人民。埃及男子身高5呎6吋,女子身高5呎。他們體型瘦小,卻是圓頭橢臉、骨骼結實的民族。男子毛髮不多,在古代,埃及人通常將臉刮得乾淨,但閃族人則留有鬍鬚。考古學列出埃及王朝以前繼承的文化,例如:發雍人、梅里甸人、塔薩人、巴大里人、亞馬甸人、格爾津人、塞曼尼人,他們精通基本技術,學會如何以最少資源建立文化。他們為保持耕作有效,曾發展出一套灌溉系統。在很早以前,他們已發現了用亞麻織布製衣的方法。他們又利用蒲草蘆葦,和沿著南方河床生長的樹木製成船隻。曬乾的磚頭用作建築材料,又運用隨處可拾的黏土來製造陶器。陶器全用手製,直至王朝時代,才有製陶器出現。約在前王朝的末期,埃及人始有文字出現。他們的象形文字,或聖符,稱為「神的話語」,人們視之為從天而來。主前2700年,他們從蒲草提取柔軟組織,將之縱橫交錯,製成紙張。約在同一時期,他們發明了採石技術。他們一般用沿線切紋法取石;或先打入乾木楔,再注水使木楔臌脹,將石塊裂開。有時候,他們沿著石紋點火,將石頭烤熱,再潑上水,使石塊與主岩分裂。埃及的統一約在主前3100年前,埃及由下埃及和上埃及兩個王國組成。到主前3100年,上埃及王顯然是征服了下埃及,將兩地合而為一。但人們從沒忘記兩地分裂的歷史,埃及在其歷史上都稱為「兩地」。法老頭戴雙王冠,王冠上層是上埃及的白冠,下層是下埃及的紅冠。王宮號稱「雙宮」,連皇室穀倉也有兩個。希伯來人知道其雙重的特性,因此,在整本舊約中,都稱埃及為「密扎應」,這字附有兩個語尾。根據古代資料所載,統一全埃及的法老有時名叫拿瑪,有時則稱為梅尼斯。據推測,也許是同一位法老,名號不同而已。是這位拿瑪(梅尼斯)創立全埃及的第一個王朝。古埃及人雖然沒有將之計入眾朝代中,但現代史學則遵循馬尼托編史法。馬尼托是主前三世紀中葉的埃及祭司,他編的帝王表下溯至波斯時期,共分30朝;後來有人增添了第三十一朝。古人並不用「古王國」和「中期王國」這些名詞,只是現代學者為了方便編定埃及歷史才採用。上古王朝時期(主前3100-2700)首二朝的國王在距開羅以南約300哩的天尼斯治國,但他們又將摩弗建成另一個行政中心。他們在鞏固統治之餘,又發展出王命天授的理論。與外界的接觸相當頻繁,埃及所發現的許多跡象,顯示當日甚受米所波大米的影響。古王國(主前2700-2200;第三至六王朝)古王國的建設大業尤為史書記述。聞名於世的金字塔就在此時建立。位於摩弗(又名挪弗)的首都,就在今天開羅的西南面。他們和腓尼基的接觸頻繁,有些學者認為埃及人經那裏和別處去作事極多,「古帝國」從此國威遠播。藝術水準提高之餘,文學和醫學也開始蓬勃。帝王有文武百官為之效忠;在他有生之年,全國臣民可能都組織起來為他建造王陵。第三王朝的元君德喬塞在撒卡萊建造的階級金字塔,成為世界最早的巨石建築。金字塔共有6層或6階,高達204呎。建築師英和特貴為首相,其後人們奉祀他為神,認為他是建築、文學和醫學的先師,並認為他就是希臘藥神亞克里皮奧。第四王朝的幾位法老是偉大金字塔的建造者。主前2600至2500年,他們在基撒興建了三座大金字塔,歸功於胡夫其中最大的一座,佔地13畝,原高481呎,共有石灰石230萬塊,每塊平均重達2.5噸。位居第二的金字塔高達447.5呎,附有獅身人面的石雕像。第三座金字塔高204呎。這些金字塔不是絕無僅有之作,在基撒還建有幾座小金字塔。摩弗以南,沿尼羅河西岸還散布著9個金字塔園。在第五和第六王朝期間出現的金字塔經文,雕刻並上色的銘文、符咒和讚歌等,相信是用來保祐亡者來生的福祉。埃及的藝術水準在古王國時期已建立。帝王和諸神描繪得極具風格。藝術傾向於概念化而非知覺化,即不在於重製藝人所見,而在於繪出他所信的。例如,在描繪整體魚群時,一群魚可以變成一尾魚,而不是按自然的方法,以一尾魚遮蓋另一尾魚的部分。