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传第八章拾穗 【徒八1】「从这日起,耶路撒冷的教会大遭逼迫。除了使徒以外,门徒都分散在犹太和撒马利亚各处。」 司提反被害,成为耶路撒冷整个教会受逼害的先兆,这无疑是同一群人的行径。这是使徒行传中第一次用“逼迫”一字(除了七52用的动词)。这里的用法意思是攻击某人,或苦劝或用暴力,使他放弃宗教信仰;或者单指为宗教理由攻击别人。信徒为持守所信的,就逃往逼迫者无心再追的远地去。他们祇需逃往犹太和撒玛利亚的郊野,就可以躲避风险了。有些信徒甘愿居留在撒玛利亚,而撒玛利亚人也并没有恶待他们,这是很值得注意的。也许耶路撒冷的逼迫,主要是来自司提反的对手,他们主要是针对教会中与他有关的人。使徒可能没有被牵连,他们仍然留在耶路撒冷(自然与其它信徒在一起),可以证明祇是司提反一组人被逼迫的理论。──《丁道尔圣经注释》 从五旬节开始,使徒舍生忘死,宣讲耶稣复活,引起了犹太祭司和领袖的嫉妒(二43;四1~2),屡施恐吓,阻止见证的传播,但徒劳无功(五17~42)。耶路撒冷教会蓬勃,连祭司都信从真道(六7)。犹太领袖盛怒之下杀死了司提反,逼迫的势力气焰大增,所以作者路加说:“从这日起… 教会大遭逼迫。”可是,逼迫帮助了福音的传播。司提反死前,福音只在犹太一地传扬。他死后,教会有了进一步的扩展,福音藉腓利(七执事之一,六5)传到撒玛利亚,他给一位太监施洗,把福音带入非洲(八4;26~39)。 彼得在圣灵带领下接受了一位罗马军官进教会(十章);福音更向大马士革、腓尼基和塞浦路斯传开(十一章);叙利亚的大城安提阿成了向外邦人传福音的中心(十三章);借着保罗,这福音先是向小亚细亚,然后是希腊,直达罗马帝国的首都(二十八章)。主耶稣所颁的大使命逐步实现(一8)。──《启导本圣经注释》 遭逼迫: 从亚伯开始到撒迦利亚为止,在旧约以色列历史中,神的见证人一直遭逼迫(太23:35),同样初期教会也要受火一样的试炼。对此耶稣曾预言,劝勉门徒因确信最终的胜利,毫无畏惧地战胜困难(太5:11;16:24-27)。初期教会受到犹太教和罗马帝国双方的逼迫。使得司提反和雅各殉道,彼得入狱(6,7,12章),当时逼迫限于少数人和耶路撒冷近郊。随着大数的扫罗悔改,福音迅速传遍罗马帝国,由此带给罗马官吏压力。罗马帝国一直对国内的多种宗教持宽容态度,直到该撒时期,犹太教仍被默许。A.D.70年,耶路撒冷遭到毁灭,犹太人开始给罗马政府交付圣殿税。起初,罗马政府认为基督教是犹太教的一个派系,但随着国内基督徒增多,出现反对崇拜罗马皇帝的力量,帝国的掌权者和基督徒的冲突就无可避免了。罗马人对基督徒大规模的逼迫始于尼罗皇帝(A.D.64年左右),到德修(Decius)皇帝和戴克里先(Deocletion)皇帝时期,逼迫逐渐公开化。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1~3】宣教中心从耶路撒冷转移到安提阿(1:1-7:60)。因司提反的殉道和教会被逼迫,基督徒分散到各处,教会从聚集的形式变为分散的形式。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2】「有虔诚的人把司提反埋葬了,为他捶胸大哭。」 虽然危机重重(第2节放在第1节后目的在此),仍有敬虔的教会人士把司提反正式埋葬。被处死的囚犯是可以收殓埋葬的,但后来犹太的规章中规定,不许为他们举哀;若这规条在第一世纪已经执行的话,此处举哀的人就是公开抗议司提反被处极刑,因此极可能惹祸上身。“虔诚”一字在别的经文是指敬虔的犹太人(二5;路二25),但后来也用来描写亚拿尼亚,说他“按律法是虔诚人”(廿二2),虽然他也是信徒。因此,这里可以当作意指信徒。──《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扫罗却残害教会,进各人的家,拉着男女下在监里。」 扫罗领头攻击教会,这是另一种宗教狂热的表现。他进各人的家,拉他们下在监里,连女人也不放过。扫罗这番行径,广义而言可以从他自己确凿的见证中证实(林前十五9;加一13、22、23;腓三6;提前一13)。不消说,罗马当局默许了这些事。不过,这番攻势大概为期不长(长期急剧的逼迫似乎不常见),不少使徒见风声缓和,就潜回耶路撒冷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经文说扫罗残害教会。在希腊语这个词所指的是兽性的残酷,是用以指野猪蹂躏葡萄园,和野兽狂咬一个人体的。这一章里的那个残害教会的人和下一章那个降服于基督的人,两者之间的对比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每日研经丛书》 【徒八4】「那些分散的人往各处去传道。」 故事的开始,表明耶路撒冷的教会,受逼迫结果却是好的,那些被赶逐离家,或自己觉得要走避的人,在各处传扬福音。有意思的是,作者没有将这次运动的推进归于圣灵特别的指引,像教会扩展的其它重要阶段一样。他似乎认为,流浪的信徒传福音是很自然的结果,也许机会是自然出现的,因为人们会问起他们离家的理由。──《丁道尔圣经注释》 敌对者的逼迫反而成了相邻地区百姓听信福音的机会,福音如同心圆的水波一样扩散。