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迦利亞書第八章拾穗 【亞八1】「萬軍之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本章一共記有神的十個應許(2,3,4,6,7,9,14,18,20,23節),都是關於耶路撒冷和百姓的,每一應許都以“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開始,答應耶城一定復興(1~8節),百姓應努力完成建殿工程(9~13節),並應積極行善(14~17節),神會除去他們的憂傷(18~19節),萬國要尋求主恩(20~23節)。 有的聖經學者認為1~8節關於耶城復興的預言已部分在主前二世紀馬加比時代應驗,最後全部應驗當在基督再來時。──《啟導本註釋》 ●「萬軍之耶和華」:此詞只出現在撒母耳記上以後的經卷,而不見在摩西五經中。──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1~8】這幅耶路撒冷榮美圖畫的某些特徵在馬加比時代(主前第二世紀)是明顯可見的,但完全的應驗卻要等到千禧年國度建立之後。耶路撒冷對老年人和孩童來說都是安全的(4,5節),百姓會從世界各地而來,再次聚集在這裏(第8節)。──《雷氏研讀本》 【亞八1~23】有關耶路撒冷及百姓的應許:本章滿有安慰及盼望,應許耶路撒冷城必復興(1-8),鼓勵百姓繼續重建聖殿的工作(9-13),勸勉他們行善(14-17),聲言神以後要除去他們國亡家破的憂傷(18-19),並預言以色列人的福氣將為列國所渴慕(20-23)。本書可分為1-17節與18-23節兩大段,各以「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開 始。──《串珠聖經註釋》 【亞八2】「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為錫安心裡火熱。我為他火熱。向他的仇敵發烈怒。」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與此類似的話頻頻於本章出現,共達十六次之多,強調先知的信息來自神,另外保證神應許的確實。──《串珠聖經註釋》 火熱的心可譯為嫉妒。原意「火熱」,這是用戀愛的經驗,婚姻的關係。耶和華如男性,錫安、耶路撒冷常被稱為「女子」。阿拉伯文的字義:焚燒得通紅,甚至發黑,或被染料改變成為這種強烈的顏色,那是指十分深沉的情緒。希臘文也有類似的涵義,如熱水澆沸,在滾熱之中,當然也是指情緒方面,這可能指熱切的愛,也可指強烈的恨。有了這樣情緒,必化為行動。 神心裡火熱,中文譯詞為「忌邪」。神不能容許屬祂的人心偏向邪,應該全心愛祂,因為神的慈愛是偉大而強烈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這個句子在第8章中出現了10次。重複是為了明確神應許的可靠性。除了第3節,每處均採用完整的形式:“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 我為錫安心裡極其火熱。參珥2:18。 ●「火熱」:「狂熱」、「忌妒」、「如烈火、如妒忌般的愛」。 ●「向她的仇敵發烈怒」:原文只是「巨大的忌妒」或「巨大的狂熱」。──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3】「耶和華如此說:我現在回到錫安,要住在耶路撒冷中。耶路撒冷必稱為誠實的城,萬軍之耶和華的山必稱為聖山。」 「誠實的城」、「聖山」:耶城與錫安山因有神同住而得享這些美譽,神是誠實的(或作「信實」)及聖潔的。──《串珠聖經註釋》 耶和華再回到耶路撒冷,開創了一個新的世紀。這是祂的信實,也要求以色列的信實,所以耶路撒冷必稱為誠實(或信實)的城。在以賽亞書(一26),耶路撒冷成為公義之城,忠信之邑。以色列人不可再離道而受罰。誠實和公義必成為耶和華和以色列立約的關係。 至於聖山,可引述以賽亞書(五十二1)與約珥書(三17),是神所居住的所在,這是聖約,不容玷污,所以只有以色列虔敬忠信的敬拜者,外邦人就是那些不虔不義的人,不再從其中經過。──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回到。耶路撒冷城和聖殿正在恢復之中,說明耶和華回到了祂的子民中間(見亞2:10)。但“回到”這個動詞也可以表示將來的行為(見七十士譯本和RSV版)。目前所成就的,只是神要為耶路撒冷所成就之事的開始。 誠實的('emeth)。“堅定”,“可靠”,“穩定”,“信實”,“真實”。所以譯作“誠實的城”。