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加福音第四章拾穗 【路四1】路加的寫作方法,通常用一兩句話為所要講的整件事作提綱式的說明,然後再詳細敘述,有若現代新聞寫作。他在這裡用短短一節為耶穌受試探的事寫出了導言。 耶穌受試探的曠野,傳說在死海西北,靠近耶利哥。試探耶穌的雖是撒但,但將祂引到曠野去受考驗的則是聖靈。“祂被試探而受苦就能搭救那些被試探的人”,能負起“大祭司”和為眾人的罪施行救贖的任務(來二17~18)。──《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四1~2】“耶穌被聖靈充滿。”這裡強調的不是祂受聖靈的恩膏。祂固然已經為了祂神聖的工作而被聖靈所膏,但路加所要指明的,是一個屬神的人。祂是三十歲的成年人,是一個成熟的人,已經為了彌賽亞的事工而被聖靈所膏,現在祂“被聖靈充滿”,帶著完美的人性進入曠野。這才是正常的人類生命。 “聖靈”和“曠野”。祂下到曠野,第一個試探就在那兒臨到。那是一個道地道地的曠野。但祂在聖靈裡,祂更接近聖靈,遠勝過四周荒涼的曠野。 “聖靈將祂引到。”意思是祂順服聖靈,由聖靈作主。馬太、馬可也和路加一樣,都強調了這一點。馬太說祂,“被聖靈引到曠野。”祂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前往曠野,祂乃是順服聖靈的引導。馬可對這故事記載得很簡短,卻最率直。他說,“聖靈就把耶穌催到曠野裡去。”“催”的希臘文是ek balIo,意思是趕出去。因此馬太、馬可、路加分別用不同的方法,敘述同一件事。我們的主被聖靈引到曠野受試探。一般人性,只有在面對試探時才能變得完全。而人只有在聖靈的引領下才能勝過試探。人若憑自己的力量面對試探,撒但就要得勝。不管男安老幼,一個人若在聖靈的管理之下對抗試探,就可以感覺到聖靈的影響,就可以不;戰而勝了。人若與神交通,他的力量就能勝過地獄。 “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這是聖靈一個明確的行動,呼召彌賽亞去面對那惡者的世界。耶穌被引領去對抗撒但,把撒但從暗處逼到一個公開的地方。根據我個人對宇宙的看法,我不認為撒但是一個自由的個體,不受神的管轄。雖然他反叛神,他還是在神的管制之下。因此,這不僅是個人所受的試探,而是彌賽亞的試探。祂在曠野被聖靈所催,去公然與敵人交手。 這四十天之中,祂沒有吃甚麼。雖然祂被聖靈充滿、引領,但試探可非尋常小事,祂將所有的精力,集中在對付敵人的事上。四十天不吃東西,然後祂餓了。那是身體健康的記號。──《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13】耶穌禁食40天並受魔鬼的試探,符類福音都有記載(太四1-11;可1:12,13)。 ──《聖經精讀本》 【路四1~13為何馬太與路加記載基督受試探的次序不同?】 根據馬太四5-10,魔鬼第二次試探基督,是建議他由聖殿頂跳下來,第三次是將世上萬國都賜給他。但路加福音四5-12將萬國的試探放在第二次,從聖殿跳下屬第三次。馬太與路加記載耶穌受試探的過程,顯然是倒亂了次序;那麼,我們對此應作何解釋,而無損於聖經無謬誤這項教義呢? 每逢討論符類福音中關於基督生平的記載時,耶穌受試探的次序,總是論題之一。這現象是可以理解的;然而,耶穌受試探的次序,並非符類福音中唯一惹人爭論的題目。與此相似的有咒詛無花果樹那段經文,記于馬太二十一18-19及馬可十一12-21。此外,十二門徒傳福音時是否要帶拐杖,也各有不同的記載;馬可六8是「除了拐杖以外,什麼都不要帶」,路加則記載「不要帶拐杖」(九3),馬太的記述與路加相仿。 馬太與路加的記載中,耶穌第二及第三次受試探有所不同。要探究這個矛盾的現象,應留意兩位作者在記述這兩段試探時運用那些形容詞和連接詞。若與路加相比,馬太較為注重這兩段試探的先後次序。馬太四5記載:「魔鬼就(then,tote)帶他進了聖城,叫他站在殿頂上……」耶穌不接納魔鬼的建議,不從殿頂跳下去;聖經接著說:「魔鬼又(again,palin)帶他上了一座最高的山,將世上的萬國,與萬國的榮華都指給他看……」(八5)tote與palin這兩個副詞非常特別;假如耶穌受試探的次序不如馬太所記,那麼,馬太用上述兩個字眼,是錯誤的。 至於路加那處的經文,只用「又(hai)來帶出第二次試探(賜萬國及權柄);帶出第三次試探的字是「又」(de,編按:希臘文中,這個「又」字寫法與前者不同),魔鬼建議耶穌由殿頂上跳下。路加所用的kai和de,當然沒有馬太所用的tote和palin那麼強調次序;舉一個生活化的例子來解釋這個關係,有一位小女孩說:「你知道昨天感恩節晚餐中,我們吃了哪幾道菜?蘋果批、火雞、和很多很多食物!」一般來說,那小女孩會先吃火雞,然後才吃蘋果批作為甜品,不過,她先說蘋果批,當然是蘋果批最先浮現在她及腦海裡。