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第三十五章拾穗 【代下三十五1】「約西亞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守逾越節。正月十四日,就宰了逾越節的羊羔。」 “正月”:以色列人宗教曆的一月,逾越節依傳統規定的月分舉行,相當於陽曆四月。――《啟導本聖經註釋》 ◎比起 代下 30 希西家王的逾越節,約西亞的逾越節籌備更完整,在正確的時間辦理,也沒有因為匆促、陌生而導致不潔淨,干犯神的狀況 代下 30:18 。 ◎「正月十四日」:是以色列人宗教年曆的開始,大約是陽曆四月。──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1~9】過節前的預備:有關工夫是由王指派,而主要由利未人去執行。――《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五1~19】慶祝逾越節:作者在此加插約西亞守逾越節一段,目的是: 1 說明約西亞如何忠心事奉神(參34:33); 2 把他描繪為第二位希西家(參30); 3 對猶太人來說,本節日自他們回國後直到今日都是宗教曆上最重要的日子,約西亞的慶祝有堅固和強化這傳統的作用。――《串珠聖經注釋》 遵守逾越節的規定:本文記錄了約西亞再次與神立約(34:29~32)後,守逾越節的事件。與之並行的列王記下對這次的逾越節只作了非常簡單的記述(王下23:21~23),但是本文記錄得非常細緻。同樣列王記下對約西亞廢除偶像和偶像崇拜的事件作了大篇幅的記錄(王下23:4~20),但本書只用一行(34:33)作了概括。這種差異是與記錄兩位元作者記錄的角度不同有關,即列王記下從先知的角度強調了偶像崇拜,而本書則從祭司的角度強調了逾越節的祭祀。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五2】「王分派祭司各盡其職,又勉勵他們辦耶和華殿中的事;」 約西亞特別勉勵祭司「辦耶和華殿中的事」(2節),又吩咐利未人恢復大衛和所羅門所定的規矩(3~5節),連讓誰「宰逾越節的羊羔」(6節)都事無巨細地安排了。這表明當時聖殿的事奉已經荒廢,也證明約西亞確實是「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三十四31)。──《聖經綜合解讀》 ●「勉勵」:SH 2388,「鼓舞」、「強化」。 ◎ 35:2 約西亞特別去「鼓舞」祭司,應該是鑑於 29:34 30:3 所記載,當希西家要進行宗教改革時,祭司是來不及響應配合的一群,所以約西亞特別去勉勵祭司。──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3】「又對那歸耶和華為聖、教訓以色列人的利未人說:“你們將聖約櫃安放在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建造的殿裡,不必再用肩扛抬。現在要事奉耶和華你們的神,服事他的民以色列。」 約櫃顯然已被移走(可能在瑪拿西執政期間),免得它被玷污(三三7)。――《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將聖約櫃安放”:可能在瑪拿西和亞們作王時,有人把約櫃抬離聖殿,免為穢物和罪行所沾汙(三十三7)。――《啟導本聖經註釋》 「教訓 ...... 的利未人」:參17:7~9注。 「你們將聖約櫃安放在 ...... 殿裡,不必再用肩扛抬」:約櫃可能在聖殿修葺期間曾遷出至聖所;又有學者認為這句話是指自從有了聖殿之後,利未人就不用再扛抬約櫃了。――《串珠聖經注釋》 利未人……不必再用肩扛抬: 過去約櫃很可能被邪惡的君王東搬西挪,他們很可能是亞哈斯和瑪拿西。因為亞哈斯是極端的偶像崇拜者,以至毀壞了聖殿的器皿(28:22~25),而瑪拿西也在聖殿內製作了偶像的邱壇(33:3~7)。但是通過約西亞的改革,約櫃安置在固定的地方(至聖所)而不再挪動。因此嚴格地講,當時已經恢復了真正的敬拜,而且利未人也不用搬動約櫃,可以專心於聖殿的服侍。 ――《聖經精讀本》 約櫃可能在瑪拿西執政期間被祭司移走的,以避免被殿中的偶像污染(三十三7)。現在被重新安放在聖殿裡,「不必再用肩扛抬」(3節)。──《聖經綜合解讀》 ◎有許多學者認為 35:3 的記載,暗示約櫃在約西亞之前不在聖殿中,可能為了瑪拿西、亞們王的緣故,被移往別處。也有另外的一些學者認為這應該是指著利未人的角色由出埃及時代到定居迦南地的轉變,因為約西亞不可能潔淨聖殿後還不將約櫃安置妥當。