若看教会史,逼迫和殉道是教会成长的基础。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4~40】腓利和司提反的事工,在彼得和保罗的事工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把福音从“耶路撒冷”传到“地极”连接起来。撒玛利亚是混血民族,一直被犹太人视为外邦人(王下17:3-6;24)。腓利作为撒玛利亚福音运动的先驱,恰巧也是被犹太人从耶路撒冷驱逐,腓利和撒玛利亚人之间因而有着相同的命运。路加插入西门的故事,警戒在向外邦传福音时可能存在的似是而非的信仰。埃提阿伯太监的故事,可能是事隔20年,路加和保罗留宿在腓利家时(21:8),腓利直接向路加讲述的。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5】「腓利下撒玛利亚城去宣讲基督。」 腓利是去撒玛利亚的人之一(八1),他显然就是六5七人名单中的一员。他传讲弥赛亚,至低限度引起听众的注意,因为撒玛利亚神学坚信未来必有一位拯救者(称为ta~eb,或“复兴者”)(约四25);这期待是根据申命记十八15以下;他们所等候的那一位,是教师和赐律法者,而不一定是统治者。──《丁道尔圣经注释》 撒玛利亚省位于犹太与加利利地之间,由于历史与文化原因,犹太人与撒玛利亚几乎不相往来,且极鄙视(参《约翰》四3注)。撒玛利亚人自认属正宗以色列人,敬拜耶和华,守安息日,行割礼,有自己的圣殿在基利心山上,只奉摩西五经为圣经。犹太人因此目之为异端。腓利打破传统,把福音带入新土。他是耶路撒冷教会选出的七人之一(六5),现在成为传福音的人。──《启导本圣经注释》 腓利……宣讲: 腓利在七个执事中排列第二(6:5),是希腊派的犹太人。罗克汉姆(Rackham)评价腓利:理解真理如同司提反,传福音的热心如同保罗。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6~7】在圣经(正典,Canon)还未完成的时期,初期教会要大力并迅速地向世界各地传福音,大有能力的神迹是必不可少的。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6~8】腓利的听众,十分留神听他,似乎造成一种群众运动。他们的贯注,是由于所见所闻而来。腓利与使徒一样,有行神迹的能力,成为他信息的印证。他像彼得一样(五16),能赶逐污鬼,众人听见鬼大声喊叫,从附着的人身上出来(参路四33,九9;可一26)。他们又看见瘫痪的、瘸腿的行走;在此腓利的作为又与彼得(三1~10)和耶稣相符。这些医治的大能叫众人大大欢喜。不过,这里并没有提到他们真正相信福音。虽然有人说没有信心的,耶稣不会医治(可六5、6);但对神的信心与感恩反应不足的人,也有得医治的例子。(路十七17~19)。──《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18~21】拿钱: 西门只注重外在神迹,没有真正的信心(9-13节)。他把圣灵奥秘的工作理解为神秘的魔术,想用钱购买这个能力。不相信基督的宝血,无法得到救赎,是自我欺骗。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9】中东一带此时正统宗教信仰式微,旁门左道乘机而入,星相、巫术在民间大行其道,欺骗患难中无所适从的迷信大众。西门凭其邪法,居然为人奉若神明。──《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八9~13】西门: 没有此人出身、行为的可靠资料。人们称他为“神的大能者”,在撒玛利亚地区备受崇仰。当福音传到撒玛利亚时,西门也接受了主,并且受洗(13节)。西门的信主及受洗一定使撒玛利亚人大为惊讶,但稍后(18,19节)就看出他的动机不纯(18-24节):第一,他是被腓利所行的神迹所吸引,并非因着福音。如同那些目睹耶稣神迹的人,相信主却不肯真正悔改(约2:23-25)。这样的信仰,就如种子落在石头地里,虽然立即接受,却因没有根而极易枯萎(太13:20,21)。第二,西门热衷于追求名誉,而把敬虔当作得利的手段(19节;提前6:5)。沉迷物质追求,脱离信仰正道的情况在旧约基哈西和巴兰的身上也同样存在(民22:28-33;王下5:27)。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12】「及至他们信了腓利所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连男带女就受了洗。 」 腓利传道的结果,就是人们留意听从他(6节),不听西门(11节)。他们“信了腓利所传神国的福音,和耶稣基督的名”。这主题的组合很奇特,显明早期教会继续传耶稣所传的信息,但同时逐渐说明其途径,就是神的国度权柄已经透过耶稣的大能,在当代彰显出来。有人认为,路加是说人们信了腓利,不是信了福音,或信了耶稣。此处的文法结构是用 pisteuo(译注:希腊文“相信”)的间接受词,邓恩 Baptism p.65)说,这是表明理性上的同意,而不是心灵的投入。