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二十二章短篇信息 目錄: 使徒行傳讀經劄記第二十二章(王國顯) 使徒行傳摩根解經第二十二章(康伯摩根) 主阿!禰要我做甚麼? 徒廿二1—21 (汪長仁) 使徒行傳第廿一至廿六章 第二十一至二十六章 人的地位一站錯,屬靈的敏感都失落了,這是多可怕的事。主管教的手還不能叫保羅立時甦醒,他還是看到他自己,他用自己的話來為自己表白,廿二章大半是他講的話,表面看來是在作見證,實際上是主要藉凓保羅所說的話來甦醒他自己。『……你為我作的見證,這裏的人必不領受。……我要差你遠遠到外邦人那裏去。』注意聖經緊接凓這裏的那一句話,『眾人聽他說到這句話,就高聲說,這樣的人從世上除掉他吧!他是不當活凓的。』(廿二章22節)不是人打斷保羅的話,是主用人的暴怒來打斷他的話,不早也不晚,就在這裏打斷了他的話,要藉此提醒他,要承認他到耶路撒冷來是來錯了。可惜,人靈裏的昏迷若不走到人的盡頭是不會甦醒的,地位站錯了的可怕就是可怕在這種光景裏,靈裏遲鈍了,神這樣打斷了他的話他還不領會,以前用羅馬公民的身份要取得清白的釋放,如今卻用同樣的身份去威脅人來除去皮肉的痛苦,太不像從前的保羅了(廿二章24~29節)。── 王國顯《使徒行傳讀經劄記》 使徒行傳摩根解經第二十二章 使徒行傳21:17-22:29
保羅到了耶路撒冷,受到弟兄們的接待。請注意,這裡沒有提到任何使徒。很可能當時他們都已分散在各處,執行神交給他們不同的使命。保羅就對雅各和監督耶路撒冷教會的眾長老,講述神藉著他在事工上所得的勝利。 他們聽了,就歸榮耀與神;但他們對他所成就的事工沒有多說甚麼,他們心中最關切的,是他出現在耶路撒冷所可能造成的危險。面對這種情況,他們審慎思考之後,就向保羅提出一項建議。當時有四個相信耶穌的人,都有願在身,必須屢行所許之願包含的義務;長老們建議保羅和他們一起,在那幾天裡作那四個人當作的事,還他們的願,並和他們一同行潔淨的禮。長老們認為,藉著這項行動,可以推翻有關保羅的傳言,因為傳言中說保羅反對摩西的制度,這很可能在耶路撒冷引起一場騷亂。 我們討論的重點將放在長老的建議,和保羅的行動上。要瞭解這一點,我們必須回到當時長老提出建議的環境中。 使徒到達耶路撒冷的時間是五旬節。耶路撒冷擠滿了群眾。根據羅馬歷史學家的說法,五旬節期間,湧入耶路撒冷和鄰近地帶的猶太人數目在兩百萬以上。 為了充分明白當時彌漫全國的氣氛,我們必須記住,那段時期希伯來人已深深感受到羅馬政府的壓迫。猶太人的反抗事件時而可聞;羅馬帝國也下定決心要撲滅一切反抗。這時,在群眾中點燃一星火,使其引發出一場不可收拾的暴亂,是輕而易舉的事。 這些事實可以幫助我們較為瞭解長老對保羅的態度。保羅已離開耶路撒冷多年,但他早已名聲遠播。他曾一度被公開指定主迫害信奉「拿撒勒異端」的人。二十二年之前,他曾從大祭司手中接過文書,奉命去將男女信徒下到獄中,甚至判處死刑。然而這個人一旦被主耶穌得著,他整個人有了一百八十度的轉變。耶路撒冷和一般猶太人都知道他的歷史,他的出現很自然會引起他們的敵意。 更甚者,連信主的猶太人也對他不友善。注意20,21節: 「兄台,你看猶太人中信主的有多少萬,並且都為律法熱心。」 這些信徒仍然堅守各樣儀式條文,他們完全反對保羅的觀點,就是說人若在基督裡就有了自由,應該脫離其它一切軛的束縛。我們還須記住一點:保羅此行是將他從外邦教會得來的捐項帶給耶路撒冷教會,但這裡我們看不出他們對他有任何感激或感恩的態度。 這些日子裡,保羅一定內心暗自悲傷。他可能會憶起從前司提反殉道的事,以及他前次訪問耶路撒冷的經過。他在這裡從未受到人們的歡迎。 這些長老並未認識到,猶太人如此熱心律法是不對的。他們沒有要求保羅讓步,但卻要求他為自己辯明。