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前書第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妻子的本分和丈夫的責任 彼前三1—7 信徒的美德 彼前三8—12 (翁天惠) 我們的基督 彼前三13—16 (慕安德列) 為義受苦是有福的 彼前三13—22 (孫維廉) 勝過逼害的方法 彼前三13—23 (陳終道) 洗禮的要義 彼前三21 (黃詩田) 妻子的本分和丈夫的責任
經文:彼得前書三章1—7節 新約聖經中的彼得前書,其內容有很大的吸引力,是由一位滿有愛心的牧者所寫,為要幫助當時受逼迫,遭患難的基督徒,並要叫他們知道,這逼迫的手段可能愈來愈兇險。所以這卷書信的主題,就是鼓勵基督徒忍受所有的苦難,在一切的行為上,作個無有瑕庇的完全人。當我們在聖靈的感動、帶領之下,認罪、悔改、接受主耶穌為救主,得永生作神的兒女之後,就在神的契約裡成為新以色列人。 彼得在這卷書信裡,告訴我們知道,作新的以色列人有那些特權。與現社會維持關係生活的時候,有些原則我們必須遵守。基督徒作個公民,當如何生活,作主人和奴僕的關係應如何,以及怎樣維持夫妻關係。 我們希奇彼得對做妻子的教訓,遠超過他對為丈夫的教訓。大概因為作妻子的人所遭遇的問題比丈夫更多。一個丈夫歸主,他會自動帶領自己的妻子和家人來聚會,問題也少有發生。但是妻子歸主,丈夫不信,這在當時的社會裡,問題就更加複雜。因為當時的社會,女人根本得不到作人的權利,她的生死操在父親和丈夫的手裡。所以女人不能為自己決定任何的事情。我們今天也很難想像到,一個女人決志信靠耶穌為救主,她在當時社會的處境和生活到底如何。 似上所引證的這段經文,已說明了基督教倫理的精髓。而基督教倫理最大的特徵,可以說是「相互對等的責任」。所以基督的教訓,從來沒有將本分和責任都歸在某一方面。聖經提到作奴隸的本分,但同時也說明了作主人的責任;不但指示作兒女的本分,也告訴我們作父母的責任。 婚姻的關係,也是根據相互對等的本分和責任而建立。若是在結婚之後,所有的權利都由丈夫享受,而所有的義務則都由妻子負責,或是妻子享受權利而丈夫履行義務,這種婚姻不但不會完美,甚至隨時都會失敗分離。 這種互相等對的觀念——基督教的倫理——有權利就有義務,在當代的社會制度和觀念之下,可以說是一個最新奇的看法。因為在主耶穌未降生時的社會裡,婦女根本就沒有權利可談。 在這樣的環境之下,作妻子的改變自己的信仰,接受耶穌為救主,所發生的變化不堪設想。所以彼得就勸勉作基督徒的妻子和丈夫,當如何盡自己的本分和責任,才是主所喜悅的。這些勸勉也是我們於今天在基督化家庭中所需要的。 作妻子的,信靠耶穌為救主後,並不是因為她的信仰,就可不論是為奴的、自主的、外邦人或猶太人,男女在基督面前都一律平等,乃是努力在家庭裡作個賢妻良母。將她在基督裡所獲得的新生命,表現為可敬可愛的生活。作無聲的傳道。如此才能除去丈夫的偏見,得著他的心,並帶領他到基督面前來。 因此妻子應該順服丈夫。彼得告訴我們,基督的精神,既然在社會的關係中表現出來,就應該首先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表現出來。雖然自己的丈夫還沒有信靠主耶穌,但是已經相信主穌的妻子,就「要順服自己的丈夫」。這順服不是出於阿諛、諂媚,乃是甘心情願,毫無自私的順服。這順服既不驕傲,也不屈服,而自自然然的侍候丈夫;是天性所賦的,不是出於恐懼,乃是由完全的愛心表現出來。所以在實際的生活上,將丈夫當作首要,自己取次要的地位,依賴丈夫,適應丈夫。 彼得告訴我們的「順服」,不是當時因襲的「一味服從」,乃是基督徒妻子特質的表現。因為未信道理的丈夫,不是藉著聽道、議論,乃是藉著妻子所過敬虔的生活,無聲的美好行為等被感化過來,追求這真理。這就是作個基督徒妻子,所當表現基督的精神。不但永遠過著聖潔的生活,更應該表現愛心和貞節、溫柔的可愛生活。 基督徒的妻子有敬畏神的心,才會有尊敬丈夫的心。在每日的生活裡將自己的丈夫當作寶貝似的愛惜他;凡事要認定他的價值,尊重他,將一切的榮譽都給他,熱中於他。這也是基督徒生活本質的要素,因為全世界是神的殿,祂是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神,我們隨時隨地都生活在祂面前。 作基督徒的妻子,不應關心自己的患難、憂傷,乃是以可愛的生活——毫無自私的侍候丈夫,以善良的心照顧家庭的人,監要信任丈夫,同樣也得著丈夫的信賴——作為無聲的傳道,保守全家的幸福、快樂和平安。 