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二十三章短篇信息 目錄: 使徒行傳讀經劄記第二十三章(王國顯) 使徒行傳摩根解經第二十三章(康伯摩根) 天理良心 徒廿三1 (葉中光) 使徒行傳第廿一至廿六章 第二十一至二十六章 到了第二天,猶太人的公會開堂要審問保羅,一開始,保羅還在說自己的話,『我在神面前行事都是憑凓良心,直到今日。』(廿三章1節)大祭司吩咐人打他的嘴,他就動血氣罵人了,以前像羊羔一般給人用石頭打個半死的保羅不見了,還說他不曉得那人是大祭司(5節),這是不是謊話呢?極有可能是,也許他當真不認識亞拿尼亞,但他總該知道生在那位上的就是大祭司,人本性裏的軟弱一缺了口,就一直往極深的黑暗裏往下瀉。為了自己的安全,看見了在公會裏那兩批人的矛盾點,他就使用手段把正事支開,挑撥起兩批人中間的矛盾使他們自相爭吵起來,好救他自己脫離那不利的環境(6~9節),人落在黑暗裏,只有回轉仰望主才是正途,用人的聰明來扭轉屬靈的逆境,就只有永遠停留在逆境裏。主不許保羅再無知下去,祂要他甦醒,不要他再靠自己的聰明,主要他看見他的聰明差點叫他自己給扯碎(10節),主把他帶到人的盡頭。 第一天主沒有說話,第二天主也沒有說話,人還活在自己的裏頭,主是很難向他說話的,就是說了,他也聽不進去。經過了第二天的凶險,保羅到了人的盡頭,恐懼包圍了他,就在這一個夜裏,他不能再靠自己的時候,主站在旁邊向他說話了,『放心吧!你怎樣為我在耶路撒冷作見證,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11節)主清楚的讓保羅知道,雖然他作了愚昧的事,主的眼目並沒有離開他,並且明明的指出羅馬才是他該站立的地方,本來他是可以自由自在的到羅馬去,可是他自己卻來了耶路撒冷,因此他在耶路撒冷是在受捆綁的情形下作見證,以後也是照樣的在受捆綁的情形下在羅馬作見證。無論如何,他不能停留在耶路撒冷,他一天留在這裏,他的昏暗一天不能過去。 到了這個地步,撒但知道要在真理上毀掉保羅是不可能了,便鼓動猶太人設計要殺掉保羅。主既讓保羅甦醒過來,主也負責他的安全,祂使那計謀泄漏了出來,給保羅的外甥知道,也就傳到千夫長那裏,結果便在夜裏把保羅護送到該撒利亞去,離開了耶路撒冷,保羅這一次順從了肉體的行程便暫告結束,在主的管教和拯救裏結束。『因我與你同在,要拯救你,……倒要從寬懲治你,萬不能不罰你。』(耶卅章11節) 回過頭來看一看耶路撒冷教會的光景,十五章的交通辯論過後,耶路撒冷教會不單沒有因神的作為而完全沒有保留的轉到主的一邊來,相反的還變本加厲的保持凓律法,所以他們在耶路撒冷再沒有難處,他們與猶太人相安無事,這個相安就證明了耶路撒冷教會基本上已經變了質,他們又要主,又要律法,『兄台,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廿一章20節)他們不打自招,還不以為是羞恥。他們沒有幫助保羅脫離凶惡,反逼凓保羅去向律法低頭。耶路撒冷教會已經不再是基督的見證了,在形式上教會是存在凓,但實際上主已把這燈台從原處挪開了。不用等到主後七十年羅馬的軍隊毀滅耶路撒冷的時候,耶路撒冷教會已經自己毀滅了自己,形存實亡,早已給主廢棄了。『按名你是活的,其實是死的。』這是主很嚴厲的警告。耶路撒冷教會的興亡,那真正的原因都記錄在使徒行傳裏,那是一個極其嚴肅的鑑戒。提醒了我們,不緊緊的跟凓主,捨不得放下主已廢棄的傳統,那傳統就成了一股破壞的力量,阻擋人進入真理,不自覺的成了撒但的工具,終至為自己招來那不能補償的虧欠。──
王國顯《使徒行傳讀經劄記》 使徒行傳摩根解經第二十三章 使徒行傳22:30-23:35
