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書亞記第三章拾穗 【書三1】約書亞清早起來,和以色列眾人都離開什亭,來到約但河,就住在那裡,等候過河。」 以色列人自從擊敗西宏和噩之後,就一直紮營在什亭(民二十二1),192那裡是一個很重要的寄居地。可是一旦領受了詳細的指示,知道要如何過河之後,以色列人就必須遷移到河旁邊,這樣,過河的那天才不會浪費時間。這裡又出現主要的動詞「過去」(希伯來:`br),在整件事中,這個字不斷出現。──《丁道爾聖經注釋》 約書亞……起來: 聖經多處描寫清晨是藉著默想禱告在靈裡與神相交的時刻(詩119:147;可1:35;16:2;徒5:21)。本節表明約書亞是一位敏感於神的旨意,且努力盡職的領袖。 約但河: “永恆之河”或“急流之溪”之意,形象地表明瞭約但河的特點。約但河的很多流段因落差大而湍流直下。約但河橫穿迦南地區,希伯來人認為它象徵著神永不更改的祝福。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清早起來」這句話在舊約中有特殊的意義,通常表示急切、堅決的態度(創十九3;出九13;民十四40;書七16)。 以色列人自從在摩西的領導下擊敗西宏和噩之後,就一直紮營在摩押平原的什亭(民二十二1)。現在他們從什亭來到約旦河邊,「等候過河」,雖然只走了大約10公里,但卻是在新的領袖約書亞率領下的第一次行軍,開始走上他們「向來沒有走過」的路(4節)。──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什亭」:字義是「洋槐」,大約在耶利哥城對面。可能是克夫雷因乾河畔的漢曼遺址,距離約旦河還有8到9公里。 ●等候「過」河:這裡又出現主要的動詞「經過、穿過」(希伯來文:`br),在整件事中這個字不斷出現。 ◎ 3:1 要過約旦河的當時為春季,正值狹窄河道河水漲溢兩岸之時,河面足有1.6公里寬。 ◎以色列人自從擊敗西宏和噩之後,就一直紮營在一個很重要的寄居地「什亭」(民 22:1 ),當領受指示知道要如何過河之後,以色列人就必須遷移到河旁邊,這樣,過河的那天才不會浪費時間( 3:1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1~17】渡約但河: 1,2章記錄了關於征服迦南的準備事項,3-5章則記錄了渡過約但河進入迦南地的事件。藉著渡過約但河的過程,可以發現兩個事實:①征服迦南並不是靠著以色列百姓自身的力量,乃是靠著全能之神的手所成就的(1:6)。約書亞命令百姓自潔(5節),並渡河時耶和華的約櫃起著重要的作用(6節),強調了此戰役的勝利全靠耶和華。以色列百姓只要相信且順服,神就為他們爭戰(出14:14);②約但河可比作信徒進入永生的攔阻。正如阻攔以色列人從曠野進入迦南地的約但河被神的能力分開一樣(16節),聖徒藉著耶穌基督從死裡復活,進入永恆的天國(羅6:5;林前15:55-57)。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三2】「 過了三天,官長走遍營中,」 「過了三天」(2節),可能就是兩個探子窺探耶利哥的三天(二22)。在這三天裡,怎麼過約旦河,過河以後怎麼爭戰,百姓將來遇到挫折時能否繼續順服約書亞的領導,約書亞不知道,百姓也不知道。但「過了三天」,他們已經能夠確信:神必使他們知道「所當走的路」(4節),因為探子們已經發現「耶和華果然將那全地交在我們手中」(二24)。──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三2~4 神的約櫃包括哪些東西?】神的約櫃是以色列人最神聖的財寶。它是神大能同在的象徵。約櫃是長方形包金的木櫃,它的蓋子上有兩個基路伯(天使),面對面而立。在它裡面有兩塊法版,上面寫有摩西從神領受的十條誡命,一個金碗盛有嗎哪(就是百姓在曠野飄流的時候,神賜給以色列人的食物,也是神行神蹟從天上降下的食物),還有亞倫的杖(他作大祭司權威的象徵)。按照神的規定,只有利未人能抬約櫃。約櫃與會幕是同時造的(參出37:1-9),放在聖所內的至聖所裡面。──《靈修版聖經註釋》 【書三3】「 吩咐百姓說:“你們看見耶和華你們 神的約櫃,又見祭司利未人抬著,就要離開所住的地方,跟著約櫃去。」 約櫃正常由哥轄人搬運,但在這特殊的情況下,由擔任祭司的利未人來搬運(另參看六6;王上八3~6)。――《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祭司利未人”原文指作祭司的利未人。