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志下第十四章拾穗 【代下十四1】「亞比雅與他列祖同睡,葬在大衛城裡。他兒子亞撒接續他作王。亞撒年間,國中太平十年。」 本節至十六14記亞撒繼亞比雅作王41年的事。比《王上》十五9~24所記要長得多,且載有不少新材料,說明神如何祝福行正道,但刑罰背棄祂的人。 十六1將以色列王巴沙攻打猶大的年分記為亞撒在位第三十六年;可是據《王上》十六6,8,巴沙在亞撒作王第二十六年時已死。這一編年問題引起聖經學者不少討論。主要有三種解釋:1,《歷代志》作者的目的,在指出人行為的善惡和神的賞罰的關係,年代的編寫隨事件因果的發展而定,並不嚴格依照歷史的年代。2,《歷代志》是歷史的忠實記錄,作者不會強史實來就他的神學觀點。十六1所記的“三十六年“其實為南北分裂的年數(羅波安在位17年,加上亞比雅的3年共為20年)。從36除去20,餘下16年,故巴沙進攻猶大應發生在亞撒作王第十五與十六年間。據十四19的記載,古實王謝拉攻擊猶大應在亞撒王第十五年,接上是巴沙的來攻,以後有20年的和平時期。這就和十五10所記年代完全符合,也可解釋何以有那末多的北國人南來歸向猶大國,以致巴沙王要在次年(十六1)修築拉瑪,阻止百姓南逃(參王上十五17)。3,十五19和十六1的三十五與三十六年,為抄寫之誤,應各為十五與十六年。 第一說過分強調作者為神學立場而抹殺史實,與事實不符,乏人接受。第二說有可取之處,但未獲一般接納。第三說的可能性較大。――《啟導本聖經註釋》 「國中太平」:指國家沒有戰亂。作者認為這是亞撒「行耶和華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2)而得的賞賜。 「十年」:古實王進攻猶大是在亞撒十五年的時候(15:10),故此「十年」籠統指亞撒統治初年國家太平的那一段時期。――《串珠聖經注釋》 國中太平十年: 巴勒斯坦地處非洲、亞洲、歐洲的交界,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註定了猶大戰亂不斷的命運。然而這一戰略重地卻迎來了十年的太平盛世,絕非因為猶大的國防強盛,而是神對亞撒的善政賜予的厚禮,這也是神的天理,即和平乃是神賜給誠實者的禮物。 ――《聖經精讀本》 ●「亞撒」:字義是「醫治者」。 ●「太平」:SH 8252,「平靜」、「不受干擾」。 ◎「國中太平十年」: 15:10 記載古實來攻擊猶大,是亞撒十五年。亞撒統治 初期並沒有戰爭。――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1~8】亞撒的興起:亞撒青年登基,一方面承受了父親所帶來的安定繁榮,但由於仍然與北國長期處於戰爭狀態,國勢並沒有完全穩定下來。另一方面,已被清除的迦南地方崇拜又再死灰復燃,甚至連太后亦敬奉偶像。――《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四1~15】亞撒的統治和勝戰記錄: 以色列的第一代王耶羅波安還在位時,亞撒就以猶大第三代王的身份登上了王位(B.C.910,1節;王上15:9)。從各方面來講,他與前兩位君王(羅波安和亞比雅)截然不同。前兩位君王雖然短暫地敬畏過神(11:4~12;12章),但後來都因縱容偶像崇拜而告終(12:14;王上14:21~24;15:1~8),而且與周邊國家頻頻交戰(12:2~12,15;13:2~20)。相反,亞撒行耶和華神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2節),象大衛一樣,自願順從神旨意。當然這並不意味著他是完美無缺的人,因為在他統治的晚期也因不信神而犯了罪(16章)。但在他的統治初期基本上施善政,並全心全意忠於神,可謂是“完整”的人(15:17)。亞撒統治(初期)時的重大事件如下:①宗教改革(3~5節):從所羅門統治晚期開始萌芽的偶像崇拜,到亞撒即位時已橫行全國。於是亞撒登位後堅決推行了宗教改革。從而確立了信仰的純正性,並督促偶像崇拜者洗心革面,回到正路。