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詩篇第一百三十篇拾穗

 

【詩一百三十篇題註】「上行之詩。」

         這哀歌包括懇求神施拯救(12),預期神的赦罪(3~6)和勸勉以色列人信靠耶和華(78)。這首朝聖者的詩篇(參看詩一二○的腳註)也是懺悔的詩篇(參看詩六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悔罪詩”(看六篇題解),也是“上行之詩”。詩人見證神是可倚靠的,自己雖是罪人,神一樣聽他的呼求。――《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個人的祈禱詩。1~2  祈求的內容;3~6  祈求的基礎:詩人求神赦免罪孽,且逼切等候信靠;結語:詩人勉勵同胞信靠耶和華,因 有不變的慈愛,願意施行拯救。――《串珠聖經註釋》

         等候神的救贖: 這首作者不詳的詩是七首懺悔詩之一(6323851102130143)。在詩中,詩人謙卑地承認遭受痛苦的原因在於他犯了罪,並懇求神赦免他。此處的罪孽意味著整個以色列對神的不順服與叛逆,而不是指個人的罪過。這首詩始于詩人對救恩的迫切懇求,將焦點集中在全然信靠神之憐恤上(56),最後以根據神豐盛慈愛而確信赦罪與恢復的信仰告白(78)來結束。藉著這首詩我們可以再一次確認惟有靠著神的慈愛才能進到他面前。雖然我們滿有罪孽,神卻因他仁慈的性情最終成就了救恩。――《聖經精讀本》

         本篇是上行之詩第三組五篇的開始:

   1.從一百二十到一百二十四篇的第一組上行之詩,讓我們看見一個屬神的人怎樣從遠離神的光景裡蘇醒過來,離開世界,在神的保護下一步一步地上行到耶路撒冷、來到聖殿,仰望坐在天上的主。

   2.從一百二十五到一百二十九篇的第二組上行之詩,讓我們看見這位上行之人進入聖所,進入聖靈的亮光裡面,在神面前認識了肉體的敗壞,不但能脫離世界的捆綁,也能脫離肉體的轄制。

   3.從一百三十到一百三十四篇的第三組上行之詩,將讓我們看見那位上行之人進入至聖所,肉體被破碎,完全停止「己」的活動,來到與神聯合的地步。不認識神的人,外面被破碎,裡面的肉體反而更剛硬。但是一個認識神的人,不但外面被破碎,裡面的肉體也被破碎;不但外面降服,裡面的心也降服。──《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三十1「耶和華啊,我從深處向你求告。」

         「深處」:比喻痛苦困難。――《串珠聖經註釋》

         詩人深信神必聽禱告。“深處”指極深的痛苦,如水深,如火熱(六十九2)。――《啟導本詩篇註釋》

         深處: 與“深淤泥”(692)、“深淵”(6915)等言詞一起指身體或靈性處於極度危機的狀態。 ――《聖經精讀本》

         這是一首慶祝民族得救的詩歌。詩人述說了以色列作為一個民族所經歷的試煉,以及神怎樣介入,給仇敵造成混亂。這是一首田園詩,引用了若干農業方面的比喻。本詩的創作背景尚未確定。詩人所關心的不是具體的事件,而是其中的教訓。──《丁道爾聖經註釋》

         「深處」(1)和「深水」(詩六十九2)、「深淵」(詩六十九15)一樣,都是形容身體或靈性的極度危機,表達極深的痛苦、絕望和遠離神的感覺。──《聖經綜合解讀》

         「深處」的原文是複數。這位上行之人已經上行到了至聖所,卻落進許多的「深處」裡;就像先知以賽亞來到神面前,卻驚呼「禍哉!我滅亡了!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賽六5)。當我們來到公義和聖潔的神面前的時候,也會像約伯一樣,突然發現神竟然向我「掩面、拿我當仇敵」(伯三十三10),體會到「神找機會攻擊我,以我為仇敵」(伯十三24)。神所要對付的仇敵,也是我們最大的仇敵,就是深藏在我們裡面的肉體——「因為情欲和聖靈相爭,聖靈和情欲相爭,這兩個是彼此相敵」(加五17),使我們不能做所願意做的。──《聖經綜合解讀》

         在「深處」被破碎的經歷,是我們與神聯合的前提。神用各樣的方法,把我們帶進各種「深處」,讓我們在「深處」被神「壓碎」(伯六9;十九2)、被祂「破裂又破裂」(伯十六14),看見肉體「深處」的敗壞,不再自己掙扎著爬出來,而是「厭惡自己」(伯四十二6;結六9;二十43;三十六31),「從深處」向神認罪悔改。本篇的拉丁文名就是「從深處 De Profundis」,是七篇懺悔詩中的第六首(第六、三十二、三十八、五十一、一百零二、一百三十和一百四十三篇)──《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三十1~2深處一詞本身已夠震撼,足以表達幾近絕望的感受,但六十九121415再加以渲染,刻劃出受害者身陷泥沼的恐怖。在自憐的淺灘上,人或許還可以自救,但這些經文清楚指出,在痛苦的深淵中,則絕無可能。──《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一百三十2「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願你側耳聽我懇求的聲音。」

