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书第三十四章拾穗 【耶三十四1】「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率领他的全军和地上属他的各国各邦,攻打耶路撒冷和属耶路撒冷所有的城邑。那时,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耶三十四1 年代小注】列王纪下二十五1和耶利米书五十二4比较详细地,记载了耶路撒冷是在西底家王第九年十月初十日(主前588年一月)开始被围。耶利米书三十四1∼7的事件,最可能是在主前五八八年的初春,埃及入侵的军队暂时解围之前发生。──《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三十四1~5】耶路撒冷被沦陷: 本是对犹大的第四部分预言。耶利米本想通过宣告恢复的预言,为绝望中的百姓唤起盼望。在本文,他综述了耶路撒冷沦陷前后的信息和历史事件。本文可分为三大段:第一段(34-36章)记录了西底家作王时宣告的预言,和约雅敬作王时发生的事件 ;第二段(37-39章)记录了自耶路撒冷被困到沦陷期间,耶利米所受的患难和侮辱 ;第三段(40-44章)记录了被掳之后耶利米所作的活动。本文篇幅较长,告诉后人耶利米的信息已得到成就了。本文具有以下意义:①罪所带来的结局是极其悲惨的(罗6:23);②使后人和基督徒对来世存有更坚定的盼望(罗15:4);③真正属神的仆人,必然会遭受来自世界的苦难和逼迫,但仍须刚强壮胆(徒5:41;罗8:17;雅5:10)。 ──《圣经精读本》 【耶三十四1~7】对耶路撒冷的最后攻击已经开始,其导因是主前589年西底家的反抗。耶利米再次预言耶路撒冷的陷落(2节)和西底家被掳到巴比伦,他将要在那里平安地死去(5节)。人必烧香来为他举哀(比较约雅敬的葬礼;二二18,19)。“拉吉”。耶路撒冷西南面三十英里(24公里)。这个时候写成的拉吉书简记载巴比伦的得胜。──《耶利米书雷氏研读本》 对西底家的信息:主前五八九年西底家王背叛,巴比伦军队大举进犯,次年围困耶路撒冷,犹大城邑仅存拉吉,亚西加苟延残喘。考古文献「拉吉信件」即明载当时犹大饱受蹂躏、岌岌可危的情景。先知一再冒生命劝王投降(参37-38), 可惜西底家终未纳谏而落得悲惨结局(参王下25:6-7; 耶52:10-11)。──《串珠圣经注释》 本节至7节为先知对西底家王的警告。时在巴比伦(主前587年)最后一次围攻耶路撒冷。──《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耶三十四1~22】宣告两个预言: 本章记录了两大预言。第一是对西底家王的警告(1-7节),宣布了犹大的沦陷、西底家的被掳和死亡。第二是(8-22节)对犹大的首领和百姓的警告,因他们后悔释放仆人婢女而宣告了神的严峻审判。此预言是在B.C.587年左右宣告的,当时巴比伦军队正包围着耶路撒冷。让人惊骇的是,即便是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以西底家为首的所有犹大百姓,竟然不仅不接受耶利米的警告,而且还漠不关心。屡次警告均未能使他们回转,可见他们的心是何等刚硬。然而神却仍然施怜悯,应许西底家将平安地度过晚年,他虽然双眼失明地被掳到了巴比伦,却也没有遭到杀害,最后死在狱中(4,5节;52:11)。 ──《圣经精读本》 【耶三十四2】「“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说:你去告诉犹大王西底家,耶和华如此说:‘我要将这城交付巴比伦王的手,他必用火焚烧。」 西底家是巴比伦王在犹大设立的傀儡王;他因为背叛巴比伦王而招致围城之祸。──《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耶三十四3】「你必不能逃脱他的手,定被拿住,交在他的手中。你的眼要见巴比伦王的眼,他要口对口和你说话,你也必到巴比伦去。’」 【耶三十四4】「犹大王西底家啊,你还要听耶和华的话。耶和华论到你如此说:‘你必不被刀剑杀死,」 【耶三十四4~5】耶利米预言西底家会活满命定的岁数,带来了些许安慰。他曾亲眼目睹自己的众子被危害,自己也被剜去眼睛,或许还不如早日死去。