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哥林多後書第四章短篇信息

 

目錄:

不傳自己     林後四5      (陳終道)

瓦器裡的寶貝     林後四7      (羅愛徒)

微妙的屬靈軟弱     林後四10

歷代基督徒的信心     林後四18      (童家驊)

顧念所不見的     林後四18      (翁修恭)

透過所見的尋求所不見的    林後四718      (林景康)

信的勇氣     林後四718     (宋泉盛)

 

 

             不傳自己    陳終道

               經文:哥林多後書四章5

 

    「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林後四5

    基督徒在世上最主要的責任是傳基督,最大的危險是傳自己。使徒保羅是基督忠心的使者,他終身的目標是:不傳自己,只傳基督。

    傳自己的方法很多,有些人像法利賽人那樣、吹號、打鑼、自我宣傳,這是最拙劣的方法;有些人比較高明一點,他們似乎無意卻是有心地把自己的「敬虔」顯在人的面前,讓看見的人自己在心裡稱許;還有些人則在高呼見證基督、傳揚基督的口號下,附帶地傳揚自己;但不論用甚麼方式,究竟仍是離不了「傳自己」,不是傳基督。

    「作見證」是介乎傳基督與傳自己之間的宣傳方式。通常「作見證」總是包括把自己蒙恩的經過敘述出來作為一種事實的證明,以證實基督恩典的奇妙。但在這種敘述中,是否忠心見證基督,抑系見證自己的屬靈是有很大的出入的。其中有很多可能被詭詐的肉體利用以顯露自己的機會,所以,基督徒為主作見證,必須誠實忠心。誠實就是不誇張、不渲染,只忠實地敘述神的作為;忠心就是要使見證的果效讓基督完全得榮耀,且不使自己有一點機會引起人的注意。

    將自己的經歷——特別是關乎超自然的經歷——講述出來,作為證道的方法,是很容易使聽的入受感動並獲得深刻印象的;但毫無疑問的,它也是最容易引起聽眾過分崇拜講者的方法。任何人講論自己的經歷,講得越謙卑,便愈獲得人的敬佩,這是任何較有經驗的傳道人都明白的事。所以基督徒應當很慎重又忠誠地運用這種方法見證主。

    使徒們並不很隨便的用這種方法傳道。彼得為著說服耶路撒冷那些信奉割禮的門徒,說明神的恩典也臨到外邦人時,曾將他自己怎樣見異象的經過敘述出來(徒十一118);保羅在亞基帕王前申訴時,也曾敘述他如何在大馬色的路上看見基督向他顯現的經過(徒廿六123),他也曾對那些懷疑他是否使徒的加拉太人,簡略地見證他怎樣到亞拉伯去受神的造就(加一1120);又在向那些屬肉體的哥林多信徒剖白自己時,揭露他隱藏在心中已經十四年的經歷(被提到三層天)(林後十

12)。

    留心看見這些見證,便知道他們都有不得不敘述自己的經歷以證明神旨意的需要。但在通常的情形下,使徒們多半引用聖經傳講真理以見證基督。例如彼得在五旬節的講道引證詩篇和約珥書來見證基督復活,他有見過主復活的經歷,卻不一定口口聲聲提到那個經歷;司提反殉道之前的證道,幾乎全部引用舊約聖經(徒七章全);保羅在彼西底的安提阿(徒十三1541)、路司得(徒十四1418)、雅典(徒十七2231),屢次講道中,都引證聖經的話,見證基督復活,解明福音真理,卻未提自己見異象的經過。在全新約書信中,絕大多數是講論真理的信息。

    講真理就是講基督,因為真理就是基督。雖然我們可以從使徒書信的字裡行間,看出他們有豐富的屬靈經歷和豐盛的生命;但敘述他們經歷的過程的文字只占很少數的經節;甚至像使徒行傳這樣一本專門記載使徒事蹟和教會初期歷史的書中,那位寫書的路加,雖然寫了許多別人蒙恩的經過,見證了基督在初期教會的許多奇妙作為,但關乎他自己的事,在全卷使徒行傳中只極含隱地提及,甚至連他自己的名字,都未出現過一次。路加真不傀是一個誠實忠心的見證人了!

    「用經歷見證真道」的意思,並非必須不斷地提到自己的經歷,乃是應當對所見證的真道有經歷,有經歷的人所講解的真道自然能刻劃入微,扣人心弦,卻不一定要敘述那經歷的過程。

    多講到自己和自己的經歷的結果(不論怎樣講法),必使人多注意自己甚或崇拜自己;但多講及基督和基督的真道的結果,就必使人多想到基督和多認識基督。這是每一個誠心要傳基督不傳自己的人,都能明白的道理。基督徒們,讓我們跟隨使徒的腳蹤罷!

    「我們原不是傳揚自己,乃是傳基督耶穌為主……。」

 

         瓦器裡的寶貝    羅愛徒

                    經文:哥林多後書四章7

 

    今天我要與各位談到一件寶貴的東西,這是比一切的東西更為寶貴的。保羅曾說過,在耶穌基督的恩典下,神將光賜給我們,又要藉著我們將這光傳給全世界的人。我們是神作成的器皿,從基督所受的光,為的足要榮耀神,不是榮耀自己。Moffat說得很對:「我們雖是軟弱的器皿,卻仍是寶貴的。」在印度對於待客奉茶有一種習慣,就是將杯子擦洗的潔淨,讓客人從潔淨的器皿中品嘗到茶的真味道,用後就摔碎,後來的客人才再用新器皿。我們似如盛物的器皿,本身毫無所有,只是做個讓神用的器皿而已。

    神利用土的器皿要宣揚弛的愛。我們成為土的器皿,將寶貴的信息傳到人的中間。作個土的器皿常會遭批評和為難,但我們有個不變的原則,就是將福音於器皿中再傳給人。保羅當時也經歷過種種的試煉與患難,他也強調雖然處於各種艱難的景況中,仍然要作完全的器皿,負起屬靈拯救的工作。保羅的呼籲正是針對著我們而發的。作個神的器皿要有下列三點的認識:

 

一、認識自己:

    傳道者應當忠實於神所賜的恩賜和自己的特色。這與孔子所說人當盡己份的教訓相彷佛。凡是神的工人都當認識自己,神的工人常有許多的試探和誘惑,以致在人面前顯得驕傲和自高。因而常會在事實的背後作出不誠實的事情,有許多人所吃的虧,都是由於他隱藏在背後作的事所使然。懼怕自己醜惡的言行被揭發是人之常情,但人若在背後作了僅顧自己的事時,這個土作的器皿已無用處了。

