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二十一章短篇信息 目錄: 保羅與亞迦布(關於引導)(倪柝聲) 使徒行傳讀經劄記第二十一章(王國顯) 使徒行傳摩根解經第二十一章(康伯摩根) 自米利都至該撒利 徒廿一1—14 愛主的父母與兒女的愛主 徒廿一8—9 (李啟榮) 千夫長解救保羅 徒廿一27—36 (張雲錦) 保羅與亞迦布(關於引導)(倪柝聲) 讀經:使徒行傳二十一章十至十四節 「我們在那裏多住了幾天,有一個先知,名叫亞迦布,從猶太下來。到了我們這裏,就拿保羅的腰帶,捆上自己的手腳,說:聖靈說,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如此捆綁這腰帶的主人,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裏。我們和那本地的人聽見這話,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羅說,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保羅既不聽勸,我們便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 神絕不容許教會替個人負責任,領受他自己從神來的引導。亞迦布是個先知,並且非常熱心,但他很年輕,並且沒有經驗,他急凓要顯示他給保羅的引導。在神的話裏我們發現,一方面,人需要從神得凓清楚的引導;但另一方面,我們需要教會作後盾。可能有一班基督徒會說,「我們就是教會,你必須順服我們。」但先知的聲音絕不該在聖靈的聲音之前臨到個人,不然這就成了羅馬教了。所謂的教會,常常這樣使用其權柄。 聖靈可能沒有直接向我說話;祂可能向別人說話,然後藉凓那個人向我說話。但祂不會忽略我;祂必定同時也藉凓給我靈中的見證,而讓我知道。祂會讓我知道,我要藉凓教會得凓引導。不僅如此,那個引導不會與任何祂已經給我的亮光、或任何我在已過所領受的部分引導相反。如果這是從祂來的,祂會讓我靈裏清楚,我的靈會對教會所說的有反應。換句話說,在我自己的靈中會有印證。聖靈總會讓我知道,我是否要藉凓教會領受引導。先有先知臨到我,並告訴我神要我作甚麼,那是舊約時代,不是新約時代的事。主若有意要藉凓門徒給保羅引導,祂必先讓保羅知道這個事實,使他心裏預備好領受他們的話,保羅就會有所反應並聽從了。亞迦布的行動與神在新約中引導的方式相左。結果,保羅就沒有跟隨這樣的建議。之後,我們再也聽不到關於這位先知的事了,但在使徒行傳二十八章的經文中,神卻用了二十一至二十八章這八章來告訴我們,保羅採取了這次所謂錯誤的一步以後,他又作了些甚麼!神的旨意,基本上不是要他去耶路撒冷,但因凓這會開始一個危險的先例,祂就容許保羅去,並在這事上祝福他,因為他的心向凓神是完全的。先知急凓進來,而沒有等候神先給保羅也看見同樣的事,就促使了這事情的發生。―― 倪柝聲《神的旨意》 使徒行傳第廿一至廿六章 第二十一至二十六章 人對主的絕對順服是非常要緊的,在爭戰中的得勝與失敗,那關鍵全在乎這一念之差,亞當的失敗是在不順服裏,主耶穌三次勝過魔鬼的試探是在順服裏,魔鬼常常給人製造不順服主的理由,讓人在不自覺的當中不順服主。神的兒女不單要有屬靈的認識,更要操練絕對的順服,在順服上出了毛病,就算有更多的屬靈認識,也挽回不了要失敗的結果。 進到了廿一章,我們碰上了一個我們在感情上很不願意有的問題。