毫無疑問,她寧取蘋果批這道甜品,遠勝過火雞那道主菜。我們能否說那小女孩報導錯誤?當然不可。因此,假如是路加將耶穌受試探的次序倒置,而馬太保留正確的次序;那麼,我們能否從事情發生先後的角度指摘路加記述錯誤呢? 根據馬太所用的兩個副詞,我們可以推斷這卷福音書保留了正確的次序,先是在聖殿頂,然後到了山頭上。至於路加,就先記載掌管萬國的試探,然後是在聖殿頂展示超自然能力。 在三卷符類福音之中,路加通常較為著重事件的正確次序。因此,在耶穌受試探的記載中,路加不照事件的先後來記述,就頗令人訝異。但這次的情況較為特殊,路加所用的似乎是預期描寫法,以求達到戲劇性的效果,這種效果由緊接著的那一段經文亦能顯示出來。那一段經文記載耶穌返回故鄉拿撒勒,接受撒但的試探,在屬靈的戰場上交鋒,展示出他有彌賽亞的氣慨;之後,耶穌回拿撒勒和同鄉見面,不過,耶穌在故鄉受到不禮貌的對待,差點兒被害死;於是,耶穌前往迦伯農。 耶穌在拿撒勒的會堂傳道,他的說話頗引人注目。耶穌指出,群眾將會對他說:「醫生,你醫治自己罷。我們聽見你在迦百農所行的事,也當行在你自己家鄉里。」(23節)這句說話值得我們留意。因為直到那時為止,路加仍未提及耶穌往迦伯農,拿撒勒居民當然未曾聽見耶穌在迦百農所行的神奇事蹟。直至拿撒勒同鄉起來反對,要殺害耶穌,他才前往迦百農,以此地作為傳道事工的大本營。耶穌在迦百農獲得禮貌的對待(四31-32),遠勝拿撒勒同鄉;耶穌在迦百農行了一連串神跡奇事,在會堂驅逐汙鬼(33-37節),醫治彼得的岳母,她患了熱病,差點要喪命了(38-39節)。在迦百農這一連串驅鬼、治病的神跡,無疑是離開拿撒勒才發生的;但在此之前,耶穌無疑已到過迦百農,並在那裡施行神跡奇事,然後才往拿撒勒(參23節、14、15節)。然而,在拿撒勒遭斥拒的事件後,路加才提及迦百農的名字,記述此地的事蹟。耶穌在兩個城鎮受到截然不同的對待,路加得聞其中的事蹟,可能令他獲益不,於是,路加捨棄他嚴格遵守的原則,暫時不依照事情的先後次序來記載。── 艾基斯《新約聖經難題彙編》 【路四2】受魔鬼的試探: 這事之所以能發生,是父神的允許。目的是為了證明耶穌是自己的愛子、自己所喜悅的(3:22)。思考與試探有關的內容:①我們有時也受來自神的試驗,目的是為了證明我們的信仰,進一步堅固我們的信仰,(彼前四12);②神並不誘惑人行惡,那種試探來自撒但,也是出於人不正之心(雅1:13,14);③人有時要求神賜給他們與信仰不符的東西,以此來試探神(出17:7;申6:16)。這不僅是褻讀神的行為,也是自我滅亡的途徑(雅1:15)。因此面臨試探時,不可貿然說“我是被神試探”(雅1:13),要靠主省察受試探的原因並戰勝它(雅1:12),參考創22:1, 所謂試探。
──《聖經精讀本》 【路四2~13】從這段記載,可以看見耶穌與撒但都肯定:1,耶穌是神的兒子,是救世的主基督(3節);2,聖經是神的話語的權威記錄,向人傳達神的旨意(4,10節);3,撒但是這世界的王(6節)。撒但把神子耶穌的基督的地位當成換取世上榮華富貴的手段,耶穌則莊嚴提出
祂來世上的神聖使命。 撒但用盡了一切的試探,這裡所記只是其中三個,藉以說明試探的性質和耶穌對付的方法。參《馬太》四1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四3】「魔鬼對他說:“你若是神的兒子,可以吩咐這塊石頭變成食物。” 」 這個攻擊是針對個人而發的,針對一個能拯救全人類的人而發的,所以是對整個人類的攻擊。──《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4】魔鬼說,人只是一種動物,不管人發展到如何高的地步,仍然需要食物。作為神的兒子,不管其意義如何,至少都應該有辦法靠著這個名分,使身體得飽足。 耶穌說,人不只是一種動物,不能像動物那樣生活。人的生命不能只維持在那樣的層次上。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就在那個曠野中,神子為著神理想中的人類,發出了回答,祂拒絕了撒但對於人類的羞辱。撒但從那時直到如今,都在暗示人類,身體的一切才是最重要的。──《摩根解經叢書》 耶穌禁食40天,甚至拒絕為自己謀取一點食物,為了人類卻把自己獻為“生命的糧”(22:19;約6:48-51)。由此我們能夠重新認識到,神對人的愛是何等偉大。耶穌還行過許多此類的事:①自己饑餓,卻喂飽百姓(2節-9:10-17);②自身因奔波疲倦,卻帶給我們永遠的安息(21:37-太11:28,29);③萬王之王,卻為我們降卑為奴僕(23:3-22:27);④以三十兩銀子被賣,卻作為重價將我們從罪中贖回(22:3-6;林前6:19,20)。 ──《聖經精讀本》 【路四4】「耶穌回答說:“經上記著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神口裡所出的一切話。’”」 