同樣,要畫驢子上的多個鞍囊,可以將朝向觀者的那個背囊自然繪出,但掛在驢子背上的另一個,則可以畫成懸於驢背的半空中。畫中人的身分地位取決於其身形大小。一場戰爭中,法老的身子必然最大,他的將領居次,普通士兵小些,敵軍最小。埃及藝術旨在講述故事,大多像電影而非一張快照,把故事情節呈現出來。釀酒的情景可能包含有採葡萄,榨出葡萄汁(通常由人赤足踩踏),以及裝罈儲藏等。 埃及人的醫學知識,顯然也在古王國時期發展起來。埃及醫學知識的來源雖然是從中期王國時代的蒲草紙古籍中發現,有些跡象顯示,醫學知識仍可追溯至更遠古時代。在古籍上出現了無數的古語。埃及人或許多少知道一些關於血液循環之事,例如,他們提及感覺到「心的聲音」。埃及人行醫兼用家庭攙雜法、符咒及法術,和科學知識治療。《史艾溫外科古籍》一書,對治療骨折有顯著的研究。第六王朝時期,由於君王昏庸、諸侯爭權、財政困難、南有努比亞人的侵襲,以及東北有亞西亞人的進攻,古王國開始分裂。第一段中間時期(主前2200-2050;第七至十一王朝)在古王國時期,政治安定繁榮。尼羅河的水患可及早防備,不致造成嚴重災難。人民衣食充足。百姓只要行為良好,工作勤奮,在校努力學習,自然得享其成,生活富足。社會、政治、經濟和宗教機構有效運作,為民服務。到了這時期,貴族政治已告式微。中央政府崩潰後,諸侯割據,自立為王。人們不能再依靠自己的努力獲致成功。古王國整個人生哲學崩潰,帶來了精神上的混亂,迫使人不得不對人生重作評估。這時期的某些文獻提倡唯樂主義,將一切煩惱沈浸於逸樂之中;又有些文獻鼓吹禁慾主義,要求人們在生活的艱難中鍛煉成精鋼;還有些人則期待一位救世主的來臨,改正社會的錯謬,成為萬人的理想牧者。中期王國(主前2050-1780;第十二王朝)第十一王朝末,底比斯(摩弗以南440哩)的王族力圖恢復統治王權,局部獲得成功。中期王國處於第十二王朝,當地的提班人在里希和發雍建立首都。本朝代的6位統治者,以亞曼念紇及西努色為其名號。他們分別統治了約30年,在離世前,大多預先將兒子提拔上位,共同攝政,避免出現陰謀篡位。但由於這些君王不敢從諸侯手上剝奪他們相當大的自主權,這段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都存在著封建局面。這些法老由於不能發揮絕對王權,不得不建立聲望和仗賴威信來治國。他們經常強調要發放「邁」(社會公義);貴族如果不給,王一定照發。他們的宣傳計劃,是將法老描寫成英明有為的領袖,而不僅是執行威權而已。法老是人民的牧人。那時代的藝術顯示君王面容疲乏,那是因為他們一直背負人民重擔所致。中期王國法老確實英明,決不在大金字塔上耗盡財力,倒是竭力建造公共工程,如增加發雍的耕地面積、沿蘇彝士地峽建築護牆,及有系統地開發西乃銅礦。埃及跟革哩底、利巴嫩、敘利亞,以及傳說中的潘特展開廣泛的貿易。學者們對於中期王國諸法老,究竟是憑藉武力或經濟帝國主義控制了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一直爭辯不休。然而,埃及人征服了從努比亞向南直至第二大瀑布的地區,卻是不爭的史實。阿捫成為埃及尊大之神,始於中期王國時期。阿捫又和太陽神銳神連合成為阿捫銳神,取代了從前代表底比斯的眾神。他以民族之神的身分,成為帝國之下尊大的神,因而具有普世的神格。古王國時代為金字塔增色不少的宗教經文,如今銘刻在貴族和君王的棺木上。中期王國是文學上百花盛放的時期。科技文獻可見於《萊因德數學古籍》和《史密斯外科及伊伯斯醫學古籍》等傑出著作。《梅里克里的教訓》為當時智慧文學的代表,《辛奴亥故事》則呈現出娛樂文學的風貌。我們如將出埃及的最早年代(約主前1446),加上以色列人在埃及寄居的430年(出十二40),即可算出以色列人約在1876年進入埃及。