    「人」,有時會高抬自己,有時又會貶抑自己,兩種的極端都是不好的。據我所知,臺灣地區的傳教者較少是高抬自己的,但許多人卻是看輕自己,這也是一種罪過。通過神學的訓練後,已能清楚明白自己的特色和力量的來源了,並且由於繼續的靈修、研習、討論,就可忠實盡善地推動工作。可能將來宣教師的人數減少時,就希望你們皆能克服那教會的人事、物質、金錢上的諸種困難,如此方能展開主的工作。

 

二、認識服務的物件:

    撒該是個被壓制的猶太人,為政府徵收稅金的。耶穌也希望撒該能站高一些,撒該終於爬上了樹得見了耶穌。耶穌看弛本身是與撒該同樣的人,於是進了撒該的家,我們雖不知他們談話的內容,但是可以知道撒該終於歸向主。撒該的得救之意並非只他個人有何特色,而是在他的社含生活圈子裡獲得了新方向。

    每個主的工人都要認識所傳的物件,不可放任些弄權作勢的虎威所控制。雖有年長之輩,也該訓練他們成為主的學生。

 

三、認識神:

    神的工人不是屬於他本身或其對象的,而是屬於神的。舊約聖經中的先知們雖然沒有被封立為牧師,但他們已有了明確的瞭解,個個先知都具有獨特的本色。我們不能因自己所作的而自稱為先知,而是根據所說所作的,是否完全符合於神才能相稱。舊約中的先知真可說是賢明的神學者和社會的革新者(不是普通所說的革命家),先知們本著「我們如此說,因為神這樣說」的精神,是我們當效法的。在你宣揚神的話時,也有別人宣揚著「神這樣說……」的教訓,你是否容他與你並立?在這許多危險、複雜的情形中,我們要明瞭先知的任務是針對此種處境而發的。我們更當從神得到真正的信息而加以宣揚。

    有個歷史上的事實,就是臺灣山地名人芝宛的故事,這位女信徒在種種受苦逼迫的情形下,仍然一心傳揚主道。結了婚後,她仍然作傳道工作,到處講道宣揚福音。芝宛本身在淡水讀神學校時,雖然臉上刺紋難看,但她並不覺害羞,畢業後,女宣道會遣派她到山地傳教,作為山地福音的種子,她在萬般困苦的戰鬥中傳福音,雖然常受譏誚、迫害及下監的危險而不顧,時常帶領信徒在隱藏的秘密處聚會,福音之火被熄滅時,顯得更興旺。芝宛訓練學生傳福音時,諄諄地讓他們忍耐的學習後才去做工,並本著「沒有把握不能出去」的原則。她也是個很熱心禱告的人,到了戰爭結束時,她們領人歸主有相當的成果。這是一個例子,正如保羅所說的:人只是為神所用的器皿。

    當我們作為耶穌基督的僕人,承認是個土作的器皿。願神賜福我們所該做的工。

 

          微妙的屬靈軟弱

                  經文:哥林多後書四章10

 

    無論是個人的屬靈經驗,或教會團體屬靈的長進,常常會使我們感覺,當我們有心在屬靈上追求時,都覺得自己是非常的軟弱。甚至疑惑像自己這樣的人,是否配得追求屬靈!在內心總是有一個感覺自己不配、和夠不上屬靈標準的遺憾。很稀奇,正因為這樣,我們屬靈的長進,又得向前邁進一步。

    屬靈軟弱的感覺並不一定是屬靈退役的結果。在正常狀況下,一個常在基督裡的人,他的屬靈軟弱,可能是屬靈長進的反挫動作,這正如保羅所說:「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四1o)一個屬神的人對屬靈發生不滿足的現象,證明他有心渴慕神。而神在我們身上所作的,一面是使我們有需要,並因需要而發生軟弱現象;一面將弛自己來滿足我們的需要,剛強我們的軟弱。就在這樣一正一反迴圈的過程中,神的生命在我們身上又顯大一次。基督徒屬靈的長進,就是在軟弱——剛強,剛強——軟弱的迴圈中產生的。

    但基督徒真正屬靈的後退,不是在他感覺軟弱時,反倒是在他自以為剛強、感覺不到自己是軟弱的時候。老底嘉教會所以受責備,正因她說:「我已富足,已經發了財,一樣都不缺。」豈是主知道她的隱病,指出她的毛病說:「卻不知道你是那因苦、可憐、貧窮、瞎眼、赤身的。」(啟三17)這是什麼緣故?她說她是富足的,而祂說她是貧窮的呢!如果我們明白保羅所說的話:「所以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為基督的緣故,就以軟弱……為可喜樂的。因我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我們就會明白,老底嘉教會主說她是困苦的,是因為她以為只要將教會組織好,治理得有條理就可以,她以教會當一個屬世團體(非生命的)來看待,從此閉門自守,保守她僅所得的一些屬靈產業;但她卻忽略了恩賜者自己。她對屬靈的現狀一滿足,自然而然的就把主關在門外了。(啟三20

    因為什麼地方有基督,什麼地方就有軟弱、淩辱、急難、逼迫和困苦等待著。老底嘉教會她因經歷了基督的能力而被建立,但卻因拒絕了為基督的緣故,以軟弱為喜樂而衰退。她的失敗是只可剛強而不許軟弱,但聖經給我們看見,基督徒屬靈的長進,是一方面軟弱,一方面卻是剛強的。它沒有絕對的一面。保羅知道這個秘訣,所以他只誇他的軟弱,也以這些為喜樂,他知道神的能力是顯在軟弱人的身上。老底嘉教會怕這些,拒絕這些,結果自以為富足,反倒成了貧窮。

    所以,神在我們身上所作的,總是給我們經歷我們是軟弱的,這樣會使我們不離開祂;只有看不到自己軟弱的人,他才會獨立而不依靠神。老底嘉教會豈不是如此嗎!一個人若為基督的緣故(不是為自己與世界的緣故)而軟弱,他是一個肯倒空器皿,讓基督充滿的人。屬靈的軟弱是很微妙的,人如果不感覺自己是軟弱的,總是不會親近神。個人的經歷常告訴我們,當我們在世界中有發展,或是在屬靈的事上有發展時,總沒有失敗時、軟弱時、比較與神來得親近。我想,如果我們各人身上若沒有一根刺——屬靈軟弱的刺——纏住的話,我們永遠不會知道神的恩典和祂的能力是何等的完全;「神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林後十二9)所以我們屬靈的長進,似呼吸一樣,有軟弱之時,也有剛強之時;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了。