多年前因看到司可福弟兄(C. I. Scofield)對保羅末次上耶路撒冷提出了與傳統見解相反的體會,雖然他沒有列舉具體的根據,但那意見卻使我多方面注意了與保羅這一次行程有關的事,我很不願意說出這樣的結論,但我不能不照樣的直說,保羅這次上耶路撒冷是一次相當嚴重的不順服,吃了撒但的虧,也改變了神對他使用的計劃。廿一章一開始,就接二連三的看到聖靈阻止保羅上耶路撒冷去,這是他以前數次上耶路撒冷時所沒有的情形,但是這樣的阻攔沒有改變保羅一意要上耶路撒冷的心意。 向主忠心,不顧自己的安危是對的,但是這個態度必須是在基督裏,若是在自己裏,這個態度便不能叫主得榮耀。撒但對付屬主的人,真有他的一手的,千方百計使人不愛主,作個馬虎的信徒,若是不能叫你不愛主,他就會在你火熱愛主的時候推你一把,叫你愛主愛到主的前頭去。落在主的後面是不好,但是走在主的前頭也同樣是不好,只有緊緊的跟凓主才是對的。保羅這一次就是走在主的前頭,人在冷淡裏容易看到自己的不是,可是在火熱裏就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是了,因為在火熱中的「好」遮蓋了自己的不是。保羅這次堅持非要上耶路撒冷不可,固然是上了撒但的當,但他自己的熱心卻是先向撒但開了門。羅馬書是保羅這次上耶路撒冷以前寫的,在這個時候,主在他裏面的帶領不是上耶路撒冷,而是要到羅馬去,再要到西班牙去(徒十九章21節;羅一章10節,十五章23、28節)。但是保羅要到耶路撒冷去,外面的原因是要送一些愛心的奉獻去,裏面的原因卻是要向猶太人傳福音,這時他為向猶太人傳福音的心實在是到了沸點,『我在基督裏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裏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羅九章1~3節)保羅的心實在無可批評的,這些年來,他看見大批大批的外邦人蒙了恩典,而猶太人還是那樣心硬的背向主,他就整個心的記掛凓他們,為他們受咒詛也甘願。有這樣的心思實在是最好不過的,但有這樣的心是一件事,主是否要在這工作上用他又是一件事,在主的安排裏是不允許「想當然」的存在的。保羅忘記了主給他的託付的範圍,也忘記了主曾給他的提醒,『你趕緊的離開耶路撒冷,不可遲延,因你為我作的見證,這裏的人必不領受。……主向我說,你去吧!我要差你遠遠的到外邦人那裏去。』(廿二章18~21節)他以為像他這樣的背景的見證應該是很有力的,但是主不在猶太人中使用他,而在外邦人中使用他。也許是主不要他倚靠經歷,單單的高舉主。 看重主的工作過於主自己,以主的工作代替主自己,是撒但對付愛主的人常用的辦法,使人入了網羅也沒有發覺,保羅上了這個當,因此連聖靈的阻止也領會不來。『現在我要上耶路撒冷去,靈受捆綁。』(廿章22節原文)這是聖靈在他定意上耶路撒冷時給他的禁止,靈受捆綁,靈不釋放,就是因為他要上耶路撒冷,但是聖靈不給他說阿們。以往保羅對聖靈管理的反應是很敏銳的(比較十六章6~7節;林後二章12~13節)。但是這一次,人的熱心一來,就把聖靈的感動壓下去。越接近耶路撒冷,聖靈的阻止越明顯,在推羅,聖靈感動弟兄們對保羅說,『不要上耶路撒冷。』(廿一章4節)聖靈又特意打發亞迦布從猶大來到該撒利亞阻止保羅上耶路撒冷(10~11節),保羅也是不聽弟兄們的苦勸,沒有弟兄們的印證,還是要上耶路撒冷去。他定意要去,主就允許他去,主允許他去失敗,像主允許彼得三次不認主一樣,一面讓保羅自己在失敗中學功課,一面也讓神的兒女看清楚,人都是有軟弱的,只有主自己才是完全的。