時為西努色三世(又稱孫渥司里,或孫烏塞,主前1878-40)當朝時期。西努色是一個積極進取的帝王,他將埃及的疆域向南伸展至第二大瀑布,又向敘利亞進攻。他又能夠逆轉早期的封建制度,奪去諸侯的勢力,並立皇室人員代之。這項成就或許和約瑟時代的饑荒有關,那時約瑟利用饑荒加強皇室對全地百姓的管治(創四十七13-26)。第二段中間時期(主前1780-1570;第十三至十七王朝)隨著第十二朝的過去,埃及再一次回到國家政治分崩離析的時期。約在主前1730年,從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來的閃族許克所斯人(意為「外邦的統治者」),逐漸滲入三角洲地區加以控制,並在三角洲東面的泰尼斯或亞華里斯建都。顯然由於埃及人痛恨許克所斯人,又迫使他們忘記一切,許克所斯人變成了令人印象模糊的民族,沒有留下多少遺跡讓人重整其歷史。他們大概曾經發明新品種的青銅劍和匕首、強而有力的混合弓,其中最重要的是馬和戰車。埃及人成功掌握這些武器,利用它們來推翻許克所斯的勢力,在巴勒斯坦和敘利亞建立帝國。底本諸侯力圖掙脫許克所斯的控制,期間經過了漫長的搏鬥。某些時候顯然戰鬥劇烈。那場戰爭從十六世紀末開始,至亞模西士一世(主前1570-46)才告結束。 帝國時期(主前1570-1090,第十八至二十王朝)亞模西士創立了第十八朝,他又視為帝國或新王國時期的創始人。逐出許克所斯人後,他多次率軍戰勝了努比亞和巴勒斯坦南面的夏魯恩。在許克所斯時期,對於企圖脫離中央政府以求獨立的諸侯,都給他一一收服。亞門諾斐斯一世(主前1546-25)也不得不攻打南方的努比亞人和西北的呂彼亞人。亞門諾斐斯死時無子,由其妹亞模西士繼位。亞模西士嫁給杜得模西士(杜得模西士一世,主前1525-08),杜得模西士也許是她的一個親屬。他在位首年,又不得不出兵鎮壓努比亞人,並且在往後的戰爭中,大大擴張了埃及的努比亞領土。在前後兩次平亂之間,他又舉軍攻擊敘利亞,因此,他聲稱帝國的版圖從伯拉大河伸延到尼羅河的第三大瀑布。摩西也許就在他作王的早期出生。以後歷朝例必在底比斯以西的帝王谷建造王陵,就是從杜得模西士時開始。杜得模西士和亞模西士婚後唯一存活的女兒名叫赫詩蘇特;其後她跟父親杜得模西士一世與嬪妃所生之子杜得模西士二世(主前1508-04)結婚。杜得模西士二世也必須出兵平定努比亞叛亂,但對於他的政績所知甚少。他和赫詩蘇特只有兩個女兒,沒有兒子,遂決定將女兒梅特里嫁給另一個小嬪妃的兒子為妻(杜得模西士三世,主前1504-1450)。在杜得模西士三世年少時,赫詩蘇特仍舊執政,甚至到三世長大了,她依然不肯讓位。她於主前1504至1482年統管埃及;期間,埃及經濟繁榮。此外,她又大興土木,包括了在盧克索的卡納克廟所屹立的兩個大方尖碑;其中尚存的一座,高達97.5呎,重約70萬磅。她還和潘特地區進行多次大規模的貿易。學者曾認為赫詩蘇特就是將摩西從尼羅河救出來的那個法老女兒(出二5)。赫詩蘇特終在主前1482年遽然逝世,當杜得模西士三世欲掙脫束縛,奪回王位之時,赫詩蘇特也許就死在他手上。杜得模西士三世登基不到75天,便集結大軍,往北攻入巴勒斯坦、敘利亞平定該地諸侯的叛亂。在米吉多戰爭初期的勝利,以及圍城7個月後的劫掠,雖然嚇倒了北面的巴勒斯坦人,但是並沒有擊潰他們頑強抵抗的意志。以後20年,杜得模西士幾乎每年都要揮軍征討巴勒斯坦或努比亞。 埃及人聲討許克所斯人的衝勁,演變成帝國主義精神,得以享受到勝利中的威榮權勢。隨著疆域的擴張,以後幾代的埃及人都永無寧日,經常面對著或近或遠的危難。埃及人多個世紀前在山谷家園所享有的安全感,從此蕩然無存。當阿捫銳神為埃及人的軍事成就微笑之時,也得享豐富可觀的戰利品和祭物。那時的廟宇財雄勢大,故此,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的影響力也自然大增。