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志上第五章拾穗 【代上五1】「以色列的长子原是流便,因他污秽了父亲的床,他长子的名分就归了约瑟;只是按家谱他不算长子。」 “流便”。参看创世记四十九章3、4节的脚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这里说明本书的家谱以犹大而不以流便居首的原因。流便的恶行见《创世记》三十五22;四十九4。约瑟(他的长子的权利给了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看创四十八5注)是北国以色列的主要领导支派,但北国因不信罹罪中,其人民被掳,领导的责任便落到犹大支派身上。 “长子的名分就归了约瑟”亦作“长子的名分就归了以色列的儿子约瑟的众子”(指以法莲和玛拿西)。――《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这份家谱在数算了约旦河西、耶路撒冷以南的犹大和西缅支派之后,立刻数算约旦河东的流便支派、迦得支派和玛拿西半个支派。这两个半支派当初坚持住在约旦河东(民三十二1~5),结果最先被掳,至今还没有回归(26节),与最后被掳、最先回归的犹大支派成为鲜明的对比。──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以色列的长子原是流便」(1节)原文是「流便的后代原是以色列的长子」。──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流便」是雅各的长子,但因为「放纵情欲」(创四十九4),与他父亲的妾通奸(创三十五22),所以失去了长子的名分。以色列家长子名分的三大权利:双倍的产业、家族的领袖、家族的祭司,分别由约瑟、犹大和利未支派继承。──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他长子的名分就归了约瑟」(1节),原文是「他长子的名分就归了以色列的儿子约瑟的后代」,指约瑟得了长子双倍的产业,他的儿子以法莲和玛拿西成为两个支派。──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只是按家谱他不算长子」(1节),原文是「按家谱的登录他(流便)不算长子」。 ◎流便位于约旦河东最南部,中间是迦得支派,最北边是玛拿西半支派。 ●「约瑟」:原文是「约瑟的后裔」。 ●「只是按家谱他不算长子」:原文是「按家谱的登录他(流便)不算长子」。 ◎ 5:1 记载的事迹在 创 35:22 49:3~4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流便。第五章记录住在约旦河东的支派:流便,迦得和玛拿西半支派。3~10节记录流便的家谱。流便是利亚的长子。利亚也是犹大和西缅的母亲(创35:23)。他们的家谱前面已经叙述。 约瑟。雅各的长子流便本应享有长子权。但因他自己的罪而丧失了(创35:22;49:4)。于是双份的产业就转给了约瑟的子孙(创48:21,22)。 不算长子。作为长子,流便本应排在家谱的首位。但这个名份转给了犹大。――《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1~2】主要解释上面为何先列举犹大(而非流便支派)的族谱,有关流便所犯的罪,参创35:22; 49:4。――《串珠圣经注释》 【代上五1~10】流便支派:流便支派的族谱与西缅支派的在组织上十分相似。――《串珠圣经注释》 流便子孙的家谱: 本文记录了与“约珥”及“比拉”相关的部分家谱。在这里,前者是现出了流便子孙的悲剧性的结局,后者则讲述了他们的贡献。这强烈地暗示了悖逆神旨意的人将会受到审判与咒诅,顺服神旨意的人将会蒙受祝福的事实。 ――《圣经精读本》 【代上五1~26】位于约但河东的支派: 记录了关于流便、迦得及玛拿西半支派等分得约但河东之地为业者的简单家谱与他们的业绩及腐败。他们的堕落和悲剧性结局引起了当时的以色列百姓和今日我们的警觉。约但河东的以色列百姓一开始就从地形上远离正统的耶和华信仰,且对此事实表现出深深的忧虑(书22:24)。结果,他们陷入了拜偶像的罪,并为此被亚述掳去,未能加入日后被掳归回的行列。然而,其原因并不单单在于环境如何,而在于他们的根本心态。因为,若有人迫切地想要实现神的旨意,环境的好坏对他而言并不是大问题,并且神圣善的帮助会常与他同在(诗23:4;46:1;腓4:12)。 ――《圣经精读本》 【代上五2】「犹大胜过一切弟兄,君王也是从他而出,长子的名分却归约瑟。」 作者对犹大支派的赞誉也是记述本书中心人物大卫王的伏笔。所以有“君王也是从他而出”的话。――《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犹大得的是最高的祝福──君王出自此支派,而约瑟得的是长子的名分,就是双分的家业。――《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胜过一切弟兄,君王也是从他而出」(2节),指犹大成为领导支派,大卫王和弥赛亚将出自犹大支派(创四十九8~10)。──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 5:2 说明犹大支派比其他支派强大,君王也出自犹大支派,但长子的名分归
与约瑟。实际上约瑟的长子名分是透过雅各把以法莲与玛拿西收为自己的儿子,于
