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彼得前书第三章短篇信息

 

目录:

妻子的本分和丈夫的责任     彼前三17

信徒的美德    彼前三812       (翁天惠)

我们的基督    彼前三1316       (慕安德烈)

为义受苦是有福的     彼前三1322       (孙维廉)

胜过逼害的方法      彼前三1323       (陈终道)

洗礼的要义     彼前三21       (黄诗田)

 

 

       妻子的本分和丈夫的责任

                  经文:彼得前书三章17

 

    新约圣经中的彼得前书,其内容有很大的吸引力,是由一位满有爱心的牧者所写,为要帮助当时受逼迫,遭患难的基督徒,并要叫他们知道,这逼迫的手段可能愈来愈凶险。所以这卷书信的主题,就是鼓励基督徒忍受所有的苦难,在一切的行为上,作个无有瑕庇的完全人。当我们在圣灵的感动、带领之下,认罪、悔改、接受主耶稣为救主,得永生作神的儿女之后,就在神的契约里成为新以色列人。

    彼得在这卷书信里,告诉我们知道,作新的以色列人有那些特权。与现社会维持关系生活的时候,有些原则我们必须遵守。基督徒作个公民,当如何生活,作主人和奴仆的关系应如何,以及怎样维持夫妻关系。

    我们希奇彼得对做妻子的教训,远超过他对为丈夫的教训。大概因为作妻子的人所遭遇的问题比丈夫更多。一个丈夫归主,他会自动带领自己的妻子和家人来聚会,问题也少有发生。但是妻子归主,丈夫不信,这在当时的社会里,问题就更加复杂。因为当时的社会,女人根本得不到作人的权利,她的生死操在父亲和丈夫的手里。所以女人不能为自己决定任何的事情。我们今天也很难想象到,一个女人决志信靠耶稣为救主,她在当时社会的处境和生活到底如何。

    似上所引证的这段经文,已说明了基督教伦理的精髓。而基督教伦理最大的特征,可以说是「相互对等的责任」。所以基督的教训,从来没有将本分和责任都归在某一方面。圣经提到作奴隶的本分,但同时也说明了作主人的责任;不但指示作儿女的本分,也告诉我们作父母的责任。

    婚姻的关系,也是根据相互对等的本分和责任而建立。若是在结婚之后,所有的权利都由丈夫享受,而所有的义务则都由妻子负责,或是妻子享受权利而丈夫履行义务,这种婚姻不但不会完美,甚至随时都会失败分离。

    这种互相等对的观念——基督教的伦理——有权利就有义务,在当代的社会制度和观念之下,可以说是一个最新奇的看法。因为在主耶稣未降生时的社会里,妇女根本就没有权利可谈。

    在这样的环境之下,作妻子的改变自己的信仰,接受耶稣为救主,所发生的变化不堪设想。所以彼得就劝勉作基督徒的妻子和丈夫,当如何尽自己的本分和责任,才是主所喜悦的。这些劝勉也是我们于今天在基督化家庭中所需要的。

    作妻子的,信靠耶稣为救主后,并不是因为她的信仰,就可不论是为奴的、自主的、外邦人或犹太人,男女在基督面前都一律平等,乃是努力在家庭里作个贤妻良母。将她在基督里所获得的新生命,表现为可敬可爱的生活。作无声的传道。如此才能除去丈夫的偏见,得着他的心,并带领他到基督面前来。

    因此妻子应该顺服丈夫。彼得告诉我们,基督的精神,既然在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来,就应该首先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表现出来。虽然自己的丈夫还没有信靠主耶稣,但是已经相信主稣的妻子,就「要顺服自己的丈夫」。这顺服不是出于阿谀、谄媚,乃是甘心情愿,毫无自私的顺服。这顺服既不骄傲,也不屈服,而自自然然的侍候丈夫;是天性所赋的,不是出于恐惧,乃是由完全的爱心表现出来。所以在实际的生活上,将丈夫当作首要,自己取次要的地位,依赖丈夫,适应丈夫。

    彼得告诉我们的「顺服」,不是当时因袭的「一味服从」,乃是基督徒妻子特质的表现。因为未信道理的丈夫,不是借着听道、议论,乃是借着妻子所过敬虔的生活,无声的美好行为等被感化过来,追求这真理。这就是作个基督徒妻子,所当表现基督的精神。不但永远过着圣洁的生活,更应该表现爱心和贞节、温柔的可爱生活。

    基督徒的妻子有敬畏神的心,才会有尊敬丈夫的心。在每日的生活里将自己的丈夫当作宝贝似的爱惜他;凡事要认定他的价值,尊重他,将一切的荣誉都给他,热中于他。这也是基督徒生活本质的要素,因为全世界是神的殿,祂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神,我们随时随地都生活在祂面前。

    作基督徒的妻子,不应关心自己的患难、忧伤,乃是以可爱的生活——毫无自私的侍候丈夫,以善良的心照顾家庭的人,监要信任丈夫,同样也得着丈夫的信赖——作为无声的传道,保守全家的幸福、快乐和平安。

    金饰、美衣、外观的打扮都会朽坏,总有一天会过去,可是温柔、贞淑、安静的心灵,在神的面前是极其宝贵。所以基督徒的妇女,要以长久温柔、贞淑安静的心为妆饰,这是永远不退色,而且满有吸引力,成为我们里面的人——本性——的品格。这心灵的品格,就帮助我们,无论遭遇何事都不会着急,或觉得不安,这样在神看来,才是极宝贵的。

    那么丈夫的责任是甚么?