在卡納克的阿捫廟服侍的祭司,其權勢更加如日中天。杜得模西士三世是埃及最偉大的古代法老之一。他既是征服者,又是帝國締造者,故後人往往稱他為「古埃及的拿破侖」。當時,王國中任何大小城市,他都動工建造。從他開始的幾個世代,人們因著他的功績,都稱譽他為運動員和戰士;並有著神旳能力,處理世上一切的事務。我們如果接受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早期年日,那麼,杜得模西士三世就應該是希伯來人遭受大逼迫時在位的法老。杜得模西士由其兒子亞門諾斐斯二世(主前1452-25)繼承王位,他可能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的法老。他隨從父王共同攝政一段短時期後,就順利接位,獨自治國。為了平定多個城市的叛亂,他不得不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兩次出兵,但大體上國家都安享太平。就像父親一樣,他為博取聲名,既勇武如健將,又殘酷如武士。有關杜得模西士四世(主前1425-12)在位之事所知不多,亞門諾斐斯三世(主前1412-1375)登上埃及王位。人們常指他極盡奢華,因他只顧沈溺於國家源源不絕的財富中。有一次,他只花了14天時間,就為皇后開挖了一個長6,400呎,闊1,200呎的湖。在底比斯的尼羅河西堤,皇室遊艇可在湖中遨遊,艇上歌唱的人則為帝王及皇后作樂獻唱。亞門諾斐斯建了多座廟宇,其中有位於底比斯附近的紀念廟,那裏除了設有著名的孟嫩巨像外,也安放著多個高約70呎的帝王雕像。那些善於逢迎的祭司,雖然慣常將他安設在牆上,當作一個偉大的戰士來供奉,但他看來只在努比亞收服了一場叛亂,也許從來也沒有踏足過巴勒斯坦或敘利亞。亞門諾斐斯三世沒有致力治國,他的兒子亞門諾斐斯四世(主前1387-66)亦然。亞門諾斐斯三世由於健康欠佳,就在主前1387年,命他的兒子共同攝政,可是其兒子極少關注國事。其子為宗教的神祕色彩著迷,既熱心投入,並在新建首都亞馬拿,興起敬奉太陽神亞頓。亞頓教差不多是一神教(神與帝王都一起敬拜),此舉實際上是發起了一場宗教革命;然而在宮廷以外並沒有多少追隨者。宗教變化、政治變化及首都遷徙,藝術變化則是所謂亞馬拿革命的其中3個重大項目。美術上不受拘束的自然主義,跟諷刺畫差不多,其實並不是甚麼新東西,早在杜得模西士四世執政時已為人接受。亞門諾斐斯四世自稱為阿克那頓(阿頓的靈)。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眾多忠心的諸侯屢作勸諭,要求王協助驅逐侵略者,但阿克那頓置之不理,帝國於是分裂。對於接受以色列出埃及的早期年代的人,會將亞門諾斐斯三世和四世期間,希伯來人的戰爭和隨後平定的局面,看為正是埃及在巴勒斯坦失勢之時。不過,諸侯勸諫中所指為入侵者的哈皮魯人,不應視為希伯來人。他們所描述的許多事件,並不適用於希伯來人。亞門諾斐斯四世駕崩後,圖坦卡門(主前1366-57)繼位。圖坦卡門登基時才8、9歲,亞肯亞頓所鍾愛的艾易隨王共同攝政。圖坦卡門死後9年,艾易仍舊執政至主前1353年。1922年發掘出土的王陵,裝飾華麗,未受劫掠,使圖坦卡門較之古代列王甚受重視。墓中出土的數以千計的古物,顯示了古埃及富麗堂皇及藝術成就,幫助證明摩西不屑埃及的財物有何真正意義(來十一26)。艾易死後,軍隊統帥哈姆哈繼位(主前1353-19)。他勵精圖治,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政府。及後,哈姆哈年老無子,派元帥兼大臣或首相蘭塞一世為繼任人。