在曠野時,抬約櫃的是利未族哥轄的子孫,但在此特別時刻,要由祭司親自來抬(六6;參王上八3~6)。約櫃是神的座位,約櫃先行表示神的同在與引導,祂不只與以民同在,且走在他們前面(參民十33~36)。――《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約櫃在百姓前頭走,表示神在他們前頭引領。――《串珠聖經注釋》 約櫃: 亦被稱為“神的櫃”(撒上3:3)、“法櫃”(出25:22),出25:10-22詳細地介紹了其形狀。象徵著耶和華的臨在(民10:35,36),內中放有刻著十誡的石版,盛著嗎哪的器皿與亞倫發芽的杖。平常約櫃由哥轄人搬運(民3:29-32),在特殊情形下,由祭司搬運(王上8:3-6)。要離開所住的地方,跟著約櫃去: 以色列因緊緊跟隨約櫃,才得以平安地渡過約但河。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在曠野裡,神「夜間在火柱裡,日間在雲柱裡」(申一33),指示百姓所當行的路,帶領他們走向應許之地。如今在即將過約旦河、進入應許的時候,神卻讓百姓從跟隨雲柱、火柱變成「跟著約櫃去」(3節)。約櫃和雲柱、火柱一樣,都代表神的同在。百姓跟隨約櫃過約旦河,就是跟隨神「進入祂安息的應許」(來四1)。但神從此不再讓他們跟隨眼見的雲柱、火柱,而是學習緊緊跟隨神的話語,使「這律法書不可離開你的口,總要晝夜思想」(一8)。──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約櫃」:長大約一公尺左右,寬和高都是70公分左右。四邊有環,可以穿上金槓用來扛抬。詳細的構造可以參考出 25:11~22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3~4】以色列人還沒有離開西乃山之前,就已經規定了行伍的秩序,記在民數記一~二章和第十章。民數記十33說,約櫃要走在百姓的前頭,領他們到安歇之所。194要過約但河的百姓,可能也知道這個指示。這裡的重複或許是一種形式,也許是過河大典的一部分。──《丁道爾聖經注釋》 【書三4】「 只是你們和約櫃相離,要量二千肘,不可與約櫃相近,使你們知道所當走的路,因為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 百姓要分散在距離約櫃約三千英尺(914米)的地方,讓所有人都能看見約櫃,並且由它來引路。――《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向前移動的以色列人與約櫃和祭司間要保持二千肘(約一千公尺)的距離,以表示敬虔與謹慎,不可就近神的聖潔。由約櫃遠遠領路,眾民都可以見到,“知道所當走的路”。――《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二千肘」:約一千公尺,當祭司抬著約櫃走到約但河的水邊時,百姓遠遠在外堤跟著。――《串珠聖經注釋》 和約櫃相離: 表示對神神聖臨在的敬畏,也使人看到操作約櫃的規矩。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約櫃上面蓋著「純藍色的毯子」(民四6),非常醒目,遠遠就可以望見。百姓「和約櫃相離要量二千肘」(4節),大約900米,好使所有人都能看見約櫃,也能清楚地看到約旦河水斷流的神跡,因此就「知道所當走的路」(4節)。今天,我們若要跟隨神走「向來沒有走過」(4節)的人生道路,也必須時時、事事注目神。──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二千肘」:約889公尺。 ◎ 3:4 指示「百姓和約櫃要有一定的距離」,原因可能有以下: a.正如 3:4 提到理由就是「使你們知道所當走的路,因為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當百姓望著約櫃,望著為他們開路的約櫃,就知道是神為他們開路,是神藉著約櫃帶領他們進入迦南,而不是靠著他們自己。若圍著約櫃前進,他們便不知這未走過的路是如何發生。 b.另外 出 25:25 提到約櫃是神同在的象徵,約櫃停下來在至聖所時只有大祭司在贖罪日可以進去,所以約櫃是絕對聖潔而不可輕慢的。 c.也有一說認為以色列人在還沒有離開西乃山之前就已經規定了「行伍的秩序」( 民 1 , 民 2 , 民 10 )。