七十士譯本為“真正的城。” 聖山。這裡指耶路撒冷(見賽27:13;66:20)。 ●「誠實的城」:「忠實的城」、「可靠的城」、「忠信的城」。賽 1:26 中誠實的城與公義的城是同義詞。 ●「誠實」:在這章總共出現四次 8:3 8:8 8:16 8:19 。──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3 “誠實的城”、“聖山”是……】有一天基督要掌權,全地要成為祂的國度,屬他的人都要與他同住。這個真理應激勵我們盼望彌賽亞掌權。──《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八4】「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年老的男女,坐在耶路撒冷街上,因為年紀老邁,就手拿拐杖。」 昔日耶路撒冷淪亡時(公元前五八六年),老年人亦慘遭殺戮或流放(見哀2:21), 而日後自巴比倫長途跋涉返回的猶太人中只有很少老人。這情景與神應許將來國泰民安,百姓可活到老邁之年,男女孩的笑聲充滿街道的景況成為強烈對比。──《串珠聖經註釋》 這裡是回憶這城陷落的情況,在586年的國難,老年人與少年人都在街上躺臥受苦(哀二21)。這些老人雖然年紀老邁,體力衰敗,必須手拿拐杖。但是他們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日漸更新,感到他們仍在國家重建中有所貢獻,稍盡棉力,給予年青的人們鼓勵,使居民們重燃希望的火花。──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將來必有。4-15節描寫了耶路撒冷在這幾百年裡應有的狀況。神的計畫是讓復興的以色列獲得早已為他們規劃的光榮命分。如果他們願意配合上天的旨意,就能享有這裡所描述的屬世繁榮和屬靈力量。耶路撒冷“可以堅立興盛,成為列國的皇后,並因神所賜的能力而大享自由”。但應許是“順服為條件的”。以色列沒有實現神的旨意。 年紀老邁。即“長壽的”。長壽是順服的報賞(見創15:15;出20:12;申4:40;賽91:16;見賽65:20注釋)。夭折被認為是對罪的懲罰(見詩55:23)。 【亞八4-5 這城中怎麼盡見到老人和孩子,這是……】在災難的年代裡,年老的和年幼的往往最先遇難。但在這異象裡這兩種人極多,滿街都是,他們如常生活,這情景正是神的新天新地中昇平繁榮的景象。──《靈修版聖經註釋》 【亞八5】「城中街上,必滿有男孩女孩玩耍。」 老人與孩童,是包括全部的居民。當聖城重建,人口增加,孩童在街上玩耍。這也是先知耶利米的希望的信息,感謝歡樂的聲音從其中發出,他們的兒女要如往日,他們的會眾堅立在神面前。──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八6】「“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到那日,這事在餘剩的民眼中看為希奇,在我眼中也看為希奇嗎?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餘民」:指從巴比倫歸返的猶太人。本節的問題提示否定的答案:縱使百姓無法想像美好的將來,但在神實在無難成的事。──《串珠聖經註釋》 本節及11、12各節中“餘剩的民“是指從巴比倫回到巴勒斯坦地的猶太餘民。──《啟導本註釋》 「到那日」這樣的預言常指將來。「希奇」應為本節的鑰字。耶和華要行大事,行奇妙的事。奇妙的事是難成的事,在神沒有難成的事(耶卅二17、27;創十八14)。從人的觀點看,耶路撒冷的復興,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當時以色列人極其軟弱,他們無力來振興重建,他們的信心不足,對神的工作也沒有把握,所以神必須給予他們鼓勵。──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希奇。源於希伯來詞pala',可譯為“難成的事”(見創18:14;申17:8等)。因此在本節可理解為對缺乏信心的責備。如果以色列缺少必要的信心,神的計畫就會“難成”。在另一方面,pala'也可以表示“不同的”、“明顯的”、“好奇的”,故譯為“希奇”。 ●巴比倫離耶路撒冷有三個月的路程,所以被擄歸回的人中,不會有太多老人,此時耶路撒冷應該缺乏老人。男孩女孩因為年紀小,應該也不容易長途跋涉回耶路撒冷,這應該是指在本地將有人長壽,有小孩生養,享受平安,自由玩耍。 ●「希奇」:「奇妙的」、「難以達成的」。