──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4】「你們應當按著宗族,照著班次,遵以色列王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所寫的,自己預備。」 “照著班次”。參看歷代志上二十四章4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所寫的: 指規定在聖殿服事的祭司和利未人的職務和班次的代上23章的內容。其中有大衛年老,將王位傳給所羅門之際,召集利未的子孫,將亞倫子孫的祭司職務分24班次的事件。可見約西亞在給聖殿的服侍者分配任務時,沒有按自己的權力(王權),而根據神賜予大衛的旨意實行。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五5】「要按著你們的弟兄,這民宗族的班次,站在聖所,每班中要利未宗族的幾個人。」 ◎ 35:3~5 中約西亞王用長篇的訓示,要求利未人照大衛和所羅門的文件來執行工作。應該是利未人的工作曾經被大衛修改過,與律法書不同,因此約西亞要特別強調按照新法來執行。──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6】「要宰逾越節的羊羔,潔淨自己,為你們的弟兄預備了,好遵守耶和華藉摩西所吩咐的話。」 「摩西所吩咐的話」:原來摩西律法規定只有祭司才可以宰殺祭牲,但利未人也許一向從旁協助。無論如何,在這個節期內,獻祭守節是符合摩西的吩咐。――《串珠聖經注釋》 約西亞各方面的回轉都是徹底的,但百姓的心卻仍然不肯離開瑪拿西的敗壞(耶三6~11),所以「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王下二十三26)。鑒察人心的神宣告:「猶大還不一心歸向我,不過是假意歸我」(耶三10)。百姓的心若不肯轉回,外表的復興就成了形式,守節、聖城和聖殿也失去了屬靈的意義。物質的聖殿並不能保證神的同在、悅納和保護,所以神借著先知耶利米宣告:「你們改正行動作為,我就使你們在這地方仍然居住。你們不要倚靠虛謊的話,說:『這些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是耶和華的殿』」(耶七3~4)!──《聖經綜合解讀》 ◎ 35:6 要求利未人要為以色列人宰殺逾越節的羊羔, 出 12 本來規定是每個家庭要自己宰殺逾越節的羊羔,可能是因為代下 30 希西家王的逾越節經驗,讓約西亞王朝知道不可能依賴每個家庭自行宰殺,因此委由利未人協助處理。 【代下三十五7】「約西亞從群畜中賜給在那裡所有的人民,綿羊羔和山羊羔三萬隻,牛三千隻,作逾越節的祭物;這都是出自王的產業中。」 ◎約西亞奉獻的數量低於所羅門 7:5 ,高於希西家 30:24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7~8】約西亞把自己的所有物作為逾越節祭物奉獻出來,其原因很可能是沒有帶祭物參加逾越節的人很多。因為希西家以後近60年的時間裡人們根本沒有守逾越節,而且當時猶大全地偶像崇拜肆虐,百姓自然也不關心逾越節的規定,沒有準備祭物就參加了逾越節的儀式。總之,約西亞率先把自己的所有物奉獻給神而起了表率作用,於是大臣和祭司以及利未人也自發地捐獻了逾越節的祭物。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五7~9】為數近四萬的祭牲,難以在一天之內獻完,這數目可能是包括除酵節在內的整個節期所獻上的。――《串珠聖經注釋》 律法規定,每個家庭必須自己或和鄰居一起預備逾越節的羔羊(出十二3~4),但約西亞和百姓的領袖們卻慷慨地把祭物賜給所有的人民(7~9節),幫助全民都能一起來守節。──《聖經綜合解讀》 但是,百姓若有心守節,神怎麼會不賜下足夠的牛羊呢?表面上,我們看到的是約西亞、眾首領、祭司和利未人族長的愛心和慷慨(7~9節);但實際上,這表明百姓的心裡還是沒有神應有的地位,所以只是約西亞和百姓的領袖們在熱心推動守節。同樣,單靠教牧同工的熱心,沒有會眾的全體參與,教會也不可能有真正的復興。──《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五8】「約西亞的眾首領也樂意將犧牲給百姓和祭司利未人;又有管理神殿的希勒家、撒迦利亞、耶歇將羊羔二千六百隻,牛三百隻,給祭司作逾越節的祭物。」 ●「希勒家」:字義是「耶和華是我的分」、「耶和華是我的產業」。 ●「撒迦利亞」:字義是「耶和華記念」。 ●「耶歇」:字義是「神活著」。