他的宗教改革有對外除掉偶像(3節),對內促使百姓遵守神的律法(4節)的特點。這對今天也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即真正的教會改革不僅要改革教會制度,政治結構和形態等表面的東西,而且還要通過神的道改變每一位信徒的心;②在前兩位君王的統治時期,戰爭的恐懼時常威脅著百姓,但是亞撒的統治初期則是一個太平時期(6節)。這段時期國泰民安,猶大得以養精蓄銳,修建很多堅固的城,以防備外敵的入侵。這一切都是因為猶大的百姓恢復了純正的信仰(7節)。可見,只要我們尋求耶和華,並真心真意敬拜神,神就成為我們的力量和山寨,賜給我們真正的平安(詩18:1,2)。耶穌也與我們立約要賜給追隨他的人真正的安息(太11:28~30;約14:27);③與古實人的戰爭(B.C.900,9~15節):這場戰爭是在百姓安分遵守神的律法的時候發生的,當時古實的軍隊遠遠超過了猶大的軍隊,這就說明這場戰爭的目的就是神通過戰爭試驗猶大百姓的信仰。其結果是,亞撒沒有依靠自己的軍隊,而完全依靠了神的軍隊(信仰),從而取得了勝利。由此可見,神為了自己的榮光,有時也會用患難試驗虔誠的信徒。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四2】「亞撒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 亞撒在位41年,若嚴格依照本書所記,擱下十六1所刊年代的問題(看1節注),可分為四個時期:1,和平改革時期,計十年(十四1~8);2,得神助擊退來攻的古實人(十四9~15);3,在位第十五年與民立約,國勢興盛,和平近20年(十五10~18);4;在位第三十六年,北國來攻,不求問神且囚禁先知,與亞蘭王便哈達聯盟夾攻北國(十六1~10);5,亞撒染病,繼續我行我素,至第四十一年時身亡。――《啟導本聖經註釋》 「行耶和華 ...... 的事」:指下文的宗教改革。此句話從此亦成為作者對猶大君王的典型評語。――《串珠聖經注釋》 ◎比起列王紀上的記載,歷代志的篇幅多了不少,且有不少歷代志獨有的資料。 ●為「善」為正:SH 2896,「好的」、「對的」。 ●為善為「正」:SH 3477,「正直的」、「公正的」。 ◎「耶和華.......眼中看為善為正」,這樣的評語僅另外出現在31:20 對希西家 的評論中。歷代志之外, 申 6:18 12:28 也出現過。――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3】「除掉外邦神的壇和邱壇,打碎柱像,砍下木偶,」 “柱像……木偶”。參看申命記七章5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本節和5節都記有亞撒除掉邱壇的事,要求猶大人遵行神的誡命,廢棄偶像崇拜。可惜自所羅門引進異邦信仰,積習已深。亞撒雖有貶太后瑪迦之位以盡除偶像的魅力和決心,但邱壇仍不能完全從國中廢除(十五17;王上十五14)。 “柱像”指巴力。“木偶”指巴力的配偶亞舍拉。――《啟導本聖經註釋》 「邱壇」:閃族自古舉行敬拜的地方,通常都設有一祭壇。 「柱像」:一些扁長形的石塊。 「木偶」:又稱「亞舍拉」,大抵是以一些木柱代表神明。――《串珠聖經注釋》 亞撒「除掉外邦神的壇和邱壇,打碎柱像,砍下木偶」(3節),說明之前的君王引進了偶像崇拜。但本書卻沒有詳述所羅門(王上十一5~8)和羅波安(王上十四23)怎樣引進偶像,這是《歷代志》典型的敘事模式:不細數前王的失敗,只點出後王的回轉,讓讀者注意神怎樣保守國度和聖殿的計畫。──《聖經綜合解讀》 ●「邱壇」:原文是「高地」、「作為敬拜之處的高地」。這是迦南地很流行 的敬拜方式,原本用來敬拜巴力,後來也用來敬拜神。但因為與巴力敬拜方式相近, 所以邱壇也很容易轉為敬拜巴力。 ●「柱像」:原來是迦南人祭壇旁的柱子,代表男性性器官。 ●「木偶」:迦南人立木柱於祭壇旁,象徵巴力神之妻「亞舍拉」。