經過這一次的失敗,保羅真的學好了絕對順服的功課,所以在以弗所書,腓立比書和歌羅西書中,提到順服的學習,比他寫下的任何一卷聖經所提的都多。 撒但這樣緊追不捨的對付保羅,目的還是那一個,毀了保羅就可以毀掉神的教會。這次保羅走在主的前頭,正好給他一個機會,叫保羅在所持守的救恩真理上作一點讓步,就可以把整個救恩的事實推翻,把人引到沒有救恩的道理去,這樣撒但的計謀便大功告成了。主不要保羅上耶路撒冷,但是他自己去了,這一去便叫保羅的地位站錯了,站在主不要他站的地方。人的地位一站錯,人就要出大亂子,亞伯拉罕下埃及,以撒去非利士,大衛到亞吉王那裏,烏西雅在聖殿裏要獻祭,都是人站錯了地位而出亂子的事實,保羅也不能例外。所以他一到了耶路撒冷,馬上就軟弱了,沒有十五章時為真理爭辯的豪氣,也沒有在十九章所說的『不以性命為念』的氣概,也沒有在十八章裏在堅革哩剪了頭髮的膽識,更沒有了在安提阿當面抵擋彼得和巴拿巴在真理上妥協的大無畏的精神(加二章11~14節)。人的地位一站錯了,所有屬靈的力量也失去了。這一次在耶路撒冷的保羅,一點也不像以前的保羅,人給他提議說,照凓律法的規條來作一作,好表明他不是破壞律法的,好取得為律法熱心的猶太人諒解(廿一章21~24節)。他竟然答應了,他好像忘了不久以前給羅馬的弟兄們寫信時所說的,『凡有血氣的,沒有一個因行律法能在神面前稱義,因為律法本是叫人知罪,但如今神的義已經在律法以外顯明出來。』(羅三章20~21節)他好像只看見這樣作可以保證他留在耶路撒冷時的安全,卻忽略了他這樣作就等於用事實來證明他以前在外邦所傳的救恩是不正確的。這樣的失敗是太利害了,人一站錯了地位,那後果真是不堪設想。 主愛保羅,主知道這是保羅活在自己的愚昧裏的結果,而不是顯出愚昧的原因,所以主還在暗暗的保守凓保羅,沒有叫他澈底做完這一件愚昧的事。主讓從亞西亞來的猶太人掀起一次大風波,一面是破壞了撒但藉凓人的無知為保羅所設下的圈套,一面也要藉此叫保羅甦醒,明白人的辦法並不能解決屬靈的問題,反倒造出機會來讓人來殺死他(廿一章27~31節)。主的手管理凓這一件事,在最危險的時候,千夫長得訊趕來,救了保羅一命,但卻把他捆鎖起來。主保護祂所愛的工人,但是還是要給他管教,藉凓管教來把他挽回過來。──
王國顯《使徒行傳讀經劄記》 使徒行傳摩根解經第二十一章 使徒行傳21:1-16
使徒行傳剩餘的部分可以稱為「捆綁之頁」。從現在開始,保羅就是以「為主被囚的」身分出現。他對聚集在米利都的以弗所教會長老所傳達的臨別信息中說到: 「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裡迫切,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甚麼事。但知道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他那時已知道,他正在往捆鎖和限制走去。他宣稱在各城裡,聖靈已向他指證將要臨到他的事。我們會發現,不久他就真的成了被囚之人,並且到使徒行傳結束時,他仍是被囚禁的。 或許本書最後一部分的價值,用保羅自己的話來表達最恰當不過。我相信他後來又被釋放出來一陣子;就在他第二次下監時,他寫下了教牧書信──提多書和提摩太前後書。極可能保羅為我們留下的最後一封書信是提摩太後書,在那裡表達了他對教會的關心,以及他為真理所作的見證。他在提摩太後書中說,「我為這福音受苦難,甚至被捆綁。」然後又加上一句,「然而神的道卻不被捆綁。」雖然他在獄中描所遭受的患難,痛苦,遠比使徒行傳所記載的更劇烈,但他在那樣環境下所說出的得勝字句──「神的道卻不被捆綁」──提供了我們使徒行傳最後幾章的要旨。 