是约瑟支派继承两份财产,等于是拥有长子的特权。――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犹大胜过一切弟兄。见创49:8~12向犹大宣布的特殊福气。尽管约瑟接受了双份的产业,但雅各儿子的主要福分却给了犹大。 君王。指大卫的王系(见撒上13:14;弥5:2)。――《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2 “君王由他而出”意指……】从犹大支派所出的君王,指大卫与他的王族谱系,也是指大卫最显赫的后裔,就是弥赛亚耶稣。――《灵修版圣经注释》 【代上五3】「以色列长子流便的儿子是哈诺、法路、希斯伦、迦米;」 3~10节是流便支派的家谱。这份家谱只提到流便的四个儿子(3节;创四十六9),然后从被掳时的首领「备拉」(6节)开始上溯几代就草草结束。这并不表明流便支派的家谱已经流失了,而是作者精心拣选的结果。──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哈诺」:字义是「献身的」。其实原文与「以诺」相同。 创 4:17;5:19 ●「法路」:字义是「可辨别的」。 ●「希斯伦」:字义是「被墙围住」。 ●「迦米」:字义是「我的葡萄园」。――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这些名字还记录在创46:9;出6:14和民26:5~7。在犹大的后裔当中,也有希斯仑和迦米等名字(代上2:7,9;4:1)。――《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4】「约珥的儿子是示玛雅;示玛雅的儿子是歌革;歌革的儿子是示每;」 约珥为流便的一支。――《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本节开头的约珥和流便有何关系,作者并没有交代,因为他的主要目的是表明被亚述王所掳的流便支派的首领是备拉。――《串珠圣经注释》 ●「约珥」:字义是「耶和华是神」。 ●「示玛雅」:字义是「被耶和华听见」。 ●「歌革」:字义是「山岗」。 ●「示每」:字义是「著名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4~6节记录约珥的家谱,直到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年间(公元前745~727年)。这里只记了八代,所以这份家谱一定有许多省略。――《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5】「示每的儿子是米迦;米迦的儿子是利亚雅;利亚雅的儿子是巴力;」 流便支派的家谱中有叫「巴力」(5节)的人,也有叫「巴力·免」(8节)的地名,表明流便支派虽然「在基列地牲畜增多」(9节),但属灵的光景却在衰退,逐渐开始「随从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25节)。到了「巴力的儿子」(5节)作流便支派的首领时,整个支派都被亚述掳走了。──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米迦」:字义是「谁像神」。 ●「利亚雅」:字义是「耶和华已经看见」。 ●「巴力」:字义是「主」。――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五6】「巴力的儿子是备拉。这备拉作流便支派的首领,被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掳去。」 “提革拉毗尼色”。亚述王在主前733年攻击北国以色列。参看列王纪下十五章27至31节的脚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提革拉毗尼色即提革拉毗列色(王下十五29~31),主前733年攻打北国以色列,掳其百姓往北方,并迫犹大王亚哈斯纳贡(王下十六7~10)。――《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被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掳去: 提革拉毗列色三世似乎三次出征巴勒斯坦,本节是他的第二次出征(除了米拿仙在位时),提革拉毗列色威胁以色列作朝贡国的事实(王下15:19)之外。出征路线如以下地图。 ――《圣经精读本》 主前733~732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6节)发动第二次西征,征服了大马士革王国,杀了亚兰王利汛(王下十六9),把以色列北部和东部吞并为亚述行省,河东两个半支派被掳到亚述(王下十五29)。──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备拉」:字义是「水井」。 ●「提革拉毘列色」:字义是「你将会发现这美妙的结合」。 ◎公元前733年,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比加年间进攻以色列 王下 15:27~31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提革拉毗尼色。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在比加年间进攻以色列(王下15:29)。――《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7】「他的弟兄照着宗族、按着家谱作族长的是耶利、撒迦利雅、比拉。」 ●「耶利」:字义是「神扫除」。 ●「撒迦利雅」:字义是「耶和华记念」。 ●「比拉」:字义是「破坏」。――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五8】「比拉是亚撒的儿子;亚撒是示玛的儿子;示玛是约珥的儿子。约珥所住的地方是从亚罗珥直到尼波和巴力免,」 “从亚罗珥,直到尼波和巴力兔”:这些地方原为流便族的产业(民三十二38;书十三15),但后来落入摩押人手中。