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二十九篇拾穗 【詩二十九篇題註】「大衛的詩。」 大衛這首聖歌把“榮耀”歸給全能的耶和華(1,2節),祂在大自然中掌權,又啟示祂自己(3~9節),祂以“力量”和“平安”賜福祂的百姓(10,11節)。耶和華的名(耶威)在這首短短的詩篇裏出現了十八次。參看創世記二章4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這是一首讚美詩,歌頌神的偉大和全能。可能用於住棚節或慶新年。詩中七次提到“耶和華的聲音”,強調神話語的力量;屬《詩篇》中最早的詩歌。詩人呼喚天上眾軍同贊耶和華(1~2節),繼之描寫神的威嚴和祂話語的力量(3~9節),末後為神的眾民祈求。――《啟導本詩篇註釋》 歌頌掌管自然的耶和華。(25~28篇)是訴說悲哀的悲歎詩,29、30篇是感謝稱頌神救贖事工的敬拜詩。本詩與(19篇)相同,題材取自雄偉壯麗的自然現象。結構比較簡單:①呼籲人加入敬拜(1,2節);②以自然為題材的敬拜內容(3~9節);③宣告神必賜福敬拜者(10,11節)。本詩的核心詞“耶和華的聲音”,重複了七次。“耶和華的聲音”,指神臨在氣動山河的雷聲中、護理自然與人類。聖徒不僅要聆聽莊嚴的雷聲,也要側耳傾聽神微小的聲音(王上19:12)。 ――《聖經精讀本》 ◎這一篇與烏加列文學關係密切,風格類似腓尼基或迦南人的讚美詩。本詩篇也可能是由以色列附近民族的讚美詩修訂改編而成。 ◎這一篇有七次重複出現的「聲音」SH 6963。──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九1】「神的眾子啊,你們要將榮耀能力歸給耶和華,歸給耶和華。」 “神的眾子”。大概指天使(但有人認為那是指神的子民)。――《詩篇雷氏研讀本》 “神的眾子”指眾天使,他們是神的使者和僕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神的眾子」:常指星宿,在這裡乃指在天上侍候神的使者。 「能力」:或作「讚美」。――《串珠聖經註釋》 神的眾子是「~e{li^m的眾子」。這大概不是像九十七7對假神的挑戰,而是(根據八十九5~7判斷,那裏再度出現這用語)對天使的呼召。九十六7以下引用了這兩節,可是在那兒是泛稱人類。真崇拜的兩項主要因素,都出現在這呼聲中,即歸給(或「給」)和敬拜(或「屈身」),因為前者徵召心思──包括「心與手與聲」──來宣揚神的偉大,後者徵召意志來採用僕人般的謙卑態度。──《丁道爾聖經註釋》 人若不將神「所當得的榮耀歸給祂」,就會把神的榮耀歸給假神或自己,這是神最憎惡的。因為神說:「我必不將我的榮耀歸給假神,也不將我的稱讚歸給雕刻的偶像」(賽四十二8)。──《聖經綜合解讀》 「神的眾子」可能指「天使」或「天體」。──《聖經綜合解讀》 ◎「神的眾子啊」:一般認為指「天使」或「天體」、「星宿」。 ●「歸給」:SH 3051,「給予」。此字是這兩節的鑰字。──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九1 與烏加列讚美詩的比較】這篇詩與烏加列文學關係密切,超過任何詩篇。一位經常被引證的學者,甚至認為這詩原本是一首腓尼基/迦南人的讚美詩,修訂改編後成為希伯來宗教集成的一部分。詩中提到的三處地方,據稱都是位於敘利亞(6~8節)。並且據說這詩的用語、概念,甚至文法結構,都是像烏加列文獻過於像舊約。本詩雖然有足夠的對應和類似之處,可以辨識到類似迦南文學的成分,迦南原著則至今未能證實其存在。再者,所有被鑒定為源自迦南的成分,在其他明顯屬以色列的文字中也有出現;因此,這些成分只能證明以色列和迦南在語言文化上,大體上有共通之處。詩人可能是將一些巴力的職能加諸耶和華。其用意主要是高舉耶和華,傳揚祂的榮耀,不是駁斥巴力。另一方面,詩人如果不過是選擇模仿迦南原著寫作,將讚美的物件由巴力改為耶和華,這一點就不會構成問題。──《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十九1 神的眾子】在迦南神話中,「眾大能者」(和合本:「神的眾子」,原文直譯「伊羅興〔elohim〕的眾子」,NIV:「大能者的眾子」)是諸神之王伊勒屬下的次等神祇。