    一、他应有了解的心情。在结婚生活的一切关系上,丈夫当以实际的理解和智慧,与妻子共同生活。明白情理是互相了解的主要因素。丈夫应该体贴妻子,凡事都顾虑她,敏感的能明白妻子一切的情绪。有一位美女,嫁给一个丑汉,他们厮守一生,终身快乐。有人问她为甚么一生忠实于那个丑男子。她回答说.「因为他从来没有伤过我的感情」。可见夫妻彼此的了解、体贴,才能叫这婚姻的结合,成为坚固永不破裂。在夫妻之间成为无法忍受的惨痛,通常不是故意作出来的,乃是完全由于双方的忽略,不体贴而发生的事。

    二、他应该尊重自己的妻子。丈夫时刻当记着妻子是比他软弱,是女性,应该以殷勤、郑重、礼貌的心对待她。我国古语「相敬如宾」,就是这个意思。西方中世纪的骑士,如何尊重妇女,这也就是丈夫对待妻子的好方法。可惜,今天有许多人却不知道这「骑士道」,甚至在落后未开发地区,我们还能看到,丈夫骑在满载货物的驴子上,妻子却在他旁边跟着走路的情形。惟有基督教将尊重妇女的「骑士道」,表现在今天的男女关系之间。

    三、他当晓得妻子也有属灵的权利。妻子是与丈夫一同承受生命的恩典。在罗马和希利尼的社会里,妇女们在敬神的事根本没有分。就是在犹太人的会堂,妇女们也不能参加崇拜,在正统派的犹太教会堂,妇女们根本就不得进入。就是允许妇女们进去的会堂,妇女们也不能与男人坐在一起,她们必须隔开,以格子或布帐围起来。因为犹太教的崇拜仪式,妇女根本就没有分参加。但是基督的教训却以革命性的观念带进社会,妇女与男人都有相同的属灵权利,因此两性当中的关系,也就完全改变了)

    最后,一个丈夫若不明白这些责任而履行这些义务,当他向神祈祷的时候,就必有阻碍。所以有人曾说:「受创伤的妻子所发出的叹息,就拦阻他丈夫的祈祷,得不到神的应允。」这句话含有极大的真理。因为在家庭里,父母、夫妻、儿女的关系不正常的时候,我们与神之间的关系也必不正常。当我们在家庭中的大大小小都能和谐、爱睦、成为一体,我们才能真正与神和好,合而为一。

 

         信徒的美德    翁天惠

                 经文:彼得前书三章812

   

一、信徒彼此之间

    (一)你们都要同心:彼得已经对各种基督徒如公民、奴仆、妻子、丈夫予以训勉,现在又对其他信徒讲话。他说第一要同心,「同心」是指灵性上的合一,宗旨的统一和对一目标的共同努力。信徒之间有种族、国籍、社会地位、和个人气质的不同,以致有时发生冲突;此外更有意见、观点和表现方式上的不同。假使大家肯顺服基督,有共同的信仰和伦理标准,共同的目标和希望,就会同心合一

    (二)彼此体贴:不论喜乐、悲哀和痛苦,都同情别人的心绪、同一身体就是真正的弟兄爱的实际表现,因为我们同做神家庭中的一份子。

 

二、信徒对任何人的态度

    (一)存怜悯的心:现代社会对别人的烦恼和灾难都是漠视不关心,但主耶稣却以慈爱与怜悯对待穷苦无所依靠的人。基督徒也应培养怜悯的感情,对待穷苦无所依靠的人,实行乐意帮助别人;更重要的是,怜悯那些不认识神的人灵性上的苦楚,领他们得救。

    (二)谦卑的心:谦卑被视为奴隶的性格,大人物重视自尊,无论理论或实际上,基督教的谦卑是那时代的人所不明白的。但谦卑是最基本的美德之一,神眼中看为正直的人必定是谦卑的。谦卑的人自认一无所有,将一切好处归功于神。

