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巴谷書全書綜合短篇信息 目錄: 哈巴谷書──信心的問題(全書)(摩根) 再論哈巴谷書的信息(全書)(摩根) 默想哈巴谷書(全書)(伯勒) 哈巴谷書之文學研究(全書)(摩爾登) 哈巴谷書要略(全書)(達秘) 哈巴谷書小組查經問題討論(全書)(作者不詳) 天災人禍:神的信實與人的忠誠(雷建華) 哈巴谷的禱告(賈玉銘) 哈巴谷的預言(賈玉銘) 哈巴谷的信心(賈玉銘) 哈巴谷信心的日子(賈玉銘) 哈巴谷書──信心的問題(全書)(摩根) 一、先知及其年代 (一)年代 這裡除了說出他的名字之外,再沒有說有關他的任何事了。他可能是一位利未人(三19 )。 有關他說預言的年代,看法上並沒有多大分歧。內在的證據把他同迦勒底人入侵聯繫在了一起,所以大致範圍是在西元前638-586年之間。迦勒底人入侵乃是對瑪拿西犯罪的懲罰,但是直到約西亞死後,約雅斤作王時才應驗 (王下廿四2-3 )。當哈巴谷傳達他的訊息時,需要變革的狀況依然存在(參看一 2-4)。所以很可能他是在瑪拿西作王的最後幾年,或者亞們作王的時候,抑或在約西亞的時候,早於西番雅說預言的時候。當代聖經學者試圖把它的年代向後推移——根據的是在較早的時期,人們對迦勒底人還不可能有像先知描繪的那樣準確的瞭解。實際上,這就提出了一個假設,無疑是宣吿預言是不可能成就的。我們不承認這種假設。 (二)特色 瑪拿西、亞們執政時期和約西亞執政的早期,就是從他八歲繼位到十二歲發佈改革令的四年間(代下三十四3 ),包含在列王記下廿一章和廿二章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王下廿一 9-16專門描寫了瑪拿西,而王下廿一20則講到了亞們)。哈巴谷書中(一 2-4 )先知所作的描寫,完全與當時的情形相吻合。 這卷書是一部預言,但是它所用的方法卻和其他預言書有所區別。先知的難處在於被默許的邪惡以及迦勒底人被當工具,來刑罰還沒有像他們那樣邪惡的百性。我們在這裡看見一個有信心的人提出了疑問,進而又得到了答覆。 二、預言的分析 引言 比較一章2節和三章19節,就可以使我們看出這卷書的眞正價值所在。本書開始是困惑和疑問,結尾卻是確信和肯定。這種對比是十分強烈的。一開始幾乎是絕望的痛哭,而結尾則是深信不疑的歡呼。從肯定對信心所不可知的事出發,進而我們得到了對不可知之事的信心的確信。整卷書就是從一端轉向了另一端。進出的門戶就是二章4節。前一部分是引向門檻的路,後半部分是跨出門檻後的康莊大道。一切都要靠掌握這個中心意思。 三、經文分析 (一)先知的疑問(一1-二 4) 1、第一個問題與答覆(一 2-11
) (1 )問題(2-4 ) a. 耶和華對先知的禱告和邪惡肆虐的狀況表面上不聞不問顯得非常泠淡。沒有信心的人永遠也不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他們把神拋開也就不會有任何問題了。 b. 對當時狀況的描寫是「強暴」。這個詞句就是先知的呼喊。就像一個人喊著說「殺人了」一樣,這就把當時內部混亂的狀況講清楚了。律法不再被遵行。 (2)答覆(5-11節) a. 神的斷言和對沉默所作的解釋(5)「我行一件事」,「你們總是不信」。 b. 描繪了所用的方法(6-11 ) (a) 指出了所用的器皿(6) (b) 描繪了所用的器皿(7-8) (c) 器皿的作用(9-10) (d) 所用的器皿最終的罪行(11 ) 2、第二個問題與答覆(一 12-二 4 ) (1)問題(一 12-17 )。這一次先知開始陳明自己的信心 a.信心的宣吿(12) b.信心接受神所說的話(12 ) c.信心的震憾(13-17 ) 使用這樣的器皿又使人產生了新的困惑。因為不論以色列人犯了甚麼罪,但以色列人總比迦勒底人公義多。這就構成了一個新的疑問。 (2)先知的態度(二 1 ) 這是信心和誠實的態度。他知道神一定有答案,他也知道神會對此作出答覆,所以他要等候。 (3)答覆(二 2-4 ) a. 神命令先知寫下來(2) (a) 因為這事還沒有成就 (b) 使讀的人容易讀 b.確信(3) (a) 一定的曰期 (b)快要應驗 (c) 還要等候 c. 異象(4) 這是在自高自大的人和義人之間的對比。前者心不正直,所以被定了罪;後者憑信心而行,因此得生(得活)。前者以自我為中心,所以被詛咒,後者以神為中心,因此得永生。 (備註:這篇預言從這裡開始,宣吿了一個鮮明的對比,由此斷言了不論外面的情形看起來怎樣,裡面始終都要懷著信心的確據。) (二)先知的宣告(二 5-三19) 1、「自高自大」的人(二 5-20) (備註:在有關自高自大之人的宣吿中,先知的著眼點乃是這等人的罪,以及由此招致的審判。) (1)對自高自大之人的描述(5) a.第一句話和它的難處。「酒」字在希臘文和敘利亞文聖經(Syriac versions)中沒有出現過,很可能使用這個詞是為了達到把自高自大者和醉酒的人相比較的目的。 b. 描述:狂傲、野心勃勃、好戰 (2)自高自大的人有禍了!描繪了整個遭禍的過程(6- 19) a. 針對野心(6-8) (a) 描述 (b) 審判:受壓制的人起來反抗和報復 b. 針對貪婪(9-11) (a)描述:佔有欲引致許多人被毀滅 (b)審判:受壓迫的人抵擋壓制者,房裡的石頭和棟樑也作見證 c. 針對強暴(12-14 ) (a)描述:受壓迫的人遭受的殘酷迫害 (b)審判:由此建立的大城要被摧毀。耶和華要使對祂的知識充滿全地 d.針對羞辱(15-17) (a) 描述:使人醉酒又對他百般戲弄的殘忍行為 (b) 審判:必受同樣的報復 e.針對拜偶像(18-19 ) (a)描述:完全是諷剌的意味 (b)審判:啞吧的神 (3 )先知最後的話(20 ) 這裡宣吿先知找到了一個解決的辦法。全地的人都該在耶和華面前肅立靜默。表面上邪惡的勢力十分強大,其實都是假像。唯有耶和華在作王。 2、論義人(三) (備註:在有關義人的宣告中,出發點乃是耶和華的尊貴,以及他百姓最終的得勝。) (1) 一開始的禱吿(2) a.聲明:「我聽見你的聲音,就懼怕」。一開始他就呼求神來干預,如今他看見神的干預即將臨近,又懇求神以憐憫為念。 b. 禱吿:他懼怕,但他仍然禱告神復興祂的作為(參看一章5節) (2)神乃是信心的核心(3-15) (備註:這段經文究竟牽扯到那些史實,大家有許多分歧的意見。我確實根本無法找出任何接近連貫或十分清楚的說法。當然它看起來是對神的榮耀與權能的一般描述,混雜了對各種歷史事件的引述。然而也可能是很有系統,有條理的引述一系列的史實,來說明神對待祂百姓的方法。預言最後一個主題乃是「義人因信得生」。很可能所使用的例證是取自神子民的歷史,使這一原則在歷史和生命中具體體現出來了 a.第一次行動(3-7 ) (a)「神……來」 亞伯拉罕、提幔、巴蘭 (b) 用詩的語言來描述 (c) 古珊和米甸;亞西亞的遊牧部族(Asiatic and
Nomadic tribes) b. 出埃及(8-10) 摩西 (a) 反問 (b) 描述 c. 佔領(11-15 ) 約書亞描述了如何得著 (3)義人的懼怕與信心
「我聽見……」(16-19) a. 懼怕(後半部分的難點) b. 信心 想到自高自大的人受審判,令他充滿了畏懼
,然而他在神裡面得勝了。 (a)描述荒涼的景象 (b )滿懷喜樂的決定 (c) 說明理由 四、哈巴谷書的訊息 先知傳達的訊息豈不是都在這三章經文裡面了嗎?請注意,先知在一開始就坦白地承認了令信心困惑的疑問,然後又在先知與神對話的整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耶和華對現今的行動有清楚明白的陳述。由此帶來的信心的宣告,整個舊約聖經中再沒有比它更充分的了。這乃是一個因信而活的人,出於他自己因信得著的生命,傳達了有關因信得生這一永恆眞理的訊息。當然,他的信息是傳達給以色列餘民的,是為了激發他們的信心。這個信息是關乎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所具有的自取滅亡的本質。你們反復思想,看看這是多麼眞實,然後追溯可以到曆世歷代: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眞是有著自取滅亡的本質。耶穌說過的話是多麼奇妙:「凡是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太
十六25 )。不是要慢慢喪掉別人的生命,而是喪掉他現今的生命。試圖保全自己、為自己而活的人,必會失喪自己。另一方面,我們看見了以神為中心的生命能絕對勝過任何環境和仇敵,也看見關乎以神為中心的生命的啟示。 「反……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得來生嗎?當然不是。他必得著自己的生命。這是一件你無法解釋清楚的事,但它卻能借著曆世歷代所有人的經驗展現出來。不要把觀察的範圍擴大到所有人的生命上,只要集中在一個狹小的範圍內就可以了,那就是考察你自己。我所活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嗎?那麼我就是失落在我所活的生命中。我並不是在得著神安置在裡面的生命。如果我所活出來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那麼我就還不知道何為生命。烏雲始終籠罩著我,黑暗遮蓋了我所行走的道路。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是在自取滅亡。 我活出了以神為中心的生命嗎?那我就是在得著生命了。是甚麼生命呢?就是我自己的生命。我所擁有的一切能力都同神的相類似,當我的一切能力都因神而被活出來的時候,它們就要得著尊貴和榮耀了。啊!這才是所傳和所明白的福音。「義人必因信得生J ° 五、永恆的信息 (-)說明 這篇預言的永恆信息,首先是神的治理。他按著公義和智慧行事,雖然表面看起來是矛盾的。在強調這一點之前,讓我們先進一步來加以說明。有信心的人始終都是那些不得不直接面對種種疑惑的人。把神塗抹了,問題也就徹底消失了。如果在天上沒有神,那我們就不會遇到罪和苦難的問題,也不會有貧民區、窮人受壓制、富有的罪人卻興旺的問題了。但是從你承認一位全能治理萬物的神那一刻起,你就要面對這些疑問。如果你說你沒有任何疑惑,我對你的信心的力量就會產生懷疑。然而這些看起來自相矛盾的話,這些屬靈生命中的矛盾之處,只有那些滿有信心的人才會遇到問題,始終在尋找解決的辦法,但並不總是對所遭遇的問題即刻就能作出解釋,而是始終信服神,才不可能犯錯誤。