在舊約之中,他們是在耶和華天庭聚會的天使(見:詩八十九7,一○三20,一四七1;王上二十二19;賽六2;伯一6,二1)。──《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十九1~2】引言:詩人邀請神的眾子同來讚美神。――《串珠聖經註釋》 邀請人加入敬拜。用作聖殿正式禮拜的入禮頌(96:7~9;代上16:28,29)。 ――《聖經精讀本》 【詩二十九2】「要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他,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 “以聖潔的妝飾”,或以聖潔為衣服。雖然兩種翻譯都可接受,但這裏顯然指神的聖潔,而不是人的聖潔。其意思是“要因耶和華聖潔的光芒而敬拜祂”。這句話也出現在:詩九六9;一一○3;代上一六29;代下二○21。――《詩篇雷氏研讀本》 「敬拜」:應是「跪拜」。――《串珠聖經註釋》 請注意在天使的敬拜中榮耀與聖潔二詞,這正是以賽亞書六3撒拉弗讚美的主題,「聖哉」是論神的本質,「榮耀」則指一切從祂發出的。祂身為造物主,榮耀遍滿全地,正如撒拉弗所唱,但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則是有關祂是怎樣一位的啟示,藉祂的話語和所成就的事,告訴祂的眾僕人。真敬拜就是以愛和讚嘆,將這一切向祂回應。聖潔的妝飾之翻譯完全有可能,不過這詞的直譯應為「聖潔的光輝」(NEB;參 AV、RV)。此詞也出現於九十六9,一一○3;歷代志上十六29;歷代志下二十21;雖然所有出處都可以採用這兩種譯法,但最後一處較適用「直譯」,那裏顯然是論神的聖潔,而不是指人。因此,這裏或許應當將此句解為「為(祂)聖潔的光輝敬拜耶和華」。──《丁道爾聖經註釋》 「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直譯是「要敬拜那聖潔榮耀的耶和華」(英文ESV譯本)。──《聖經綜合解讀》 ●「聖潔的妝飾」:SH 1927+SH 6944,「聖潔榮耀」。 ●「以聖潔的妝飾敬拜耶和華」:直譯是「要敬拜那聖潔榮耀的耶和華」。──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九3】「耶和華的聲音發在水上,榮耀的神打雷,耶和華打雷在大水之上。」 雷聲是神威嚴的表徵。造物聽到神的聲音所表現的震動,正是神榮耀能力的彰顯。“大水”和“水上”都是指大海或氾濫的洪水。祂發聲音使大水納入界限中。――《啟導本詩篇註釋》 在大水之上: 描繪暴風驟雨、雷聲轟鳴,暗示神掌管全宇宙的威嚴權能。――《聖經精讀本》 耶和華的聲音立刻經解釋為雷聲;但這裏強調是祂的聲音,宣揚祂創造的能力,而不僅是大自然的聲音。轟轟的雷聲響自海際,超越波濤的怒吼,歡慶耶和華是全權的主,是審判者。──《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二十九3 聲音如雷】古代近東文學形容風暴之神的聲音,打雷時可以聽見的段落,俯拾即是。烏加列和亞馬拿文獻中的巴力,以及亞述文獻中的阿達德都是例子。這話亦經常用作耶和華的描述(見七13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十九3~9】大衛描述一次強大的雷暴,這場暴風雨從西面的地中海刮起(3,4節),猛烈地橫過“利巴嫩”和“西連”(黑門山)的山脈,再下迦南(5~7節),最後消失於“加低斯的曠野”(8,9節)。“火焰”即閃電。――《詩篇雷氏研讀本》 讚美的原因:詩人讚美神,因神顯出無比威榮,而雷霆 ── 神的聲音 ── 就是這種威榮的一個表記。這段可分為三幕: 第一幕描寫神的聲音臨到大洋(3~4), 第二幕是神的聲音在樹林中所產生的效果(5~6), 第三幕是神的聲音在曠野所產生的果效(7~9)。――《串珠聖經註釋》 3~9節用一次強大的風暴來描寫神的「榮耀」(3節)。這場風暴從西面的地中海「大水之上」(3節)刮起,向東猛烈地橫過迦南地最北面的黎巴嫩和黑門山脈(5~6節),再轉向南方,震動最南面的「加低斯的曠野」(8節)。