    (三)倒要祝福:这是信徒对付迫害的正确的方法,要为恶待辱骂我们的人祝福,要为恨我们的人代祷。

三、信徒新生命

    (一)禁止舌头不出恶言:如果心里充满邪恶与诡诈,要禁止舌头不说出来是不可能的。心里清洁,充满神恩,舌头便自然要说出来。

    (二)说善良的话以外,还须行善良的事。

    (三)认真竭力寻求和睦,需要急切并持久的努力,神施恩与那些行善的人。祂喜爱他们,并顾念他们,祂看顾圣洁的人。

 

            我们的基督    慕安德烈

               经文:彼得前书三章1316

 

    父神将圣灵赐给我们,万是要使耶稣的同在,成为永久的事实。主耶稣与我们同在之时,难以形容的喜乐,不能被夺去的喜乐,与祂亲近来往相爱的喜乐,就充满我们的心。这景况能使我们活在神的「安息」里面。

    只有一事阻碍我们享受主同在的福乐:神的子民不认识他们的救主。他们不知道耶稣乃是一位常常同在,充满万有,住在他们里面的基督,祂渴望负责管理我们整个人生。

    为何我们不全心信靠我们这位荣耀的,被父神高举的,全能的,常常同在的基督,让祂在我们里面动工,带领我们进入神的安息呢?……我们不应当过着常常叹息,发抖和怀疑的生活。要相信圣灵的喜乐是神要赐给你的!

    你岂不是相信,这位配受称颂的,曾为你流血的神子,若常与你同在,就能使你的心昼夜充满喜乐吗?

    祂渴望得着你的心,因为祂需要你使祂那颗充满仁爱的心满足。要让祂得着你整个的心,然后圣灵的喜乐就必属于你。

  

  要注重个人灵修

    要保持你个人祷告的祭坛的火,燃烧不熄。这是与一切敬虔的言行,有最重要的关系。你教会的圣所与你家庭的祭坛,都要来这里借火;因此,要使这火烧得旺盛。个人灵修正是有活力的,和可证验的信仰的要素,确据和晴雨针。

    要在你的坛上,烧你的祭牲的脂油。如有可能,务要使你个人灵修的时候固定不变,常常如此,不受骚扰。要在这时间,发出满有功效的祷告。

    我们应当检讨自己,在灵修方面的现况。我们是否以不冷不热的态度来灵修?敬虔的火,是否在我们心上已经渐渐微弱了?

    我们生命的轮子是否转动得很慢呢?如果是这样,我们就必须因看见这衰败的征象,而受警惕。我们应当为此而痛哭,又到神面前,求祂赐下那施恩叫人恳求的灵。

    你为神的缘故而受苦;在将来另一境界,我们必更完全地服事和敬爱祂,赞美祂,为祂作工,渐渐亲近又更亲近祂,并且充满喜乐,那时我们就不再被召去受苦,但在这里受苦乃是我们的本分。那么,难道你现在不能受苦一两个钟点?如果今日召你离开你十架,说,成了——你那坚硬的十架,你常求神使你脱离它,你岂不是会因此而被一些引以为憾的心情所压倒?你因此而会说:「那么快就脱离它了?我应当回头,再受苦一个时候,更忍耐地受苦,因我还未赞美神。」

    「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存着无亏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彼前三1316)。

 

       为义受苦是有福的    孙维廉

                  经文:彼得前书三章1322

 

    当教会大受逼迫,即使徒行传记载;司提反被石头打死的时期,当时的扫罗在逼迫耶路撒冷的教会,把信徒赶散到各地方,彼得因圣灵感动,晓得教会将来人数越多,必然会跟无神主义与拜偶像者大起冲突,则教会面临受逼迫就更大了,因此他劝勉信徒要预备受苦,使他们在逼迫中得安息。

    彼得听过耶稣的道理;在登山宝训中(太五、六、七章内)说到,你们为义受逼迫是有福的,这是个大艰苦的时代,世界和其上的人,是在空中掌权者的鬼魔撒但所帅领下来反对神,因着反对神,也就反对那些敬畏神渴真理的人。光明与黑暗不能同在,真理与伪诈不能并行,因此信徒受逼迫是必然的,既然信徒是站在真理的立场反对邪恶,为道受逼迫,也必然是高兴快乐的。况且这些人不能害你们灵魂,只能害你们身体,故不必怕(太十28)。

    在圣徒受逼迫的时候,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以耶稣基督比一切为重要,祂是我的主,祂救了我,祂成为我惟一决定的因素,无论人怎样逼迫我们,怎样杀害我们,都没有关系。但这一切,终将成为末世审判的时候,决定我们永远享福的凭据,因此能为道受苦,就是表明我们与耶稣基督的关系。 主的旨意,胜过世人反复无常的念头,世人今天这样反对,明天又那样反对,都没有关系,唯有主的旨意高过世人一切的方法和手段。耶稣基督的爱,远超过世人的恨,人逼迫我们,无非是恨我们,有甚么关系呢?耶稣基督爱我们,并且将来要赏赐给我们,远胜过我们所受的苦,所以我们只要心里尊为圣,与主的关系正常,认识祂,顺服祂!持定祂所应许,才是我们应有的态度。