民 10:33明確提到約櫃要走在百姓的前頭,領他們到安歇之所。所以約書亞記這邊要過約旦河的百姓可能也知道這個指示。贊成這種看法的人認為此處的重複敘述或許是一種形式,也可能把這樣的形式當作「過河大典」的一部分。──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5】「 約書亞吩咐百姓說:“你們要自潔,因為明天耶和華必在你們中間行奇事。”」 約書亞頭一次向所有百姓說話。他命令他們要自潔,以準備明天的大事。這個指示又讓人想起以色列在西乃山的情景,當時神命令摩西,要潔淨以色列人。這包括洗淨衣裳,和不親近婦女(出十九10~15)。如果約書亞時代的以色列人也同樣作這些事,就可以解釋百姓為何在約但河邊還等了一段時間。他們要在河裡洗衣服;不過這條河以混濁出名,尤其是在漲水期,所以這種動作應該只是象徵性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要自潔: 神在應許必行神跡使以色列渡過約但河之後,命令百姓自潔。這種對聖潔的命令,並不是行神跡的條件。神已定意引領以色列百姓進入迦南,在神主權性的恩典與榮耀的臨在面前,以色列百姓有義務聖潔。我們不能認為聖徒的聖潔生活是得救的條件,而當理解為要過與所得的救恩相稱的成聖的生活(林後4:16;弗4:23)。在出19:10,14,15等處,“聖潔”一詞多在遠離婦人或洗濯衣裳外在的潔淨儀式並用。本節約書亞所強調的是心靈與人格上的聖潔。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百姓又要「自潔」(5節),因為神要在他們中間「行奇事」(5節)。今天,我們若要神自由地在我們中間「行奇事」,也必須追求聖潔,才能不妨礙神在我們身上的工作。──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若身上有留下一件罪未清楚,即不能盼望向前得什麼。我們也當省察自己,有甚麼罪,得罪主的當向主認,得罪人的當向人認,欺騙人財物的當賠償,……這雖難行,但不得不行,順服而行,必可得勝。──
何守瑛《信徒靈程》 ●「自潔」:「分別出來奉為神聖」。為希伯來文常用字: a.用於祭司藉著潔淨把自己分別出來: 出 19:22 ,代下
29:5,15,34 , 代下 30:3,15,24 。 b.用於神在西乃山顯現時, 要他們先洗衣潔淨: 出
19:10~15 c.用於神要祝福雅各以前, 要他除神祉和換衣裳: 創
35:2 ◎約書亞記除了 3:5 這次要百姓自潔外,還有一次在 7:13 。 ◎約旦河以混濁出名,尤其是在漲水期更不適合在河裡洗衣服,所以這種自潔洗衣的動作不太可能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人懷疑他們只是因為還需要在約旦河邊等待),而是一明確象徵性之舉。──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6】「 約書亞又吩咐祭司說:“你們抬起約櫃,在百姓前頭過去。”於是他們抬起約櫃,在百姓前頭走。」 向著洶湧澎湃的約但河跨出第一步,需要極大的信心與勇氣。很多時候當我們面對極大的挑戰,也需要從神那裡支取信心,做出果斷的決定(結33:6),尤其是教會的領袖更要如此。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在曠野裡,利未族哥轄的子孫負責抬約櫃(民四15)。如今在過約旦河的特別時刻,神卻吩咐祭司親自「抬起約櫃,在百姓前頭過去」(6節),正如我們的中保和大祭司基督領出自己的羊,「就在前頭走,羊也跟著祂」(約十4)。──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三7】「 耶和華對約書亞說:“從今日起,我必使你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尊大,使他們知道我怎樣與摩西同在,也必照樣與你同在。」 必使你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尊大: 面對將要成就的大事,神再一次堅固了約書亞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也會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也可能因此而灰心。尤其是,那些尋求有意義的偉大之事的人,更會遇到特殊的苦難。在這些苦難面前,我們依然能不喪膽的原因在於,這位堅固約書亞的神,今日也依然來堅固我們(太28:20;林後1:4)。這時約書亞被立為摩西的繼承人(民27:18),他曾多次目睹以色列百姓悖逆摩西的場面,似乎對自己的領導能力沒有自信。