──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9】「利未人的族長歌楠雅和他兩個兄弟示瑪雅、拿坦業,與哈沙比雅、耶利、約撒拔將羊羔五千隻,牛五百隻,給利未人作逾越節的祭物。」 ●「歌楠雅」:字義是「耶和華已建立」。 ●「示瑪雅」:字義是「被耶和華聽見」。 ●「拿坦業」:字義是「神的賜予」。 ●「哈沙比雅」:字義是「耶和華已思量」。 ●「耶利」:字義是「神掃除」。 ●「約撒拔」:字義是「耶和華已賜與」。 ◎約西亞負擔人民的食物,祭司領袖負責祭司群的食物,利未族長負責利未人的食物,可以想見整個群體都是歡樂享受的,即使貧窮也能一起過節。──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10】「這樣,供獻的事齊備了。祭司站在自己的地方,利未人按著班次站立,都是照王所吩咐的。」 【代下三十五10~15】節日的獻祭:作者特別重視利未人所擔任的職務: 1 他們替祭司宰殺祭牲及剝皮(11),把祭肉搬上祭壇(12); 2 烹製祭肉(13); 3 送祭肉給百姓及祭司(13~15; 參出12:8; 利1~7); 他們辦事殷勤而且滿有服務精神。――《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五10~19】逾越節祭祀的進行:根據發現的律法書的規定,進行逾越節儀式的猶大百姓應該以此為契機悔改過去王政時代的過失。即通過這次的盛典感受神與他們在一起的喜悅,並存有新的盼望。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五11】「利未人宰了逾越節的羊羔,祭司從他們手裡接過血來灑在壇上;利未人剝皮,」 宰了逾越節的羊羔: 逾越節的羊羔是恢復神與我們之間正確關係的祭物,象徵為救贖我們而在十字架上受難的耶穌(來2:14;彼前1:19)。 ――《聖經精讀本》 律法規定,每個家庭必須自己宰殺逾越節的羊羔(出十二6),但希西家守逾越節時,由於聖殿長期荒廢,「會中有許多人尚未自潔,所以利未人為一切不潔之人宰逾越節的羊羔」(三十17)。現在,聖殿再次長期荒廢,約西亞可能估計有許多百姓「尚未自潔」,所以特地安排「利未人宰了逾越節的羊羔」(11節;6節)。──《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五12】「將燔祭搬來,按著宗族的班次分給眾民,好照摩西書上所寫的,獻給耶和華;獻牛也是這樣。」 有關“燔祭”這方面的詳情,參看利未記三章3至5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燔祭」:在此是指所獻的牛只(參上下文)。 「分給眾民」:指按百姓宗族單位,獻祭給神。――《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五13】「他們按著常例,用火烤逾越節的羊羔。別的聖物用鍋,用釜,用罐煮了,速速地送給眾民。」 ●「火烤」:原文是「用火烹煮」。這是要符合 出 12:8~9 的要求,澄清 申 16:7 可能引出的爭議。 申 16:7 僅說「煮熟」、「弄熟」。──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14】「然後為自己和祭司預備祭物;因為祭司亞倫的子孫獻燔祭和脂油,直到晚上。所以利未人為自己和祭司亞倫的子孫,預備祭物。」 【代下三十五15】「歌唱的亞薩之子孫,照著大衛、亞薩、希幔,和王的先見耶杜頓所吩咐的,站在自己的地位上。守門的看守各門,不用離開他們的職事,因為他們的弟兄利未人給他們預備祭物。」 約西亞如此細心周到地安排,證明他確實是「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三十四31)。但這也顯明了百姓可悲的屬靈光景,正如先知西番雅所責備的,他們是「 不知羞恥的國民」(番二1)。──《聖經綜合解讀》 ◎ 35:11~15 詳細說明整個事奉的流程,祭司與利未人先滿足百姓的需求,然後互相幫忙處理服事人員的需求。我們是否也照這樣的工作流程來服事會眾?──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15 聖殿的守門者擔當了甚麼責任?】聖殿守門的都是利未人,看守聖殿的四個主要入口,每天早晨打開各門。他們也天天做日常的瑣碎工作,例如潔淨、預備獻祭的祭物、數點人民對聖殿奉獻的銀錢等(有關聖殿守門的詳情,請參看代上26:1~32)。――《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五16】「當日,供奉耶和華的事齊備了,就照約西亞王的吩咐守逾越節,獻燔祭在耶和華的壇上。」 