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篇第二篇拾穗 【詩二篇序言】在這首王者詩篇(因主題是至高的君王而得這稱謂,也見於:詩一八;二○;二一;四五;七二;八九;一○一;一一○;一三二;一四四)裏,大衛(比較徒四25)揭露世上君王背叛耶和華及受膏君王的決心(1~3節),透露耶和華要在錫安山設立君王的旨意(4~6節),告知君王(耶穌基督,7節)要傳達耶和華之聖旨的決心——聖旨在祂得權柄借公義管轄全地的加冕日傳給祂(7~9節),並且勸勉世上的君王要順服聖子,逃避耶和華的忿怒(10~12節)。――《詩篇雷氏研讀本》 像一篇,沒有題注,作者與寫作時期不詳,因為指出國家和民族也象個人一樣只有兩條路供選擇,所以有人認為本篇與第一篇都屬全本《詩篇》的引言。 本篇其實可以納入“君王詩”(看<參考資料>“《詩篇》的種類”條),為供新王登基或在登基周年慶典中崇拜儀式之用。從寫作形式看,很可能是新王在臣民前的登位宣告,寫於猶太人被擄前。傳統認為乃大衛所作。有些聖經學者認為本篇所描寫的是先知所預言的基督,新約屢次引用本詩在耶穌基督身上,祂是那“受膏者”,是偉大的“大衛的子孫”(參徒四26;十三33;來一5;五5;啟二27;十九16)。祂的權柄及於列國,管理全球(8節),而非以色列一國之君。祂是那超越時空的彌賽亞。本篇與八、十六、二十二、四十五、六十九、七十二、八十九、一一〇及一三二諸篇同為描寫彌賽亞之作,常以詩人(通常為大衛)個人經歷來預表基督在世的遭遇,故又稱之為“彌賽亞詩”。看<參考資料>“本書的信息”中“受膏者”條。――《啟導本詩篇註釋》 這是一篇描寫君王登基的詩歌。――《串珠聖經註釋》 受膏之王的勝利。本詩包含耶和華差拿單轉述給大衛的默示。耶和華對大衛的應許(撒下7:8-16):①大衛將成為強大的君王;②以色列將得安寧,不再受外敵的侵擾 ;③大衛將建立永不衰敗的王朝;④神與繼承大衛之位的王,會親密如父子;⑤神的恩典離開掃羅,但必不離開大衛。這篇詩由大衛寫成,卻源于拿單的預言,也適於大衛的繼承人(③,④)。繼承大衛之位的諸王,逢加冕禮或國家大事都要頌讀此詩,紀念神對先王的應許,以此鞏固自己的權柄,促使百姓順服君王。新約時代,這首詩被視為預言彌賽亞的到來。縱觀以色列歷史,詩人對永不衰敗王朝的熱切期盼,尚未在政治、軍事方面得到實現。最好將此期待理解成對末世的盼望( 請比較2節“受膏者”和賽9:6“和平的君”)。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在東方,國君駕崩、新王繼位之際,屬國多乘機獨立。本詩乃供新王登位或慶周年儀式中頌贊之用。此處所講的外邦圖叛自非指某一定的歷史事件,而是泛指以色列國的生存經常受到外邦的威脅。詩人以一句對偶的問話開始,驚奇於這些國家何以竟敢謀算明知不能實現的事。――《啟導本詩篇註釋》 本篇是被新約引用最多的詩篇,作者是大衛(徒四25)。每一位大衛子孫作王的登基儀式上,都會由詩班演唱、甚至表演本詩。── 詩篇綜合解讀 在這篇「彌賽亞的佈道詩」中,我們聽到世上萬民的喧鬧(1節)、君王的喊叫(2-3節),也聽到父神的嗤笑(4-6節)、神子的宣告(7-9節),最後聽到聖靈的呼召(10-12節):神已經打開了和好的道路、預備了永恆的福氣,只等人快來「投靠」神子基督。── 詩篇綜合解讀 ◎本篇作者不詳,但是 徒 4:25 說這篇的作者是大衛。這一篇是皇室詩,為了新王登基加冕時用。 徒 13:33 來 1:5 5:5 用這一篇詩篇來印證耶穌基督的彌賽亞君王身份。 ◎在當時,新王接替舊王的時候,政權尚未穩固,的確是外敵或以往臣服的國家攻擊或背叛的最佳時機,因此有這篇詩篇的出現。 ◎ 2 是新約引用最多的詩篇,基本上新約作者把這一篇當成是彌賽亞詩篇。