―― 蔡 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3 外邦神的壇】所羅門為外邦妃嬪提供的服務,包括容許她們祭祀自己神祇的祭壇和神廟(見:王上十一5~7的注釋)。亞撒所毀的可能有一部分就是這些祭壇。——《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3 柱像】立起來的石頭(mas]s]eboth)顯然是迦南宗教普遍的特色,但在以色列的立約儀式中,亦以紀念碑的姿態出現(見:出二十四3~8;書二十四25~27)。它與亞舍拉和巴力等迦南神祇有關,對耶和華崇拜構成競爭和損害,是它遭禁的原因。考古學家在基色、但、夏瑣、亞拉得都發現了柱像。後二者的柱像都明顯是在聖潔特區之內,是這些地方之祭儀的一部分。夏瑣出土的柱子刻有高舉之手和日輪。但城的柱像設於城門,並能清楚看見有獻上還願祭的痕跡。——《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3 木偶】迦南人的崇拜和以色列人在邱壇和城內神廟進行的混合宗教崇拜,其共通之處在於亞舍拉柱的豎立(和合本:「木偶」)。究竟它不過是象徵樹木的木柱,還是刻有豐饒女神形像,還是聖林的一部分,仍然未有定論。列王紀下十七10形容「各青翠樹下」都有亞舍拉柱,似乎顯示這是為祭儀而立的柱子,而非種植的樹木。作為伊勒神的伴偶,亞舍拉顯然是個很受注重的女神,烏加列文獻(主前1600~1200年)也曾提及對她的崇拜。她在聖經記載中惡名昭彰,表示其祭儀是耶和華崇拜的主要敵手。進一步資料可參看:出埃及記三十四13;士師記六25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3~5】亞撒推行徹底的宗教改革: 據王上15:12~15的記載,除了本文的改革措施之外,他還推行了:①除掉孌童;②貶了他祖母瑪迦太后的位,並砍下她造的偶像;③將分別為聖的金銀和器皿奉到聖殿等改革措施。然而他的改革也有不足之處,即沒有廢除邱壇(15:7;王上15:14)。這恐怕與他的統治晚期出現的失政也有關係(16:10,12)。不管怎樣,他作為王國分裂之後的猶大的君王,是第一位在全民族範圍內宣導改革運動的人,就憑這一點,可稱得上功遠大於過。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一個道理,即遇到再大的難題,只要勇敢邁出第一步,那麼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因此我們應當把重擔交托給耶穌,與他同行(創5:24;太11:28),那麼起初雖然微小,終究必甚發達(伯8:7)。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四4】「吩咐猶大人尋求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遵行他的律法、誡命; 」 亞撒「尋求」(4節)神,帶起了南國猶大歷史上的第一次復興,「行耶和華——他神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2節),和希西家一樣擁有極高的評語(三十一20),但也和希西家一樣晚節不保(十六10;三十二25)。十四至十六章記錄了亞撒跌宕起伏的一生,整體是一個交錯平行結構: o A. 亞撒早期尋求神、仰賴神,神賜平安(十四1~15); o B. 亞撒早期順服先知的話語(十五1~9); o C. 亞撒早期與神立約(十五10~19); o C1. 亞撒後期與人立約(十六1~6); o B1. 亞撒後期拒絕先知的話語(十六7~10); o A1. 亞撒後期不尋求神、不仰賴神,不得醫治(十六11~14)。──《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十四5】「又在猶大各城邑除掉邱壇和日像,那時國享太平;」 亞撒在執政初期“除掉丘壇”,但後來卻又恢復使用(一五17)。“日像”。更可作:香臺。