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第三十三章拾穗 【代下三十三1】「瑪拿西登基的時候年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五十五年。」 瑪拿西作王55年,在《王下》的記述中,他是一個惡王,他的惡行且是耶路撒冷淪陷和人民被擄巴比倫的遠因(二十一10~15)。本章記瑪拿西以所行諸般惡事開始(1~9節),加了一些新資料,記他被亞述人擄往巴比倫後,悔改求告神,獲釋回國,重登王位,敬拜神,去除國中偶像(10~16節)。 這件事說明:不聽神警告的人,災禍會立刻臨到他,甚至被擄異邦;到此地步,若肯悔改,仍可獲神赦免,得到釋放,並蒙神賜福(14節)。瑪拿西的經歷,正是回歸耶城眾人的盼望;他們被擄巴比倫的經驗,可成為生活下去,重建家國的鼓勵。 有人認為瑪拿西在位55年(其中10年與希西家一同統治),時間比猶大諸王為長,是神對他的福佑。長壽雖為神悅納的記號,但本章從未提過這一點。在作者心目中,國家興盛、財富增加、戰爭勝利、家族繁衍等等,才是福分。――《啟導本聖經註釋》 瑪拿西十二歲登基,可能先與父親希西家共同執政十年,希西家死後獨立執政四十五年。瑪拿西獨立執政的四十五年(主前687~643年),正是亞述最強盛的時期。亞述王以撒哈頓(Esarhaddon,主前681~669年在位)和亞斯那巴(Ashurbanipal,主前668~627年在位)的勢力遠達上埃及。在瑪拿西執政期間,猶大國淪為亞述的藩屬國。亞述的棱形石碑記載,猶大王瑪拿西是亞述王以撒哈頓的22個忠實附庸之一,並追隨亞述王亞斯那巴對抗埃及法老「特哈加」(王下十九9)。──《聖經綜合解讀》 ●「瑪拿西」:字義是「導致遺忘」。 ◎有人根據瑪拿西名字的意義猜測希西家於瑪拿西之前已經有個兒子,但因故去世,所以瑪拿西的誕生就讓希西家忘記喪子之痛。也可能因此就過度溺愛瑪拿西,導致他背道而行。 ◎瑪拿西作王的時期(西元前697~642)正是亞述國勢正強的時期。亞 述王以撒哈頓(西元前681~669)及亞述巴尼帕(西元前669~627)的勢力遠達上埃及的底比斯,將埃及的反抗亞述勢力徹底瓦解。瑪拿西的名字出現於亞述年譜中,被列於巴勒斯坦向亞述國進貢的十二位統治者之中。──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1 年代小注】蒂利將瑪拿西長久的統治鑒定為主前六九六至六四○年,可能包括與父親共同執政的時候。同時代的亞述王是西拿基立、以撒哈頓、亞述巴尼帕。重要的埃及君王是塔哈爾卡和森美忒庫一世。在這段時期中的絕大部分,亞述在西方都有極大的影響力。——《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2】“瑪拿西”。參看列王紀下二十一章1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代下三十三1~9】瑪拿西的惡行:本段記載大致與王下21:1~9同,參上述經文注。――《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三1~20】瑪拿西事蹟:歷代志作者筆下的瑪拿西與列王紀的不大相同。後者以他為導致猶大亡國的罪魁禍首(王下21:10~15),而在此,他本人終因悔改而獲赦免。 本段主要是采自王下21:1~18的資料,只是在解釋上貫徹了因果神學觀念,指出猶大亡國並不能單單歸咎瑪拿西。他的失敗、悔改、蒙赦免的經歷,堪作後人的借鏡。――《串珠聖經注釋》 瑪拿西的統治:本章記錄了希西家之後的君王瑪拿西的長達55年的反動統治。①偶像崇拜(1~9節):本文與(王下21:1~9)並行,綜合兩部分內容可瞭解到,當時瑪拿西不僅修建了巴力神的邱壇,崇拜日月星神,還信奉了邪術和妖術。尤其他象亞哈斯王一樣(28:3)拿人獻祭,從而加重了罪行。他的這一行為實際上全盤推翻了先王希西家所取得的宗教改革的成果,同時累積了神的忿怒;②巴比倫俘虜(11節):亞述入侵猶大是在B.C.650左右,因此這個時候瑪拿西肯定已被擄到巴比倫。這是因他的邪惡神早已預告(8,9節)過的。另外,他被擄到巴比倫的原因很可能與猶大參與了當時日趨高漲的反亞述潮流有關;③悔改及宗教改革(12~17節):巴比倫的俘虜生活對瑪拿西的統治是一個轉捩點。因為一貫奉行偶像崇拜的瑪拿西,經過神的懲戒後多少有了悔過自新之意。因此回到猶大後他便拆除偶像的邱壇,試圖復興純正宗教。但是他的這些努力未取得預期的效果,因為他的改革不夠徹底。一些學者認為與之並行的王下21章沒有記錄這一事件,而且如果瑪拿西果真除掉了偶像,那麼後來約西亞就無須再推行拆毀偶像的宗教改革(34:3~7;王下23:4~6),以此想否認本文的真實性。但是:①列王記省略此事的原因與列王記作者的獨特的歷史觀有關;②瑪拿西的宗教改革的確不夠全面和徹底(17節);③亞述的碑文<王下25:21,與舊約有關的碑文>明確記錄了亞述王擄去瑪拿西的歷史事件,以上三點可以充分地反駁那些學者的觀點。