──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篇 人說這是一篇彌賽亞詩篇,是怎麼來的?也許會與新約有關……】詩篇中有好幾首被稱為“彌賽亞”詩篇,因為它們預言了彌賽亞(基督)耶穌的生平、受死、復活和將來掌王權。這篇詩歌的作者大衛作過牧羊人、士兵和君王,他也是一位先知(參徒2:30)。這篇詩描述列國的叛亂,以及基督要來臨建立祂永恆的王權,在新約中曾經多次被引用(參徒4:25-26;13:33;來1:5-6;5:5;啟2:26-27;12:5;19:15)。――《靈修版聖經註釋》 【詩二1】「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 對於這個問題,在聖經裏立即給我們答案(詩二2)。世上的政權,他們彼此間的敵意,無論是如何的猛烈和厲害,但他們的內心,卻聯合一致於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抵擋基督的統治。我們從表面上觀察,以為地上的政權,有些是壞的,有些是好的,但聖經卻明確的指出,無論是好的或是壞的政權,它們的背後都被『這世界的王』(約十六11;十四30)所操縱著,因著這『世界之王』的煽動,世上的各種政權便竭力掙扎,想要完全脫離基督律法所加在他們身上的制裁和判決,他們不要仁愛,不要謙卑,不要真理。他們喊著說:『讓我們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詩二3)! 因此,神笑了。全部聖經只在此處題起神笑了。因神已建立祂的君王,在錫安祂的聖山上了。早期的教會對基督的主權和統治權,已經有非常透澈的瞭解。今天我們的處境,是更需記勞這一件明確的事實――基督獨一無二的主權和統治權。或者,在不久的將來,也許在我們今生的年日中,主就要『用鐵杖來牧列國』(啟二27)。我們的工作喊本分,是要勸告世人,『務要省悟…作聰明人…並要完全信靠祂』(詩二10~12)!―― 倪柝聲《曠野的筵席》 詩人希奇這些被造的人,反倒背逆他們的神。人類如此違背他們的神,就不如普通的動物了。“牛認識主人,驢認識主人的槽,以色列卻不認識神”(賽一章三節)。——包忠傑《詩篇註解》 “什麼爭鬧”。他們怎能這樣說一個修辭問句。“爭鬧”。聯合在一起。“謀算”。設計圖謀。――《詩篇雷氏研讀本》 「爭鬧」指喧鬧不安地彼此商議,「虛妄的事」指不可能成功的事。── 詩篇綜合解讀 ● 2:1 一開始是SH 4100,「為什麼」的意思。 ●「爭鬧」:SH 7283,「騷亂喧鬧的狀況」,聖經中僅出現於此。 ●「謀算虛妄」:原文只是「籌劃虛空」。 ◎在這個個人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常常會覺得「自由」是最重要的。但其實我們如果能在真理、造物者的統治之下,將遠比在自己的意志主宰下快樂幸福。掙脫法律、道德等規範,下場通常都不好。因此 2:1 會驚訝:大家為何要這樣做呢?──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1~2】與基督的苦難及十字架受死有關聯(徒4:25-28)。詩人控告人類的邪惡本性。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詩二1~3】敵人圖謀作反:在中東一帶,每當新王登基時,他的附屬藩國會趁機作反和背叛。這三節就是描寫敵人在新王登基時蠢蠢欲動的情形。――《串珠聖經註釋》 古代新王登基的時候,他的附屬藩國可能會趁機背叛,1-3節可能描寫敵人在新王登基時蠢蠢欲動的情形。── 詩篇綜合解讀 本篇是預言彌賽亞的「彌賽亞詩篇」,新約用本篇來印證主耶穌的彌賽亞君王身份(徒十三33;來一5;五5 )。