    然而我們也常常聽到一些信徒說:「我實在是軟弱,真軟弱阿!軟弱得一直起不來……。」聽起來好像頂謙卑,但我們仔細查究一下,不難看出這樣的軟弱是有問題的。基督徒的屬靈軟弱有二種情形:一種是我們前面提過的,正常的屬靈軟弱,是自知的,而且很快又能經歷神的能力;但另一種軟弱卻是不正常的,它是從世界,人的情欲所造成的軟弱,裡面有不聖潔或罪的成分在內,且有陷人於屬靈不自覺下沉的危機。像這種的軟弱,真是信徒靈程上的致命傷,若不起來對付它,他的屬靈可能一直起不來。誰說:「我軟弱得一直起不來……。」他就要仔細省察,好好地去改正。

    有些信徒曾做見證說,當他們在遭受患難痛苦,家破人亡之時,他們才知道在這世上是無路可走,只有神是他的避難所,從此就不敢離開祂一步等等的見證。你我真不敢想像,他們因復興而所付的代價是何等的大,但神為了愛惜我們的靈魂,常常以作父親的手來管教我們,調整我們與祂屬靈的關係。然這種情形究非與正常的屬靈軟弱可比,正常屬靈的軟弱是生命過程中的迴圈狀態,是一方面感覺自己軟弱,一方面又感覺神的能力是在帶領著他邁前的。

    有一次有位姊妹找我交通,她說她目前在屬靈上感覺非常枯乾而軟弱,讀經沒有味道,禱告沒有能力,也摸不著神同時的甘甜,查究自己也沒有什麼罪的難處,然而為什麼像那從前一段屬靈的喜樂沒有了呢!或者你亦有這種經歷?當我聽了這些,非常感謝神說:這種情形,正是神的生命在我們裡面長大的現象。麥穗結實,是要經過雨水和日光的淋曬;她的情形,正是神的生命在我們裡面長大,也是要經過滋潤與枯乾期的交替;直到麥穗結實,生命長成之時。我們不要忽視這些,以為這對作基督徒無關緊要,要知道我們所以稱為基督徒,就是在裡面有生命的緣故;而生命的長進,是在屬靈的軟弱與剛強之間不斷交替的結果。如果認識這生命運動的原則,我們的屬靈生命必長成很快,像初熟的果實一樣、得先獻在神面前。生命長成到一個地步,能使我們在地上活著不再憑著感覺,只憑著神的信實而活。

    但如今有多少人常誇自己的軟弱,甚至軟弱到一直起不來,這又是什麼緣故呢?什麼是正常的屬靈軟弱,什麼是不正常的屬靈軟弱,乃是看他在軟弱之後的有無反應。不錯,許多人確實是軟弱的,但他更大的軟弱,是在軟弱之後,沒有剛強反應。使徒保羅他所經歷的,是什麼時候軟弱,什麼時候就剛強,若是我們只看到自己是軟弱的,而沒有去經歷神的陽強,就信徒個人說,生命長得不夠結實;就教會團體說,基督的身量還沒有長大成人。屬靈的軟弱是很微妙的,在正常情形下,那裡有軟弱,那裡接著就有剛強。如果我們知道它的竅訣,差不多也就摸著屬靈生命長進的道路了。

 

       歷代基督徒的信心    童家曄

                    經文:哥林多後書四章18

 

    各位青年弟兄姊妹平安,保羅說:「通道是從聽道來的,聽道是從耶穌基督話來的,凡求告主的,必得救。」然而未曾信祂的,怎麼求呢?未曾聽見祂的,怎麼信呢?感謝主的安排,也感謝各位今晚給我這個美好機會,與大家再一次來思想神的話語,今晚要思想的題目:是「基督徒的信心」,我們都很熟悉;亞伯拉罕將兒子「以撒」獻在壇上作燔祭,是憑著信心。約書亞有勇氣帶領以色列人民過約旦河,進入迦南地,消滅強敵,建立國家,是憑著信心。以色列人圍繞耶利哥城七日,城牆就倒塌了,是憑著信心。妓女喇合接待探子,得免與一般不信的人一同滅亡,是憑著信心。約伯受試探,受盡災難,仍能稱頌神是公義的,是憑著信心。這些先聖那裡來的這麼大信心。起初我原也發生疑惑,但查考聖經後,我知道神給他們各人有其不同的恩賜,他們才真正認識神。並相信與他們同在,產生了牢固堅定的信心。

 

亞伯拉罕的信心來自多年操練

    先講亞伯拉罕,他原叫亞伯蘭,亞伯拉罕是以後神賜給他的名字,神對他特別喜愛,特別有恩賜。創世紀十二章1節記載:「耶和華對亞伯蘭說,你要離開本地本族父家,往我所要指示的地方去,我必叫你成為大國。」那時候他才七十五歲,到了八十六歲生以實瑪利,一直到九十九歲,妻撒拉也九十歲了,他們自認老邁不能生育,結果神又應許他生以撒。神要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他向神祈求拯救了他的侄兒羅得。總而言之,自他七十五歲起被神揀選到了九十九歲,這二十四年中間,下埃及地,受饑荒,有挫折,有恩典。所以我說,他後來有那麼大的信心,是經過多年操練來得較為恰當。

    其次談到摩西的信心,當時埃及王法老不准以色列民離去,神曉諭摩西顯現奇跡,初「以杖變蛇」、「手生大痲瘋」,要求法老允許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後來法老又改變心腸,神又曉諭摩西以「水變血之災」、「蛙災」、「虱災」、「蠅災」、「畜疫災」、「瘡災」、「雹災」、「蝗災」、「黑暗之災」。最末神用擊殺長子,迫使法老就範。聖經記載摩西起初對這些奇跡,原也發生猶豫,但仍順服神的吩咐,作了都應驗,怎能不使他信心增強呢?約書亞也是神的賜名,他原叫「何西阿」,是摩西的門徒。

摩西死後繼承摩西遺志,可以說摩西生前所行的一切奇事,他是親身經歷的一人,當然他也有摩西一樣的信心帶領以色列人進入迦南地,圍繞耶到哥城七日,城牆就塌陷了。

 

救恩不分尊卑  喇合信心最為難得

    我以為最難得還是妓文喇合接待隱藏二個探子的故事,喇合算是卑賤的人,但他有信神的心,視探子為天使,才不惜冒極大危險,庇護探子,使蒙得救,不與一般不信的人一同滅亡。下面是喇合對神產生信心的一段話,請看約書亞書二章1011節:喇合說:「因為我聽見你們出埃及的時候,耶和華怎樣在你們前面使紅海的水幹了,並且你們怎樣待約旦河東的兩個亞摩利亞『西宏』和『噩』信將他們盡行毀滅。我們一聽見這些事,心就消化了,因為你們的緣故,並無一人有膽氣,耶和華你們的神,本是上天下地的神。」親愛的弟兄姊妹,神是信實的,公義的,救恩不分貴賤,只要你信靠祂,就必得救。