──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7】「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我要從東方、從西方,救回我的民。」 「東方」、「西方」:泛指世界各地。──《串珠聖經註釋》 “東方”、“西方”:指世界各地。──《啟導本註釋》 「我要……救回我的民。」這裡的拯救必指救他們從被擄之地出來。這些是「我的民」,是聖約的內容(8節),以色列是神揀選為特殊的子民。他們雖曾分散各處,仍可召聚回來。 從東方,是指巴比倫在東北,但是從西方,羅馬帝國那時還未成為強權,似指將來的事。但是東方西方未必完全指固定的地區。東西兩方實際是四方(如六6南方與北方實則指四方)。──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我要……救回。神將“救回” 祂分散的子民,使他們重返故土。他們將再次“住在”在和平與安全之中,作“我的民”(8節)。 從東方從西方。本節提到兩個方向,可代表普天下(見詩50:1;瑪1:11;太8:11)。 ●「從東方從西方」:指「全地」的意思。 ●「救回」:從戰爭中或被擄處被釋放、被解救。──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8】「我要領他們來,使他們住在耶路撒冷中。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都憑誠實和公義。」 「他們要作 ...... 他們的神」:表明神與選民之間的盟約將重新建立起來。──《串珠聖經註釋》 神要從東西南北各方,將分散的以色列人帶來。耶路撒冷是耶和華揀選祂居住的地方,祂的恩惠的安排,也要使他們住在那裡,神賜他們最大的福分,是恢復聖約的應許(出十九5,廿九45;利廿六12;耶卅一33)。 「誠實」為信實,神的慈愛永遠長存,決不更改,好似婚約一般,雙方誓忠,應用在聖約上。這裡「誠實」是指真實(原詞的涵義~#emet),也在第八章三節。──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他們要作我的子民,我要作他們的神」:神與以色列民重申所立的約 耶 24:7 30:22 31:1 利 26:11 ,而這約似乎格外強調「誠實」、「忠信」。──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9】「“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當建造萬軍之耶和華的殿,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所說的話,現在你們聽見,應當手裡強壯。」 “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雷氏研讀本》 「先知」:此處是指哈該及撒迦利亞本人。 「應當手裡強壯」:百姓應竭力完成艱鉅的建殿工作。──《串珠聖經註釋》 聖殿興工之時,哈該和撒迦利亞兩位先知都在耶路撒冷(拉五1~2),鼓勵百姓。──《啟導本註釋》 立根基之日的先知是誰呢?除了哈該與撒迦利亞以外,其它先知並未提及。 「應當手裡強壯。」是勉勵作戰勇敢(士七11;撒下二7,十六21),鼓舞士氣,支持重大的任務,以底于成。「你當剛強」(該二4)這裡再重複這項勸導。──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手裡強壯。就是剛強壯膽(見士7:11;賽35:3)。 立根基之日。把當時和“以前的先知”的日子進行對比(第7節)。這裡所指的先知是哈該和撒迦利亞,召集回歸的流亡者安放聖殿的“根基”,開始重建(拉6:14)。 ●這裡應該指先知哈該的話: 該 1:6-11 2:15-19 。 ●「手裡強壯」:是用來鼓勵作戰士兵士氣的話,參考士 7:11 撒下 2:7 16:21 。──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10】「那日以先,人得不著雇價,牲畜也是如此;且因牧人的緣故,出入之人,不得平安,乃因我使眾人互相攻擊。」 “那日以先”。他們開始建聖殿的時候,所遇到的大都是阻礙(比較拉四1~5)。──《雷氏研讀本》 “那日以先”即新殿根基未立以前。“得不著雇價”:看《哈該書》一6;二15~19。“敵人”:例如撒瑪利亞人等(看拉四1~5)。──《啟導本註釋》 「那日」是指聖殿重建的日子,主前520年之前。自巴比倫毀壞猶大之後,人民牲畜都已遭殃受苦(耶七20;結十四13)。 「出入」常指軍事行動(民廿七17;書十四11;撒上廿九6)。這也可能指一般性的社會往來(參閱哀四18)。這也可指佔領軍在境內肆意蹂躪,盡擾亂之能事(拉三1)。