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歷代志上第十三章註解

 

【代下十三1「耶羅波安王十八年,亞比雅登基作猶大王,」

         本章記亞比雅(王上作“亞比央“)的事,不僅比《王上》十五1~8長,而且有褒無貶,不象《列王紀》把他記為一個惡王,神只是為了大衛的緣故,才讓國位由他兒子繼承。《歷代志》在這裡記下亞比雅與北國耶羅波安王間的一次戰役,得神之助大獲全勝。他戰鬥前那篇呼籲和平的演說,是相當有價值的文獻(5~12),《歷代志》所要傳講的信息大都在裡頭。――《啟導本聖經註釋》

         亞比雅: 於B.C.913登基,是猶大的第二代君王。根據列王紀的記載,他追隨他父親羅波安的路施行邪惡的統治(王上151~4) ――《聖經精讀本》

         「亞比雅」(1)是南國在位時間最短的一個王,又名「亞比央」(王上十四31)。「亞比央行他父親在他以前所行的一切惡」(王上十五3),但是本書卻只提到他靠神得勝的經歷。因為《歷代志》所關注不是人的失敗,而是神的計畫,是神透過人所作的工。所以本章聚焦於「耶和華的國」(8),對「亞比雅其餘的事」(22)只是一筆帶過。──《聖經綜合解讀》

         南國的羅波安與北國的耶羅波安同時開始作王。羅波安「作王十七年」十二13),然後由他兒子亞比雅繼位,這裡卻說亞比雅于「耶羅波安王十八年」(1)登基。因為以色列王的執政年數是從春天的正月(亞筆月)起算,猶大王的執政年數是從秋天的七月(以他念月)起算,不足一年的部分都算為一年。所以南北兩國記錄的執政年數常有一年的差異 ──《聖經綜合解讀》

         在《列王紀》中,當記錄南國或北國新王登基時,都會提到另一國同時代君王的年份。但是在《歷代志》中,只有十三1節才對照南北兩國君王的年份。因為《歷代志》所關注的是「大衛子孫手下所治耶和華的國」(8),北國的君王並不是大衛之約的一部分。──《聖經綜合解讀》

                  ●「耶羅波安王十八年」: 王上 1421 記載羅波安作王十七年,耶羅波安與羅波安一起作王,因此此處的年代似乎有問題。原因是以色列王由春天的亞筆月起 算,猶大則由秋天的以他念月起算。因此會有差異。――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1  為何歷代志下對亞比雅的評語和列王紀上1518節有所不同?】列王紀上說亞比雅作惡多端(參王上153),但是歷代志只提到他正面的事蹟,整體來說,他仍然是個昏君。歷代志作者選出他所做的一點善行,把它顯明出來,以表示他仍然活在神對大衛立約的應許中。因為他曾疾言厲色地譴責耶羅波安(134~12),因此暫時免受犯罪的報應。――《靈修版聖經註釋》

 

【代下十三1~2“亞比雅”即亞比央(王上一五1~8)。參看那裏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代下十三1~2 年代小注】這是本書首次對照以色列和猶大君王的年分(見:王上十五1)。然而不同于列王紀的作者,歷代志只限本段使用這個紀年的程式。按照耶羅波安是在主前九三○年登基,亞比雅是在主前九一三年開始作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三1~22亞比雅的事蹟:在歷代志作者筆下,亞比雅是大衛王朝好君王的例子(參代上導言)

   1 亞比雅強調大衛王朝的正統(5~8)

 2 著重聖殿的事奉(10~12)

 3 作者按著因果神學來解釋歷史──亞比雅得勝是由於倚靠耶和華之故(18)。比起列王紀的記載(王上151~8),這段有兩點明顯的分別:

 1 本書的記載較為詳盡;