如果說在整部受默示的啟示中,有哪一節更奇妙、更寶貴的話,那就莫過於無論甚麼樣的疑惑憂慮困擾我們時,每個有信心的靈即刻就會想到的一句話:「審判全地的主,豈不行公義嗎?」(創十八25 )。這是唯一可安息之地。對神的認識會使人產生出問題來;然而更全面地認識神,就能把這些問題逐個回答清楚了。這在我看來眞是極為重要的功課。 接下來我們看出,不論表面上看起來是多麼矛盾,神都在作工,而且不論祂用甚麼方法,我們都必須學會禱吿,求祂在我們因信唱起拯救之歌時,仍然能繼續作工。所以一個核心的功課就是「義人必因信得生」。自高自大的人必滅亡,忠心的人必定借著憂傷來戰勝憂傷。 (二)具體應用 今天在世界上只有兩個生命的原則。「自高自大」者的原則,它們以自我為中心,並且受周圍環境的制約;另外就是義人的原則,它們是以神為中心,並且完全沉浸在神裡面。是說以神為中心和完全沉浸在神裡面嗎?當然,因為他就是你生活、活動和生存的核心,也成為整個生活的範圍。神無處不在。以自我為中心,並且受周遭境遇制約的人,看來似乎取得了成功,但那以神為中心的人卻似乎身陷困境。對於聖徒來說,無花果樹時常不發芽結果,圈中也沒有群羊!惡人卻總是像青翠的月桂樹一般通達。可是這卷書敎導我們,眞正的出發點應當是在我們把對這些問題的探討都擺在神的面前,向我們講述祂奧秘的機會留給祂,由此我們就能看出,在翠綠的月桂樹裡,有不死的蛀蟲,啃食著它的生命,而今天神的百姓看起來似乎不結果子,裡面卻有繁育的能力,必將帶來明日的收穫。你不可能作了有信心的人,還能再多活一日。如果你作了有信心的人,就不再多活一日了。當哈巴谷試圖再多活一天時,他不禁號啕大哭起來:「神啊,你競甚麼也不作」。可是當他開始將潛意識下的永生揭示出來,並且觸及到神性的無限這個問題時,他說:「神行了萬事,如果我還有甚麼可畏懼的,那就是祂那可怕的怒氣了。主啊!請你以憐憫為念」。信心的問題必須交付給神來答覆。他的心靈只要這樣去行,就會得一些啟示,雖然內心仍然處在現世的憂傷中,卻使他能唱出了得勝的歌來! 作者簡介: 摩根(C.Morgan)是眾所周知的解經王子。父親是英國弟兄運動的一位聖經老師,從小得著很好的栽培,終成貴重器皿,以《路加福音》、《使徒行傳》、《何西阿書》、《瑪拉基書》、《耶穌對約伯的回答》
聞名,而在預言上則較弱。 再論哈巴谷書的信息(全書)(摩根) 六、再論哈巴谷書的信息 (一)永恆價値的信息 凝煉成為一句明確的中心經節(二 4) (一)宣言 1、現行的經文(參看其他各種譯文) 2、對比 (1) 一方面 a. 顯現的一「自高自大」 b. 隱藏的—「心不正直」 (2)另一方面 a. 顯現的—「義人j b. 隱藏的_「信j 3、論斷 (1)正面:「義人得生」 (2)反面:「對自高自大的人無話可說」 在一切外表的跡象背後,信心成為生命的原則 在一切外表的假像背後,驕傲給人招致毀滅 (二)說明 1、以自我為核心的生命具有自取滅亡的本質(二 6-19) (1)表現 (2)報應 2、以神為中心的生命帶來得勝的經驗(二 20-三) (1)神的異象 (2)信心的獎賞 (三)生命的信息
1、有關哈巴谷的經驗 (1)認識到問題所在 (2)採取的態度 (3)給予的答覆 2、原則 (1)對原則的認識 (2)應用 3、針對個人所說的話 (1)對個人生命的意義 (2)對服事的意義 4、核心的話語:「等候」 這卷書的寫作手法是很獨特的。它傳達給神百姓的信息,手法卻不是直陳式的。我們把它同何西阿書作個比較,立刻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來!在何西阿書的預言當中,我們看到了對延續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公開差傳事工的回憶或概
括,其中有著公開宣講和向世人傳達信息的成份。這些都是哈巴谷書中所缺少的。就像約拿書一樣,它講述的完全是有關個人經驗的事。 約拿書記載了一個人如何不能與神同心,因而不能同情尼尼微。哈巴谷書則描寫的是一個信神之人的信心所遇到的糾葛以及信心最終的得勝。 該書的這一特色使人們比往常更容易看出它具有永恆價値的主題信息。這一信息凝煉成為一段明確具體的中心經節:「迦勒底人自高自大,心不正直,惟義人因信得生」。 這一論斷本身使人們想到的,是難處而不是宣吿。要想理解它,我們就需要瞭解有關先知個人經歷的全部背景。為了達到這個研讀的目的,這一經歷的背景可以用一段從我先前有關該書內容的講章中摘引的短文來闡明: 「在這卷書裡,我們看見一個人憑著信心提出疑問,又得到了解答。把第一章第2節同第三章19節作個比較,就可以顯示出該書的眞正價値。它以困惑和疑問開始,又以確信和肯定結尾。這一對比是十分鮮明的。一開頭幾乎是絕望的悲歎,末尾則是深信不疑的呼喊。從對斷定信心的不可知,進而達到肯定對於不可知之事的信心」。 這就是哈巴谷書所作的描述。一開始,人們看見一位信神的人表白了自己的疑惑:「我呼求你,你還不應允,要到幾時呢?我因強暴哀求你,你還不拯救」。或者按照更符合原文和更加有力的翻譯:「我呼喊:強暴啊,但你卻不拯救」。這是信心的疑惑,是信的問題。每一位元有信德的人早晚都會遇到這個問題。 信心是生命優先和根本的原則,但是卻被周遭的境遇而感到迷惑不解。為了應對這一挑戰,它領悟到一個宣吿,並且因此得以鞏固。哈巴谷書講述的,就是從懷疑困惑的經驗,進而達到確信和讚美的過程,二者之間的門徑在前面引用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來。該書的前半部分把人領到門前,後半部分則從這扇門進去,從而得著更豐富的經驗。 哈巴谷書並沒有以悲歎來結束,而是以歌頌來結尾的。它不是用質疑來結尾,而是以確信吿終。他一開始說,雖然有強暴和兇殘,但是神卻不聞不問。結尾的時候他卻
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 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絶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我想要找出這一變化的秘訣所在,在這核心的經節中給與答案,它揭示了虛偽和眞實生命各自對立的原則與動機。 讓我們首先來考查這一個宣告本身。我們立刻就可以看出,在翻譯這一節經文的時候所遇到的難處。我們對於修訂本聖經的譯法很熟悉了。現在讓我們來看看另外四種譯法,以便看出難處究竟在哪裡,同時也看出儘管有難處,
但是在某些基本事實上卻是一致的,這些事實具有最重要的意義。 普賽(Pusey )是這樣翻譯的:「看哪,他的心裡不正直,而是自高自大,義人因信得生」。 亨德生(Henderson )把這一句翻譯成:「看那驕傲的人(swollen ) !他心裡彎曲;但是義人卻要因信得生」。 史密斯亞當(George Adam Smith )是這樣翻譯的:「看哪,自高自大的人啊(pround ) !他的心裡沒有正直(level,直譯水準),但是義人卻因信得生」。 羅德漢(Joseph Bryant Rotherham )的譯文是:「看哪!論到自高自大的人(conceited ),他心是彎曲的,但那公義的人卻因信得生」。 如果說我有權作出評論的話,我完全贊同最後一種譯法。要把用某種語言表達的思想,用另一種語言表達出來,難處是極大的,幾乎不可能全面表現出原先暗含的豐富色彩。我之所以喜歡羅德漢的譯文,是因為在我看來,它比其他譯文更充實地傳達了原文微妙的語調。 差別就在於自負(swollen )、驕傲(pround )和自高自大(conceited)這三個詞句。但只要我們思想這些不同詞句的特色和價値,我們也會看出其內涵的一致性。另外,
在「因信」(by faith )和[因著信實] (by faithfulness ) 之間也有差別。我絲毫不懷疑,不論原文中實際翻譯的詞是甚麼,但絕不是「信心」,而是「信實」。但是信實也必定包含了信心的意思。正是這一基本觀念吸引了翻譯者的注意力,把這個希伯來文詞句用我們語言中的「信心」這個詞來翻譯,並且用「信實」這個詞來暗指的,不僅是信心的運行對於有信心的人的行為和品行所帶來的影響。照字面的意思來講,信實的意思是信心的充實。它也可以確認為忠實。即便如此,但甚麼是忠實而不是信心的充實呢?忠實這個詞表達的是信心的充實這一內裡的恩典所帶來的外面的結果。希伯來原文涵括了這兩層意思。裡面的恩典,就是主導的原則,是信心的充實,而外面的表現,
滿有順服的實行,則是忠實。 所以,很明顯,所有這些譯文在某些方面是完全一致的,都在把兩種生活態度加以比較。考查描述了每一種生活態度的不同術語,都在揭示出同樣的態度。所以,如果我們同樣用心考查描寫其他態度的詞句,我們也看得出,都是一樣的態度。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所作的對比。一方面,我們看見一切具體顯現的事物和一個暗藏的隱秘之事。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一些具體的表現和隱藏的奧秘。 就第一個對比而言,自高自大、自負或是驕傲這些詞句所指的,是外在的表現。那麼暗藏的隱秘之事是甚麼呢?就是不正直、不義、不耿直和彎曲的心。外面的表現是自高自大,暗藏的隱秘之事就是心裡的彎曲。 就第二個對比來說,其中也有公義的外在表現,以及信心的充足這一隱藏的秘密。人們不需要在這個問題上駐足片刻,因為這一段闡述再明白不過了。良善的事總是簡單的,只有邪惡的事才是錯綜複雜的。要看清魔鬼,並給罪惡下定義,遠比找尋神和給良善下定義要複雜得多。要對付彎曲的事也比對待端正的事更難。讓我來作一個比喩。假如我有兩根棍子,但都在你的視線以外。如果我對你說,我有一根筆直的棍子和一根彎曲的棍子,哪一個是你能想像出來的呢?你的回答一定是筆直的棍子,因為直的棍子就是直的棍子,但是彎曲的棍子卻可以彎曲成百多種不同的樣式,這一切只是要提醒我們邪惡的錯綜複雜和良善的簡潔分明。 到目前為止,我們還沒有考查這一句宣告本身。我們一直僅僅在討論用詞,這些字句是神的亮光藉以照耀的工具。那麼,核心的論斷是甚麼呢?「惟義人因信得生」。我深信我們正處在過分強調「義」和「信」這兩個詞所暗含的思想的危險中。或者也許說我們一直不夠強調「他……
得生」,這個正面的充滿熱情的宣言。從這一點,讓我們到這裡對惡人不須多置一喙。這況默與對義人的宣吿是何等鮮明的對比。自高自大的人又如何呢?哈巴谷甚麼也沒有說,只說他自誇、心裡彎曲。他作甚麼?沒甚麼。他是否不能存活?不。 現在我們來仔細觀察所有這一切對哈巴谷提出的問題有甚麼意義。他向四周觀看,看見一切都不像神,而是彎曲、驕傲;惡人像青翠的月桂樹般興旺;強暴猖獗一時!