約西亞「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三十四31),是對律法的回應(申六5);不但在形式上遵守摩西律法的教導,裡面也順從律法的精意。但是,雖然約西亞回轉得如此徹底、影響力如此之大,卻仍然不能帶起百姓真實的復興,大部分百姓只是「照約西亞王的吩咐守逾越節」(16節),心裡並沒有屬靈的實際。所以「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王下二十三25),最後的四個猶大王全都是悖逆神的。今天,我們若想倚靠人的努力來領人歸主、改革社會,最多也超不過約西亞的程度。──《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五17】「當時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守逾越節,又守除酵節七日。」 ◎ 35:17 用「在耶路撒冷的以色列人」而不用「猶大人」,表明此時的猶大人是作者心目中的真以色列人。──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18】「自從先知撒母耳以來,在以色列中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以色列諸王也沒有守過,象約西亞、祭司、利未人、在那裡的猶大人,和以色列人,以及耶路撒冷居民所守的逾越節。」 有關這次逾越節的獨特性,參看列王紀下二十三章22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約西亞主持的逾越節慶典,比希西家的更盛大(比較三十26)。先知撒母耳為士師的最後一位,以色列人的第一位王掃羅為他所膏立(撒上三19~21;十1)。――《啟導本聖經註釋》 「自從先知撒母耳以來 ...... 以色列諸王也沒有守過 ...... 」:這趟守節十分降重熱鬧,甚至比希西家的還有過之而無不及(參30:26)。――《串珠聖經注釋》 在那裡的猶大人……居民: 為了重新樹立王國分裂之後被淡漠的民族精神和被毀壞的信仰,猶大人不分男女老少,貧富貴賤都到耶和華面前跪拜。通過這次舉國範圍內的逾越節活動,他們再次在神裡面獲得靈性的復興。 ――《聖經精讀本》 「自從先知撒母耳以來,在以色列中沒有守過這樣的逾越節」(18節)。希西家年間的逾越節,在時間和潔淨的條例上都來不及完全遵守律法的要求(三十2~3、17~19)。但約西亞所守的逾越節,雖然比大衛、所羅門和希西家時期的更加盛大,但這只是表面的熱鬧。因為只有約西亞和上層人物在推動,大部分百姓都是在湊熱鬧,並沒有裡面敬畏神、敬拜神的實際,所以也沒有希西家年間的大喜樂(三十23、25、26)。──《聖經綜合解讀》 ◎歷代志作者強調逾越節,應該是要提醒被擄歸回的以色列人,他們被擄歸回如同出埃及一樣,是一個新的開始,也是值得紀念的事情。──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18 慶典史無前例】這是約書亞記五10~11所提及的節期之後,第一次集體奉行逾越節。從約書亞時代直至約西亞更改政策,逾越節素來是家庭式的禮儀(但請參看三十15~17希西家年間守節的經過)。巴比倫的阿基圖節日,是久已不守的古代節期恢復奉行的例子。這個登基典禮(巴比倫節期中最重要的一個)停止慶祝了二十年(主前689~669)。巴比倫回復昔日顯要地位之後,以撒哈頓重新舉行這慶典。——《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五19】「這逾越節是約西亞作王十八年守的。」 【代下三十五20】「這事以後,約西亞修完了殿,有埃及王尼哥上來,要攻擊靠近伯拉河的迦基米施;約西亞出去抵擋他。」 “尼哥”。參看列王紀下二十三章29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埃及軍借道北上,去幫助亞述國攻打新興的巴比倫國。這時,巴比倫王的兒子尼布甲尼撒領軍在幼發拉底河上游的迦基米施城迎戰亞述。約西亞很可能已和巴比倫結盟,故出兵阻止埃及軍。――《啟導本聖經註釋》 這次戰事發生於主前六○九年,當時亞述帝國最後一王亞述烏巴列企圖從巴比倫人手中奪回哈蘭,法老尼哥於是北上出兵援助亞述。――《串珠聖經注釋》 「這事以後」(20節),指約西亞十八年的逾越節之後十三年,即主前609年。──《聖經綜合解讀》 「埃及王尼哥」(20節),指埃及第二十六王朝法老尼哥二世(Necho II,主前610~595年在位)。