    再說約伯所受的試探,傾家蕩產,家破人亡,自身肉體上所受之瘡痛,已經接近死亡,雖然向神訴苦,但始終如一,稱頌神是公義的。約伯記一章21節說:「約伯撕裂外袍,剃了頭,伏在地上,下拜說,我赤身出母胎,也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他知道這一切都是神給他的鍛煉,後來果然給他加倍的賞賜。雅各書第五章說:「能忍耐是有福的」。

 

信心最高境界  不畏烈火焚身

    講到這裡,我又想起但以理書第三章所記載的一節史實:當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俘虜猶大國人「沙得拉」、「米煞」、「亞伯尼歌」,三人因不遵守王命敬拜王的神,及王所立的金像,要將他們扔在烈火的窯中,王說:「看有何神能救你們脫離我手呢?」「沙控得」三人答說:「王阿!我們所事奉的神,能將我們從烈火的窯中救出來,祂也必救我們脫離你的手。即或不然,王阿!你當知道,我們決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結果三人被擲於烈火中,毫無損傷。這裡我必須重複一提的就是他們說:王阿!「即或不然」我們也不敬拜別神(偶像)。這是何等志節,我國先聖有句話:「義之所赴,不成功,便成仁」。

    保羅對基督,有堅定的信心,他所遇到的,無論是饑餓、赤貧、刀劍、危險,都不能動搖他,不計較成敗得失,他決不以生命為念,他曾經說,「沒有一件東西可以動搖我」。因此他有此信心,後來為了傳揚福音而殉道。耶穌對門徒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若有信心。像一粒芥菜種,就是對這座山說,你從這邊挪到那邊,他也必挪去,並且你們沒有一件不能作的事了。」主又說:「你若能信,凡事都能。」所以信心,就是勇氣,就是力量。基督徒既然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相信祂死後三天復活。這是基督教經過一千九百餘年迄今,仍然一天比一天受人愛戴的真理所在。保羅說:「若基督沒有復活,我們所傳的,便是枉然。你們所信的,也是枉然。」

    親愛的弟兄姊妹,我們所仰望的,所期待的,雖然都是眼睛看不見的,但卻因著主給我們每個人,不同的恩賜,因此就比看得見的,更為實在。哥林多後書四章18節說:「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他又說:「我們盼望那所不見的,就必須忍耐等候。」現在我的話又要轉回來,信心並不是永遠不變的。當你靈性軟弱的時候。信心就隨之軟弱,我認為一個時常訴說主恩的人,他就有堅強的信心,他必定記住耶穌說:「我的恩典夠你用的。因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軟弱上顯得完全。」所以保羅也說:「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一個肯認罪悔改的人,他在神的教訓話語中,已經認識自己是何等可惡有罪。也知道死的毒勾就是罪。罪好比身體上生了惡瘤,若不忍痛割除,不能與神保持關係,不能與神和好,蒙神憐恤,結出的果子與悔改的心相稱,若能如此,即有信心照著雅各所說:「有罪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手,心懷二意的人哪!要潔淨你們的心,你們親近神,神必親近你們。」

    

        顧心所不見的    翁修恭

                   經文:哥林多後書四章18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得,乃是顧念所不見的。」(林後四18

    「所見的」與「所不見的」,是兩項性質完全相反不同的事,也是一個明顯的對照,然而卻有著不能分開的密切關係。如一棵樹,有樹幹與樹根兩個部分,樹幹在地上,是看得見的:樹根在地下,是看不見的。一座建築物,有上層建築與基礎兩個部分,上層建築在地上,是看得見的;基礎在地下,是看不見的。

    沒有樹根,就沒有樹幹:若不先奠下基礎,就不能建造上層建築。但因為這些「根」與「基」是在人看不見的地方,所以往往容易被人所忽略。其實,看不見的根和基是比看得見的幹和上層建築更為重要。所以保羅說:「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

    我們的人生,也有賴以建立生活的,肉眼看不見的部分,就是人生的根基。人若想使他的人生牢穩,必須先鞏固其根基—人若想對外有所發展,必須先充實其本身。人生的根基和內容是什麼呢?保羅在哥林多後書四章16節;五章10節,舉出三個對照,給我們提示人生應該注重顧念的是什麼。

 

一、「外體」與「內心」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林後四16

    人是以外體和內心(或稱為靈)兩部分構成的。只有內心沒有外體,不能稱為人,但只有外體沒有內心,只可稱為「屍首」,也不能稱為人,靈肉俱全,才能算為完全的人。當然我們要保重外體,但內心更需顧念。

    為什麼我們應該顧念內心勝於外體呢?聖經給我們的解答是:「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外體與內心向著相反盼方向進展;外體日益毀壞,內心卻逐日更新。外體會毀壞是人人皆知的事實,也是一件人人以為最悲痛,最嚴重的問題。今天世人為要保持身體的健康,使之不變壞,或治療已變壞的身體,使之恢復健康,所支付的智力是無法估計的。人在醫術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姑且不提,我們只看藥品在每天的報紙及無線電廣播所占的份量,就可以知道人為會毀壞的外體所支付的關心是何等的巨大。

    人人對自己的外體那麼關心,那麼顧念,但仍然無法挽救它的變壞。外體會變壞,這是神所定,永世不變的定律。對這定律,我們應該接受,而不應該悲歎,甚至絕望。雖然外體會變壞,但感謝主,神卻啟示我們一個努力的方向——內心的更新。如今我們無須因越來越衰弱,越來越力不從心的外體而憂傷絕望了。

    美國第六任總統約翰.Q.亞當士( John QAdams  1767-1848 )當他年老的時候,常常提著手杖出來散少,認識他是退任的總統的人,遇見他就對他點頭,或握手致敬,並問安說:「亞當士先生,你好嗎?」亞當士就對向他問安的人回答說:「好,好,約翰·亞當士越來越強壯,但所住的房屋就不行了,它已經破爛的不堪居住了。」「你看!」他就伸手去摸摸他的頭說:「屋頂這樣破舊,只剩下幾片殘瓦罷了。」意思是他的頭髮幾乎脫盡,所剩下的頭髮寥寥無幾了。然他就移手去摸他的胸部說:「壁泥也都落盡,裡面的支架都露顯出來,一根一根可以數得出來了。」意思是身體很瘦,肋骨歷歷可數了。最後就舉起他的手杖說:「房屋的柱子也都朽爛了,所以不得不用這一根支柱撐住。」意思是腿已經衰弱無力,走路時要靠手杖來撐住。

