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后书导论拾穗 【何谓彼得后书?作者是谁?(彼后一1)】 答:①彼得后书,乃彼得达与前书所致教会信徒的第二封书信(彼后一1,三1;彼前一1),被称为普通书信之第三卷(雅,彼前,彼后—犹),其内容要义,系论到信徒各等德行的进步,见证基督降临的真确,预言假师傅的出现,背道者的殷鉴,不义之人败坏的景况,主来日子的预备,世界末日的结局,应许的盼望,以及对于信徒追求圣洁,长久忍耐,防备恶人谬解圣经,要字啊恩典和知识上的长进等,作最后的劝勉,荣耀主名。本事主要信息,是在注重信徒属灵的生活,防备异端,坚守真道信仰,殷勤忍耐,盼望主的再来。书中文句华丽坚实,训勉忠诚恳切,为信徒之灵命进深,灵德培养必读之书。 ②本书为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得于罗马所写,约在主后六七年,即为他在殉道前不久的著作,其物件为小亚西亚的众教会(彼后一1,三1,一14,15;彼前一1;参四二四题),保罗亦曾对这些教会写了信。(彼后三15,16),按圣经学者的见解,本书信被列入新约经典中的时间较迟,约在主后三九七年的加太基大公会议后Council of Carthage,因此认为是第二世纪末弃的一种冒名著作,并且本书之措辞笔法,与前书颇不相同,而本书二章与犹大书又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可能是出于另一作者的手笔,分别假借彼得与犹大之名写的,或是直接抄袭犹大书的,等等一件分歧,不一而足。但从本书内在的证据而论,著作开始就直接承认自称为彼得,为耶稣基督的使徒(彼后一1),且说明这是现在他写的第二封信(彼后三1),是他接近老迈之年快要离开世界的时候(彼后一13,14),同时表示他曾在圣山上,亲眼见过主的荣耀变形(彼后一16-18;太十七1-5),又与保罗非常熟识,系为同辈的同工(彼后三15,16),并对于读书者的灵性程度,非常明了,关系印象颇为深刻(彼后一4,12,13,三14,17)。由于这些关系证明,本书实为彼得手笔,列入圣经直到今日,再无疑义。 ③本书著作的原因,使徒彼得在灵感中,预知自己行将为主殉道(彼后一14,参15;提后四6;约廿一18,19),且知道教会将来必有假师傅的出现,引诱信徒离弃真道,败坏他们的信心(彼后二1-3;参提前四1;提后三1-9),尤其是关于基督再来的应许,以及将来的审判道理,将会受到异端的讥诮和扰乱(彼后三3-7),故此彼得写信警告信徒,坚守真理,谨防异端的危害,因而极为苦劝他们,在灵性德行上追求长进,好在自己离世以后,信徒对于这些教训,可以时常纪念(彼后一5-8,15)。 ④本书论题和常用字,与前书有不少相同之处,如宝贵的(彼后一1,4;前书一7,三4),美德(彼后一3;前书一12),私欲(彼后三3;前书一15,二11),末世(彼后三3,10;前书一5,20),先知的预言(彼后一19,三2;前书一10-12),自由(二19;前书二16),没有玷污(彼后三14;前书一19)等等,但作前后书的目的截然不同,前书是为鼓励和支持在试炼和逼迫中的信徒,后书为警告信徒排斥假师傅的秘诀,及其败坏人的道理。因此之故,前书提到为主受苦,后书则未尝提到一次;前书提到仇敌的危害,后书却提到黑暗及需要真理的光照(彼后一19);前书多论受苦,偏重安慰之言,后书则多论错误,激励灵性成长的重要。两书教训虽然目的各有不同,安其前后互为补益,十分完美。 ⑤本书与犹大书,有许多经文字句意思相似,尤以二章为然。例如有假师傅私自引进陷害人的异端(彼后二1;犹4),连买他们的主也不承认(彼后二1;犹4),他们的刑罚自古以来……(彼后二3;犹4,7),天使犯了罪(彼后二4;犹6),又判定所多玛,峨摩拉,将二城倾覆(彼后二6;犹7),放纵污秽的情欲,轻慢主治之人的(彼后二10;犹4,8,16),就是天使……还不用毁谤的话(彼后二11;犹9),没有灵性的畜类(彼后二12;犹10),一同坐席(彼后二17;犹12),有墨黑的幽暗为他们存留(彼后二17;犹13),他们说虚妄矜夸的大话(彼后二18;犹16),永不失脚(彼后一10;犹24),我却要将这些事常常提醒你们(彼后一12;犹5),叫你们纪念……使徒所传给你们的(彼后三2;犹17),末世必有好讥诮的人(彼后三3;犹18),仰望神的日子来到(彼后三12;犹21),愿荣耀归给祂,从今直到永远(彼后三18;犹25)。