這是兩回事。他們要也藉著一個行動──遵守儀式──來否認有關他已摒棄儀式條文的傳言。他們這項提議,基本上是詭詐的。不管他們自己的觀點如何,他們一定明白保羅的態度。要求保羅在猶太人面前辯明他自己,實在是不誠實的。他們知道,保羅個人已經不再守那些儀式條文了。耶路撒冷的長老一向與保羅的事工保持密切連系,他們讀過他的書信,當時加拉太書和哥林多前後書都已寫成。保羅曾在安提阿責備彼得裝假,而如今他們卻要求保羅裝假。 我們看過了長老作出這番提議的目的和條件,接著來看保羅如何同意了他們的建議。 如果直接從那些擅長權謀之術與欺詐的長老,轉移注意力到保羅身上,我們會發現正移向一個全然不同的層次。我強調這一點,是因為我認為在這件事上,保羅犯下了他一生事工中最大的錯誤。然而我們,必須認清一個事實,他同意的理由,不是為了權宜之計,或玩弄權術,而是出於一片虔誠。他同意的原因是,他渴望得著他的弟兄。這點在羅馬書裡表露無遺: 「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他們是以色列人;那兒子的名分,榮耀,諸約,律法,禮儀,應許,都是他們的;列祖就是他們的祖宗,按肉體說,基督也是從他們出來的,他是在萬有之上,永遠可稱頌的神。」 這不是一個人為了順應環境,避免耶路撒冷騷亂,暴動,而採取的行動。也小是一個人為了自保性命而採取的行動。這個行動,是出於一個人極欲拯救他弟兄的熱誠;如果藉著這樣作,他能夠向他的弟兄傳信息,贏回他們的話,他情願一試。這樣作對他個人毫無價值。這是與他的信念相骶觸,而屈服於外在環境的行動。他這樣作對嗎? 結果如何呢?長老們失算了。他們原想保持耶路撒冷的和平,結果不但未能如願,反而激起了他們一心想避免的暴動。另外,保羅的目的也未達到。他想藉著妥協,不惜違反自已的信念,來爭取向他弟兄作見證的機會,結果他失去了機會。他的弟兄並未被贏過來;本段末了,眾人跟在他後面,呼喊著當年他們對主呐喊的同一句話:「除掉他!」 這事件給我們的教訓是,愛心必須忠於真理。企圖暫時犧牲某項原則,指望以後有機會再重建此原則,這是永遠行不通的。我們絕對不可能用這種方式贏得機會。在我們屬靈光景最佳的時候,我們更要謹慎提防妥協的機會。一個從不會為了救自己性命而妥協的人,可能面臨的危險是,為了幫助他人而妥協。我們永遠無法藉著妥協而建立一個原則;這是一句紮心的話,一句嚴厲的話,但它包含著無限的愛,並具有永恆的真理。雖然我們的初衷是想藉此獲得一個機會,結果我們,必喪失機會。 這就是整個故事的結尾;但接下去,又有別的事發生。我們將看見,當人失敗(即使是從高尚的動機出發而失敗)的時候,主就出現了,而且溫柔地使人再得恢復。使徒保羅因被囚,反而得以保全了性命。 這個故事有三點特別值得注意: 1.使徒保羅; 2.暴民; 3.耶路撒冷教會。 我們不妨倒過次序來看,首先看看教會,其次是包圍使徒的那一群憤怒,狂熱的民眾;最後來看這位被囚的使徒。 耶路撒冷教會 耶路撒冷教會建立,已經有二十五年的歷史。令人驚奇的是,在整個暴亂中,見不到教會的蹤影。保羅是孤零零一個人。若不是羅馬政權出面干涉,保羅可能早喪生在暴民手中。自從使徒行傳7章,記載耶路撒冷最先發生的幾件事之後,-逢教會以代表的身分出現時,她總是一再妥協,玩弄權術。她略帶難色地接受了彼得有關他在哥尼流家中所作事工的見證。她對撒瑪利亞的事工心存狐疑。她採取妥協的策略,與那些堅守猶太教儀式的人和平共存。雅各對風塵僕僕、帶來外邦教會捐項的保羅說,有許多猶太人都為律法熱心。這話本身帶著認可和承認。也可以這塺說:這些人企圖靠著行律法,獲得安全感。毫無疑問的,要接納這些承認基督、真正相信他的人進入教會,最簡捷之計,就是與猶太教的繁文縟節妥協,仍舊遵守儀式條文;但這種權宜之計,卻削弱了教會的力量。 