不管怎樣,瑪拿西雖然罪孽深重,卻是猶大諸王中在位最久的君王,他所統治的55年時間意味著神的持久忍耐和恩惠。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三2】「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趕出的外邦人那可憎的事,」 【代下三十三3】「重新建築他父希西家所拆毀的邱壇,又為巴力築壇,做木偶,且敬拜事奉天上的萬象,」 關於星象的膜拜,參看申命記四章19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這些偶像都是在以色列王亞哈時代就已引進猶大國的(王下二十一3)。――《啟導本聖經註釋》 「巴力 ...... 木偶」:「木偶」即「亞舍拉」,而此處兩字都用複數而非列王紀的單數,作者大概是用此法強調拜偶像的嚴重。――《串珠聖經注釋》 亞舍拉像: 又見王下21:7。亞舍拉像與“敬拜和事奉天上的萬象”,以及古代外邦宗教中崇拜太陽、月亮、星星等自然現象與動物崇拜的萬物有靈論(Animism)一起成了最普遍和廣泛的宗教形式。①太陽:一般認為太陽是熱量的來源,因此多有氣候嚴寒的地方的人崇拜太陽。但在氣候炎熱乾旱的古代近東地區也事俸太陽神。這些地方人把太陽視為: i.屬於天上最高神的特殊的神;ii.神聖的夫婦的一員;iii.至高無上的存在;iv.神話般的存在。因此古代人把自己的王國或君主比作太陽;②月亮:月亮象徵女人,主要由氣候溫和的地方的人崇拜月亮。人們根據月亮的位元相,把上弦月解釋為懷孕、飽滿、吸取養分的過程,把下弦月解釋為分娩和安息。特別是把日食和月食與天界的戰鬥或失神、死亡、疾病等聯繫在一起。而且把月亮與太陽神視為神聖的夫婦,或把月亮崇拜為地神;③星星:與占星術有關,因此很早就成了崇拜的物件。星座常被認為決定一個人的吉凶禍福,狩獵民族則把它視為支配獵物和莊稼的神。星座又被認為是升天的動物(如,金牛座、獅子座、射手座等)。此外,北極星又被崇拜為“天庭之柱”;④宗教社會學者主張,這些崇拜是宗教史的發展過程中必然出現的現象。但是從基督教的角度應堅決否定這些觀點。因為宇宙萬物都是神的被造物,來自神,也歸於神(羅11:36;來2:10),因此不能成為崇拜的物件,而且神命令我們除了神之外不能敬拜任何形象的事物(出20:4;申4:16)。 ――《聖經精讀本》 瑪拿西是南國猶大歷史上最壞的一個王,他變本加利,不但敬拜巴力,而且引進巴比倫、亞述的星象崇拜(3節)。亞哈斯還只是關閉聖殿(二十八24),瑪拿西卻在聖殿裡為偶像築了許多「壇」(4節,原文是複數)。信徒的身體就是「聖靈的殿」(林前六19),教會就是「神的殿」(林前三16)。過去的瑪拿西固然愚昧,但今天的我們是否也在神的殿裡敬拜神所憎惡的偶像呢?──《聖經綜合解讀》 ●「木偶」:SH 8422,「亞舍拉」,迦南的女神,巴力的配偶。通常是以立在巴力祭壇旁的木柱型態出現。此處是複數型態。 ●「天上的萬象」:意思可以是「天體」,也可以是「天使」、「天軍」。──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4】「在耶和華的殿宇中築壇,耶和華曾指著這殿說:“我的名必永遠在耶路撒冷。”」 ●殿宇中築「壇」:原文型態是複數,表示築了「一些祭壇」。 ●「我必立我的名在耶路撒冷」:參考 王上 8:29 9:3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4~5 殿中的壇】壇在神殿兩院的位置令學者煞費心思。列王紀上六章的聖殿設計只對內院有詳細的描述。因此,這些祭壇在範圍極大的外院中如何安置至今不明。——《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5】「他在耶和華殿的兩院中為天上的萬象築壇,」 「天上的萬象」(5節)指亞述人所拜的星象。瑪拿西不但恢復了迦南地原有的偶像,還引進亞述的偶像。──《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三5 瑪拿西的異教行徑】敬拜天象(日、月、星、星宿)是在聖殿的壇和王宮的屋頂上(見:王下二十三12)進行的。早至主前第二千年紀初期,來自敘利亞─巴勒斯坦的古代近東文獻已經有天象崇拜的描述。這時候它在美索不達米亞十分普及,來自以色列的印章顯出天象神祇在當地也很流行。星辰被視作神明和世人之間的媒介,能控制世事。亞述君王亦偶爾被描繪為穿戴行星的標誌,行星當然與某些神祇有密切關係(進一步資料,見:王下二十三4的注釋)。這時代的亞述政策是不介入或限制地方性的宗教活動,因此沒有理由相信瑪拿西設立這些崇拜活動是被逼的。