我們的主告訴撒但,他這樣暗示身體勝過一切,是對人類的一種污辱。這個試探的背後,暗示著人所需要的只是身體方面,物質方面的供應。“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沒有神,只有食物,這樣的生命是死的。撒但的攻擊是對整個人類的攻擊,暗示人類僅僅需要食物就夠了。──《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5】「魔鬼又領他上了高山,霎時間把天下的萬國都指給他看,」 馬太說,魔鬼將世上的萬國指給祂看。路加也這麼說,但是卻用不同的字,他說魔鬼將天下的萬國都指給祂看。馬太所用的“世上”是cosmos,路加沒有用到這一個字,他用了“天下”,希臘原文是oikoumene,意思是體系。他說,魔鬼將當時體系中的萬國指給祂看。oikoumene當時是羅馬帝國的同義字,人們一直用這個字來稱呼羅馬帝國。──《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5~8】魔鬼的第二個試探是誘惑耶穌避開十字架的苦難,只享受榮耀。這根本違背神的旨意。神的意圖是:耶穌通過全然順服至死,得到“超乎萬名之上的名”,天下萬民在他面前無不屈膝(腓2:6-11)。如果耶穌屈服于魔鬼的試探,就是違背神的旨意,其結果:①自己得不到榮耀;②人類也不能得救。耶穌看穿撒但邪惡的企圖,以神的話語擊敗撒但。可見他是真正的“基督,是永生神的兒子”(9:20;太16:16)。
──《聖經精讀本》 【路四6】「對他說:“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我願意給誰就給誰。」 “這一切權柄榮華,我都要給你,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這話不是說,神把這些交付給魔鬼,而是人自己願意降服給魔鬼。耶穌稱他為“這世界的王”,因此他是由世界選立為王的。 “我願意給誰就給誰。”魔鬼所能給人的,只不過是暫時的,他沒有權利給人永恆的東西。──《摩根解經叢書》 因為這原是交付我的: 由於亞當和夏娃犯罪,這個世界受到撒但的支配,但這支配是暫時的。基督的再臨,使撒但的勢力被永遠擊敗,神公義的統治全然臨到。 ──《聖經精讀本》 【路四7】「你若在我面前下拜,這都要歸你。” 」 魔鬼建議祂用妥協的手腕,這樣也就將權柄給祂。他實際上是說,你放眼看看這世界,萬國都服在我的權柄之下。這權柄已經交付給我了。我控制著提庇留,我控制著羅馬帝國,我統治著一切國度,只要你向我敬拜,我就把這一切都給你。 只有一個詞,不論過去或現在,都可以用來描述魔鬼,那就是“說謊的”。耶穌完全明白,祂得國的方法乃是借著死亡,藉十字架的苦難,祂在約但河受洗就證明了這一點。撒但說,不要採取那個方法,這裡有一條快捷方式,有一個妙計。這不僅是對人類整體的攻擊,也是對一個社會,一個世界秩序,一個體系,一個世上已建立的秩序之攻擊,並且是對人類彼此之間一切關係的攻擊。──《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8】「耶穌說:“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他。” 」 “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注意這裡面有兩件事是魔鬼沒有提到的。他沒有提到神,沒有提到事奉。撒但在他的試探中從未說到神,只有二次說到,你“若”是神的兒子。他為了特定的目的,將神排除,聲稱他自己掌有一切權柄。撒但對神隻字未提,好像根本沒有神一樣,即使有神,祂在這個體系中也無實權。 另外,他也沒有說到事奉。他說,向我下拜,但卻未提到敬拜通常會產生的結果──事奉。 我們主的回答,啟示了完整的人類社會哲學。“經上記著說,當拜主你的神,單要事奉祂。”人只能承認一個寶座,只能向一個君王降服。人類惟一的敬拜和服從,就是敬拜祂,遵從祂。我們的主加上了撒但所省略的“事奉”。神是惟一值得敬拜的,神是惟一值得事奉的。因此當耶穌再度印證神的王權,以及重申人只能敬拜神,單單事奉神這個事實時,魔鬼這個針對人類相互關係,社會、國家、國際關係,對依照神旨意建立的體系之攻擊,就被丟進地獄中了。──《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9~12】我們的主已經說過兩次,“經上記著說。”現在撒但也採用同樣的方法,引用經上所說的話。請注意他這樣作,等於承認了神與耶穌的關係,以及神給祂的啟示。因此他要求祂利用神與祂的關係,自動運行神給祂的啟示。他實際上是說,表現一些大膽、冒險、堂皇、特殊的花樣吧!從殿頂跳下去,“因為經上記著說,‘主要為你吩咐祂的使者保護你。’” 請注意撒但這話是多麼狡猾、可怕!他狡詐地利用了聖經的話。