    彼得又说:「你们受逼迫的时候,必定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你们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信徒受逼迫的时候,这是良好的机会,让人家看见我们是有盼望的,让人家从我们身上看出与他们不同的地坊,给人心灵中投进一个特异的感觉,带进一个新的展望。一个人信了耶稣以后,为甚么能以跟别人不同呢?行事不同,穿衣不同,说话也不同,甚至从前是忧愁的,现在是快乐的;从前是悲观的,现在是快乐的。世界一般的人虽然在逼迫信徒,但内心的最深处,仍然会想到为何他所逼迫的信徒,是怎样的忍受,甘心乐意接受逼迫。就如司提反为主殉道,逼迫他的人,看见他的脸好像天使的脸面发光;司提反为他们祷告,求神赦免那些以石头打他的人。这奇异的事 实,不能不使他们内心受到极大的感动。一个显著的例子,那逼迫教会的扫罗,终于变为传扬真理的保罗。

    我认识一位牧师,早几十年他被一班学生包围了,他们反对他,要打他,他就闭着眼睛,趁机给他们宣讲耶稣基督的福音,因为他感到再过几分钟就要死去,不如抓着最后的时光,尽上他最后传讲福音的本份。我又听说早几年有三个牧师,被人钉在十字架上,他们被悬起来以后,就给逼迫他的人讲耶稣的救恩,讲了再讲,直到他们鲜血流尽,不能再说话为止。彼得的意思就是这样,你我做基督徒,必需叫人知道我们有一个不会死的盼望,我们有一个快乐的缘由,这是值得我们对他们说的。并要我们存着无愧的良心,叫那些不信的人,那些逼迫我们的人,看见你们的好行为,和你们在基督里的品格,就因此赞赏,并且自觉羞愧。

    彼得又说:「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但今天的人挑选行恶,不愿行善,到那天他不能逃脱苦难,罪的工价乃是死。苦待人的终究要受苦,逼迫的人终究自己要受害。因此信徒当宁可行善而受苦,因为我们行善受苦是暂时的,而得神的称赞是永远的,在神的乐园享受神准备的那一切永远的福乐,那是好得无比的。所以我们当牢记彼得所传违的真道;我们是行天路的旅客,我们不免要多少为主的缘故受苦,因此当常作准备,即或受苦,更是为主作美好的见证。

    再从信徒受逼迫这平常的经验,来体会耶稣基督受苦这一个伟大的道理,为使我们明白信徒受苦的意义、价值和结果。耶稣基督曾一次为罪受苦,祂不必受二次的苦,因为一次就把罪孽解决了。祂受苦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人类是不义的,是有罪的,但祂是无罪的,是公义的,因此祂满得神的喜悦。神曾指着祂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是神为祂的儿子作见证。彼得和约翰均以神的羔羊比作耶稣基督,是真理的依据。

    在古时候羔羊生下来,留在家里四天,这是要检验羊有无瑕庇,我们的救主在世传道三年半,即近四年之久,被全国的人,全国的领袖,检验再检验,没有甚么瑕庇,人们不能指出祂有甚么罪来,祂是义的代替不义的,这目的何在呢?为要引我们到神的面前。耶稣替死,把罪孽解除之后,就叫我们得以亲近神,并赐给我们权柄,作神的儿女,这是人何其甜美的经验。

    彼得又把耶稣的全部历程,为我们描写出来:耶稣死在十字架上,又被埋葬了,这是到了最低的点。但从死里复活,凯旋上升,直到宇宙的最高点,这却是奇妙的真理,也是奇妙的救恩;按肉体说祂被治死,但犹太人、巡抚、彼拉多、罗马军兵只能杀耶稣的身体,三天后祂却复活了,成了灵体,质量与从前不同,是个灵体的质量,被灵充满,完全回复到灵的领域,因此祂复活以后,能经过门而不开门,经过石头而不取下石头。

    在未复活以前,主曾去传道给在监狱里的人——那些犯罪离弃神的人,当挪亚预备方舟时,他们总不信从,他们的灵魂就保存在那里,等候大日的审判。方舟乃预表信徒的经验,方舟也预表我们在耶稣基督里安全的经过了审判。因审判已蒙耶稣基督代替承受了,是义的代替不义的,正如洪水临到方舟,而没临到挪亚全家一样。受洗乃象征我们因耶稣经过审判替我们死,我们罪得赦免,并同祂一同复活,祂死是担当我们的罪过,叫我们罪得赦免,祂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人所以受洗,为要在神面前有一个无亏的良心,做一个无罪的人,做一个良心对得起神,也对得起人的人,但我自己是做不到的,只有靠着主从死里复活的能力,并借着洗礼,象征我们进入新的世界,过着新的生活。