由于两书以上不少语意相同的原因,所以有人怀疑本事是抄袭引用犹大书而来,但我们知道本书所说的是预言,其所论的道理时间是用将来式(彼后二1,13,14)。而犹大书所讲的,所表明彼得的预言,今已出现,其语气是为现在式(犹4,12,16,17),显见本书是在犹大书之前写的。彼得是一位老使徒,断不会抄袭他人的作品,且证明犹大是引用了本书的内容(犹17,18;彼后三3),足以承认本书确为彼得的著作。同时我们晓得使徒们,常是一同行路传道的,无论自己或别的圣徒,向教会传同样的道理和教训时,他们使用圣经比喻、词句、惯用语及字汇等,常会彼此沟通,故对两书相同之处,并不足为奇。认为究竟谁抄袭谁的问题,则更可不必再加怀疑和猜测了。——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主题特色】本书的一个目的是要激发信徒 (1:13; 3:1), 使他们在真道上坚定不移(1:10, 12; 3:14-15, 17),并在恩典和知识上长进(1:8; 3:18)。与此同时,使徒警告信徒提防有人强解圣经 、 混淆真理(1:20; 3:16-17),并预告假师傅会引进异端,说「捏造的言语」、「虚妄矜夸的大话」,胡乱「应许人得以自由」 (2:1, 3, 18-19) , 甚至不承认主,否认耶稣的再来(2:1; 3:3-4)。除了言语方面的谬误外,这些假师傅更行为恶劣,充满邪淫、贪心,并妄自毁谤居尊位者(2:2-20)。 全书强调真知识的重要性,论到「知道」、「知识」共十六次之多。由这些迹象看来,书中所笔伐的异端很可能是雏型诺斯底主义(见歌罗西书简介「主题特色」及「教牧书信总论」当中带纵欲倾向的类型。──《串珠圣经注释》 【彼得后书独特的启示】几处重要而独特的经文在彼得后书出现。首处重要的经文说出,圣经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神的话来(一20~21)。第三章提到在主的日子,天地都要废去的情景(三10~13)。同一章经文也提到保罗所写的,当中有些已经被传阅,也得到认同为圣经(三15~16)。── 弗莱明《彼得后书及犹大书》 【彼得后书是否出于彼得手笔?】 非保守派的新约批评家通常视彼得后书为虚构之作,是后人本着虔诚好意而杜撰的作品。然而,环观新约各卷,再没有其他书卷有更多内证,证明彼得后书作者的身份并他个人的经历了。请留意彼得后书以下记载:(1)作者记述其名字为西门(svmeon)与雅各于耶路撒冷会议所指的西门名字相同(徒十五14)(2)作者指自己是「作耶稣基督……使徒」(一1),使徒此称谓通常用以指耶稣的十二个门徒。(3)作者追述耶稣于山上变像的情景(一16-18),指出自己是目击者(epoptai),在圣山上听闻那威严的宣告:「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4)作者坦然引述耶稣在约翰福音二十一18向他说:「正如我们主耶稣基督所指示我的。」(一14) 指明彼得乃彼得后书作者的内证尚有:(1)指这封信已是写给弟兄们的「第二封信」(三1):可见他曾发过第一封信,即彼得前书。(2)作者与保罗相熟,喜悦地指保罗得圣灵默示,写成新约圣经多卷(三15-16,「我们所亲爱的弟兄保罗。也曾写信提及「主长久忍耐」,使更多人能「得救」;若主很快便再来,得救的人便没有那么多了。[参被后三 15;比较罗二4,九22]),彼得视保罗的作品为有神权柄的话语的其中一部分,纵使保罗的信有些是「难明白的」(dysnoeta)。(16节)这样看来,彼得后书的写成绝不晚于保罗作品被大部份教会接纳为正典之后。事实刚刚相反,彼得后书诚恳地推荐保罗的著作,似乎是在保罗往罗马后多年,彼得亦往罗马,罗马信徒希望彼得评价保罗的作品,彼得于是极力推荐。 上述各项内证清楚指出彼得就是作者。写彼得后书的人若非彼得自己,却作出如此清楚的指认,断言作者乃彼得,可算是胆大妄为,存心哄骗。彼得后书的作者若非彼得,教会应该拒绝接受这卷书,将它从新约圣经中除掉,更不可引彼得后书以传道。作者既然是这样不诚实,他写出来的东西也就绝非神圣真理,并非出于神的启示。 至于彼得后书第二章与犹大书相似,很多学者已作出评论。犹大书6节与彼后二4同提及堕落的天使;犹大书9节与被后二1同指天使不愿责备撒但。犹大书17-18提及在末世有好讥诮的人,不敬神,及随从自己的私欲;彼后三3-4也提及在末世好讥诮的人诋毁主的再来,骗人说,主不再来了。(关于此事件,犹大书与彼得后书的用语不同。)