──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那日以先。指以色列從流亡中返回,安放聖殿最初的根基以後一段停頓的時期(見拉4章)。“得不著雇價”指沒有報酬。因為土地沒有出產,到處一片赤貧(見該1:11;2:17)。 “不得平安”是因為當地敵對的民族阻擾聖殿的重建(拉4:4)。“眾人互相攻擊”指回歸的猶太人不僅面臨外患,內部也不團結。 ◎「人得不著雇價」:反應 該 1:5-6 時的狀況,百姓雖努力工作,卻得不到 ●「平安」撒種:「平安」也有興旺的意思,這裡用來指農事順利。 應得的報酬。但如今神應許以色列民,給百姓得享福的機會,只要百姓行基本當行的事(如亞 8:16-17 所言)。我們人生中也常常經歷這種努力不一定有收穫的狀況,如果蒙神保守才能獲得收穫。我們行神喜悅的事情,雖然不一定能換得神的保守,但至少不至於惹神的忿怒,以致神挪去我們努力本可獲得的收穫。──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10~11】先知撒迦利亞與哈該一樣,把百姓著手建殿的前後光景作個比較(見該1:6; 2:15-19),現今神應許厚賜福澤。──《串珠聖經註釋》 【亞八11】「但如今我待這餘剩的民,必不像從前。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如今」已有轉機,當大家肯全心建造聖殿,這是向神奉獻的心,神已經悅納,所以悔罪相信,可將情勢轉變。「但如今」是副詞(adverb),是耶和華回心轉意的行動,沒有動詞,卻有十分著重的語氣。再加上結束的語句:耶和華說的,即「耶和華的低語」,更說明祂對餘民的應許。──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從前”指第10節所提到無所作為的日子。 【亞八12】「因為他們必平安撒種,葡萄樹必結果子,地土必有出產,天也必降甘露。我要使這餘剩的民,享受這一切的福。」 「平安撒種」:原文為「平安(或安康)的種子」,可解作「種苗長得好」;有學者認為這是指下半節的葡萄樹,葡萄樹需人悉心照顧種植才會生長結果,是太平時期的出產。(見珥1:7註)──《串珠聖經註釋》 這節的情況正與第十節相反,農事的興盛使經濟就改善,情勢也改變,本來沒有平安,現在他們可以平安撒種,再不被擾害。平安還不僅指情勢與環境,也可指農事的順利。葡萄樹的種子撒下,必得順利生長,以致結果累累。──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八13】「猶大家和以色列家啊!你們從前在列國中怎樣成為可咒詛的;照樣,我要拯救你們,使人稱你們為有福的。你們不要懼怕,手要強壯。」 猶大和以色列兩國遭罰流落列國之時,不但受神咒詛,更被外人視為可鄙可詛的對象,但日後選民必蒙神賜福,並將福氣帶給外邦。──《串珠聖經註釋》 以色列人受神咒詛,就在列國中被輕視羞辱,耶利米曾看這被擄的事為咒詛。(廿九9) 「不要懼怕」不僅給予鼓勵,也是聖約的確據,因為聖約既經賡續,就沒有甚麼可以畏懼的了。這是祭司的話,尤其為聖戰而鼓舞士氣的。──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咒詛。見耶24:9。 猶大家。猶大家和以色列家都提到,說明復興包括所有十二個支派的後代(見耶50:17-20,33,34)。每一個支派似乎都有人回來(見拉6:17注釋)。 ◎這裡多方保證,並兩次要以色列人「不要懼怕、手要強壯」,顯然「灰心、懼怕」是當時以色列人最大的敵人。神要以色列人回想過去以來的改變,並保證神的心意是賜恩而非降禍。我們灰心懼怕時,是否也常常回頭數算神的恩典呢?──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14】「“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你們列祖惹我發怒的時候,我怎樣定意降禍,並不後悔。」 這裡再提過去,看到神刑罰的原因,被擄的事是耶和華定意的。耶和華所定的意不能改變,祂從不後悔。在意志上祂決不出爾反爾。在情緒上祂會後悔,畢竟祂捨不得屬祂的子民受苦。這裡是指祂的意志,是無可更改的,並不後悔,必照著祂所定的來執行。——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八15】「現在我照樣定意施恩與耶路撒冷和猶大家,你們不要懼怕。」 現在祂定意施恩(參閱12、13節)。施恩給耶路撒冷,因為這是耶和華的居所的地方。神施恩給猶大家。神復興以色列人,還是從猶大家作起。