    未了彼得告诉我们,耶稣已经进了天堂,在父神的右边,比天使更有权柄,更有能力,万有都服在祂的权下。彼得如此追述描绘耶稣基督的经历,为要鼓励我们为义受逼迫,不必惧怕,因为主耶稣曾受极大的逼迫,经苦难而得到极大荣耀,高升到神的右边,并使一切权柄能力都服在祂的手下,我们就不应当为义受苦和为义受逼迫而有所害怕了。

 

           胜过逼害的方法    陈终道

                  经文:彼得前书三章1323

 

彼得在教训信徒各方面应尽之本分后,便开始指导信徒如何胜过各种苦难。本书相当重视信徒如何胜过苦难之信息。上文第一、二章已有提及,本段则加以更详细的讨论。

 

应有的认识(彼前三13,14

    1、行义能使人慑服

    「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彼前三13

    行善指神所喜悦的事,许多时候,我们为自己所喜悦的事热心很容,但为神所喜悦的事热心却提不起劲。若我们「热心行善」有谁害我们?这是按一般的情形来说,多半的人都不会害行善的人。这句话表示行善的人有一种看不见的权威,能使人慑服在他的权威之下。一个人是行善抑行恶,伪善抑真善,人们的良心是明白的,即使那些按外表随从多数人来反对行善者的人;在他们的良心中,仍然知道谁是真正行善的。

    这句话另一方面的意思就是信徒若真是热心行善——行神所喜悦的事,有谁能加害神所看顾的人昵?「既是这样,还有甚么说的呢。神若帮助我们,谁能敌挡我们呢。」(罗八31)。因为行神所喜悦的事,就等于站在神一边,让神来帮助我们。人纵或能杀我们的身体,却不能杀我们的灵魂(太十28);更不能夺去我们应得的赏赐(太五1112)。所以人的逼害不能使我们受损失,倒能使我们在属灵方面大有增益。

 2、行义受苦是有福的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彼前三14

    本节的教训与主耶稣在八福中所论为义受逼迫的教训十分相似(太五1012)。我们每逢受苦时应先问自己是否为义而受苦,或只有若干成份是为义,而其余的则是自己招徕的?往往我们所受的苦多过神所给我们的,而那些多受的苦,都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软弱所添上的。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这句话是根据上节「你们若是热心行善,有谁害你们呢?」退一步来说,纵使热心行善仍有人来加害,「也是有福」的。因为虽然肉身方面受到损害,但在永世中却必得着主的赏赐。

    「你们就是为义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吓,也不要惊慌。」是根据彼得前书三章14节的话劝勉信徒的。既然是为义受害,当然不必怕人了,因为人的逼害至多不过使我们今生受亏损,但主的话使我们知道,今世为主所受的损失,将使我们获得更大的收获(罗八18;林后四17;路十八2930;提后1213;启二10 )

 

 应有的准备(彼前三15,17

    「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前三15

    「只要」—这两个字暗示除了我们所作的之外,其余的事神就会为我们负责,使徒似乎将苦难分为两半,我们所要负责的那一半就是「心里尊主为圣」,而其余的神就会负责为我们担当一切,管理一切了。

    「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意即让基督在我们心中实际作主,居首要地位,不可随便侵犯祂,或使祂在我们心中受委屈。我们心中应常因基督之圣洁、忌邪、荣耀……而发生一种尊崇、敬畏、不敢随已意行事的心。本句解明「敬畏」神的意义,与上节「不要怕人」相对,敬畏神使我们在人前不放肆、不傲慢;怕人则使我们在神的事上软弱,对人的恶势力胆怯,不敢前进。信徒应当自省;我们心中是否尊主为圣?基督在我们心中是否遭受无礼的对待,抑或受尊崇与敬拜?

    「有人问」——这假定的话,暗示信徒美好的生活见证,是会引起外人的发问的。信徒过着敬虔、尊主为圣的生活;或是在苦难中满有喜乐,受人恐吓而不惧怕,被人咒骂反而祝福时;这种生活是具有吸引力的,是会被那些围绕着我们的人来发问,究竟我们心中盼望的缘由是甚么,我们怎样会有这么美好的生活法则?正如施洗约翰、主耶稣,和使徒们,也都引起当时人们来向他们查问(约十1923,六2830;八25;徒四7)。这都说明,信徒应以将来的盼望作为生活的「缘由」,并把这种盼望应用在实际的敬虔生活中。

    「就要常作准备」——信徒应随时准备,一有机会就高举基督,和「救恩的杯」,将主的恩典向人讲述。当人因我们敬虔的生活而感到希奇的时就更当心趁机会传讲福音的大能,却不可宣传自己。