    是的,我們的外體雖然毀壞,但內心卻有換新的可能。那麼這換新的可能,努力是從那裡來的呢?聖經說:「若有人在基督裡,他就是新造的人。」(林後五17)內心的換新不是必然的,而是有條件的,也不是自然的,而是需借助外力的。「在基督裡」,這是條件,「基督」,就是藉以換新的能力。

 

二、「暫時的」與「永遠的」

    「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林後四18

    保羅所提示的第二項要事是時間的問題。時間大至可以分別為永遠與暫時。暫時是有始有終,永遠是無始無終。除了創造主神之外,在宇宙間存在的一切被造物都是短暫的,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的。他有生成之日,就有消逝之時,正如作詩的人吟說:

    主阿,禰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

    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你未曾造成,

    從亙古到永遠,你是神。

    你使人歸於塵土說,你們世人要歸回。

    在你看來,千年如已過的明日,

    又如夜間的一更。

    你叫他們如水沖去,他們如睡一覺;

    早晨他們如生長的草;

    早晨發芽生長,晚上割下枯乾。(詩九十16 )

    人的愚蠢與悲慘,是想在短暫,易變,靠不住的現世的事物上,追求永恆不變的寄託與幸福,對真正靠得住,永恆的存在,卻湊然無知,也不想企求。相反地,人的幸福是存在於一切短暫的事物背後,尋出永恆的價值及意義。人若能看見那看不見的永遠存在者及祂所賜與的恩賜,就能超脫現世短暫的欲望,而得幸福了。

    克服一切世上的痛苦、悲哀、懼怕的能力,是從透過一切屬現世的事物,而看見那看不見的存在,那種屬靈真正的智慧而來的。因抵抗納粹黨的兇惡專橫而被害死,被稱為廿世紀的殉道者,德國神學家孟赫華,當他從受拘禁的牢獄,被提解去處刑時,他對同受拘禁的囚犯說:「這是最後了,但是對於我,這是生命的開始。」是的,只有懂得那永遠生命的意義的人,才能毫無畏懼地跨越那人人視為最可怕的死線,而向前邁進。

 

三、「地上的」與「天上出」

    「我們原知道,我們這地上的帳棚若拆毀了,必得神所造;不是人手所造,在天上永存的房屋。」(林後五1

    人只知道現世的靠不住還不夠;使人敢向那茫茫的前面邁進的,是彼岸的引力。現世是短暫的,來世是永遠的,但那永遠的來世,若是痛苦的,悲慘的,可怕的,那還有什麼可羡慕的呢?若是需無的,無可把握的,那還有什麼用處呢?那永遠的來世若是痛苦的,悲慘的,可怕的,那我們何必再去吃不完的苦呢?因為我們現在所吃的苦頭已經夠了,若永遠的來世是虛無的,那也值不得我們去追求,因為雖說現世是很痛苦的地方,卻多少也有樂趣,比那沒有苦,但也沒有樂,乾燥無味,永遠的靜默虛空好得多了。

    基督教是肯定的宗教,它肯定現世的痛苦,也肯定來世的喜樂。佛教否定一切,他們說:一切皆空。他們所標榜的理想境地是永遠的「空」。基督教肯定一切皆有,且追求永遠的「有」。我們所追求的,不是虛無的,而是實有的,有內容的,乃是永遠的生命。

    生命的機能的生活,是工作,工作最高的表現是事奉。我們在現世生活的意義是事奉。在這事上主耶穌給我們留下了最完善的榜樣:「因為人子來,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並且要捨命,作多人的贖價。」(可十45)我們在現世的生活是事奉,在來世的生活也是事奉。我們所冀求的,是在現世因有罪惡的纏絆,以致不能從心所欲的事舉工作,在來世能臻完善。所以保羅說:「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深想得那從天上來的房屋,好像穿上衣服……我們在這帳棚裡,歎息勞苦,並非願意脫下這個,乃是願意穿上那個,好叫這必死的被生命吞滅了。」

    在這裡所說的「帳棚」,「房屋」是指我們所取的外體,是靈魂藉以發揮機能,活動,工作的工具。因為在地上的工具若毀壞不堪使用,就換用更完全,更能發揮靈魂機能的工具,這就是屬天之體,是榮耀的體。(腓三21)我們在天上的生活,就是藉著這種「體」而更能完全地事奉神。我們離開此地,並非為逃避到那無所事事的地方,去過著虛無,靜默,無意義的生活,而是進到那更能從心所欲去事奉主的地方去。

    「地上的」與「天上的」是另一個顯然的對照。世人看見地上的事,但願我們基督徒都能夠看見天上的事,並羡慕那裡美好的生活。

    人生宛如旅行,從現世進到來世,從暫時的走向永遠,從此岸到彼岸,從地上遷住天上,前者都是看得見的,後者都是看不見的;要看那看不見的,須要有特別的眼睛,我們不能憑屬地的眼睛,或理智,而是應憑屬靈的眼睛去看。這眼睛就是信仰,因聖經說:「信就是所望之事的實底,是未見之事的確據。」(希十一1

 

      透過所見的尋求所不見的    林景康

                   經文:哥林多俊書四章718

 

    今天我奉主的名所要講的,是哥林多後書四章18節所說:「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保羅對哥林多的信徒說這話,我們很難瞭解,因為看得見的東西才能給我們去看它,看不見的東西我們當然不會去看它,但這話如非像保羅那樣深刻經歷的人,就無法體會了。

    保羅在這裡所說「看得見的」是指著甚麼?從他的經驗鑒百語中,給我們看到是指著「苦楚和享受」,這些苦楚與享受,在保羅的眼中是不足輕重的。論到苦楚:保羅曾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 89)這些在保羅的心中都是至暫至輕的苦楚。我們若與保羅同感,苦楚是暫時的,就很願意忍受;我記得,在抗戰勝利時,我們住在貴州畢節,那時要回上海,因廣西經湖南的公路早已被日人破壞了,不得不從隴海路和京浦路到南京而轉上海。我們只在四川邊境的寶雞縣到陝西的西安,那段公路上就行了十五天,住於小旅店,睡在泥坑裡。我們身雖受過這些苦楚,但心中的盼望卻有故鄉,和多年不見的父母快要團聚,要享受家庭的溫暖,所以對於這十多天短暫的苦楚就不足介意了。保羅不但看苦楚是暫時,他對於享受也看為暫時,因此他說:「只是我先前以為與我有益的,我現在因基督都當作有損的。不但如此,我也將萬事當作有損的,因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我為祂已經丟棄萬事,看做糞土,為要得著基督。」(腓三78