結果一目了然。教會在耶路撒冷城中產生不了任何影響力。在這悲劇時刻,這個身上帶著主耶穌印記的使徒,本應受到教會熱烈的歡迎;但他獨自站在冷酷、兇惡的暴民中間,還必須靠羅馬人的權力使他悻免於難。教會既沒有能力,也沒有替他辯駁。教會已因妥協策略而徹底失敗。 暴民 用「暴民」稱呼他們似乎並不高雅,但也實在找不出更適合的字眼。我們面對那群暴民,是否會心生憤怒呢?我們豈不應該感到悲傷,因為那個城市的信念多少被教會缺乏見證這事實削弱了?耶路撒冷雖然曾在主在世時拒絕他,但她後來被五旬節的能力大大充滿。我們不禁想到,如果教會沒有採取妥協策略的話,那些群眾是否會有不同的態度和舉動呢? 這群猶太人暴民最令人契驚的,是他們的狂亂。這幅畫面純粹是東方式的:他們撕破衣裳,將塵土向空中揚起。他們起初還保持安靜,聆聽保羅講道的前半段,其內容頗為客氣,是保羅自己的見證。但是當「外邦人」一詞一從他口中吐出,立刻爆發動亂。我們讀保羅的這篇演講,很難相信他已結束了整篇講道。很可能他仍企望繼續講,但他所提到的「外邦人」一詞,已經激發了群眾的狂怒。 這是一種偏見和驕傲的表現;他們的偏見起自他們誤以為,只有猶太人才能在神的制度裡居一席之地。他們對保羅的叫囂前後一致。他們對自己的觀念錯誤,他們不惜為這種錯誤觀念付上一切代價。他們認為,他們是神特別的選民,意思是,神只揀選這個國家,將他的愛賜給她,而毫不顧及別的國家。他們相信,神一點不理睬外邦國家;只有在外邦國家妨礙了猶太人的時候,神會出面管理、擊碎外邦諸國。那就是他們的觀點,那就是他們的錯誤,那就是他們的偏見。 結果是甚麼呢?偏見導致他們看不見神的作為。保羅在他的演講中一直想叫他們明白一件事:他的一切行動都是在神的管理之下。但偏見使他們不但閉目不視神的作為,並且錯待保羅;更甚者,最終偏見將使這個國家自取滅亡。 使徒保羅 保羅要求向眾人說話的動機何在?見於他所說的第一句話裡:「諸位父兄請聽,我現在對你們分訴。」保羅不是要為他自己申辯甚麼。 他曾毅然決然往外邦人那裡去。他已對外邦人宣告基督完備的福音。他向外邦人宣告,也與猶太人爭辯:任何人若在信心之外,又添加一些儀文,當作得救的必要條件,就是在阻擋神兒子的福音,這種人必受咒詛。他到達耶路撒冷之後,雅各對他說,猶太人都已知曉他的這種態度,他最好和那四個人一同行潔淨的禮,並進入殿裡,以證明他仍忠於猶太人的儀式。此刻他站在反對的群眾當中,要為他事工上所用的方法辯護。那個時刻,是也與猶太教正式絕裂的一刻。 他的辯護是在證明神作事的方法。他的話指出了他這篇講辭的趨向。他一開口就說,「我原是猶太人。」意思是,他是神的百姓,與他們同屬一國;是神為了特定旨意而設立的國家之一分子。另一個虔誠的猶太人亞拿尼亞曾在保羅得救的時候對他說,「我們祖宗的神,揀選了你……得見那義者。」注意「義者」一詞,它從那裡來的?為甚麼亞拿尼亞不說,得見彌賽亞,或得見耶穌?這是特殊的用法,亞拿尼亞用得相當貼切,如今保羅在猶太人面前申辯時,也引用了它。這個詞見之於懷疑的先知哈巴谷之豫言,揭露了以色列這國家生活的中心原則和盼望。自高自大的人,看哪,「義人因信得生。」雖然這只是在宣告一項原則,但它也是在豫告人子將採用的原則。亞拿尼亞曾對猶太人保羅說,神已經揀選保羅,去見豫言中所提到的義者。保羅如今引用他的話說,我本是猶太人,是你們的同胞,你們所敬拜的神給我異象,讓我看見了主,就是你們所等待,所盼望的那一位。我已經看見了那義者。 到這裡為止,他們還耐著性子聽。接著他又說,那用聲音和異象使他得見義者的神,已打發他往外邦人那裡去。就在這一刻,動亂暴發了。 保羅為甚麼要對眾人說話?顯然,他內心火熱,渴望說服他肉身的弟兄。他還有其它動機嗎?當時他心中如火焚燒,他為了弟兄的緣故情願被咒詛與基督分離,這種心願催逼著他,他多麼盼望他們能明白神的真理。 