金飾、美衣、外觀的打扮都會朽壞,總有一天會過去,可是溫柔、貞淑、安靜的心靈,在神的面前是極其寶貴。所以基督徒的婦女,要以長久溫柔、貞淑安靜的心為妝飾,這是永遠不退色,而且滿有吸引力,成為我們裡面的人——本性——的品格。這心靈的品格,就幫助我們,無論遭遇何事都不會著急,或覺得不安,這樣在神看來,才是極寶貴的。 那麼丈夫的責任是甚麼? 一、他應有瞭解的心情。在結婚生活的一切關係上,丈夫當以實際的理解和智慧,與妻子共同生活。明白情理是互相瞭解的主要因素。丈夫應該體貼妻子,凡事都顧慮她,敏感的能明白妻子一切的情緒。有一位美女,嫁給一個醜漢,他們廝守一生,終身快樂。有人問她為甚麼一生忠實於那個醜男子。她回答說.「因為他從來沒有傷過我的感情」。可見夫妻彼此的瞭解、體貼,才能叫這婚姻的結合,成為堅固永不破裂。在夫妻之間成為無法忍受的慘痛,通常不是故意作出來的,乃是完全由於雙方的忽略,不體貼而發生的事。 二、他應該尊重自己的妻子。丈夫時刻當記著妻子是比他軟弱,是女性,應該以殷勤、鄭重、禮貌的心對待她。我國古語「相敬如賓」,就是這個意思。西方中世紀的騎士,如何尊重婦女,這也就是丈夫對待妻子的好方法。可惜,今天有許多人卻不知道這「騎士道」,甚至在落後未開發地區,我們還能看到,丈夫騎在滿載貨物的驢子上,妻子卻在他旁邊跟著走路的情形。惟有基督教將尊重婦女的「騎士道」,表現在今天的男女關係之間。 三、他當曉得妻子也有屬靈的權利。妻子是與丈夫一同承受生命的恩典。在羅馬和希利尼的社會裡,婦女們在敬神的事根本沒有分。就是在猶太人的會堂,婦女們也不能參加崇拜,在正統派的猶太教會堂,婦女們根本就不得進入。就是允許婦女們進去的會堂,婦女們也不能與男人坐在一起,她們必須隔開,以格子或布帳圍起來。因為猶太教的崇拜儀式,婦女根本就沒有分參加。但是基督的教訓卻以革命性的觀念帶進社會,婦女與男人都有相同的屬靈權利,因此兩性當中的關係,也就完全改變了)。 最後,一個丈夫若不明白這些責任而履行這些義務,當他向神祈禱的時候,就必有阻礙。所以有人曾說:「受創傷的妻子所發出的歎息,就攔阻他丈夫的祈禱,得不到神的應允。」這句話含有極大的真理。因為在家庭裡,父母、夫妻、兒女的關係不正常的時候,我們與神之間的關係也必不正常。當我們在家庭中的大大小小都能和諧、愛睦、成為一體,我們才能真正與神和好,合而為一。
信徒的美德 翁天惠
經文:彼得前書三章8—12節 一、信徒彼此之間 (一)你們都要同心:彼得已經對各種基督徒如公民、奴僕、妻子、丈夫予以訓勉,現在又對其他信徒講話。他說第一要同心,「同心」是指靈性上的合一,宗旨的統一和對一目標的共同努力。信徒之間有種族、國籍、社會地位、和個人氣質的不同,以致有時發生衝突;此外更有意見、觀點和表現方式上的不同。假使大家肯順服基督,有共同的信仰和倫理標準,共同的目標和希望,就會同心合一
。 (二)彼此體貼:不論喜樂、悲哀和痛苦,都同情別人的心緒、同一身體就是真正的弟兄愛的實際表現,因為我們同做神家庭中的一份子。 二、信徒對任何人的態度 (一)存憐憫的心:現代社會對別人的煩惱和災難都是漠視不關心,但主耶穌卻以慈愛與憐憫對待窮苦無所依靠的人。基督徒也應培養憐憫的感情,對待窮苦無所依靠的人,實行樂意幫助別人;更重要的是,憐憫那些不認識神的人靈性上的苦楚,領他們得救。 (二)謙卑的心:謙卑被視為奴隸的性格,大人物重視自尊,無論理論或實際上,基督教的謙卑是那時代的人所不明白的。但謙卑是最基本的美德之一,神眼中看為正直的人必定是謙卑的。謙卑的人自認一無所有,將一切好處歸功於神。 (三)倒要祝福:這是信徒對付迫害的正確的方法,要為惡待辱駡我們的人祝福,要為恨我們的人代禱。 三、信徒新生命 (一)禁止舌頭不出惡言:如果心裡充滿邪惡與詭詐,要禁止舌頭不說出來是不可能的。心裡清潔,充滿神恩,舌頭便自然要說出來。 (二)說善良的話以外,還須行善良的事。 (三)認真竭力尋求和睦,需要急切並持久的努力,神施恩與那些行善的人。祂喜愛他們,並顧念他們,祂看顧聖潔的人。
我們的基督 慕安德列