在這種情況下,神向約書亞應許,使他更加大膽地引導以色列百姓。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神的百姓不認識權柄,就不可能在爭戰中得勝。屬靈的權柄不是人自取的,而是神親自顯出來的。「我必使你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尊大」(7節),表明神施行過約旦河神跡的目的之一,是要借著顯明神與約書亞的同在,建立他在神百姓中的權柄,正如神將來向門徒見證另一位約書亞——耶穌基督:「這是我的兒子,我所揀選的,你們要聽祂」(路九35)。──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從今日起」:「這個日子」。──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8】「 你要吩咐抬約櫃的祭司說:‘你們到了約但河的水邊上,就要在約但河水裡站住。’”」 這裡沒有提到河水會怎樣變化,整件事的高潮放在後面。――《串珠聖經注釋》 【書三9】「 約書亞對以色列人說:“你們近前來,聽耶和華你們神的話。”」 ◎約書亞在行動之前,特別召聚以色列人「近前來,聽耶和華你們神的話」( 3:9 ),很明確地告訴他們,耶和華的目的是要使他們「知道永活的上帝在你們中間」( 3:10 )。 百姓一定處在熱切的期待之中。他們知道將要有不尋常的事發生(第5節)。官長已經吩咐百姓要跟隨約櫃(第3節),但沒有說約櫃要帶他們到哪裡去。約書亞已經命令全營的百姓自潔(第5節)。現在他召呼他們前來接受神給他的進一步的指示。他詳細告訴百姓即將發生的事。百姓聽了以後,就與他更加親密了。這說明約書亞是一個英明能幹的領袖。因為瞭解內情的百姓會更加理性地跟從他們的領袖。
──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10~11】「約書亞說:“看哪,普天下主的約櫃必在你們前頭過去,到約但河裏,因此你們就知道在你們中間有永生神;並且他必在你們面前趕出迦南人、赫人、希未人、比利洗人、革迦撒人、亞摩利人、耶布斯人。」 毀滅迦南人的目的是(1)為他們嚴重的邪惡而懲罰他們(參看申七2,5的腳註),(2)防止以色列人受到他們各種邪惡宗教的影響。――《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約書亞在本節和13節兩次稱神為“普天下主”。以色列人越過迦南的天然邊界約但河前,必須確切知道誰有權主張這片土地。是以色列人的神還是迦南人所拜的神?他們也必須讓迦南人知道誰是真的神(迦南人以巴力為大神,其他諸神,特別是海神,都臣屬巴力)。在河水氾濫之際能渡河安全到達迦南土地,不僅證明耶和華為真神,河水的天塹難抵拒,巴力也不能保護;同時證明祂是全地的主,有建立世界秩序的權柄。約櫃走在以民前面,並且停在河中的乾地上,一直等以民全都過了河,生動地向以色列人和迦南人說明耶和華是迦南,也是全地的主。約書亞要以民徹底明白,他們所信靠的神乃普天下的主;他們是這位真神的子民,唯有倚靠耶和華才可享有此權利。――《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亞摩利人」:有時候為迦南人之統稱,有時候指住山地的迦南人(參串)。――《串珠聖經注釋》 永生神: 指神是生命的源頭,我們可以藉著內住在我們心裡的聖靈(羅8:16),藉著記錄在聖經裡的神的話語(提後3:16),藉著人類的歷史(詩33:13;66:7),以及藉著神所創造的星宿與拂面而過的風(詩8:3)感知到永生神的存在和他對人的眷顧。 普天下主: 當時的迦南地居民,甚至有些以色列百姓也認為神是地域性的神。因此,約書亞藉著強調神是普天下的主,防止將神局限在某種有限的空間裡(王上8:27;賽66:1;徒7:48,49)。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神提前宣告約旦河水斷流的神跡(13節),讓百姓確切地知道,這一切既不是自然現象、也不是偶然湊巧,因此確信「在你們中間有永生神」(10節),清楚地知道自己所跟隨的不是摩西、也不是約書亞,而是神自己。這樣,百姓在接下來的爭戰中才能完全地倚靠神、順服神,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都知道神必會成就祂的應許,「祂必在你們面前趕出迦南人」(11節)。 「普天下主」(10、13)原文是「全地的主」,表示神不但是以色列的主人,也是迦南地的主人。 