——《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6】「並在欣嫩子谷使他的兒女經火,又觀兆,用法術,行邪術,立交鬼的和行巫術的,多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惹動他的怒氣,」 “欣嫩子谷” 。參看列王紀下二十三章10節、歷代志下二十八章3節和耶利米書七章31節的腳註。有關這裏各種不同的“巫術”,參看申命記十八章10、11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他的兒女」:原文為「他的眾子」,見28:3注。――《串珠聖經注釋》 「使他的兒女經火」(6節),指把兒女焚燒獻給偶像為祭。在猶大諸王中,只有亞哈斯和瑪拿西悖逆到這樣可怕的地步(二十八3;三十三6)。──《聖經綜合解讀》 ●「兒女」經火:SH 1121,型態是「陽性複數」,所以是「兒子們」。 ●「經火」:照 代下 33:6 看來,應該是焚燒自己的兒子們。 ●「觀兆」:「占卜」、「卜卦」,「 觀測徵兆」。 ●「用法術」:「使用占卜」。 ●立「交鬼的」:「巫師」、「鬼魂」。 ●「行巫術的」:「熟悉的靈 (與靈界有密切交往的占卜師)」。──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6 使兒女經火】這種作法的經外證據少如鳳毛麟角。亞述法律文獻將一個有關刑罰的條款形容為:「他要把兒子燒給(月神)辛,把女兒燒給伯勒特塞裡〔Belet~seri〕。」又請參看:歷代志下二十八3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6 “觀兆”與“用法術”所指為何?】觀兆(可譯為“行法術的”)是使用從邪靈所得到的力量。用法術(譯者註:也可譯作“占卜”),是藉著兆頭預測未來。――《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三7】「又在神殿內立雕刻的偶像。神曾對大衛和他兒子所羅門說:“我在以色列各支派中所選擇的耶路撒冷和這殿,必立我的名直到永遠。」 “雕刻的偶像”指亞舍拉女神(王下二十一7)。――《啟導本聖經註釋》 ●「雕刻的偶像」: 王下 21:7 說這是「亞舍拉像」。 ◎作者由遠到近,以聖殿為核心描述瑪拿西犯罪的嚴重性,甚至把他製作的偶像放入聖殿中。猶大人也被引誘犯罪,比迦南地原住民更嚴重。這些原住民乃是因為犯罪過份,導致神要求以色列人進迦南地後要將他們完全滅絕。神既然要求要滅絕迦南的原住民,現在犯罪更嚴重的猶大人一定也必須被懲罰。 ◎ 33:7 是作者自己歸納 王上 9:3 代下 7:16 的經文而寫成。──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7~8】作者再次提起神與大衛家族所立的約(代上29:19),以此揭示猶大悖逆的現狀。歷代志的作者基於使猶大人在神面前成為神聖之民的目的,敘述了這段歷史,從而讓從巴比倫歸來的猶大人看清榮耀和背叛的歷史,以此為鑒醒悟自己的罪惡。 ――《聖經精讀本》 ◎ 33:7~8 表明神對偶像進入聖殿的極端憤怒。 33:9~10 說明神給以色列人應許之地的基礎已經消失了,因為猶大人比迦南地人更壞,更應該被滅絕,勸告也不聽。──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8】「以色列人若謹守遵行我藉摩西所吩咐他們的一切法度、律例、典章,我就不再使他們挪移離開我所賜給他們列祖之地。”」 【代下三十三9】「瑪拿西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以致他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 瑪拿西引誘猶大和耶路撒冷的居民: 瑪拿西作為神政王國的最高統治者,理應持守純正信仰,起到典範的作用。但是他不僅自己沉浸於偶像崇拜,而且逼迫百姓追隨,從而加重了罪行。猶大因此受到了巴比倫的侵略,瑪拿西自己也被巴比倫擄去當了俘虜。通常領袖的墮落不僅毀滅他自己,而且還危及國家,把整個國家陷入存亡的危機之中。如,羅波安的墮落(12:1)導致了埃及王示撒的入侵(12:2~12),約蘭的邪惡(21:4~6)使猶大嘗到了以東和立拿的背叛(21:8~10),而他自己也落得了腸子墜落的悲慘結局(21:18,19)。因此國家或教會的領袖應全心敬畏神,盡力用公義治理百姓(耶22:1~7;結33:6)。 ――《聖經精讀本》 表面上,是瑪拿西「引誘」(9節)百姓行惡。實際上,百姓本來就沒有「謹守遵行」(8節)神的話,瑪拿西引誘他們行惡,只不過是把人肉體裡的「惡念」引誘出來變成了「惡行」。──《聖經綜合解讀》 「他們行惡比耶和華在以色列人面前所滅的列國更甚」(9節),暗示南國也將和列國一樣滅亡,悖逆的百姓已經沒有資格繼續住在神「賜給他們列祖之地」(8節)。