本段經文第一部分(22:30-23:11)中心焦點在保羅。我們將注意兩點, 1.保羅和他的環境──見於發生在白天的故事。 2.保羅和他的主──見於發生在夜間的故事。 我們只有設身處地在保羅當時的環境中,才能明瞭他所說的和他所作的。那是受盡折磨的一日,他被嚴酷地鞭打,卻出乎意外地籍著外邦人的勢力得以保全性命。緊接著的那天晚上,他已身心俱疲:肉體疼痛,心靈被當天發生的諸事所困擾,屬靈上也是疑惑叢生,因為他試圖接觸耶路撒冷人的計畫失敗了。 再略回顧當天發生的事。千夫長將他帶到反對他的人面前受審。他們的態度可想而知,他們心中事先已有了結論。這不是一個公正的法庭。他面對公會時,惟一可能的朋友就是那位羅馬的千夫長,他曾救保羅免於暴民傷害,並安排公會審問,以明白猶太人控告保羅的實情。 保羅的心情很沮喪,這可以從他一開口所說的話看出來。「保羅定睛看著公會的人,說,弟兄們,我在神面前行事為人,都是憑著良心,直到今日。」大祭司立刻吩咐人打他的嘴。在那一刻,我們看見保羅的沮喪消失,轉變成了憤怒:「你這粉飾的牆,神要打你;你坐堂為的是按律法審問我,你竟違背律法,吩咐人打我麼?」這是他的公義之表現。當一個人坐在那裡,表面上在審問他,卻侮辱了公義的原則時,他就發火了。他並不知道那人是大祭司。當他明白對他說話的人,是神所任命的官長時,他立刻道歉。不是為了他反對大祭司的不公義道歉,而是為他所用的方法道歉。他的道歉證明瞭他對公義的熱愛。 這時保羅開始認識到,公會中有兩派不同的人。於是他針對其中的法利賽人說話: 「弟兄們,我是法利賽人,也是法利賽人的子孫;我現在受審問,是為盼望死人復活。」 有人說,保羅這番話是試圖擊敗公會,為自己找一條逃脫的生路。我並不如此想。我相信他是想找一個有利的據點,用復活的福音去接觸他的弟兄。他再一次試圖吸引他已經喪失的人,再找一個機會為他的主贏回他們。 現在我們來看那天晚上,經過了一整日情緒的動湯之後,保羅在黑暗寂靜的獄中之情景。我們試著與他一同進到獄中。他內心深處無可避免地會為當天的失敗感到沮喪。他所自稱的虔誠,受到了侮辱。他對公義的熱愛遭到挫敗。他想作見證的意圖未能實現。我相信那天晚上,他一定鬱悶不堪。他必然覺得,他在耶路撒冷的事工完全失敗了。我相信,他開始對前面的事奉心生疑惑。我們如此推測,是因為一方面我們有過同樣的經歷,一方面是根據人之常理判斷。但我們也有基督對他所說的話作依據。稍後我們會看到基督對他說的話裡,有三個詞反應出保羅當時的心情。這位使徒如今身系囹圄,沮喪、失望齊湧心頭。他原是送捐項到耶路撒冷來的,但沒有人願意聽他講話。他無法贏得他所至愛的骨肉之親。他在耶路撒冷是徹頭徹尾的失敗了。這時,他的心思可能瓢浮到幾個月以前他那迫切的盼望中,那時他是多麼渴望到羅馬去。他說,「我必須往羅馬去看看。」現在他似乎不那麼肯定了。他似乎已被陷住,進退維穀;他已被打敗了。此刻他正陷在絕望、疑惑、沮喪中。這是保羅生命史上最黑暗的夜晚。 但接下去的故事卻滿有榮耀。那天晚上,主站在他身邊,對他說話。如果我們只一味追究,到底主是如何說話,保羅又是如何聽見的,那麼我們就侮辱了這件事的神聖性。我們只知道主說話了,保羅也聽見了。 留意主顯現的事實,「主站在保羅旁邊。」想想保羅的過去,他的幾次宣教旅行,他所遭受的壓迫,擊打,此刻他面臨最大的考驗,遠比他在路司得被石頭打得半死更嚴重。他被人拒絕,滿心疑惑、絕望。但「主站在保羅旁邊」。主熟悉他的經歷。主也曾在耶路撒冷被鞭打、攻擊、迫害;但他勝過了這一切。他對保羅滿懷同情,而不是可憐他。可憐一個人,有時會變成一種侮辱。同情是另一回事。那是一種分擔,進入另一個人的經歷中。保羅被人拒絕嗎?有主站在他身旁,主瞭解他被拒絕的滋味。保羅因耶路撒冷的失敗而灰心絕望嗎?同樣的感覺也曾進入主的靈裡面。保羅對未來懷疑嗎?他的主知道這種痛苦。 然後主對他說話,提到了他一切的需要。對於他的沮喪,主說,「放心罷!」對於他在耶路撒冷的失敗,主說,「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儘管他的方法、策略有失誤,但他的動機是純潔的,因此主能說,「你……為我作見證。」針對他對前途的疑惑,主說,「你……也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那是何等不平凡的夜晚,充滿了亮光和榮耀。主勉勵的話語驅走了他靈裡的憂傷;主贊許的話使他驚奇,並使他在自覺失敗時得到安慰;主的任命使他肯定知道,儘管前面困難重重,他必有機會往羅馬傳道。 