──《聖經綜合解讀》 在本篇中,神七次用「耶和華的聲音」(3、4、5、7、8、9節)來顯明榮耀,正如在創世記第一章中,神七次用話語來施行創造。無論是大自然的風暴、人類歷史的風暴,還是我們生命中的風暴,都是神所興起、神所使用的,每一個屬神的人,都應當從風暴中傾聽「耶和華的聲音」,「將耶和華的名所當得的榮耀歸給祂」(2節)。──《聖經綜合解讀》 ◎ 29:3~9 用多種自然界的現象來描述神聲音的威榮,自然也彰顯神本身的威榮。──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九4】「耶和華的聲音大有能力,耶和華的聲音滿有威嚴。」 【詩二十九5】「耶和華的聲音震破香柏樹,耶和華震碎黎巴嫩的香柏樹。」 關於粗壯的“利巴嫩的香柏樹”,參看列王紀上五章6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黎巴嫩的香柏樹為樹中之王,華美、結實。神發聲可震裂香柏樹,何況祂自己?――《啟導本詩篇註釋》 震碎: 近東地區很少有蒼鬱的叢林,香柏樹代表魁梧的巨樹。詩人看到震動香柏樹的自然威力,身臨其境感到掌管一切的神之臨在,栩栩如生傳達這種信息。 ――《聖經精讀本》 「耶和華的聲音」(5節)響起的時候,最高、最美的「香柏樹」(5節)首先被震破了:「必有萬軍耶和華降罰的一個日子,要臨到驕傲狂妄的,一切自高的都必降為卑」(賽二12)。──《聖經綜合解讀》 風暴襲擊了黎巴嫩山脈,大風刮斷了山上有名的香柏樹。雷電也摧毀了許多大樹。── SDA聖經注釋 【詩二十九5~6】可與以賽亞書二12以下相較,那裏預言,在耶和華的日子,香柏樹和一切高山峻嶺,就是人看為了不起的,到最後都要被折服。每一次神能力的彰顯,都令人想起最後的審判,不過在本篇中,最重要的心情是興奮雀躍,可以從9c節的歡呼聲中看出。──《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二十九5~6 樹震破,山跳躍】在描述巴力建築宮殿的烏加列神話中,巴力在登基之前發聲如雷,地的高處因而跳躍或震動。幾句話之後,他又被形容為右手拿著香柏樹作為武器。同樣,一首讚美瑪爾杜克的詩歌也說他聲音如雷,使地震動。他的話語是沖去落拓棗樹(lotus tree)的洪水。譯作「跳躍」的希伯來語動詞不時有人以為是嬉戲、跳躍一類的動作,但較有可能是指整群羊走路時上下波動的情景(見:撒下六14~21的注釋)。用這字來描述地震時地面的起伏最是合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十九6】「他也使之跳躍如牛犢,使黎巴嫩和西連跳躍如野牛犢。」 西連是黑門山的腓尼基名。黎巴嫩和西連都是連綿的群山,在神的聲音下,居然如受驚的小牛般跳躍。――《啟導本詩篇註釋》 應作「祂使利巴嫩像牛犢一樣舞蹈,使西連像小牛一樣跳躍」。 「利巴嫩」:以出產木材馳名。 「西連」:是腓尼基人給黑門山的稱號。――《串珠聖經註釋》 「西連」的意思是「護胸甲」,這是西頓人對黑門山的稱呼,是黑門山的腓尼基名。黎巴嫩和西連都是連綿的群山,在風暴的衝擊下如受驚的「野牛犢」震撼晃蕩。──《聖經綜合解讀》 ●「西連」:字義是「護胸甲」,這是西頓人對黑門山的稱呼。──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九6 西連】西連即是黑門山(見:申三9的注釋),在詩歌中與利巴嫩交替使用。西連和利巴嫩可能在烏加列文獻對句中用作對偶,但未能確定。這兩個地方在《吉加墨斯史詩》中明顯用作對偶,因為它們在吉加墨斯和恩基杜向胡瓦瓦所發動的戰事中被打散。二者在亞喀得文獻中亦有提及,證明不是迦南文學獨有的字眼,而是出現於古代近東各處的文獻之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十九7】「耶和華的聲音使火焰分岔。」 可譯作「耶和華的聲音放射出火焰」(雷電閃耀)。――《串珠聖經註釋》 使火焰分岔: 詩人以敬畏的心描繪劈空而來的閃電與震耳欲聾的雷聲。詩人並未因可怕的自然現象感到恐懼與不安,反認為那是神的啟示,由此得到莫大安慰(羅1:19,20)。 ――《聖經精讀本》 分岔直譯為「劈砍出」,七十士譯本此處為「分裂」(參,AV、RV)(或是它採用了類似的動詞)。