蘭塞(主前1319-18)和薛提(主前1318-1299)奮勇奪回在亞肯亞頓時期喪失的亞西亞帝國。為便於出征作戰,他們將首都遷往三角洲的泰尼斯。蘭塞二世(主前1299-32)努力不懈,收回埃及在巴勒斯坦的控制權。他在位第五年,在敘利亞境內的奧朗底河上的加低斯與赫人相遇,幾乎全軍覆沒。跟著,他從巴勒斯坦以南一直攻進敘利亞之北。照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早期年日,希伯來人那時候也該在這片土地,但是,由於以色列人是在巴勒斯坦山地牧放群羊和栽種葡萄,或許從來沒有和埃及人接觸過,何況蘭塞是沿著海岸進軍。蘭塞於在位第二十一年,跟赫人共訂和約,並且終其在位之年,仍遵守盟約。他在埃及全地大興土木,其中最明顯的是首都泰尼斯、底比斯、阿斯萬以南的阿布森伯,和摩弗等地。許多學者相信他就是以色列人出埃及時的法老。蘭塞的第十三子每納他(主前1232-22)是唯一宣稱曾擊敗希伯來人的埃及王。但有些學者則指出,他從來沒有入侵過亞西亞,這話只能解釋作為國王的無論是否曾經與敵軍交戰,都慣於聲稱自己已戰勝四周諸國。每納他在即位第五年,倒確實曾擊退呂彼亞的入侵。蘭塞三世(主前1198-64)也在他即位第五年和第十一年將呂彼亞逐出三角洲,在第八年擊退包括非利士人在內的海上民族。他是帝國時期最後一位能夠捍衛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帝王。到他晚年時,埃及通貨膨脹、經濟混亂、政府腐敗,加上入不敷出,為人民帶來極大困苦。那時哀鴻遍野,百姓鋌而走險。蘭塞四至十一世時(主前1167-1085),國勢日漸式微。貪污舞弊和通貨膨脹愈見劇增。蘭塞九世當朝時期(主前1138-19),欠薪的僱傭兵淪為盜匪,在三角洲一帶出沒,大肆盜竊王陵。最後,努比亞總督兼南面的軍事統帥赫里霍爾奪取了上埃及的控制權,自立為底比斯的亞捫的大祭司。帝國至此滅亡。後帝國時期在後帝國時期,埃及為呂彼亞諸王(主前945-712)和埃提阿伯諸王(主前712-670)所統治。亞述人支配了一段短時期後(主前670-663),一個本土王朝應運而生(主前663-525)。接著,波斯人進侵,佔領埃及地,直到亞歷山大大帝於主前331年麾軍攻入為止。此後,多利買人統治埃及,至主前30年,克麗佩脫拉去世,羅馬人入主。馬利亞和約瑟在耶穌降生後逃往埃及時,埃及正在羅馬管治之下。在希臘羅馬時期,埃及受希利尼文化所支配。後帝國初期,埃及文化仍具有影響力,聖經中提及多位埃及王的名字。猶大王羅波安第五年(可能是主前926),埃及王示撒一世攻擊猶大,並在該地大肆擄掠(王上十四25-26)。據考古發現,他甚至曾攻入以色列領土。約在主前700年,希西家王和先知以賽亞時代,埃及的特哈加率軍進入耶路撒冷,協助猶太人抵禦入侵的亞述王(王下十九9)。約近主前七世紀末,法老尼哥領兵經過猶大,要攻擊亞述王。約西亞王試圖抵擋他,但這位猶大君主不幸喪命(王下二十三28-30)。猶大國末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圍困耶路撒冷(主前588-586),埃及王法老合弗拉為援助希伯來人,試圖擊敗巴比倫,可惜徒勞無功。耶利米曾預言埃及人敗亡(耶四十四30)。社會生活社會階級就理論和實際而言,埃及全地都屬君王所有。他受命於天,諸神已經將一切土地歸給了他。當然,他也得向保祐廟宇的諸神獻供,向他忠心臣僕報以賞賜,並安排在他身後仍然保持他自己的崇拜儀式。大部分的國土從他手中失掉,不過,皇室的財產並無大損。中期王國時期開始之時,貴族雖然擁有大片土地,但國王總能設法將他們的權力褫奪,並把若干土地收回。在帝國時期,國王對廟宇大量施獻,尤其是位於底比斯的亞捫廟。