可是这结构在十六34及十八8却是指真正对神的信心。问题要点其实是:腓利传福音时,那些人对他的相信,是不是可以解作信心不完整?人们接着便受洗,看来腓利并没有怀疑他们的诚意;故事中也没有表示他是个不够资格的传道者。总之,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可说他们的信心只是表面的,缺乏实质。──《丁道尔圣经注释》 新约时代用水施洗的命令,是基督亲自颁布的。基督升天前,吩咐他的门徒往普天下去传扬福音 ,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信的人施洗(太二十八19;可十六15~16)从五旬节那天开始,教会忠实地遵守这个命令(二38,41;八12~13,36~38;九18;十48; 十六14~15,32~33;十八8;十九5;二十二13~16)。 使徒时代迄今,基督教会各主要宗派,都遵行洗礼。洗礼和圣餐成为教会的两大圣礼。在教会史上,洗礼很早便以三种不同形式出现:浸礼、酒水礼和泼水礼(亦称灌水礼,用水浇泼全身)。 撒玛利亚人和犹太人自古不相交往(参八5注)。但是福音所到之处,爱心打破了成见,种族仇恨消弭;在基督名下,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同受一洗,归入一个普世性的大家庭,就是教会。自此,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体(弗二11~19)。──《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八14】「使徒在耶路撒冷听见撒马利亚人领受了神的道,就打发彼得、约翰往他们那里去。」 这里没有直接说,为什么耶路撒冷使徒在听见撒玛利亚人乐意接受神的道,要派两人去视察。不过,福音传到撒玛利亚,是很大的迈进,使徒很自然要去看看那里的情形,以了解这个教会发展的新事件。后来,福音在安提阿传给外邦人,十分成功,耶路撒冷也差巴拿巴去视察(十一22);彼得领哥尼流信主后,教会也开会讨论这事。这样看来,似乎耶路撒冷教会对每一个新步,都作着审慎的视察;耶路撒冷教会给我们的印象,是一个很保守的教会,本身从不作任何新的发展。──《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14~17】腓利是第一个到撒玛利亚传福音的使者。撒玛利亚人信主,福音传播进入一个新纪元(一8)。彼得、约翰二使徒作耶路撒冷教会的代表,去到撒玛利亚城, 正式接纳撒玛利亚信徒,消弭了两个民族间自古传下来的仇视,见证圣灵里的合一。二使徒给撒玛利亚信徒按手,表示了认同和接纳。 这位约翰是西庇太的儿子约翰,他曾求主从天降火烧毁撒玛利亚的村庄(路九54)。现在由他来欢迎撒玛利亚人进入教会,真是再适合也没有了 。──《启导本圣经注释》 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之间的反感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的<王下17:24,撒玛利亚>,但因神的护理,福音把血统、种族等隔阂都清除了(加3:28;弗2:13-16),产生了新的共同体,正如神通过腓利向撒玛利亚人传福音而成就的。如果是耶路撒冷的使徒贸然闯入撒玛利亚地区传福音,可能会受到撒玛利亚人的强烈反对(路9:51-53)。但腓利作为希腊派犹太人,同时被犹太人从耶路撒冷驱逐,能融合到撒玛利亚人中<斯 绪论,散居的犹太人>。神先通过腓利向撒玛利亚人撒下福音的种子,再派耶路撒冷的两名使徒,建立起一个名符其实的教会。可见,初期教会的宣教历史就是神的宣教历史。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15~17】教会的两位代表,彼得、约翰抵达之后,便为信的人祷告,叫他们受圣灵,并为这缘故按手在他们头上。路加解释说,圣灵还没有降在他们一个人身上(见十44,十一15同样的话)。他们只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147。这也许是使徒行传中,最特殊的一句话了。其它经文中,总是说人奉主名受洗就必受圣灵二38)。十九1~7以弗所的十二个人又不同,他们并未奉耶稣的名受洗。按手并没有与受圣灵相提并论,除了十九6的特别情况之外。另一方面来看,圣灵可以在受洗之前降下(十44~48)。因此,受圣灵与洗礼不一定同时发生。那末,为什么这次圣灵暂时没有赐下呢?所谓按手是第二次受圣灵,可能带来特别的属灵恩赐一说,绝无可能性;第16节明明否定这个说法。圣灵也不一定要使徒按手才赐下,因为在别处没有按手,也有圣灵赐下(二38);有时十二使徒根本不在场(九17)。还有,腓利为埃提阿伯太监受洗时,就接受了圣灵,并没有其它步骤。祇有两种解释可能正确。第一,神在彼得、约翰未来之先,暂且保留不赐下圣灵,为要使撒玛利亚人完全与耶路撒冷的信徒集团契合──他们乃是在五旬节接受圣灵的。这看法可从哥尼流受圣灵的情形得着支持;彼得明明作证,说圣灵降临在他们身上,正如起初临到门徒身上一样,两种经历是一致的十一15~17)。