但聖經上原記載說,“祂要吩咐祂的使者,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保護你。”撒但省略了“在你行的一切道路上”這個明確的短句,要求耶穌沖出神的安排,作這件特異的事,出賣祂屬靈的本質。因此最後這個攻擊,是針對人的靈性,和人與神的關係而發的。 我們可以從主的回答中,看到一個有關屬靈生活的正確而完全的哲學。“耶穌對他說,經上說,‘不可試探主你的神。’” 撒但要求祂作一些驚人之舉,來證明祂與神的關係,以及祂對神的啟示之信心。耶穌的回答指出,這樣作是在證明祂對神的信心不夠完全。確是如此,甚麼時候我們想要作一些事來證明神,就證明我們對神的信心不完全。“信心”絕對不會使用一些詭計,來證明我們所信的物件是否值得相信。那就是屬靈生活的哲學。 最後,祂屹立不動,勝過了撒但對於人類整體的,社會性的,屬靈性的攻擊。──《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3】「魔鬼用完了各樣的試探,就暫時離開耶穌。」 “用完”這個動詞的希臘文是 sunteleo,是非常奇妙的一個字。撒但已經施行了每一個試探。他用盡了每一個攻擊的手段,和每一個收買基督的方法。他的試探用完了,他已無計可施。地獄這時已經是精疲力竭了。 他怎麼辦?就暫時“離開祂”,希臘原文的意思──遠遠站在一邊。注意另一個醒目的詞──暫時。這裡的旁注說,“直到那時辰。”甚麼時辰?路加福音22章,敘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禱告,猶大和其它的人來到祂面前,耶穌說,“現在卻是你們的時候,黑暗掌權了。”如果我們細察從這次的試探,直到耶穌在客西馬尼園和釘十字架的時刻,這段時間的記錄,就會發現基督每一次提到那惡者世界中任何一分子時,都帶著極嚴厲的語調。──《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4】「耶穌滿有聖靈的能力,回到加利利;他的名聲就傳遍了四方。」 他用“回到”一詞,毫無疑問的指明祂在第一年中曾去過加利利,祂的童年也有幾年是在那兒度過的。馬太說祂“退到加利利去”。馬可說祂“來到加利利”。路加則說祂“回到加利利”。──《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4~16】耶穌在加利利的第一次事工請參照太四12-17。之前,耶穌已在猶大開始了他的初期事工(約2:13-四3)。耶穌在加利利的第一次事工包括:①在拿撒勒的事工(四14-30);②在迦百農的事工(四31-44);③呼召首批門徒(5:1-11);④醫治麻瘋病人和癱子(5:12-26);⑤呼召馬太(5:27-39);⑥有關安息日的爭論(6:1-11);⑦揀選十二門徒(6:12-16)。只有本書記載耶穌在拿撒勒的事工。
──《聖經精讀本》 【路四14~30】耶穌在拿撒勒的第一次事工。路加把焦點放在“滿有聖靈的能力”(14節)、“以賽亞的書”(17節)以及在“家鄉”受排斥(24節)。可以看出以下事實:①與耶穌誕生(1:35)、受洗(3:22)、受試探(1節)一樣,耶穌回到加利利首次作工,聖靈也與他同在。這證明在耶穌的一生,都受聖靈的幫助和帶領;②耶穌讀以賽亞書要見證自己是: i.領受聖靈的人; ii.末世先知,即福音的宣佈者;
iii.使受逼迫者得自由的彌賽亞;③耶穌在家鄉受排斥,可以看到福音向全世界傳播的模式(Pattem):向猶太人見證福音→受排擠→向外邦人見證福音→全世界福音化(路7:9;可6:6)。 ──《聖經精讀本》 【路四14、37;五15】這三個“名聲”在希臘原文中是三個不同的字。4:14的名聲應該翻譯成“傳聞”,因為這才是希臘原文pheme真正的意思。有關耶穌的傳聞傳遍了各地,漸漸地,傳聞變成了極大的喧噪,也就是37節裡“名聲”之原文echos的意思。最初的“傳聞”,已經變成了“大喧噪”,到處的人都在談論祂。 至於5:15的“名聲”,原文是Logos,意思是理智上的瞭解,人們開始瞭解祂。因此將它翻譯成“名聲”是不足達意的。如此我們看見很明顯的三個階段。首先,有關祂的傳聞四處遠播;沒多久,傳聞就變成了大喧噪,各地的人都被震動了;最後,傳聞變成了理智上的瞭解,變成了話語,變成了一個清楚的信息。──《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15】「他在各會堂裡教訓人,眾人都稱讚他。」 希臘文的新約聖經中,這個“祂”是強調語勢,襯托出祂和眾人的對比。──《摩根解經叢書》 會堂是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以後才有的,他們在那裡聚集敬拜神及教導兒女(太四23注;可一21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四16】耶穌出來傳道之後,曾兩次回到家鄉拿撒勒,一為此處所記,一見於《馬太》十三54-58及《馬可》六1~6。