皇室的慷慨奉獻,增強了祭司的勢力。隨著脫離皇室掌管的土地日漸增加,以及社會和經濟生活更形複雜,複雜的社會結構逐漸發展起來。埃及社會的階級之分,主要是受教育的精英和沒受教育的百姓,但這分界似嫌過簡。最上的該是皇室和大貴族;在此之下的是一群地位較低的貴族和官員;再下的,是為上層服務的工匠。那時候,或至少在帝國時期,不少農民擁有自己的土地。社會架構下最低層的,是自由農奴和奴隸。奴隸制度只盛行於帝國時期,當時奴隸主要從北方的巴勒斯坦和敘利亞,以及南方努比亞的戰俘而來。有些奴隸設法進入王宮和大戶人家作家僕,大多數奴隸則從事耕作,也有些在礦地工作。埃及的奴隸制度,決不如其他近東國家般重要。在帝國時代,還出現了專業軍人的階級,其地位大概在小貴族和官員之下。家庭生活埃及人顯然盛行早婚。嬰兒3歲斷乳,6至12歲之間行割禮。教育雖主要為上層階級的男孩而設,女孩(特別是皇室的女孩)往往也能接受一些正規教育。埃及婦女比其他近東國家的婦女享有較大自由和較高地位。她們可以自由出入,協助丈夫經營事業,甚至參與社會活動。丈夫和父親出外釣魚或狩獵時,家屬雖然不能參與,但可隨行。埃及人普遍不奉行一夫一妻制,妻妾的多寡,則視乎經濟能力而定。原配的地位受到保護,其長子為丈夫的繼承人。婦女可從事許多行業,包括:祭司、助產、哭喪、舞蹈,甚或擔當文士(埃及文有女文士一詞)。埃及人的傢具不多,其中以床鋪、椅子、凳子、腳凳,及水壺懸架為主。他們似乎不用餐桌,餐盤可以擱在架子上。窮人則席地而坐,鋪蓆而睡,飯菜也是放在地上吃用。房屋通常用泥磚建造。富有人家的大屋則建於花園之中,並且一般設有裝飾美輪美奐的水池。房間內髹上顏色,或以壁畫裝飾。屋頂是平蓋,備有第二間臥室供最炎熱的月份使用。房屋有時建有兩層樓。由政府興建的兩三個工人村遺跡已發掘,實際上對於古埃及重要城市的規劃、大小,仍然毫無所知。衣著婦女穿著的亞麻布長衣,從腋窩垂至足踝,上面用帶子繫在肩上。在帝國時期,裙子寬鬆打褶。男子所束上的腰布,由腰及膝,中間用皮帶纏緊。上流階級所穿的腰布則在前面打褶。在中期王國和帝國晚期,纏腰布可長至小腿中部,男子有時還穿短袖的長身外衣。由於受到亞西亞人的影響,帝國時期富有的埃及人常穿彩色衣服,不同其他時期流行白色。埃及男子臉部剃淨,但國王和少數高官則在慶典時戴上假鬚。男女均戴假髮,並為了防護和裝扮而塗畫眼影。婦女愛用脣膏胭脂,並在指甲、手掌和腳上著色。上流階級的男女穿戴各種珠寶。為保護皮膚不受炎熱乾燥的氣候所傷,埃及上上下下的人都要抹油塗脂。香料的使用也極普遍。娛樂古埃及沒有有組織的遊戲和競賽。喜愛運動的人獨自或偕同家人到戶外活動。他們可攜帶弓箭和狗到沙漠狩獵、釣魚,用飛鏢在沼澤打鳥,或駕駛馬車出遊。男孩子和年輕的農民特別喜歡角力。兵士則參加體操式的戰爭舞蹈。棋類活動是男女皆宜的室內娛樂。法律和刑罰帝王被視為一切法律的依歸,而且顯然沒有成文法典可供所有的人民上訴採用。法庭根據先例斷案,國王則定期頒詔新令修改法制。法庭程序包括宣誓說真話,原告與被告發言申辯,法庭判決,並由法庭書記記錄下來。有些案件,為了迫供,也會用刑。叛國、謀殺和偽證都列為死罪。後者尤其嚴重,因為法庭的誓言是藉「法老的生命」而起的,是故起假誓等於傷害國王。其他嚴重的罪會施以劓刑或耳刑等(割掉鼻子或耳朵,或在礦坑和採石場服苦役(活著的死罪)。犯偷竊罪的要以所盜竊的財物雙倍或三倍奉還。小罪一般處以笞刑。至少在帝國時代,埃及在各城都有警務人員駐守。文化事務語言和文字古埃及語跟閃語和含語有關。約在主前3100年,古埃及已採用象形文字和通俗象形文字(用於碑銘和比較正式的寫作)和僧侶體文字(一種草書)。象形文字可以代表一個字母,一個音節,一種聲音,一個文字,或一個觀念。1822年,商博良借助羅塞特石碑,破解了象形文字的含義。