這裏是描述閃電,也許是藉劈砍時會生的火花為喻,好像用打火石一般;也可能是描繪閃電像叉子般分岔(「分裂」)。──《丁道爾聖經註釋》 「耶和華的聲音使火焰分岔」(7節),形容雷電交加。「加低斯的曠野」(8節)在迦南地的南面。「驚動母鹿落胎」也可譯為「使橡樹搖動」。──《聖經綜合解讀》 【詩二十九8】「耶和華的聲音震動曠野,耶和華震動加低斯的曠野。」 加低斯在巴勒斯坦南方,為沙漠地帶。――《啟導本詩篇註釋》 震動加低斯: 雷聲的轟鳴久久回蕩在加低斯的曠野,讀者仿佛身處加低斯,親耳聽到雷聲。對惡人,這聲音必引起極度的恐懼;對義人,則是勝利的歡呼。 ――《聖經精讀本》 【詩二十九8 加低斯的曠野】烏加列文獻中也有論及加低斯的曠野或大草原,據信是在黎巴嫩境內,奧朗底河附近之加低斯市的一帶。它有又可能是指南方的加低斯巴尼亞。以色列人在曠野四十年時,有很多時間是在此度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十九8~9】震動……震動……驚動等字是互相關聯的,是一個動詞的一部分,這動詞基本上是描述扭動或迴旋,或是生產時陣痛的模樣,或是舞姿:它生動地描寫出曠野沙暴與森林動盪的光景。──《丁道爾聖經註釋》 【詩二十九9】「耶和華的聲音驚動母鹿落胎,樹木也脫落淨光;凡在他殿中的,都稱說他的榮耀。」 “驚動母鹿落胎”亦可譯為“像橡樹旋舞”。將橡樹和“樹木”對仗,但不若使懷胎的野獸早產更富形像力。――《啟導本詩篇註釋》 應作「耶和華的聲音震撼橡樹,叫樹木的葉子剝落」。――《串珠聖經註釋》 第9a節,RSV(參 JB、葛利紐)將傳統的母音修改(原文沒有母音),讀成橡樹,而非「紅母鹿」。這種譯法避免了從極其壯觀的場面突然轉到較隱晦、又不具代表性的情景,而若對這篇詩熟悉的人,或將它神祕化的人,讀到這句,難免會感到很困惑。此外,(NEB)對第9節第二部分的譯法,「使孩子早產」,或許可以講得通,不過聽來頗痛苦193,而這似乎不應當是如此大規模風暴的最高成就。最簡明的譯法,樹木也脫落淨光,頗能將高潮持續推進,不至於有突然跌落低潮的現象。 至終的高峰是那回應的呼喊「榮耀!」這是出於謙卑、喜樂和瞭解的心。由此可見,對有些人而言,風暴不是無意義的突發事件,也不是敵對的力量,而是耶和華的聲音,從祂這番作為中我們可以聽到。希伯來文(若經文正確的話)還更進一步,不只是凡(all),直譯是「凡所有的」(all of it),就是包括聖殿中的一切東西。有些解經家認為,這是指天上的聖殿;可是地上的殿既是其「形狀和影像」,透過其結構和禮儀表達出神的聖潔與榮耀,就應該用比大自然能力的展示更明確的方式,達到這樣的目標。而物質蓋造之殿所要表達的,更是神對祂活的靈宮的心意,無論是團體或個人(林前三16以下,六19),凡屬這靈宮的每一部分都應當呼喊:「榮耀!」──《丁道爾聖經註釋》 當萬物都在風暴中顫抖的時候,與神親近的人卻「都稱說祂的榮耀」。因為我們知道這風暴的主人是我們的神,祂興起風暴,是要讓「萬事都互相效力」(羅八28),讓我們在陽光中能認識「耶和華的聲音」,在風暴中也能認識「耶和華的聲音」。因此,不信的人所看到的只是生命中的風暴、痛苦和難處,但信的人所看到的卻是「祂的榮耀」。──《聖經綜合解讀》 ●「母鹿落胎」:可能是「彎折大樹」。原文的「鹿」與眾數的樹原文相近;有譯本將本句譯作「耶和華的聲音使母鹿落胎(或「生產」),但這譯法與下句的「脫光森林的樹葉」不大相稱,所以可另譯為「彎折大樹」。──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九10】「洪水氾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 “洪水”一詞的希伯來文除了這裏之外,就只出現在創世記第六至十一章;因此,大衛可能是提到挪亞的洪水。――《詩篇雷氏研讀本》 神用話語立定天地,將諸水分開,又使天下的水聚在一處,為混沌理出秩序。此處“洪水氾濫”可指創造時的光景(創一2~10),也可指挪亞時代的大水(創六17)。 本節和11節說明全能的神要拯救祂的眾民。世界雖慌慌不定,但神穩坐其上,賜平安給屬祂的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譯為洪水之字很重要,因為它只在創世記第六至十一章,描述挪亞的洪水時出現過。