「希未人、比利洗人、革迦撒人」(11節)這三族的名字,在聖經之外只出現在主前第二千年的文獻中,以後就消失了,這證明本書的第一手資料非常古老。──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迦南人」:指迦南地的原有居民,有時也特指「佔據山谷和海岸平原的迦南地原有居民」。 ●「赫人」:迦南的第二個兒子的子孫所形成的種族; 曾經居住在安那托利亞中部(現在土耳其之亞洲部分), 後來在黎巴嫩北邊。 ●「希未人」:字義是「村民」,居住於迦南北方靠近黑門山之處。 ●「比利洗人」:原意是「屬於某一村莊的人」、「鄉村人」。應該是居住城市的迦南人之外的另一個民族。 ●「革迦撒人」:這族人也是迦南的後裔 創 10:16 。 ●「亞摩利人」:字義是「山居者」,原居於幼發拉底河西部,後來遷徙至迦南地。 ●「耶布斯人」:曾經佔領耶路撒冷 撒上 15:8 ,原居於迦南山區。是迦南的第三個兒子的後代。 ◎ 3:10 的種族名與摩西五經一再出現的名單相似,其中「迦南」、「赫人」、「亞摩利人」三個有相當多的文獻紀錄佐證。目前學界對革迦撒人所知甚少,但烏加列文獻證實了他們的存在。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則沒有在聖經以外的文獻出現過。──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12】「 你們現在要從以色列支派中揀選十二個人,每支派一人,」 揀選十二個人的原因見串14。――《串珠聖經注釋》 十二個人: 代表著整個以色列百姓,進而象徵所有天國子民。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在 3:12 約書亞吩咐以色列人要揀選十二支派代表,此時還沒有提及目的何在,但在稍後 4:2~9 就有交代,是為了要他們拾取記念的石頭。──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13】「 等到普天下主耶和華約櫃的祭司把腳站在約但河水裏,約但河的水,就是從上往下流的水,必然斷絕,立起成壘。」 立起成「壘」(13節)與過紅海時的大水直立如「壘」(出十五8)的「壘」,原文是同一個字。約書亞特意把過約旦河與過紅海的神跡相提並論(四23):過紅海的老一代以色列人大都去世了,現在神要新一代的以色列人親身經歷過約旦河的神跡。──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書三14】「 百姓離開帳棚,要過約但河的時候,抬約櫃的祭司乃在百姓的前頭。」 「百姓離開帳棚」原文是「百姓拔出帳棚」。 ●「離開」帳棚:「拉出帳篷的營釘」、「拔營」、「出發」。──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14~17】渡約但河時的自然條件: 這一段經文簡明而真實地記錄了神使約但的河水立起成壘,使以色列百姓平安渡河的神跡。之所以簡潔地記錄所發生的事件,而沒有以華麗的辭藻修飾,是為了更加清楚地告訴讀者此事件的屬實性。本事件發生在尼散月(陽曆3,4月份)的十日,出埃及事件亦發生在尼散月。此時,巴勒斯坦因酷暑而降雨,河川皆保持最高水位。在這種情形下,以色列人要攜妻帶子渡過約但河,除了借助神的幫助,則無法渡過約但河。在埃及度過四百年的奴隸生活,在曠野彷徨四十年的以色列百姓,終於得以進入應許之地迦南。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書三15】「 他們到了約但河,腳一入水(原來約但河水在收割的日子漲過兩岸),」 經文解釋說,這件事發生在亞當城以南極遠之地(16節)。時間是春季,正是河水漲溢的時期,所以比平時的90~100呎要寬,也比一般的3~10呎要深。約但河往南流的水十分湍急,旁邊有灌木林圍繞,要到水邊相當不容易,從前還有野獸出沒。203從地理的角度看,約但河谷是在地殼面的交界處,所以整個地帶很不穩定,過去曾出現地震,而將整個河阻斷。約書亞記中並沒有講到地震。無論間接的原因是什麼,直接的目的總是高舉以色列的神與祂的子民。──《丁道爾聖經注釋》 “收割的日子”。四月。要讓二百萬人只在一個白天裏慢慢通過乾涸的河床(四3),而當時約但河又正在水漲期,那豈不是只有神才能成就的大神蹟嗎?――《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乾旱季節,約但河水淺,有些地方可以涉水而過。