約到主前700年,簡化了的通俗文字出現,並且沿用至基督教初期。以後,古埃及的科普替語文,漸漸用於希臘的文稿中,只是多加了幾個字母。教育埃及的教育對象幾乎限於上流社會的男孩,目的在提供祭司職分、政府公職,或專業人才的訓練。有機會受教育的人寥寥可數。男童很早接受教育,通常以4歲開始。由於氣候炎熱,他們清晨開課,一般到中午便結束。閱讀、寫作、算術都是標準課程。字體端正和能夠草擬書信,是社會上所有懂得閱讀的人不可不曉的。說話流利也受到重視。臨摹字帖和書信可從中學習。石塊和陶器碎片是廉價的寫字板,擬好的重要文體才使用蒲草紙書寫。政府官員既要徵收不同稅項,精通算術尤為重要。最高等的教育是祭司訓練,王子也可以到這類學校學習。不過,皇室子弟通常由家庭教師在宮中教授。這類課堂通常為妃嬪的子女、公主而設,非皇室的子女也可以入讀。男孩從較低等學校畢業後,可以升讀一種相當於學院或高級書院的「生活之家」。名師可教授各種學科(包括醫學)。這些「家」或許就像雅典內柏拉圖的學院般,並不預設課程或定期考試。校內設有圖書館。宗教埃及人的生活跟宗教有密切關連。埃及作為「尼羅河的賜予」,埃及人將大河敬為哈皮。賜生命給萬物的太陽,則奉祀為孟銳和亞頓。王為諸神的後裔,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是神的化身。摩西時代的大災,顯然是要攻擊埃及人的眾神。化尼羅河水為血,埃及全地黑暗,擊打神聖法老之下一切長子,以及其他各災,都為要破壞埃及諸神的名聲。所有的人最關心的是長生不死,和來世蒙神賜福。埃及人不會因死亡的轄制而弄得心緒不寧,他們只希望將今生種種快樂,盡可能延及來生,繼續享受。古埃及人和現代西方人不同,對於無生命的世界毫無概念。一切自然現象都變得人格化,按照它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列為友好或不友好。諸神被尊為各種活動或功能的守護神。兩腿向外彎曲的矮子貝斯是掌管音樂和意念的神,女神托第(是河馬,母獅和鱷魚的混合體)和生育有關。為這二神而製造的小飾物甚多,在人們心目中,兩者的地位似乎比埃及其他大神更受重視。眾神中最重要的是太陽神銳。法老是他的肉身兒子和世上的化身。死後,他要到天上與他的天父會合。拉生了掌管空氣的神祇舒,和管理水分的女神泰芙努特。他們又生出兩個孩子,分別是地神蓋伯和天空女神努特。按照傳說,人類以各種方式臨到世上;有的是銳神用眼淚產生,有的是尼羅河神赫農使用製陶轉盤陶造而成。有人認為帝國時代的底比斯神阿捫就是銳,自此以後太陽神就稱為亞孟銳。底比斯的三位一組的大神,就是亞孟,他的妻子母特,和他倆的兒子干穌(月神)。 地位堪與亞孟銳匹敵的神祇,是原為三角洲城市布西里斯王的阿西利斯。奧斯理斯被其弟所殺,但由他的兒子和如司神用各種神奇方法令他起死回生,於是,他從此以蒙福的亡者之王的身分統治西方。最後,奧斯理斯的遭遇成為人類共有。只要藉著和如司的神奇法術,人們就可以到阿西利斯那裏去,甚至在某程度上化成了阿西利斯。除了知道這套法術咒語,並將之念誦出來,人們還要在審判臺前,衡量他的心是否公義正直。如果經判決查出他沒做錯事,即可進入奧斯理斯的王國,享受來世的福樂。這類引渡亡靈進入來生的咒語,有些於古王國時代已開始在金字塔陵墓的牆壁上出現(稱為「金字塔經文」)。中期王國時代則記載在棺木上(稱為「棺木經文」)。到帝國時代結集而成「死人之書」。從帝國時期至主後300年,某些部分一直刻在墓壁上。埃及的神祇數不勝數,其他較重要的還有:保存屍體和看守墳墓的豺面神亞奴比斯;愛情與守護墓地的天空女神希底;學術(特別是醫學)守護神英和特;美術工藝及創造人類的蒲他;代表太陽破壞力量的獅首女神塞赫邁特;象形文字的發明者、文士之神、智慧與魔術之主的鷺首人身之神妥特。