第二个观点则认为,撒玛利亚人的响应与委身有缺失,他们未受圣灵便表明了这一点(邓恩Baptism, pp.55~68)。邓恩说,撒玛利亚信徒需要确据,就是他们已经真正被信徒团体接受,然后他们才能完全相信。可是,这里必须强调,路加从没有这样说过。而且,这里也没有说他们的信心有什么缺憾,要补充修正才可以受圣灵,彼得、约翰并没有向他们讲道,祇是为他们祷告,求神赐圣灵给他们。这样看来,第一个观点较可取。留意这里的前提,一个人有没有受圣灵,可以看得出来。这必然与属灵的恩赐有关,(例如十46便印证了十45)。当然这并不能证明每次都有属灵恩赐的彰显,而其它较不突出的用语,如喜乐的感受,也足以作为圣灵同在的明证(十三52,十六35;帖前一6)。──《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16】因为圣灵还没有……奉主耶稣的名受了洗: 天主教以本节作为区分洗礼和坚信礼的根据,主张单单受洗只是半个信徒,必须通过坚信礼才能真正得赦免和得永生。圣经中洗礼的意义是与基督同死同复活(罗6:4;西2:12),凡信耶稣而受洗的人,就必得赦免并接受圣灵为印记。使徒将洗礼与按手祷告区别,是为了使信徒得到恩赐(林前12:1-31)。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17】当初,圣灵有时候是自己降在信的人身上,也有的是借着使徒们的按手。到了保罗传道的时候,按手受圣灵的事情就很少了。──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徒八18】行邪术的西门是西门马古(Simon Magus)或称术士西门,他虽然信了,也受了洗,但他所相信的不是得救的道理。他想用金钱来购买行神迹的力量,满足个人的欲望;他所信的只是异能奇迹(八18~24)。彼得虽把他逐出教会(21节),但要他悔改,仍有得到赦免的希望(22节)。据教会史记载,此人后来不只在撒玛利亚,甚至在安提阿和罗马对教会造成很大的伤害,他的从众到第三世纪仍很活跃,“诺斯底主义”(Gnosticism,看《约壹》<参考资料>中“诺斯底主义”条)和他有很大的渊源。──《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八18~19】西门看见使徒有赐圣灵的能力,他不但想自己得圣灵,而且想得能力,可以赐圣灵给别人。使徒当时有没有为西门按手,赐他圣灵,这里没有明说,不过17节的总括似乎表明他也在内。这段经文不是要考究西门有没有“重生”(正如后来的神学词汇),这里侧重的是他想得圣灵能力的恶欲,理由不正,取得能力的途径也不对。拥有属灵的权柄是很严肃的责任,不是一种特权;有这权柄的人,必须时时警觉不落入试探,去辖制在灵性上受他照管的人;更要提防不用自己的地位取利,不管是财利,或是自我高抬(彼前五2、3)。西门把赐圣灵看作一种魔术手法,甘愿付钱买这特权,更显出他完全误解了圣灵的本质。因此,用钱或贿赂买教会地位的恶行,被称为西门尼(Simony),就是从这事件而来。──《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23】“苦胆之中”可意译为“怨恨交迫”。──《启导本圣经注释》 在苦胆之中: 与申29:18和来12:15的描述相似。希伯来书作者将自称属于教会却没有真正的信心,并且毁谤信徒的人,称为“毒根”。摩西将陷于偶像崇拜不肯悔改的人,也称为“恶根和苦菜”。虽然西门表面上接待了主并且受洗(13节),事实上连最基本的真理都不懂。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24】「西门说:“愿你们为我求主,叫你们所说的,没有一样临到我身上。”」 西门的反应是求使徒为他祈求,好叫所说的审判没有一样临到他。另有些版本加上一句有趣的描述,说西门不住哀哭苦求。不管他明白的有多少,单从经文上,看不出他有什么不诚心的地方。后来传说西门成为基督教的劲敌,异端的头子。不过,这里看不出这些,因此表明路加所写的,早于后来对西门的记述。彼得再给西门机会悔改,和他对亚拿尼亚不同;我们很难知道路加怎样区分这两个人,或者他觉得亚拿尼亚比西门更有机会认出自己的罪行,因此他是故意犯罪(参路十二47、48)。无论如何,这故事表示受了洗的人虽犯了严重的罪,仍有可能蒙赦免。──《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25】「使徒既证明主道,而且传讲,就回耶路撒冷去,一路在撒马利亚好些村庄传扬福音。」 这故事以一句叙述结束,说明使徒回耶路撒冷途中,在许多撒玛利亚村庄讲道传福音。这句话的主辞不明确,但一定包括腓利在内,如此就为下一个故事开了路。这句结语也很笼统,不过,目的在说明腓利所开始的撒玛利亚宣教工作,由耶路撒冷教会的领袖进一步推展。这样,撒玛利亚人归入教会,就被肯定了;到了九31,撒玛利亚已理所当然是教会整体的一部份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26】「有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起来!