許多外邦人對自己的偶像已經失望,而悖逆的百姓卻對外邦偶像充滿了憧憬,結果「行惡」更甚。這個諷刺的對比提醒我們,如果信徒對世界的經歷不深,一旦得著機會「行惡」,很可能比那些對偶像已經失望、對罪惡深有體會的世人「更甚」,甚至不覺得自己在「行惡」。──《聖經綜合解讀》 亞述帝國並不強迫藩屬國改變宗教政策,但瑪拿西的行為卻與他父親希西家背道而馳(王下十八3~5),重蹈祖父亞哈斯的覆轍(王下十六3、13),無視北國滅亡的教訓(王下十七7~23),成為猶大諸王中最悖逆的一個王。但瑪拿西在位的時間卻長達「五十五年」(1節),是南、北國諸王中最長的。這不是神的祝福,而是要讓百姓在神的審判(王下二十一11~15)面前無可推諉。過去,神在瑪土撒拉的時代給了地上的人九百六十九年悔改的時間(創五25~26),好叫他們在大洪水的審判面前無可推諉;現在,神也在瑪拿西的時代給了百姓五十五年回轉的時間,好叫他們在被擄巴比倫的時候無可推諉。──《聖經綜合解讀》 瑪拿西如此悖逆、剛硬地離棄神,是家教不嚴嗎?他的父親希西家可是最蒙神稱許的王之一。是和北國學的嗎?此時北國已經亡國了。也許是因為國家的強盛使他變得狂妄而自以為是,也許是想效法外邦強國的潮流,聖經並沒有說明,但卻讓我們看到:離棄神是人的天然傾向、肉體一有機會就會出頭;因此,我們不能不對自己的肉體本相保持警惕。──《聖經綜合解讀》 ●「引誘」:SH 8582,「使犯錯誤」、「誤導」。──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10】「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 【代下三十三11】「所以耶和華使亞述王的將帥來攻擊他們,用鐃鉤鉤住瑪拿西,用銅鏈鎖住他,帶到巴比倫去。」 這事可能發生在亞述巴尼帕(Ashurbanipal)在位期間(主前648年)。也許瑪拿西參加亞述巴尼帕兄弟的謀反,或被懷疑是這次謀反的同謀。“鐃鈎”。穿在重犯的鼻孔中(王下一九28)。――《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這個時候的亞述王是亞述巴尼帕,時在主前648年。“鐃鉤”是用來鉤住重要囚犯鼻子的刑具。亞述人把瑪拿西王當作罪犯看待。 瑪拿西被擄往巴比倫的事尚未見聖經以外的記載。亞述人的史料中,記有瑪拿西曾助亞述王亞述巴尼帕進攻埃及。在進貢建材供亞述大興土木的屬國名單中也有他的名字。從本章所記亞述軍對待瑪拿西的嚴峻手法看,他可能涉嫌陰謀叛亂,暗中幫助巴比倫脫離亞述;後來查明無辜,始釋放回國。――《啟導本聖經註釋》 當時亞述王為亞述巴尼帕(主前六六九至六二六年),瑪拿西大概是因背叛他而遭受亞述軍隊的攻擊。 「巴比倫」:當時只是一小城邦,仍受制於亞述;作者顯然是用此事影射日後國家的被擄。――《串珠聖經注釋》 帶到巴比倫去: 瑪拿西和百姓被擄到巴比倫,而沒有去亞述,因此有些學者對此提出疑問。這一問題可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解答。當時亞述已征服巴勒斯坦周邊的國家(推羅、以東、摩押、埃及等),並接收貢品。其中也有巴比倫,因此亞述王有充分的理由把瑪拿西擄到巴比倫。 ――《聖經精讀本》 神借著眾先知向南國猶大發出嚴肅的警告(王下二十一10~15),但「耶和華警戒瑪拿西和他的百姓,他們卻是不聽」(10節),所以神就使用亞述作為管教的器皿。當時亞述王亞斯那巴的弟弟、巴比倫王沙馬什·舒姆·烏金(Shamash~shum~ukin,主前668~648年在位)發動叛亂,結果被平定。瑪拿西可能涉嫌其中,所以被「帶到巴比倫」(11節)受審,後來查明無辜、釋放回國。神好好說話,瑪拿西不聽(10節),非要被惡人「用鐃鉤鉤住、用銅鏈鎖住」(11節),才發現在急難時各種偶像、假神都沒有用,「惟獨耶和華是神」(13節)。但在今天,許多人卻是被「鐃鉤鉤住」也不肯聽、被「銅鏈鎖住」也不醒悟,反而責怪神沒有保佑他們、懷疑神不夠公義慈愛。──《聖經綜合解讀》 ◎ 33:11~17 瑪拿西被擄後悔改的事蹟,並沒有出現在列王紀中,是歷代志獨特的資料。不過瑪拿西被擄後悔改回到耶路撒冷,也是歷代志讀者的遭遇,因此被納入歷代志是很可以理解的事情。 ●「鐃鉤」:SH 2336,「荊棘」、「鉤子」。亞述人敬奉魚神,征服某地時會用鉤子勾住被俘虜的君王或貴族的下唇,將之運送到其他地方。此處就是描述這種狀況。──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11 瑪拿西和亞述的關係】瑪拿西從父親希西家手中繼承了亞述的一個附庸小國。亞述王以撒哈頓(主前681~668年在位)的年表提到瑪拿西和敘利亞─巴勒斯坦的一組君王,必須將建築材料運到尼尼微供某個工程所用。以撒哈頓的繼承人亞述巴尼帕也將瑪拿西列作送他禮物的一組君王中之一員。在這兩個文獻之中,瑪拿西都被形容為忠心的藩屬。