 2 在列王紀作者的眼中,亞比雅是一位不蒙神喜悅的君王,本書則指出他的長處。――《串珠聖經注釋》

         亞比雅統治猶大時的記錄:  本章圍繞著猶大與以色列之間的戰爭,講述了繼羅波安登位的猶大的第二代君王亞比雅(B.C.913~910)的統治。戰爭記錄中包含了以下事件和教訓:①神主宰戰爭(101215161820):南猶大的軍隊在數量上處於劣勢(3)(北以色列:80萬,南猶大:40),戰略上也處在被敵軍前後夾攻的不利的局面。但是猶大卻殲滅敵軍50萬人(17),攻取了很多城邑(19),致使耶羅波安一蹶不振(20)。猶大百姓之所以能夠打勝仗是因為他們徹底依靠了神(111218)。通過這一事件猶大人重新認識到戰爭的勝敗取決於神。同樣,今天的信徒在與撒但的鬥爭中,只要完全依靠基督就能百戰百勝(林後214;啟55);②南北王國信仰的對比:亞比雅在他的長篇演說中(4~12),首先嚴厲譴責了北以色列百姓的偶像崇拜(8)、驅逐祭司(9a)、買賣祭司職位(9b)等行為,之後宣告南猶大百姓的:i.定期獻祭(11a)ii.遵守神的誡命(11b)。由此可見,這場戰爭表面上是軍事衝突,實際上卻是撒但與神之間的爭戰;③刻畫了南猶大王國的正統性:亞比雅根據鹽約(5節;耶213),宣告大衛王朝的正統性,指出耶羅波安的叛逆違背了神與大衛之間的永恆的鹽約。因此稱南猶大為“耶和華的國”,指責北以色列為“背教者”。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三2「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年。他母親名叫米該亞(又作瑪迦),是基比亞人烏列的女兒。亞比雅常與耶羅波安爭戰。」

         「米該亞」:她的名字在其他地方(見串)按讀音拼作「瑪迦」。有關她的身分,學者有不同意見:

   1 根據王上1510,認為她是亞比雅的妻子(祖母原文可作母親),押沙龍(大衛的兒子)的孫女,烏列(132)和她瑪(撒下1427)的女兒;

   2 認為她是亞比雅的母親,其父押沙龍(又稱烏列)並非大衛的兒子。

         無論如何,目前資料仍未足夠作任何定論。――《串珠聖經注釋》

                  ●「瑪迦」:字義是「壓制」。

                  ●「基比亞」人:字義是「小山」,可能跟掃羅有關撒上 1026 

                  ●「烏列」:字義是「神是我的光」。――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2~20與耶羅波安的戰爭:作者引述某次戰役來說明自己的觀點。――《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三2~20 亞比雅和耶羅波安之間的戰爭】戰場洗瑪臉山的位置至今未能完全確定,但學者一般認為是在伯特利附近。最為人所知的一個是拉斯塔胡內(Ras et~Tahuneh)。亞比雅的措詞表示他有意重新統一南北兩國,即使要動用武力,也在所不惜。這場戰爭是對陣會戰,不是圍城而攻。歷代志所列的軍隊人數往往大得出乎意外,本段亦不例外(一百二十萬人);但在古籍之中這並不是最大的數位。希羅多德記述亞哈隨魯(希臘史稱薛西)率領五百萬大軍進攻希臘,被指斥為極度誇張。相比之下,美國內戰的蓋茲堡(Gettysburg)之役(西半球最大的一場戰役)雙方軍隊的總和也不過是十六萬五千人而已。此外,北國若是一戰喪失五十萬人的話,這場戰事就是史上傷亡最慘重的幾場戰役之一了。按照古代的史籍,亞述王阿裡克登伊利(Arik~den~ili)自稱殺人二十五萬四千。次他一等的西拿基立,則宣稱在哈盧勒(Halule)一場戰爭中,殺敵十五萬名。第一場索姆戰役(First Battle of Somme;主後1916年,法國),同盟國軍隊的陣亡人數是六十二萬三千人。這場戰爭打了六個月,《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Book of World Records)列為古往今來死傷最大的戰事。蓋茲堡之役雙方陣亡人數是五萬,只有本節數字的十分之一。羅馬人和匈奴人(Huns)在馬恩河畔之夏農(Chalons~sur~Marne)所打的一場戰爭(主後451年,法國),是古代歷史中傷亡最重大的戰事之一,陣亡人數是二十萬人。進一步資料,可參看十一章1節的注釋。——《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三3「有一次亞比雅率領挑選的兵四十萬擺陣,都是勇敢的戰士;耶羅波安也挑選大能的勇士八十萬,對亞比雅擺陣。」