向南走,往那从耶路撒冷下迦萨的路上去。那路是旷野。”」 这故事从主的使者吩咐腓利开始,叫他离开成功的传道工厂,丢到一个决不适宜推进福音工作的地方。主的一个使者,叫人想起旧约中这一位的角色(王下一3、15)。我们不知道何以到了29节,圣灵代替了天使做神的使者(参五19,十3,十二7~23,廿七23)。在犹太人的观念中,两者似乎十分相关(廿三9)。这段的要意,是表明腓利这趟旅程,是神所发起的,也是神心意的一部分。教会向外邦人传道,并非出于偶然,而是配合神特定的旨意。腓利得到指令向南走,但此句的希腊文也可以译作“正午时分”;现今的译本中,没有一个如此翻译,不过可能是原文的意思;这个译法会令腓利的呼召更超乎寻常,让人不解:酷热的正午时分不会有旅人。这里的路是由耶路撒冷向南通往希伯仑,再向西朝海岸到迦萨。那路是旷野,路加的解释强调了这吩咐的奇特性。──《丁道尔圣经注释》 腓利向埃提阿伯人传福音的记述,是“文字布道”或“媒介布道”与“个人布道”结合产生动人心弦改变的一个好例子。太监读的《以赛亚书》皮卷,是作者、抄经人和售经者,也就是今天的作者、出版者与发行者合作的成果。太监读到《以赛亚书》预言基督为罪人替死的经文时,不能明白,腓利
及时赶到,为他解明,传讲主基督。太监受了洗。媒介与人在圣灵的配搭下,把救世的福音传入了非洲。 耶路撒冷去迦萨约七十五公里。──《启导本圣经注释》 主的一个使者对腓利说: 每当路加强调神奇妙的临在或干预时,常常提到“主的使者”(12:7,23;路1:11;2:9),而不是平淡地提及“主的灵”。今天传福音时,不一定有圣灵超然的带领,但我们相信,在信徒见证福音的过程中以及整个生命的过程中,神特别的护理都会直接或间接地介入(诗23:3)。下迦萨的路上去: 迦萨旷野是巴勒斯坦到埃及的战略要道,埃提阿伯太监到犹太的必经之路。本节与太22:9主的话紧密相连。“下迦萨的路上去”可理解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预言。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26~27】这路从耶路撒冷经伯利恒,希伯仑而汇合大路到迦萨以南的埃及。迦萨有两个。主前九十三年的战争把迦萨摧毁了,主前五十七年在南面建了新的迦萨。第一个迦萨称为旧迦萨或旷野迦萨,以别于另一个。这由迦萨过去的路可能是全世界过半数的交通所必经。在车上的是埃提阿伯的太监。他是干大基手下总管银库的。干大基不见得是一个适当的头衔,却是埃提阿伯所有女王都有的头衔。这太监曾经上耶路撒冷去礼拜过。那时候世界充满了厌烦多神和各国道德松弛的人。他们来到犹太教,从中找到这一位上帝和那严格的道德标准,这才给他们人生以意义。如果他们接受了犹太教,也受了割礼,他们便被称为归化者;如果他们没有到这个地步,却继续上犹太人的会堂去,也读犹太教的圣经,他们便被称为敬畏上帝的人。这位埃及阿伯太监一定是这样的一个探求者,却在犹太教中安顿下来;他或是一个归化犹太教者,或是一个敬畏上帝的人。──《每日研经丛书》 【徒八26~40】详细描述腓利向埃提阿伯高官传扬福音的场面。福音从犹太扩展到撒玛利亚,传给了外邦太监,等于正式迈出向外邦人传福音的第一步。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27】「腓利就起身去了。不料,有一个埃提阿伯(注:即古实,见以赛亚18章 1节)人,是个有大权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的手下总管银库,他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 埃提阿伯不是今天的埃塞俄比亚,而是古代的努比亚国(Nubia),介于红海和撒哈腊大沙漠间,为今天埃及和苏丹间地区。干大基是埃提阿伯国王母后的称号,为国王处理朝政,是实际握权的人。 这太监主理埃提阿伯财政,是信神却不能入教的外邦人,上圣城礼拜后回非洲去。 照犹太律法,太监不可以入教(申二十三1),腓利打破传统藩篱,欢迎他进入教会。──《启导本圣经注释》 埃提阿伯: 当时的努比亚(Nubia)地区,位于尼罗河上流,与阿拉伯的贸易非常兴盛。埃提阿伯和耶路撒冷之间距离遥远。距离的远近不能阻碍福音传到地极的蓝图(1:8)。上耶路撒冷……礼拜去了: 太监在埃提阿伯王宫,任职高位——财政大臣,却多次到耶路撒冷礼拜,甚至得到外邦人不能有的以赛亚书抄本,可以猜想他若非皈依犹太教,也是一位敬畏神的外邦人。如耶稣诞生时的东方博士(太2:1),虽居外邦国家,却与犹太弥赛亚的盼望有着紧密关系。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27~28】于是腓利立刻遵命而去。奇怪得很,竟遇见另一位旅客,这人从今日称为苏丹(不是今日的依索匹亚 Ethiopia,此字在和合本中译为埃提阿伯)而来,是任宫廷要职的太监,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手下总管银库。太监通常是指被阉的人,在犹太律法中,是不许进入圣殿的(申廿三1),以赛亚书五十六3~8却绐他们有将来的指望。