但若考虑到流血的死亡代表咒诅,这的确是神的恩典。并且,他还得到埋葬,而并没有成为弃尸作鸟、兽之食(诗79:2),这也是神莫大的怜悯。神喜悦施恩典给自己所拣选的儿女(哀3:22,23),神的恩典是我们得以存活的惟一根据(弗2:8)。 ──《圣经精读本》 【耶三十四5】「你必平安而死,人必为你焚烧对象,好像为你列祖,就是在你以前的先王焚烧一般。人必为你举哀说:哀哉!我主啊。耶和华说,这话是我说的。’”」 「你必平安而死」:是指在「听耶和华的话」之条件下的结果(参18:1-10)。──《串珠圣经注释》 【耶三十四5 人必为你焚烧对象】殡葬礼仪颇具规模,包括为他烧香,举国哀悼,并在家冢安葬。焚烧对象与火葬无关,也不是为了掩饰病者尸体的气味,而是为了炫耀君王的财富。亚述的驱邪仪式,在君王的葬礼中十分常用。──《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三十四6】「于是,先知耶利米在耶路撒冷将这一切话告诉犹大王西底家。」 【耶三十四7】「那时,巴比伦王的军队正攻打耶路撒冷,又攻打犹大所剩下的城邑,就是拉吉和亚西加。原来犹大的坚固城只剩下这两座。」 「拉吉」:位于耶路撒冷西南卅七公里(廿三英里)。 「亚西加」:距耶路撒冷仅廿九公里(十八英里)。──《串珠圣经注释》 “拉吉”:在耶路撒冷西南48公里(30英里)。“亚西加”:在耶路撒冷西南24公里(15英里)。──《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拉吉和亚西加: 在城门守望台的遗迹中,考古学家发掘了看守拉吉城的士兵,见到侵略亚西加城的巴比伦军队所写的信(瓦片)。信是论到了西底家的大臣“基玛利”(29:3)、尼布甲尼撒王的指挥官“雅撒尼亚”(王下25:23)、西底家的本名“玛探雅”(王下24:17)以及耶利米的文士“尼利亚”(43:3)等人。这一份资料有力地证明了本书的真实性。 ──《圣经精读本》 【耶三十四7 拉吉和亚西加】这两个犹大城堡把守萨非拉的疆界,是惟一未被巴比伦侵略军攻取的两个城镇。拉吉支配了萨非拉和犹大西部全区,是犹大诸王防线的中点。这城介乎耶路撒冷和非利士城邦的中间,把守着沿海地区进入内陆的主要通道。遗址杜韦尔遗址发现了一些铜石器时代有人定居的痕迹。这地在中铜器时代第二期(作为迦南重镇)和铁器时代第二期(王国分裂后被建立为西疆要塞;代下十一5∼10)有大规模的城防设施,其城门十分壮观。拉吉虽然居高临下(其遗址高达一百五十呎),主前七○一年亚述王西拿基立围城之后依然把它攻取(参看:西拿基立的年表,进一步资料,见:代下三十二9的注释)。尼尼微王宫中的亚述浮雕,以及遗址西南角之巨型坡道遗迹,都是战况惨烈的生动证据。内中有一千五百具骸骨的千人冢,可能也是城陷的结果。这城在主前七世纪末重建,但从此不能恢复亚述时代的重要性。 耶利米时代巴比伦围城的文字记录,是在城门口卫兵室出土的二十一块陶片书函(见:下一段的注释)。亚西加(札卡利亚遗址)位于拉吉北面十一哩,耶路撒冷西南十八哩。这个俯瞰以拉谷的遗址面积只有一英亩。但由于它的高度是海拔一千三百呎,作为山寨很有价值(撒珥根二世的亚述记录曾经提及这城)。一封拉吉书函提到亚西加的烽火灭了──这对于拉吉和耶路撒冷来说,是极为不祥的征兆。──《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三十四7 拉吉书函】拉吉书函一共由二十一块用来写字的陶器碎片(其实只有十二片才是真正的信件)组成。这些陶片(称为 ostraca)是由斯塔基(J. L. Starkey)所领导的英国考古团,于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八年在杜韦尔遗址发现的。这些书函是以苇笔和煤烟调和的黑色墨汁,用一种草写体的希伯来文字写作的。发现地点是城门口卫兵室的遗址。这些函件相信是主前五八九至五八七年尼布甲尼撒侵略犹大时,这个城堡的司令官写给耶路撒冷之信件的副本。这些书函反映了军纪在非常时期的瓦解,描述与支持犹大的埃及谈判,以及守军发现邻近之亚西加烽火熄灭时的绝望情况。──《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三十四8-9】「西底家王与耶路撒冷的众民立约,要向他们宣告自由,叫各人任他希伯来的仆人和婢女自由出去,谁也不可使他的一个犹大弟兄作奴仆。