         雙方的軍力眾寡懸殊。――《串珠聖經注釋》

         亞比雅率領……八十萬……: 類似的事件有:①約書亞的軍隊擊退亞摩利五王的進攻(10);②基甸的三百勇士擊破多如蝗蟲的米甸軍隊(7)等。可見,戰爭的勝敗不在於軍隊的多少或戰術的優劣,而在於神的主權。因此,作為十字架軍兵的信徒,即便面對聲勢浩大的撒但的勢力,也不用懼怕,因為基督已經傷了撒但的頭,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315;太41~11) ――《聖經精讀本》

         這場戰役在南北邊界附近的北國境內,但可能是北國主動挑起的(813)。北國占了本地優勢,人數比南國多一倍(3)──《聖經綜合解讀》

                   133 顯示此處軍力差異甚大,以色列人的數量是猶大的兩倍。列王紀完全 沒有紀錄這一場戰役。――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4「亞比雅站在以法蓮山地中的洗瑪臉山上,說:“耶羅波安和以色列眾人哪,要聽我說!」

         “洗瑪臉”。一個位於以法蓮山地的山,在便雅憫的邊界附近。――《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洗瑪臉山」:地點不詳,可能是在伯特利附近。――《串珠聖經注釋》

         「洗瑪臉山」(4)可能位於伯特利附近,屬於便雅憫支派(書十八22),此時卻被北國控制。──《聖經綜合解讀》

                  ●「洗瑪臉」:SH 6787,字義是「雙倍羊毛」。地點可能在伯特利附近。――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4~5洗瑪臉山的位置不詳。一說在伯特利附近。戰爭很可能在便雅憫與北國的邊界上進行。“鹽約“即永約的意思(比較利二13;民十八19)。――《啟導本聖經註釋》

 

【代下十三4~12亞比雅勸降:大戰前夕,亞比雅企圖說服北方的軍隊或者退出戰爭:他的演說強調了兩點:

 1 根據神與大衛之約,只有大衛的子孫是合法的統治者;

 2 耶路撒冷的聖殿及利未的子孫才是合法的敬拜場所及員工;其他人和其他地方的敬拜都算為不潔淨。――《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三5「耶和華以色列的神曾立鹽約(鹽即不廢壞的意思),將以色列國永遠賜給大衛和他的子孫,你們不知道嗎?」

         這裏以“鹽約”來強調大衛之約的持久(參看撒下七12~16的腳註)。參看利未記二章13節和民數記十八章820節的腳註。――《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鹽約」:意即「永遠的約」(見利213 1819)。――《串珠聖經注釋》

         亞比雅為了譴責耶羅波安的叛逆,辯護南猶大王朝的正統性,引用了“鹽約”。他把大衛王朝和鹽約聯繫在一起,目的就在於:①強調大衛“鹽”約的永恆性;②辯護大衛的子孫羅波安和亞比雅的即位是合法的。同時披露:①北以色列的建國本身違背了神的約,是悖逆的行為,②因此他們對付猶大是不正當的行為。 ――《聖經精讀本》

         「鹽約」(5),指永遠的大衛之約。中東天氣炎熱,古人用鹽來長期保存食物,也常在立約的儀式上用鹽來象徵條款的長期有效(民十八19)。鹽可以防止發酵,也用來象徵雙方不可背約。──《聖經綜合解讀》

                  ●「鹽約」:  1819 也有一樣的用法,意思應該就是「永遠不變的約」。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5 鹽約】古代近東天氣炎熱,鹽是人畜維生的必需品,又是主要的食物防腐劑(馬里文獻形容它作為商品的價值)。立約或結盟的典禮經常用鹽來象徵條款有長遠的效力。巴比倫、波斯、阿拉伯、希臘文獻,都證實了這個象徵性的用法。同樣,在聖經之中,主和以色列所立的約,也稱作鹽約──即長久保存的約。建立協定的盟友通常會共用筵宴,以鹽醃之肉為主菜。故此,獻祭中用鹽是個合適的備忘物,令人不忘盟約的關係。再者,鹽有妨礙發酵過程的功用,而酵是悖逆的象徵,所以鹽自然就成為防止悖逆的代表。——《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三5~8亞比雅演詞的第一重點是要說明抗拒大衛王朝就是抗拒神,耶羅波安等人實為奸臣賊子。――《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三6「無奈大衛兒子所羅門的臣僕、尼八兒子耶羅波安起來背叛他的主人。」