他「要攻擊靠近幼發拉底河的迦基米施」(20節),是前往迦基米施幫助亞述、抵抗巴比倫。主前612年,新巴比倫王國與瑪代聯軍摧毀了亞述首都尼尼微,亞述遷都哈蘭。主前610年,哈蘭也被佔領,亞述又遷都幼發拉底河上游的迦基米施,新巴比倫王國國王那波帕拉薩爾派其子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聯軍繼續進攻亞述。主前609年春天,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率軍北上援助末代亞述王。主前605年,尼布甲尼撒二世率領巴比倫和瑪代聯軍在迦基米施戰役(Battle of Carchemish)中打敗亞述和埃及聯軍,亞述帝國滅亡,猶大和周圍國家落入巴比倫的勢力範圍。──《聖經綜合解讀》 ●「尼哥」:這是指埃及第二十六王朝的君王「尼哥二世」,於西元前609~595年在位。曾經攻取了非利士的迦薩,也於西元前609年於米吉多一役中擊敗並殺死約西亞王。將勢力擴張到整個敘利亞與巴勒斯坦地區。 ◎關於「迦基米施之役」 (西元前605年,約雅敬第四年): A.迦基米施可說是古代近東歷史最重要的轉捩點之一。當時最龐大的亞述帝國終於崩潰,製造了更加龐大的波斯帝國,也引進了短暫的新巴比倫時代。埃及雖然暫時取得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尼布甲尼撒的巴比倫大軍繼續從迦基米施乘勝而來,於西元前604年控制了全敘利亞與巴勒斯坦。 B.其實亞述首都尼尼微早已在西元前612年被拿布波拉撒率領下 的巴比倫、瑪代聯軍所毀,於是亞述的末代君王亞述烏巴列二世遷都哈蘭,但這要塞於西元前610年也被攻取。 C.之後亞述烏巴列二世與埃及法老尼哥二世結盟,仍勉強算佔據了幼發拉底河上游的土地幾年。然而西元前605年在迦基米施 覆滅的,只不過是昔日號稱無敵之亞述大軍的「殘餘」而已,率軍擊敗他們的正是太子尼布甲尼撒。法老尼哥在迦基米斯戰敗後,猶大和周圍國家就落在尼布甲尼撒的勢力範圍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20 尼哥進軍迦基米施】《巴比倫年鑒》記載尼哥在主前六○九年出兵支援亞述。位於敘利亞的省會哈爾蘭於一年以前被瑪代和巴比倫聯軍攻取,亞述正試圖收復。尼哥的部隊將會增援迦基米施的要塞。埃及眼見國際均勢轉移,巴比倫興起取代亞述的地位,遂改與亞述結盟。 可以假定尼哥相信亞述若能擊退巴比倫和瑪代,他自己向巴勒斯坦和敘利亞擴張勢力的野心,將有更大實現的可能。約西亞的反亞述立場是不難理解的,因為猶大受亞述所壓制已經超過一個世紀之久。亞述雖有埃及的幫助,依然不能成功地將瑪代人和迦勒底人逐出哈爾蘭。——《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五20 迦基米施戰役的歷史背景是──】這件事發生於公元前609年,亞述人的首都尼尼微在三年前被巴比倫人毀滅。被打敗的亞述軍隊在哈蘭與迦基米施之間重整旗鼓,準備再戰。但巴比倫差派部隊去打敗了他們,使其一蹶不振。法老尼哥想使埃及成為世界強國,他擔心巴比倫勢力的增長,所以假道猶大揮軍北上,好在迦基米施協助亞述作戰。但猶大王約西亞想截擊尼哥,不讓他從國境經過往迦基米施作戰,結果約西亞陣亡,猶大變成埃及的臣僕。(請參王下23:25~30有關這場悲劇的詳情。約西亞雖然信從耶和華,但因瑪拿西的罪,以及猶大人民的表面悔改,神並沒有消除祂對猶大的懲罰。)尼哥率軍抵達迦基米施,與巴比倫軍隊相峙了四年,終於在公元前605年大敗,巴比倫遂成為左右世界局勢的強國。――《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五20~27】約西亞的不幸收場:由約西亞在位第十八年直到他去世年間,作者對他再無記述,因為前章已聲言他一生忠心跟從神 (34:33) 。
不過,在結束約西亞生平的記錄前,作者還交代他不幸的死亡,按本書的因果神學觀點,那也許意味著神的刑罰。有關注釋請參王下23:28~30。――《串珠聖經注釋》 約西亞戰死: 本文記錄約西亞和埃及王法老尼哥的作戰記事和尼哥統治的結束。①戰爭的原因:當時亞述滅亡(B.C.610)後,由巴比倫掌握了巴勒斯坦地區。但是亞述的領土內還有亞述的殘軍,而且巴比倫還未開始擴張勢力。因此對於埃及來講這是恢復對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權,並把勢力擴大到亞述領土的絕佳機會。