――《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亚罗珥: 位于死海东部约22公里处,是亚嫩河之北,约但河以东,原是亚摩利王西宏的统治地,却被摩西所征服分配给了两个半支派(书12:2,6;13:9,16)。 尼波: 是迦得子孙与流便的子孙请摩西赐给他们用来牧放的地方之一(民32:1~5),曾有一时为摩押王米沙控制(赛15:2;耶48:1,22)。巴力免: 亦被称为“伯巴力勉”(书13:17),“伯米恩”(耶48:23)及其它各种名字。此地在历史上数次引发了以色列与摩押之间的争夺战。因此,流便的子孙比拉将地界从亚罗珥扩张至巴力免,并不得不与摩押进行争战。 ――《圣经精读本》 ●「亚撒」:字义是「强壮的」。 ●「示玛」:字义是「听闻」。 ●「约珥」:字义是「耶和华是神」。 ●「亚罗珥」:字义是「毁灭」。 ●「尼波」:字义是「先知」。 ●「巴力免」:字义是「住处之主」。 ◎米沙在著名的摩押石碑上提到「亚罗珥」、「尼波」与「巴力免」这三座城
市。这个石碑立于公元前第九世纪后半。 ◎这一段有许多人与地的名字有「巴力」,显然巴力信仰已经深入人心。――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亚罗珥。位于亚嫩河北岸。见民32:34注释)。 尼波。位于死海北端东侧(民32:38;申34:1)。 巴力免。在米底巴西南面6.4公里。米沙在著名的摩押碑石上提到上面这三座城市。――《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9】「又向东延到幼发拉底河这边的旷野,因为他们在基列地牲畜增多。」 ●「基列」:字义是「多岩之地」。指以色列约旦河东的地区。―― 蔡哲民
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随着流便支派人口的增长,他们向东扩展,直到约旦河东岸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大旷野。――《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10】「扫罗年间,他们与夏甲人争战,夏甲人倒在他们手下,他们就在基列东边的全地,住在夏甲人的帐棚里。」 “夏甲人”。不一定是以实玛利母亲夏甲的后裔,而只是住在叙利亚和亚拉伯旷野北部的一个或几个部落。――《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夏甲人可能指夏甲的儿子以实玛利的后裔亚拉伯人(创二十五12;比较诗八十三6)。看19~22节。――《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夏甲」人:字义是「逃跑」。关于这个民族的资料很少,仅知道他们是阿
拉伯人。 ◎ 5:10 出现「扫罗」的名字,但没有详细介绍,是要提醒读者注意到这个大
卫王之前的君王。详细的事迹 代上 10才会介绍。――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扫罗年间。见第18~22节。 夏甲人。系亚兰人部族,在亚述王西拿基立碑铭上称为Hagarânu(夏甲拉努),住在叙利亚。诗83:6说他们靠近摩押。――《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10 夏甲人】提革拉毘列色三世的碑文提到亚兰人有一个名叫哈加兰努(Hagaranu)的部落,部分学者认为他们就是夏甲人。然而按照现有史料,我们对他们所知无几。──《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上五11】「迦得的子孙在流便对面,住在巴珊地,延到撒迦。」 “迦得”。参看民数记三十二章1节的脚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巴珊在约但河东基列地(10节)的北部(申三10)。迦得的业地见《申命记》三12. ――《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巴珊」:字义是「多结果实的」。 ●「延到」:SH 5704,「直到」、「一直到」。 ●「撒迦」:字义是「迁移」。――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迦得的子孙。11~17节记录利亚的使女悉帕的长子迦得的兴旺(创35:26)。 在流便对面。即在约旦河东,与流便支派接壤。参书13:24~28。 巴珊。古时噩的领土(民21:33~35;申3:1~12)。“巴珊全地”原来是赐给玛拿西的(申3:13;书13:30)。迦得得到了基列(书13:24,25)。巴珊位于基列北边(见第16节)。但睚珥的城镇是属于两个地区的(见书13:30,31;士10:3,4;申3:14)。――《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11~17】迦得支派:这里所记录的首领没有在其他迦得支派的族谱上出现,可见作者并非从其他经卷抄袭过来。 这支派居住在巴珊地──即今天以色列北部的哥兰高地。――《串珠圣经注释》 迦得子孙的家谱: 只是简单地列出了几位族长。这些都是在犹大王约坦和以色列王耶罗波安在位之时,被载入家谱(17节),据推测,当时迦得子孙的领土有所扩张。作者之所以记录这些,是为了使人们对重建以色列怀有异象与确信。 【代上5:23~24】简单地记录了玛拿西半个支派的简单家谱。此处所记录的地名是他们东北边界,族长们都是大能的勇士。她们得了广茅之地为业,尤其据推测23节是恢复与扩张了为外邦势力所夺去的领土。 ――《圣经精读本》 11~17节是迦得支派的家谱。这份家谱连迦得的七个儿子(创四十六16)都没有提到,只是从被掳时的几个族长(12、15节)开始上溯几代就草草结束。这并不表明迦得支派的家谱已经流失了,而是作者精心拣选的结果。──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五12】「他们中间有作族长的约珥,有作副族长的沙番,还有雅乃和住在巴珊的沙法。」 「雅乃和住在巴珊的沙法」:有古卷作「巴珊的士师雅乃」。――《串珠圣经注释》 ●「约珥」:字义是「耶和华是神」。 ●「沙番」:字义是「秃的」。 ●「雅乃」:字义是「蒙耶和华回答的」。 ●「沙法」:字义是「他已判定」或「审判的」。――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