    本句与歌罗西书三章16节:「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或作当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的存在心里以各样的智慧)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神。」的意思相似。但与马太十19;马可十三11;路加十二1112等处,主耶稣教训门徒不要「思虑」怎样回答,却不同意义,那是教训门徒在患难急迫时,不必忧虑如何申辩。而在此乃是指信徒经常应有的准备,就是经常准备将自己信仰的根据、福音的能力告诉人,以开解人的误会,引人归向基督。

    「用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除了应常有准备之外,还要有良好的态度来回答人的问题。敬虔的生活既使人受感动来的问道,信徒就应当善用这种机会,纵使人的态度是十分无礼而傲慢,也要存一种温柔敬畏的心回答人,因我们的目的不是为自己在人前争取荣誉或胜利,而是要使主道传开,被人接受。

    「温柔」——是一种谦卑、柔和的态度,不因自己有好见证而轻视别人。这种态度使人易于接受,也使圣灵易于动工。

    「敬畏」——是对神方面,不敢窈取神的荣耀,在人们看见自己的敬虔生活而追问「缘由」时,要将一切荣耀归神,承认一切表现都出于神的恩典。

    「存着无愧的良心,叫你们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可以叫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自觉羞愧。」(彼前三16

    1516节中有三种心:

    a尊主基督为圣的心;  

    b温柔敬畏的心;

    c无愧的良心。

    这三种心,使我们在各种患难中,可以坦然无惧。

    「无亏的良心」是我们可以刚强壮胆的原因。信徒在世最重要的不是求在人前不会受反对,乃是求在神前有无亏的良心,这就是我们的安慰和快乐。

    「……叫那诬赖你们……的人,自觉羞愧。」使徒教导信徒答复人的毁谤的一种方法,不是用口为自己争辩,乃是用一种坚强的生活见证,使那些毁谤的人自觉羞愧。「在何事上被毁谤」,就在何事上,显出我们的见证,使那些人的毁谤自动失效,并且显明他们的毁谤是恶意和虚假的。这样,那些毁谤我们的人,实际上是毁谤他们自己。

    许多时候我们不能使人的毁谤自动失效,是因为我们不能良心无亏,我们的情形常是一部分为主,一部分搀杂了自己的软弱。

    「那诬赖你们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本句中「在基督里有好品行人」,不指那些诬赖者,乃是指被诬赖的信徒。解释这些被诬赖的信徒,是怎样的人,乃是在基督里有好品行的人。

    「神的旨意若是叫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彼前三17

    本节是这小分题的一个小结论,我们既能有一个无亏的良心,与「好品行」的见证,显出人的毁谤与无亏的良心,与「好品行」的见证,显出人的毁谤与事实不符。这样,纵使别人所加于我们身上的痛苦很厉害,亦可安心了。因为我们所受的苦楚,是在神的旨意中。我们为着遵从神的旨意行事,以致招惹人的嫉妒冤屈,或无故加害而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了。

    本节暗示人生在世是免不了「受苦」的,行神的旨意虽然会受苦,但「行恶」亦同样要受苦,比较起来,行神的旨意受苦,比行恶受苦更为上算!

奔走十架道路的人,不能存有一种心理,以为只要眼前稍微受苦,背一下十字架便可以永远享受安逸。乃是应当准备在今生经历许多苦难,一如主耶稣基督那样。但我们人生的价值,却不在乎能否享乐,乃在乎所行所作是否神所喜悦的,若所作的是出于神的旨意,则受苦更强于享乐了。

 

应效法之榜样(彼前三1823

    从十八节开始,使徒引证基督受苦焉例证,以劝勉信徒胜过苦难。上文彼得前书二章2225节已引用过类似的榜样,但上例注重基督之被钉十字架受苦,是作我们的榜样,而本处所注重的是主的受死与复活之胜利,以鼓励信徒为主受苦。

    3、耶稣基督的代替

    「因基督也曾一次为罪受苦,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按着肉体说祂被治死;按着灵性说祂复活了。」(彼前三18

    本节包括救恩之重要原理,和基督教的最大特色,就是「代替」。慈分点解释如下:

    1)谁「代替」了我们?基督,神的儿子代替了我们受苦。「因基督……」,「因」字表示是解释上文的,说明何以信徒「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因基督也曾这样「行善」而受苦。基督虽是无罪的,但祂仍为神旨意而受苦;何况我们原本是有罪的。我们受苦原属该当的,这样就更无可怨叹的了!