於是約西亞為了阻止埃及恢復對巴勒斯坦地區的統治,領兵發動了“米吉多戰爭”;②經過:埃及軍隊北上來到了米吉多,約西亞的軍隊也經過迦麥山脈到了米吉多,兩軍便在此展開了戰鬥。結果未遵從神的旨意(21節),執意發動戰爭的約西亞最終戰死戰場,猶大軍戰敗撤兵。於是尼哥的軍隊繼續北上,但遭到失敗。埃及如其所願,通過這次戰爭確保了巴勒斯坦地區和敘利亞的統治權,並統治了數年;③意義:這次的戰爭實際上就是猶大滅亡的前奏。因為猶大在這次戰爭中慘敗後,埃及代替亞述統治了猶大,事實上猶大從此喪失了國權。後來猶大王約哈斯被法老尼哥所廢,以利雅敬也被迫改名。後來長時間統治猶大的法老尼哥在迦基米施戰鬥中遭到巴比倫軍隊致命的打擊而退兵到埃及(王下24:7;耶46:2),此後猶大被巴比倫所滅。――《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五21】「他差遣使者來見約西亞,說:“猶大王啊,我與你何干?我今日來不是要攻擊你,乃是要攻擊與我爭戰之家,並且神吩咐我速行,你不要干預神的事,免得他毀滅你,因為神是與我同在。”」 尼哥指出此番出兵除了是要達成政治軍事的目標外,更是出於神的吩咐。按作者的認識,這「神」乃以色列人所事奉的真神(參22)。 「攻擊與我爭戰之家」:解釋有二: 1 指進攻巴比倫敵軍; 2 表示支援埃及在該地的軍事基地。――《串珠聖經注釋》 與我爭戰之家: 指巴比倫。約西亞聽到了尼哥說埃及的敵人不是猶大(這實際上是神在告訴他),但依舊拒絕順從,而死在了戰場上,並使猶大淪落為埃及的屬國。通過這一事件我們可以發現這樣的真理,神有時也會通過外邦人作工(弗3:6),因此信徒不應該對外邦人有抵觸心理,要有分辨惡勢力和神旨意的洞察力。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五21~22】尼哥只想讓軍隊穿過巴勒斯坦而不用打仗;可是,即使這信息是“神……所說的話”,約西亞也拒絕相信。“米吉多”。關於其戰略性的位置,參看列王紀上九章15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神的信息可能以人所想不到的方式臨到,神會借法老之口說話(21、22節),也會對外邦君王說話(創十二17~20;二十3~7;但四)。──《聖經綜合解讀》 ◎ 35:21~22 尼哥的意思是他根本不想打猶大,實際上他要去幫助亞述王抵擋巴比倫,但約西亞王希望亞述王被打敗,所以硬是去攻擊埃及軍。後來的確是遲滯了埃及軍,使得巴比倫擊敗亞述。但約西亞王付出生命的代價。──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22】「約西亞卻不肯轉去離開他,改裝要與他打仗,不聽從神藉尼哥之口所說的話,便來到米吉多平原爭戰。」 “攻擊與我爭戰之家”可譯為“攻擊與我爭戰的那個王室(巴比倫)”。神藉埃及法老尼哥之口警告約西亞(22節),但他不聽,死于米吉多平原戰役中。這個平原是聖經中著名的戰場,在巴勒斯坦的加利利海南面,居南北要衝。――《啟導本聖經註釋》 「改裝」:有作「堅持」。 「不肯」、「不聽從」:作者指出約西亞應對此次悲劇負責。――《串珠聖經注釋》 「米吉多平原」(22節)是北方十支派的地方,此時在亞述人的管轄下,並不是約西亞管轄的區域。埃及王經過沿海大道北上援助亞述,必須借道米吉多平原,並沒有打算侵略猶大。但約西亞可能不明白神會親自對付亞述(鴻二1),不願埃及幫助猶大宿仇亞述,所以勇敢地在米吉多平原攔阻埃及大軍。雖然約西亞戰死沙場(23節),但很可能因著約西亞的阻擋,埃及援軍沒有及時增援亞述,哈蘭淪陷。埃及於四年後兵敗迦基米施(耶四十六2),從此亞述滅亡、埃及衰落。──《聖經綜合解讀》 約西亞戰死沙場,並不是「不得善終」,而是「平平安安地歸到墳墓」(三十四28),被神在「忿怒如火倒在這地上,總不息滅」(三十四25)之前平安接走。今天,信徒「離世與基督同在」(腓一23),也是息了地上的勞苦,「好得無比」(腓一23)。我們所當求的不是儘量延年益壽,而是不要虛度光陰,好在交帳的時候聽到主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太二十五21)。──《聖經綜合解讀》 神為什麼允許約西亞「不聽從神借尼哥之口所說的話」(22節),而不給約西亞更多一些時間,把猶大帶進更深的復興呢?因為此時百姓的心已經離棄了神,被偶像奪走了神的地位,雖然百姓的身體還沒有被擄,但他們的心已經「被遷到巴比倫」(太一11)。所以馬太福音說:「 百姓被遷到巴比倫的時候,約西亞生耶哥尼雅和他的弟兄」(太一11)。因此,神絕不撤去祂的管教,而是宣告:「你們要等候我,直到我興起擄掠的日子;因為我已定意招聚列國,聚集列邦,將我的惱怒——就是我的烈怒都傾在她們身上。