两段经文讲及的事件相同,但详加研究后,当发觉两者之中,并不是其中一卷抄袭另一卷,亦非一卷影响了另一卷。事实上,犹大书和彼得后书都是公元六十五至六十七年左右写成,当时教会面临假教师的渗透破坏,令信徒软弱跌倒。 很多圣经批评家比较彼前与彼后的差异,指出两者的语气及时态不同,似乎上述歧异足证出自不同手笔。但这种论据基础非常薄弱,因为同一作者若探讨不同问题,就极可能使用迥异的字句,语气也大有不同。写成世界名著的伟大作者,他们环绕不同主题而写作时,也会表现出迥异的文章风格。譬如说,弥尔顿(Miltion)的散文风格与诗风迥异(L’Allegro与I1 Penseroso),而弥尔顿的散文及诗又与他的史诗风格(如「失乐园」)大有分别。因此,风格迥异,用字不同,也不足以证明作者互异。任何人都知道弥尔顿既写散文,又写诗及史诗,但用新约批评家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弥尔顿的作品,岂非得出错误结果! 至于彼得前书与后书,主题各有不同。前书安慰并鼓励信徒长久忍耐迫害,后书严严警告信徒提防假教师欺哄。考虑前书与后书主题互异,用字及语气不同,当然不足为怪了。事实上,只有存心欺骗,托名杜撰之作才会强求使用相同字句,以求瞒过受信人。 至于惯用语文章风格方面,前书流畅自然,但后书则生硬难读。批评家梅亚(J.B.Mayor),认为前、后书作者不同,但让我们看看他有何评论:「很多人努力尝试指出彼前与枝后的分歧,但他们的分歧不大……风格相异少于用字的相异,用字的相异又少于所讨论事件的相异。」(The Epistle
of St.Jude and the Second Epistle of St.Peter,1907重印,「Grand Rapods:Baker,1965」,P.civ) 彼前与彼后文风相异,原因可能在于西拉;彼前五12提及西拉是彼得写前书时的文书;「我略略的写了这信,托我看为忠心的弟兄西拉转交你们,劝勉你们,又证明这恩是神的真思。」这个西拉极可能是在腓立比为保罗工作的西拉,他协助彼得写前书,所以前书流畅易读。但彼得后书可能是彼得于罗马狱中写成;彼得鉴于信徒受假教师蒙蔽,急忙写信警告信徒,因此彼得后书较生硬难读。 虽然我们先入为主地认为彼得前书与后书有显著分别,但仍不能抹煞两书相似的地方。前、后书均强调:(1)以基督为中心主旨,肯定他将再来;(2)挪亚方舟与洪水的意义(彼前三20,强调神的恩慈;彼后二5,三6,强调神的审判);(3)指出旧约预言的重要性,彼得缅怀主升天后五句节他自己讲过的说话(徒二14-36);(4)前后两书均强调信徒应在基督里长进(彼前二2、3;彼后一5-8,三18)。尽管彼前与彼后相异之处颇多及显著,但上述共通的主题却足以指明彼得乃前后两书的作者。
我们归纳出反对彼得作者身份的论据都是薄弱的,这些论据也不能将彼得后书从新约圣经中删掉。批评家之所以反对彼得的作者身份及后书的权威,完全因为他们承袭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发展出纯人文的宗教哲学,是既主观又偏差的方法,福音派学者切勿跟随。(欲详细了解这问题,请参考《威克里夫圣经注释》彼得后书导论。笔者也从该文章获益良多。)──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彼得后书是否彼得的作品?】
彼得后书,有“被遗忘的书信”之称,因为它正式被承认为新约经典相当迟缓,而且重视本书而加以研究或讲述者,实比其它书信为少。因此对于此书是否为彼得所作,一向有正反两种见解:
一、认为彼得后书并非彼得所作的理由如下:
①彼得后书被列为经典,而成为新约圣经的一部分,约在纪元后397年的迦太基(CATHAGE)大公会议之后,因此可能是第二世纪的作品,并非彼得所著。
②彼得后书与犹大书有许多相同之处,犹大书与彼得后书二章几乎可以说是一章书的两种不同写法。因此,这两书都可能出于另一作者手笔,分别假借彼得与犹大之名、写给不同的读者。
③彼得后书的希腊文比彼得前书的希腊文更“希腊化”,而且更艰深。这就表示作者不能是前书所说的西拉(见前书难题研究),可能是第二世纪更精通希腊文的人士所作。
④彼得后书提及有人讥笑主再临的事(三章3-4节),而且在二章8节似乎是引用诗篇九十篇4节的话说:“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这种讥笑及观感会发生在第一世纪时代的教会中,因为在第一世纪的信徒心中,都希望而且相信主耶稣再来是在他们那时代实现的。彼得后书提及有这种讥笑,显然是作于第二世纪之时,因为使徒们都离开世界了,主耶稣还未再来。