 

【代下十三6~7亞比雅認為國家的分裂罪不在羅波安,而是由於:

   1 耶羅波安背叛(6)

   2 支持造反的都是不法之徒(7)

   3 羅波安幼弱登基自然敵不過他們(7)。――《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三7「有些無賴的匪徒聚集跟從他,逞強攻擊所羅門的兒子羅波安;那時羅波安還幼弱,不能抵擋他們。」

         “無賴的匪徒”。原文作:比列的兒女,參看士師記十九章22節的腳註。“幼弱”。羅波安已經四十一歲,卻仍不成熟。――《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無賴的匪徒: 無賴是指“虛浮和變化無常的人”(94113),“匪徒”的字面意思是“衣冠禽獸”、“不良分子”。可翻譯為“無賴”或“流氓”。 ――《聖經精讀本》

         羅波安即位時已經四十一歲(十二13),所以「幼弱」(7)不是指年齡小,而是指經驗不足。──《聖經綜合解讀》

                  ●「無賴的匪徒」:「無用的人、無足輕重的人」。

                  ●「逞強」:SH 5533,「自我強壯」。

                  ●「幼弱」:「年幼,心裡脆弱」。

                  ◎其實羅波安當年已經41歲,並不年輕了,不過其行為還真的是「幼稚、脆 弱」。――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8「“現在你們有意抗拒大衛子孫手下所治耶和華的國,你們的人也甚多,你們那裡又有耶羅波安為你們所造當作神的金牛犢。」

         亞比雅警告陣前敵軍不可重蹈覆轍。

         「金牛犢」:參1115 王上1228。耶羅波安教導百姓以敬奉有形的金牛犢來敬拜看不見的神。――《串珠聖經注釋》

         「抗拒」(8)原文和「抵擋」(7)是同一個詞,這是一個雙關語:羅波安沒有「抵擋」耶羅波安,但耶羅波安卻在「抗拒」神的國度。──《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十三8 金牛犢隨軍】軍隊攜同神像前往戰場有很多的先例。神聖戰士的主題描述己方的神祇與敵方的神祇作戰,把他擊敗。軍隊經常攜同神祇的纛或偶像,以象徵其同在。主前九至八世紀的亞述君王經常提到神明的纛率領他們。約櫃是耶和華的纛,代表主在以色列人面前開路,帶領他們的軍隊進入迦南。這概念與神明加添君王武器的力量,在他面前或身旁作戰的亞述信念,並沒有很大的分別。古代近東幾乎所有的軍隊,都有祭司、占卜者(可見于馬里文獻)、先知(王下三),與手提的聖物(亞述王撒縵以色三世之年表〔主前858~824年〕)同行。這樣,神明才可以在戰場上被人求問,或被召喚來領導軍隊得勝。——《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三8~12亞比雅跟著指出對方的宗教敬拜違反了律法,肯定得不著神的祝福:

 1 設立金牛犢,違反十誡的第二誡(204~6)

 2 廢除利未人及亞倫子孫擔任神職人員的特權(見民35 12 181)

 3 擅立凡民為祭司(參民1822)。――《串珠聖經注釋》

                   138~12 的意思是以色列人背叛神,而現在他們居然要與列祖的神對抗爭 戰。亞比雅勸告以色列人不要做這種傻事,因為對抗神一定會失敗。―― 蔡哲民等 《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9「你們不是驅逐耶和華的祭司亞倫的後裔和利未人嗎?不是照著外邦人的惡俗為自己立祭司嗎?無論何人牽一隻公牛犢、七隻公綿羊將自己分別出來,就可作虛無之神的祭司。」

         虛無之神的祭司: 指責了墮落的北以色列的領袖。他們不僅可以買賣祭司職位,非利未人也可以當祭司,而且侍奉伯特利和邱壇上的偶像。因此他們只能是“虛無之神的祭司”,而不是神的真正的祭司。今天也有一些教會的領袖追求“名利、權力、物質”勝過追求耶和華神。這些人雖然有著神的僕人的名分,但他們只不過是“虛無之偶像的僕人”。 ――《聖經精讀本》