我的忿怒如火,必燒滅全地」(番三8)。──《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五22 米吉多之戰】從埃及循大幹道(見:創三十八有關古代近東主要商道的附論)經肥腴月彎前往巴比倫,先是沿著巴勒斯坦海岸前進,來到迦密山的險阻後轉往內陸,經米吉多(見:書十二21的注釋)入耶斯列平原(見:士六33的注釋)。這是截擊行經本區之軍隊的合理地方,歷史上很多戰事都在這個著名的地理舞臺上發生。然經外歷史並沒有記載這場戰爭。約西亞雖然不能阻止埃及大軍北上,卻可能造成足夠的拖延,使埃及軍隊不能在亞述抵抗瑪代和巴比倫的戰爭中,提供什麼幫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五22~23】拒絕神的命令而執意作戰的約西亞的行為讓我們聯想到了亞哈和約沙法結盟與亞蘭作戰的情形。由此我們可以確認無視神的護理的人必然不能存活(王上22:29~36)。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五23】「弓箭手射中約西亞王。王對他的臣僕說:“我受了重傷,你拉我出陣吧!” 」 【代下三十五24】「他的臣僕扶他下了戰車,上了次車,送他到耶路撒冷,他就死了,葬在他列祖的墳墓裡。猶大人和耶路撒冷人都為他悲哀。」 「次車」:約西亞在戰場上用的戰車;他顯然另外備有平常所用較舒適的座駕。 「耶路撒冷」:此處所載與列王紀稍有不同;後者記錄他死在米吉多,而前者則略去這點,大概歷代志的作者認為好的君王應該死於耶城。――《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五25】「耶利米為約西亞作哀歌。所有歌唱的男女也唱哀歌,追悼約西亞,直到今日;而且在以色列中成了定例。這歌載在哀歌書上。」 先知耶利米對約西亞評價很高,甚敬重其人(看耶二十二15~16)。這冊哀歌已散佚。《耶利米哀歌》中未提約西亞,自非同一書。――《啟導本聖經註釋》 ●「耶利米」: 字義是「耶和華所指定的」,應該就是寫耶利米書的耶利米。 柒、被擄與歸回 36:1~23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五25 哀悼詩歌的寫作】耶利米為約西亞所作的哀歌現已亡佚。在君王駕崩(特別是死於非命)和城市淪陷被毀等場合中,哀悼性挽歌十分普遍。除了聖經的耶利米哀歌以外,主前第二千年紀初期也有蘇美人悼念城市或廟宇被毀的哀悼詩歌,被哀悼的城市包括吾珥、埃裡杜、尼普爾、烏魯克。蘇美哀悼詩歌的文學結構酷肖聖經的模式。所哀悼之城市的神自己容許城市被毀,因而構成屬靈上和實質上的危機。蘇美和聖經的哀悼詩歌都同樣展望這城市將來能夠時來運轉,得以復興。 ──《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五25 耶利米悼念約西亞的哀歌,與耶利米哀歌有沒有關係?】耶利米雖然寫了悼念約西亞陣亡的哀歌,但那不是聖經之中的耶利米哀歌。──《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五25~27】約西亞雖死於非命,但這一次的失策並不影響他一世的英名。作者最後一再聲明他是位好君王: 1 他葬於祖墳; 2 有偉大的耶利米先知為他作挽歌; 3 嗣後猶太人每年定時悼念他的去世; 4 他的善行功績收錄於青史中。――《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五26】「約西亞其餘的事和他遵著耶和華律法上所記而行的善事,」 “耶和華的律法”指摩西五經中所載律法。――《啟導本聖經註釋》 「善事」(26節)原文是「忠誠」。世人以為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行善,但神百姓所行的「善事」,並不是根據人的標準,而是忠誠地「遵著耶和華律法上所記而行的善事」(26節)。──《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五26~27】舊約聖經中的民數記、約書亞記、撒母耳記下、歷代志上下等書卷都提到了一些參考的“資料文獻”。文獻的內容不詳,但是從引用資料文獻的聖經的時間來看,這些資料文獻大體可分為如下幾種:①詩歌文獻:這些文獻大部分都是讚美耶和華和讚美以色列英雄和他們功績的頌歌;②王國記錄文獻:這些是由當時負責記錄以色列王國的歷史年代和編寫並保管公文的公眾官吏所記錄。文獻以年代順序記錄以色列的歷史,從而傳達了其所內涵的屬靈的意義;③先知的記錄文獻:指舊約聖經中提到的先知所記錄的文獻。