(此后,有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 【耶三十四8~11】西底家劝百姓释放他们的希伯来奴隶(这些奴隶理应在六年后便可重获自由;出二一2),希望借此感动神去解除巴比伦对耶路撒冷的围攻。但当消息传来,指巴比伦人因迫近的埃及军队而暂停对耶路撒冷围攻,重新集合兵力对抗埃及人的时候(三七5),那些奴隶主人感到危险已过,便强迫奴隶重返侍从的岗位。──《耶利米书雷氏研读本》 兵临城下,危难当前,西底家王与百姓立约,要释放希伯来人奴隶;这是律法上的定例(13∼16节;申十五12)。他想藉此感动神伸手挽救危城之困。但是当他们听到营救的埃及军已近,巴比伦军将要撤退的时候(三十七5),又强逼已释放的奴仆回来服侍。根据奴仆法律,重获自由的奴仆,可以离开主人,也可以选择永远归属于主人(出二十一5∼6)。因此这行动表明没有真正顺服神命令的意愿。──《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耶三十四8∼11 宣告自由】西底家为全体希伯来债奴宣告自由的非凡行动,是在巴比伦军开始围攻耶路撒冷(主前588年一月),和埃及军入侵巴勒斯坦为他们暂时解围(588年夏)之间的一段时间发生。至于释放这些人的目的,是否只为增添守城的兵源,还是与出埃及记二十一2∼6、利未记二十五39∼55、申命记十五2∼3的奴隶律法有某些关系,已不可考。在古代近东,新王在即位的第一或第二年会颁布法令,释放(因欠债)被囚的人(这法令以后又会定期宣布)。例如:在旧巴比伦时代,阿米萨杜卡王(主前十七世纪)以沙马士名义取消了所有债务。故此本节所描述的「禧年」主要是与(因经济或法律理由)欠债者和释放债奴有关。这个巴比伦法令和以色列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证据得到神明的认可,只是君主心血来潮的结果。──《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三十四8~22】对背信的百姓之宣告:当巴比伦围困耶路撒冷时,西底家曾率贵胄,众百姓订立一项正式誓约,释放该城所有的仆婢。这项契约的动机可能为权宜之计,因战时粮食缺乏,农地荒芜,奴婢反而是累赘负担,何况军队也须抽调壮丁保卫城池;此外有些主人确是为实践律法的要求而赞同此举。不料巴比伦军队因埃及出兵而暂时撤退(主前五八八年),该项誓约便遭破坏,得释的仆婢又再被强逼服奴役,先知遂宣告神对该项背信行为的审判,暂撤的巴比伦军队必卷土重来,犹大必沦为焦土。──《串珠圣经注释》 【耶三十四8∼22
对背信的百姓之宣告】当巴比伦围困耶路撒冷时,西底家曾率贵胄,众百姓订立一项正式誓约,释放该城所有的仆婢。这项契约的动机可能为权宜之计,因战时粮食缺乏,农地荒芜,奴婢反而是累赘负担,何况军队也须抽调壮丁保卫城池;此外有些主人确是为实践律法的要求而赞同此举。不料巴比伦军队因埃及出兵而暂时撤退(主前五八八年),该项誓约便遭破坏,得释的仆婢又再被强逼服奴役,先知遂宣告神对该项背信行为的审判,暂撤的巴比伦军队必卷土重来,犹大必沦为焦土。──《串珠圣经注释》 【耶三十四10】「所有立约的首领和众民,就任他的仆人婢女自由出去,谁也不再叫他们作奴仆。大家都顺从,将他们释放了。」 【耶三十四11】「后来却又反悔,叫所任去自由的仆人婢女回来,勉强他们仍为仆婢。」 后来却又后悔……仍为仆婢: 犹大百姓先是按耶利米的命令放了仆人婢女,不久之后却又勉强他们仍为仆婢。这种行为:①是欺骗自己良心的举动(加6:7;提前1:19);②违背了神的律法,亦即若没有特殊理由,就不得勉强已释放的仆婢重新为奴(申15:12-18);③故意违背了在神面前所许的愿(15节)。 ──《圣经精读本》 【耶三十四12】「因此,耶和华的话临到耶利米说:」 【耶三十四13】「“耶和华以色列的 神如此说:‘我将你们的列祖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的时候,与他们立约说:」 【耶三十四14】「你的一个希伯来弟兄若卖给你,服侍你六年,到第七年你们各人就要任他自由出去。只是你们列祖不听从我,也不侧耳而听。」 逢第七年、禧年释放希伯来仆婢本是摩西律法所定的(参串)。──《串珠圣经注释》 你的一个希伯来弟兄……要任他自由出去: 根据旧约的律法,希伯来仆婢在服事六年后,必须得到释放(出21:1-11;利25:39-55)。