但現在以色列人過河時,是在“收割的日子”(參五10;利二十三9),正值陽曆四、五月間,雨季結束,北方黑門山冰解雪溶,約但河水氾濫,“漲過兩岸”,有的地方河面闊處逾一公里。 抬約櫃的祭司腳一入約但河,從上往下流的河水便在上游雅博河口的亞當城那裡停住,象壁一樣立了起來。百姓從河的乾地上走了過去。 神可以改變自然規律,施行此神蹟;祂可以藉山崩、泥塌等土壤的運動,來暫時阻塞水流(本世紀初,此河就發生過山泥傾瀉入河,河水受阻逾20小時的事。我國歷史上也有岩崩的記載,垮塌岩石堆成亂石壩,將河流截為兩段,壩下河道變成幹河溝)。參《出埃及記》十四2及注。――《啟導本聖經約書亞記註釋》 收割的日子是春季,這時河水往往因上游融雪而氾濫。――《串珠聖經注釋》 收割的日子: 據說位於亞熱帶的耶利哥地帶的收割日期是4、5月份。此時,因為北部黎巴嫩山上的積雪被融化,且下了春雨,所以約但河會氾濫。 ――《聖經精讀本──約書亞記註解》 約旦河平時大約只有30多米寬、3米多深,但春天上游融雪、河水氾濫,河水會「漲過兩岸」(15節),耶利哥附近的河面可以超過一公里、有7米多深。神的時間總是最好的,或早或晚,河水都不會這麼洶湧。神特意讓百姓在摩押平原大約等了半年(民二十二1),直到約旦河「漲過兩岸」的時候才過河,原因包括: 1.預備百姓(民二十二至三十六章); 2.重申律法(申一至三十三章); 3.堅固百姓的信心(書一至二章); 4.借著過約旦河,建立新的屬靈權柄(7節); 5.借著過約旦河,操練百姓的信心(14~15節) 6.使迦南人「心都消化了」(二9),「不再有膽氣」(四1); 7.迦南人想不到他們會在此時過河,所以不會在岸邊設防。──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漲過兩岸」:約旦河平時寬度約30公尺,深度約1到3公尺要深,此時應該比平常寬、深甚多。──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16】「 那從上往下流的水,便在極遠之地、撒拉但旁的亞當城那裡停住,立起成壘;那往亞拉巴的海,就是鹽海,下流的水全然斷絕。於是百姓在耶利哥的對面過去了。」 這裡提到不少地理方面的細節。亞當城位於約但河谷,即今日的大米廢丘(Tell ed~Da{miye),在耶利哥以北十八英哩。204撒拉但也在約但河以東,考古學家或認為它是現在的撒迪耶廢丘(Tell es~Sa`di^yeh),在亞當城以北十二英哩,或認為它是現在的哈米德廢丘(Tell Umm Hami^d),在亞當城以北三英哩。亞當城遺址位於雅博河正南方,這地點很重要,很合適成為過河之處。亞拉巴的海(鹽海)乃是死海,在亞當城以南十八英哩,不過蜿蜒的約但河則還要長幾哩。氾濫的河水影響約但河谷29%的地帶。經文指出距離,是要強調這件奇事何等壯觀。這時提到百姓過河,意味這場奇異的景觀不是單為了令人感到希奇而已,神的「奇事」有其實際的目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約但河的水在亞當城停住了;亞當城距離以色列人過約但河的地方約有十八英里(29公里)。此外,在亞當城以南、流入約但河的支流也停住了。雖然約但河有可能是由於山泥傾瀉而被堵住,但其它支流卻不可能同時被堵住,也不可能馬上就堵住,其後又馬上暢通(四18),更不可能讓百姓在乾地上走過(三17)。――《約書亞記雷氏研讀本》 河水遠在三十五公里(十五英里)外的亞當城停住成壘,百姓過河時是看不見的,乾河床延伸至三十二至四十八公里(二十至三十英里)遠。――《串珠聖經注釋》 「撒拉但」(16節)字義是「他們的悲傷」。「亞當城」(16節)字義是「紅土城」,就是耶利哥以北約30公里的大米廢墟(Tell ed~Damiya),位於雅博河的南方。「亞拉巴的海、鹽海」(16節)就是死海,神使亞當城到死海大約有四、五十公里的河面「全然斷絕」(16節)了。 立起成「壘」(16節)與過紅海時的大水直立如「壘」(出十五8) 原文是同一個字。──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撒拉但」:字義是「他們的悲傷」,位於約旦河東,可能是今日的撒迪耶廢丘(Tell
es~Sadiyeh),在亞當城以北19公里。或哈米德廢丘(Tell
Umm Hamid),在亞當城以北4.5公里。 ●「亞當城」:字義是「紅土城」,位於約但河谷,即今日的大米廢丘(Tell