如果要我表達,我個人從這段經文得到甚麼教訓,我會使用通常我們祝福時的第一句話,「我們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對於現在,他會在我們面臨黑暗的時刻,親近我們,鼓舞我們。如此,監獄成了聖所,黑夜成了陽光普照的白日。對於過去,我們有他的贊許。不論我們的方法和效果如何失敗,只要我們的動機純潔,他就會說,作得好。對於未來,我們確信他要引領指示前面的道路。 這段經文餘下的部分(23:12-35),記載了主那天晚上所說的第一句話如何得到證實,以及他的最後一句話如何應驗。 我們觀察保羅接下去二、三年的經歷,就可以看見主的第一句話「放心罷」得到了證實。至於最後一句話,「必怎樣在羅馬為我作見證」則在使徒行傳的末了部分應驗了。 這段經文裡有三件事值得注意: 1.使徒的心理狀態; 2.他當時所處的環境; 3.主看不見的同在和管理。 首先觀察保羅的心理狀態。那個夜晚過去了;主那親近、密切、奧秘的顯現也過去了。主的聲音不再響於耳邊。他仍然置身獄中,感覺得到外面世界正逐漸增強的敵意;他仍面對著千百個難處。然而,一切都不一樣了,他那晚與主的神聖交通,使他的心境全然改觀。也有了絕對的確據。這位使徒,從此在一切苦難,憂愁,試煉中,都沒有再動搖過。翻開哥林多書信,那裡仔細描述了他所受的試煉。但在經歷諸般試煉時,他的信心從未動搖。 更進一步,從此以後,這位使徒的態度和舉動表現了更穩定、更平衡的判斷力。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出於信心的合理行動;他注意到-一件事,沒有任何疏漏。他將別人欲殺害他的陰謀報告千夫長,指望羅馬政權出面干涉,申張正義。不久之後,他使用他的公民權,向該撒提出上訴。他在船遇風浪,即將沉沒時,接過全船的指揮權。他沒有再沮喪灰心,或為失敗而悲傷過。他的主已對他說,「你怎樣在耶路撒冷為我作見證。」他就滿足於持守主對他的工作之評估,而不再用他自已的尺寸來衡量。更甚者,他不再疑惑結果。他知道,即使遭遇海難,狂風,土人,毒蛇,他仍然能到達羅馬。從此,我們看到保羅,正平靜而堅定地邁向他的目標。他的故事是一個得勝的過程,我們看見他如何勝過環境,並且一路上善用-一個機會。他已進入那平穩、安靜、信心的領域,因為他膽敢相信他的主那天夜裡對他說的話。 再略為看看四周的環境。有四十個人同謀起誓,說若不先殺保羅,就不契不喝。請記住當時保羅的處境,他是隻身奮戰。教會沒有伸手援助他,甚至會眾也沒有捎給他任何消息。較早的篇章裡我們發現彼得在獄中時,教會為他迫切禱告。但我們看不到有任何為保羅舉行的禱告會。至少,沒有人想要幫助他。在整個耶路撒冷城內,也沒有可投靠之人。惟一對他比較友善(即使這種友誼也頗有疑問)的人,就是千夫長革老丟呂西亞。外面的群眾對保羅的敵意是出於宗教的狂熱,這一類的敵意是最可怕的。原先的情況並未改善,甚至更糟;沒有一絲世上的亮光照入黑暗中,然而保羅卻是平靜的,堅強的。為甚麼呢?因主與他同在,主說,「放心罷!」那句話好像樂符,在他靈魂深處響起,即使外面正有四十個人陰謀殺害他。主已經應證了他在耶路撒冷的見證。主已經宣告了他將在羅馬作見證,因此他知道,沒有任何敵對的勢力能攔阻神的旨意。 這段經文中,我們無法用眼睛的感官來看主的管理。事實上,除了保羅所見的異象之外,這裡沒有任何特殊、奇妙之處。這只是一個平凡的故事,沒有重大的危機,沒有閃電,打雷,或晴空霹靂。第一個器皿是保羅的外甥。我們對他一無所知。他以前從未出現在聖經記載裡。以後也未再出現過。他聽見他們的計謀,就立刻去告訴保羅。那位看不見的主,使用這一個年輕人,用最尋常的方式,拯救他的僕人。少年人到監獄見保羅;然後又把這個消息告訴千夫長呂西亞。 接下主要注意的人是呂西亞。這消息打動了他的心。不久之前,曾有一個埃及人引發一場暴亂,導致流血事件,許多人因此喪命。這些羅馬官員餘悸猶存,正謹慎觀察這群狂熱的猶太人,深恐他們又起騷動。千夫長寫信給巡撫腓力斯,說到他發現保羅是羅馬人之後,如何救他免於猶太人的殺害,並將他帶到公會去。呂西亞的行動不是因他的心被懼怕或憐憫所動,而是因他被那看不見的主所感動。 結果如何呢?四十個人埋伏在道途中,要一舉刺殺保羅。他的主如何拯救他呢?