經文:彼得前書三章13—16節 父神將聖靈賜給我們,萬是要使耶穌的同在,成為永久的事實。主耶穌與我們同在之時,難以形容的喜樂,不能被奪去的喜樂,與祂親近來往相愛的喜樂,就充滿我們的心。這景況能使我們活在神的「安息」裡面。 只有一事阻礙我們享受主同在的福樂:神的子民不認識他們的救主。他們不知道耶穌乃是一位常常同在,充滿萬有,住在他們裡面的基督,祂渴望負責管理我們整個人生。 為何我們不全心信靠我們這位榮耀的,被父神高舉的,全能的,常常同在的基督,讓祂在我們裡面動工,帶領我們進入神的安息呢?……我們不應當過著常常歎息,發抖和懷疑的生活。要相信聖靈的喜樂是神要賜給你的! 你豈不是相信,這位配受稱頌的,曾為你流血的神子,若常與你同在,就能使你的心晝夜充滿喜樂嗎? 祂渴望得著你的心,因為祂需要你使祂那顆充滿仁愛的心滿足。要讓祂得著你整個的心,然後聖靈的喜樂就必屬於你。 要注重個人靈修 要保持你個人禱告的祭壇的火,燃燒不熄。這是與一切敬虔的言行,有最重要的關係。你教會的聖所與你家庭的祭壇,都要來這裡借火;因此,要使這火燒得旺盛。個人靈修正是有活力的,和可證驗的信仰的要素,確據和晴雨針。 要在你的壇上,燒你的祭牲的脂油。如有可能,務要使你個人靈修的時候固定不變,常常如此,不受騷擾。要在這時間,發出滿有功效的禱告。 我們應當檢討自己,在靈修方面的現況。我們是否以不冷不熱的態度來靈修?敬虔的火,是否在我們心上已經漸漸微弱了? 我們生命的輪子是否轉動得很慢呢?如果是這樣,我們就必須因看見這衰敗的徵象,而受警惕。我們應當為此而痛哭,又到神面前,求祂賜下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 你為神的緣故而受苦;在將來另一境界,我們必更完全地服事和敬愛祂,讚美祂,為祂作工,漸漸親近又更親近祂,並且充滿喜樂,那時我們就不再被召去受苦,但在這裡受苦乃是我們的本分。那麼,難道你現在不能受苦一兩個鐘點?如果今日召你離開你十架,說,成了——你那堅硬的十架,你常求神使你脫離它,你豈不是會因此而被一些引以為憾的心情所壓倒?你因此而會說:「那麼快就脫離它了?我應當回頭,再受苦一個時候,更忍耐地受苦,因我還未讚美神。」 「你們若是熱心行善,有誰害你們呢。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著無虧的良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譭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彼前三13—16)。 為義受苦是有福的 孫維廉
經文:彼得前書三章13—22節 當教會大受逼迫,即使徒行傳記載;司提反被石頭打死的時期,當時的掃羅在逼迫耶路撒冷的教會,把信徒趕散到各地方,彼得因聖靈感動,曉得教會將來人數越多,必然會跟無神主義與拜偶像者大起衝突,則教會面臨受逼迫就更大了,因此他勸勉信徒要預備受苦,使他們在逼迫中得安息。 彼得聽過耶穌的道理;在登山寶訓中(太五、六、七章內)說到,你們為義受逼迫是有福的,這是個大艱苦的時代,世界和其上的人,是在空中掌權者的鬼魔撒但所帥領下來反對神,因著反對神,也就反對那些敬畏神渴真理的人。光明與黑暗不能同在,真理與偽詐不能並行,因此信徒受逼迫是必然的,既然信徒是站在真理的立場反對邪惡,為道受逼迫,也必然是高興快樂的。況且這些人不能害你們靈魂,只能害你們身體,故不必怕(太十28)。 在聖徒受逼迫的時候,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以耶穌基督比一切為重要,祂是我的主,祂救了我,祂成為我惟一決定的因素,無論人怎樣逼迫我們,怎樣殺害我們,都沒有關係。但這一切,終將成為末世審判的時候,決定我們永遠享福的憑據,因此能為道受苦,就是表明我們與耶穌基督的關係。
主的旨意,勝過世人反復無常的念頭,世人今天這樣反對,明天又那樣反對,都沒有關係,唯有主的旨意高過世人一切的方法和手段。耶穌基督的愛,遠超過世人的恨,人逼迫我們,無非是恨我們,有甚麼關係呢?耶穌基督愛我們,並且將來要賞賜給我們,遠勝過我們所受的苦,所以我們只要心裡尊為聖,與主的關係正常,認識祂,順服祂!持定祂所應許,才是我們應有的態度。 彼得又說:「你們受逼迫的時候,必定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你們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信徒受逼迫的時候,這是良好的機會,讓人家看見我們是有盼望的,讓人家從我們身上看出與他們不同的地坊,給人心靈中投進一個特異的感覺,帶進一個新的展望。一個人信了耶穌以後,為甚麼能以跟別人不同呢?行事不同,穿衣不同,說話也不同,甚至從前是憂愁的,現在是快樂的;從前是悲觀的,現在是快樂的。世界一般的人雖然在逼迫信徒,但內心的最深處,仍然會想到為何他所逼迫的信徒,是怎樣的忍受,甘心樂意接受逼迫。就如司提反為主殉道,逼迫他的人,看見他的臉好像天使的臉面發光;司提反為他們禱告,求神赦免那些以石頭打他的人。這奇異的事