    今天我要問諸位一件你們都經驗過的事情,就是你們上巴士過兩站就要下車時,我想你就不管車裡有多少座位,總是寧願站在門口與人擠在那裡,為甚麼不到裡面去坐呢?因再幾分鐘就要下車了。這就是保羅的心意,他覺得無論是苦楚抑是享受都是暫時的,不足顧念。主曾對保羅說:「你要為我的名,受許多苦難,你必定到羅馬去,站在該撒面前為我作見證。」保羅清楚聽見主說這話,既然被帶到羅馬去,就不管羅馬王要請他到王宮去住,還是要把他關在監裡呢?這些事他都不以為意,因為知道世界是暫時的,他乃要往神所預備那永遠的城邑去,要戴上神公義的冠冕,永遠與他所事奉的主同在。保羅有這樣的心意,也給我們這樣的教訓,這教訓是有價值的,所以我們當效法他「透過所見的,尋求所不見的」,不要看現在那些暫時的苦楚,要看那永遠存在的榮耀。

    保羅又說要看那「看不見的」,甚麼是看不見的呢?7節說:「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裡,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神,不是出於我們。」這裡告訴我們,看得見的,是「瓦器」——我們的身體;看不見的,是「寶貝」——住在我們裡面的聖靈。

    11節又說:「因為我們這活著的人,是常為耶穌被交於死地,使耶穌的生,在我們這必死的身上顯明出來。」那麼,看得見的,就是「我們這活著的人」,看不見的,是「耶穌的生」——永生,這永生在我們必死的身上要彰顯出來。

   14節再說:「自己知道,那叫主耶穌復活的,也必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且叫我們與你們一同站在祂面前。」耶穌的復活,在當時使徒們是看得見的,叫我們與耶穌一同復活,並一同站在祂面前,這是還不能看見的,就是將來的審判。

    16節也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外體雖然毀壞」是看得見的,「內心一天新似一天」是看不見的,是指著永遠的生命。

   17節又說:「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能看見的,是「至暫至輕的苦楚」,不能看見的,是「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現在簡單來說:看不見的就是住在我們心中的聖靈,永生,復活,審判,永遠的生命,永遠的榮耀。這些保羅叫我們每個人都要注重,都要透過所見的而看它。

    我們要用甚麼方法去看那看不見的呢?保羅既然曾透過所見的,去看那看不見的,就把他的經驗在哥林多後書四章13節對我們說:「但我們既有信心,正如經上記著說:『我因信,所以如此說話氣我們也信,所以也說話。」可見保羅是用信心去看那些。

    親愛的兄姊們!你們若用信心的眼睛去看聖靈,永生,復活,審判,永遠的生命,永遠的榮耀,這些都是真實可靠的,不然就看不到了。今天在座的兄姊們!有誰還沒有接受耶穌基督作你的救主呢?我奉主的名懇求你們,要看那永遠的生命,這永遠的生命是你的,你現在的生命是暫時的,不過幾十年就要過去,世上沒有不死之人,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這事現在是你看不見的,將來你一定會看見,不如早用你的信心,來相信主耶穌基督作你的救主,就必逃避那個審判,得著永遠的生命。

    諸位要記得,看得見的,是暫時,看不見的,是永遠的,趕快相信主耶穌作你的救主,而得永生吧!你若信了主,那些看不見的,將來都要顯明在你的面前。在我們中間或者有人,你所親愛的人,已經不在你身邊,你多少時候為他傷心流淚,巴不得今天能和你在身邊,你多少時候為他傷心流淚,巴不得今天能和你在這裡一同敬拜主,他卻不能到你這裡來,只有你能到他那裡去,但有一天他要來到,主要擦去你一切的眼淚,你所愛的人要復活,你的身體也要改變,與你所愛的人同得主榮耀的身體,那時你與他,他與你永不再分離了。

    所以今天我們須以能看見的眼睛,去看那看不見的復活。親愛的兄姊們!我知道你們愛你們所親愛的人,你所親愛的人怎樣才能仍然與你親近呢?就是要用看那看不見的眼睛去看這些,你就必得無限的安慰,內心的快樂。在座或者有人會為主做工,在教會當長老,執事的,多少時候為主的工作,受人無情的批評,當面的頂撞,背後譭謗,無理攻擊。你好像難以擔當,只有在神的面前藉著禱告吐露你的苦衷。但你若想到將來所要得的榮耀—在黃金的道路上往來,與天使長一同歌唱,面對面看見你所事奉的主,聽見慈愛的聲音說:「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許多的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時,那些苦楚就不足介意了。

    親愛的兄姊們!要透過所見的,尋求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不見的是永遠的,阿門。

 

          信的勇氣    宋泉盛

                經文:哥林多後書四章718

 

    假若有人問你:「在這現代化的世界裡,你最需要的是什麼?」不知道你要怎樣回答?也許你會不加思索地說:我最需要的當然是知識。知識是開啟宇宙秘密的鑰匙;現代高度的科學和技術文明,無可否認的,是人類不斷求知所造成的,從人鑽木取火的原始社會到電器瓦斯的現代社會,人從來沒有停止過運用知識智慧,去探求自然,改善生活,為下一代求進步。世界各地林立的各級學府,就是產生智識的搖籃,只要有人一天存在,他不會放過求知的機會。知識是一種力量,一個人具備的知識愈多,他參加人類過程的機會愈大,而他塑造出一個理想的世界,一個理想的人生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顯然地,上面所講的只是一面的看法,每一個人未必會百分之百地贊成;甚至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也不一定都會同意,知識是解決人生問題的最大力量。那麼,除了知識以外還有什麼?我想有不少人會異口同聲地說:經濟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因素。經濟,從一方面看來,的確是造成人類文化的決定力量,從某一個角度來說:文化史是一種經濟史。這用不著什麼高深的思想理論才能獲得結論,我們這廿世紀已經經歷兩次慘痛的大戰,無論是戰前,戰中,戰後,經濟因素不是占非常重要的地值嗎?現代的戰爭是一種科學戰,也可說是一種經濟戰。現在美蘇之間角逐登陸月球的和平戰爭中,美國似乎占領先地位,也是因為它有絕對壓倒性的經濟力量。這二十年來許多新興的國家,在國際舞臺上要有一席比較穩固的地位,除了政治、軍事以外,經濟建設是非常重要的。整個世界如此,一個國家如此,一個社會、家庭如此,一個人更是如此。剛才已經講過,這不需要高深的理論,憑我們日常生活