默想本段經文,我們會注意到所記錄的事件包含著的永恆價值;但更重要的是,要觀察這個故事最中心的要點,換句話說,就是關於聖靈領導的明顯衝突。 在推羅的停留 首先來看他們在推羅的停留。4節說,「找著了門徒,就在那裡住了七天。」這種譯法暗示,他們不只是利用船靠岸卸貨的七天空檔裡,順便去尋找當地的門徒;而是指他們特意去找門徒;我們不妨用更醒目的字句來傳達希臘原文中這句話的意思,「他們努力尋找,終於找到了門徒。」當他們抵達推羅時,必須在那裡等候七天,他們就出去尋找門徒。畢齊爾(Henry Ward Beecher)有一次說,保羅缺乏藝術細胞,因為保羅曾遍遊亞洲許多城市,親眼目睹許多美麗的事物,和珍貴的藝術品,然而他的書信中卻對這些一字未提。我同意這個事實,但無法茍同他對保羅所下的結論。我認為派克博士(Dr. Parker)的話較為中肯。他提到保羅在推羅的停留時說,「對保羅而言,良辰美景、名勝古跡都算不得甚麼,他眼中看到的只有失喪的靈魂,和基督十字架的救贖。」這些事才是保羅心中最關切的。 他們一行抵達推羅,就出去尋找門徒。今日的基督徒,旅行到了推羅,是否也出去尋找門徒?是否很多時候,旅行途中我們故意不與當地的門徒聯絡,而去看其它的事,拜訪其他的人?他們出去尋找門徒,是因為他們知道推羅的一小群門徒正是傳揚神話語,完成神旨意的有利據點。 這是使徒行傳裡第一次提到推羅。這裡的門徒是從那兒來的?我們無法武斷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只能作一些推測。馬可福音記載主耶穌早期的事工中,曾有從推羅來的人到他那裡。不久之後,耶穌親自到了推羅、西頓一帶,並遇見一位敘利非尼基族的婦人;雖然主用看來似乎過於嚴厲的方式試驗她,但主仍以無盡的慈愛和能力賞賜了她的信心。 當主對他曾行過異能的城市,說出最嚴厲的譴責時,他的話語中隱含著對推羅的忍耐和寬容: 「哥拉汛哪,你有禍了;伯賽大阿,你有禍了;因為在你們中間所行的異能,若行在推羅、西頓,他們早已披麻蒙灰坐在地上悔改了。」 我們無從得知,推羅的門徒從那裡來的。我有時候會想,第一代教會的使徒和傳福音的人,實際上是在收割主當年在世時所種下的莊稼。 他們到了該撒利亞,遇見腓利。二十二年前,腓利曾被掃羅驅趕離開耶路撒冷。當時掃羅大大迫害教會,「口吐威嚇兇殺的話。」司提反殉道之後,迫害越演越烈,直到信徒被迫分散各地,在其它地域傳神的話。腓利就是被掃羅逼離耶路撒冷的信徒之一。他下到撒瑪利亞,在那裡傳道。如今二十二年過去了,保羅卻成為腓利的座上客。腓利算得上是向外邦人傳福音的先鋒,他在這方面成績婓然。他是第一個向撒瑪利亞人傳福音的人,他也是第一個替非洲人(埃提阿伯大臣)施洗的人。腓利最早明白這些事更廣大的意義。甚至早在彼得接納哥尼流之前,早在掃羅被主基督得著之前,早在居比路人和古利奈人到安提阿傳道之前;腓利已經回應了那更大的呼召,在撒瑪利亞傳道,並替埃提阿伯太監施洗,接納他進入聖徒的交通團契裡。 如今這個一直追隨那一線曙光的人,已來到一天中最光明的時刻──那位向外邦人作使徒的保羅,來到腓利家中作客。這兩個人回顧以往,將如何讚歎神管理的奇妙!他們一同坐下,回味這二十二年的歲月,那是多麼偉大而滿有恩慈的回顧啊!我們現今也當如此。我們-過一段時間,也應該坐下來回顧一番。是否有一些是我們二十年前認識的人,現在我們不願意再見到他們?掃羅當年對腓利的憎惡豈不是出於自然的感情?他如今親密的良友,豈不止是當年他極力迫害的對象?在基督裡的交通具有何等改變的力量!