實,不能不使他們內心受到極大的感動。一個顯著的例子,那逼迫教會的掃羅,終於變為傳揚真理的保羅。 我認識一位元牧師,早幾十年他被一班學生包圍了,他們反對他,要打他,他就閉著眼睛,趁機給他們宣講耶穌基督的福音,因為他感到再過幾分鐘就要死去,不如抓著最後的時光,盡上他最後傳講福音的本份。我又聽說早幾年有三個牧師,被人釘在十字架上,他們被懸起來以後,就給逼迫他的人講耶穌的救恩,講了再講,直到他們鮮血流盡,不能再說話為止。彼得的意思就是這樣,你我做基督徒,必需叫人知道我們有一個不會死的盼望,我們有一個快樂的緣由,這是值得我們對他們說的。並要我們存著無愧的良心,叫那些不信的人,那些逼迫我們的人,看見你們的好行為,和你們在基督裡的品格,就因此讚賞,並且自覺羞愧。 彼得又說:「神的旨意若是叫你們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但今天的人挑選行惡,不願行善,到那天他不能逃脫苦難,罪的工價乃是死。苦待人的終究要受苦,逼迫的人終究自己要受害。因此信徒當寧可行善而受苦,因為我們行善受苦是暫時的,而得神的稱讚是永遠的,在神的樂園享受神準備的那一切永遠的福樂,那是好得無比的。所以我們當牢記彼得所傳違的真道;我們是行天路的旅客,我們不免要多少為主的緣故受苦,因此當常作準備,即或受苦,更是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再從信徒受逼迫這平常的經驗,來體會耶穌基督受苦這一個偉大的道理,為使我們明白信徒受苦的意義、價值和結果。耶穌基督曾一次為罪受苦,祂不必受二次的苦,因為一次就把罪孽解決了。祂受苦是義的代替不義的,人類是不義的,是有罪的,但祂是無罪的,是公義的,因此祂滿得神的喜悅。神曾指著祂說:「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這是神為祂的兒子作見證。彼得和約翰均以神的羔羊比作耶穌基督,是真理的依據。 在古時候羔羊生下來,留在家裡四天,這是要檢驗羊有無瑕庇,我們的救主在世傳道三年半,即近四年之久,被全國的人,全國的領袖,檢驗再檢驗,沒有甚麼瑕庇,人們不能指出祂有甚麼罪來,祂是義的代替不義的,這目的何在呢?為要引我們到神的面前。耶穌替死,把罪孽解除之後,就叫我們得以親近神,並賜給我們權柄,作神的兒女,這是人何其甜美的經驗。 彼得又把耶穌的全部歷程,為我們描寫出來:耶穌死在十字架上,又被埋葬了,這是到了最低的點。但從死裡復活,凱旋上升,直到宇宙的最高點,這卻是奇妙的真理,也是奇妙的救恩;按肉體說祂被治死,但猶太人、巡撫、彼拉多、羅馬軍兵只能殺耶穌的身體,三天后祂卻復活了,成了靈體,品質與從前不同,是個靈體的品質,被靈充滿,完全回復到靈的領域,因此祂復活以後,能經過門而不開門,經過石頭而不取下石頭。 在未復活以前,主曾去傳道給在監獄裡的人——那些犯罪離棄神的人,當挪亞預備方舟時,他們總不信從,他們的靈魂就保存在那裡,等候大日的審判。方舟乃預表信徒的經驗,方舟也預表我們在耶穌基督裡安全的經過了審判。因審判已蒙耶穌基督代替承受了,是義的代替不義的,正如洪水臨到方舟,而沒臨到挪亞全家一樣。受洗乃象徵我們因耶穌經過審判替我們死,我們罪得赦免,並同祂一同復活,祂死是擔當我們的罪過,叫我們罪得赦免,祂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人所以受洗,為要在神面前有一個無虧的良心,做一個無罪的人,做一個良心對得起神,也對得起人的人,但我自己是做不到的,只有靠著主從死裡復活的能力,並藉著洗禮,象徵我們進入新的世界,過著新的生活。 未了彼得告訴我們,耶穌已經進了天堂,在父神的右邊,比天使更有權柄,更有能力,萬有都服在祂的權下。彼得如此追述描繪耶穌基督的經歷,為要鼓勵我們為義受逼迫,不必懼怕,因為主耶穌曾受極大的逼迫,經苦難而得到極大榮耀,高升到神的右邊,並使一切權柄能力都服在祂的手下,我們就不應當為義受苦和為義受逼迫而有所害怕了。
勝過逼害的方法 陳終道