    2)基督甚么时候「代替」我们?「基督也曾……受苦」也是我们的安慰。因祂既曾凡事受试探而没有犯罪,其结果使祂可以在凡事上体恤我们的软弱,我们所受的贫穷、羞辱、孤单……以及种种身心的痛苦,祂都也曾为我们受过(参来四1516)。

    「也曾……」说明基督曾先为我们受过苦。所以我们现今为祂受苦是理所当然。仆人不能大于主人,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世人既然曾这样恶待基督,何况祂的门徒?许多信徒在受苦中会问说:「为甚么主允许我们受这样的痛苦呢?」圣经的答复就是「基督也曾……受苦」。

    3)基督怎样「代替」我们?「一次」说明基督受苦之果效是完全的。无论甚么事,我们若作了一次还要再作,就证明所作的还未完全,正如世上各种宗教,和人的救法,都是不能「一次」除罪的。连旧约的犹太教在内,牛羊的血也是不能一次献上,就使献祭的人成为完全的(来十14),但基督只一次献上自己,就使信祂的人得以称义。显见祂这一次所付出的赎价,已经足以清偿我们一切的罪债(罗六9;来十1014)。

    4)「代替」我们甚么?「为罪受苦」圣经小字「受苦有古卷作受死」,但不论「受苦」或「受死」都是指主被钉十字架的事。总之本句说明罪是必须受刑罚的,基督为罪受苦,就是为解决人类罪刑的问题而受苦的意思。圣经告诉我们,罪的各种恶果基督都为我们代替了:

    a罪是一种苦,基督为我们受苦(彼前三18)。

    b罪是一种重担,基督为我们担当(彼前二24)。

    c罪是一种亏欠,基督为我们偿付(罗三26;六23)。

    d罪是一种病,基督为我们医治(彼前二24下;大九1213)。

    f罪是一种捆绑,基督使我们自由(林后八23;加五13)。

    g罪是一种咒诅,基督为我们受咒诅(加三13

    5)基督如何能「代替」我们?「就是义的代替不义的」——「义的」就是主耶稣,祂是那「义者」所以祂能代替我们,并且祂既是义者而为我们受苦,祂的受苦就大有价值了。照样今日信徒若因行善而受苦,也是神所看为大有价值的。

    圣经中许多经文证明主耶稣乃是「义者?

    a主自己向人见证(约八46)。

    b彼拉多向人见证(太廿七2426)。

    c犹太人向人见证(太廿六5960)。

    d彼拉多替人向人见证(太廿七19)。

    e十架旁强盗向人见证(路廿三4142)。

    f犹大人向人见证(太廿七39)

    g百夫长向人见证(太廿七54)。

    h神自己向人见证(太廿七5153,廿八56;徒二26)。

I 众使徒向人见证(徒七52;林后五21)。

    这些经文说明了,为甚么只有基督能代替我们担当罪恶,因为只有祂是「义者」。

    6)基督「代替」的重要,「代替」、是基督最大的特点。「代替」说明了基督为罪受苦的意义。祂若仅为某种主义而牺牲,不过有伟大之精神而已,对于拯救世人脱离罪恶深渊;但祂是代替我们的不义而受苦,这「代替」就成为救恩的根基。

    当我们背负重担,力不能胜时,就会领略「代替」的宝贵了。若有人能代替我们担负我们自己担不起的担子,就是我们最大的快乐和安慰。而耶稣基督就是「代替」了我们不义的罪担的救赎主,使我们在神面前可以站立得住。

    这「代替」不独是救恩的重要原则,也是已经得救的信徒奔走灵程的力量;我们不论在痛苦、疾病、贫穷,或患难……中,都不要忘记主耶稣乃是「天天背负我们重担的主」(诗六八19;太十一2930)。

    (7)基督「代替」之目的,「为要引我们到神面前」——这是祂为我们受苦的目的与结果;使我们这些从前远离神的人,现今得以亲近神,人若要见今世的君主或大官,是不能贸然擅自去求见的,必须有引见的人;这样一个满身罪恶的人,如何能见神?就是凭基督的引见。而祂能引我们到神面前的根据,就是祂曾为我们受死,代替了我们的不义;所以凡靠祂进到神面前的人,祂都能拯救到底;因祂不但自己是义的,也使那靠祂的人成为义。

    「引……」表示祂是曾经走过我们所要走的路之人,祂已经为我们开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来十20),又在前面引领我们走这条路,为我们解决走这条路的一切疑难。我们这些被引导的人,对于引导我们的主最重要的本分,是全心信赖祂、跟随祂。

    「按肉体说祂被治死,按灵性说祂复活了」——在此按灵性原文是( to ( I) penumati)即in which「在那灵里」,所以这「按灵性」绝非表示基督只不过灵性复活,而没有身体复活。

    何以基督能引我们到神面前?因祂不但按肉体说为我们死了,且由圣灵而复活了(罗一4),「祂被交给人是为我们的过犯,复活是为叫我们称义。」(罗四25)注意,彼得在此引证基督受苦之例证,是要勉励信徒受苦,说明基督虽然为我们受苦而被「治死」,但却由圣灵所复活,不但不是一种可怜的结局,反倒成就了神奇妙的拯救,显明是神的爱子。照样信徒若为主受苦,纵使受死,也不过是肉身的死而已。这肉身的死,不但不是我们痛苦的终局,反倒是引我们进入更美好的属灵的境界中活着,并且使我们获得身体复活的美好盼望,因为没有死就不能有复活。