⑤彼得后书三章16节有“保罗的一切书信”一语,表示彼得后书在著作时,保罗的“一切”书信,已经很普遍地流行在作者的时代中,很清楚地表示,这是第二世纪的事;如果是在彼得离世前(纪元后67年),保罗所写的一切书信是不可能已经普遍地流传在各教会中的。因此,本书不是彼得的手笔,乃是第二世纪时代的人物所写。
还有,彼得是一位大使徒,在他的时代里,他怎能要他的读者重视保罗的书信与一切经典的地位同等呢?这在人情与道理上,似乎不合彼得发言的立场。
⑥古时教父很少引用彼得后书,而怀疑本书并非彼得所作,则大有其人。该撒利亚区的主教优西比乌(EUSIBIUS)对本书疑信参半,他并且相信犹大书是亚力山大的革利免所著。
耶柔米(JEROME)把新约译为拉丁文时,虽然把本书列在他的译经范围之内,但他相信本书非彼得所著,他认为该书是由另一人执笔,并非彼得亲手所写。
改革时代的客尔文辩证论中也怀疑本书可能是彼得的门徒所著。
马丁路德亦怀疑本书不是彼得所著,是彼得以后的作品,他也反对本书三章9节关于得救的教义。
⑦还有人怀疑本书内容是引用犹太历史家的约瑟夫及犹太哲学家腓罗(PHILO)的作品,因其中有许多句子与口气与该二人作品相同。该二人均为第一世纪人物,保罗和彼得均可能与他们见过面,或最少曾闻其名,或听过他们演讲,或看过他们写作所用的词句。但彼得后书则似乎是第二世纪时作品,上述该二名人的作品已流传于罗马帝国,约瑟夫本于纪元后约95年,腓罗则卒于纪元后50年,因此本书可以自由采用该二人作品内容的片段云。
二、相信彼得后是彼得所著的理由及反证如下;
①彼得后书虽然较迟被古代圣徒承认为新约的经卷,但最后在加太基大公会议中,已被神指示众人将它搜集在新约经典中,证明它是启示之作。因为新约圣经的编辑及形成,是由神的灵感动古代众圣徒去商讨及决定的。
当时也有其它作品,比方:彼得福音、彼得行传、彼得讲道集及 得启示录等,这些假借彼得之名去写作的第一世纪作品,虽然已流传在各教会中,但不被视为新约圣经正典,因为不是启示之作。彼得所写的这本后书的灵性与真理价值,被承认为圣经,当然不是偶然的。 ②彼得后书二章与犹大书有许多相同之处,并不足为奇,正如先知彼此之间也有同样的信息。比方依巴底亚书l-4节与耶利米书四九章15-16节完全相同(参阅小先知精华俄巴底亚书研究),彼得前书也与罗马书及以弗所书有许多相同的句子。彼得是主的使徒,犹大是主的兄弟,彼得比犹大较早离世,所以犹大写书信时采取彼得后书的内容是极可能的,彼得绝不会抄袭犹大的作品,犹大自己也暗示他的作品较迟,因他劝勉信徒要记念基督之使徒从前所说的话(三节)。 退一步言,可能两人同受灵感,对不同的对象发挥同样的启示,正如俄巴底亚与耶利米发挥同样预言一般。
如果说彼得后书与犹大书都是第三者手笔、假借彼得与犹大的名义写给不同的读者,未免过分,因为这种说法,等于否认此二书为该二人的作品,其实亦无旁证可以证明这种说法。
③彼得后书正如前书一样,是有人代笔的。前书可能由西拉代笔(见前书研究),至于彼得写后书时,可能由另外一位精通希腊文的同工代笔,所以笔法及文字与前书不同、并不足为奇。
④彼得后书本身有许多内证,证明本书是出自彼得。比方一章13-14节说:“趁我还在这帐棚的时候,提醒你们,激发你们;因为知道我脱离这帐棚的时候到了,正如我们主耶稣基督所指示我的”。这些话告诉我们彼得已年纪老迈,快将离世。至于“主耶稣所指示他的”一语是指约翰福音廿一章16-19节的话而言,主耶稣预言彼得将要怎样死荣耀神。
这样的经文绝对不能出诸第二世纪作者的手笔。
⑤又比方一章17,18节所说,彼得在山上看见我主显出为神的荣耀及听见天父说话的情形,是清楚地表示本书是彼得亲笔所著。
⑥在第三章1节说:我现在写给你们的是第二封信,这就表示他曾写“前书”,现在所写的是“后书”。
有些批评家以彼得后书早于彼得前书,因此彼后三章1节的话是指一封失去的彼得书信。
三、可是这些批评家彼此之间的意见时常分歧与矛盾,一方面说彼得后书是第二世纪的作品,另一方面又说彼得后书早于彼得前书,但彼得前书是作于纪元后67年以前。
因此,以为彼得后书是作于前书之先,又说彼得后书三章1节所说的是指以前有一封失去的书信。这些话乃是空中楼阁,并无确实证据。