但也有人主張耶穌曾三次回到他長大的地方,都在四16~30。路加把耶穌三次返鄉扼要綜合記述,說明主在自己的家鄉被人拒絕。第一次為四16~22,也是《馬太》四13所說的時間。祂這次受到同鄉的敬重。第二次為四23~24,《馬太》與《馬可》都有記載(太十三54~58;可六1~6),眾人都希奇祂的作為。第三次是四25~30。這一次《馬太》和《馬可》都沒有提及。耶穌的生命受到威脅,但因為祂為世人受死的時候還沒有到,沒有誰能傷害祂(30節)。 拿撒勒:見一26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照他平常的規矩: “照以前的習慣”,表明耶穌從兒時就(2:42,49)努力過敬虔的生活。日後彼得、保羅等使徒也多次在會堂裡教導百姓。當時只要得到管會堂的許可,任何人都能在那裡講神的道。 ──《聖經精讀本》 【路四16~21】耶穌說:“今天這經應驗在你們耳中了。”祂已儘量清楚的說明,祂就是以色列的彌賽亞。彌賽亞使命的革命性含意。祂來是要處理一直折騰人類的巨大問題: 貧窮。傳福音給貧窮的人。 憂愁。醫好傷心的人(譯者按,路加福音沒有記錄這句,但以賽亞書有)。 捆綁。報告被擄的得釋放。 痛苦。瞎眼的得看見。 壓迫。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 總括來說,祂來是要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為這世界歎息、勞苦的人們而設立的新時代的開始。祂獻上自己,消解所有折磨我們的疾病。事實如此,不論這些是身體上還是靈性上的疾病,基督都一一消解。 祂讀到“……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便停下來。這個很重要,祂沒有繼續讀以賽亞書的下文“……和我們神報仇的日子”。祂第一次降臨的目的,是要傳講神悅納人的禧年。現在這個恩典時期是悅納的時候,是拯救的日子。當祂再次降臨世界時,就會宣告我們神報仇的日子。注意悅納的時候是說年,而報仇的時候卻說日。──《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路四17~19】耶穌讀的經文是賽61:1,2,預表他的雙重事奉——先知和彌賽亞的事奉。前者表示耶穌“給貧窮的人傳福音”;後者表示耶穌是“受膏者”,即彌賽亞(但9:24)。他要使因罪靈性“瞎眼的”、“被擄的”、“受壓制的”人們從罪中得自由(6:20,21,7:18-23)。神悅納人的禧年: 在猶太社會,有奴隸被釋放、債務被豁免的年份(利25:8-55)。在這裡指人從罪中被釋放的時光,從耶穌的第一次降臨到他再臨的時期(2節)。所以現今“正是悅納的時候”、“拯救的日子”(林後6:2),我們應努力把這樣的信息傳給兄弟、鄰舍,使他們得享神的救恩。 ──《聖經精讀本》 【路四20】古時聖經寫在一卷卷的羊皮上,由執事保管。讀完之後,要把它卷回。──《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四21~27】這是耶穌在加利利一篇講道的摘要。祂責備連自己本鄉的人都不相信祂,要祂用別處施行的神蹟來證明(23節)。耶穌不只指出拒絕福音要受的刑罰,也藉以利亞和以利沙的故事,暗示神要拋棄背逆的以色列民,外邦人反要得到福音,並且蒙福(26~27節)。──《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四22】「眾人都稱讚他,並希奇他口中所出的恩言。又說:“這不是約瑟的兒子嗎?” 」 “這不是約瑟的兒子麼?”這話乃是用來作為他們不信的藉口。他們不打算聽從祂的宣告。他們雖然感覺到祂話語的奇妙,並且為之感動,但是他們必須找出一個法子逃避,因此他們就採用一個卑鄙的方法,來貶抑祂的宣告,他們用一個低的水準來衡量祂。他們以為已經對祂知道得一清二楚,事實上他們甚麼也不知道。不,祂並不是約瑟的兒子。──《摩根解經叢書》 耶穌養父約瑟的名字,在耶穌傳道時期和復活後的記載中都未再見過;一般認為他早已謝世。此處說耶穌是“約瑟的兒子”只是家鄉人對耶穌的一中稱呼(參約一45),並不意味約瑟仍舊活著。──《啟導本聖經註釋》 稱讚他: 希臘語有“敬畏”之意,因著木匠的兒子耶穌(太13:55)所說的恩言,並不是因為他們接受耶穌見證自己是彌賽亞(18-20節)。因為沒過多久他們就想害死他(29節;可6:1-6)。 ──《聖經精讀本》 【路四23】醫生,你醫治自己吧: 若耶穌要證明自己是彌賽亞,就應該在拿撒勒行出在迦百農及其他地方行過的事。猶太人要求耶穌行神跡請參照太12:38-42。 ──《聖經精讀本》 【路四23~30】耶穌在家鄉受排斥的場面。太13:53-58;可6:1-6也記載類似事件,兩個事件不相同。耶穌最初願意在家鄉事奉,因受排斥只好去迦百農工作(31-37節)。這是福音從猶太人傳到外邦人的重要事件。 ──《聖經精讀本》 【路四24】人都是傲慢的,認為自己應該比別人優越。只要別人比自己強,就要費盡心思找出那人與自己相等或不如的地方,以此安慰自己。在此他們強調耶穌和自己相同的一面,要表達的信息就是“你算什麼?”。他們無視道成肉身的真正意義及其中蘊含的耶穌的愛。他們這種行為導致自己被傲慢絆倒的結局<耶43:2,謙卑和驕傲>。