神在作甚麼?義人受壓制,失去了指望,他們中間幾乎沒 有人倖免,都要滅絕了。 多麼悲觀的人啊!經文是怎麼說的?「看哪!自負的人,他心裡彎曲」。還有甚麼呢?對於明顯興旺的惡人,再沒有可說的,而是說到柔弱的義人:「……惟義人……
得生」。 對哈巴谷書來講,這一宣吿的結果,就是他的疑惑融入到讚美的歌聲中去了。信心是在一切外表假想之外的生命原則。驕傲則在一切外表假想之外,使人遭受毀滅。這些不敬神的人和事,看起來盛氣淩人和不可一世,這些敵擋永生的謀算也似乎具有無窮力量,把自己包裹在堅固的鎧甲中,以至我們無法戰勝他們。再來看,「義人」——
窮苦、絕望、身陷困境,幾乎不敢抬起頭來——「得活J。 信心的原則就是生命的原則。任何不是出於信心的事,都是彎曲和浮誇的,不要介意這些事,它們必會枯萎。 神在作甚麼?祂在統管祂自己的律法,眼看它發揮效力,達成最後的定案;一切都在祂的掌握之中;不論這一刻從外面看來是怎樣的——按照世人的眼光來看,也許很遲緩——壓服一切心裡彎曲、因驕傲而自誇的人,叫一切滿有信心的人都得著永生。 接下來,先知轉而作出斷言!緊接著的說明把亮光投射到這核心的宣吿上。 他首先描寫了自誇和驕傲的人。他們的驕傲和他們的草率,以自我為中心之生命的種種表現,以及這一生命終究必會受的報應。所有驕傲和追求私利的事都在我們眼前消失了(如野心、貪婪、強暴、橫蠻、拜偶像),先知又指出,它們每一個都必會得到報應和審判。在自誇之人的權勢下,受壓制的人們會起來反抗,他被劫掠一空。當自誇的人得到了他渴求的城池,牆裡的石頭呼叫,棟樑也應聲爆發出宣判。不管是擁有甚麼,都不會留給貪婪的人。強暴導致了自我毀滅,蠻橫使人醺醺至醉,好譏笑他們;反過來驕傲的人自己也喝醉了,在看見他的人眼中滿受羞辱。哈巴谷向拜偶像的人發出了尖銳的嘲諷。他論到,偶像毫無氣息,向它禱吿的人得不到回應,痛苦中的人從它找不到救助。以自我為中心的生命(野心、貪婪和拜偶像)看起來越升越高,但先知聽見了隱密處的聲音,他知道剿滅驕傲的力量已經發動,要滅絕驕傲的人。 接下來他又對信心的生命作了說明。首先有神的異象從提幔而來。照我看來,他透過典籍中那些偉大而滿有信心的領袖人物如亞伯拉罕、摩西和約書亞,追溯了希伯來民族的全部歷史。最後當他看見神的審判時,他戰兢了。他過去一直覺得神未曾作任何事來懲罰罪惡,但是如今他求神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他曾誤會神已經離棄信實的人,任憑他們滅亡,最後卻爆發出這卷書末尾的偉大詩篇。 生命的信息完全是潛在的。信心仍然還有疑問,前景好像始終都是暗淡、淒涼的。這卷書的信息首先是我們不能也不應該靠這個時候外表的跡象來作判斷,而是要靠祂的話語。祂的話,立刻就成了祂所起的誓和所立的約。 當我們不得不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讓我們採取哈巴谷的態度。哈巴谷完全可以一開始就專講假定神在轄管的敎義。但是他並沒有這樣作,而是把自己的困惑吿訴給神。
他在神面前傾吐自己的心聲。他說,我因強暴哀求你!你卻甚麼也不作。啊,這個事實帶來了極大的安慰,我們可以把一切都向神訴說。有一首讚美詩是我們常常吟唱的, 我不知道是不是這個意思:「我把我的疑惑、憂傷和驚懼吿訴他」。眞正的災難是我們只把我們的疑惑吿訴鄰舍,而不是吿訴神。訴說隱藏的問題的最合適的地方,就是隱密處。讓我們長久來聆聽神,祂就可以親自向我們講解。有人說,神今天並不像古時候那樣說話。我要向你們指出一個更加合乎眞實的說法:人今天不像古時候那樣聆聽神了。如果人能聆聽,神就必定會說話。 讓我們信從這個關乎生命原則的眞理,並且身體力行。讓我們這些稱呼祂的名,承認自己有信心的人用這一節經文來稱量在這個世上困擾我們的一切問題。眞能這麼作,就能從巨大的痛苦中得著安慰,在數不盡的苦難中得到拯救。我們不該像這樣不住地在報紙上討論我們自己的軟弱無能,以此來貶低基督信仰的價値。有許多既得利益—諸如偏執、狂傲、自誇的事,都起來敵擋神;但是他們不能得生。生命的成份只有在信神的人裡面才能找到。其他人裡面沒有生命。 這裡難道沒有一句針對個人說的話嗎?這卷書對我說了些甚麼?「自負的人心裡彎曲,但義人因信得生」。在我自己的生命之中(除了神和我自己,沒有人知道這生命裡面最深處的事),這一節經文對我這部分生命提出甚麼樣的要求?是因我心裡彎曲而責備我,還是證明我因信必然得生? 我是說,除了神和我自己外,沒有人瞭解我自己的生命嗎?當然,然而我的生命早晚要在外面的事上顯露出來。如果我心裡彎曲,人們就能透過我的自高自大看出來。
暗中的每一個罪早晚要從靈魂的窗子透射出來,銘刻在臉上,暴露在外面。這樣的事太嚴重了,以至無法公開來說明;而是在裡面的密室裡,把門關上再來查察。 這個信息最後對我還說了甚麼?「雖然遲延,還要等候」。這看起來不是很容易作到嗎?我提出這個問題,留給你們去思考。你們難道沒有發現,等候是最難做到的嗎?「等候」,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詞。我該如何等候呢?在守望所,把一切都吿訴神,並且聆聽神。當哈巴谷看到自己的處境時,他感到困惑。但是他等候神、聆聽神的時候,他卻在歌唱。 默想哈巴谷書(全書)(伯勒) 身為罪人,我們必須按照信心的原則與神發生新的關係,到作為聖徒,也要照著同一原則,與祂同在直到永遠。「義人必因信得生」(參看羅一 17,加三11,來十38,引自哈二 4)。 先知哈巴谷的這篇預言,對我們有極大的道德價値,但除此之外,它如今也是合乎時宜的。因為在我們的時代,事情已經到了危機四伏的地步,就像過去在哈巴谷的時代一樣。 在他那個時代,自稱神百姓的人罪惡累累,令神發怒,也令這位屬神的人心裡憂傷;雖然他靈裡因為他們邪惡的態度和作風而憂愁,但他心裡卻感受到對他們的憐憫,他熱切地要與他們同呼吸共命運。 我想稍微認眞聆聽他說的話,再按照原本的結構和順序仔細揣摩他的話。 第一章 1-4節在開始的這幾節裡面,就像我已經說過的,先知正直的心為他本族人的惡行而憂愁。他把自己眼前這一幕令人憂傷、受人棄絕的景象指給耶和華看,藉此想引起祂的注意。他為神百姓中間的強暴、抱怨、破壞、爭競以及諸如此類的罪惡而呼求。 5-11節在耶和華答覆祂僕人的呼求時,耶和華一開始好像要為此作出懲罰。祂體會到對以色列道德光景的憎惡,這是先知哈巴谷深深感觸的。祂稱祂的百姓是「外邦人」,而他們又恰恰證明自己對這個稱呼受之無愧,因為他們不相信耶和華立意要在他們中間成就的作為。祂看他們所受的割禮乃是未受割禮。使徒也引用了先知的這句話,稱他們是「輕慢的人」(徒十三41)。所以耶和華也一再重申——並且預吿了他們所犯的最大罪行,就是因為不信而棄絕了祂的話和作為。 但主在此同時,也讓先知明白,令先知心裡焦慮,又令他向耶和華大聲呼求的罪惡,不會不受到懲罰,因為迦勒底人的刀劍不久要進到這地,對怨恨祂聖潔的人施行報復。 12-17節聽到這一切,哈巴谷感到震驚。就像摩西一樣,他對此絲毫沒有準備,不論他對百姓的罪惡感到多麼憤怒,他心裡顧念他的百姓,所以也不可能喜歡迦勒底人。 在很深恐懼和愛國情懷中,他的情感使他成一個能言善辯的中保來提出理由反對迦勒底人的入侵,他深信無論神的百姓罪惡多麼深重,耶和華都不會將祂自己的百姓交給比他們加倍邪惡的人們之下。此外,他指望這可怕的災難仍能在神的恩典裡,只是為了管敎以色列,而不是要毀滅他們。 所有這一切就是我們先知心裡所想的。也許哈巴谷比其他任何一位先知更像耶利米。他親身生活在他所描繪的那種場景中,感受到了一切,與耶利米一樣。他們都活出了先知的樣子,而不僅只是說話像個先知而已。 第二章 1節先知的心因為已經卸去了心裡的負擔,並且向神求吿了,他便等待著神的答覆。