――《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日像」:應作「香壇」。――《串珠聖經注釋》 ●「日像」:SH 2553,「敬拜用的太陽柱像」。也有認為是「香壇」的。近 年來在「夏瑣」找到一個香壇,上面有日晷,很可能就是此處的「日像」。――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6】「又在猶大建造了幾座堅固城。國中太平數年,沒有戰爭,因為耶和華賜他平安。」 【代下十四6~8】重整軍備: 1 修築保壘(6~7):地點、細節不詳,大概與所羅門修築的城市(如夏瑣、米吉多、基巴等)相似; 2 擴張軍隊(8):此時南國軍隊共有五十八萬人,遠超過羅波安時的十八萬人(11:1)和亞比雅時的四十萬人。――《串珠聖經注釋》 ◎ 14:6~7 顯示亞撒並不是僅僅把自己的安全交給神,他也努力盡責做自己應該 做的工作,強化猶大國的防務。――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7】「他對猶大人說:“我們要建造這些城邑,四圍築牆,蓋樓,安門,做閂;地還屬我們,是因尋求耶和華我們的神;我們既尋求他,他就賜我們四境平安。”於是建造城邑,諸事亨通。」 “地還屬我們”。即仍未受到敵人侵擾。――《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他就賜我們四境平安: 這是一句堅定的信仰告白,亞撒以此向百姓宣講如今的和平是神賜與的事實。這是他發自肺腑的信仰告白,絕非帶有任何身為神政國家的君王的政治目的。 ――《聖經精讀本》 第7節用了「建造」、又用了兩個「尋求」。亞撒清楚地知道,只有神才能「賜我們四境平安」,而不能倚靠城邑、勇士。因此,人所當做,是一面盡責任「建造」,一面專心「尋求」。──《聖經綜合解讀》 本章反復強調「尋求」(4、7節)神,「尋求」(十四4、7;十五2、4、12、13、15;十六12)是十四至十六章的第二個關鍵字。──《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十四7 城防設施】亞撒所設防之城市的名字雖然沒有在歷代志中列出,他很明顯享有建築大師的名聲。美索不達米亞的年表和即位紀元的頭銜經常都以君王的建築活動,作為他成功的憑證。歷代志的作者亦有意以「建築」作為「好皇帝」的標誌。國泰民安是這些活動所帶來的結果。——《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8】「亞撒的軍兵,出自猶大拿盾牌拿槍的三十萬人;出自便雅憫拿盾牌拉弓的二十八萬人。這都是大能的勇士。」 “盾牌”。指遮蓋全身的盾牌。――《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代下十四8 士兵的裝備】亞撒的步兵分為突擊部隊(配備大型盾牌和槍)和便雅憫籍的弓箭手,反映兵種之間的分工合作(參較:代下二十六14,烏西雅提供給軍隊的裝備)。亞述王西拿基立的王宮浮雕,描繪著士兵配備長矛、近身肉搏用的武器和自衛的圓盾。撒縵以色三世的浮雕則描繪其弓箭手身穿鎧甲長袍,並有持盾手隨同,使他可以專一拉弓,不虞箭矢之害。便雅憫的弓箭手沒有這種輔助兵員,但將較小型的盾牌穿在臂上,也能在射擊時得到相當的保護。——《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9】「有古實王謝拉率領軍兵一百萬,戰車三百輛,出來攻擊猶大人,到了瑪利沙。」 “謝拉”大概是法老王從外地僱來的將軍。“ 古實” 。英譯本作埃塞俄比亞(Ethiopia),但這裏並不是今天的埃塞俄比亞,而是埃及以南的蘇丹。――《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古實王謝拉攻擊猶大的事,因無聖經以外的資料可稽,聖經學者頗多解釋,其中有二說較多為人接受:1,謝拉並非埃及第二十二朝代的法老阿蘇幹一世,因後者名既不同,且為利比亞人而非古實人;何況此時年事甚高,何能遠征?