──《聖經精讀本》 【路四24~27】主指出人事上一個根深蒂固的定律:偉大的人在自己家鄉總不受賞識。然後,祂引述舊約裡兩件明顯直接的事例,就是神的先知因為得不到以色列人的賞識而被差往外邦。以色列中遍地有大饑荒時,雖然有許多猶太寡婦,但以利亞並沒有奉差往他們任何一個人那裡去;卻被差往西頓的一個外邦寡婦那裡。雖然以利沙事奉期間,以色列中有許多長大痲瘋的,但他沒有奉差往他們中間任何一人那裡去,反而被差往敘利亞軍的元帥、外邦人乃縵那裡。試想想耶穌的話對猶太人會產生甚麼衝擊。他們視婦女、外邦人和痲瘋病人為社會中最低下的人,但主在這裡竟把這三類人放在不信的猶太人之上!祂這番話的言外之意,就是舊約的歷史會重演。儘管祂行神跡,祂也不但會被拿撒勒城拒絕,更會被以色列國拒諸門外。正如以利亞和以利沙所做的,祂會轉向外邦人。──《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路四25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無誤麼?】 答:耶穌說:「我對你們說實話,當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遍地有大饑荒……」(路四25),雅各書也是這樣的說「……他懇切禱告,求不要下雨,雨就三年零六個月不下在地上。」(雅五17)可是照列王記上所記:「過許久,到了第三那年……」(王上十八1),這與主所說的時間相差了六個月,想不可能是古時聖經抄寫者錯誤,我們可先從王上十七章一節看以利亞說:「……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可知天已閉塞了,他就遷徙到約旦河東邊的基立溪旁藏身住下,靠烏鴉叼餅給他充饑,喝那溪裡的水解渴,過了些日子溪水幹了,因雨沒有下在地上,以後他又往西頓的撒勒法,住在那裡的一個寡婦家裡,受到她的供養(王上十七3-9),這一段的饑荒時間想必是六個月。至於王上十八1節所論的那三年,大概是未從饑荒之年的開始算起,乃是從以利亞到了撒勒法的寡婦家裡時候算起的,或者可能這三年數位,是包括在饑荒以前之六個月的荒旱時間。這樣看來,列王記上所記與耶穌雅各所說的,沒有矛盾,前後無誤矣。——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路四25;雅五17耶穌說: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又六個月,雅各書也說三年又六個月,但列王紀上十八章一節只說三年。到底是三年還是三年半?】 有些人往往在聖經中找到這一類的經文來攻擊聖經,認為聖經本身有錯誤。可是,這些攻擊聖經的人本身已犯了斷章取義的錯誤,或是未曾仔細研究聖經的上下文。 既然,主那穌明言以利亞的時候,天閉塞了三年零六個月,那麼三年零六個月是沒有疑問的了。除非有人認為新約的抄經者抄錯了,但這種可能性甚小。 請注意列王紀上十八章並沒有像主那穌或雅各那樣明說“三年零六個月”不下雨,請先看第十七章1節說,以利亞說:“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於是天閉塞了,以利亞也遷徙到基立溪旁居住。第7節說,溪水就幹了,因為雨沒有下在地上。 之後,以利亞曾住在一個寡婦家中,得她供養,也藉著禱告使寡婦的兒子“還魂”。然後,我們看十八章怎麼說呢?“過了許久
,到第三年”。證明是以利亞叫那寡婦之子還魂後的第三年,並非不下雨後的第三年。所以列王紀上所述與主那穌和雅各所說的並無沖突,聖經本身並無錯誤。 還有,正如本書最初所說明的解經原則,有“口頭豫言及口頭傳說的事”是沒有記載在聖經裏的,我相信,以利亞代的三年半不下雨,既然沒有明載在列王紀中,一定也是“口頭傳說的事”之一,是以色列人家知戶曉的故事。所以那穌說出來之時,並沒有人反對。――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路四25~30】耶穌的話語(25-27節)足以引起猶太人的憤怒。因為他們一直認為,只有他們才是蒙神大愛的選民,不料耶穌宣稱神對外邦人的愛。於是他們判定耶穌為賣國賊,帶他到山崖。從山崖推下去,是猶太人處決叛賊的刑法(代下25:12)。但耶穌受死的日子還未到,所以他脫離這危機,去了迦百農(31節)。