經文:彼得前書三章13—23節 彼得在教訓信徒各方面應盡之本分後,便開始指導信徒如何勝過各種苦難。本書相當重視信徒如何勝過苦難之信息。上文第一、二章已有提及,本段則加以更詳細的討論。 應有的認識(彼前三13,14) 1、行義能使人懾服 「你們若是熱心行善,有誰害你們呢?」(彼前三13) 行善指神所喜悅的事,許多時候,我們為自己所喜悅的事熱心很容,但為神所喜悅的事熱心卻提不起勁。若我們「熱心行善」有誰害我們?這是按一般的情形來說,多半的人都不會害行善的人。這句話表示行善的人有一種看不見的權威,能使人懾服在他的權威之下。一個人是行善抑行惡,偽善抑真善,人們的良心是明白的,即使那些按外表隨從多數人來反對行善者的人;在他們的良心中,仍然知道誰是真正行善的。 這句話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信徒若真是熱心行善——行神所喜悅的事,有誰能加害神所看顧的人昵?「既是這樣,還有甚麼說的呢。神若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八31)。因為行神所喜悅的事,就等於站在神一邊,讓神來幫助我們。人縱或能殺我們的身體,卻不能殺我們的靈魂(太十28);更不能奪去我們應得的賞賜(太五11—12)。所以人的逼害不能使我們受損失,倒能使我們在屬靈方面大有增益。 2、行義受苦是有福的 「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彼前三14) 本節的教訓與主耶穌在八福中所論為義受逼迫的教訓十分相似(太五10—12)。我們每逢受苦時應先問自己是否為義而受苦,或只有若干成份是為義,而其餘的則是自己招徠的?往往我們所受的苦多過神所給我們的,而那些多受的苦,都是因為我們自己的軟弱所添上的。 「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這句話是根據上節「你們若是熱心行善,有誰害你們呢?」退一步來說,縱使熱心行善仍有人來加害,「也是有福」的。因為雖然肉身方面受到損害,但在永世中卻必得著主的賞賜。 「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是根據彼得前書三章14節的話勸勉信徒的。既然是為義受害,當然不必怕人了,因為人的逼害至多不過使我們今生受虧損,但主的話使我們知道,今世為主所受的損失,將使我們獲得更大的收穫(羅八18;林後四17;路十八29—30;提後12—13;啟二10 ) 應有的準備(彼前三15,17) 「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 「只要」—這兩個字暗示除了我們所作的之外,其餘的事神就會為我們負責,使徒似乎將苦難分為兩半,我們所要負責的那一半就是「心裡尊主為聖」,而其餘的神就會負責為我們擔當一切,管理一切了。 「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意即讓基督在我們心中實際作主,居首要地位,不可隨便侵犯祂,或使祂在我們心中受委屈。我們心中應常因基督之聖潔、忌邪、榮耀……而發生一種尊崇、敬畏、不敢隨已意行事的心。本句解明「敬畏」神的意義,與上節「不要怕人」相對,敬畏神使我們在人前不放肆、不傲慢;怕人則使我們在神的事上軟弱,對人的惡勢力膽怯,不敢前進。信徒應當自省;我們心中是否尊主為聖?基督在我們心中是否遭受無禮的對待,抑或受尊崇與敬拜? 「有人問」——這假定的話,暗示信徒美好的生活見證,是會引起外人的發問的。信徒過著敬虔、尊主為聖的生活;或是在苦難中滿有喜樂,受人恐嚇而不懼怕,被人咒駡反而祝福時;這種生活是具有吸引力的,是會被那些圍繞著我們的人來發問,究竟我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是甚麼,我們怎樣會有這麼美好的生活法則?正如施洗約翰、主耶穌,和使徒們,也都引起當時人們來向他們查問(約十19—23,六28—30;八25;徒四7)。這都說明,信徒應以將來的盼望作為生活的「緣由」,並把這種盼望應用在實際的敬虔生活中。 「就要常作準備」——信徒應隨時準備,一有機會就高舉基督,和「救恩的杯」,將主的恩典向人講述。當人因我們敬虔的生活而感到希奇的時就更當心趁機會傳講福音的大能,卻不可宣傳自己。 本句與歌羅西書三章16節:「當用各樣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或作當把基督的道理豐豐富富的存在心裡以各樣的智慧)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教導,互相勸戒心被恩感歌頌神。」