         在北國,任何人只要對偶像熱心,「就可作虛無之神的祭司」(9)。但真神的祭司卻不是根據人的熱心或願望,而是根據揀選:只有亞倫的子孫才可以擔任祭司(民十八1~7)──《聖經綜合解讀》

                  ●「虛無之神」:原文是「不是神」。――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10「至於我們,耶和華是我們的神,我們並沒有離棄他。我們有事奉耶和華的祭司,都是亞倫的後裔,並有利未人各盡其職,」

 

【代下十三11「每日早晚向耶和華獻燔祭,燒美香,又在精金 的桌子上擺陳設餅;又有金燈檯和燈盞,每晚點起,因為我們遵守耶和華我們神的命;惟有你們離棄了他。」

         「金燈檯」:此處所用的是單數,與前面所記「十個金燈檯」(47)顯然不同 可能這裡所指的乃會幕留下的那一個大金燈檯。――《串珠聖經注釋》

         「金燈檯」(11)原文是單數,與前面所記聖殿裡的「十個金燈檯」(7)不同 ,可能特指會幕裡的那個金燈檯。──《聖經綜合解讀》

         亞比雅向北國提出兩個控訴:他們拒絕「耶和華的國」(8),也拒絕聖殿(9),實質就是「離棄」(11)神。雖然神允許南北分裂(15;十一4),但神也必然離棄那些離棄祂的人(十二15;十五2;二十四20;代上二十八9)。雖然北國人多勢眾,又隨軍攜帶金牛犢助威(8),但人若是「離棄」神,無論是倚靠人、還是倚靠人造的偶像,最後都是虛空。神要借著這場戰爭,顯明「離棄」(1011)神和「尋求」(十四47,十五2121315;十六12)神兩種截然不同的結局。──《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十三12「率領我們的是神,我們這裡也有神的祭司拿號向你們吹出大聲。以色列人哪,不要與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爭戰,因你們必不能亨通。”」

         本節至18節的“以色列人”都指北國的人。――《啟導本聖經註釋》

         「祭司,拿號向你們吹出大聲」:作者再強調這是一場「聖戰」(參民101~9)。――《串珠聖經注釋》

                   1312 一開頭有個「看阿」,和合本沒有翻譯出來。

                  ●「亨通」:SH 6743,「昌盛」、「帶來成功的結果」。―― 蔡哲民等《歷 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13 耶羅波安卻在猶大人的後頭設伏兵。這樣,以色列人在猶大人的前頭,伏兵在猶大人的後頭。」

                   1313 顯示耶羅波安依靠軍事策略,用兩面夾攻的方式來攻擊猶大軍隊。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13~17戰爭爆發:南北軍力懸殊,耶羅波安焉會聽從亞比雅的勸告。這次戰爭採用了典型的戰略形式:設伏兵、呐喊、呼求神、吹號等等。――《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三14「猶大人回頭觀看,見前後都有敵兵,就呼求耶和華,祭司也吹號。」

         吹號: 聖經中的號角嚴格地講不是樂器,而是傳遞信號的工具。在宣告新月、安息日的開始、重要人物的死時使用。此外,在集會和戰爭中也使用號角。本節中祭司吹的號角如約書亞淪陷耶和哥城(6520)和基甸擊退米甸軍隊(719~22)時吹的號角一樣,是為了向神求救,鼓舞軍隊的士氣和威懾敵軍。 ――《聖經精讀本》

         「祭司也吹號」(14),是根據律法:「你們在自己的地,與欺壓你們的敵人打仗,就要用號吹出大聲,便在耶和華——你們的神面前得蒙紀念,也蒙拯救脫離仇敵」(民十9)──《聖經綜合解讀》

                   1314 「祭司也吹號」,其背景是  109 的記載「你們在自己的地,與欺 壓你們的敵人打仗,就要用號吹出大聲,便在耶和華─你們的 神面前得蒙記念, 也蒙拯救脫離仇敵」。――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15「於是猶大人呐喊;猶大人呐喊的時候,神就使耶羅波安和以色列眾人敗在亞比雅與猶大人面前。」

         猶大人呐喊: 即戰士和祭司一起呐喊。猶大的軍隊在進退兩難的危機關頭,在採取軍事行動之前首先向神求救,就因為如此才取得了勝利。今天的信徒也應當把它應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在遇到苦難和迫害時,不要向世俗或人的力量求救,而是要依靠神的權能,懇切禱告,那麼就象囚禁保羅和西拉的監門立刻全開一樣,所有的困難都將被排除。 ――《聖經精讀本》