的一點經驗就可知道的。不但是我們的物質生活,連我們的精神生活也要依靠經濟情況的安定,二千多年前的管仲,早就一語道破這個事實,他說:「衣食足而後知榮辱,倉麇實而後知禮義,」就是這個道理。從我們實際生活的體驗,我想很少人敢否定這句話的真實性。那麼,我們是不是用不著去談別的了。

    人,也就是我們,偏偏是一種不知足的動物,有了高深的知識,有了穩定的經濟基礎,我們不會就滿足,試問各位:在大學四年,現在總算要畢業了,這就是說:這四年的大學教育,已經給你們起碼的知識,去從事文化,生產,研究的工作;並且有人認為,從經濟的觀點而言,這四年是一種投資,換句話說:拿到了大學文憑以後,大概總不至於餓死了。除非你是一個不可救藥的理想主義者,或者一個不願動手指的懶蟲,總可以保持你的生活。但是這樣你就滿足的嗎?不見得!我想一定有人要臉紅紅地爭辯說:假若沒有愛,人生算什麼?沒有愛,知識有什麼用處?我們不能把愛公式化,用方程式解答愛的問題。但是有了愛,那些枯燥的方程式才顯得有意義。同樣地,假若沒有愛,金錢有什麼用處?愛是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但有了愛以後,錢才花得有意義!買賣式的婚姻,不但在農業社會裡有,連在現在的工業社會裡也沒有完全絕跡,愛應該超越這種交易式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愛雖不

一定和現實背道而馳,但也不是完全和現實膠在一起。朋友之間真摯的友情,兄弟姊妹間的手足之情,夫婦間的恩愛,父子間的愛,這些比人生其他物質因素都來得重要,難怪古往今來,都有人情願為愛犧牲自己的性命。

    「在這現代世界裡,你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提到知識經濟和愛。當然,對這個問題不只有這三個答案,見仁見智,各位一定有不同的答案。我想這並不太重要,我認為更重要的問題是:「你認為最需要的,是不是最有意義的?」當諸位要畢業的時候,當你們快要踏出孕育你們的知性和心性的這學園校門的時候,這是值得思考的問題,應該檢討的問題。

    「你認為人生最需要的,是不是最有意義的?」這裡所說的王思義」是指使你的精神有真正的寄託,同時也幫助別人找到豐富的人生,獲得精神上的寄託,共同走在「希望」的道路上。知識也好,錢財也好,愛情也好,你認為人生中最需要的,而竭盡力量去追求得來的,是不是這種最「有意義」的東西?這是一個重要的問題,發人深省的問號。我有一種感覺:現在的世界對這問題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大多數的現代人對這問題不敢下一個積極的答覆。為什麼?照我個人偏狹的看法,這是因為我們正在處在一個普通地喪失「信的勇氣」的時代,沒有信的勇氣的時代是一個失落的時代,失落什麼?失落信的勇氣。

    談到勇氣,我們應該承認,現代人在許多萬面十足表現了無比的勇氣以及驚人的毅力。我們或許可以這樣說:文化是人拿出勇氣去冒險出來的;文化可以說是人本著他的勇氣作出來的冒險的總匯。單靠充分的科學知識,單靠龐大的經濟力量,登陸月球的壯舉是沒有辦法實現的,假若沒有那些科學家們,特別是那些太空人,冒大危險的勇氣,這是做不出來的。同樣地,攀登世界最高的喜瑪拉雅山峰,並不只靠不斷的訓練,詳細的計畫,周密的準備就可以成功的。不用說,這些都是缺一不可的重要條件,但是,假使沒有置生死於不顧的那種大無畏的勇氣,還是不行的。我們其實不必談到那麼遙遠的事,我相信諸位同學可以自己的身上所經歷過的,發現現在所講的是事實。你們在這四年當中,必定經過許多次在知識上,經濟上或者在精神上的打擊和挫折。也許有人,為了內心的煩悶,外來的各種壓力,不只一次想放棄在此地求學的機會:但是,你們的勇氣終於把你們支撐到現在,把你們帶到畢業的這一天。雖然我不敢說,現代人與過去的人比較,有勝百倍的勇氣,但我們不能否認,現代人的精神力量使他作出許多勇敢的行為,使他開創這個科學與技術的新紀元。這個事實擺在我們眼前,有目共睹,使我們不能不讚不絕口,不能不肅然起敬。

    不過,我必須趕緊接下去證,這只是一面之詞,為什麼這一個富有戲劇性,充滿挑戰性的新時代,同時許多人感覺到也是一個失落的時代?為什麼成為一個喪失信的勇氣的時代?可能有人要諷刺的說:喪失信的勇氣,正表現現代人的勇氣!人第一次似乎成功地擺脫了傳統觀念的束縛,撇開了根深蒂固的社會因襲,粉碎了宗教的枷鎖,而成為一個自由的人,但願這是事實。

    其實,信的勇氣的普遍喪失,並沒有使人成為更成功的獨立自主的自由人。過去二十年當中,加諸人性上的有形無形的枷鎖越來越緊;人從物質上的限制解放出來,重新踏入精神上的限制裡面。一個人到了無法忍受精神上的限制的時候,在這日日向榮的人群中,他終於迷失了自己。迷失的人是失去了理智作用的人,不相信道德規律的人,他失去了控制自己情感的力量,不能相信自己,在某種場合裡面,讓衝動替代理性;結果,毀滅自己,也毀滅別人。他對某一種事體,不再持有客觀而公正的態度,不聽良知的呼喚,只讓他當前的利益決定他的行為。他也許斤斤計較,為的是謀求自己的生計,保護自己的地位。為保護自己的地位,什麼生活的信念,什麼遠大的理想,如同廢紙,被丟棄在他的生命圈以外。他喪失信的勇氣,他不需要這種多餘的東西,這豈不是成人的世界中相當普通的現象?這使許多現代人成為失落的人。初出茅廬的青年人憑著他們的熱情,一時對這種沒有道義的成人世界表示抗議,但是遲早他們也不是會加入這種成人世界裡面?倘若情形果真是這樣,我們如何才能重獲信的勇氣?    b