再注意他的方法;以及他如何忠於神的旨意和託付。他不是為自己的使徒身分和權益辯論,乃是為神的權利和方法辯護。他將他所受的教育,他的生命,都奉獻用在他蒙召的事工上。如果他對希臘官長說話,他就使用希利尼話。如果他對暴民說話,他就使用希伯來話。如果官長逾越常理,下令鞭打他,他就訴諸他的羅馬公民權。也許有人會說,難道他不應該為主受苦嗎?不!只有在別無其它選擇的情形下,殉道才有價值。隨隨便便的殉道,不能產生任何偉大的結果。保羅卓越的性格在這些事上表露無遺。 留意他的辯論。他用出身和教育背景來聲明他是道地的猶太人。他有禮地稱讚他們。還有甚麼,比他承認他們的熱心,並且表露他對這種熱心的讚賞,更引人注目呢?他站在那裡,面對台下一張張不懷好意的面孔;一開始,他的希伯來話使他們平靜下來片刻。當他看著他們時,他能意識到他們的熱心;他自己在書信中說,「我可以證明他們向神有熱心,但不是按著真知識。」 接下去是他的申訴。首先,他聲明自己也是熱心的,他甚至也曾為神大發熱心。他不是曾將司提反迫害至死嗎?而如今他又因和司提反持相同的觀點而遭受迫害。他的改變在那裡?他並未失去當初的熱心。他沒有離開列祖的神。於是他將個人經歷對聽眾一一道來。他告訴他們,基督如何向他顯現,呼召他,吸引他;他實際上是這麼說:我除了摒棄偏見,踩碎驕傲,降服自己,還能作甚麼呢?他聲明瞭自己的熱心之後,就向他們指出,他自己如何在大發熱心的時候被強迫接受主的使命,而主託付他的使命就是,差他往外邦人那裡去。但是聽眾卻聽不下這話。 若要從這段經文中尋找教訓,不妨先從那群暴民開始。我們第一個學到的功課是,偏見是危險的。最能考驗信念的,是它所產生的情緒。狂亂的情緒只能使所護衛的事受到譴責。這是一個徫大的原則。以新約聖經記載的故事為例,那些為福音辯護的人,往往是平靜的,安寧的,自信的,絕對不會陷於狂熱,或苦待與他們信念不一樣的人。只有謊言,才需要人狂熱地去護衛它;雖然那個陷於狂亂的人自己並不知道是在護衛一個謊言。 再來看耶路撒冷教會,我們從其中看出,教會必須和持相反觀念的人劃出一條清楚的界限。這條界線必須以平和堅定的態度明顯標出來。姑息就是養奸。妥協能暫時帶來和平,但最終必導致癱瘓。有許多時候,教會在作她的工時,必須對某些要求與她聯合的人說「不」。這種嚴峻的態度可能會遭致排斥或迫害,但它可以維持教會的能力和影響力。如果今日神的教會能與世俗分開,脫離各種物質主義的思想,單單見證基督的豐盛和他完全的救恩,即使有迫害、排擠、壓迫臨到她,但當人們心碎、悲傷,或整個國家有需要時,人們會仰望她,試圖從她那裡得到能力和安慰。今日教會不能成為人們仰望、親近的地方,是因為教會與世俗妥協,以致喪失了她自己的影響力。 最後來看使徒保羅。這使我們親眼看到真正的動機,和忍受一切苦難真正的方法是甚麼。真正的動機必須是,渴望完成神的旨意。那麼,保守保羅經歷這一切患難的是甚麼呢?乃是他的信心,相信神已經計畫這一切,我們只要去發現並遵行他的道路。這是基督徒事工最中心的動機。 至於方法,首先必須將我們一切的恩賜才幹,貢獻在神的事工上。如果必要,就讓希利尼人說他的希利尼話。讓希伯來人說希伯來話。讓羅馬公民為了建立神的國度而行使他的公民權。 最後我們學到的功課是,一個被主得著,被完全改變的人,他的經歷本身比一切辯論都更具說服力。── 康伯摩根《使徒行傳解經》 主阿!你要我做甚麼? 汪長仁