──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八16】「你們所當行的是這樣:各人與鄰舍說話誠實,在城門口按至理判斷,使人和睦。」 「城門口」:為審訊的地方。(參申21:19; 得4:1-12; 賽29:21; 摩5:10) 「至理」:見7:9註。──《串珠聖經註釋》 與鄰舍說話誠實,互相信賴,是社會安定的基礎。因為可靠的行為,使大家沒有詭詐,一切來往就單純了。不僅有誠實,也需要有公義,正如神的性格一樣(八8)。 城門口是法庭的所在(參閱申廿一19;得四1-12;賽廿九21;摩五10起)。審斷的事必須公平,但要根據誠實,才沒有曲枉的事。這樣社會才有真的安寧,和睦才可促成。──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城門口」:是當時法庭之所在。 ●「至理」:「公平」、「正義」、「公義」。──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16~17】這些是百姓應盡的責任,包括積極(16)與消極(17)的命令。──《串珠聖經註釋》 【亞八17】「誰都不可心裡謀害鄰舍,也不可喜愛起假誓,因為這些事都為我所恨惡。這是耶和華說的。”」 耶和華憎惡這些事:說話不誠實,審斷不公平,計謀不正當,起誓不誠實。耶和華斷不能以有罪為無罪,恨祂的,神必追討他的罪。現在耶和華是恨惡者(申十二31及先知書如賽一14以及耶十二8)。凡這樣行的,耶和華必恨惡。──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八18】「萬軍之耶和華的話臨到我說:」 【亞八19】「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四月、五月禁食的日子,七月、十月禁食的日子,必變為猶大家歡喜快樂的日子和歡喜的節期;所以你們要喜愛誠實與和平。」 “四月”的禁食紀念尼布甲尼撒在主前586年進入耶路撒冷(王下二五3,4)。“五月”的禁食紀念聖殿和其它建築物在主前586年被焚燬。“七月”的禁食紀念基大利被謀殺。“十月”的禁食回想耶路撒冷在主前588年開始被圍攻(王下二五1)。當以色列復興之後,這一切的禁食(參看七3;七5~7)將要變成宴樂的日子。有關禁食,參看馬太福音九章14節和使徒行傳二十七章9節的腳註。──《雷氏研讀本》 「四月」:這月九日是記念耶路撒冷城被攻破的日子。(見王下25:3) 「五月」:這月七日是聖殿遭毀之日(見王下25:8)。 「七月」:昔日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所立猶大傀儡王基大利在此月殉難(見王下25:25)。 「十月」:此月十日尼布甲尼撒王首次圍攻耶路撒冷。(見王下25:1) 這些月分所發生的事為當時猶太人禁食哀悼的因由(迄今猶太人仍守這些禁食日期)。本節裡,神對先前伯特利人所提出的詢問(7:3)作出應許。──《串珠聖經註釋》 “四月”的禁食是哀念主前587年尼布甲尼撒王攻陷耶路撒冷(王下二十五3~4)。“五月”是紀念聖殿遭毀壞(王下二十五8)。“七月”乃紀念巴比倫所立的猶大省長基大利死難(王下二十五25)。“十月”的禁食是哀念主前588年巴比倫人兵臨城下,圍困耶京(王下二十五1;比較七3,5注)。──《啟導本註釋》 ●「四月」:為尼布甲尼撒在該月攻破耶路撒冷城牆而悲哀禁食的月份。參 王下 25:3-4 耶 39:2 耶 52:6-7 ●「五月」:為紀念聖殿及其他重要建築物被燒毀而禁食的月份。參 王下 25:8-10 耶 52:12-14 ●「七月」:紀念基大利被暗殺的月份。參 王下 25:22-25 耶 41:1-3 ●「十月」:為尼布甲尼撒在該月開始圍困耶路撒冷而悲哀禁食的月份。參 王下 25:1 耶 39:1 耶 52:4 結 24:1-2──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19 各種禁食時機】第七章注釋提到五月與七月的禁食。另有兩次禁食則與耶路撒冷被困有關。四月禁食代表大衛王朝的終結。耶城被困一年半後,猶大末代國王西底家在四月秘密逃亡。十月則是巴比倫大軍圍困耶路撒冷的開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亞八20】「“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將來必有列國的人,和多城的居民來到。」 「將來」可作預言,只指未來將發生的事,或在過去已經有過,而以後還要再發生。這裡所說的,不是個別的外邦人,而是整體的,群體的,大家一同擁來,為的是敬拜耶和華。