因此,如果这人是这样的一个太监,他就不是个归化犹太教的人。不过,这字有时单单用来指在宫廷内任职的人,这里很可能是这个意思。可是原文的句子将几个名词迭在一起,表明这个字有其单独意义,与有大权(英文作 Minister)并列;而从路加对旧约的用法看来,他可能是要读者看出这是以赛亚书五十六3~8的应验。此外,他可能认为这里应验了诗篇六十八31。这位官员是有大权的宫廷财务的大臣,这一点表示:这个信主的人不是个等闲人物呢!他到耶路撒冷礼拜,表示他至少是个“敬畏神的人”(参十2注)。虽然他不能作十足的归化者,至少他已竭尽所能的事奉神。他大概参加耶路撒冷的朝圣节期,如今在回途中。他乘的是“车”,正合他高位的身份;一路上以阅读犹太经卷解闷。──《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27,28埃提阿伯是在何处?太监何以熬上耶路撒冷礼拜?】 答:埃提阿伯——就是古实,是黑的意思,为含之子古实的后裔所居之地(创十6),其古时之版图甚广,位于非洲东部,与埃及为邻,古实人唇厚发卷,是黑族人种Negro(耶十三23),曾一度被埃及统制达五百年之久。在主前七百年,古实已自立为一国,改称为埃提阿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阿比西尼亚(Abyssnia),即现今之埃塞俄比亚国,其首都是阿迪斯·阿贝巴(Addis Ababa)。据教会史家研究宣称,约在主后三三O后,基督教传人埃提阿伯之第一人,确为弗路门丢斯(Erumentius)者,此人是由推罗将福音信息传到那里,以后国王与人民同归基督,他们所使用的圣经,计有旧约四十六卷,新约卅五卷,除了公认各书以外,尚有不经之书掺入其间,至于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为女王习惯称号,如埃及王法老,罗马王该撒)之手下总管银库的那位太监,可能就是具有理财智识,而居于埃提阿伯,臣服女王入宫掌权的一个犹太人,所以他会携有旧约七十士希腊文译本圣经,上耶路撒冷去做礼拜,因于返回途中,得听腓利传道而信主了(徒八28-38)。——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徒八27~28埃提阿伯女王所统管的领土在何处?何以她的太监会上耶路撒冷做礼拜?】
“埃提阿伯”(ETHIOPIA)人是古实的后裔(创十章6节),古时住在今阿拉伯境内,以后由阿拉伯渡海到非洲埃及之南(见圣经地图1的挪亚后裔分图所示)。
摩西第一妻子是古实人(民十二章1节)。约瑟夫的犹太古史卷二第一章详述这事。
古实王曾一度率领兵土一百万攻击犹大,但耶和华使他们战败(代下十四章9一13节)。
古实王特哈加以后曾与犹大王希西家作军事联盟,一同抵抗亚述王的侵略(王下十九章9节;实三十七章9节)。
古实在古时的国度相当广大,与埃及为邻,占有今日埃及以南的苏丹国。但古实曾一度被埃及统治,达五百年之久,埃及委任一个“古实王子”作总督。
因埃及与以色列及犹大有密切关系,所以不少犹大人前往埃及侨居,以后亦沿尼罗河上游抵达古实。
在主那稣前七百年,古实已自立为一国,改称埃提阿伯,许多犹太人在该国有会堂,诵读旧约圣经。可能这位有大权的太监受犹太侨民宗教生活影响,上耶路撒冷观光和作礼拜,并携有希腊文的旧约圣经(即七十译本)归国,所以在路上诵读。
波斯王朝,它的领土西以古实为界(斯一章1节),以后以色列人便以古实为“西方”的代名词。
在耶利米时代,古实人以伯米勒曾在犹大王宜为太监,并且曾救耶利米一命(耶三十八章7一13节)。
古实人皮肤黝黑,代表人性不能改变,耶利米曾有此论调(耶十三章23节)。
埃提阿伯太监信那稣,可能是应验诗篇六十八篇31节的话:古实人要急忙举手祷告。
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CANDACE)并非女王自己的名字,乃是埃提阿伯语“女王”的称号,等于埃及称王为法老、罗马称王为该撒,以东称王为希律一般。当时干大基的首都在“米罗埃”(MEROE)。波斯统治后,则南迁。埃提阿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称为“阿比西尼亚”(ABYsslNIA),今仍用古名,国都在“亚的斯·亚巴巴”(ADDIS一ABABA)。 埃提阿伯国史中尊称那位信主的太监为第一位宣教师,自他以后,埃提阿伯已变为一个希腊教形式的基督教国家。但教会历史专家研究,则宣称埃提阿伯迟至纪元后330年由一位名为“弗罗门丢斯”(FRUMEN一TIus)着、由推罗将福音传人,以后全国信主云。 千大基子下的邵位太监,有人认为可能是侨居在埃提阿伯的得势犹太人,入官掌权,所以他会到耶路撒冷做礼拜而信主云。 埃提阿伯今日的圣经与众不同,旧约计四十六卷,新约三十五卷。