經文:使徒行傳廿二章1—21節 掃羅往大馬色預備迫害教會,路上遇見耶穌改變他整個人生。這是信徒的經驗,真遇見耶穌,必問,我怎樣才可得救?惜有許多末真遇見主,未真有主生命在內!否則必問:主,禰是誰?禰要我做甚麼?這是每位信徒時時要問的。若我們的生命真屬於主,日常照主吩咐去做,教會真會榮耀主,信徒也能為主而活。今日教會太多傾向世界,怕聖別,怕信主太深。其實信徒是新造的人,舊人已與基督同釘十架,現在是主在我裡面管理我的生命。有人說:道理是這樣講,其實做不到。若做不到,即是戲弄人。主從死裡復活的大能,在我們裡面運行,就改變整個人。 腓立比三章記保羅的熱心,無不指摘,就猶太教講,是完全人,可惜熱心事奉錯。神憐憫使他遇見耶穌,叫他認識自己是個罪魁。信徒同樣要小心,承認自己的「一無所有」,惟耶穌在我們裡面,凡事都能做。 有人說:我決意選擇主耶穌。其實是主揀選了我們,14節說神揀選了保羅:叫他明白神的旨意;待見那義者——耶穌;聽祂口中所出的聲音。神揀選,我們的責任是聽。主藉聖靈對我們說話,真有生命的信徒,不聽從,或做錯事之時,心就十分不安。有時人輕忽小事,以為小過不傷大雅,其實在神前沒有小事。祂不單要我們得福音,更要福音來改變我們的人生,改變成為祂合用的器皿。 主耶穌無論到那裡都要對付罪,祂提醒撒瑪利亞婦人認識自己是罪人,又給她應許:飲我的活水之後,在你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耶穌的活泉川流不息,不單自己得著,且可供應別人。信徒如果真得,就能施出。今日世界多絕望,灰心的人,想從絕望中出來,信徒能把握機會,將自己的耶穌基督介紹給他們。耶穌是否在你生命中成為能力?美國今有一班愛主的青年,專向墮落的青年做見證!主既然幫助我脫離吸毒,以及種種的捆綁,祂也能幫助你。他們不自私,故能照主所說:從腹中流出活水的江河來!各位,從你生命中流出甚麼?活水江河?抑是自私自利的心?人能在我們身上看見怎樣的一位耶穌? 掃羅問主:我當作甚麼?主說:起來,去!這句話今日也在對我們說。主要這位從前最憎惡祂,且迫害信徒的掃羅,到最困難的地方,為主做見證。這也是每個信徒應為主做的事。聖經有許多「起來,去!」的吩咐。神對亞方伯拉罕說:起來,去!離開家庭,產業,到我指示的地方去,富有的亞伯拉罕對這吩咐,實不容易。我相信在這堂裡神要對青年人說:起來,去!為我受苦,我要使用你。下賤的牲畜——驢子,主也用,但要解開繩子,才能用,主騎上才得榮耀。主復活以後,天使對婦女說—雲,去傳快樂的喜訊說,主已復活!這大喜的信息也是我們要傳的。腓利正在開大會,神忽然對他說:起來,去曠野,這是與我們理智不合之事,但腓利不與神爭辯,遵命去,找到一人,神用這人把福音帶到非洲。我們的本分是聽與遵行。 約書亞領以色列人攻打耶利哥城,神助他們得勝,小小的艾城反而失敗,約書亞悲哀伏在神前祈求,為何離棄我們,小城失敗,將來無法得勝了。神說:起來!失敗是因有人貪心,娶了當滅之物所致。各位,不要以為個人無問題,或我所做的無人知道,或小過失無所謂,不!不!在神面前,這樣做是阻止整個教會的聖潔與復興。 前有位古約翰牧師,在湖南被神大使用,無論何往,聖靈動工,多人信主,甚至街上人拉著基督徒問:我如何才能得救?神大大作工。但到一處有個教會,講四日不見動靜,就對長執說,明日我要離開,若神不作工,我無謂在此多花時間了,因我知此處有攔阻聖靈的。長執要求整夜禱告,第二日古牧師站起來講最後一堂道,有人站起來說:這個阻礙就是我,作了廿年教會司庫,受尊敬,被欽佩,其實我舞弊拿教會許多錢,昨晚無法睡,地獄擺我面前,使我心驚,我知是我阻礙了教會。那日,聖靈開始工作,許多人得救。各位,要小心! 神對推雅推喇教會說:你有許多好處,但容讓了些東西!我不知道你們教會如何,但知道許多教會容讓罪惡,阻止教會發展。有時是分裂,或小小不誠實,嚴重的是仇恨、忿怒、驕傲屬靈。魔鬼常常乘機用這些來引誘我們。老使徒約翰說:恨人就是殺人。要在神前用這來省察自己,要互相寬恕,主血能洗除一切罪,除去一切阻礙。我們就能結出聖靈的果子,叫父神得榮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