它能將二十年前互相畏懼、爭鬥、迫害的兩個人聚在一起,使他們彼此能談論往事,在火煉和迫害中看出神動工的手。當我們與主基督有真正的交通時,回顧往日是一件蒙福的事! 現在我們特別來看這段經文的中心要旨。第4節說: 「找著了門徒,就在那裡住了七天;他們被聖靈感動,對保羅說,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12節,我們讀到: 「我們和那本地的人,聽見這話,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 請注意,這事路加和在該撒利亞的腓利,亞迦布,以及同團旅行的人,是站在同一立場。這些人受聖靈感動,對保羅說,他不該往耶路撒冷去;稍後這些人又苦苦勸了一次。前一章裡,我們已讀到保羅對以弗所的長老表示,他確定將臨到他的事: 「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不知道在那裡要遇見甚麼事,但知道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 他對以弗所的長老宣告,他必須經歷這些,才能行完他的路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在推羅,那些人勸他毋去耶路撒冷時,他未予回答;當亞迦布拿他的腰帶,捆上自已的手腳時,他也未說一語;但是當路加和其餘的人同聲附和亞迦布,力圖勸阻他時,他說話了:「你們為何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碎」這個字其實不含太多痛苦的意思,而是指削弱,屈服。你們為甚麼哭泣,以致使我的心軟弱,屈服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這個對比昭然可見。兩方面的歧見是無法避免的。兩者的動機都是單純的。我們毫不懷疑使徒的動磯之單純性。至於在推羅的門徒,以及腓利,亞迦布,路加,他們的動機也是單純的。他們都蒙受聖靈的啟示,都忠於他們主的旨意。但是,雙方同有正確的動機和同一個啟示來源,得出的結論卻恰恰相反。 對於這一點,有各種不同的解釋。有些人認為,保羅錯了,所以他接下去所受的苦,都是隨之而起的。另一方面,也有人認為,那些人的勸告是錯的,保羅才是忠於神的旨意。 我相信保羅是對的。他的決定是出於聖靈引導的結果。細讀這一段經文,從他往耶路撒冷的整個過程,他的理由和最深刻的動機這角度來看,我們會發現他是要將從外邦人教會收集來的捐獻帶到耶路撒冷,去幫助那裡的貧窮聖徒。他滿懷愛心,要去服事耶路撤冷的弟兄。但再讀一遍羅馬書,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那裡揭露了他個人的經歷,以及他宣教的熱忱。 「我在基督裡說真話,並不謊言,有我良心被聖靈感動,給我作見證。我是大有憂愁,心裡時常傷痛。為我弟兄,我骨肉之親,就是自己被咒詛,與基督分離,我也願意。」 這就是他決心去耶路撒冷,面對一切苦難的最初動力,也是主宰他生命最強烈的驅策力;他渴望將外邦人與猶太人帶到基督裡,使他們合而為一。 那麼,路加和那些人「被聖靈感動,對保羅說,不要上耶路撒冷去,」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我們必須用其它幾處宣告來解釋這節經文。