他的心一直與他的百姓同在一起,並且他要觀看,看「耶和華對我說什麼話」。他不是在為錢作事,他關心自己的百姓,所以不可能會逃避。他為以色列作的事工並不是很輕省地擔當起來的,所以他不可能很快就擱下。他必須看到這一切的結果,為此他立在守望臺上。 2-20節在這裡我們終於看到耶和華的答覆——其中充滿了深遠而重要的意義。哈巴谷並不會失望,他在守望臺上也不會徒然。就像但以理禁食廿一天一樣,哈巴谷在守望臺上守望也必會得到回報。 但是耶和華在開始答覆先知的時候就陳述了一些重要 而有力的事實,或者說是眞理的原則: 1、默示或者預言要被清楚地傳揚出來; 2、一切還要被保留在默示中,或者暫時還未應驗; 3、在這期間,狂傲的人要受神審判; 4、同時聖徒必因信得生; 5、神所指定的時候到了,默示就要開口說話,預言要應驗,所以這一結果必定是値得等候的。 接下來,暫時把這幾個事實或者原則放在一邊,耶和華進而又向先知宣吿說,可怕的審判要將迦勒底徹底摧毀了。 第三章 先知在守望臺上聽到這一切之後,容許我說,先知減少了他對神先前的訴哀不平的交談。他已經受到神滿有恩慈的臨在,又在守望臺上得到了答覆,如今他就要進入至聖所,借著禱吿和讚美之聲,又憑著信心的力量,這信心的力量使他接受神的回答,在它裡面喜樂,並數算將來的福氣。 他在結尾中所說的話實在太優美了。 他得到的答覆似乎立刻就使他精神振奮起來,仿如又回到他的民族早年的時光,或者說是神拯救的日子,那時祂開始叫以色列作祂的子民。迦勒底人令他想起了埃及人和亞摩利人。他指出,耶和華如今要將早年的日子,祂在埃及人和亞摩利人面前為以色列所行的事,行在加勒底人面前。他盼望出現一次復興,就是在如今這些年間,神成就奇妙的作為就像當初一樣。接著他的心思全然貫注在神過往的作為,又以優美動人的語調在神面前重申了耶和華早年為以色列所施行的作為,不論是在埃及,在曠野,還是在迦南地所成就的,(容我這樣說)叫耶和華來看祂過去大能的作為,在如今迦勒底人的時代中也照樣去作。在密雲密佈的日子,哈巴谷好像在神眼舉起虹來,當神看見它時,祂紀念起祂的聖約,祂的恩典,祂為聖徒所顯的能力,祂的應許和憐憫,並且將祂的百姓從這令人恐懼的欺壓中救拔出來。 然而耶和華只是應許了要審判迦勒底人(參看第二章),可並沒有說到最終以色列的復興和榮耀;但哈巴谷必然把這當作是神已經應許和得了保障,因此他為耶和華在以色列人中間復興祂的作為而禱吿。 最終,因為義人因信得生,神對他曾談起過(參看第二章),他宣告了如今他對神全然信任。的確,他述說了神有關迦勒底人到來的話如何令他倍感恐慌,所以他驚呆了,或者說是像個死人一樣,但是如今他充滿了信心,他知道自己必須等候,經過了磨練和忍耐,深信一切都將以神的拯救而吿終。因為對此懷著滿有喜樂的信服,他用絲弦的樂器向為首的大伶長唱起歌,就像約沙法口裡唱著得勝的歌奔赴戰場一樣,如今哈巴谷也因著在主裡面的喜樂,用那為大榮耀的日子預備的歌,得以進入默示的季節,或者說是操練信心和忍耐的季節。 如今我們可以再說,今日的日子可以令我們與哈巴谷有更多的交流。這位屬神的人環顧四周,看見在基督敎世界中眾多對聖潔的憎恨,或者是令義人憂心忡忡的事。但是當他憎惡這等事的時候,他會像哈巴谷一樣欣然為百姓祈求;而且也會像他一樣,帶著自己的負擔和心裡的盼望來到神面前。但是我們與先知不同的是,今天的信徒從神更全面的敎導中知道了將會有一次「復興」,而且不單只為它禱吿。他知道將來的審判——它比迦勒底人的手所施行的更加厲害——只會從世上除去一切抵擋神的人,將敗壞大地的人消滅了,由此引向救贖而非毀滅。他知道,最終將會是比起初更加明亮,更富足的光景,因為「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得到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
八21 )。所以那將不會只是義場像以色列歷史上或地上早期那樣的復興;他們將來的結局,就像約伯一樣,必會比起初的時候更加昌盛。 我還要根據哈巴谷最後蒙福的經歷中說一句很實際的話。他說:「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 靠耶穌快樂地活在神的愛裡面,是祂企圖交在我們這些自取滅亡的罪人手中的榮耀。為了作到這一切,就像哈巴谷把周遭的紛爭拋在一邊,作出更美好的服事和敬拜,這全然都是祂的恩典和在裡面作工的大能所結的果子。 世人尋求活得快活,但不關心過著快樂的生活。他想活得快活,沐浴在周圍阿諛奉承的環境中,但活出快樂的生命,或是蒙神喜悅,在祂面容的光照之下,感受祂的大愛,盼望在榮耀中到祂的面前,這些卻不是世人所關心的。 當人反省自己,尋求從快活的生活中解脫出來的時候,神就在人的內心和良知裡面作工,他就可以過著快樂的生活,在周遭的境遇中找到了他自己生命中最可寶貴的東西,那就是與神的關係,借著恩典我們發現這關係乃是在基督寶血成就了寶貴的和好,這關係永遠為他所立定。 讓我再來就主對迦勒底人說的話補充幾句(二 14)。「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
一樣」。 無論是迦勒底人或是其他什麼人,他的驕傲足以影響到普世帝國的命運,過去和將來都將受到審判,並被摧垮。主權要為主耶穌而存留。祂要比世上的君王更高貴,祂的國度從海到海,從大河直到地的盡頭。不論是祂自己百姓以色列過去或現在的不信,還是任何外邦人的謀算和企圖,都不會阻礙到它(參看民十四21,來二 14 )。在將來那義者掌權的和平日子,這件事就要成就了(參看賽十一 9)。 人們要為此努力作工,但他們勞碌都歸於虛空(二 13 )。但主耶穌必會成就它。「祂榮耀的名,也當稱頌,直到永遠。願祂的榮耀,充滿全地,阿們!阿們!」(詩
七十二 19) 作者簡介: 柏勒(J.G. Bellett)倪柝聲弟兄認為他的作品最能使人認識主。(R. Govett)說弟兄運動各主重用僕人的作品,唯柏勒的著作最屬靈。柏勒的作品以《榮美的主耶穌基督》、《神的兒子》、《四福音》、《路加福音》、《默想先知以利沙》、《默想希伯來書》聞名。編者認為每位傳道人必須花一年至兩年的時間在主面前閱讀柏勒的名作,好好默想,被主吸引,
直到在主面前敬拜。否則傳道人的話語缺乏甘露。 哈巴谷書之文學研究(全書)(摩爾登) 哈巴谷書之文學硏究——「狂歡之歌」的硏究 在先知文學中,有一種特殊的形式,是一般文學中所沒有的。它的體裁是韻文,內容含著歷史的哲學,而它的精神卻又富於對白,而有戲劇的性質。這是文學上各種體裁的精神的彙集,是變質而成的一朵茂苑的奇葩。當哲學把歷史演述到明瞭的理論中,或是總述一個危機的趨勢,必須經過回想的階段。但是先知們卻把他們所信仰的要略提出到他們所觀察的事物中。他們所信仰的乃是舊約中所說的審判,善與惡之間所有永久的論爭,以及神的選民與外邦人中,在少數虔敬者與叛逆神的群眾中,所永相恒續的辯論。於是就在這兩種相聯的意念中,生出那將要來的彌賽亞的黃金時代,而在那個時代中這種爭論纔可止息。先知的大部分工作,就是一方面促醒人民的覺悟,一方面祈求神緩和祂的審判,這種觀念表現在文字方面時,自不得不採用實際清楚的戲劇的體裁,使我們能夠得到具體的意念。但是細細研察這種樣式的先知文學,遠不同平常一般戲劇佈局與遣辭,而是採取了所有各種文學上的優美的精神,正如我們在開頭所說,它混合了這種種美質而成為文學中的最高峰,這種體裁我們就稱它為『狂歡之歌』(Rhapsody)。 我極願把它解釋得極其清楚:但是第一必須舉示一個例子,才可以在解釋時免去許多的困難。最簡單的例子是哈巴谷書的[迦勒底狂歡之歌]。這確定的日期是很難查考的,從文字中所敘述的看來很可以說這是發生在迦勒底侵略的時候。在這種戰爭的恐怖之下,猶太的虔敬的人必然要想這是國家覆亡的危象。但是先知的眼光卻看得更遠。