詩篇第2、8、16、22、34、40、41、45、68、69、89、91、97、102、110、118篇是在新約中被引用過的16篇彌賽亞詩篇,預言基督的道成肉身、受死、升天和再來。詩篇第21、24、72、96、132篇也是彌賽亞詩篇,但未在新約中引用。── 詩篇綜合解讀 【詩二2】「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 他們乃是蓄意反對神,並要敵擋和平之君。反對神的君王,同時也是反對他的選民。 “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當主耶穌受難的時候,有假門徒猶大,有法利賽人,也有猶太教門的領袖一同商議,為要除滅他,他們以為他們的計謀成功了。實在主耶穌乃因他們的罪被釘受刑。猶大因不肯認罪悔改,遂自縊而往那滅亡的道路去了。據歷史的遺傳說,彼拉多不到幾年之後便發了瘋狂病。天天喊著要把他手上的血洗去,因此那些反對神的受膏者,就是定自己的罪。——包忠傑《詩篇註解》 “他的受膏者”。大衛王朝的君王,最後和最大的君王是耶穌基督。――《詩篇雷氏研讀本》 “君王”與“臣宰”都指敵擋神的人。“臣宰”亦作“統治者“,與“君王”為同義字。“受膏”乃分別為聖的儀式,諸如祭壇(出二十九36)、約櫃、會幕(出三十26)的奉獻,祭司(民三3)、先知(王上十九16)及君王的受封(撒上十1),都用膏抹。這裡的“受膏者”為神所膏立的大衛的君王,神聖不可侵犯(參撒上二十四6,10)。敵擋受膏者等於背叛那膏立他的耶和華神。 “受膏者”在希伯來文作“彌賽亞”,也就是希臘文的“基督”。詩人的話最後應驗在耶穌基督身上。――《啟導本詩篇註釋》 「受膏者」:指以色列國王。――《串珠聖經註釋》 「受膏」是分別為聖的儀式,就是把膏油倒在準備就職的君王、祭司或先知的頭上。── 詩篇綜合解讀 「受膏者」指神所膏立的君王、祭司或先知,這裡指君王。── 詩篇綜合解讀 「受膏者」的希伯來文是「彌賽亞 Mashiach / מָשִׁיחַ」,希臘文是「基督 Christ / Χριστός」,耶穌基督就是那超越時空的「受膏者」(徒四26)。── 詩篇綜合解讀 ●「臣宰」:SH 7336,「重要」、「深思遠慮」、「指揮」。此處是指「操權的大臣」。 ●「受膏者」:SH 4899,「受膏者」、「彌賽亞」、「以色列王」。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3】「說:“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 惡人以為遵守耶和華的律法是極不如意的捆綁。其實他們一離棄神的誡命,就立時陷在魔鬼的捆綁下為奴僕了。主耶穌說:”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他是用愛吸引我們,好叫我們有樂意的靈來服侍他。罪人服侍魔鬼、才算是嚴重束縛呢!如果有人覺得服侍基督是痛苦的事,那就是證明他並沒有愛基督的心了。凡愛他的,感覺服侍他為極大的福氣。——包忠傑《詩篇註解》 “捆綁”與“繩索”都和驅策牛、馬系在頸和肩上的軛有關,而“軛”則是臣服的象徵。“他們”指神和祂所膏立的王。――《啟導本詩篇註釋》 他們的捆綁……他們的繩索: 神膏立之王所定的規例(耶2:20),指神的誡命。對義人來說,真理是生命的根源,對惡人來說,則是極其可怕的軛(太11:28-30)。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世人以為神的律法就是「捆綁」和「繩索」,以為離棄神就可以得到自由。然而一旦人離棄神,得到的卻不是自由,而是在魔鬼的捆綁下成為「罪的奴僕」(羅六16)。