                   1315 「猶大人吶喊」:原文是「每個猶大人吶喊」。

                   1315 後面直譯是「神就在亞比亞與猶大()面前擊打耶羅波安和以色列眾 人」。結局正應驗了 1312 中亞比雅對以色列眾人的警告。――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15~17神顯然用了一些超乎自然的方法來干預,使猶大得到勝利。八十萬士兵(一三3 ) 死了五十萬, 使北國嚴重地受創( 1 7  2 0)――《歷代志下雷氏研讀本》

 

【代下十三16「以色列人在猶大人面前逃跑,神將他們交在猶大人手裡。」

 

【代下十三16~20猶大勝利的原因 :猶大軍隊取得奇跡般的勝利的原因就是他們完全信賴神,而以色列軍隊戰敗的原因在於過於依賴軍事力量而遺棄了神。人的力量和智慧只會使人變得傲慢,自以為能戰勝一切(923),但終究如消失得無影無蹤的雲霧般(414),在神的權能面前無能為力。有關猶大軍隊的出征路線和征服的城邑,請參見地圖: ――《聖經精讀本》

 

【代下十三17「亞比雅和他的軍兵大大殺戮以色列人,以色列人撲倒死亡的精兵有五十萬。」

 

【代下十三18「那時,以色列人被制伏了,猶大人得勝,是因倚靠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

         從作者的角度來看,戰爭的勝利全賴百姓倚靠神。――《串珠聖經注釋》

         「倚靠」(18)原文和「仰賴」(十四11;十六78)是同一個詞,在十三至十六章中出現了五次,但在《歷代志》的其他地方卻沒有出現過。作者用這個關鍵字提醒讀者,十三至十六章是一個完整的段落,正如第十二章提醒百姓應當「自卑」(十二6712),十三至十六章則提醒百姓應當「倚靠」(18)和「尋求」(十四4)神。──《聖經綜合解讀》

         北國以色列倚靠軍事策略,用兩面夾攻的方式來攻擊猶大人(13);而南國「猶大人得勝,是因倚靠耶和華——他們列祖的神」(18)。神並不喜悅百姓內戰(十一4),但既然人非要發起爭戰,神就不再差派先知勸阻,而是借著北國的失敗(15),讓百姓看到「離棄」(11)神和「倚靠」神的區別,讓後世的百姓也能得蒙光照。──《聖經綜合解讀》

 

【代下十三19「亞比雅追趕耶羅波安,攻取了他的幾座城,就是伯特利和屬伯特利的鎮市,耶沙拿和屬耶沙拿的鎮市,以法拉音(或作:以弗倫)和屬以法拉音的鎮市。」

         這裡所提的地名都是南北國邊界上的城邑。

          「伯特利」:此城稍後在主前八世紀前又重新受北國統治。(參摩710)――《串珠聖經注釋》

         19節所提到的城鎮都在金牛犢所在的伯特利附近,這是諷刺金牛犢只是「虛無之神」(9),根本不能護衛自己的祭壇(王上十二32)──《聖經綜合解讀》

                  ●「伯特利」:字義是「神的家」、「神的殿」。位於耶路撒冷北方大約18 公里。位於北國以色列的南部。

                  ●「耶沙拿」:字義是「貯存」。與伯特利相近。

                  ●「以法拉音」:字義是「像幼鹿的」。

                   1319 記載亞比雅取得伯特利,該城就是耶羅波安放置金牛犢的地點。   1229 。―― 蔡哲民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19 猶大所攻取的城鎮】伯特利是耶羅波安的南方祭儀中心,攻取它是很大的功勞。接下來的經文清楚表示到了耶羅波安二世和先知阿摩司的時代(摩七10),這城已經回到以色列的掌握之中。伯特利附近的耶沙拿位於耶路撒冷以北十七哩,按考證是布林吉伊薩內。以法拉音(書十八23作「俄弗拉」)一般相信是伯特利東北四哩的泰伊貝。南國因這場勝仗控制了從猶大進入以色列的兩條大道。這兩條路在伯特利的兩旁北行,並于示羅南面不遠會合為一。所攻取的土地面積約有二十平方哩。——《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代下十三20「亞比雅在世的時候,耶羅波安不能再強盛;耶和華攻擊他,他就死了。」