那迦勒底人是兇暴的,不敬神的,只知強權而不信公理的,他們不能成就甚麼大事,這只是神用以懲罰祂的子民的工具,但是,假如迦勒底人的作用不過如此,那麼何以使猶太人受了他們所不能受的苦呢?這就是哈巴谷的絕大的憂疑,而在我們之前用戲劇的對話敘述出來。現在我們把原文對述的一段劄錄如下: 先知—— 「耶和華阿,我呼求禰,禰不應允,要到幾時呢? 我因強暴哀求禰,禰還不拯救。禰為何使我看見罪孽; 禰為何看著奸惡而不理呢?毀滅和強暴在我面前; 又起了爭端和相鬥的事。因此律法放鬆,公理也不顯明; 惡人圍困義人, 所以公理顯然顛例。」 耶和華—— [你們要向列國觀看大大驚奇;因為在你們的時候, 我行一件事,雖有人告訴你們,你們總是不信。 我必興起迦勒底人,就是那殘忍暴燥之民。 通行遍地,佔據那不屬自己的住處。 他威武可畏,判斷和勢力都任意發出。 他的馬比豹更快,比晚上的豺狼更猛; 馬兵踴躍爭先,都從遠方而來; 他們飛跑如贗抓食,都為行強暴而來; 定住臉面向前,將擄掠的人聚隼,多如塵沙。 他們譏誚君王,笑話首領,嗤笑一切保陣,築壘攻取。 他以自己的勢力為神,像風猛然掃過,顯為有罪。」 先知—— 「耶和華我的神,我的聖者阿,不是從亙古而有麼? 我們必不致死。耶和華阿,禰派定他為要刑罰人; 磐石阿,你設立它為要懲治人。禰眼目清潔,不看邪僻, 不看奸惡;行詭詐的,禰為何看著不理呢? 惡人呑滅比自己公義的,禰為何靜默不語呢? 禰為何使人如海中的魚,又如沒有管轉的爬物呢? 他用鉤鉤住,用網捕獲,用拉網聚集他們; 因此,他歡喜快樂,就向網獻祭,向網燒香, 因他由此得肥美的分,和富裕的食物。 他豈可屢次倒空網羅,將列國的人時常殺戮,毫不顧惜呢?」 在第一段落就是這樣敘述了先知與耶和華的對話。其間隔了一個暫時的間歇,於是先知懷著滿懷的疑問跑往守望臺上去看耶和華對他有甚麼答覆,並且預備甚麼話向耶和華訴冤。但是耶和華究竟怎樣解釋他的困惱呢?如同在先知書中最多發現的,那先知言語的中心思想都是隱含在冥想之下——在本書中,
就想到迦勒底人的驕狂縱欲貪財不義,沈緬酒色,所將產生的不可避免的惡果。在第二段的末尾,用抒情體詩來述說迦勒底人的四種禍患,作為結束。 這篇狂歡之歌的第三段,是一篇最典雅堂皇的頌歌。神所允許的必將管理他的子民,不使遭難,已被先知看為現在的事情,而不再以為是未來的事了。在開頭時用戰慄的切望作為序詩—— 耶和華阿,我聽見禰的名聲就懼怕; 耶和華阿,求禰在這些年間復興禰的作為, 在這些年間顯明出來;在發怒的時候,以憐憫為念!—— 神的異象向先知顯現。在以下一段對司屈洛妃體詩中就反映出這種思緒。先在一段司屈洛妃中表現出當神來臨時天地萬物都戰懼不勝。 神從提幔而來,聖者從巴蘭山臨到, 他的榮光蔽遮諸天,頌贊充滿大地。 他的輝煌如同日光,從他手裡射出光線; 在其中藏著他的能力,在他面前有瘟疫流行, 在他腳下有熱症發出。他站立量了大地,觀看,趕散萬民; 永久的山崩裂;長存的嶺塌陷; 他的作為與古時一樣, 我見古珊的帳棚遣難,米甸的幔子戰兢。 然後在對司屈洛妃中就提出了這個問題:這種威力是否是攻擊那奄奄無生氣的性質而表露的。 耶和華,禰乘在馬上, 坐在得勝的車上, 豈是不喜悅江河, 向江河發怒氣,向海洋發憤恨麼? 禰的弓全然顯露, 向眾支派所起的誓都是可信的。 禰以江河分開大地; 山嶺見禰無不戰懼; 大水氾濫過去; 深淵發聲。 洶湧翻騰; 因禰的箭射出發光, 禰的槍閃出光耀, 曰月都在本宮停住。 禰發忿恨通行大地, 發怒氣責打列國如同打糧。 最後,到了第三段的『尾解』中才說明這降福懲惡的問題。在這段的抒情詩中說—— 禰出來要拯救禰的百姓, 拯救禰的受青者; 打破惡人家的頭, 露出他的腳,直到頭項。 禰用敵人的戈矛,剌透他戰士的頭: (他們來如旋風,要將我們分散, 他們所喜愛的是暗中呑吃貧民;) 你乘馬踐踏紅海,踏踐那洶湧的大水。 到了這裡「神之自現」( Theophany )已告終結。正如在晨禱之後,還有一些嫋嫋的琴音作為尾聲,在這狂歡之歌中也餘留了一段:這段的意義不過是把對耶和華的恐懼,變作因信得救恩的歡欣: ——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 因救我的神喜樂; 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他使我腳快如母鹿的蹄, 又使我穩行在高處。 雖然上列的一篇哈巴谷狂歡之歌,是[狂歡之歌]中最簡單而明易的一篇,但是這卻也具備了「狂歡之歌」上的各種要素。這分析起來可以說是一段用戲劇對話的方式來陳述的歷史,採用了可以朗吟的和有音韻的[運命之歌』的格調,而以抒情頌歌為結束。但是總之這是把戲劇的組織擴大了,而雜和了別的文學方式。 當一個觀眾在觀看戲劇之後,在腦中存留了一些印象,這乃是戲劇中的情節線索依稀地佔據了他的思想。但是這個印象他由何而得的呢?這並不是由於故事的本身與說明書而得,乃是由於劇中的角色在戲情中所作的對話,加以在觀眾前更有舞臺的佈景,毎幕更換以眞劇情,由此就使觀眾得了一個靈活的印象,觀看先知文學的劇本也正如此,在他們的面前也有一個舞臺,這舞臺乃是宇宙:在這舞臺上也在演劇,但是所演的乃是神的審判的歷史,而這歷史的推移就等於舞臺佈景的變換。這種變換完全是由於描寫而達到讀者的目中,但是這種文字的描寫與史詩的描寫法不同,史詩是描寫過去的一件事實,而『狂歡之歌』體的先知文學卻借著詩劇的形式,用現在式來敘述,使在觀眾的想像上,有客觀的眞實性,似乎是如在目前一般。這就是所謂舞臺的描寫。同樣,這對話的組織趨向(The Machinery of dialogue )必須擴大以適應先知戲劇的要求。在這樣的組織中,除了眞正兩人的對白之外,還有獨白(Solilo- quy )與獨語(Monologue )兩種,有時是神的獨白,有時是人的獨語。這種反復轉換的獨語(如一會說及正直,一會論及邪惡)生出了一種文學的意趣,與對話極為相像。對話中另一元素乃是神的講辭,而神的呼告就常作了戲劇中的一幕,在這幕先知戲劇中,沒有別的人說話,只有一位,就是神。 在以上所提及的各項中戲劇的組織趣向是擴大了與靈化了,以便作為發展先知文學的工具,它從抒情詩中借了抒寫的方法,從論述中借了敘述的文辭:它作了哲學的工作,甚至戲劇中的對照法、描寫法,都用形容的格式,以供舞臺的目的。但是這種先知文學從戲劇轉換到別的文學形式是這樣頻繁而迅速,並且它們看來雖不致於混雜為一,然而卻融合於一處。各種的文學形式如抒情詩、頌歌、命運之歌、戲劇的對白,獨語正如一種彩色,而狂歌卻蘸抹各種顏色塗成一幅五彩繽紛的圖畫。所以『先知文學戲劇』這個名詞我看對於這樣一種雜和的體裁是極不相應的。比較切當的名詞,還是『狂歌』( Rhapsody ) 兩字,因為它往往自由地不受文學形式的束縛和限制,而趁著情感所至而發洩它的言辭。 約珥書是一部先知的著作,是一篇以蝗災作為標題的狂歌(A rhapsody of locust plague )。 一隻煌蟲並不重要,但是若成群結隊飛集到田禾中,足以釀成饑荒的災難。由於這蝗蟲的意念,使這位先知用詩的筆墨來描寫它。或者這位詩人當時正目擊到這個蝗災,所以開頭就敘述了蝗蟲的事情,而漸後卻把這幻想作神秘與可怕的敗壞能力,在用這種意念來描寫之下,那原有的意思反只隱約可見了。以這一點為基礎,這位先知就造出了一種未來的審判的觀念:第一,先講到眼前的危機,然後再講到以後的審判,「耶和華大而可畏的日子」
一語就作。 作者簡介: 摩爾登敎授(R.G. Moulton,另譯茂頓):有兩本姊妹作《聖經之文學研究,The Literary Study of the Bible》及《現代讀者聖經,The
Modem Reader's Bible》均為文壇巨著,對聖經文學研究有很大的貢獻。坎伯摩根(C.