——《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1 瑪拿西被囚】以撒哈頓死後,亞述分由他兩個兒子統治。亞述巴尼帕分得亞述,即位不久便完全支配了分得巴比倫統治的哥哥沙馬士舒馬烏金。沙馬士舒馬烏金實際上與一般總督無異,到了主前六五二年,顯然厭倦了這個臣服角色的他,在以攔的支持下發動了一個為期五年的血腥內戰。結果在巴比倫被圍兩年之後,沙馬士舒馬烏金在橫掃巴比倫的大火中身亡。史籍記載沙馬士舒馬烏金曾經試圖爭取附庸國的支援,部分學者推測瑪拿西在這場叛亂中大概是巴比倫總督的支持者。值得留意的一點是,亞述人囚禁瑪拿西的地點是巴比倫(或許是與其他叛黨一同目睹叛亂失敗的結果),不是尼尼微。亞述經常將背叛的藩屬擄走一段時期。有證據證明「悔改」(即被亞述所馴服)了的君王,往往能夠釋放回國,恢復原位。——《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1 一國之君被視為罪犯,是因為他違背了神的心意,故此要謹慎神的警戒與提醒……】在公元前652和648年,巴比倫城背叛亞述,叛亂雖然被平定,但是亞述可能懷疑瑪拿西支持叛亂,所以將瑪拿西帶到巴比倫,而不帶到亞述的首都尼尼微去受審。――《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三十三12】「他在急難的時候,就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極其自卑。」 ●「急難」:SH 6887,「遭受困苦」。 ●「自卑」:SH 3665,「自謙自卑」。──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12 瑪拿西的祈禱】歷代志經文並沒有記載瑪拿西祈禱的內容。但後世的次經卻包括了一篇優雅的禱文,托稱是他的作品。——《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2~13】瑪拿西悔改,結果得著釋放:重回故上。――《串珠聖經注釋》 瑪拿西的悔改出自他人生的體驗。過去在神面前放縱無禮,之所以變得謙卑是因為他切實地領悟到了懲治自己的神的愛和公義,儘管這種領悟是短暫的。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三13】「他祈禱耶和華,耶和華就允准他的祈求,垂聽他的禱告,使他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瑪拿西這才知道惟獨耶和華是神。」 神從埃及選召以色列人「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十九6),是要在地上作祂的見證;不但見證神的慈愛、憐憫,也見證神的公義、聖潔。因此,百姓順服的時候,神就用祝福來維持見證;百姓悖逆的時候,神就用管教來維持見證。現在神用「豐富的恩慈、寬容、忍耐」(羅二4)來等待悖逆的瑪拿西,並不是為了包容罪惡,而是要用祂的恩慈領人悔改(羅二4;代下三十三12~16)。「神是輕慢不得的」(加六7),當神的百姓任著自己剛硬不悔改的心(代下三十三17),「為自己積蓄忿怒,以致神震怒,顯祂公義審判的日子來到」(羅二4),神就會「用人的杖責打他,用人的鞭責罰他」(撒下七14)。今天,我們傳福音如果只傳「神就是愛」(約壹四16),卻不傳「我們的神乃是烈火」(來十二29),就是「勾引一個人入教,既入了教,卻使他作地獄之子」(太二十三15)了。──《聖經綜合解讀》 ◎亞述的文獻沒有提及瑪拿西被擄的事件,只是描述瑪拿西是個不情願的藩屬君王,被強迫提供物資。不過也可能瑪拿西只是個參與集團叛變的君王,所以沒有被專門提及。──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卅三13~16為何列王紀下沒有提及瑪拿西悔改?】 根據歷代志下三十三13~16,瑪拿西從巴比倫獲釋回國,此後便悔改歸向神(參11節)。在極度絕望中,瑪拿西投向神的恩典,而這位神正是他統治猶大時所憎恨、所侮辱的那一位。瑪拿西悔改,神便應允他的呼求,使他獲釋回國。第十五及十六節指出,瑪拿西除掉他以前立在聖殿裡的偶像,並將耶路撒冷的異教祭壇全數拆毀,丟棄在城牆外面。此後,他依照摩西的律例恢復了聖殿中的敬拜,終其一生,都與耶和華有美好的相交。 但為什麼這位惡王最終悔改的事蹟,列王紀下第二十一章竟沒有提及?這章開首的九節經文,詳盡記載了瑪拿西的惡行,破壞以色列人與神所立的約,他這罪惡的行徑的影響,使國民的靈性一瀉千里。到了十至十五節,作者指出,因為瑪拿西的滔天罪行,神便向他及猶大國發出審判,耶路撒冷及整個國家都被敵人蹂躪。本章結束時(16~18節),概括描述了在瑪拿西統治之下,使耶路撒冷陷於罪裡,又流許多無辜人的血,但作者沒有指出瑪拿西逝世之前是否有悔改。 