    设立家庭祭坛的十大理由

    一、  它可使家庭生活感到甜蜜,也增进家中各人彼此的感情与联系。

    二、  它可以消除误会,缓和磨擦。

    三、  它可以使儿女们认识基督并为永久之幸福下决心。

    四、  它可以驱驶我们进而在:学校、家庭、辨公室、商店中或工厂里,都热情殷勤的工作,并定志在凡事上荣耀神。

    五、  它使我们有勇气面对失望与攻击。

    六、  它使我们深深体验到,在整天时光中,都有一位圣洁的良友与援助者与我们同在。

    七、  它会激发增进到访之嘉宾与主人的友谊。

    八、  它将会使教会的工作与影响力增强,教会的学校和各机构藉此得以达到基督教理想之生活。

  九、  它将鼓励其他的家庭也让基督和教会在他们家中有地位。

  十、  它将使天上的父得着尊荣,也表现出我们对祂的慈爱与祝福之感谢。

 

              洗礼的要义    黄诗田

                  经文:彼得前书三章21

   

    「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彼前三21

    许多人洗礼后,以为已得到了基督徒的名份,有资格上天堂了,既不读经祈祷,又不参加会,不作进一步的追求,还只是挂名的基督徒。要知道,洗礼只是一种外表的仪式,主要是表明在主面前及众人面前承认主为自己的救主。至于真正的意义,略列为三点:

 

藉洗礼表示悔改顺服基督

    在施洗约翰的时代,神藉先知传达祂的意思已多年,故约翰在旷野时大声疾呼天国近了,劝人悔改,且在约但河边为人们施洗。唯要特别注意的是——「洗礼是要洗去心中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

    在挪亚的时代,世人充满罪恶,神用洪水毁灭世界,挪亚因顺服,得主恩赐,在方舟中,一家人得生还。这正象征水将我们带进教会,由教会而达主怀中。故基督徒在受洗前,必须立愿,从此脱离污秽、黑暗的世界。立愿在主眼中为一盟约,洗后不再是亵渎神和亏欠人的基督徒。可惜现今许多人不重视自己的许愿,甚至有些人是借着受洗想达成其他的目的,这些人能否得主悦纳,实是个疑问。

    昔日约翰那么严厉的指责信徒,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悔改的心。一个人洗礼后,若不离开以前的环境及改变行为,那么,他的光景就像斧头在树根上,随时会被砍下,丢在火中,听来实是犹有余惧。

 

 藉洗礼象征与主同死同葬

    「所以我们借着洗礼归入死,和祂一同埋葬。原是叫我们一举一动有新生的样式,像基督借着父的荣耀,从死里复活一样。」(罗六4)洗礼进行时,由牧师以水酒在头上,象征与主同死同葬,表示与罪脱离、隔断,罪再不能打扰人、迫害人、控制人。故有些在洗礼时选用一圣名,表示新生。

    有人认为只要信,何必一定还要洗礼,这正是要表示在众人面前宣示,承认耶稣与我一体。故圣会规定凡洗礼之人,除病于床上外,必须入圣殿,在众人前受洗,就是这个意思。人死后若不葬,则臭气熏天,而一个基督徙如死后不埋葬,有如一活死尸。

    今日教会,不患无洗礼的教徒,而患不肯与主同葬的信徒,他们只是虚有其表,灵命肤浅,无进步;只是追求声色,好利而已,葡萄与橄榄能成美酒及榄油,必须经器皿的压榨;园中有香菊,是由于风的吹送。基督徒必需与主同死同葬,才能得到主的复活的生命。

 

藉洗礼证明与主同复活

    「我们若在祂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也要在祂复活的形状上与祂联合。」(罗六5 )主为我们死,死后复活,这是千真万确的事。我们如洗礼后死亡,那是亚当的生命,但若洗礼后复活,就是耶稣之生命。如蚕结茧后与主同死同葬同复活,此是通往天庭之门路,亦是得新生命的唯一途径,人若得新命,世上一切的引诱与痛苦,都不能使其动摇。

    有一个欲望甚高的青年,父亲是一位传道人,死于非命,所以发誓不做传道的工作,后来他成为一位哲学教授,可是他时时感有所亏欠,最后,还是继其父的衣砵,才得到满足。

    一个人不可一面与主同活,而同时仍过罪恶的生活,因为将来神的审判是可惊可怕的。近日的骚动,许多人离港逃避,因为他们觉得可怕,但为却不怕神?杀身并不可怕,惟杀身兼杀灵魂,才是令人惧怕的。

    洗礼是一种仪式,也是一种记号,藉此归服神,才是洗礼的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