── 詩篇綜合解讀 【詩二4】「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 神向惡人發笑,就是證明神有權柄刑罰一切作惡的人,神不能讓惡人長期興旺,尼布甲尼撒雖把聖殿內潔淨的器皿擄到巴比倫,神卻明明看見,故到了時候就叫伯沙撒王看見牆上有手出現,和寫在牆上的字,使他驚惶失措,同夜他就喪失了生命,那就是藐視神的結果。今天有許多人說沒有神,便任意妄為,哪知在不久的時候,那在天上的神要施展他的大能大力,刑罰一切輕蔑他的人。——包忠傑《詩篇註解》 “主”。希伯來文是Adonai,意思是至高無上的元首。難怪世人的敵對在他看來是可笑和可憐的。參看創世記十五章2節的腳註。――《詩篇雷氏研讀本》 “那坐在天上的”和“主”都指高天上的神,祂超越地上的諸王。詩人用擬人法描寫神嗤笑這班人。意思是說,他們敵擋的圖謀十分可笑。――《啟導本詩篇註釋》 ●「坐在天上的」:指「神」,原文是單數形態。 ●「發笑」:SH 7832,「嘲笑」。 ●「嗤笑」:SH 3932,「嘲笑」、「譏笑」。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4~6】耶和華的回應:祂因著這些仇敵的愚蠢而發笑,因他們的計謀不會成功。――《串珠聖經註釋》 【詩二5】「那時,他要在怒中責備他們,在烈怒中驚嚇他們,」 神的震怒使人無法承當,他不但向人發笑,還要實際的顯出他的烈怒出來。從前在羅馬帝國曾有卅多個皇帝及他們部下熱心逼迫基督教,他們均有了他們當得的結局。有一位因行兇而變成顛狂,有一位被自己的兒子所殺。一位眼睛瞎了,一位被絞刑勒斃,一位被敵人擄了,死得很慘,一位害了一種怪病,全身奇臭,而永洗不淨,有兩位自殺,有五位被親族所殺,另有五位死得極其淒苦,有八位均在戰場上陣亡,或為敵人所害,這些事都陳明在歷史中,神的忿怒委實可怕。——包忠傑《詩篇註解》 神要人知道,祂是掌管宇宙的主,祂干預人類歷史的發展。“怒”是神公義的表達(參七11)。――《啟導本詩篇註釋》 那時: 指審判之日,暗示一段時間內,神不會審判基督的仇敵,任憑他們。――《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責備」:SH 1696,「講論」。 ●「驚嚇他們」:SH 9266,「使他們驚慌」。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6】「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 人雖不承認,但神卻已膏了他的王。撒母耳膏大衛及大衛作了王,中間有一個相當的時候。照樣,我們的“大衛”主耶穌亦已經被膏為王,我們這許多受窘迫的,欠債的,心裏苦惱的,都該到他那裏去聚集,(參撒上廿二章二節)。因為他已經替我們打敗了敵人“歌利亞”,現在雖然還沒有看見他的權柄展開,但不久神卻要使他立在錫安的山上,為萬主之主,萬王之王。現在雖然被棄,但一切承認他的名的人,將來必要和他一同享受榮耀。——包忠傑《詩篇註解》 “立”。就職作君王。“錫安”。耶路撒冷,彌賽亞在千禧年期間執政作王的地方(賽二3)。――《詩篇雷氏研讀本》 “錫安”在大衛時代指“大衛城”(撒下五7),後來也指聖殿所在的山(一三二13;彌四2),及整個耶路撒冷(參賽十32;耶三14)。此處指耶路撒冷(參四十八1)。 “聖山”為聖殿所在之山(看代下三十三15)。 “說”是神說的話,帶著權柄,句句都要實現。――《啟導本詩篇註釋》 我的君: 指基督,歷史真正的君王——神,委任基督代他治理全地。耶穌是萬王之王(啟19:16)。錫安我的聖山: 從屬靈角度看,耶路撒冷是真理的發源地。錫安山位於耶路撒冷內,聖經多處稱錫安為聖山,象徵永遠的公義與絕對的王權(125:1;賽2:1-3)。