但他可能派手下一名將軍古實人謝拉,仿他父親示撒所為(十二1~2),率大軍攻掠巴勒斯坦,目的在奪取財物,破壞亞撒王所築防城。可是結果失敗。2,此處記事與埃及無關,為一局部性小規模的戰事,古實為沙漠遊牧部落之名,住猶大南部基拉耳一帶,因逐水草而居,覬覦猶大牧地,志在搶掠。15節所記“群畜的圈”和“許多的羊和駱駝”,說明來攻者乃遊牧民族。至於“一百萬”軍兵,原文作1000千。“千”(elep)有勇士(allup)之意,實際為一千人。“一百萬”也可能是虛數,極言其多,二說都有學者接受,但(1)說較可信。――《啟導本聖經註釋》 「古實王謝拉」:學者對此人的身分有不同意見: 1 他是曾統治埃及的利比亞王;不過,古實乃當時的呂彼亞,故謝拉可能是利比亞王手下的大將; 2 古實人乃派駐以色列南部基拉耳的呂彼亞籍雇傭兵; 3 古實並不是非洲的呂彼亞,而是生活於猶大附近的亞拉伯遊牧民族(參15)。 「瑪利沙」:位於耶路撒冷西南拉吉附近的一座要塞(參11:8)。――《串珠聖經注釋》 「古實王謝拉」(9節)原文是「古實人謝拉」,可能是當時埃及的將軍。他可能在亞撒執政第十年(1節)前來攻擊猶大。──《聖經綜合解讀》 「瑪利沙」(9節)是耶路撒冷西南拉吉附近的一座要塞,是羅波安修建的防衛城(十一8)。──《聖經綜合解讀》 「一百萬」(9節)原文是「一千千」。「千」既可以指1000人,也可以指軍隊的單位。因此,「一百萬」不一定是指100萬人,但按照比例,古實人的軍隊大約是亞撒的兩倍(8節)。──《聖經綜合解讀》 ●「古實王」:SH 3569,原文只是「古實人」並非「古實王」。 ●「謝拉」:字義是「升起」。 ●「瑪利沙」:字義是「山頂」。是位於耶路撒冷西南拉吉附近的一座要塞, 為羅波安修建的。 代下 11:8 ◎這些軍隊人數都以「千」為單位,這個「千」可能只是軍隊單位,而非準確 的1000人。不管如何,謝拉的軍隊人數大約是亞撒的兩倍。 ◎這個「古實王謝拉」的身份引起學者的爭議,因為聖經之外並無文獻記載這 個領袖。學者一般認為謝拉可能是當時埃及王手下的大將,或者謝拉是貝都音 (Bedouin)游牧民族的統治者,而非是埃及的法老王。 14:15 顯示這些軍隊的財物 主要是牲畜。――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9 古實王謝拉】由於古實一名經常是指成了埃及法老的努比亞人(見:代下十二3的注釋),部分學者認為謝拉就是當時(約主前897年)統治埃及的法老奧索康一世(Osorkon I)。但示撒之子奧索康是呂彼亞人,不是努比亞人。因此謝拉若是與埃及軍隊同來,他就必然是與第二十二王朝合作的努比亞將領(這個王朝在示撒年間對努比亞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其他學者則相信謝拉比較有可能是個貝督因人的酋長(有關「古實」一名的這個解釋,見:民十二1的注釋)。有關軍隊大小的討論,可參看十三章3~20節的注釋。希伯來語不像英語,沒有一百萬一詞,這數字在原文作「一千千」,表示數目之眾(又可解作「一千部隊」)。例如英語也可以用「一整月的星期天」,來描述時間的長久。——《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9 戰車部隊】謝拉軍隊這麼大,戰車的數目卻少得奇怪。但不同的軍隊各有所長,三百仍是很強的戰車部隊。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的記錄和王宮浮雕顯示,這種配置兩人或三人的活動平臺可以發射箭矢,也可以在戰場上運送司令官或傳令者,也可以作正面攻擊。軍隊往往是圍繞戰車組織,每輛戰車的司令官都有附屬的步兵。有關戰車部隊大小的比較,可參看一章14節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9~15】擊退外敵:作者往往先記載宗教的復興,跟著是選民所受的考驗──通常是外敵的入侵。