ed~Damiye),位於耶利哥北方29公里,雅博河正南方。 ●「亞拉巴」:字義是「荒野」。「亞拉巴的海」就是「死海」。 ●「立起成壘」:原文是「立起一堆」,與 出 15:8 的用詞一致。 ◎ 3:16 也顯示上帝為以色列人開的路並不是一條狹窄的路。水立起成壘之處於亞當城,距離耶利哥二十九公里,而約旦河終點死海距離耶利哥九公里,這三十八公里的河道都乾掉了。 ◎約旦河水流被截斷的事情,近代也出現過,最近一次發生於1927年。原因是河水氾濫導致洪水沖刷兩岸山崖或因為地震導致山泥崩落,於是截斷約但河的水流。1267年的文獻也有類似的記載。記錄顯示約但河水流中斷通常有兩日之久。──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16 分開約但河】這時是春季(見四19),前利巴嫩山脈的融雪經常導致約但河氾濫。洪水沖刷兩岸山崖或地震所導致的山泥傾瀉,不時會在本段所提的地點,截斷約但河的水流(最近一次發生於1927年)。記錄顯示約但河水流中斷通常有兩日之久。——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三16 撒拉但旁的亞當城】亞當城就是今日的達米亞(Damiya),位於約但河東,雅博河匯流處的南岸,耶利哥渡口以北十八哩的地方。約但河兩岸陡峭,加上二河合流的大量河水,特別容易發生山泥傾瀉。撒拉但經常考證為北面十二哩的薩伊迪葉遺址(Tell es~Sa'idiyeh),或雅博河北岸的烏姆哈馬德遺址(Tell Umm Hamad)。——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三16 約但河水立起成壘全然斷絕麼?】 答:約但河的水曾經為以色列人,為以利亞,為以利沙三次被分開過,(書三13—17,王下二8—14),當約書亞率領以色列人渡約但河時,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把腳站在水裡,約但河的水就在距離北面約16英里的亞當城那裡停住,立起成壘,從上往下流的水全然斷絕,河水就乾涸了,以色列人都從乾地過去。其時約但河的水原來漲過兩岸,是因黑們山的積雪春暖融化下流的緣故。(代上十二15)。依人看來過河十分不利,然而神就此時安排,大顯一次神跡,叫以色列人信心增長,剛強壯膽,勇往前進。據說約但河之兩岸,高逾四十英尺,時有遭遇土崩之虞。在主後一九二七年間,曾因地震的關係,此處河岸即行崩潰,結果河水斷絕了廿一小時。神在當初或許也因此法能使河水停留。但無論如何,史實昭彰,這件偉大的神跡,足使迦南人當時恐懼驚駭,人心消化如水,聞而喪膽了。(書五1)。── 李道生《舊約聖經問題總解(上)》 【書三17】「 抬耶和華約櫃的祭司在約但河中的乾地上站定,以色列眾人都從乾地上過去,直到國民盡都過了約但河。」 故事又回到祭司身上。這裡用一連串文字遊戲來表達他們對水和對百姓的行動。祭司站定(希伯來:wayya` ame#d[u^)在河當中,與水在亞當城停住(wayya` am#d[u^)一樣。祭司們站在乾地上,與百姓從乾地上過去一樣,又與摩西將紅海變成乾地一樣(出十四21)。河水全然斷絕(希伯來:tammu^)直到國民盡都(tammu^)過了約但河。這些文字遊戲顯示,所有的動作都相關聯。抬約櫃的祭司首先帶動整個行動,因此在過約但河頭一景的三組人中(即:祭司、十二位代表,和百姓),205他們最受矚目。──《丁道爾聖經注釋》 祭司們的「站定」(17節)與河水在亞當城的「停住」(16節),原文是同一個字;國民的「盡都」(17節)過河與河水的「全然」斷絕(16節),原文也是同一個字。這表明祭司的「站定 עָמַד」帶出了河水的「停住 עָמַד」,而河水的「全然
תָּמַם」斷絕確保了百姓「盡都
תָּמַם」過河。 二百萬人加上牛羊,至少需要半天才能全部過河。當時還沒有那麼多亞倫的後裔作輪班的祭司,但這少數祭司卻堅持抬著約櫃在「乾地上站定」(17節),確保了百姓們「從幹地上過去」(17節)。他們不單用信心為百姓開了路(15節),也用持久的順服維持了這條道路的暢通(17節)。 「乾地」 與神使紅海成了「乾地」(出十四21)是同一個字。聖靈把過約旦河與過紅海的神跡相提並論(四23):過紅海代表以色列人徹底離開埃及,預表新約信徒脫離世界、重生得救;而過約旦河則代表以色列人進入迦南,預表新約信徒進入神「安息的應許」(來四1),享用基督裡的一切豐盛。── 約書亞記綜合解讀 過約但河的真義,表我們老亞當的生命,與主同釘十字架,同藏墳墓裏;現在活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