                   1302 「聲音」:SH 6963,「響聲」、「聲音」。此字出現兩次,用以加強語氣。──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三十3「主耶和華啊,你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

         任何人都不能坦然站立在用火焰一般的眼睛鑒察罪孽的神面前。然而,當我們居住在耶穌基督裡時,這一切罪就再也不能控訴我們,我們亦可以坦然無懼地進到神面前(101920;約壹4918514) ――《聖經精讀本》

主耶穌受人鞭打,是用極殘忍的方法,那些打他的人,所用的鞭子,是用數條皮革編成的,這些皮鞭上系著鐵釘,他們用重力地鞭打,把他的背脊拉出血溝來。本節中所說的,一方面可能是指以色列人,另一方面又可能是指以色列人的彌賽亞。主耶穌一方面為他的百姓受苦,另一方面是與他的百姓一同受苦。“因他受的鞭傷我們得醫治”(以賽亞書五十三章五節)。──《丁道爾聖經註釋》

         「究察」(3),原文是「觀察、注意」。一個人若是犯了罪,被神「究察」的時候當然站立不住。但詩人卻未必是犯了罪,而是像約伯一樣,即使不覺得自己有什麼罪,也被神帶到「深處」,讓我們看見自己這個人就是罪。凡是從肉體裡出來的東西、凡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東西,沒有一件在神面前不是「罪孽」(3)。甚至我們自以為義的屬靈經歷、知識、亮光、成就,在神的「究察」面前都是站立不住的。──《聖經綜合解讀》

         但是,神並不是一位喜歡「究察罪孽」(3)的神,祂「究察」自己百姓的「罪孽」,把我們的「罪孽」顯明出來,目的並不是為了刑罰,而是為了改變我們的生命。祂「究察」的結果,乃是恩典和赦免。當我們對肉體完全絕望,把「自己」看得低到不能再低、看見自己這個人就是罪的時候,接下來就能看見神赦罪的權柄,經歷神赦罪的恩典。──《聖經綜合解讀》

                  ●「究察」:SH 8104,「觀察」、「觀看」。──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三十3~4此處陳明瞭這難處的本質,與另一些詩篇中因疾病、思鄉或逼迫所引致的沮喪不同(如:六、四十二、六十九篇),這裏的原因是犯罪。第3節的認罪,對於詩篇中自稱為義的聲明帶來了亮光,因為由此可見,那一類宣稱並非指絕對的義;不過這裏也顯示,在這個階段,人對救贖的把握何等微小。基督徒則得以看見,贖價已完全償付,不像這裏只可臆測。到本詩的末了,詩人正是向以色列說到這件事,但救贖的基礎(羅三25),神卻尚未啟示給他。

  儘管如此,詩人對赦免的事實(4)卻毫無懷疑。如果保羅願意,在證明舊約已經明白「不配得的赦免」時(羅四7),他除了引用三十二1之外,還可以加上這一節。但第4節令人注意的另一個原因,是其第2行:要叫人敬畏你,赦免會?生這種結果,未免讓人訝異。其實這正可印證舊約「敬畏耶和華」的真義,再不容人懷疑這是指崇敬與親密的關係。赦免只會驅除奴隸般的害怕,而不會增加。──《丁道爾聖經註釋》

                   1303~4 說明人無法在神面前宣告潔淨,但神的饒恕讓人敬畏祂。即使是舊約,也知道人靠自己遵行律法是不足以滿足神的標準。──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三十4「但在你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

         留意神赦罪的結果是使人產生敬畏(比較彼前二917)。――《詩篇雷氏研讀本》

         神赦免我們,乃是要我們敬畏祂(4),不敢再得罪神。如果認為反正神會赦免,因此就不再敬畏神,那只是不認識神的人,他們只是自己赦免自己、自己安慰自己。──《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三十5「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話。」

         當一個人落在深處的時候,肉體的反應首先就是要爬出來;自己爬不出來,也要求神趕快把自己拔出來。但一個被神帶到深處,裡外都破碎了的人,就會停下自己的掙扎,完全把自己交在神的手中,連求神縮短苦難的禱告也沒有。他惟一的屬靈反應,就是「等候」(5)神,神就把「祂的話」(5)、祂的應許賜給他。一個等候的態度,乃是從破碎的經歷出來的;人之所以能等候,是因為裡面有神的話。「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賽三十15),當我們放下自己的掙扎,平靜安穩地安息在神話語上的時候,就是我們得救的時候,也是我們重新得力的時候。──《聖經綜合解讀》

                   1305 「等候」:SH 6960,「渴望」、「等候」。此字出現兩次,用以加強語氣。──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三十5~6這兩節更將以上對「敬畏」的瞭解拴牢了。詩人所渴慕的乃是神自己,而不單是脫離責罰。請注意,這不是一廂情願或樂觀的想法。他用明確的話,提到有一應許(祂的話)可以抓住,而守夜的比方,更顯明他選擇了一個絕不會落空的盼望。黑夜雖似乎漫長,但早晨必然臨到,那時辰也早已定下了。──《丁道爾聖經註釋》