①至于彼得所说“保罗所写的书信,有人强解如强解别的经书一样”一语,并非彼得将保罗的书信与旧约圣经等量齐观,乃是指那些强解保罗书信的本地传道人的态度而已。事实上彼得乃是反对这些“强解者”的态度,因为彼得说,这些人是“自取沉沦”。
②又,彼得后书三章3-5节所说有人讥笑主未再临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保罗对帖撒罗尼迎教会的信徒也提及此事。当时有不少第一世纪信徒相信主耶稣会在他们还活的时候,便会再来,但许多人己经离开世界了,主耶稣还未来,所以保罗要写信安慰他们。彼得也发现有同样的责任要勉励信徒。不过我们要注意一件事,就是彼得所说的是“好讥消的人”,可能不是教会的信徒,乃是教会外面的人,或专门与使徒们作对的不良分子,正如保罗也有许米乃与亚力山大(提前一20),约翰也有丢特腓(约三,9)与他们作对一般。
所以不能根据三章3-5节的话来断定彼得后书是第二世纪的作品。
以上二说,应以第二说为准。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彼得后书写给什么人?写于何时何地?】
一、本书是写给彼得所熟悉的信徒,而且一定是信耶稣的犹太人,其理由如下:
①本书三章1节说“我现在写给你们的是第二封信”,意即第一封信是彼得前书。既然彼得前书是写给黑海以南的五省信耶稣的犹太人(见前书难题研究),彼得后书也是写给同一对象。
②看本书一章12节与16节,便知道彼得与他的读者之间已有深厚的属灵友谊,不管是在口头上或在书信上告诉他们有关真理的事.彼得和他们是老朋友,是可以断定的。
不过,本书可能有一较广大的读者范围,可能包括保罗以前传道的小亚西亚七教会和南加拉太省各教会,所以彼得在一章1节说:“写信给那因我们的神、和救主耶稣基督之义、与我们同得一样宝贵信心的人”。 ③本书所引用的旧约故事,和旧约的经文都是犹太人所熟悉的,所以本书是写给与前书一样的犹太基督徒,是很明显的。 ④本书三次提及“预言”(一19,20,三2),即旧约先知所说的预言,显然地这是对信耶稣的犹太人说的,如对外邦信徒提及先知预言,他们是非常陌生的。
二、本书写于彼得离世前即纪元后67年前,因为彼得说他快要脱离这帐篷了(一14)。
三、于本书写于何处,一般解经家的看法,一定是在罗马,正如彼得前书一样,因为彼得是在罗马为主殉道的,他殉道以前只能在罗马写这封后书了。 ── 苏佐扬《圣经难题》 【彼得后书所处理的问题,与前书的大有不同】彼得前书写于罗马皇帝尼罗对基督徒进行大逼迫之前;彼得后书则写于两三年后逼迫加剧的时候,即约公元66至68年间。前书安慰鼓励苦难中的信徒,后书则集中处理教会的内部问题,尤其是关于假教师的问题。假教师导致许多人怀疑信仰,并离开基督教。彼得后书抵挡这些假教师的异端邪说,揭露他们的不良动机,并重新强调基督教的真理──圣经的权威、信心的根基和基督的再来。──《灵修版圣经注释》 【在正典中的独特地位】怀疑本书是彼得所写者的一句引言特别有意思,因为说话者与今日很多人一样,否定这书信的作者是彼得。他也承认:“这书信确有彼得的特色及神韵。”,讽刺的是,以上的两句话却正好十分扼要地将彼得后书的独特之处总结起来。 当离经背道的黑暗岁月临近之时,这封简短的书信写出主再来的盼望。这封信固然令人联想起彼得的生平和个性,而对于那些愿意细听这小书信的信息的人来说,这书信也散发着基督的香气。──《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作者】美国一位杰出的保守派新约圣经学者最近说:“在严谨的正统圣经批评学来说,彼得后书和旧约的但以理书及以赛亚书一样,是分别功力的指标。”近代的解经家甚至不愿花功夫去否定彼得是彼得后书的作者。他们假定彼得并没有写这封信的观点,已是不争的事实。与其它新约书卷相比,要确定这书信是否真本的确有更大的困难,不过其困难程度却肯定不是形容中的严重。 外证虽然坡旅甲、伊格那修和爱任纽经常引用彼得后书,但篇幅实属有限。然而,如果初期教会没有弄错,犹大书的成书确实在彼得后书之后;那么,犹大书内就保存着彼得后书在第一世纪已有的证据(参考犹大书的简介)。德国学者薛恩认为,这证据已经足够。继犹大之后,俄利根是第一个引用彼得后书的人,其后是奥林匹斯的麦托丢(他在戴克里提皇的统治下殉道),及该撒利亚的傅米里安。虽然优西比乌怀疑彼得后书是否真本,却承认大部分基督徒都接受这卷书。 穆拉多利经目没有将彼得后书包括在内──不过彼得前书也没有包括在内;再者,这经目并不是一分完整的档。虽然耶柔米知道有人怀疑彼得后书的真确性,但他与其它主要的教父如亚他那修和奥古斯丁一样,都承认这卷书并非伪托。