Morgan )在《英文聖經的研究與敎訓, The Study and Teaching of the
English Bible》一書中極力推崇《現代讀者聖經》。摩根認為此書以文學之結構方式重新劃分聖經的章節,對讀者具有極大價値,値得讀者一讀再讀,存記腦海成為印象。傳道人的圖書館The Minister's Library, by Cyril J. Barber 的推介:敎牧傳道人必備用書,巴柏(C. J. Barber)的《傳道人的圖書館,The Minister's
Library》極力推崇本書《聖經之文學研究》認為是經典水準之作常常値得讀者參考再思。桑安柱在《文學與書簡》一書中極力推崇摩爾登敎授在《聖經之文學研究》中分析先知文學之體栽,認為變化最多,最為豪放。 哈巴谷書要略(全書)(達秘) 神的道在祂的話語中顯明出來 神的方法透過祂的話語彰顯出來,是多麼的不同和全面!其中不止包含了一些呈現出祂的管治的事實,以及這一管治的實質,不止證明了祂對自己百姓的信實,和祂對引致審判的邪惡所抱的看法,並且對於祂百姓經過這一系列受管敎的事件心中所產生的種種感受,神也一一回應祂也為受苦的人提供安慰。這一切必定會被忠心的人所感受到,既是因為神所愛的百姓所受的苦難,也是為了叫他的信心得到益處和操練。一方面,神奇妙的方法被揭示出來,另一方面內心也得到栽培,能明白這些方法,得享滿有仁愛的神信實的全部果效。在渴盼達成這一果效的時候,對神的信靠要被立起來,內心與神的同心也大大得到鞏固。 哈巴谷預言的主題 在後半部分,哈巴谷在他的預言中著重討論了在試煉中的信心以及屬靈情感得到的培育。他講到一個被聖靈充滿的人內心所受的操練,他心裡有著神的百姓。呈現在我們面前的,仍然是以色列。 第一章 先知對邪惡的抱怨 首先,先知抱怨說,在百姓中間存在無可容忍的邪惡。這乃是神的聖靈作工的自然果效在一個為祂榮耀和邪惡而焦灼的心靈身上。先知的內心受過律法的薰陶,也許是以律法的靈來言及邪惡。神的聖靈並沒有引導他拋開這一立
場,因為這恰恰是在神面前的先知應有的立場,並且他是以聖潔的態度,忠心於照著對耶和華所賜福。 耶和華將祂的管敎啟示出來 耶和華將可怕的審判啟示給他,這審判是為了管敎向邪惡低頭的百姓。祂要興起迦勒底人與他們為敵,這些迦勒底人象徵著驕傲和權勢,他們事業興旺,只尋求榮耀他們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他們的頭(首領)忘記了賜能力給他們的眞神,卻尊崇他自己為神1。
1 驕傲的可怕後果(自己並不曉得)乃是孕育著軟弱!人不可能靠自己來維持自己,那種棄絕眞神的驕傲必定會使人尊崇自己,或
者是採納他的祖先所造的神,因為驕傲在至高神的面前站立不 住。人造出一個神來,這也是一種驕傲。但是若沒有一個模樣, 他就不可能憑空造出來;最後,人天性的內心就成了那一樣東西
的奴僕,若果缺失了就無法造神出來的。 惡人被耶和華賜予能力,為要施行懲罰 但所有這一切都在先知內心激起一種與他以前所經歷過的完全不同的感受。在這裡,他的神被用來審判的器皿所棄絕,蒙愛的百姓被一個比他們更加邪惡的民族所壓制。但信心曉得它所信的乃是眞神,是獨一的神(這對於得蒙拯救的人來講,是莫大的安慰),就是耶和華,祂興起惡人來管敎祂的百姓。但他們還會繼續用他們的魚網來網羅人,就像世人不過是魚一般嗎? 第二章 神清楚的解釋給他百姓帶來安慰 先知就此停下來,因為神到了時候必會對此作出解釋。他像哨兵一樣儆醒,為要得著神對他內心的焦慮所作的回應。神為了安慰他的先知和所有忠心的百姓,命令他把這個答覆明明地寫下來,叫讀到的人都奔跑起來。他始終以他百姓的心意為念,他欣賞及體諒他們,因為他們實在是由聖靈照著他的心意賜下來的。 神對信心的答覆;確實可靠的拯救;忍耐使拯救完全生效 甚至是在拯救之前,他也要安慰受感覺所壓迫的信心。如果信心產生了這些影響,對這信心的回答就必不會缺乏。拯救還沒有降臨。異像是實現還要等到神所定的時候,但從神這一方面來講,救恩必會降臨。神看重信心,他要親自干預。如果拯救延遲了,信心就應該等候。它必降臨,不再延遲。在人的內心看來它是耽延了,但忍耐之心必須要全然發揮出它的效力來。神的忍耐是長久的、完全的,當神照著他的智慧所定的時候到了,拯救的時刻片刻也不會耽延。 驕傲的人受審判;義人的份——因信得生與信靠耶和華 神已經審判了驕傲的靈,因為它的後果讓先知的內心感到戰慄。壓制別人的人是不正直,但義人的份卻必將是因信得生,他也要因信得活。對百姓來講最好是不必要用信心而獲拯救。但是神要人內心經受這般操練。義人必須受得住這般試煉,並且學會信靠耶和華,在任何境遇下仰望他,認識神的本質。 壓制別人的給自己招來審判;耶和華在他的聖殿治理萬有 儘管神任憑他百姓因自己所犯的罪被不以和壓制所蹂躪,壓制者是行為傳達天上而招至審判。他有禍了!因為即使撇開神同他百姓的關係不談,他必定會審判全地,並且拯救全地脫離壓制者和惡人。惡人所雕刻的偶像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益處;耳聾口啞的石頭能為把它立起來的人作些什麼呢?但耶和華在他的聖殿中,他聖潔之地。全地在他面前都要肅靜。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全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樣,世上的民勞碌得來歸於虛空,這乃是出於耶和華,因為他要叫認識他的知識充滿全地。 第三章 在耶和華的面前肅立;紀念祂的大能 這個答覆將先知的心帶回到耶和華的面前,又引導他仰望耶和華在百姓中間以恩典興起神的作為,使他回憶起耶和華與子民起初的愛,那時祂為百姓而顯現,從祂的聖山中出來,摧毀了一切阻礙,在祝福中建立祂百姓。 當先知記起祂的大能時,不由得戰慄了,但他意識到這乃是在患難的日子全然得到安息之泉源,因為那時候毀滅者要起來侵犯這百姓。 認識耶和華而得到蒙福的結果 他在預言結束時談到了所有這一切寶貴的功課所帶來蒙福的結果,這些功課充分地表達了對耶和華全然的信靠。他要因神而歡欣、喜樂,即使一切福分都落了空。耶和華就是他的力量,他所信靠的,是他的依靠,祂必會使他穩行在充滿福分的高處,又因祂的愛使他的腳如同母鹿的蹄。 再沒有甚麼比神聖靈心意的演變過程更奇妙的了:先是由神產生的憂傷與焦慮,再是神為叫人明白和加深信心的力量而做出的答覆——以便叫人的心靈可以完全與祂相交。 在這一點上應當說明,這裡特意出現了拜偶像的欺制者,儘管先前的入侵也被加以描述了,因為這才是先知憂心如焚的直接原因,所以這裡專門指出了迦勒底人。我們知道,就是他們要將神的百姓擄去。 預言的總結 總括來說,在這位先知身上我們看到了神的答應,這答應是為了叫愛慕神之百姓忠實的心得到安慰(因他們是屬於祂的,所以對他們中間所看見的罪惡而痛心,又更為落在他們身上的審判而痛苦),也解釋了祂的信心之路,以及祂信守祂自己所作的應許。祂知道壓制者,但義人必因信得生。 作者簡介: 達秘(J.N. Darby)為英國弟兄運動的推動者之一。他的思想在十九世紀末的英國及美國敎會深受歡迎,是美國基要派的重要支柱,對華人敎會影響至巨。他的《聖經要略,Synopsis of the Books of the Bible》為釋經準則,深受倪柝聲和江守道所推崇。 哈巴谷書小組查經問題討論(全書)(作者不詳) 哈巴谷書小組查經問題討論 第一章 1. 哈巴谷的話和神的話在此書中各占多少篇幅? 2. 當身處患難困苦時,我們有何感受? 3. 不少第三世界國家處於饑荒、戰爭中,這是否神的不公呢?神在其中有何心意呢? 4. 哈巴谷先知愛國的情懷與愛國詩人屈原相比,有何相同與不同之處? 5. 向神訴哀與向神怨言有何分別? 6. 疑惑會引致甚麼罪? 7. 向神訴哀與可良益?神又如何體會我們的困惑? 第二章 1. 當我們對神所作的事疑惑時,應如何行呢?你有否此經驗呢? 2. 面對奸惡不公之事,沉默忍耐是否正確呢?神看見這些卻為何靜默不語呢? 3. 神的話能加我們力量,你有否此經驗呢?知道與真知道有何分別? 4. 聖經對於忍耐有何敎誨?為何人需要操練忍耐?參羅五3-5 5. 信心的特質是甚麼呢?迷信和相信有何分別呢? 6. 試比較加二20及哈4? 7. 人最得意有成的時候,就是最易受試探之時。為什麼?驕傲的本質是甚麼?聖經有什麼敎導? 第三章 1. 神用惡人的目的何在呢? 2. 信心至終的考驗是甚麼呢?試按你個人的體驗與哈巴谷作一比較。 3. 試比較哈巴谷與約伯之異同。 4. 救國心切的摩西,卻在米甸渡過寂寂的四十年,至八十歲才被召。年少被膏的大衛,卻逃避掃羅的追殺十多年之久,至三十歲才登基作王。滿有愛心的老約翰,眼見敎會漸被謬理和假人入侵,卻孤獨地身處拔摩島。當中有何深意呢?這對我們人生有何啟示呢? 天災人禍:神的信實與人的忠誠(雷建華) 天災人禍:神的信實與人的忠誠 每當有天災人禍的慘劇發生,如今年在四川的512地震、緬甸的風災等,信徒或非信徒都不禁會問:神在哪裏?為何神不拯救?為何神容許如此的悲劇發生?神是如此殘酷的嗎……? 猶太人在歷史上可謂歷盡滄桑,他們面對不少天災人禍,舊約書卷記載了他們的一些反應。他們發出的問題與現代人在類似處境下的問題相若,這或許可以說是人對天災人禍的自然反應吧! 舊約先知哈巴谷面對災難時,曾對神的沉默感到不滿,質疑神的公義。哈巴谷書以問題開始: 「耶和華啊!我懇求,你不垂聽,要到幾時呢?」(哈一2) 耶和華的回答(哈一5-11)並沒有消除先知的不滿,反而引發哈巴谷更多的質疑: 「耶和華我的神,我的聖者啊!你不是自古就有的嗎?」(哈一12) 耶和華第二次回答(哈二4)是全書中最關鍵的經文,亦是我們耳熟能詳的金句之一:「義人必因信得生。」(哈二4下) 是的!我們一生從童年到老年,當遇到不如意或悲傷時,都有千萬個「為甚麼」想問,而問題最終的關鍵仍在於「信念」。無怪一位拉比在《他勒目》中說:「傳給摩西的誡命有613條……大衛撮為11條,……以賽亞撮為6條,……彌迦撮為3條,……以賽亞再撮為2條,……而哈巴谷就撮至1條:『義人因(他的)信得生』(哈二4)。」 「信」的意思在《和合本》及以上的《新譯本》都理解為人對神的信(參來十一38;加三11),這字亦可譯為「信實」。耶利米哀歌就這樣談及神的信實:「每天早晨都是新的;你的信實多麼廣大!」(哀三23)那麼「義人必因他的信得生」的「他」可否指神?亦即是說:義人必因他(神)的信實而活(參羅一17)。