这种规定可以说是体现了神对希伯来人的特殊眷爱。圣经以“希伯来”(9节),“以色列”(2节)及“犹太人”(太2:2)。称呼拣选担当旧约历史主角的民族。这些名称虽然指同一个群体,却有些微妙的差异,使用在不同的情况中:①希伯来人:“希伯来”总体上是指从阿拉伯分出来的闪族亚兰支派,亦即这是指包括腓尼基、亚摩利、摩押族类在内的西北闪族,区别于亚卡得和亚述巴比伦人所属的东北闪族。但圣经却按其狭意特指亚伯拉罕的后裔,强调了作为选民的血统意义。(林后11:22;腓3:5)。其实,希伯来人是混血民族(出18:1-7;民12:1;士1:16;4:11),有时会接纳另外一个民族(代上2:55)。关于“希伯来”的语源有以下见解:i.源自闪族家谱中的“雅弗”(创10:21;11:15,16);ii.亚伯拉罕曾出吾珥,路经哈兰,渡过幼发拉底河而抵达了迦南地(创11:31-12:9)。根据这一点,有人认为此词源自“渡过来”一词;iii.根据被发现的古代泥板来推测, 此词应指“迦南地的征服者”。②以色列人(Israelite):如果把亚伯拉罕视为希伯来人的祖先,那么应该包括他的后裔摩押、亚扪(创25章)和以东(创36:1)。与此相反,以色列是指明确地排除了上述族类,是“雅各的后裔”,其范围较狭窄。然而,以色列包含着,一是迁移到埃及之后,再定居于迦南的雅各之后,另外一类是归入雅各之后的迦南土著民。因此,这句话具有事奉耶和华神的宗教共同体之意,此含意要远胜于血缘意义。③犹太人(Jew):意指“生活在犹大的人”,自被掳归回到今天,均用于指思想、血统上的选民共同体和个人。在新约时代(耶稣时代和初期教会时代),犹大人将血统上的优势吹捧到极点,认为只有他们这些亚伯拉罕的后裔,才能得到神的基业,从而陷入极度的属灵骄傲,固守彻底的封闭主义(约8:33-40)。然而,拯救并不来自血缘上的遗传,唯有信靠耶稣基督的人才能得救(徒4:2)。使徒保罗正是从这种角度强调希伯来人的优势,在神面前起不到任何功效(罗3:9,10;腓3:5)。尤其是彼得主张只有在耶稣基督里的人才是属灵意义上的选民和以色列人(彼前2:9,10),从而否定了犹太人在血缘上的优势。──《圣经精读本》 【耶三十四14 安息年自由出去】请参看:出埃及记二十一2∼6;利未记二十五39∼55;申命记十五2∼3的注释。这些都是讨论在第七年或禧年释放奴隶的事。──《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三十四15】「如今你们回转,行我眼中看为正的事,各人向邻舍宣告自由,并且在称为我名下的殿中、在我面前立约。」 【耶三十四16】「你们却又反悔,亵渎我的名,各人叫所任去随意自由的仆人婢女回来,勉强他们仍为仆婢。’」 「亵渎我的名」:这是因他们曾指着耶和华的名起誓但又没有诚意守诺言(见利19:12)。──《串珠圣经注释》 与11节一脉相通,指犹大人无视神的律例重新勉强曾经释放的奴仆服事自己。外邦人都彼此守约,并遵行对自己的神所许的愿,而事奉独一真神的百姓竟不遵行向神许的愿,这无异于是在自取羞辱,更是在亵渎神。由此可知,遵行律法不仅能够荣耀神,同时也有益于自己(诗1:2,3)。勉强他们为仆婢: 意指“使用暴力或强迫对方屈从”,间接地暗示官长和百姓对仆人使用了暴力。 ──《圣经精读本》 【耶三十四17】「所以耶和华如此说:‘你们没有听从我,各人向弟兄邻舍宣告自由。看哪,我向你们宣告一样自由,就是使你们自由于刀剑、饥荒、瘟疫之下,并且使你们在天下万国中抛来抛去。这是耶和华说的。」 「抛来抛去」:见15:4注。──《串珠圣经注释》 “我向你们宣告一样自由”是讽刺讲法,即谓他们既然不肯给予为奴的同胞自由,神便要叫他们受国破家亡苦难的“自由”。──《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耶三十四17~22】对百姓的警告: 百姓曾叫任意自由的仆婢回来,勉强他们重新服事自己,从而亵渎了神的圣名。本文描述了将要临到的审判。他们虽然曾通过耶利米而听到了神的的预言得到警告,但是他们仍然有意地漠视,甚至因油蒙了心而没有一丝恐惧(太13:15;徒28:27)。因此,神必然对他们施行审判。本文蕴含以下两个属灵教训:①随机应变的悔改无法消除审判<21节;路13:3-5,关于悔改>;②必须如实遵行所许的愿(诗15:4;传5:4)<民30:1-16,关于许愿和起誓>。 ──《圣经精读本》 【耶三十四18 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将祭牲切为两半作为立约典礼步骤之一的仪式,只于本段和创世记十五9∼10(请参看该处经文的注释)出现。旧巴比伦的马里书函,以及主前八世纪阿班(Abban)和雅霖林(Yarimlim)之间的亚兰文塞菲雷条约,都是古代近东的对应例子。两篇文字都提到过将牲口切为两半。这一类祭礼的象征意义,是以生动的图画,表示背约者会有什么遭遇。埃及入侵暂时为耶路撒冷解围之后,犹大的地主强逼欠债者重为债奴。他们违背了在耶和华面前所立的庄严誓言,因此将会受到极可怕的惩罚。──《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三十四18~19】「犹大的首领、耶路撒冷的首领、太监、祭司和国中的众民曾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从其中经过,在我面前立约。后来又违背我的约,不遵行这约上的话。」 “将牛犊劈开,分成两半”。古代确认盟约的方法,这里用于处理奴隶的事(8节;比较创一五9∼17)。──《耶利米书雷氏研读本》 「将牛犊劈开」:是古代近东的缔约仪式,象征背约的一方将承受的咒诅。──《串珠圣经注释》 “将牛犊劈开”是古时人订立盟约的手续(创十五9∼17)。这里指应释放奴仆的约(8∼9节)。在神面前立约又毁约是罪。──《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耶三十四20】「我必将他们交在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手中,他们的尸首必给空中的飞鸟和地上的野兽作食物。」 所有违约不让奴隶自由出去的人将要死。──《耶利米书雷氏研读本》 【耶三十四21】「并且我必将犹大王西底家和他的首领交在他们仇敌和寻索其命的人,与那暂离你们而去巴比伦王军队的手中。’」 【耶三十四21 巴比伦退兵】埃及法老森美忒库二世在位之时,大部分工夫都花费在试图收复上一任法老尼哥二世,被尼布甲尼撒所夺取的腓尼基和巴勒斯坦失地。犹大反叛巴比伦,在很大程度上是倚仗埃及支持的承诺(拉吉书函提到这一点)。主前五八八年初夏(见:结三十20∼26)埃及法老阿普里斯(主前589年即位)最后入侵南巴勒斯坦,犹大人和被掳者的盼望似乎得到了实现。除了这支军队以外,埃及海军又开往推罗,迅速控制了该区(希腊史家希罗多德记载了这件事)。尼布甲尼撒因此被逼从耶路撒冷撤退。但埃及人迅速溃败(大概发生在迦萨一带),五八八年夏末耶路撒冷再度被围。──《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耶三十四22】「耶和华说:‘我必吩咐他们回到这城,攻打这城,将城攻取,用火焚烧。我也要使犹大的城邑变为荒场无人居住。’”」 【思想问题(第34, 35章)】 1 在兵临城下之际、神仍给西底家机会悔改,他若听从神的话必能平安而死(34:4-5)。他有否把握这最后机会?参34:8-11。今天你有否拒绝神给你的机会? 2 在34:13; 神提及释放奴婢的律例时,为何特别声明这律例是神将列祖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之时设立的?这与下文所说神使百姓自由于刀剑饥荒瘟疫之下(17)有何特别之处?这些给你什么提醒? 3 众民宣告释放奴仆,不但君民立约,且是在圣殿里,奉神的名进行,并有劈牛为二,从中经过的庄严仪式。为何这些都不能保证约的执行? 4 危险一过,犹太百姓由上至下即反悔,再次奴役仆婢。这对人性有何提示?这又是否你的写照? 5 若你是当日利甲族的一分子,你能想到违背先祖吩咐的一些合理原因吗?参35:2, 11及6注。利甲族人始终如一地履行先祖遗训,选民却没有听从神不断藉先知所说的话。你对神的忠贞比起利甲族人又如何? 6 神欣赏利甲族人遵守先祖吩咐的做法,并给他们赏赐。今天,你是否晓得欣赏别人的长处,加以学习并褒扬? ──《串珠圣经注释》 【耶三十四1∼三十五19】本书第一部分至三十五章结束,耶利米的警告用对历史的回顾作结,故此二章可视为前半部的附录。──《启导本耶利米书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