教会整体也抱这个观点,直至宗教改革时代为止。 为甚么彼得后书在外证比其它书卷逊色?首先,这书信的篇幅简短,显然没有被广为抄录,而内容方面又没有甚么独特之处。事实上,上述第二点有利于证明彼得后书的真确性:异端者所写的书卷,往往会加上一些道理,是与使徒的教训相违背的,或是稀奇古怪的。早期的教会对彼得后书如此小心,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当时有几本伪经借用彼得之名,传播诺斯底主义异端,例如(彼得启示录)。 最后,有一点必须知道,虽然彼得后书是几卷受部分人士质疑的书信(属“有争执经”antilegomena〕)之一,但从来没有任何教会认为这书信是伪造的而拒绝接受。 内证否定彼得写这书信的人,强调彼得前书与后书在风格上有差异。耶柔米认为这是因为彼得用了另一个书记。其实,彼得前书和后书之间的差异,远不及这两卷书与其它新约书卷之间的差异。这两卷书都用了广泛而又丰富多彩的词汇,与彼得在使徒行传中的多次讲道和生平事迹相符。 书信中对彼得往事的引述,同时被用来支持和反对本书的真实性。部分拒绝接受彼得是作者的人认为,应有更多引述;另一些人却认为太多的引述,必定是伪托者处心设计的!然而,到底有甚么理由要伪造这么一封书信?那些拒绝接受其真确性的人挖空心思,尝试想出种种的理论来,但却没有一个具有足够的说服力。 然而,当我们研究这书信时,却找到一些内证,足以证明彼得的确是这书信的作者: 在一章3节,作者将信徒形容为蒙主用自己荣耀和美德所呼召的。这令我们想起路加褔音五章8节,主的荣耀慑服了彼得,以致他喊着说:“主阿!离开我,我是个罪人!” 当作者提出可以使读者永不失脚的良方时(彼后一5∼10),我们立即想起彼得的跌倒,以及他因此所受的痛苦。 一章14节尤为重要。作者蒙主耶稣指示,知道自己快要离世。这与约翰褔音二十一章18至19节的记载完全吻合。在该处经文,耶稣向彼得揭露,他会在年老时被杀。 一章13至15节中的“帐棚”(棚)及“去世”二词,同时见于路加福音登山变像的记录(路九31∼33)。 一章16至18节对登山变像的引述,是最具说服力的证据,证明彼得是本书信的作者。作者当时就在圣山上。换句话说,他不是彼得,就是雅各或约翰(太一七1)。这封书信的作者声称自己是彼得(一1),不是雅各或约翰。 二章14和18节中用的“引诱”一词,原文是 deleago,即用鱼饵捕捉。这是渔夫的术语,与彼得尤为相称。 作者在三章1节提到有头一封信,可能就是指彼得前书。他在三章15节提到保罗时,语调亲切,这在使徒来说是很自然的。 最后一个使人回想起彼得生平的字眼,见于三章17节。“坚固”一词,与路加褔音二十二章32节耶稣所用的“坚固”──“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在原文是同一个字根。这字根也用于彼得前书五章10节和彼得后书一章12节。 最后,跟教牧书信的情况一样,可能因为彼得尖锐地抨击离经背道者,以致现代有这么多人质疑彼得后书,认为这卷书并非出自使徒的手笔。 当我们研读这书信时,相信会找到更多内证,证明本书是与使徒彼得有关的。不过,我们的重点应是回到本书去,看神透过这封信对我们所说的话。──《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作者】本书开端已说明作者为使徒彼得,但不少圣经学者仍为着本书的作者问题而议论纷纭,争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后书的笔法与前书不同。然而我们只要举出几个理由就可证明后书亦为彼得所写: 虽然外界意见纷纭,然而迦太基会议经慎重讨论、精细考证之后,一致承认此书为彼得所写; 本书的三1提及从前已写了信给他们,现在写的乃是第二封信; 一章曾表示作者在圣山上亲眼看见主的荣光。此外还可举更多的证据,然而没有这必要了。──《新旧约辅读》 【写作日期】要断定彼得后书的写作日期,取决于对其真伪的观点。主张本书信是伪托的人,认为成书日期是在第二世纪。从历史和属灵的角度看,教会认为彼得后书是属乎正典的。我们既接纳这看法为正确,便应断定其成书日期是在彼得快将离世(主后67或68年)之时,即主后六十六或六十七年。──《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年期】按本书第一14可推想本书大概在彼得殉道前写成的,当时大约为主后六十六至六十八年。