的意思相似。但與馬太十19;馬可十三11;路加十二11—12等處,主耶穌教訓門徒不要「思慮」怎樣回答,卻不同意義,那是教訓門徒在患難急迫時,不必憂慮如何申辯。而在此乃是指信徒經常應有的準備,就是經常準備將自己信仰的根據、福音的能力告訴人,以開解人的誤會,引人歸向基督。 「用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除了應常有準備之外,還要有良好的態度來回答人的問題。敬虔的生活既使人受感動來的問道,信徒就應當善用這種機會,縱使人的態度是十分無禮而傲慢,也要存一種溫柔敬畏的心回答人,因我們的目的不是為自己在人前爭取榮譽或勝利,而是要使主道傳開,被人接受。 「溫柔」——是一種謙卑、柔和的態度,不因自己有好見證而輕視別人。這種態度使人易於接受,也使聖靈易於動工。 「敬畏」——是對神方面,不敢窈取神的榮耀,在人們看見自己的敬虔生活而追問「緣由」時,要將一切榮耀歸神,承認一切表現都出於神的恩典。 「存著無愧的良心,叫你們在何事上被譭謗,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自覺羞愧。」(彼前三16) 15與16節中有三種心: a尊主基督為聖的心; b溫柔敬畏的心; c無愧的良心。 這三種心,使我們在各種患難中,可以坦然無懼。 「無虧的良心」是我們可以剛強壯膽的原因。信徒在世最重要的不是求在人前不會受反對,乃是求在神前有無虧的良心,這就是我們的安慰和快樂。 「……叫那誣賴你們……的人,自覺羞愧。」使徒教導信徒答覆人的譭謗的一種方法,不是用口為自己爭辯,乃是用一種堅強的生活見證,使那些譭謗的人自覺羞愧。「在何事上被譭謗」,就在何事上,顯出我們的見證,使那些人的譭謗自動失效,並且顯明他們的譭謗是惡意和虛假的。這樣,那些譭謗我們的人,實際上是譭謗他們自己。 許多時候我們不能使人的譭謗自動失效,是因為我們不能良心無虧,我們的情形常是一部分為主,一部分攙雜了自己的軟弱。 「那誣賴你們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本句中「在基督裡有好品行人」,不指那些誣賴者,乃是指被誣賴的信徒。解釋這些被誣賴的信徒,是怎樣的人,乃是在基督裡有好品行的人。 「神的旨意若是叫你們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彼前三17) 本節是這小分題的一個小結論,我們既能有一個無虧的良心,與「好品行」的見證,顯出人的譭謗與無虧的良心,與「好品行」的見證,顯出人的譭謗與事實不符。這樣,縱使別人所加於我們身上的痛苦很厲害,亦可安心了。因為我們所受的苦楚,是在神的旨意中。我們為著遵從神的旨意行事,以致招惹人的嫉妒冤屈,或無故加害而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了。 本節暗示人生在世是免不了「受苦」的,行神的旨意雖然會受苦,但「行惡」亦同樣要受苦,比較起來,行神的旨意受苦,比行惡受苦更為上算! 奔走十架道路的人,不能存有一種心理,以為只要眼前稍微受苦,背一下十字架便可以永遠享受安逸。乃是應當準備在今生經歷許多苦難,一如主耶穌基督那樣。但我們人生的價值,卻不在乎能否享樂,乃在乎所行所作是否神所喜悅的,若所作的是出於神的旨意,則受苦更強於享樂了。 應效法之榜樣(彼前三18—23) 從十八節開始,使徒引證基督受苦焉例證,以勸勉信徒勝過苦難。上文彼得前書二章22—25節已引用過類似的榜樣,但上例注重基督之被釘十字架受苦,是作我們的榜樣,而本處所注重的是主的受死與復活之勝利,以鼓勵信徒為主受苦。 3、耶穌基督的代替 「因基督也曾一次為罪受苦,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按著肉體說祂被治死;按著靈性說祂復活了。」(彼前三18) 本節包括救恩之重要原理,和基督教的最大特色,就是「代替」。慈分點解釋如下: (1)誰「代替」了我們?基督,神的兒子代替了我們受苦。「因基督……」,「因」字表示是解釋上文的,說明何以信徒「因行善受苦總強如因行惡受苦」,因基督也曾這樣「行善」而受苦。基督雖是無罪的,但祂仍為神旨意而受苦;何況我們原本是有罪的。我們受苦原屬該當的,這樣就更無可怨歎的了! (2)基督甚麼時候「代替」我們?「基督也曾……受苦」也是我們的安慰。因祂既曾凡事受試探而沒有犯罪,其結果使祂可以在凡事上體恤我們的軟弱,我們所受的貧窮、羞辱、孤單……以及種種身心的痛苦,祂都也曾為我們受過(參來四15—16)。 