那次大自然的力量有目的地傾盆而洩,實為最明顯的例子。第10節動詞的時態,強調了局勢已定:「洪水泛濫之時,耶和華坐著為王(過去式),耶和華坐著為王,直到永遠(現在式)」(JB;參 RV、葛利紐)。──《丁道爾聖經註釋》 「洪水」(10節)原文只用來描述挪亞時代的大洪水(創六17),形容巨大的動盪。不管世界如何動盪不安,神始終「坐著為王」(10節),掌管自然和歷史,並將「力量」和「平安」賜給屬祂的人。因此,不管環境如何可怕,我們都可以放心,因為興起環境的乃是我們的父神,祂要讓我們在風暴中經歷神「賜力量」來應對壓力和困難,最終得享神「賜平安的福」,在基督裡得著安息。──《聖經綜合解讀》 ◎ 29:10 說明不管遭遇怎樣的自然界巨變,神的王權依然穩固,而這顯示的就是 29:11 所說的,信靠神的以色列百姓,就能穩固的享有神給的平安福氣。──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十九10】在洪水之上坐著為王 在沙馬士廟出土的一塊來自新巴比倫王納布阿普拉伊丁納(Nabu~Apla~Idinna)時代的泥版,刻有太陽神沙馬士在宇宙性大山的山腳下坐於寶座的場面,旁邊幾條波狀曲線,相信是代表宇宙性海洋。這與本節耶和華在洪水(譯作天上之海更佳,見一○四3的注釋)之上坐著為王的場面非常相像。在這方面,值得留意的是在亞喀得語中,「洪水」一字亦可解作混沌怪獸。更明顯的,是洪水在亞喀得文學中被視作神明的武器之一,有時甚至是君王或神祇的描述性稱號。洪水可以在戰士的前面開入戰場,神明也可以在參戰之前披上。桑希阿達德五世描述寧努他神是乘駕在洪水之上,被高舉的主。希伯來語「特洪」(tehom,和合本譯作「深淵」、「深水」等)一字是指地上的宇宙性大水,反之,這字「瑪布林」(mabbul)則是代表天上的宇宙性大水,這是雨水的來源。按照創世記六至八章,挪亞時降到世上的就是「瑪布林」。──《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十九10~11】結語:詩人深信這樣威榮,且以洪水為寶座的耶和華必永遠為王,祂也必賜福給自己的百姓。 這篇詩以「榮耀歸神」開始,以「平安歸人」結束。――《串珠聖經註釋》 洪水氾濫之時: 以創世紀6~11章挪亞洪水為背景,強力暗示神是掌管大自然的君王。“既然有全能神的如此祝福,就無所懼怕”,給人極大的安全感。 ――《聖經精讀本》 【詩二十九11】「耶和華必賜力量給他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的福給他的百姓。」 可以譯為祈禱,像RSV,但視為簡單未來式可能性更大:「耶和華必賜……,耶和華必賜福……」。因此,本詩的結尾乃表明,神的大能並非徒然彰顯其能力,而是祂施行審判(洪水,10節)與拯救的工具。德里慈的註解講得很好:「最後一個字平安,好像彩虹跨越過本篇詩。一開頭,本詩顯示天開了……;而最後則顯示神的子民在地上得勝,在祂可怕的忿怒傾倒時,仍蒙平安之福。起頭是在至高處有榮光,結束為在地上有平安。」──《丁道爾聖經註釋》 本詩就像一部交響曲,氣勢磅礴地奏響,卻輕柔平安地結束;以「榮耀歸神」(1節)開始,卻以「平安歸人」(11節)結尾。當基督降生的時候,天使將再一次唱響這榮耀頌:「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神!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路二14)。──《聖經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第28, 29篇)】 1 有學者認為:詩人的禱告裡沒有表明他受到任何逼迫,大概他是在陷於身心或靈性的低潮時向神發出這祈禱。你若有類似的低潮,怎辦? 2 5節的惡人是不認識耶和華的人嗎? 3 詩人能心中歡樂,用詩歌頌贊神;這是因為神叫他凡事順利,毫無險阻麽?參13:5; 腓4:12。 4 大自然的現象喚起詩人去敬拜神的威榮。你居住的地方有那些常見的大自然現象?試從這些現象聯想到神的屬性或作為。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