    從另外一個角度,我們也可以看出喪失信的勇氣所引起的結果。現代人好像愈來愈沒有勇氣去相信別人,這是人換取機器文明所付出的代價,在一個舊式的農業社會裡,大家團聚在一起,生活在一起,人活動的幅度小,對周圍親近的人和事,連他們腦子裡,心裡的事,都瞭如手掌,互相間警戒的心較少。現代的工業社會就不同了;各種因素錯綜在一起,人的心裡愈來愈複雜。一個人常常屬於一種以上不同的組織,他不得不對他的順從作一種適當的分配,儘量避免走入陷阱。我並不是因此而主張回到以前的農業社會裡面去;其實我們儘管憧憬過去的時代,想過去也沒有辦法的,歷史不會倒流的,過去永遠成為過去,人對他一點辦法都沒有。我所要指出的,在這新的時代裡,新的人生觀,新的價值觀還沒有建立起來;大多數的人,特別是青年人,在暗中摸索,不敢相信自己,也不敢相信別人,在我們的心坎上,有一鍾莫名的空虛感,沒有法子去掉它,也沒有辦法填滿它。我不知道各位要畢業的同學有沒有這樣的看法,至少我的看法是如此。

    世界上有許多事都有一種連鎖反應,我們既然對自己沒有十分的把握,對別人也容易喪失信心,我們更覺得困難接受看不見的,沒有直接在我們感官經驗裡面的存在。我們對那看不見的,喪失信的勇氣,這就是現代人失落的最大最根本的原因。我們不敢想像明天的事,明年的事,五年,十年以後的事。「未來的希望」,對講的人,對聽的人,都顯得格外空洞。宗教家所說的未來的世界,超越的境界,也是太抽象,在許多現代人的字彙裡,早已沒有這種字眼了,我不想為了看不見的存在者辯護,我只要指出,看得見的,經驗得到的,究竟是整個創造的一小部份,這一小部分也不能讓你完全靠得住,你又自動放棄對看不見的存在者的信心,結果,你成為現實的囚犯,時間的俘虜,借用沙特的一句話,人被囚禁在沒有出口的斗室裡面,自找煩惱,折磨自己,折磨別人,沙特的結論是;地獄就是人。

    今天我們所念的一段新約的經文,是取自保羅寫給古代希臘的一個國際商業港口都市哥林多的信徒的第二封信。保羅的非常動人的那一段話是這樣結束的:「我們不仰賴看得見的,我們所仰賴的是那看不見約,因為看得見的是暫時的,看不見的是永遠的」。這裡所說的「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到底是什麼?「看得見的」,是指感覺的世界,現象的世界,它是我們日常生活的總稱,包括我們的生,也包括我們的死。我們都知道,這是會改變的,是暫時的,早晚要有一個結束的。它自己不能構成獨立的價值和意義。它也不能自力的,比方一所房子,看得見的部分,也就是我們起居的部分,不能單獨存在的。看得見的世界也是這樣,它不但不能自立,在它裡面真假混合在一起,有時假的以真的姿態出現,許多人受騙;真實與虛幻也居住在一塊,混淆我們的耳目。好聽的話不一定代表一個真的實在。在這看得見的世界裡,往往是好人受苦而壞人迤遙法外,享盡人生的喜樂。宗教家往往只拿因果報應說安慰安慰自己和別人。人沒有一個更深的實在作為他信仰的根基,他喪失信的勇氣,接著就是喪失有意義的生的力量。若果是這樣,我們要拿什麼尺度去衡量那些為了某種政治理想願為階下囚的人;為了宗教信念而不怕赴湯蹈火的人;為朋友,為別人,為國家社會,犧牲自己的時間,特權、財物,甚至視死如歸的人?他們是天下第一號的大傻瓜,他們吃虧是活該的。假若看得見的世界是獨立而全部的世界,這種看法可能是對的,我們最好不必去想別的,只好硬著頭皮,投機取巧,碰碰運氣,能爭多少就算多少;道義用不著了,誠實也沒有用的,理想更要不得了。我們所看到的,只有這赤裸裸的現實,要在這現實取勝,只有採用「馬基維利式」的方法了。

    從保羅的觀點,這種說法實在太可怕了,他對古代的哥林多的信徒,也針對現代的我們,不管是信徒也好,不是信徒也好,他大聲疾呼說:看得見的世界不是獨立自主的世界,也不是全部的世界,它應該是和看不見的世界關聯起來的;它構成現象背後的真實的價值,真實的意義,它也使暫時的具有永遠的意義,雖然是直接看不見,假若沒有這個永遠的真實存在,那看得見的一切立即喪失其存在的根據,其生存的基礎。所以保羅要我們信這一個看不見的存在,他說:「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滅,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有了這種一天新似一天的內在的真實的存在,我們才不會為外體的毀滅而害怕,才不會失望,才不會以虛假的一時利益兌換永恆的生命價值。這並不是輕視我們每天有血肉的現實生活,反而是要給現實以永恆的層面。要我們淨化現實生活中的喜怒哀樂,使我們成為不受現實束縛的真正的自由人。用這永恆的層面來透視看得見的世界,這就是信仰的態度,有這樣的信仰態度,我們才有足夠的力量去面對現實,為了理想而奮鬥。

    保羅自己往返在看得見的和看不見的世界之間,他下面一句話是值得我們反復體會的,他說:「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這句話中所表現的信的勇氣是何等的巨大!當你四面楚歌的時候,你要憑什麼力量去解圍?當你對自己,對別人,對這世界失望的時候,你如何鼓起勇氣去尋找希望?在你的事業上,人生的旅途上,吃盡苦頭的時候,你如何去打開一條生路?但是,這些還不是最根本的問題,當你的生命面臨死的威脅的時候,當你到達那最嚴肅的瞬間,你如何坦然無懼地接受那看不見的存在者的質問?沒有別的方法,只有信的勇氣,信的力量。

    耶穌基督的十字架就是這種信的勇氣的最大表徵,基督背負十字架的圖像,在許多人心中激起不同的感觸,對一般人,十字架是失敗的,絕望的表記,又似乎是一切真的,美的,善的,否定。不錯,基督的十字架,負擔全世界的虛偽,醜惡和自私,但是,基督對那「看不見的」信的勇氣,使同樣的這只十字架成為希望,榮耀,生命的表記。

    諸位,這苦難與榮耀的表記不單是基督的,也是你的,只要你接受信的勇氣!倮羅說得非常誠懇,非常真實,「我們這至暫,至輕盼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的榮耀。」假若這是事實,我自己深信這是事實,那麼你我在這人生中最需要的是什麼?我們的回答應該是很清楚的,你我最需要的,是使我們在暫時的,朽毀的世界中,得到永遠的,不朽的信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