研经资料》 【代上五13】「他们族弟兄是米迦勒、米书兰、示巴、约赖、雅干、细亚、希伯,共七人;」 ●「米迦勒」:字义是「有谁像神」。 ●「米书兰」:字义是「朋友」。 ●「示巴」:字义是「七」。 ●「约赖」:字义是「耶华已指教我」。 ●「雅干」:字义是「麻烦的」。 ●「细亚」:字义是「喧哗」。 ●「希伯」:字义是「区域以外」。――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创46:16也列出迦得的七个儿子,但与这里不同。这些名字可能是在约旦河东岸定居时期各个族长的名字。――《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14】「这都是亚比孩的儿子。亚比孩是户利的儿子;户利是耶罗亚的儿子;耶罗亚是基列的儿子;基列是米迦勒的儿子;米迦勒是耶示筛的儿子;耶示筛是耶哈多的儿子;耶哈多是布斯的儿子。」 ●「亚比孩」:字义是「我的父亲是有权力的」。 ●「户利」:字义是「织麻者」。 ●「耶罗亚」:字义是「新月」。 ●「基列」:字义是「多岩之地」。 ●「米迦勒」:字义是「有谁像神」。 ●「耶示筛」:字义是「我旧有的」。 ●「耶哈多」:字义是「他的合一」。 ●「布斯」:字义是「鄙视」。――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13节所提到的家族是亚比孩的子孙。亚比孩的家系可以追溯到布斯(Buz)。布斯(见创22:21)是拿鹤的儿子。伯32:2说以利户是布西人。――《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15】「还有古尼的孙子、押比迭的儿子亚希。这都是作族长的。」 ●「古尼」:字义是「我的防御者」。 ●「押比迭」:字义是「神的仆人」。 ●「亚希」:字义是「我兄弟」。――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五16】「他们住在基列与巴珊和巴珊的乡村,并沙仑的郊野,直到四围的交界。」 “郊野”。更可作:牧场。――《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沙仑不是何西海旁的那个著名沙仑平原,而是河东的一处地方。――《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乡村」:原文作「女儿们」。 「沙仑」:并非地中海东岸迦密山以南的沙仑平原,而是位于约但河东,准确地点不详。此地名亦见于考古学上著名的摩押石碑上。――《串珠圣经注释》 ●「沙仑」:字义是「平原」。这个地名也在摩押石碑中出现。―― 蔡哲民
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五16 迦得人的定居范围】基列和巴珊从南到北,占据了外约但几达一百哩长的一段地区。基列是外约但的丘陵地带,南面是雅博河,北面差不多到达雅穆克河。巴珊(今名戈兰高地)是以黑门山为北界,得如瑟山(浩兰山)为东界,加利利海为西界,雅穆克为南界的地区。限于雅穆克河(上游?)的巴珊本土,是个辽阔肥沃的高原,以牧草著称。撒迦(11节)位于加利利海东面约六十哩,浩兰山的南边。沙仑郊野是指外约但一个位置至今不明的地区。摩押碑文也提到过这个地区,但也没有说明其地点。──《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上五17】「这些人在犹大王约坦并在以色列王耶罗波安年间,都载入家谱。」 “约坦”从主前750至731年执政,“耶罗波安”二世的执政期从794至753年。――《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这次人口普查是当北国耶罗波安第二作王时进行的,因迦得支派隶属北国。 本节的作用是要证明上述族谱是官方的记录。作者在此并提南国约坦王的名字,因他有意把一些重要历史事件与大卫王朝接连起来。――《串珠圣经注释》 「犹大王约坦」(17节)年间,就是北国以色列被掳前后。「约坦二十年」(王下十五30),何细亚杀死比加篡位,北国以色列沦为亚述的藩属国,河东两个半支派被掳到亚述(王下十五29)。──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约坦」由公元前750~731年作王,「耶罗波安」二世则由公元前794~753 年作王。――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约坦。犹大国王,约从公元前750年到公元前731年。 耶罗波安。以色列国王,从公元前793年到公元前753年。耶罗波安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国王。他收复了以色列的领土,“从哈马口直到亚拉巴海”(王下14:25)。“加载家谱”暗示他对约旦河东的支派进行过普查。在耶罗波安以后的混乱时期,约坦可能占领了约旦河对岸的以色列领土,因为他“与亚扪人的王打仗胜了他们”(代下27:5)。――《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18】「流便人、迦得人和玛拿西半支派的人,能拿盾牌和刀剑、拉弓射箭、出征善战的勇士,共有四万四千七百六十名。」 ◎「四万四千七百六十名」:这应该是正式普查获得的数字。―― 蔡哲民等