──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亞八20~23】在彌賽亞的日子(「將來」,20),列邦國民都來尋求耶和華,要得到猶太人的福氣。──《串珠聖經註釋》 【亞八21】「這城的居民必到那城,說:『我們要快去懇求耶和華的恩,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我也要去。』」 「流歸」與「快去」,都是走向耶路撒冷與錫安,去尋求耶和華。尋求耶和華,或懇求耶和華的恩,都是指他們得以進入耶和華的殿,就敬拜祂。──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我們要快去」:表達一種緊迫感。──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22】「必有列邦的人和強國的民來到耶路撒冷尋求萬軍之耶和華,懇求耶和華的恩。」 ●「列邦的人」:原文可作「大量的」。 ●「強國的民」:原文可作「多國」或「強國」。──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23】「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在那些日子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族中出來,拉住一個猶太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 在千禧年的時候,外邦人也要尋求神的祝福和認識神。──《雷氏研讀本》 「十」:於聖經中常指完全的數目,代表眾多。(見創31:7; 民14:22; 尼4:12; 伯19:3;
但1:20) 「猶大人」:原指屬猶大支派的人,於此泛指神的選民,與外邦人相對(參耶34:9及拉、尼二書)。 「拉住 ...... 衣襟」:表示要求庇護或和好。 (參撒上15:27; 賽3:6; 4:1) 這裡顯出外邦人十分逼切,渴望有分於猶太人的福氣,與神立約。這些外邦人的數目比起猶太人達十倍。──《串珠聖經註釋》 “十個人”:“十”為完整的數目,指很多人。“猶大人”指回歸後原猶大國的人,首見於《耶利米書》三十二12。敬畏神的人和平快樂,可以吸引許多人歸向神。──《啟導本註釋》 「在那些日子」是有展望將來的意念。這裡有十個人,數位是整數,所以指所有的人,是全體。一切外邦人,無論他們是甚麼國籍,種族及文化的人,都需要猶太人的説明,帶他們去敬拜神。他們是從諸族中出來,「諸族」可作「不同語言」的人。他們的背景不同,但需要卻是同一的,所以可以走在一起,同往耶和華的殿去。── 唐佑之《天道聖經注釋──撒迦利亞書》 列國諸族(原文作方言)。代表一個普世的運動。 拉住。這個比喻進一步強調傳道運動的範圍。不幸的是,以色列人“轉離他們光明的前途,把原可使無數群眾得到醫治和屬靈生命的恩典,自私地據為己有”。 這個教訓是給“神的以色列民”的(加6:16)。神正通過祂在地的教會成就祂的旨意。教友們應當把真理的光傳播到世界各國(啟14:6)。他們的個人生活應要使基督耶穌的宗教富有吸引力,好讓其他人也將自己的人生交給救主。神的教會現在要成為全世界的福氣(亞8:13)。 ●「拉住」:「用力抓住」。 ●「衣襟」:與「翅膀」同,有要求庇護或分享恩惠的意思。 ●「拉住衣襟」:可能是保護與合好的意義,或是表達緊緊跟隨的意義。 得 3:9 結 16:8 撒上 15:27 。 ●「列國諸族」:列國中各種語言。 ●「十」:希伯來文用來表達眾多或完全的數字。 ◎ 在 8:23 中列國的人將要聽見神與猶太人同在,令人想起亞比米勒也曾對亞伯拉罕說的話( 創 21:22 ),和神給以撒( 創 26:3,24 )、摩西( 出 3:12 )、約書亞( 書 1:5 )的應許,以及 賽 45:14 中列國所下的結論。因此這樣的預言能或許能安慰他們未來能像列祖一樣,讓外邦人看見神與他們同在。而作為基督徒的我們,是否也期許外邦人在我們中間看見神的同在呢? ◎ 此預言應該是指末世的現象,但我們不必因為這樣的預言而覺得身處末世的我們必須到耶路撒泠去尋求耶和華,因為我們從 約 4:20-24可知要尋求耶和華不必到耶路撒泠,真正的敬拜是心靈和誠實的敬拜。── 蔡哲民《查經資料》 【亞八23 拉住衣襟】這句措詞常見於烏加列文、亞蘭文、亞喀得文(與聖經相關的語言)。亞喀得文作「抓住衣襟」。在以色列與美索不達米亞,拉住衣襟是懇求或臣服的動作。掃羅拉住撒母耳的衣襟,就是請求慈悲的最後一搏。在烏加列的巴力神話故事也是如此,亞拿特抓住摩特的衣袍,為她的兄弟巴力請願。──《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