「也曾……」說明基督曾先為我們受過苦。所以我們現今為祂受苦是理所當然。僕人不能大於主人,學生不能高過先生,世人既然曾這樣惡待基督,何況祂的門徒?許多信徒在受苦中會問說:「為甚麼主允許我們受這樣的痛苦呢?」聖經的答覆就是「基督也曾……受苦」。 (3)基督怎樣「代替」我們?「一次」說明基督受苦之果效是完全的。無論甚麼事,我們若作了一次還要再作,就證明所作的還未完全,正如世上各種宗教,和人的救法,都是不能「一次」除罪的。連舊約的猶太教在內,牛羊的血也是不能一次獻上,就使獻祭的人成為完全的(來十1—4),但基督只一次獻上自己,就使信祂的人得以稱義。顯見祂這一次所付出的贖價,已經足以清償我們一切的罪債(羅六9;來十10—14)。 (4)「代替」我們甚麼?「為罪受苦」聖經小字「受苦有古卷作受死」,但不論「受苦」或「受死」都是指主被釘十字架的事。總之本句說明罪是必須受刑罰的,基督為罪受苦,就是為解決人類罪刑的問題而受苦的意思。聖經告訴我們,罪的各種惡果基督都為我們代替了: a罪是一種苦,基督為我們受苦(彼前三18)。 b罪是一種重擔,基督為我們擔當(彼前二24)。 c罪是一種虧欠,基督為我們償付(羅三26;六23)。 d罪是一種病,基督為我們醫治(彼前二24下;大九12—13)。 f罪是一種捆綁,基督使我們自由(林後八23;加五13)。 g罪是一種咒詛,基督為我們受咒詛(加三13) (5)基督如何能「代替」我們?「就是義的代替不義的」——「義的」就是主耶穌,祂是那「義者」所以祂能代替我們,並且祂既是義者而為我們受苦,祂的受苦就大有價值了。照樣今日信徒若因行善而受苦,也是神所看為大有價值的。 聖經中許多經文證明主耶穌乃是「義者? a主自己向人見證(約八46)。 b彼拉多向人見證(太廿七24—26)。 c猶太人向人見證(太廿六59—60)。 d彼拉多替人向人見證(太廿七19)。 e十架旁強盜向人見證(路廿三41—42)。 f猶大人向人見證(太廿七3—9)。 g百夫長向人見證(太廿七54)。 h神自己向人見證(太廿七51—53,廿八5—6;徒二26)。 I 眾使徒向人見證(徒七52;林後五21)。 這些經文說明了,為甚麼只有基督能代替我們擔當罪惡,因為只有祂是「義者」。 (6)基督「代替」的重要,「代替」、是基督最大的特點。「代替」說明了基督為罪受苦的意義。祂若僅為某種主義而犧牲,不過有偉大之精神而已,對於拯救世人脫離罪惡深淵;但祂是代替我們的不義而受苦,這「代替」就成為救恩的根基。 當我們背負重擔,力不能勝時,就會領略「代替」的寶貴了。若有人能代替我們擔負我們自己擔不起的擔子,就是我們最大的快樂和安慰。而耶穌基督就是「代替」了我們不義的罪擔的救贖主,使我們在神面前可以站立得住。 這「代替」不獨是救恩的重要原則,也是已經得救的信徒奔走靈程的力量;我們不論在痛苦、疾病、貧窮,或患難……中,都不要忘記主耶穌乃是「天天背負我們重擔的主」(詩六八19;太十一29—30)。 (7)基督「代替」之目的,「為要引我們到神面前」——這是祂為我們受苦的目的與結果;使我們這些從前遠離神的人,現今得以親近神,人若要見今世的君主或大官,是不能貿然擅自去求見的,必須有引見的人;這樣一個滿身罪惡的人,如何能見神?就是憑基督的引見。而祂能引我們到神面前的根據,就是祂曾為我們受死,代替了我們的不義;所以凡靠祂進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祂不但自己是義的,也使那靠祂的人成為義。 「引……」表示祂是曾經走過我們所要走的路之人,祂已經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十20),又在前面引領我們走這條路,為我們解決走這條路的一切疑難。我們這些被引導的人,對於引導我們的主最重要的本分,是全心信賴祂、跟隨祂。 「按肉體說祂被治死,按靈性說祂復活了」——在此按靈性原文是( to ( I) penumati)即in which「在那靈裡」,所以這「按靈性」絕非表示基督只不過靈性復活,而沒有身體復活。 何以基督能引我們到神面前?因祂不但按肉體說為我們死了,且由聖靈而復活了(羅一4),「祂被交給人是為我們的過犯,復活是為叫我們稱義。」(羅四25)注意,彼得在此引證基督受苦之例證,是要勉勵信徒受苦,說明基督雖然為我們受苦而被「治死」,但卻由聖靈所復活,不但不是一種可憐的結局,反倒成就了神奇妙的拯救,顯明是神的愛子。照樣信徒若為主受苦,縱使受死,也不過是肉身的死而已。