――《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四10】「於是亞撒出去與他迎敵,就在瑪利沙的洗法谷彼此擺陣。」 “在瑪利沙”。位於迦薩和耶路撒冷中間的城,羅波安在此設立防禦的保障(一一8)。――《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瑪利沙在猶大國南部,位於迦薩和耶路撒冷中間。羅波安曾修築此城,加強防禦(十一8)。――《啟導本聖經註釋》 「洗法谷」:地點不詳。有古卷譯作「 ...... 以北」。――《串珠聖經注釋》 「洗法谷」(10節)可能是瑪利沙西北的一個乾涸河道,有利於戰車的使用。──《聖經綜合解讀》 ●「洗法」谷:字義是「守望塔」。――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10 地理概況】亞撒和謝拉的戰爭發生在瑪利沙附近。這是羅波安所設防的城市之一,按考證是猶大西南部邊界上的桑達卡納遺址(Tell Sandakhanna),在拉吉東北四哩,耶路撒冷西南不足三十哩之處。洗法穀只在本節經文中出現(但可能亦即是士一17的洗法)。這谷被形容為在瑪利沙附近,它大概就是瑪利沙和貝特古弗林(Beit Guvrin)北鄰的古弗林幹河(Wadi
Guvrin)。——《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11】「亞撒呼求耶和華他的神說:“耶和華啊,惟有你能幫助軟弱的,勝過強盛的。耶和華我們的神啊,求你幫助我們;因為我們仰賴你,奉你的名來攻擊這大軍。耶和華啊,你是我們的神,不要容人勝過你。”」 不要容人勝過你: 此處的“人”具有“易碎”的意思,它的字面意思為“不能免死的存在”(mortal being)。由此,亞撒的禱告可以解釋為“不要容不能免死而有限的人類戰勝永恆存在的神”。這表示從表面上來看古實軍隊攻打的是猶大的軍隊,但事實上他所對抗的是全能的神(13:8)。 ――《聖經精讀本》 「仰賴」(11節;十六7、8)原文和「倚靠」(十三18)是同一個詞,在十三至十六章中出現了五次,但在《歷代志》的其他地方卻沒有出現過。作者用這個關鍵字提醒讀者,十三至十六章是一個完整的段落,正如第十二章提醒百姓應當「自卑」(十二6、7、12),十三至十六章則提醒百姓應當「仰賴」(11節)和「尋求」(4節)神。──《聖經綜合解讀》 雖然亞撒已經預備了防禦的堅固城和軍隊(7~8節),但他清醒地知道,惟有神「能幫助軟弱的,勝過強盛的」(11節),所以應當仰賴神,奉神的名來爭戰。──《聖經綜合解讀》 ●「惟有你能幫助軟弱的,勝過強盛的」:這一句並不好翻譯,有翻譯為「強 弱懸殊,除你以外沒有別的幫助」(新譯本),「我們或是有能,或是無力,除你 以外,沒有誰能幫助我們」(恢復本),「在強弱之間,惟有你能幫助」(和合本 修訂版),「幫助強盛的或沒有力氣的,對你沒差」(信望愛站直譯)。 ●「勝過」你:SH 6113,「限制」、「阻礙」。――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12】「於是耶和華使古實人敗在亞撒和猶大人面前,古實人就逃跑了;」 亞撒靠神大獲全勝,「耶和華使古實人敗在亞撒和猶大人面前」(12節)。但這並不是亞撒的整個故事,也不能保證他一直靠神得勝。我們行走天路也是如此,一次「仰賴」(11節)神,不等於永遠都能「仰賴」神;過去「尋求」(4節)神,不等於將來也會「尋求」神。跟隨主的功課每天都是新的,沒有人可以躺在過去的屬靈經歷或成就上,而應當「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三13~14)。──《聖經綜合解讀》 ●「使....敗在」:SH 5062,「擊打」。――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12~14 基拉耳】有關這個位於尼革地區,但確實地點未明(別是巴西南約25哩的哈羅珥遺址,是可能性最高的一個)之遺址的討論,可參看:創世記二十1的注釋。