上文的二章第3節描述神的可靠性支持「神的信實」這看法。但兩種解釋也不一定互相排斥,哈巴谷書第三章就把神的信實和人對神的忠誠這兩個觀念結合起來。哈巴谷描繪神在以色列民歷史中的信實(三7-16),尤其是出埃及的拯救,然後肯定他對神的認信(三17-19)。 面對天災人禍,要處理的並非單是理性的「認知」。災難越是接近我們,如發生在我們的親友身上,情緒的牽動也越會挑戰理性的「認信」。因此,神學家、聖經學者等在災難的衝擊下亦可「認信」崩潰,這並非他們失去對神在理性上「認知」的能力,而是理性在無情災難的衝擊下,一時被情緒掩蓋了!柔弱的「信心」也備受考驗,在僅有一線曙光的盼望和黑暗無助的沮喪之間搖擺(參哀三21-60)。 筆者在2004年海嘯事件後曾說:「讓我們不要責備人的苦訴,而是容許哀傷的人有機會人性地表達他們哀痛的感受,鼓勵他們堅持對神的信念,懇切地為他們禱告。這也是我們對海嘯中有親友遇難的人可有的安慰和鼓勵。」(<苦訴中的信心:耶利米哀歌的反思>) 在這時刻,讓我們同樣地關心在四川地震中有親友遇難的弟兄姐妹吧! 哈巴谷的禱告(賈玉銘) 本書所記載,多半為哈巴谷的禱詞。我們看他的禱告,可知他是一個禱告的人,是個禱告有信心、有能力的人,大可以為我們的模範。雖然舊約時代的信徒,與新約時代的信徒的禱告,顯有不同,不論是態度、是關係、是倚靠、是禱告的目的等皆有分別。如舊約時代多存敬畏,新約時代多有親密;舊約多有形的、物質的,新約則多為無形的、屬靈的。以摩西與保羅的禱告相比,可立時看出彼此不同之處。但我們看哈巴谷禱告,卻仍對我們有極大的幫助。試略言其祈禱的態度: 一、為會眾衰敗傷痛的禱告(1:2-4,12-17) 似乎他在黑房子裡的禱告,不像雅各禱告到天明。 (一)哀求(1:2-4) 是因國家多罪,真理埋沒,在暗無天日中,向神哀求。所最痛心者,好像雖然呼求,卻無效力。 1、不應允——“我呼求你,你不應允,要到幾時呢。” 2、不拯救——“我因強暴哀求你,你還不拯救。” 3、不理會——“你為何看著奸惡而不理呢。” 4、不顯明——你既不應允、不拯救、不理會,“因此律法放鬆,公理也不顯明。惡人圍困義人,公理顯然顛倒。” (二)詰問(1:12-17) 因哈巴谷哀呼,神示以迦勒底人必行討伐。哈巴谷心甚不安,而詰問神。 1、為何看著不理呢?“耶和華啊,你派定他為要刑罰人,設立他為要懲治人。”但是“你眼目清潔不看邪僻,不看奸惡。行詭詐的,你為何看著不理呢?” 2、為何靜默不語呢?以色列人雖然有罪,但迦勒底人更有罪。“惡人吞滅比自己公義的,你為何靜默不語呢?” 3、為何使人遭遇慘苦呢?為何使人如魚,被人用鉤鉤住,用網捕獲呢?——這是為教會之敗亡極痛之禱告。 二、在望樓求主顯現的禱告(2:l-4)這是進步的禱告 (一)態度 “我要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觀看”(2:l上)。 1、立定志向——本段好像是與上緊連,仍是一次的禱告,但按“我要”二字,可知他是另定了一個堅決的志向,非達目的不停止的禱告,故言“我要”。 2、站在望樓——要立在高的地步,時時瞭望著教會有何危險,有何仇敵,有何需要。 3、時刻儆醒——站在守望所,立在望樓上是表明一種儆醒謹守的態度,毫無倦怠困憊的樣子。 4、急切等候——站在那裡,也是表明一種等候,且是急切等候的態度。 (二)希望 “看耶和華對我說什麼話,我可用什麼話向他訴冤”(2:l下)。 1、要得主的指示——“看耶和華對我說什麼話”。祈禱是神人雙方的事,屬靈的電話打通了,自然得天上的迴響。 2、要訴我的冤屈——“我可用什麼話,向他訴冤”?不論在我們心中受了什麼壓迫,有何疑難,都可在神前陳述,心中立時就得安慰。質言之,祈禱的希望,第一,即得了主的“耳朵”,聽見我祈禱的聲音;第二,即得了主的心,把他的心意指示我。 (三)結果(2:2-4) 希奇啊!哈巴谷一上到望樓上,即放大了信心的眼光,也即得了主的眼光,使他在望樓上所得到的指示,竟遠超他所希望的。即神不但把事情的終局,完全顯示與他;並且把屬靈救恩,顯然昭示於他。他這一次上到望樓上,站在禱告的高地步上,即信心的地步,靈性的高地步上,便發現了最大最要緊的榮耀救恩。可見一個信心偉人上到望樓上祈禱時,亦即教會最蒙恩時。今日會中有先知之責者,是否常用信心在較高的望樓上禱告呢? 1、關於歷史的——哈巴谷在望樓上禱告所得的結果,關於以色列歷史方面的: (1)要清楚宣示(2:2)。因關係之重要,要傳報於各處,快快傳報,跑到各處,隨跑隨讀,讀與各地之人聽,而且寫出來,也可傳於後世。 (2)要等待主的時候——此默示必要應驗,也必快快應驗,但還須稍待時日。這默示的應驗,即關於巴比倫敗亡等事,還要遲延,必須等待主的時候來到。 (3)義人必因信得生——主的默示既然要等到主的時候方可應驗,一般目中無神、不信神默示的人,不免自高自大,心不正直,不信默示,不以神的話為然,時日一到,終逃不了神的判斷,但那些敬畏神的義人,以信等候神旨意的人,終必因信而得生。堅持信心到底,不疑惑神的默示,到了主的時候,即看見主的救恩來到。這不但是關於第一次巴比倫傾倒,以色列民得解放說的;也是指著在末後的日子,巴比倫還要第二次傾倒,使以色列人再一次蒙拯救說的(啟18:l-24)。 2、關於靈意的——按著聖經,不但有有形的巴比倫,也有無形的巴比倫,此無形的巴比倫,把世界一切人類,全都擄去。惟賴主的救恩,“義人可因信得生”,民即賴主的救恩,可“因信稱義而得生”,永遠解脫巴比倫的俘擄。此即全部聖經的要義,為主大能的榮耀救恩。先知哈巴谷一次在望樓上祈禱,關係如此重大,可見今日會中的先知人,當如何登較高的望樓,為教會盡守望之責呢? 三、求主復興工作的祈禱(3:1-19) 第三章是哈巴谷的禱告,也是他的詩篇,用了詩篇的體裁與譜調,且三次用“細拉”。這是哈巴谷最高的禱告。第一次是為教會失敗,教會遇難與主辯論,向主詰問所發怨歎的聲音。第二次即站在望樓上,擴大了眼光,向主發表他的希望。第三次不但是上瞭望樓,也是昂首天外,好像看見了主的榮光,在那裡求主即刻復興教會的工作,並在那裡高聲歌唱讚美。 (一)對於主 1、主的工作——一則,求主復興他的工作,即求主復興他百姓的工作。教會的工作,他自己榮耀的工作,求主快快復興這工作。二則,求主在這些年間復興工作,即求主勿再遲延,要在這些年間復興他的工作、復興他的教會、救濟他的子民。三則,把他自己顯明出來,“救主以色列的神啊,你實在是自隱的神”(賽45:15)。求你現在不要再隱藏,要速速顯明出來;不但把你的工作顯明出來,也要把你自己顯明出來。 2、主的榮耀(3:3—4)——“他的榮光遮蔽諸天,頌贊充滿大地。他的輝煌如同日光,從他手裡射出光線,在其中藏著他的能力。” 3、主的得勝(3:8—9)——“耶和華啊,你乘在馬上,坐在得勝的車上……你的弓全然顯露……” 4、主的拯救(3:13上)——“你出來要拯救你的百姓,拯救你的受膏者”,按“拯救你的受膏者”,宜作“為了你受膏者之救恩”。神不但救他的選民脫離仇敵,更是在他的受膏者耶穌基督裡,為一切被擄的百姓,施行拯救,他是施行拯救的神。 (二)對於己 1、我的敬畏(3:2上)——“耶和華啊,我聽見你的名聲,就懼怕。” 2、我的依靠——(3:l7-l8) 3、我的喜樂——(3:l8)我的喜樂不在主以外。 4、我的力量——(3:l9)“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 這三次禱告,是緊相連的:第一次是先看見教會衰敗,心中傷痛向主哀呼。第二次不但哀呼,且在望樓上,借著禱告作了教會的守望者,求主為教會的緣故,即速顯現。第三次則一面求主復興教會,一面在那裡讚美主,因為主的旨意美善,主的作為奇妙。 哈巴谷的預言(賈玉銘) 哈巴谷全書所載,幾乎都是預言,即預言迦勒底人如何侵伐猶大(1:5-11),並迦勒底人所要受的懲罰,有五種“禍哉”臨到他們(2:5-13,15-19),以及神借此所顯的榮耀。其中有數節是新約曾經引證者,合此數節論,是可以表顯神的計畫: 一、不易信的一奇事(1:5;徒l3:41) 神對於他的國,並他所愛的選民,有一永遠的計畫,此計畫之成功,是由於神自己的作為。神說:“你們要向列國中觀看,大大驚奇;因為在你們的時候,我行一件事,雖有人告訴你們,你們總是不信。”(1:5)這一件事是關於神國成功的一個過程,卻也是關於選民的一種經過,即他們要經過播散的苦難。一則,這種苦難是顯然的,“你們要向列國中觀看”。二則,這種苦難是令人可驚奇的,要“大大驚奇”。三則,這種苦難是神自己施行的,“我行一件事”。四則,這種苦難是人不易相信的,“雖有人告訴你們,你們總是不信”。 1、這件事應驗於迦勒底人之擄掠(1:6-11)。 2、這件事更應驗於羅馬之驅散——保羅在彼西底的安提阿講道時,曾引證哈巴谷的話(見徒l3:38,40,41)。 二、快要臨到的日期(2:3;來l0:37—38) 關於哈巴谷的默示,有一個日期,這日期是特別的。一則,是一定的,是神所定的,神為他一定的事工,皆有一定的日期,是神特別定規的日期。二則,是必要應驗的,“快要應驗,並不虛謊”。三則,是需要等待的。“主所應許的尚未成就,有人以為他是耽延,其實不是耽延,乃是寬容……”(彼後3:9)。到了神所定的時候,是“必然臨到,不再遲延”。這日期,固然是指先知哈巴谷的默示所表顯的,卻更是指著主再來。因為在寫希伯來書的人引證此言:“因為還有一點點時候,那要來的就來,並不遲延”(來10:37),即把“默示”二字,換作“他”。本節按原文直譯為:“還有一點點的時候,他,那要來的就來,決不遲延”。這話明明是指耶穌必要二次再來說的,因猶太人被趕散天下,被圈在不信中,究竟到何時為限呢?即到耶穌再來,那是神所定的日期,是一個一定的日期,那日子必要快到,現在雖像是耽延,不過還有一點點時候,他——那個快要來的,就來,是決不遲延的。 三、信仰上最大的標題(2:4;羅l:17;加3:11-14;來l0:38) 當主尚未回來之前,以色列會眾播散在世界各地的生活,流亡艱苦,不堪言狀。在這流亡生活中,最要緊的是信心。所以在本處,即大書而特書地說‘義人因信得生”。新約中屢次引證此言: (一)引證此言指著異邦(加3:ll-14) (二)也是指著猶太(來10:38;何3:4) (三)更是指著猶太和異邦(羅1:l6-l7,ll:26-27) 四、世界的黃金時代(2:14;賽ll:9-12) 當主二次再來,不但雅各全家都因信得生,而且“世上的國成了我主和主基督的國”。