這肉身的死,不但不是我們痛苦的終局,反倒是引我們進入更美好的屬靈的境界中活著,並且使我們獲得身體復活的美好盼望,因為沒有死就不能有復活。 設立家庭祭壇的十大理由 一、 它可使家庭生活感到甜蜜,也增進家中各人彼此的感情與聯繫。 二、 它可以消除誤會,緩和磨擦。 三、 它可以使兒女們認識基督並為永久之幸福下決心。 四、 它可以驅駛我們進而在:學校、家庭、辨公室、商店中或工廠裡,都熱情殷勤的工作,並定志在凡事上榮耀神。 五、 它使我們有勇氣面對失望與攻擊。 六、 它使我們深深體驗到,在整天時光中,都有一位聖潔的良友與援助者與我們同在。 七、 它會激發增進到訪之嘉賓與主人的友誼。 八、 它將會使教會的工作與影響力增強,教會的學校和各機構藉此得以達到基督教理想之生活。 九、 它將鼓勵其他的家庭也讓基督和教會在他們家中有地位。 十、 它將使天上的父得著尊榮,也表現出我們對祂的慈愛與祝福之感謝。
洗禮的要義 黃詩田
經文:彼得前書三章21節 「這水所表明的洗禮,現在藉著耶穌基督復活。也拯救你們。這洗禮本不在乎除掉肉體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彼前三21) 許多人洗禮後,以為已得到了基督徒的名份,有資格上天堂了,既不讀經祈禱,又不參加會,不作進一步的追求,還只是掛名的基督徒。要知道,洗禮只是一種外表的儀式,主要是表明在主面前及眾人面前承認主為自己的救主。至於真正的意義,略列為三點: 藉洗禮表示悔改順服基督 在施洗約翰的時代,神藉先知傳達祂的意思已多年,故約翰在曠野時大聲疾呼天國近了,勸人悔改,且在約但河邊為人們施洗。唯要特別注意的是——「洗禮是要洗去心中的污穢,只求在神面前有無虧的良心。」 在挪亞的時代,世人充滿罪惡,神用洪水毀滅世界,挪亞因順服,得主恩賜,在方舟中,一家人得生還。這正象徵水將我們帶進教會,由教會而達主懷中。故基督徒在受洗前,必須立願,從此脫離污穢、黑暗的世界。立願在主眼中為一盟約,洗後不再是褻瀆神和虧欠人的基督徒。可惜現今許多人不重視自己的許願,甚至有些人是藉著受洗想達成其他的目的,這些人能否得主悅納,實是個疑問。 昔日約翰那麼嚴厲的指責信徒,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悔改的心。一個人洗禮後,若不離開以前的環境及改變行為,那麼,他的光景就像斧頭在樹根上,隨時會被砍下,丟在火中,聽來實是猶有餘懼。 藉洗禮象徵與主同死同葬 「所以我們藉著洗禮歸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們一舉一動有新生的樣式,像基督藉著父的榮耀,從死裡復活一樣。」(羅六4)洗禮進行時,由牧師以水酒在頭上,象徵與主同死同葬,表示與罪脫離、隔斷,罪再不能打擾人、迫害人、控制人。故有些在洗禮時選用一聖名,表示新生。 有人認為只要信,何必一定還要洗禮,這正是要表示在眾人面前宣示,承認耶穌與我一體。故聖會規定凡洗禮之人,除病於床上外,必須入聖殿,在眾人前受洗,就是這個意思。人死後若不葬,則臭氣熏天,而一個基督徙如死後不埋葬,有如一活死屍。 今日教會,不患無洗禮的教徒,而患不肯與主同葬的信徒,他們只是虛有其表,靈命膚淺,無進步;只是追求聲色,好利而已,葡萄與橄欖能成美酒及欖油,必須經器皿的壓榨;園中有香菊,是由於風的吹送。基督徒必需與主同死同葬,才能得到主的復活的生命。 藉洗禮證明與主同復活 「我們若在祂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也要在祂復活的形狀上與祂聯合。」(羅六5 )主為我們死,死後復活,這是千真萬確的事。我們如洗禮後死亡,那是亞當的生命,但若洗禮後復活,就是耶穌之生命。如蠶結繭後與主同死同葬同復活,此是通往天庭之門路,亦是得新生命的唯一途徑,人若得新命,世上一切的引誘與痛苦,都不能使其動搖。 有一個欲望甚高的青年,父親是一位傳道人,死於非命,所以發誓不做傳道的工作,後來他成為一位哲學教授,可是他時時感有所虧欠,最後,還是繼其父的衣砵,才得到滿足。 一個人不可一面與主同活,而同時仍過罪惡的生活,因為將來神的審判是可驚可怕的。近日的騷動,許多人離港逃避,因為他們覺得可怕,但為卻不怕神?殺身並不可怕,惟殺身兼殺靈魂,才是令人懼怕的。 洗禮是一種儀式,也是一種記號,藉此歸服神,才是洗禮的要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