《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44,760的准确数字显然是根据正式的普查。出埃及以后的第二年(民1:21,25,35),流便支派有46,500名战士;迦得支派有45,650名;玛拿西支派有32,200名。到了约书亚年间,这些支派的战士分别是43,730名,40,500名和52,700名(民26:7,18,34)。――《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18~22】二支派半族人占领邻近亚拉伯人的地方:作者一再声明他们得胜是在乎倚赖神。――《串珠圣经注释》 约但河东支派的争战记事: 居住在约但河东的流便、迦得及玛拿西半个支派因与其它的以色列百姓远离,故彼此间团结一致,对外来威胁要连手进行防御。据推测战争记事是记录了扫罗年间(10节)或即后所发生的事件,与两个半支派进行大战役的仇敌则是约但的夏甲人与以实玛利人等。两个半支派的联军能够大获全胜的原因大体概括为以下两种:①全然依靠了神的帮助(20节)。他们坚信神是全能的且是善于争战的神(撒上4:8),在神的伟大权能面前,埃及军队(出14:13~28)与亚述军队(王下19:34)都无立足之地。因此,当今日的基督徒不屈服所有毁谤势力的威胁而一心致力于遵行神旨意时,便会经历到神帮助与平安的抚慰(诗9:10;箴29:25;林前10:31;林后1:9;7:4;腓3:10);②同心合意地努力作好面对战争人所能作的最好准备(18节)。这与(25,26节)的记事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了具有信心行为的伟大之处。 ――《圣经精读本》 【代上五19】「他们与夏甲人、伊突人、拿非施人、挪答人争战。」 这些都是亚拉伯(即阿拉伯)人(一31;创二十五15)。――《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夏甲人」:参10节。 「伊突人、拿非施人、挪答人」:都是亚拉伯人。――《串珠圣经注释》 「夏甲人、伊突人、拿非施人、挪答人」(19节)都是阿拉伯人。──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夏甲」人:字义是「逃跑」。 ●「伊突」人:字义是「圈住的」。 ●「拿非施」人:字义是「心旷神怡」。 ●「挪答」人:字义是「高贵」。 ◎伊突和拿非施都是以实玛利后代 创 25:15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 资料》 夏甲人。见第10的注释。――《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19 对抗夏甲人联军的战争】与夏甲人联军的都是阿拉伯部落。伊突(罗马时代称为以土利亚,位于加利利东北,见:路三1)和拿非施都是已知的以实玛利后代(创二十五15)。主前七世纪一封写给亚述王亚述巴尼帕的信件中,曾经提及拿非施地区。挪答(可能是创二十五13的亚德别)可能也是亚述记录(提革拉毘列色三世)中的外约但部落之一。除了史料中顺带提及他们以外,我们对这些民族和这场战争一无所知。──《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上五20】「他们得了神的帮助,夏甲人和跟随夏甲的人都交在他们手中,因为他们在阵上呼求神,倚赖神,神就应允他们。」 ●「呼求」神:SH 6279,「被祈求」、「被恳求」。 ●「倚赖」神:SH 9822,「信靠」、「倚靠」。――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
经资料》 【代上五21】「他们掳掠了夏甲人的牲畜,有骆驼五万,羊二十五万,驴二千,又有人十万。」 ◎ 5:21 战利品的数字庞大,当时亚述王撒缦以色三世,对外征伐二十年掳获
战俘十一万零六百一十名、骡马一万左右、牛三万五千多、驴子二万、羊十八万五 千。西拿基立攻取巴比伦战役掳获人二万口、驴一万一千、骆驼五千、羊八十万。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五21 战利品】牲畜和人口的数目大得难以置信。相比之下极度成功的撒缦以色三世,东征西讨二十年的结果也不过是战俘十一万零六百一十名、骡马差不多一万、牛三万五千多、驴子几达二万、羊不到十八万五千。西拿基立攻取巴比伦战役的净获也只是人二万口、驴一万一千、骆驼五千、羊八十万而已。──《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代上五22】「敌人被杀仆倒的甚多,因为这争战是出乎神。他们就住在敌人的地上,直到被掳的时候。」 “直到被掳的时候”。从主前722年开始被亚述人放逐。――《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被掳的时候”:参6,26节,指主前733年河东支派的被掳(王下十五29),发生在北国以色列亡国前十年。――《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直到被掳的时候」:指的是在主前七三四年远在撒玛利亚城失陷前十多年的事迹(王下15:29)。――《串珠圣经注释》 「直到被掳的时候」(22节),指主前722年北方十个支派被掳往亚述,他们至今尚未回归。