         耶羅波安不但戰場失意,最後亦死於神的刑罰之中。(參王上1410~14)本節讀來似乎耶羅波安死在亞比雅之前,但事實可能正好相反(參王上159)。――《串珠聖經注釋》

         耶和華攻擊他,他就死了: 耶羅波安究竟是病死,還是戰死並不明確,但作者強調他是因神的審判而死。在人而言,他的死也許是突然的,但事實上是他自己把自己一步步推向了死亡。――《聖經精讀本》

         這場戰爭之後,耶羅波安沒過幾年就死了(20)。亞比雅活得也不長,作王只有三年,但卻妻妾成群,生了22個兒子(21)──《聖經綜合解讀》

                   1320 似乎顯示耶羅波安比亞比雅早死,不過 王上 159 卻顯示亞比雅的繼 位者「亞撒」是在耶羅波安在位的時候登基作王,因此實際上是亞比雅比耶羅波安 早死。

 

【代下十三21「亞比雅卻漸漸強盛,娶妻妾十四個,生了二十二個兒子,十六個女兒。」

                  ◎亞比雅作王僅有兩、三年,但是生了22個兒子 代下 1321  ―― 蔡哲民 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21~22亞比雅生平總結:亞比雅統治的時間頗短,前後只有三年。作者用傳統東方的筆法表示亞比雅的一生蒙神祝福:

 1 在外國勢強盛;

 2 在內家室興旺;

 3 其言行由先知所收錄;

 4 壽終止寢,葬於大衛城裡。 ──《串珠聖經注釋》

 

【代下十三22「亞比雅其餘的事和他的言行都寫在先知易多的傳上。」

         從《列王紀》可以看到,雖然亞比雅譴責北國敬拜「當作神的金牛犢」(8),標榜自己「遵守耶和華——我們神的命」(11),但「他的心不像他祖大衛的心,誠誠實實地順服耶和華——他的神」(王上十五3),而是和他父親羅波安一樣「不立定心意尋求耶和華」(十二14)。但《歷代志》所關注的不是亞比雅的軟弱,而是強調人應當「倚靠耶和華」(18)。無條件的大衛之約並不能倚靠人的屬靈光景來維持,而是由神自己「親口應許,親手成就」(15)──《聖經綜合解讀》

         今天,許多信徒也不肯專心跟隨主,而是「事奉神,又事奉瑪門」(太六24)。但神也一直呼召我們「坦然無懼地來到施恩的寶座前,為要得憐恤,蒙恩惠,作隨時的幫助」(來四16),因為萬事「都不能叫我們與神的愛隔絕」(羅八38~39)。凡是神所揀選的羊,必然會被神管教,並且在軟弱中「自卑」(十二6)回轉、「倚靠耶和華」,因為誰也不能從聖父、聖子「手裡把他們奪去」(約十28~29)──《聖經綜合解讀》

                  ●「易多」:字義是「他的見證」。

                  ●的「傳」上:SH 4097,「評論」、「解析」、「經文註釋」。―― 蔡哲民 等《歷代志研經資料》

 

【代下十三22 史料來源】「先知易多注釋」大概出自歷代志下九29,十二15所述之同一位先知的手筆。這位先知的名字只在提及這些史料之時出現,這一點很是奇怪。他沒有在任何聖經記述中提及。——《舊約聖經背景注釋》

 

【思想問題(13~15)

 1 亞比雅是不是一個全心全意事奉耶和華的君王?他的長處是什麽?短處又是什麽?

 2 亞撒行耶和華眼中看為善為正的事,包括「除掉」和「遵行」這兩個層面,試從14~15章中找出他這二方面的作為。作為一個基督徒,你如何在這兩個層面上見證耶穌基督的生命?

  3 亞撒利雅的資訊包括:a 神統治的基本原則;b 以色列過去歷史的一個實例;c 一個勸戒和d 一個應許。試將它們找出來。

 4 「尋求(耶和華)」在14 15兩章中一共出現多少次?今天,你尋求的是什麽?有否尋見?參太630~33 77~11

 ──《串珠聖經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