犹太“口传法令”有关于埃提阿伯人的事如此说:日耳曼人称洁白为灰白,埃提阿伯人则称灰白为洁白。意即白种的日耳曼要求甚高,黑种的埃提阿伯人容易满足云。――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徒八28】「现在回来,在车上坐着,念先知以赛亚的书。」 念先知以赛亚的书: 古人旅行时,为了打发时间喜欢读书。埃提阿伯太监正默想在耶路撒冷听到的教导和圣经上的话。虽然不明白所读的话(31节),但对真理的渴慕(太7:7,8)使他认真倾听腓利的解释。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29】「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 神的工作必须是由神发起的。一个工人可以直接从圣灵接受呼召,也可以间接借着所读的圣经,所听的信息,或所遇的环境而接受呼召。但无论神用什么方法向人显示祂的旨意,我们必须从其它各种声音中听到祂自己独一的声音。无论那呼召是借着什么器皿临到我们,都必须是祂自己向我们说话。当然,将同工们的意见一下就全然摒弃是不对的,但如果将同工们的意见接纳,而代替了圣灵在我们里面直接的见证,那也是不对的。固然我们切不可脱离身体里其他的肢体而独立行动,但也不可忘记,我们一切的引导都是从元首而来的。―― 倪柝声《旷野的筵席》 【徒八29圣灵说话】 问:使徒行传八章二十九节:「圣灵对腓利说,你去贴近那车走。」圣灵怎样对人说话? 答:圣灵是藉凓人里面的直觉而与人说话。不是肉耳可以听得祂,也不是心思可以推想祂,乃是直觉可以听见祂。这件事在现在是应当特别注重的。注重理性者就要藉凓心思来寻求圣灵的意思。热心而又无圣经的知识和深奥的灵命者,就要盼望要在身体的耳朵里听见圣灵的声音。这些都是引人到错误之途的。受撒但欺骗的,都是这些人。圣灵所有的工作都是在我们灵中作的(罗八16原文)。人除了他的魂之外,尚有一灵在。这灵最大的机关,就是直觉。直觉就是人灵里的知觉,不是身体的感觉,也不是心思的思想,乃是灵里独立,不必有所依赖而有的知觉。圣灵的声音,在直觉里是可以听得来的。现今的信徒,若非多随从直觉的感觉以服事主,就要时常行出主旨意之外。―― 倪柝声 【徒八29~31】腓利这时第二次得着神的吩咐。也许是因为通常人不会向达官贵人的座驾搭讪,所以腓利需要内心的确据,知道这是他该做的一步。那车大概祇是一辆牛拉的车,比人步行的速度不会快多少,因此腓利追上去打招呼没有多大困难。他走近了,听见有人在朗读──也许是奴仆读给主人听,也许是太监自己在读。他认出所读的经文是什么,就开口问太监是否明白所读的。太监回答说不明白,需要人向他解释,并邀腓利同坐。他大概从衣着口音认出腓利是犹太人,能够帮助他。不过,他所提出的原则十分重要:旧约没有解说是不能完全明了的,要有钥匙才能开启它的奥秘。耶稣为门徒预备了钥匙(路廿四25~27、44~47),这时神便要腓利用它来帮助这位太监。──《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0】所念的,你明白吗: 联想到耶稣讲完天国比喻,询问门徒的情景(太13:51)。圣经是神所默示的(提后3:16),若不能明白其中的属灵意义,它只能算是有关伦理或文学的书。信徒读圣经时,要祈求神赐下智慧和启示的灵(弗1:17),才能体会神有生命力的话语,否则只是简单明白文字意思(来4:12)。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31】埃提阿伯太监作为财政大臣,担任王宫国库的总管,在埃提阿伯女王干大基手下享有权势。腓利虽是衣装简陋,却毫无畏惧地走到太监面前。太监若考虑到自己的身份,完全可以对腓利不屑一顾。但太监毫无傲慢,反而谦卑地敬称腓利老师。对神话语的谦卑是接受福音的捷径。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32~33】太监所念的经文,正是传道者宣讲的大好机会。我们清楚看见整件事中神的手在引导,祂带领腓利到正合适的地方,并预备那人与他会面。因此,腓利听见他读的那段经文,恰好是福音信息理想的开场白,就绝非巧合了。以赛亚书五十三7、8,预言神的仆人忍受各种凌辱,担当别人的罪,成为赎价,最后被神高举。第一世纪的读者怎样解释这段经文,意见纷纭,因此,太监不明白这些话,就不足怪了。这里引用的几节,意思相当含糊,描写这位仆人沉默无言像一头牲口安静地被牵到宰杀之地,或像羊在剪毛的人手下无声。他被羞辱,受诬告,却不抗议,最后被人治死。──《丁道尔圣经注释》 新约很多作者引用《以赛亚书》五十三章,指出这篇伟大的< 仆人之歌>所预言的是基督,世人因着祂的死能认识神。太监所念的赛五十三7~8的经文正是耶稣受审、被杀与复活的描写。──《启导本圣经注释》 【徒八34】「太监对腓利说:“请问先知说这话,是指着谁?是指着自己呢?是指着别人呢?”」 奇怪的是,那太监并没有问这段经文应该怎样解释;他开口就问先知是在指自己,还是指别人。既然耶利米描写自己的苦况,也用同样的语句(耶十一18~20),因此,若有学者认为,这几句话是指先知自己的经历,就不足为奇了。还有,别的经文中,神屡称以色列民是祂的仆人(赛四十四1、2),那么,把仆人解作以色列民,或以色列的一部份,或神心目中的以色列民,也不足为奇。在犹太教中,这两种观点都很流行。但是,至于“仆人”与他们所期待的大卫的儿子──就是在末后要建立神在以色列民中政权的那一位──是否相吻合,就不清楚了。