──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18~22节特别指出,因为河东两个半支派「在阵上呼求神,倚赖神,神就应允他们」(20节),使他们「得了神的帮助」(20节),以少胜多(18、21节),享用得胜「直到被掳的时候」(22节)。这场战争可能发生在「扫罗年间」(10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18~22节是一至九章的家谱中篇幅最长的争战记录,其中战利品的数量大得惊人,证明河东两个半支派的被掳,不是因为神没有能力帮助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得罪了他们列祖的神,随从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25节)。因此,他们的「争战是出乎神」(22节),被掳也是出乎神(26节);这既是对回归百姓的警告,也是对他们的勉励。──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 5:18~22 是家谱中篇幅最长的战争记事,显出这场战役的重要性。 5:20 说 明这是神介入的战争,也是因为参战的以色列人呼求、信靠神,才获得出奇的成功。 ――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夏甲人完全丧失了他们的领土。以色列人占领了这个地区,直到他们在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年间被掳(见第6,26节)。――《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22 被掳者为甚么不能回归?原来……】这里所提被掳之人,是指在公元前722年被掳往亚述的北国以色列的十个支派。他们从此一直没有回到故土(这事记在王下15:29~17:41)。――《灵修版圣经注释》 【代上五22耶和华是良善的神、和平之君。但为何历代志上五22要说战争是出乎神?申命记二十章亦记载神对战争进行方法的命令;出埃及时,以色列人甚至说「耶和华是战士」(参出十五3)。(D*)】 历代志上第五章记载了一次战役,是流便、迦得及玛拿西支派将约但河东异教徒的居民赶走,占领此地。这章经文的钥节是二十二节:「敌人被杀仆倒的甚多,因为这战争是出乎神。」 要研究本文所针对的问题,必须细察本问题背后的几个假设,方能了解这条问题是否合理。绝不抗拒罪恶,是否就彰显了神的良善?我们能否说,好的外科医生不会割除毒性肿瘤的组织,而只让病人躺在床上,受苦至死。假如警察部队无所事事,绝不阻止罪恶发生,任让持枪行劫、强奸者、纵火暴徒及其他凶徒作奸犯科,扰乱社会安宁,我们是否会称赞警察部队呢?假如神禁止他的子民保护妻子儿女,任由妻子被酗酒的凶徒抢去或勒死,容让凶徒将孩子掷向墙壁,头破血流而死。那么,神称得上良善吗?现今社会,人类都受到律法保障,相信没有任何政权会容许凶徒犯罪作乱,而剥夺了公民自卫的权利。若天国子民不准自卫,就再没有更有效的方法去提高撒但的权势及地狱的权能了。假如有某个神只命令信徒在面对罪恶时也采取不抵抗主义,那么,我们很难想象这个神只会被称为「良善」!假如一个本来是秩序井然的社会解除了所有警察部队,或某个国家被禁止设立防卫部队;社会就必然大乱,而国家亦无从保持国民的安全及自由了。因此,一位良善的神必须赋予他的子民有自卫权。假如他任由世界被恐怖活动颠覆,血腥暴力事件不被禁止制裁,向外侵略扩张不被阻压,那么,这位神一点也不良善。 由创世记至启示录,圣经都教导我们要适当而负责任地作自我防卫的措施。不单如此,神甚至会命令他的子民对某些邪恶及道德败坏的外邦民族施行审判,完全灭绝。耶利哥城就是一个好例子(参本书于约书亚记六21的讨论)。申命记第二十章记载了在战争时要遵守的措施,目的是使以色列人本着公义和公平,以恩慈的态度来使用刀剑。正因如此,申命记二十章恰当地反映了神的良善。战争之前,官长宣布免负战争义务的条件(二十5~7),甚至只是因为害怕上战场,而没有免战条件的人,也不用承担为国争战的责任(第8节)。异教军队会一声不发掠地攻城,不容敌人有机会表示投降(参撒上十一2~3,三十1~2),但神命令以色列在攻城之前,要给该城投降的机会,以不流血方式使这城成为以色列的附庸,使这城免被屠杀毁灭。还有,城内的妇女及孩子免受死刑,以色列人可以取为掠物,但亦因此要保护妇孺(二十14)。只是迦南地内那些道德沦亡的居民要被灭绝,因为若不将他们铲除,肯定会令以色列本身的道德及属灵标准下降(参16~18节,这种令以色列人败坏的影响,在士师时代就清楚显示出来了。参士二2~3,11~15)。 根据新约圣经的描述,士兵乃一种尊称(参太八5;路三14;徒十1~6,34~35)。保罗在提摩太后书,以当兵不被世务缠身来比喻基督徒应该尽忠于向神的委身(提后14)。在这节经文里,保罗绝无贬抑当兵的含意。在以弗所书六11~17,保罗指出一个属灵的战士为神争战时,要配上属灵的兵器。综观新约圣经,从没有指出「良善」的神会要求他的追随者采取不抵抗主义。(欲了解对于这问题更详尽的讨论及圣经证据,可参G.L.Archer,“Does Pacifism