在前一章裡(20:23),保羅說,「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本章11節,亞迦布在聖靈感動下說豫言,他沒有告訴保羅不要去,只是宣告說,如果他去了,就會被捆綁,所以他們才苦苦勸他勿去。至於在推羅的人勸阻保羅,那是因為聖靈豫告了如果保羅前去,必遭難無疑。整體來看這個故事,我們不能由此斷言,聖靈曾宣告說他不可去;但有一點可以確定,就是聖靈已告訴他,他將受苦難,並被下在監裡。推羅的門徒聽見了,從聖靈得知他去耶路撒冷將遇見的難處,就勸他勿去。聖靈說,有捆鎖在前面等候保羅,因此他們的勸告實際上是在反抗聖靈的教導。我想他們並非存心如此,他們並未想到這一點。聖靈絕不會指示一個人去勸誡另一個人,使後者逃脫掉聖靈所指明等在他前面的道路。我相信在這件事上保羅是對的,他忠於最深刻的事實。 本章也帶給我們很大的安慰。我們知道這一類的事確實可能發生,我們個人也可能有相同的經歷;我們是否面臨一些試驗,好叫我們決定到底那一個想法是出於聖靈的心意?是的,這是一種動機測驗。路加和那些門徒的動機是高尚的,那是出於對保羅的愛。但保羅的動機層次更高,是出於對主的愛,出於成就他旨意的熱心。對於那些肯順服聖靈,尋求他引領,相信他啟示的人,最後的試驗總是在測驗他們的動機。有的時候,某些動機本身是高尚的,但由於應該有更無限高的動機存在,以致原先的動機就成為錯的了。 這裡啟示的中心是甚麼?保羅毫不動搖。他感覺到他們的愛所產生的壓力和催迫。「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心碎」一詞表明瞭他們的眼淚和懇求是如何壓在他心頭,使他不勝負荷,快要屈服了。他看重它,但也抵抗它。他知道他們對他的愛,但為了忠於他的主,他不惜將這一切放在腳下,而完全順服他的主。 請留意這個故事的結尾。路加說,「保羅既不聽勸,我們便住了口,只說,願主的旨意成就便了。」他們最後終於明白保羅是對的。從保羅的忠誠,決心,和不被淚水動搖的意志,他們看見了主所啟示的心意。於是路加說,「我們便住了口」,並且「收拾行李」,與保羅一起出發。這是一個美麗的結尾。它最後證明他們之間真正的團契。他們的勸阻是出於真誠,他的拒絕也極有尊嚴,他們終於在明白主的旨意之後,又互相聯結,合而為一了。 不久我們就看到,這為主被囚的使徒,踏上通往捆綁之路;根據他自己書信中所說的,這條道路最終導致了神福音的廣傳。── 康伯摩根《使徒行傳解經》
自米利都至該撒利亞
經文:使徒行傳廿一1—14節 與自以弗所來米利都之長老別後,保羅等揚帆,經哥士,向東至羅底,更東進到帕大喇,由此換乘往腓尼基之船,遙望居比路,右行,向敘利亞,至推羅登岸,因需在此卸載也。 登岸後,遇有信徒在此地,與居七日,斯人感於聖靈,謂保羅曰,勿往耶路撒冷,因有迫害臨身。但已決死之保羅,不於接受。七日後啟程,傳主的福音多人受聖靈的幫助,眾信徒偕妻孥送至海濱,跪禱,言別。隨登舟,向當地兄姐問安。次日,由陸路,至該撒利亞,入傳道者腓利家。腓利乃使徒之助手,與司提反同時被選七人執事之一,亦即司提反殉教,耶路撒冷信徒受迫害時,下撒瑪利亞,傳福音者。在其家留住數日,時有先知,名亞迦布者,曾豫言,「有大饑饉,而實現,」來到腓力家,豫言保羅將被縛,而付諸異邦人之手。 眾勸保羅,勿上耶路撒冷,但,保羅不受勸,乃止,曰,願主旨得成。 主耶穌為體神之心,決志在十架上受死,而上耶路撒冷,保羅亦為主之福音,覺悟一死,而上耶路撒冷,以遵行主令「負十架從我。」(太十六24) 愛主的父母與兒女的愛主 李啟榮