──《新旧约辅读》 【写作时期和地点】如前所述,写作时期与作者为谁是息息相关的;否认彼得为作者的人,通常将写作时期延到第二世纪,以主后一百五十年为度;但主张彼得为作者的人,则将之定于彼得前书写竣之后,与彼得壮烈成仁之前,大约主后六十五迄六十七年之间。根据本书一14的说法,厘定六十六年为写作期,虽不中亦不远矣! 又既然前书极可能写于罗马,本书顺理成章可以推定在同样的地点写作完成。可见彼得是否为作者本人的问题,尘埃落定了之后,就牵一发而动全身了。── 杨东川《中文圣经注释──彼得后书》 【写作之目的】作者写本书的动机,似乎是因接到了有关读者的一些消息,得知他们所处的环境较前更为恶劣,此时,除遭受政府方面的逼迫以外,在教会内也发生了不少错误的思想,因有些假师傅传入教会,扰乱信徒(二1∼3、11)。所以作者写这封书信的目的,除安慰鼓励信徒以外,特别是为驳斥那些假师傅的谎言谬论。有学者指出书中“知道”与“认识”二字出现十六次,其中六次有关基督的“认识论”,故“知识”乃抵斥异端的要件,在知识上长进就是抵挡异端最好的办法。── 杨东川《中文圣经注释──彼得后书》 【目的】彼得自知不久将要为主殉道,然而信徒在某方面的真理却不太清楚,更加上教会中有假先知骚扰信徒,散播异端,于是便写下后书,提醒信徒应以真知识防避异端,在信德上追求长进。──《新旧约辅读》 【背景与主题】在彼得这封书信中,有两个组成部分是明显地互为不利的:预言的话(一19∼21)和在信仰上的偏离(二)。彼得已预见假师傅的出现,他们会引进“陷害人的异端”,纵容人过着放荡败德的生活。这些人认为相信末日审判是可笑的(三1∼7)。在彼得的时候,情况尚未出现,但到犹大书的时候,这情况已渐渐产生了(犹4)。当基督徒不再渴望基督再来,反而安处于世(在君士坦丁及其继承者的统治下),教会的道德水平便一落千丈。今日的情况也是这样。在十九世纪复苏的、对预言真理的兴趣,今日在很多教会圈子中已不断缩减了。在不少教会中所表现出来的放纵生活,证明彼得确是蒙神默示,写出每一个基督徒时代所极需要的真理。──《活石新约圣经注释》 【写作背景】本书头一句即表明作者为西门彼得,另有数处引述彼得的事迹(一14,
16-18), 又提到写给读者的头一封信(三1),并以保罗为他的同辈(三15)。 这些内证都与教会历来对本书作者的看法相符。然而近代不少学者对这传统立场提出质疑,他们认为本书的文章风格与彼得前书有显著不同,表明作者另有其人;本书部分内容与犹大书十分相似,显然是使徒后人抄袭犹大书,另加补充而成;本书写成时保罗的信已搜辑成书,可见为较迟的作品。诸如上述的理由虽不少,但缺乏说服力:不同的文笔或因出自不同的代笔人;与犹大书的雷同可另有解释(见该书简介);彼后提到的保罗书信不一定已辑成一卷。由此看来,“本书作者为彼得”这论点仍屹立不倒。
倘若三1的第一封信是指彼得前书, 则本书的读者应与前书相同 (参彼前一1)。彼得大概写了前书之后, 面对殉道离世的可能性 (见一14-15,参前书的“写作背景”),遂写下此信作为他的“临别赠言”。──《串珠圣经注释》 【主题特色】本书的一个目的是要激发信徒 (一13;
三1), 使他们在真道上坚定不移(一10, 12; 三14-15, 17),并在恩典和知识上长进(一8; 三18)。与此同时,使徒警告信徒提防有人强解圣经 、 混淆真理(一20; 三16-17),并预告假师傅会引进异端,说“捏造的言语”、“虚妄矜夸的大话”,胡乱“应许人得以自由” (二1, 3, 18-19), 甚至不承认主,否认耶稣的再来(二1; 三3-4)。除了言语方面的谬误外,这些假师傅更行为恶劣,充满邪淫、贪心,并妄自毁谤居尊位者(二2-20)。 全书强调真知识的重要性,论到“知道”、“知识”共十六次之多。由这些迹象看来,书中所笔伐的异端很可能是雏型诺斯底主义(见歌罗西书简介“主题特色”及“教牧书信总论”当中带纵欲倾向的类型。──《串珠圣经注释》 【重要主题】