科學古埃及人精於應用數學、天文學和醫學。尼羅河連年洪水泛濫,每當水退後,需要盡快重測土地。埃及也需要工程技術以發展與全民生計攸關的灌溉水利。另外,他們的龐大建築計劃也需掌握數學知識。埃及人曉得計算加減,計算乘除時則採用繁複的步驟。他們也懂得計算正方形、三角形、長方形和圓形的面積,簡單的幾何習題也不在話下。人們認為他們在數學上的成就,應歸功於經驗而非算術理解能力。他們知道一年該有365.25天,並將一年分成12個月,每月分成3週,每週10天。主前2000年前,他們已發明了挺合用的滴漏。由於他們擅於為屍體薰香,是故人們認為埃及人必然具有卓越的解剖學知識。他們能分辨傷患和疾病,並且能施行令人驚歎的外科手術。他們結合科學和迷信方法治病。不過,埃及的科學家是基於實際而非理論動機,大量吸收有關天文、化學、地理、醫學、外科學、數學和自然歷史等來積累知識。建築學古埃及人建築大廟,特別重視其穩固和耐久性。這些龐大建築必須屹立不倒。因此,要用石頭(通常是石灰石或沙石)築成,屋頂上蓋大石,並以巨柱支撐。柱頭一般設計成蓮荷、蒲草或棕櫚葉形狀。國王的巨像安放在廟內,由於僅作建築標記,這些雕像看來都刻板拘謹。高聳的中央大殿旁,有光線從窗而入,側邊的走廊建築較低。這些廟宇雖為平頂,但是埃及人至少在主前2700年,已懂得如何建築圓拱。至今尚存的最大廟宇遺跡,要算是位於盧克索的卡納克廟。蘭塞二世在此建築的多柱式大堂,有多達134樁柱石,中央大道聳立著12根高達70呎的巨柱,是古代世界中最高的柱石。古王國諸法老沿摩弗以南的尼羅河西岸,建築巨大的金字塔作為安葬之地。中期王國的法老則在發雍地區建築較小的金字塔。帝國時期,他們從底比斯以西的峭壁刻造墓穴。作為天神的法老,把他們在底比斯陵墓上的牆壁,蓋滿宗教畫象。貴族在他們的墓穴壁上描繪了日常生活種種景象,他們希望在死後仍過著這樣的生活。從前房屋是以曬乾了的磚石建造,但沒有多少留存至今,有幾棟可在亞馬拿找到,又有兩座處於廢棄的工人營地中。音樂要認識埃及的音樂,就必須依靠從墳墓中發現的樂器,或是從墓壁上所繪出的樂器來追尋。他們在宗教儀式上所使用的3種樂器是搖鈴、鼓和鈸。搖鈴是一個裝有把手的金屬環。環的側面鑽有多個孔,其上裝嵌了3根金屬棒。搖動時,棒就發出響聲。撒母耳記下六章5節曾提及。過紅海後,米利暗曾用埃及鼓慶祝(出十五20)。古埃及的絃樂器包括:豎琴、七絃琴、琵琶和一種吉他。管樂器則有單管笛、雙管笛和喇叭,後者顯然只為作戰而用。起初,樂器只用來為歌者或舞者伴奏。帝國時期,以色列人脫離埃及為奴之地時,管弦樂隊就已存在。商業和工藝早在埃及統一前,沿尼羅河一帶,埃及和外國之間已有非常廣泛的貿易。主前4000年,木材及其他林木製品,尤以從利巴嫩輸入的為大宗。還有西乃的銅和綠松石、亞西亞以西的天青石、努比亞的金、小亞細亞的金銀、亞西亞或非洲的香料。埃及亦已跟印度及米所波大米建立貿易往來。到古王國時代,革哩底也有加入。至中期王國時代,貿易四通八達,遍及地中海各地、黑海、紅海,及印度洋地區。 到帝國時代,貿易更加全面擴展。大部分商業在政府壟斷下,仍得到政府的保護。在多利買和羅馬時期,貿易仍然興旺。埃及對外貿易,並不永遠需要以物易物。只要派出商旅遠征西乃,制服努比亞人和巴勒斯坦人,便可向他們索取貢品。又可在尼羅河和紅海之間的地區提取大量黃金,加上努比亞的黃金,就可以購買許多外國貨物了。埃及的工匠可以製出源源不絕的上等貨物銷售。埃及珠寶製品舉世無以匹敵。冶金術和木工很早之時就達到精煉水準。服裝、陶器、石器,既可供應本地市場的需求,過剩的還可出口。啤酒和葡萄酒也大量生產。HowardF.Vos另參:「出埃及記」;「十災」;「法老」。―― 證主聖經百科全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