列王紀上二十一章沒有提及這個統治期長的惡王最後悔改了,著實令人有點訝異,因為瑪拿西悔改是一項重要的發展。然而,我們也可以找到解釋理由,就是列王紀作者所重視的,與歷代志有些歧異。列王紀作者所關注的,並非某領導者個人與神的關係,他認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就代表了這個國家,他要帶領國家遵守神盟約中的責任。在瑪拿西統治期間,猶大國民的道德及靈性水平大降,雖然他自己終於悔改歸向神,但也太遲了,影響所及的結果也太微弱。縱使他悔改,但對猶大國的影響可說是微不足道。其子亞捫繼位作猶大王后,國民又回復拜偶像,道德依舊腐敗,國家的情況就像瑪拿西未從被擄之地獲得釋放時一樣。神的咒詛並未從耶路撒冷挪走,主前五八七年這城被摧毀了。 歷代志編者所注重的,是每個領導人自己與神的關係。因此,在列王紀十五9~24,只是大略描述亞撒的政績,作者將注意力集中在亞撒所犯的一個大錯上,就是他送金銀財物給大馬色王便哈達,要求他自北侵略以色列國,迫使巴沙王放棄在南面邊界修築拉瑪的計劃。亞撒的計劃似乎成功了,巴沙所築的防禦工事後來被亞撒的軍兵破壞了,但亞撒賄賂便哈達,卻引致一連串災難。但歷代志一段平行經文卻有不同的重點,代下十六7~9記載先知哈拿尼指摘亞撒,控訴他倚靠亞蘭王而不祈求神幫助。哈拿尼提醒亞撒,神曾奇妙地救他脫離埃及和古實強大陣容的軍兵,因此,只要亞撒完全仰賴神的恩慈,神必施行拯救。(這件事蹟詳見於代下十四9~15,但列王紀卻隻字不題。) 再將時間推前一點,我們再發現可顯出歷代志與列王紀不同重點的記載。歷代志下十三2~20詳述羅波安之子亞比雅如何戰勝耶羅波安第一。列王紀對這事隻字不題,因為這兩個王帝之間的爭戰,對分裂王國的動盪政局無長遠影響。但對歷代志編者來說,亞比雅得勝一事卻有極大含意;因為這事可顯出,神必拯救那些面對難題,周圍環境又對他不利的人,只要他信靠神,像亞比雅一樣就可以了。根據上述例證,我們可以識別出兩位歷史家選擇材料的不同重點。列王紀上的作者根據某王帝是否忠於神的盟約,而將注意力集中在這王帝統治期間在王國一般的影響。歷代志編者卻對某些可以彰顯偉大信心的特別時刻感興趣,縱使這段事蹟對整個國家沒有長遠的影響。所以,列王紀沒有記載某些在歷代志裡提及的事蹟,我們並不能因此就說歷代志資料的準確性應受質疑。與這情況相似的是,新約符類福音其中一卷所沒有記載的事情,卻可見於另一卷福音書,我們亦不能說這些資料不真確。──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代下三十三14】「此後,瑪拿西在大衛城外,從谷內基訓西邊直到魚門口,建築城牆,環繞俄斐勒,這牆築得甚高;又在猶大各堅固城內設立勇敢的軍長;」 瑪拿西王經此巨變,幡然悔悟,承認耶和華為獨一真神;神也賜福給他,可以加強耶城防禦力量,充實各防城中兵力。――《啟導本聖經註釋》 鞏固防衛:在耶路撒冷的城牆外加築新牆,一方面是為了加強防衛,另一方面,由於人口不住增加,有往外擴展的需要。――《串珠聖經注釋》 瑪拿西從巴比倫歸來後,便“從穀內基訓”西面直到“魚門口”建築了城牆。可能是重修了希西家建築的城牆(32:3)。“基訓穀”在耶路撒冷以西,魚門口位於耶路撒冷以北。也就是說他不僅建築了耶路撒冷的內城,還在猶大的北部地方建築了外城,其目的可能就是構築雙重的防禦牆以對付亞述的入侵。 ――《聖經精讀本》 瑪拿西重整軍備(14節),可能是因為當時埃及在森美忒庫一世的領導下興起,所以亞述帝國協助猶大加強防禦設施,使猶大成為緩衝國。──《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三14 耶路撒冷的擴建】瑪拿西擴建耶路撒冷防禦工事的理由可能與乃父希西家不同(見三十二5的注釋)。埃及在森美忒庫一世的領導下興起,可能驅使亞述協助猶大加強防禦設施,後者則迅速成為緩衝國。黑西遺址和亞拉得都可以找到或許是瑪拿西年間建築之防禦工事的遺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三十三15】「並除掉外邦人的神像與耶和華殿中的偶像,又將他在耶和華殿的山上和耶路撒冷所築的各壇都拆毀拋在城外;」 在耶和華殿的山上: 指摩利亞山,就是亞伯拉罕獻以撒的地方(創22:2)。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三16】「重修耶和華的祭壇,在壇上獻平安祭、感謝祭,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瑪拿西幾十年來已經把猶大帶往邪路,到了晚年才悔改、「吩咐猶大人事奉耶和華——以色列的神」(16節);但下坡容易上坡難,他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改變(22節),更改變不了百姓。