何守瑛《信徒靈程》 ●乾地上「站」定:「站立」,和 3:16 在亞當城那裡「停住」用同一個字。 ●國民「盡都」過了約旦河:「完成」、「結束」、「消除」,和3:16 下流的水「全然」斷絕用同一個字。 ●「乾地」: 與 出 14:21 用詞一致,這都是為了將過約旦河的神蹟過與紅海的神蹟成為對照。 ◎過約旦河的這一天對約書亞和百姓來說都有非常特別的意義。除了耶和華為以色列彰顯了神蹟外,也證實了「約書亞與神同在」,正如祂昔日與摩西同在一樣,所以約書亞可以在以色列眾人眼前尊大,一如 1:2~9 神給約書亞的應許和保證。 ◎聖經記載類似的神蹟有摩西帶領以色列人過紅海 出 14 。以利亞被接昇天之前,帶了以利沙過約旦河
王下 2 。雖然過約旦河並不是非常困難,但這個神蹟確是上帝證明與以色列人同在,與約書亞同在的記號。畢竟看過分開紅海神蹟的那代人都已經去世了。 ◎把過約旦河視為神蹟的主要理由可以整理如下: a. 3:15 聖經明確記載渡河時河水漲過兩岸。 b. 3:16 提到祭司腳一伸進去水流才止住, 4:18 更是記載祭司在對岸剛離開水面時河水就流回原處(認為是巧合蠻勉強的)。 c.春天正好是河水溢漲的時候,就算河道阻塞,也不一定有足夠長的時間讓這麼一大群人渡過。 d. 3:17 兩次提到「在乾地上」:祭司們站在「乾地」上,百姓從「乾地」上過去一樣。 e.當地居民公認那次過河是神蹟( 5:1 )。 ◎百姓過約旦河可能和過紅海的時候一樣,有學者估計應該是超過了兩百萬的人列成方形列隊而過,大概一千人並列(約800公尺闊),兩千人縱深(不及3000公尺長),這樣過河需要一小時才可以走過約旦河。甚至要先等祭司在河床中間站定,百姓走過,十二支派代表再回去搬記念石頭,再過河,然後祭司過河,預計整個渡河活動半天左右才能完成。
◎這裡用一連串文字遊戲(相同希伯來文字)來表達他們對水和對百姓的行動: a. 3:17 祭司「站」定在河當中 v.s. 3:16 水在亞當城「停住」 b. 3:17 祭司們站在「乾地」上 v.s. 3:17 百姓從「乾地」上過去一樣 v.s. 與摩西將紅海變成「乾地」一樣 出 14:21 c. 3:17 河水「全然」斷絕 v.s. 3:16 直到國民「盡都」過了約旦河這些文字遊戲顯示,所有的動作都相關聯。──
約書亞記研經資料(蔡哲民等) 【書三17 約櫃的角色】神聖戰士的主題描述己方的神祇與敵方的神祇作戰,把他擊敗。亞述視匿甲為戰王,伊施他爾為戰爭女神。迦南的巴力和巴比倫的瑪爾杜克都是神聖戰士。這不是「聖戰」,因為古代近東並沒有其他種類的戰爭。大部分軍隊作戰前都會預先祈禱觀兆,以保證神祇的同在,又會攜同神祇的旗號(纛)或偶像,以象徵其同在。約櫃是耶和華的纛,代表主在以色列人面前開路,帶領他們的軍隊進入迦南。這概念與神明加添君王武器的力量,在他面前或身旁作戰的亞述信念,並沒有很大的分別。——華爾頓《約書亞記背景注釋》 【書三17 約書亞記三17顯示以色列人已過了約但河,但四4及10-11別暗示他們尚未過河;這兩段經文如何能和諧一致?】
約書亞記三17告訴我們,抬約櫃的祭司站在約但河中間,直至所有人過到約但河西岸為止。至於四章四節則記載從每支派中選一人,約書亞派這十二人從西岸返回河的中間抬約櫃的祭司站立之處。他們從河床取十二塊大石,搬往以色列在約但河西岸迦南地第一次紮營之處(8節),為要紀念以色列歷史中這件劃時代的大事(6-7節)。 約書亞記四10-11是這次事件的總結,記載當以色列人全部過到西岸後,抬著約櫃站在河中間的祭司,最後也走到西岸。祭司上岸後也沒有停留,卻走到以色列全會眾的前面,帶領他們往吉甲重新安營(19節)。直至全會眾及抬約櫃的祭司都過了河,在亞當城(三16)被堵截了的約但河水才重新流向死海。因此,上述經文沒有衝突,且把事情清楚地陳述出來。── 艾基斯《舊約聖經難題彙編》 【思想問題(第3章)】 1 約書亞吩咐百姓說:「你們看見 ...... 神的約櫃 ...... 跟著約櫃去...... 因為這條路你們向來沒有走過 ...... 你們要自潔 ...... 耶和華必在你們中間行奇事。」(3-5)這指示可否作信徒跟隨主的原則? 2 神為何要使約書亞在百姓眼前被尊為大(7)呢?約書亞對神的應許有何回應?他的表現和對神的認識給我們什麽榜樣?參9-13。 3 試從本章找出百姓過約但河的困難。祭司率先走進約但河,他們需要怎樣的信心?今日教會的領袖從這事上可得到什麽啟迪? 4 過約但河的神跡需要人信心的回應才能成就(13-17),百姓若是退縮、拒絕遵命,會有什麽後果?信心和順服對今日信徒重要麽? 5 比較以色列人過約但河與過紅海的神跡(出14:21-31),河水的分開和百姓所顯出的信心有何不同?信心的操練與增長是否有密切的關係? ──《串珠聖經注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