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錫安」在大衛時代指「大衛城」(撒下五7;王上八1),後來也指聖殿山(彌四2)以及整個耶路撒冷(賽十32)。此處代表耶路撒冷。── 詩篇綜合解讀 ●「立」我的君:SH 5258,「倒出來」、「膏立」、「任命」。 ◎這一段說明背叛為何是不明智的,理由是錫安的君王是神任命的,敵對君王,就是敵對造物者了。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6 神立君王】譯作膏或立之字的字根,出現在烏加列某個神話文獻中。在以色列和古代近東其他地方,王位都是神所命定的。亞喀得王撒珥根(約主前2300年)自稱是伊施他爾所立的。蘇美的《君王名單》(於主前2000年之後不久編纂)則指出城鎮是憑神明的命定得著其君主。這種意識形態一直延伸到以色列時代。亞述和巴比倫的君王每年舉行登基節期,慶祝主神作為君王,重溫神明和君王的登基過程。美索不達米亞的君王自視國位得自天命。埃及的賀如司神立王的加冕典禮則包括了分別為聖和淨化的禮儀。──《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7】「受膏者說:“我要傳聖旨。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 這“受膏者”就是主耶穌,參希伯來一章四,五節又五章五節。 主耶穌是所豫言要坐大衛寶座上神所立的王。到了時候,他要來成就神從起初所命定的聖旨,主耶穌既被神立為王,就說:“我要傳聖旨。” “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這就是父神與他的愛子談話,耶穌是父懷裏的獨生子。只有他能將父表明出來。耶穌基督降世在人間,就是道成了肉身。他復活升天成了復活初熟的果子(林前十五章廿至廿二節;使徒行傳十三章卅三節)。主耶穌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羅馬八章廿九節)。耶穌是神的兒子是借著復活向人證明瞭。主耶穌“從死裏復活,以大能顯明是神的兒子”(羅馬一章四節)。——包忠傑《詩篇註解》 “我的兒子”。合法的大衛君王(撒下七14)。“我今日生你”。加冕之日。新約把這句話解釋為基督的復活(徒一三33,34;羅一4;來一5;五5)。――《詩篇雷氏研讀本》 7至9節是膏立君王的萬王之王耶和華的宣告,是大衛之約的重申。 主權國的君主與屬國的王之間的關係,後者除了稱臣稱僕之外,也稱“臣兒”,主權國的君主有若“父王”。神膏立了祂的君,這君王在受封之日便成為祂的子,享有兒子的權責。 這節詩在新約頗多引用,指耶穌基督的復活(徒十三33),超越天使的權柄(來一5~6),以及大祭司的職位(來五5)等。――《啟導本詩篇註釋》 描寫神要作君王的父親。「今日」:指登基典禮的日子。 「生你」:是象徵式描寫收養的過程。――《串珠聖經註釋》 你是……我……生: 在基督受洗(太3:17)、登山變像(太17:5;彼後1:17)、復活(徒13:33;羅1:4)、基督的卓越性(來1:5;5:5)時,新約多次引用此句,宣告耶穌是神的兒子。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傳聖旨」原文是「宣佈法規、律例」。── 詩篇綜合解讀 「你是我的兒子」指神接納大衛和大衛的子孫為神的兒子(撒下七14;詩八十九26),有權承受神的產業(8節)。主耶穌在受洗和登山變像時,神也用「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太三17;十七5)來宣告祂就是彌賽亞基督。── 詩篇綜合解讀 「今日」指王登基的日子。