──《灵修版圣经注释》 【彼得后书】 读本书希腊文原作的人,可以见到读中译难发现的与《彼前》在写作水平上的差异。本书文字朴素、未经雕凿,当为彼得自己动笔,但丝毫无损所传信息,是“人被圣灵感动”说出的神的话(一21)。 这封短简向全体基督徒说话,一开始便劝勉,敦促信徒应在德行上不断进步(一5∼8);接上警告 防备“陷害人的异端”,这些人不义已极,连驴子也会开口斥责(二16)。最后提到主来的日子,驳斥讥诮的人:若非神宽容,干预人类历史,予人悔改机会,这世界早已濒临毁灭(三8∼12)。 作者引用经文,也用俗话。他用极富形像的“无水的井”、“狂风催逼的雾”、“回到泥里去辊”的猪,来描写徒具敬虔外表、损人利己之徒;又用“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来描写神慈爱的感情。超越时空的神,有看千年如一日的宽宏。 有些人用偏离正道的虚假教训,教导真理基础不固的人去否认基督,放纵私欲,不信主再来。作者要人知道,地和地上这些以自己的聪明和诡诈为乐,走“巴兰的路”的人,在那日都要被火烧尽,进到“墨黑的幽暗”(地狱)里。谁说神不干预(二17;三3∼7)? 信中流露作者与保罗深厚的感情,确认保罗所写书信与旧约经卷具同等地位。在结语中他勉励基督徒:叫我们得生命成为神国子民的,不是世上的知识,而是对基督的认识;这认识才是我们的荣耀、盼望、倚靠和力量。──《启导本圣经注释》 【参考资料】 一、
本书作者 本书作者是谁,外证方面可供参考资料极少,是新约正典中最缺乏外证的一本。教父俄利根(约主后250年)以前,没有甚么著作直接提过本书;就是俄利根也只肯定《彼前》为彼得所作,不能确定《彼后》是否出诸同一作者。教会史家优西比乌(主后260∼350年)将本书列入作者有争论的著作名单中。有些圣经学者因《彼后》在用词与文体方面和《彼前》有出入,而内容又与《犹大书》近似,甚至以为本书乃二世纪的作品。 可是从本书的内证来看,则充分说明为使徒彼得所写。若属伪造,冒充作者的人 必会小心模仿前书文笔,不露蛛丝马迹。书中涉及彼得生平的记述都与历史相符,且为亲身经历之谈。这包括彼得目击耶稣山上变像(太十七1∼8);耶稣预言彼得之死(一14;约二十一18∼19)等。 本书所用希腊文无前书的文采,也不流畅,显然是无人代笔的结果(参《彼前》<参考资料>。彼得是加利利 人,应该会希腊文,但运用时自不能称心如意,生硬在所难免,故读来与前书仿若出自两人手笔。 书中提到“我们所亲爱的兄弟保罗”所写的信(三15),证明《彼后》作者不仅认得保罗,且私交颇笃。要是本书写于二世纪,最多能称保罗为“主重用的使徒”以示尊敬。书中一开头就直截了当写出作者自己的名字 “西门彼得”,同时说这是“第二封信 ”(三1),指明第一信(《彼前》)早已寄给了受信的众弟兄。 有这许多证据,凡是诚心接受神话语的人,当可确信本书的作者是彼得。不错,本书有一部分与《犹大书》重复;但《犹大书》写于彼得殉道后,当为读了本书之后才写,而非《彼后》取材于《犹大书》。 二、
写作时地 本书当写于保罗若干书信已发表并在教会中流传之后(三16),因此不会早于主后60年。但写此信时保罗尚在人间,且为当时教会所熟知人物,故此信应完成于主后67年保罗殉道前。一般认为主后67年是比较可信的年份。作者预感到快要离世(一14),说明此信当写于罗马,正值尼罗皇帝对教会施加逼害之际。不过彼得逗留罗马的时间不很长,其时或在主后63至67年间,也就是保罗生命余晖将尽的时候。 三、
受信人 从三1知道,这封信是写给 《彼前》的同一受信人,也就是散住在小亚细亚(今土耳其)北部一带的基督徒。前书鼓励信徒在患难逼迫中不必丧胆,常带活泼的盼望;本书则是警告并劝勉信徒防备“陷害人的异端”,这是因为有假先知和假教师出现,既不承认救赎他们的主基督(二1),而又胆大任性(二10)、放纵私欲(二13)、淫乱(二14)、贪婪(二14)、虚妄矜夸(二18)、作败坏的奴仆 (二19)。这些人正威胁着教会健康的生长,其危险较诸罗马人的逼害有过无不及。彼得自知在世时日无多,已无时间力挽狂澜,遂用文字促信徒警醒,防备陷入圈套,落进罪恶中。 四、
本书特色 本书一再提到“认识”主和关于神的“知识”,这种知识是属灵的知识,为体验主基督并在祂“性情上有份”的结果(三18)。有了这知识才能得到“恩惠平安”(一2),能多结果子(一8),得脱世上污秽(二20)。彼得要信徒知道,只要认识神,我们灵性上所需要的一切都可得到(一3),不用象当时诺斯底主义者所主张的,人须靠隐秘奇诞的世间知识来得救。 本书一方面劝勉信徒寻求灵性长进(1章),提防上面说到的假教师和他们的虚假道理(2章);一方面要信徒警醒,因为主再来的日子近了(3章)。他指出主审判的日子所以迟延,是要给人悔改的机会。他预见到那一天会来到,不敬虔的人都要消灭(三 7),旧世界会销化(三10),新天新地会来临。凡相信神的必得到拯救与永生的喜乐。──《启导本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