──《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三17】「百姓卻仍在邱壇上獻祭,只獻給耶和華他們的神。」 雖然“丘壇”用來敬拜耶和華,但這些本土化的禮拜方法,卻違反律法要求人在聖所敬拜神的命令。參看申命記十二章5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百姓卻仍在邱壇上獻祭: 說明瑪拿西的宗教改革在猶大全地沒有取得成功。其原因有以下幾點:①瑪拿西的改革不夠徹底:15節記錄了瑪拿西除掉偶像和邱壇的事件。其中使用的動詞“拆毀”和“拋”的希伯來語指不徹底的破壞。說明瑪拿西的宗教改革政策沒有希西家或約西亞那樣徹底(31:1;34:4);②長時間的偶像崇拜 :猶大在B.C.650受到了亞述的侵略,以此推算瑪拿西的偶像崇拜歷時近47年的時間。在如此長的時間裡瑪拿西一直積極助長了偶像崇拜,百姓自然陷得非常深,而且各種各樣的供奉偶像的邱壇遍佈猶大全地。因此要剷除偶像崇拜,恢復真神信仰必然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就算瑪拿西被擄歸回後立即推行了宗教改革,時間也不過是7、8年(因他死於B.C.642)。 ――《聖經精讀本》 罪大惡極的瑪拿西因著神的鞭打,被擄到巴比倫,此後認罪悔改,「歸回耶路撒冷,仍坐國位」(13節)。但瑪拿西雖然悔改了,「百姓卻仍在邱壇上獻祭」(17節),用神不喜悅的方法來敬拜神(申十二13~14),外面的敬拜已經失去了裡面的真實。正如瑪拿西需要經歷被擄巴比倫才能悔改,百姓也需要經歷被擄巴比倫才能「歸正」(賽一27)。而新約的信徒只有「與基督同死」(提後二11),才能「與祂同活」(提後二11)。──《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三18】「瑪拿西其餘的事和禱告他神的話,並先見奉耶和華以色列神的名警戒他的言語,都寫在以色列諸王記上。」 【代下三十三19】「他的禱告,與神怎樣應允他,他未自卑以前的罪愆過犯,並在何處建築邱壇,設立亞舍拉和雕刻的偶像,都寫在何賽的書上。」 「何賽的書」:何賽大概是不見經傳的先知,他的書記錄了瑪拿西的事蹟。――《串珠聖經注釋》 ●「何賽」:字義是「先見」、「異象」。七十士譯本將此字翻譯成一般名詞,意義是「先見」。──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20】「瑪拿西與他列祖同睡,葬在自己的宮院裡。他兒子亞們接續他作王。」 瑪拿西死後沒有葬在以色列諸王的墳墓中,而是“葬在自己的宮院裡”。他一生過多於功,和亞哈斯、烏西雅等同一命運(看二十八27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瑪拿西殺害了許多先知。猶太傳統認為,先知以賽亞就是被瑪拿西下令鋸死的(《塔木德 Talmud》Yevamot 49b)。由於一生過多於功,死後沒有葬在以色列諸王的墳墓中,而是「葬在自己的宮院裡」(20節)。──《聖經綜合解讀》 瑪拿西晚年雖然悔改,但他的惡行已經給下一代帶來深遠的惡劣影響,直接導致了猶大的亡國(王下二十三26;二十四3)。而瑪拿西被擄巴比倫(11節),又因自卑悔改而得回歸(13節),也預示著南國猶大的命運。百姓不經過被擄,已經無法擺脫拜偶像的惡行;但瑪拿西的結局,也向墮落的百姓顯明了盼望:連瑪拿西這樣罪大惡極的人,只要「懇求耶和華——他的神,且在他列祖的神面前極其自卑」(12節),也有得救的機會;因為祂是信實守約的神,祂必親手成就國度的計畫。──《聖經綜合解讀》 ●「宮院」:SH 1004,「房子」、「住處」。 ●「亞們」:字義是「熟練的工匠」。 ◎瑪拿西戲劇性的改變,振興軍事,除掉異教崇拜,但似乎無法有效挽回猶大的敗壞。──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21】「亞們登基的時候年二十二歲,在耶路撒冷作王二年。」 關於亞們的簡短記事,取材于《王下》二十一19~26,只加了“不在耶和華面前象他父瑪拿西自卑”一句,說明亞們為一惡王。他恢復偶像敬拜,這一片使猶大人陷在罪中的邪魔妖氣,並未因亞們為臣下所殺而消弭。萬木無聲待雨來,大家都在等待一個有魅力的新王來掃蕩妖風。這個王便是約西亞。――《啟導本聖經註釋》 亞捫登基的時候: 即B.C.642。亞捫作王僅2年。 ――《聖經精讀本》 ●「亞們」:字義是「具有技能的工匠」或「熟練的工匠」。──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21~25】亞捫的惡政: 本文極簡單地提到了繼瑪拿西之後的亞捫的統治。他的整個統治貫穿著邪惡,從某種意義上講甚至比他的父親瑪拿西更加邪惡。因為瑪拿西儘管長時間肆行了偶像崇拜,但到了統治晚期作了悔改(12,13節),然而亞捫到最後依然剛硬地對抗神(23節)。