主將地送出城外,他不是用受傷的雙腳一拐一拐地走出去,而是坐在馬背上,由四百七十個衛士護送他離開耶路撒冷。那一夜,他騎了三十五到四十哩路,抵達安提帕底。通過了危險地帶之後,只留下七十馬兵,其餘四百個兵士就回耶路撒冷了。保羅在馬兵護衛下,到達該撒利亞。這就是主如何照顧他的經過。 最後一句話是,「看守在希律的衙門裡。」這衙門原是希律所建,後來以東人在羅馬官員的授意下,從希律手中接管過來。那是一個監獄,但也是主為他僕人豫備的宮殿。 保羅在他的書信裡說,「一主」,這是他的主,也是我們的主。「一信」,他對主的信心使他剛強起來。我們信的就是這一位主。「一洗」,就是聖靈的洗,使相信的人與主合而為一。-一個基督徒都分享著同一個洗。「一神,就是眾人的父,超乎眾人之上,貫乎眾人之中,也住在眾人之內。」他是使徒的父神,也是我們的父神。 再將焦點從這個故事,轉移到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可以在平凡中看見一些超自然的事。在街上行走,那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主的作為;所遇到的人,那可能不是偶然的,而是主的作為;那個少年人聽到了他們的計謀,又去轉告,那也不是偶然,而是主的作為。 舊約以斯帖記6章裡有一句話說,「那夜王睡不著覺。」甚麼使他無法入睡呢?是超自然的神使他睡不著。為了打發時間,王就差人取歷史來,讀給他聽,正好讀到末底改的事蹟。這一切都是極自然的小事,卻是出於那超乎萬有的主! 我們回顧以往,生活是主精心設計的。再環顧四周,充滿著迷惑混亂。環境是沒有盼望的,人也無法相助。但主與我們同在,我們就有平安。他能使用微小的事拯救我們,例如那個好奇的少年人;他會在我們的服事上作偉大的工,在必要時差遣羅馬兵丁護衛我們。這確是一個平凡的故事,但在神永恆的亮光下,它是燦爛悅目的。── 康伯摩根《使徒行傳解經》 天理良心 葉中光
經文:使徒行傳廿三章1節 在我們家鄉,不論各行各業的人士,為了取悅他人,為了鞏固自己的信譽,隨時隨地,都會不厭其煩地告訴別人;我作任何事情,都是憑著「天理良心」公公道道的。 不管他們在說這話的當兒,是否言符其實,是否言不由衷,是否昧著良心?在此且不加以討論。而事實上一般人對於天理良心,卻是非常注重的;因為天理良心,的確是人類思想的主宰,生活的導師。 所謂天理,就是天地間的真理,也是自然界的一種定律,說明白點,就是神的話!當然人人都應該遵守,不可有所逾越,更不應該去違背,否則的話,就變成了悖逆之子魔鬼的奴隸。 凡是能夠奉行天理的人,一定有很好的良心,因為良心藏在裡面,誰也無法看見,只有借著自己良好的行為表現出來,如日中天,才能證明你的良心沒有黑暗。 有人認為,一個人從母腹中生下來,是帶有四分之二的神性,帶有四分之一的人性,也帶有四分之一的獸性。因此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叫,性乃遷」。以後變好變壞,就完全看所接受的教育良窳,去決定自己的將來。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兢是這個道理。 聖經上說:我們在神面前,行事為人,都要憑著良心(徒廿三1)。憑著神的聖潔和誠實(林後一12),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31)。因為我們已經成了一台戲,演給世人和天使看(林前四9 )。 因此,我們必須倒空自己的心,潔淨自己的心防,迎接聖靈居住其中,讓聖靈時刻運行在我們的身上,光照我們的心眼,使我們能夠看清前面的道路,遠離撒但(罪惡)的誘惑,脫離魔鬼的陷阱,才能使我們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腓二15)。 常存信心和無虧的良心(提前一19),將天國的福音傳遍天下,對萬民作見證(太廿四14),更是我們基督徒的本分。願神多多憐憫、幫助,阿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