根據神話語中的應許等候神,就正像等候天亮一樣,神應許晝夜永不停息,在黑夜中等天亮是必不會失望的,照樣等候耶和華的人,必不蒙羞。詩人是從心中等候神,並不是為口腹、肉體、情欲等暫時的享受而等候神。人的心是為神而造的,必有神居在其中纔能使人心滿足。在一千八百三十年的一日早晨,西印度群島那裏的奴隸都獲得釋放為自由的人,據說那一夜有許多奴隸沒有睡覺,滿心歡喜地等著天亮,甚至有些人跑到山上去,好早一點迎接新的一天之日光。我們也是歡歡喜喜地,等候主耶穌再來之光明的大日。── 包忠傑《詩篇註解》

 

【詩一百三十6「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

         他等候神的熱望,猶如看更守夜的人等候天亮,因為天亮了就有其它的守衛來接班,解除他的困倦。――《詩篇雷氏研讀本》

         “守夜的”:詩人信靠神,帶著盼望等候,比打更的人等候黎明還迫切。“天亮”在《詩篇》中多指拯救的時候。――《啟導本詩篇註釋》

         「守夜的」:指打更的人。詩人切望神的救助,比較這些看更的人等候黎明的來臨更為逼切。――《串珠聖經註釋》

         守夜的守望者比誰都期盼清晨的太陽。詩人栩栩如生地描繪了靈魂處於黑暗渴慕救恩之光的迫切心境。 ――《聖經精讀本》

         「守夜的」(6),可能是看守城門或聖殿的人。「守夜的」盼望天亮的到來,在深處求告的人更渴慕神的話語。「守夜的」確知天亮必會來到,在深處求告的人更確信神必「為我定了日期,紀念我」(伯十四13),可以「等我被更新的時候來到」(伯十四14英文ESVNI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1306 不管負責守夜的是什麼身份,都是希望等候黎明可以脫離目前的職務。他們都確知黎明會來到,但是還是等候黎明。作者認為自己就像守夜的,確知神會來到,但還是渴望神的來臨。──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三十7「以色列啊,你當仰望耶和華,因他有慈愛,有豐盛的救恩。」

         「慈愛」(7)可譯為「不變的愛」(英文ESV譯本),是盟約中的用語,特指神向祂的百姓信守聖約的「不變的愛」。「因祂有慈愛」(7),指不管神的百姓怎樣失敗,神都不會廢棄聖約的應許,「祂必救贖以色列脫離一切的罪孽」(8)──《聖經綜合解讀》

         「豐盛的救恩」(7),原文是「豐盛的救贖」。──《聖經綜合解讀》

         沒有一個真正的屬靈經歷只是為了個人,神在我們個人身上的一切造就,最終都是為了「建立基督的身體」(弗四12)。詩人「從深處」(1)被破碎了,但破碎的結果,卻是叫他向神的百姓作見證,帶領「以色列」(7)起來「仰望耶和華」(7),相信神的救贖計畫必要成就。今天,教會最需要的就是被破碎過的人。最能叫人經歷主的「慈愛」,把肢體帶進「豐盛的救恩」(7),「建立基督的身體」的人,乃是一個在神面前經過破碎的人。他懂得怎樣把罪人帶進恩典裡,因為破碎的經歷告訴他:「罪在哪裡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羅五20)──《聖經綜合解讀》

 

【詩一百三十7~8宣告了詩人對聖徒最後必得完全救贖的確信。聖徒決不會滅亡,因為神的無限慈愛將永遠扶持聖徒。 ――《聖經精讀本》

       這裡距離「深處」那種被黑暗、不安包圍的情形,簡直太遠了。詩人現在脫離了自我,轉向他的同胞,高舉著絕不會曇花一現的盼望。柯弗戴爾譯得很美:豐盛的救恩,AVRV皆採用,RSV也保留;在本詩開頭黑暗的襯托之下,這一詞顯得更加光芒四射。最後一節雖然沒有那麼壯觀,卻堅固了它,並說明它的含義,或許因此更令人覺得貼心。這已與第34節「戰栗的希望」之聲大相逕庭了。最後幾個字大膽地囊括所有:一切的罪孽(回應第3節對所有罪的悔恨),這亦無爭辯餘地,因「罪在那裏顯多,恩典就更顯多了」。──《丁道爾聖經註釋》

                   1307~8 詩人回過頭來呼籲以色列人要仰望神拯救脫離罪孽。──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一百三十8「他必救贖以色列脫離一切的罪孽。」

         罪為一切苦痛之根,脫離罪才可以根絕痛苦。只有神能救贖,人的希望在神藉基督所預備的救恩。――《啟導本詩篇註釋》

 

【思想問題(129 130)

 1 由129篇看來,詩人從苦難中學到什麽?你如何處理苦難問題?太1128

 2 詩人在朝聖時愈發感覺自己罪孽深重(1303)。當你在主日敬拜神時有否這分感受?

 3 130篇裡,詩人為何逼切仰望神?你又如何?

──《串珠聖經註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