到那時,“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好像水充滿洋海一般。”此即世界的黃金時代:一則,世界的勞苦歎息已過去,如以上所言,不論選民、異邦,全世界皆充滿了罪惡,滿了痛苦。何幸有一天,這各方面的痛苦都在止息,連萬物也要一同“得享神兒女自由的榮耀”(羅8:21-23)。二則,認識主的知識要充滿遍地,世界一切痛苦、一切失敗,全因不認識耶和華而來。到那日,認識耶和華的知識,要充滿遍地,如水充滿洋海。這種屬靈的知識,是極“榮耀”的,是神的榮耀,也是人類的榮耀。人類不認識主,即失去了人的真價值,即失去了人的真榮耀。 五、全地一致的崇拜(2:20;啟31:3) 現世代人的信仰極複雜,但有一天: (一)“惟耶和華在他的聖殿中”——惟他是神,他的帳幕要在人間,要和人同住。“據我們的仇敵自己斷定,他們的磐石不如我們的磐石”(申32:31)。“製造者依靠這啞巴偶像有什麼益處呢?”(2:18-19) (二)“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肅敬”——此時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既充滿遍地,如水充滿洋海,萬口都頌揚主,萬膝都跪拜主。“從日出之地到日落之處,耶和華的名是應當讚美的”。所以全地都在主面前肅敬靜默,虔誠崇拜。 此五種預言,有很自然的次序,是從猶大家被擄,說到他們被趕散天下,直到耶穌二次再來,千禧年國成立,基督為王。到那時,要看見主的榮耀充滿大地,惟耶和華在他的殿中,全地的人,都當在他面前肅敬靜默。 哈巴谷的信心(賈玉銘) 哈巴谷是信心的先知,全書所論,也是信心的問題。用信心的眼光,在仇敵得勝的時代,看到仇敵的失敗;在神發怒的時候,看到神的榮耀;在同胞遭難的時候,看到同胞的福樂;在全世界擾亂不堪、公理不顯、是非顛倒,如同陰雨彌漫的時候,看見青天白日之晴光。信心的眼光,真是奧妙;信心的能力,真是希奇。 一、以信詰問神(1:2-4,12-17) 其所以詰問神,是因其深信神之神格: (一)信神是永在的——“從亙古而有”(1:12) (二)信神是聖潔公義的(1:3,12-13) (三)信神是聽人祈禱的(1:2)——在此,哈巴谷所以大膽詰問神,正是因為他篤信神的神格,他是永遠可靠的,樂意聽人禱告的神。 二、以信稱義得生(2:4) 此乃聖經中最要之經節,是關於通道之大題,是救恩之金句。新約書內而再而三地引證此言,不但是以此言之關係,有猶太、異邦之不同,也是在各處所注重的不同: (一)是重在“義”(羅l:17) (二)是重在“信”(加3:1l-14) (三)是重在“生”(來l0:38) 三、以信立于望樓(2:l-3) 我們讀這段經文,使我們最深地感覺: (一)各教會中急需有守望樓 (二)更需要有人站在守望樓 (三)急需而又急需者,是有人以信站在守望樓——哈巴谷因為有信,即站在守望樓上:一則,在那裡作了會眾的眼目“立在望樓上觀看”。二則,在那裡替會眾儆醒。會眾往往自己不知儆醒,需要有人替他們儆醒代禱。三則,在那裡憑信心忍待神的回答,如得不到神的回答,即站在那裡等候不離去,直到“看耶和華對我說什麼話”。四則,在那裡代會眾申訴,即代表會眾把他們的心願、冤枉,向神申訴。 四、以信說預言 哈巴谷預言了多少關於後來的事,莫不是憑信而言。他寫書之要旨,即多論神隱密之眷顧。神既眷顧他的子民,那以勢力為神,像風猛然掃過,殘忍暴虐,過分苦待神子民的人,神能不報復他們嗎?所以本書二章五至二十節,有五個“禍哉”,說到迦勒底將要遇的災禍: (一)因其驕狂縱欲(2:5-8) (二)因其貪財不義(2:9-11) (三)因其肆行殘暴(2:12-13) (四)因其沉緬於酒(2:15-17) (五)因其拜像崇邪(2:18-19) 五、以信奮興教會(3:2)(弗2:10;林前3:9) 神的葡萄園也即神的教會,神決不任憑他的工作荒廢,他的教會衰敗。猶大雖一時經敵人蹂躪,但神必復興他的工作,重新建設他的教會。看教會歷來奮興之經過: (一)本是出於神的旨意 (二)神將此旨意放在愛教會的人心中 (三)愛教會者即為教會奮興禱告 (四)神即允人禱告,而復興他的教會 我們看哈巴谷的禱告,正是奮興教會的禱告。他是當時的奮興家,奮興的烈焰是在他心中著起來,所以神就借著他奮興了教會。 六、以信安度生活(3:17-18) (一)以物質言之(3:17)——本處所言是兵禍以後,荒旱的現象。無花果、葡萄酒與橄欖油三者皆猶太人生活中之日用品。舊約用此三種樹代表猶太人;新約用以表明基督的信徒。以無花果取其不花而果;葡萄取其生命豐盛;橄欖取其出油。此三種樹皆不效力,可知生活之艱難。而且因戰事影響圈內無羊,棚內無牛。處此艱苦環境中,仍因主歡欣喜樂,非有信心,決不能有這樣快樂的生活。 (二)以靈性言之(3:19)——一則,主是我的力量,是我的靈性的力量。靠著主,凡事都能。二則,主使腳快如母鹿,奔走靈程,力上加力,“奔跑卻不困倦,行走卻不疲乏”。三則,使我穩行高處,越走越到高尚的地步。凡此莫非信心的效力。 七、以信遙望主國 (一)關於主首次來(1:5;徒l3:37-41)所行的一件令人驚奇、不易相信的事。按保羅的引證是指主首次來,關於無形之天國,猶太人不肯相信而言。且指猶太人趕散天下,將他們圈在不信之中,好救異邦人,借此而立教會,即無形之天國。 (二)關於主二次再來(2:14;賽ll:9-12)“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要充滿遍地”時,即基督榮耀的國度實現時。在哈巴谷信心的眼光中,對此榮耀國度,已實現於目前,所以說得最清楚而最確切。 在艱苦時代中更需要寶貝信心之功用,哈巴谷在猶太將要被擄之前,說了這種極寶貴、極有價值、從信心而發的預言,他自己固然因此得了安慰,以色列全會眾也必因此大得感力,可以幫助他們,在患難中不灰心。每一句信心的言語,每一件信心的行事,皆是人在患難中、憂苦中的安慰和能力。先知哈巴谷所以能懷抱神永遠的旨意,正是信心極大的效力。美哉,信心的先知哈巴谷。 哈巴谷信心的日子(賈玉銘) 基督信徒是度信心的日子,其每日生活,是信心的日子;以其平生而論,也好像一個信心的日子。從舊約的亞伯說起,哪一個屬主的人,不是度信心生活呢?哪一個不是憑信心工作呢?哪一個不是因信蒙主喜悅呢?又哪一個不是度了一個信心的日子呢?哪一個的信心愈高愈大,那一個信心生活必愈榮愈美。其信心的日子,也更顯得有價值。我們可在哈巴谷書裡,看他所經過的信心日子,于我們有何教訓: 一、信心日的清晨(2:4) 信心的先知,在他信心的生命裡,表顯出來一種生命的光亮,令多少住在死蔭地幽暗中的人,見了亮光,得了生命。當漫漫長夜已過,清晨的日光照臨時,百花開放,百鳥嗚叫,萬物好像都蘇醒起來,欣賞這有福的晨光。一個得救的信徒,他那在罪孽中,與神隔絕的生命,遽然又復活起來,也是因為得了信心的晨光照臨。這信心的晨光是什麼呢?即本處所言:“義人因信得生”。這一句話即信心生活的晨光,信心生命的由來,也是信心生命的開始。這一句話內,包含了三個要緊的字,即: (一)“信——靈生命最初的動機或起點,即在於一個“信”字。信心好像屬靈的眼,睜開即看見了真光。也好像屬靈的手,一伸出來,即從主那裡有所得。關於救恩最重要的字,在神一面是“愛”;在人一方面即“信”。信即得生命的必須,也即得生命的秘訣。 (二)“義”——人靈生命之喪失,是因為罪,使人與神隔絕,使人死在罪中。欲得靈命,非把罪的障礙消除,而在神前得稱為義不可。但在神前稱義,不是在於行,乃是在於信。“亞伯蘭信耶和華,耶和華就以此為他的義”(按原文直譯:創15:6)。此處明言,是以信“稱”為義,不是憑行成為義。按人的救法,往往是“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但按主的救恩,乃是“你當信——就必得救”(徒l6:30-31)。 (三)“生”——得救即得生,未得生命,即未得救。一個真得了救的,即是因“信”稱“義”得“生”,憑著信心稱為義,而得生命。信徒因信稱義之時,在此靈性生命之伊始,即其信心日之早晨,也即其一生靈性生命之早晨,這是何等有福快樂之時啊! 二、信心日之午時(2:l4) 本處所言是信心的正午 (一)以量言——此即救恩普世,主榮丕顯的時候,故也可稱為信心日的午時。 (二)以質言——此即個人信心日的午間。信徒屬靈生命的成長,“認識”不是理智,乃是經驗,靈、魂、身體全被道化,即道化的生命。惟信心是生命,方能活出信心的生活。 (三)以質與量言——因為以量言,於救恩的各方面,皆已親歷;以質言,於救恩的每一方面已有深切的經驗,也即到了信心日的午時了。 三、信心日的晚間(3:l7-l9) 本處所言,是指信心的暮景。信心的生活,不都是處於光天化日之中,從極黑極厚的雲霧裡,透出了美麗的彩虹,更顯得光華燦爛。就本處所論: (一)按生命言——三種樹皆表信徒,當一棵樹不發旺、不結果、不效力時,並不失望,仍然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因為生命的發展是在於主。 (二)按生活言——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不效力時,是處境最困難時,但信心的安慰與喜樂,並不因此而減少。 (三)按工作言——此時有什麼工作可作呢?還有什麼興趣去工作呢?但是信心的能力,正是在這無工作可作,或不能工作的時候,更顯出工作的能力與效率。因為“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當信心日的晚間,更是表顯了信心的功能與價值。于信心日的午間,固然看見信心的光華;于信心日的晚間,即更表顯了信心的榮耀。信心的午間與晚間,是互相表發效力的。由午間至晚間,而晚間的信心更有能力;由晚間至午間,而午間的信心,必更顯光榮。哦!基督徒的信心日,是多麼美麗啊!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古人也是“在這信上得了美好的證據”。應當“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作一個信心的先知哈巴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