舊約時代的先知通常兼任宮裡的史官。因此聖經引用最多的是他們記錄的內容。其內容大部分是關於君王統治的內容;④意義:記錄神的道時引用了當時流傳的記錄歷史事實的資料文獻,這說明聖經具有“歷史真實性(事實性)”。即聖經所記錄的事件和內容並不是編造的,而是都以歷史事實為依據的,而且為了證明神的道的真實性而引用了這些資料文獻。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五27】「並他自始至終所行的,都寫在以色列和猶大列王記上。」 雖然約西亞「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三十四31),但神並不滿足于君王的屬靈,因為祂所要的是整體的見證,過去是合一的十二支派(結三十七22)、「祭司的國度」(出十九6),今天是合一的教會(約十七23;弗四3)、「基督的身體」(西一24)。因此,神既不會因為約西亞的敬虔而取消對百姓的管教,也不會為了保存聖城和聖殿而免除對百姓的刑罰。同樣,在教會裡,沒有一個信徒可以滿足于個人的屬靈,應當「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來十24),「直等到我們眾人在真道上同歸於一,認識神的兒子,得以長大成人,滿有基督長成的身量」(弗四13),才能讓神「在教會中,並在基督耶穌裡,得著榮耀」(弗三21)。──《聖經綜合解讀》 約西亞的犧牲,使猶大的復興嘎然而止,並不是意外的「出師未捷身先死」,而是神結束了他的使命。因為約西亞的使命並不是復興以色列,而是要拿掉百姓的藉口。從前百姓的敗壞,可以藉口瑪拿西、亞們上樑不正,也可以藉口亞述的逼迫,但現在神賜下屬靈的好榜樣、好領袖約西亞,又挪走了環境的壓力,但百姓仍然不肯一心歸向神、只是假意歸祂(耶三10)。因此,百姓在審判面前已經無可推諉,約西亞的使命已經完成了。──《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我們也常常抱怨教會節目太少、牧師教導不夠、同工缺乏愛心、環境壓力太大,似乎只要外面的條件滿足了,自己就會變得屬靈、長進。神也把約西亞的見證擺在我們面前,讓我們省察自己的內心:是像約西亞「盡心盡性地順從耶和華」;還是像百姓,不過是假意歸祂(耶三10)。不要找到了一個約西亞,結果卻是定罪自己。──《聖經綜合解讀》 此時,南國猶大已經到了最後的日子,南國史上最敬畏神、尋求神的兩個王,卻不能扭轉百姓敗壞的趨勢。因為在神的救贖計畫裡,復興國度的時候還沒有到。這兩個王的一生,都是要讓我們承認人的敗壞、信服神的救恩: 1.神讓我們看到,希西家敬虔愛主,但卻不能在凡事上都順服神,最終體貼肉體、揀選了自己所愛的「次好」,埋下了被擄巴比倫的根源(王下二十17~18;二十一1~2;二十三26;二十四3)。希西家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亞當的後裔縱然敬虔如希西家,也不可能靠自己作出正確的揀選、維持神百姓的地位。 2.神也讓我們看到,約西亞徹底潔淨了應許之地,卻無法潔淨百姓的內心。「背道的以色列行淫」(耶三8),結果被擄亞述,但「她奸詐的妹妹猶大,還不懼怕,也去行淫」(耶三8)。所以神宣判:「背道的以色列比奸詐的猶大還顯為義」(耶三11)。約西亞的一生向我們證明,亞當的後裔即使表面敬虔,內心也會存著「奸詐」(耶三7),已經「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 3.連猶大諸王中最敬虔的希西家王和約西亞王,都不能帶起百姓真正的復興,因為亞當的後裔已經「死在過犯罪惡之中」(弗二1),完全喪失了倚靠改革、改良而復興的能力。但神是拯救的神,祂必要復興國度(結三十七21~28)。祂讓我們看清這一切,是要讓我們對自己徹底絕望,轉而信服、接受祂的救贖之路。所以神在猶大國最黑暗的時候宣告:「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耶三十一31、33)!──《聖經綜合解讀》 【思想問題(第35章)】 1 百姓守逾越節是照著誰的吩咐行事?見6, 10, 12, 15~16節。若你是教會的領袖,這給你什麽提醒? 2 試在地圖上找出迦基米施的位置。除了政治上複雜的因素外,約西亞這次是否必須出兵抵擋埃及王尼哥?他這次為什麽會陣亡?神會藉外邦人向我們說話嗎? 3 假若你是當時耶路撒冷週刊的編輯,在約西亞王駕崩時你要寫一篇專文報導這事,你會選什麽題目及如何評論他的一生?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