從此他開始正式傳福音,並開始呼召門徒。 ──《聖經精讀本》 【路四28】「會堂裡的人聽見這話,都怒氣滿胸,」 拿撒勒的人完全理解祂說話的含意。僅就恩典臨到外邦人的暗示,已令他們憤怒如雷。賴爾主教評論: 人類深痛惡絕基督所宣告有關神主權的教訓。神沒有任何義務要在他們中間行神跡。──《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路四29~30】眾人攆他出城……帶他到山崖,企圖把他推下去。毫無疑問這是由撒但唆使的,他再三嘗試要消滅這王位的繼承人。耶穌神奇地從群眾當中直行過去,離開了那裡。祂的仇敵完全無力去制止祂。照我們所知,祂再沒有踏足拿撒勒了。──《活石新約聖經注釋》 【路四31】迦百農在加利利海北岸,是個大鎮,居民業漁。耶穌早期傳道以迦百農為基地,所以迦百農有主耶穌“自己的城”之稱(太九1)。參《馬太》四13注。 安息日,耶穌在迦百農傳道,做了三件事:在會堂裡趕出汙鬼(33~37節),醫好彼得的岳母(38節),為眾人治病。祂用話語也用行動來傳達祂的教訓,傳講神國的福音。祂的話語與行動都帶著權柄(32,36節;二十四19)。──《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四31~32】路加說祂下到迦百農,就是加利利的一座城。馬太說,我們的主“離開拿撒勒,往迦百農去,就住在那裡”。馬太后來又在太9章提及迦百農時,稱它為祂“自己的城”。那時我們的主剛開始祂的公開傳道事工,祂以迦百農作為祂活動的基地。祂不斷回到迦百農,又多次從迦百農出發,開始祂的旅途。這裡面自然有一些含義。 1.以賽亞曾指出,加利利將為猶大所輕視。“外邦人的加利利”,當然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說外邦人往在加利利,而是說加利利受到外邦人國家的影響。因此,猶大輕看加利利。我們的主下到加利利,以那兒作為祂公開事工的基地,至少有兩年之久。 2.這些都發生在希律將約翰下到監裡的時候。我們的主就在那個時候,開始祂明確、特定的公開事工。祂進入希律統治的領域中,在那兒建立祂工作的據點。──《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1~44】耶穌在迦百農的事工。迦百農是重要的城邑,是耶穌三次加利利事工的中心地(太四13)。耶穌在迦百農的第一件神跡是趕汙鬼,治好西門的岳母和許多病人。可以察看以下幾點:①耶穌第一次公開事奉,面對被鬼附者(33-35節),宣告“神國的福音”(43節),是攻擊撒但勢力的前兆;②連汙鬼也屈服耶穌,證明耶穌是“神的兒子”(41節),表明耶穌最終會征服撒但的勢力(啟20:7-10);③耶穌醫治西門的岳母與許多病人(38-40節),成就了以賽亞的預言“他代替我們的軟弱,擔當我們的疾病”(太8:17)(賽53:4);④耶穌醫治各種疾病,不僅彰顯他神性的權能,也表現出他對世人的憐憫和愛;⑤以上內容預表,耶穌將藉著十字架上受死、復活,征服罪的勢力,釋放在各種罪和疾病中痛苦呻吟的人類(啟21:4,8)。符類福音都記載了耶穌在迦百農的事工(太8:14-17;可1:21-39)。 ──《聖經精讀本》 【路四33】被汙鬼的精氣附著: <太8:16-18,附鬼與驅逐>。 ──《聖經精讀本》 【路四34】「“唉!拿撒勒的耶穌,我們與你有什麼相干?你來滅我們嗎?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
」 這個“唉”是一個希臘文動詞的一部分,表明心中的害怕,這是恐懼的呼喊。汙鬼發現了會堂中的這人是誰後,首先發出了懼怕的喊聲“唉!”路加很謹慎地指出,那是一個汙鬼。有一些鬼並一定特別被指明是汙鬼,但這個人確是被污穢和兇暴所轄制。然後汙鬼提出了抗議,“拿撒勒的耶穌,我們與你有甚麼相干?” “我知道你是誰,乃是神的聖者。”這種承認表明汙鬼已被擊敗了。一個聖潔的人,就是一個能勝過魔鬼攻擊的人。我們聽見汙鬼害怕、抗議的聲音,以及他對基督的承認。──《摩根解經叢書》 基督來,最終的目的是要摧毀撒但的王權。汙鬼認識神子,也明白祂的使命(參十18~20)。──《啟導本聖經註釋》 與你有什麼相干: 相應的希臘語t�a ���in ka�b so�a
?可譯為“要我們作什麼?”或“為什麼妨礙我們?”。表明耶穌和他的福音在粉碎撒但勢力的聖戰中,具有宣戰作用<書 緒論,聖戰>。
──《聖經精讀本》 【路四35】「耶穌責備他說:“不要做聲,從這人身上出來吧!”鬼把那人摔倒在眾人中間,就出來了,卻也沒有害他。」 “耶穌責備他。”記住“責備”這個詞。祂說,“不要作聲,從這人身上出來吧!”翻譯成“不要作聲”的那個希臘文,原意是住嘴。基督一向拒絕接受汙鬼的見證。他們認識祂,但祂拒絕他們的見證。保羅也持同樣的態度。有一次,一個被巫鬼所附的使女,宣稱保羅真是神的僕人,保羅也叫她安靜。基督不需要從地下世界而來的見證。祂令汙鬼住嘴,從那人身上出來。奇妙的是汙鬼立刻就聽命了。──《摩根解經叢書》 責備他說: 與41節“斥責他們,不許他們說話”相同,是耶穌經常使用的禁令(太8:4;可1:34)。