我们的看法,有些犹太人可能有这一种见解;最重要的是,耶稣认为自己实现了这仆人的角色。──《丁道尔圣经注释》 是指着谁: 太监在神奇妙的护理下正好读到这段经本(赛53:7,8),绝非偶然。以赛亚书53章是著名的弥赛亚预言,基督是救赎教会而牺牲的羔羊。腓利以此经文说明基督论的精髓。属灵的觉醒及信仰的成长必需的三项:①神的话语,能使信仰成长(罗10:17);②要正确理解神的话语,需要有属灵伙伴的协助。不知道信仰基本道理或刚开始信仰生活、只有单纯而朴素的信心,很容易脱离信仰正道。圣经格外提醒要警戒假先知和假教师(彼后2:1);③要成为名符其实的信徒,当渴慕神的话语,常常省察自己(彼前2:2;加6:1)。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35】「腓利就开口从这经上起,对他传讲耶稣。」 “开口”这词用在意义重大的言论之先。因此腓利在此引入谈话的高潮,离开这段经文,传讲耶稣的福音。他的第一步,自然是先表明耶稣就是应验预言的那一位。祇要概略描述耶稣的性格,以及他怎样忍受不公平的审判,被定死罪,就足以证明了。当然腓利不会祇说这么一点,他必然会讲明耶稣的故事为何是福音。他有没有详细解说以赛亚书五十三章,我们不得而知。有人发现路加个人的偏向,很少论及耶稣担罪代赎的工作,于是归纳说路加神学思想中,不重视这方面。这里所引述以赛亚书五十三章的经文,也有人觉得奇怪,为何路加祇引用论耶稣受不公义的苦害的一段,而不提祂担当罪恶,和祂代人受死?这是不是一种无声的强调?这样问法是假设路加凭自己的意思选引这段经文,而不是照事实从腓利或其它数据源取材写出来。这样的假设不足为信。既然路加在别的经文也提及耶稣为别人受苦(二十28;路廿二19、20)我们实不能因路加不提这一点而下什么结论。──《丁道尔圣经注释》 圣经可喻为基督所躺卧的马槽。新旧约都在见证耶稣基督(约5:39)。旧约预言将要降临的弥赛亚,是新约的影像;新约见证已降临的弥赛亚,是旧约的成就。整本圣经是以基督为中心,是统一、有机的整体。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36】「二人正往前走,到了有水的地方,太监说:“看哪,这里有水,我受洗有什么妨碍呢?”(注:有古卷在此有」 腓利对太监讲的话,自然不祇35节简短的一点点;因为当他们来到一个溪流的地方,太监就想要受洗。显然腓利已经像彼得在使徒行传二章的信息(尤其是38节),向太监说明了对福音信息应作的响应。同时,也可以看出太监必然已向腓利表示相信耶稣。所以他没什么理由不受洗了。但正因这里没有说明这些状况,有早期的文士就尝试“改良”这故事,加上了附注的句子(37节),腓利说:“你若是一心相信就可以”。他回答说:“我信耶稣是神的儿子。”这番加上去的话,内容是绝对正确的神学,可是风格就不合路加,而版本的证据也不足。──《丁道尔圣经注释》 有水的地方: 耶路撒冷到迦萨途中有水的地方(Tell-el-Hasy)。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38】「于是吩咐车站住,腓利和太监二人同下水里去,腓利就给他施洗。」 腓利认为太监已具备受洗的资格,就同意他的要求。太监把车停住,二人下到溪中,腓利就为他施洗。这里没有足够的证据,可表明当时太监是全身浸入水中,还是站在浅水中,用水浇在头上;若新约经文不提施洗的形式,我们也不该坚持某一种形式了。──《丁道尔圣经注释》 【徒八39】「从水里上来,主的灵把腓利提了去。太监也不再见他了,就欢欢喜喜地走路。」 这里经文说,二人从水上来后,圣灵就把腓利提了去。这个故事如此结尾,相当突兀。另有一个较详细的译本,结尾稍为缓和一点:“他们从水里上来,圣灵降临在太监头上,但主的使者把腓利提了去……。”由于希腊文的“圣”字,就在“灵”的后面,这样就不难看出,以上楷体字的句子可能是意外地被疏漏了。若是这样,较长的译句可能是本来的句子,如此,这故事便很清楚说明太监受洗后,受了圣灵。这个较长的经文译本的证据虽然不强,但也可能是原来的句子。不过,五9和路四18都有用“主的灵”,而且神的灵(而不是天使)把一个人提到别处,也见于列王纪上十八12;列王纪下二16;以西结书三14等。无论如何,从太监欢欢喜喜上路的情形,我们也可以联想到他受了圣灵。──《丁道尔圣经注释》 主的灵……提了去: 腓利离开太监,继续走上传福音的路。 ──《圣经精读本注解》 【徒八40】「后来有人在亚锁都遇见腓利。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传福音,直到西泽利亚。」 腓利却来到亚锁都,是沿岸的第二大城,在迦萨以北。从这地开始,城乡不断,腓利一边向他们传道,一边向北走,直到该撒利亚。该撒利亚似乎是腓利的家乡;无论如何,使徒行传下次再提及他的时候,他仍在那里定居(廿一8)。──《丁道尔圣经注释》 亚锁都是地中海东岸非利士的一城,距迦萨约30公里,传福音者腓利在此出现。后来(约26年后)与家人卜居90公里外的该撒利亚,在那一带传道(二十一8)。此城为地中海良港。犹太省的罗马总督驻此。──《启导本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