── 詩篇綜合解讀 古時猶太人在收養孩子作為產業繼承人時,會在本地長老面前按手在孩子頭上,對他說「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以確定合法的父子繼承關係。「我今日生你」的意思包括:1、按立養子為繼承產業的兒子;2、按立大衛為王;3、按立基督為天上永遠的大祭司;4、按立基督為死而復活的救主。── 詩篇綜合解讀 新約引用本節來印證主耶穌基督的復活(徒十三33)、超越天使的權柄(來一5-6)以及大祭司的職位(來五5)。── 詩篇綜合解讀 ●「傳」聖旨:SH 5608,「宣佈」。 ●傳「聖旨」:SH 2706,「法規」、「律例」。 ◎古代附近的君王通常被視為與神明有父子關係,更經常被視為神明所生的人,特別是埃及。亞蘭王便哈達的意思就是「哈達神之子」的意思,然而本段以色列君王作為神的兒子,只是以盟約為根據,而非血統。 ◎ 2:7 君王被加冕時,傳達的命令是:「神曾經應允君王是神的兒子,可以繼承神的產業」。因此如果君王請求神,神會將土地給君王。因為這些土地都是造物者的產業,也可以賜給君王的。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7 王為神明之子】古代近東的君王通常被視為與神明有父子關係,更經常被視為神明所生。埃及王權尤其強調這一點,因為法老的王權被視為來自神界。具體一點來說,他受孕為太陽神銳之子。在烏加列文學中,庫布林王凱雷特被稱為迦南主神伊勒之子。再者,圖像證據描繪女神亞拿特喂兩個王子吃奶。亞蘭諸王甚至將這稱號加在王號之中(便哈達就是哈達神之子的意思)。在美索不達米亞,自主前第三千年紀中期之吉加墨斯以降,犖犖大者包括古德、漢摩拉比、杜庫提寧努他、亞述巴尼帕等王,自稱有神明血統素來是君王的特權。然而以色列君王作為神的兒子,只是以盟約為根據而已,與血統無關(見:詩八十九26;撒下七14)。──《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7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你,兒子是誰?】 答:在本章7至9節,乃為宣告聖旨,要立基督為王的權威,建立他的國度,統治宇宙世界。他有掌握全世界的權柄,無論各方、各族、各國、萬民,都要伏在他的權下,被一視同仁。他的國度建立,為要成就神的旨意。在這裡很明白的提到,耶和華曾對我說:「你是我的兒子」。這句話可與八九26,27節為對比,可知神是他的父,神要立他為長子,為世上最高的君王。至於「我今日生你」,這句話,若以歷史而言,可能是指大衛登基的那日;但照舊約的豫言應許,在新約中的啟示,已經確實應驗在基督身上了。這裡的「生」字,非指降生,乃指復活(生)說的(徒十三33,羅一4,西一18)。由於基督復活(生)的事實,他被宣稱為「兒子」,在希伯來書一5節與五5節,引用這節經文時,則以道成肉身和基督的祭司職分相聯。神叫他從死裡復活,藉以向世人證明耶穌為神的兒子,且是他的愛子呢(可九9,西一13,14)。――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 【詩二7~9】耶和華頒佈的命令:祂已將權柄賜給了王,王要粉碎一切仇敵。――《串珠聖經註釋》 【詩二8】「你求我,我就將列國賜你為基業,將地極賜你為田產。」 主耶穌的權柄將要統治一切。既是神的後嗣,就必承受一切。主耶穌是那承受產業的,但現在他還是被人所棄的,到了時候,全宇宙都要歸順他,都要服從他聖善寶貝的名下。父所有的應許都賜給兒子了(馬太廿八章十八節,約翰十七章二節)。——包忠傑《詩篇註解》 耶和華神是全地的主,祂的兒子也就得到列國和全地為產業(參創四十八4;申二十16;可十二7),全世界歸在這位君王的統治下。――《啟導本詩篇註釋》 「列國、地極」表面上掌握在人和「世界的王」(約十二31)撒但的手中,但實際上都是神的產業,只有神的兒子有權繼承。──