──《聖經精讀本》 【路四36】「眾人都驚訝,彼此對問說:“這是什麼道理呢?因為他用權柄能力吩咐汙鬼,汙鬼就出來。” 」 “眾人都驚訝。”這是另一個詞。他們聽祂的教訓時感到希奇,現在他們感到驚訝。換句話說,他們現在變得目瞪口呆。他們起先感覺祂那帶權柄的教訓,具有道德的影響力,現在他們又看見祂所行的事,祂的權柄不單單限於道德的解說。祂有權柄使人類脫離汙鬼的束縛,那真是帶有能力的權柄。他們起先希奇祂所教訓的,現在他們看見那同樣的聲音也能命令邪靈,邪靈也聽從祂,他們不禁看得目瞪口呆。──《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7】「於是耶穌的名聲傳遍了周圍地方。」 這裡的“名聲”,它的希臘文是echos,是一個大喧噪。它的意思是,從會堂發生了這件事之後,有關祂的報告就傳遍各地。每一個人都在談論祂,祂成了大家的中心話題。──《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38】「耶穌出了會堂,進了西門的家。西門的岳母害熱病甚重,有人為她求耶穌。」 她“害熱病甚重”。這是當時的一個醫學名詞。那時他們將發燒分成兩個等級:輕微發燒和嚴重發燒。他們可能稱瘧疾為輕微發燒,稱斑疹傷寒為嚴重發燒。這個婦人的病非常嚴重危急。“有人為她求耶穌。”這不是說,他們試著說服祂採取行動。此處的希臘文時態用的是簡單過去式,表示他們只提出一次要求。──《摩根解經叢書》 耶穌斥責熱病,說明疾病的根源來自罪,因此也是撒但的作為(五20;十三11,16)。──《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四38~39】耶穌醫治了彼得患熱病的岳母。可以看到一位不知名的人為彼得的岳母祈求,耶穌就醫治了她。這提醒我們代禱的重要性(可1:29-31)<太9:2,代禱的果效和局限性>。 ──《聖經精讀本》 【路四39】「耶穌站在她旁邊,斥責那熱病,熱就退了。她立刻起來服事他們。」 又用了一個嚴謹的醫學名詞,祂“站在她旁邊。”祂像其它醫生一樣,站在她旁邊,但是祂作了一件其它醫生所無法作的事──“斥責那熱病。”前面祂趕汙鬼時用的也是同一個詞,祂責備汙鬼。 耶穌的醫治總是完全的。祂醫好了一個人時,那人從不需要別人扶他走出會堂,或步下走廊。這個婦人也得了完全的醫治,“她立刻起來服事他們。”這是多美麗而有趣的證明。通常我們發燒退了之後,是沒有辦法這樣作的。──《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40】“日落”也是安息日結束的時候。耶穌趁日已落,黑夜尚未來到的當口,在眾人中工作。祂用話語也用“按手”為人治病。──《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四40~44】耶穌白天致力於傳福音、醫治患病的人;而天未亮的時候,就獨自禱告(可1:35)。這種表率是當今蒙召傳福音的所有信徒當效法的榜樣。因為見證福音是得人靈魂的工作,與任何世俗的工作不同。若沒有神所賜的屬靈能力,人就無法擔當,也無法成功。我們也要象耶穌那樣,一天中定時向神禱告(帖前5:17)。這樣:①靈裡才能健壯;②能除去汙鬼的捆綁,神的權能與人同在(可9:29)。為傳福音,耶穌不是停留在一個地方,而是不顧人們再三挽留,巡迴許多地方,請參照可1:35-39。 ──《聖經精讀本》 【路四41】「又有鬼從好些人身上出來,喊著說:“你是神的兒子!”耶穌斥責他們,不許他們說話,因為他們知道他是基督。」 在這裡第三度看見“斥責”一詞。即使魔鬼說的話是對的,祂也不要這種從地下世界來的讚譽。祂有權柄管轄他們,但不要他們的稱讚。──《摩根解經叢書》 耶穌不許汙龜說話,可能因為汙鬼說的話不聖潔,更可能是祂不希望在這個時候用這種方式來顯露祂彌賽亞的身分。因為當時大家對彌賽亞有許多不正確的觀念,以為祂來是要在政治上解救百姓脫離異族的統治。參《馬可》一44注。──《啟導本聖經註釋》 【路四42~44】路加給我們第一個有關安息日的畫面。請注意這裡面的連貫性。先是會堂,屬於宗教場合;然後是一個人的家,是家人團聚之處;其次是街上,那裡有群眾的需要;最後是曠野,安靜與神交通的地方。我們看見了祂在道德上的權柄,和祂實際運用的權柄,後者就是祂的大能。祂有能力勝過疾病,勝過魔鬼,使人脫離假教訓的束縛,脫離魔鬼的捆綁。──《摩根解經叢書》 【路四43】耶穌來到世間的任務就是傳神國的福音,祂沒有選擇的餘地(可一38)。──《啟導本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