Have a Scriptural Basis?”The Evangelical Beacon [December 28,1971):4~6。] ── 艾基思《旧约圣经难题汇编》 【代上五23】「玛拿西半支派的人住在那地,从巴珊延到巴力黑们、示尼珥与黑门山。」 示尼珥即黑门山(申三9)。有的译文作“从巴珊延到巴力黑们,也就是示尼珥(黑门山)”。不过这里的黑门山可能指整条山脉。――《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巴力黑们」:字义是「破坏之神」。 ●「示尼珥」:字义是「雪山」。 ●「黑门」山:字义是「圣所」。――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代上五23~24】玛拿西半支派:希伯来文圣经在「 ...... 住在那地」之后有:「他们的人丁众多」。――《串珠圣经注释》 23~24节是约旦河东玛拿西半支派七个被掳的族长。──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五24】「他们的族长是以弗、以示、以列、亚斯列、耶利米、何达威雅、雅迭,都是大能的勇士,是有名的人,也是作族长的。」 本节所列很可能为一些部族的名单,不是谱系,因为这些人都是作族长的勇士,记述时与25~26节的战役连在一道。――《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他们的族长」:原文是「他们父家的领袖」。 ●「以弗」:字义是「小牛」。 ●「以示」:字义是「他救了我」。 ●「以列」:字义是「我的神是神」。 ●「亚斯列」:字义是「神帮助我」。 ●「耶利米」:字义是「耶和华所指定的」。 ●「何达威雅」:字义是「赞美耶和华」。 ●「雅迭」:字义是「神赐下喜乐」。――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关于这些英雄或“有名的人”,没有更加详细的资料。――《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25】「他们得罪了他们列祖的神,随从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这民就是神在他们面前所除灭的。」 “他们”指河东二支派半的人(比较26节)。――《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河东两个半支派的家谱,都是精心列出被掳时期的族长,指出他们的属灵责任:「他们得罪了他们列祖的神」(25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历代志》的作者不断指出犯罪的悲惨结果,希望让以色列人认识到犯罪的危险和顺从的福气。――《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25~26】河东二支派半的收场:他们因为离弃神,故此招致神的刑罚,最后更被亚述王提革拉 尼色掳到亚述去。――《串珠圣经注释》 本文与(18~22节)的内容形成显著的对比。他们曾因全然信靠神而掳掠了将近10万名的仇敌(21节),如今却与此相反,背叛了立约之神而陷入可憎的偶像崇拜,遭遇了被掳到遥远外邦之地的悲惨命运。以色列民族的祖先居住在埃及的期间,曾接触过许多的偶像,迦南地也漫延着各种淫乱而颓废的偶像。以色列百姓之所以频繁地陷入这种偶像的诱惑,主要是因为那些偶像满足了他们肉体与眼目的情欲(出32:1~6)。处处都可见将圣徒引向灭亡的(太7:13)偶像,这些偶像主要以享乐与钱财等装饰自己<王上14:23,偶像论>。因此,我们当时常守护自己的心不被这些虚妄的诱惑所迷惑。关于提革拉毗列色三世年间所发生的“从以色列被逐”事件(与26节相关)及撒珥根二世在位期间所发生之“从以色列被逐”的事件(王下17:24),请参照26节的地图。 ――《圣经精读本》 25~26节总结了河东两个半支派被掳的原因。流便和迦得支派在定居河东之前就已经「牲畜极其众多」(民三十二1),定居之后更是「牲畜增多」(9节)、靠神得胜(20~22节)。但属地的福气却没有使他们更加专心跟从神、倚靠神,反而使他们心思被眼前的好处所拴住,只注意自己的需要,却忽略了神的心意;只满足于眼前的恩典,却放弃了永远的应许,最终拉上玛拿西半个支派,坚持停留在自己看中的河东,放弃进入应许之地迦南(民三十二1~5)。这两个半支派既然不看重神上好的应许,也就不会严谨地遵行神的话语,结果很快就「随从那地之民的神行邪淫」(25节),以致被神管教(26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这两个半支派并不是从一开始就离弃神,他们的祖先也担心后代「与耶和华无分」(书二十27),所以用心良苦地建造了「证坛」(书二十34)来提醒后代。但这只是自欺欺人,因为神早已吩咐「一切的男丁要一年三次朝见主耶和华」(出二十三13),也安排了利未人分散在河东的支派中,以维持神的百姓与神、与人的合一。神与人的关系并不能倚靠人手所造的「证坛」来维持,只能倚靠祂自己的话语。人的心里若没有神的话语,「证坛」的规模再「高大」(书二十10),也不能叫人的心归向神;人的眼目若定睛在眼见的好处上,「证坛」的「样式」(书二十28)再准确,也挡不住他们的眼目转向偶像。历史证明,人所建造的「证坛」毫无作用,河东两个半支派的子孙虽然经历过恩典和得胜(20~22节),但最终还是得罪神、随从偶像,不但最早被亚述掳去(25~26节),与国度和圣殿脱离;而且没有和其他支派一起回归重建圣殿,「直到今日还在那里」(26节)。──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在十二支派的家谱中,单单提到河东两个半支派「直到今日还在那里」,这就提醒百姓思想:为什么神领自己回归,却让河东两个半支派「直到今日还在那里」?是因为回归的百姓行为更好吗?是因为没回归的百姓心思更糟吗?是因为神对河东两个半支派爱得不够吗?都不是,因为十二支派悖逆的光景只是「五十步笑一百步」,他们之所以先得以回归,是因为神拣选了犹大支派,定意要让君王从他而出(2节),成就大卫之约(十七7~14)。因此,百姓可以放心,神所定意国度与圣殿的计划,祂必「亲口应许,亲手成就」(代下六15)。──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代上五26】「故此,以色列的神激动亚述王普勒和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的心,他们就把流便人、迦得人、玛拿西半支派的人掳到哈腊、哈博、哈拉与歌散河边,直到今日还在那里。」 “普勒”。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登基前的名字。参看列王纪下十五章19、20节的脚注。――《历代志上雷氏研读本》 普勒和提革拉毗尼色(见6节)乃一人。普勒或为他的尊称,巴比伦人称他为“普鲁”,有若中国人称皇帝为“陛下”。作者可能因《王下》十五19和29把同一人分记为普勒与提革拉毗尼色,误以为乃不同的两个亚述王。 但也有人主张,普勒是他未继王位前的称呼;做了王帝后,便称为提革拉毗尼色三世。哈拉之名不见《王下》十七6与十八11中。有人认为乃一普通名词的误抄,应作“河”(nehar)或“山”(hare)解。――《启导本圣经历代志上注释》 普勒: (王下15:19)是“提革拉毗列色”(代下29:20)的别名。这种差异源自巴比伦史家称为“普勒”,而亚述史家则统称为“提革拉毗列色”。 神激动……提革拉毗列色的心: 这句话强调了历史的终极掌管者是神。B.C.538,神感动波斯王古列的心,下诏允许以色列民族归回本土(拉1:1),本节则描绘神使用亚述作审判的工具。作者极力强调了神或使列王作审判的工具或使其作拯救之器皿的奥妙护理与绝对权能,督促当时的百姓单单信靠神。事实上,在很多时候我们遇到患难,便会为自己的处境而发出叹息,还会为自己的属灵退步找出合理的借口。然而,这种态度不仅源自未能领悟基督受难之意义,还源于对掌管监察世上万物、万事的神之权能的不信(诗17:8;太10:19,30;西1:24)。 ――《圣经精读本》 「激动亚述王普勒和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的心」(26节),原文是「激动亚述王普勒的心,就是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的心」。「激动」原文是单数,表明「亚述王普勒」和「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是同一位国王,「普勒」是提革拉·毗列色三世登基前的名字。──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哈腊」(26节)可能位于尼尼微东北(Halahhu)。「歌散」(26节)可能在哈博河上游(Tell Halaf)。「哈博」(26节)就是幼发拉底河的支流哈布河(Habur)。── 历代志上圣经综合解读 ●「普勒」:字义是「分辨」。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三世的巴比伦名字。参 王下 15:19 。 ●「提革拉毘列色」:字义是「你将会发现这美妙的结合」。 ●「亚述王普勒和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其实是同一个人,普勒是他的巴比伦 名字。所以应该翻译为「亚述王普勒就是亚述王提革拉毘列色」。 ●「哈腊」:字义是「痛苦的」。 ●「哈博」:字义是「接连」。 ●「哈拉」:字义是「山地」。 ●「歌散」:字义是「切断」。 ◎ 5:26 表明约旦河东的以色列人,到写作之日仍然滞留于被掳去之处,并未
归回本地。―― 蔡哲民等《历代志上研经资料》 普勒。现在发现的巴比伦文献,确定普鲁或普勒是提革拉毗列色的巴比伦名字。在托勒密法典里,提革拉毗列色的名字是Poros,是巴比伦的普鲁和圣经中普勒的希腊语变体(见本书卷二61,156,157,159页)。根据本节希伯来语动词的单数形式:“他把他们掳走了”,意味着只有一位国王,而不是两位。可以把希伯来语“和”译为“也就是”。即“以色列的神激动亚述王普勒,也就是亚述王提革拉毗尼色的心,他就把他们掳走了”。这种译法符合古代文献的确切证据。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与普勒是同一位国王。 流便人。征服和驱逐北方十个支派是分阶段进行的。这里描写亚述王提革拉毗列色驱逐约旦河东岸的各支派。这位亚述王还入侵了北方支派的领土,并将百姓掳走(王下15:29)。撒缦以色最后进攻撒玛利亚的时候(王下18:9),只留下少数人(见代下30:6注释)。 到哈腊,哈博。王下17:6也提到这些地名。公元前722年撒玛利亚沦陷以后,以色列人被掳到这些地方。据认为哈博是喀布尔河的另一个名称。该河流入幼发拉底河。喀布尔谷是亚伯拉罕前往迦南时的临时的所处(见创11:31注释)。 歌散。美索不达米亚的一个城邑。亚述人称之为Guzanu(歌散努)。位于喀布尔河的上游,大约在尼尼微和哈兰中间,如今称为Tell Halâf(泰勒哈拉夫)。――《SDA圣经注释》 【代上五26 被亚述迁移的外约但支派】提革拉毘列色三世(本名普勒),于主前七三三年侵入上加利利和下加利利,外迁人数据报是一万三千五百二十名(见:王下十五29的注释)。这场战役将北国以色列的领土缩减到撒玛利亚及其邻近地区,其独立国的身分亦只能多维持十二年。迁移所到之处集中在幼发拉底河中游。歌散(即古赞努〔Guzanu〕,亦即是哈拉夫遗址,位于迦基米施东面约一百哩)是在哈布尔河边。哈腊按考据是亚述碑文中的哈拉胡(Halahhu),位于尼尼微东北约八哩。──《旧约圣经背景注释》 【思想问题(第5章)】 1 试借助串珠,翻查出流便所犯的罪。 2 雅各用诡诈手段,欺骗父兄而夺得长子的名分与祝福;流便则因犯罪而失去长子的名分,你对自己身为神儿女的名分与福气,存有什么态度? 3 这二支派半以寡敌众,有什么得胜秘诀?这对你的属灵争战有什么提示? 4 这二支派半后来失败被掳,原因何在?这给你什么监戒? 5 作者以一个什么角度来解释这二支派半的历史?神子民的成败得失、兴衰顺逆都以他们是否顺从神来决定,基督徒的际遇又应以什么眼光来分析呢?参罗8:28~30,
35~39。 ── 《串珠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