基拉耳可能是整個地區,而非城邦的名字,如此,亞撒蹂躪「四圍的城邑」一語,便能得到解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四13】「亞撒和跟隨他的軍兵追趕他們,直到基拉耳。古實人被殺的甚多,不能再強盛,因為敗在耶和華與他軍兵面前。猶大人就奪了許多財物,」 “基拉耳”。在迦薩以南約十英里(16公里;創二○1)。――《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基拉耳在迦薩以南約16公里。――《啟導本聖經註釋》 「耶和華與他軍兵」:這隊軍兵可解作神差來幫助猶大人打仗的天軍;也可能是指猶大的軍隊如何同神的軍旅(參代上12:22注)。――《串珠聖經注釋》 因為敗在耶和華與他軍兵面前: 意味著古實軍隊對抗的是神,是與神的軍兵交戰。也有人認為“他軍兵”是(創32:2)中出現的天使的軍兵(Matthew Henry等),因為此處的“瑪哈念”是“(軍)營(camp)”的意思,象徵“眾天使”,“群星的大軍”。從而我們可以理解為,神在這場戰爭中不僅利用了猶大的軍隊,而且還派了肉眼看不到的天使的軍兵與猶大的軍隊並肩作戰。同樣當我們的信徒依賴比天使的軍隊更強大的聖靈時,其人生終必取得勝利(羅8:26;腓1:19)。 ――《聖經精讀本》 古實人的進攻,是猶大來自南方的最後一次嚴重威脅。「古實人被殺的甚多,不能再強盛」(13節),此後猶大的敵人都來自北方,先是亞述,後是巴比倫。──《聖經綜合解讀》 「基拉耳」(13節)位於迦南和埃及的邊界。「基拉耳四圍的城邑」(14節),都是非利士人的城邑,他們可能是古實人的盟軍。──《聖經綜合解讀》 ●「基拉耳」:字義是「寄宿處」,位於迦南和埃及的邊界。 ●「財物」甚多:SH 9611,「戰利品」。――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四14】「又打破基拉耳四圍的城邑;耶和華使其中的人都甚恐懼。猶大人又將所有的城擄掠一空,因其中的財物甚多,」 【代下十四15】「又毀壞了群畜的圈,奪取許多的羊和駱駝,就回耶路撒冷去了。」 「群畜的圈」:可作「牧人的帳棚」。 ──《串珠聖經注釋》 猶大人用堅定的信仰擊退了威脅他們的古實軍隊,為此神作為獎賞賜給了他們許多戰利品,從而猶大的軍隊從防守的局面一躍而變,成了戰勝者。同樣,今天的信徒即便受撒但的攻擊,處於劣勢,倍受苦難,但到了終了之日必然蒙基督的力量,奪回光榮的勝利之桂冠。――《聖經精讀本》 ●群畜的「圈」:SH 1688,「帳篷」。――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思想問題(第13~15章)】 1 亞比雅是不是一個全心全意事奉耶和華的君王?他的長處是什麽?短處又是什麽? 2 亞撒行耶和華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包括「除掉」和「遵行」這兩個層面,試從14~15章中找出他這二方面的作為。作為一個基督徒,你如何在這兩個層面上見證耶穌基督的生命? 3 亞撒利雅的資訊包括:a 神統治的基本原則;b 以色列過去歷史的一個實例;c 一個勸戒和d 一個應許。試將它們找出來。 4 「尋求(耶和華)」在14; 15兩章中一共出現多少次?今天,你尋求的是什麽?有否尋見?參太6:30~33; 7:7~11。 ──《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四1下~十六14 亞撒的事蹟】亞撒是猶大國一位重要的君王。對內,他率先破除迦南宗教遺風(14:2~5),又重整軍力(14:6~8);對外,他擊敗了由南面犯境的非洲聯軍(14:9~15),並且破壞了北國以色列王巴沙的圍堵政策(16:1~6)。 此外,我們又可以由亞撒生平的記述欣賞歷代志的文學特色: 1 本書對這事的記載比列王紀的來得長; 2 特別著重每一事件的歷史及社會背景; 3 有濃厚的「因果神學」思想。――《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