詩篇綜合解讀 這個應許最後將完全成就在彌賽亞身上:「祂的權柄必從這海管到那海,從大河管到地極」(亞九10)。── 詩篇綜合解讀 【詩二9】「你必用鐵杖打破他們,你必將他們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 父還在向兒子談話,所談的事是神恩典的時期過去以後要產生的,那時候,那位“心裏柔和謙卑”的主耶穌,就要成為嚴厲的審判官,牧者安慰的杖,變成了刑罰的鐵杖。鐵杖和瓦器是決不能相撞的,瓦器一定要被摔碎的。——包忠傑《詩篇註解》 彌賽亞再次降臨地上的時候,必“打破”和“摔碎”他們(啟二27;一九15)。――《詩篇雷氏研讀本》 “鐵杖”為受膏者權力的象徵。“打破”是說擊敗一切敵人,建立公義的政權(參賽十一4),“摔碎”瓦器輕而易舉,破碎的殘片毫無用處;敵擋神的人的下場也是如此。這事將應驗在基督和祂施行的審判上(啟十二5;十九15)。――《啟導本詩篇註釋》 「打破」:希臘文譯本作「牧養」或「轄管」。(參啟2:27; 12:5; 19:15) 本節大概以當時埃及之登基儀式為背景。新王登基時用杖打碎寫上敵人名字之陶器,表示自己對敵國擁有統治權。――《串珠聖經註釋》 約翰在啟示錄引用3次。一次用於表現基督徒得勝的保障(啟2:27),兩次用於描述主賜聖徒勝利的權柄(啟12:5;19:15)。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鐵」是力量的象徵,「杖」是王權的代表,「鐵杖」代表彌賽亞治理的權柄。── 詩篇綜合解讀 啟示錄三次引用本節,宣告彌賽亞的仇敵將被完全征服(啟二27;十二5;十九15)。── 詩篇綜合解讀 ◎ 2:9 鐵杖:象徵「王權與軍力」。 ●「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勝過仇敵的意思,史家稱之為碎陶咒詛文獻。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9 鐵杖】權杖是王權的代表,鐵則是力量的象徵。早至納梅爾石版(Narmer palette),埃及統治者已經被描繪成用棒或權杖擊打仇敵的樣式。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碎陶咒詛文獻(參看下一段注釋)的證據,顯示瓦器是用權杖擊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9 如同窯匠的瓦器摔碎】埃及君王慶祝統治的方法,是將敵人的名字寫在瓦器之上,然後象徵性地把它擊碎。史家稱之為碎陶咒詛文獻。亞述王亦同樣使用擊碎瓦器的象喻,來表示勝過仇敵。──《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詩二10】「現在,你們君王應當省悟,你們世上的審判官該受管教。」 十節至十二節。就是聖靈;向人間的君王並審判官發出警告。雖是向官長的警告,也是向一切人類發出警告。聖靈現在在這恩典的時期,向世人呼喚,要他們快快省悟。凡現在聽他聲音的人必要蒙父神的愛護。——包忠傑《詩篇註解》 10~12節為神向列國發出的警告,應該投靠耶和華才能免遭滅亡,而敬畏神乃一切智慧的開端。 “審判官”指“掌權決策的人”。――《啟導本詩篇註釋》 正如每個人都有兩條路(一6),每個國家也只有兩條路:因背叛神而自取滅亡,或因順服神而永恆快樂。但此時還不是最後通牒,而是神恩典的邀請與呼召。── 詩篇綜合解讀 「審判官」指掌權者。「該受管教」原文是「讓自己被糾正, 被告誡」,即接受勸誡。── 詩篇綜合解讀 ●「應當省悟」:SH 7919,「有洞察力」、「領悟」。 ●「該受管教」:SH 3256,「讓自己被糾正, 被告誡」。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詩二10~12】勸諭各國臣服。――《串珠聖經註釋》 本篇的結語,以“現在”起頭,解答序言所提出的問題“為什麼”。只要認定敬畏耶和華的心,領受從神而來的智慧和教訓,必蒙神慈悲的眷顧(箴3:6)。 ――《聖經精讀本──詩篇註解》 【詩二11】「當存畏懼侍奉耶和華,又當存戰兢而快樂;」 現在向神“存畏懼”的心,他發烈怒的時候就必不用怕。——包忠傑《詩篇註解》 我們今天向神「存畏懼」的心,將來審判的時候就不必害怕。── 詩篇綜合解讀 我們在神面前「存戰兢」的心,就必得著從神而來的「快樂」,這種快樂不會象「罪中之樂」那樣短暫而後患無窮。── 詩篇綜合解讀 【詩二12】「當以嘴親子,恐怕他發怒,你們便在道中滅亡,因為他的怒氣快要發作。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 希伯來人的風俗親嘴是表示恭敬順從(撒母耳記上十章一節),是表示崇拜(列王紀上十九章十八節),又是表示親愛友好的心情(路加七章卅八節)。聖靈所要的就是要我們與主耶穌和好成為密友,他是引我們到主耶穌面前來的介紹者(約翰十四章十六節廿六節,又十六章十三至十五節)。父神已經把和好的路打開了,現在只等人來向他服從。所以聖靈向人呼喚,要他們快快與子親嘴.這恩典的時候快過去了。他的怒氣快要發作了”,所以當快快與他和好,接受他的救恩。“凡投靠他的都是有福的”。那些任意妄為的必在自己的道中滅亡。——包忠傑《詩篇註解》 “以嘴親子”是尊敬和順服的表現。――《詩篇雷氏研讀本》 以嘴親腳表示敬意和臣服。(參七十二9;賽四十九23;路七38)。當年中東敘利亞和巴勒斯坦的王攜禮物朝拜亞述王西拿基立(主前705~681年),吻腳示敬。“子”指“受膏者”。“他”指耶和華。全節說明:敵對的人必須改變所行的道,才能逃避神公義的刑罰,敬畏侍奉神和祂的受膏者,才能脫禍蒙神福佑(參申六15)。――《啟導本詩篇註釋》 「以嘴親子」:指「以嘴親祢的腳」,乃是臣服的象徵,有如跪拜叩首。 新約曾用本篇詩描寫耶穌基督(徒4:25; 路9:35; 徒13:33; 來1:5)。因為在祂身上,本篇詩句得到最貼切和最全面的應驗。――《串珠聖經註釋》 世人因著肉體的驕傲和不信的恐懼,將神和彌賽亞的管理說成「捆綁」和「繩索」(3節),其實神的「慈繩愛索」(何十一4)才是對人的保護與祝福。因此,凡投靠彌賽亞的,「都是有福的」。── 詩篇綜合解讀 「以嘴親子」代表順服彌賽亞,古代中東的被征服者用親吻征服者的腳表示臣服。── 詩篇綜合解讀 ●「以嘴親子」:由於「子」(被神膏立的君王)之前沒有冠詞,所以學者們對此處的翻譯有不同的看法。可能是「以嘴親子」,也有人認為是「真誠的親吻」。不過大家有共識的是:「此處是以親吻表示臣服」。 ●「道中」:SH 1870,「路」、「道路」。 ●「投靠」他的:SH 2620,「信靠」、「信賴」、「尋求庇護」。 ◎ 2:12 說明整篇詩歌不僅僅是恐嚇,也是一種應許。願意投靠神選立的君王者,將會獲得福氣。當然,我們知道人世間的君王未必可靠,但基督卻是完全應驗這篇詩篇。 ──蔡哲民等《詩篇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2, 3篇)】 1 試從第2篇思想神的國度為何安穩常存?另參來12:22-29; 啟21:1-7。 2 人可以又戰兢又快樂事奉神(2:11)麽?請舉例。 3 當你在困境或卑微的地步時,什麽是你的盾牌和榮耀?見3:3, 5-6。 ──《串珠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