其結果,他也象亞哈謝(22:9)、亞他利雅(23:21)、約阿施(24:25)、亞瑪謝(25:27)一樣落得了慘死在刀下的結局。這同時也象徵了不肯悔改的惡人的結局。――《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三22】「他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效法他父瑪拿西所行的,祭祀事奉他父瑪拿西所雕刻的偶像,」 瑪拿西晚年認罪悔改,除掉了外邦的偶像和祭壇(15節),但他的兒子亞們卻只學父親的壞樣(22節)、不學父親的好樣(23節),又恢復了偶像敬拜(22節)。──《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三十三22~25】亞們事蹟:亞們只作了王兩年,他行為惡劣,終被弑身亡,見王下21:19~26。――《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三十三23】「不在耶和華面前像他父瑪拿西自卑。這亞們所犯的罪越犯越大。」 【代下三十三24】「他的臣僕背叛,在宮裡殺了他。」 「他的臣僕背叛,在宮裡殺了他」(24節),可能因為朝中發生親亞述和親埃及的黨派之爭,亞們被親埃及的一派所殺。雖然亞們和約阿施(24節;二十四25)這兩位猶大王都是被臣僕所殺,但南國卻沒有像北國那樣發生纂位,百姓繼續擁立大衛的子孫作王(25節;二十四27)。這都是神在背後的管理,因為神負責實現大衛之約,「照祂所應許的,永遠賜燈光與大衛和他的子孫」(二十一7)。──《聖經綜合解讀》 ◎一般認為亞們被殺,是因為他的政治取向。當時埃及與亞述的勢力仍然對峙(亞述國內叛亂四起,埃及第二十六王朝興起),可能是路線之爭引來殺機。──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三十三24~25】本文沒有說明親信背叛亞捫殺害他的原因,但他們的叛亂顯然沒有得到百姓的支持。因為百姓又起來處死了殺害亞捫的親信,並推舉約西亞為王。由此可見,親信的暗殺很可能就是宮中的權力鬥爭的結果。不管怎樣,百姓非常明智地推選誠實的約西亞為王,從而迎來了最後的繁榮(34,35章)。 ――《聖經精讀本》 【代下三十三25】「但國民殺了那些背叛亞們王的人,立他兒子約西亞接續他作王。」 神允許瑪拿西父子倒行逆施,暴露了亞當後裔「全然敗壞」(申三十一29)的光景: 1.跟著屬靈的希西家復興的百姓,也跟著悖逆的瑪拿西學壞,卻不肯跟著悔改的瑪拿西學好(17節)。這表明,百姓「行惡」(9節)不是別人教的,而是人裡面「惡行」(詩一百三十九24)的暴露,所以墮落容易歸正難。因此,一個人屬靈、敬虔,並不表明他沒有全然敗壞,只是還沒有機會暴露肉體的本相。信徒若真正認識了自己的全然敗壞,就不敢自以為義,而會更多地以公義、聖潔來鑒察自己,用慈愛、憐憫去對待別人。 2.瑪拿西的悔改並沒有帶動百姓的屬靈復興(17節),甚至連自己的兒子都不能改變;而約沙法「你我不分彼此」(十八3)的大愛無疆,也沒能改變亞哈和約蘭。信徒的愛心、見證、教導、榜樣,也不能讓所有的人都「悔改歸正」(徒三19),唯有「預定得永生的人」(徒十三48)才能相信。因此,傳福音的人都應當「只問耕耘、不問收穫」,不要用「屬靈的功利心」來代替「愛人如己」(太二十二39),因為「栽種的,算不得什麼,澆灌的,也算不得什麼;只在那叫他生長的神」(林前三7)。──《聖經綜合解讀》 ●「約西亞」:字義是「耶和華所醫治的」。 ◎ 33:25 的記載顯示大衛王朝還獲得猶大百姓的支持,因此亞們雖然被殺,大衛王朝的後裔還是順利登基。──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 33章)】 1 瑪拿西登基後,把先王希西家的一切宗教改革完全推翻,百姓由靈性復興而跌進罪惡裡(33:9)。這對今日教會的領袖有什麽警惕呢? 2 神在刑罰瑪拿西以先,作出什麽行動?參33:10。瑪拿西受重罰後,神還給他機會麽?參12~13節。人有否藉口說自己在神面前沒有悔改更新的機會呢? 3 瑪拿西畢竟聰明,曉得在苦難的時候向神自卑,學到神管教他的功課(33:12~14)。基督徒在受神管教、操練時,若不受教,甚至怨天尤人,是否可悲呢? 4 你能否從聖經中找到急難中懇求神卻遭神撇棄的例子?禱告出問題是在於神不聽祈禱抑或是人疏於禱告? 5 你能否找出證據證明瑪拿西的悔改是真誠的?同樣,真正的基督徒必須有什麽表現?參約14:23~24。 6 你從那方面可看到亞們比瑪拿西犯罪更甚呢?聖經描寫亞們行惡,「效法他父瑪拿西所行的」(32:22)。有人說上一代對下一代的壞榜樣比好榜樣影響更深,你同意麽?這給為人父母或師長的什麽警惕呢?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