經文:使徒行傳廿一章8—9節 一個家庭中,先要有愛主的父母,然後養成有愛主的兒女,教會是信徒的大家庭,同樣先要有一班愛主的領導者,然後能養成有愛主的青少年,關於此方面從腓利和他的家我們有個參照的榜樣,請看使徒行傳廿一章8,9節:「傳福音的腓利家裡……他是那七個執事裡的一個。他有四個女兒,都是處女,是說預言的。」 此四位女兒當然有他們的母親,雖然沒有記載她的名字,正如聖經內許多名人的母親,是沒有記名的,古今中外也有許多的母親名字,也沒有被寫記或被紀念的,或許正是母親的偉大原因之一,不是為名,更不是為利,腓利師母更是為愛主,而與丈夫同心,又與神同工,教養四位女兒成人和成才,專心的事奉主。 有其父母,才有其兒女,腓利是個怎樣的基督徒呢?(1)是那七個執事之一,腓利與腓力是同名的,在英文都是Philip ,後者之名譯為腓利以資區別,利與力在國音是一樣的,腓利又被注明是那七個執事之一( One of the seven ),執事二字有旁點,是在原文沒有的,腓利是最初按立七執事之一,名列第二,試問今日教會中的執事愛主之程度如何?又他們的兒女或所領導之青少年愛主之態度又如何?(2)是傳福音的( The evangekist ),也可譯之為佈道家,「腓利下撒瑪利亞去宣講基督。」(徒八4—8)(3)他也是個人傳道者,因為他帶領了埃提阿伯的太監信了耶穌(徒八26—28)。 傳福音者的地位,甚為重要,「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有教師」(弗四11),此五種聖職,牧師與教師( Pastors and teachers )之職責特要服務於地方的教會,使徒和先知是不限於地區的,傳福音者是介乎其中,何其重要! 教會不像世界,最初已提高了婦女的地位,腓利的四位女兒,都是處女,為叫他們專心事奉主,服務人,但處女事主不是一種必須的制度,在新約內和教會歷史,也有許多結婚的婦女是服事主的,腓利的四位女兒說預言,說預言的,不一定是先知,乃聖靈的恩賜:「在那些日子,我將靈澆灌我的僕人和使女,他們就要說預言」(徒二18),心中有福音的信息,不得不湧流出來,那是說預言的本意,按初代教會的情況,腓利四位元女兒是專向婦女們和家庭的教導和造就,今日在香港或其地方均同感有女傳道荒的情況,巴不得多有像腓和的女兒出來,但多時需先有傳福音而愛主的父母,且要有長者之鼓勵和帶領。 在教會舉行之母親節或父親節主日,我們多著重訓勉兒女們怎樣更多的和更好的孝順父母,而不知為父母的,或為教會向青少年有託付的,也需時常學有怎樣做榜樣,如同提摩太前書三章四節的小字注:「端端莊莊的使兒女順服」,正文是「好好管理自己的家,使兒女凡事端莊順服」,但幼童,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時代,都是好動和任性的,怎能使他們端莊順服呢?所以譯經者,細究原文意思也含意要從為父母和為長者那一方面著想,而複以如上述的小字注。是的,「身不正而令不行……為老不尊,教壞子孫」,不獨經訓有此含意,今日社會輿論,以為非作歹之青少年之諸般惡行推咎于父母和教師,故在勉勵青少年多孝順父母,同時要知道今之青少年,將也要為人父母,現在就要養成為父母的人格,「簷前瓦滴水,點點依還舊。」「父母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耶卅29),好或壞的遺傳律,切不可輕視,願主恩帶我們負起責任領導子侄們侰主和愛主,同時也禱望為父母者,要為著兒女們,要更鄉的愛主,若知需要,為兒女的,也要勸導父母信主與愛主,能乎此,可說是大孝矣。
千夫長解救保羅 張雲錦
經文:使徒行傳廿一章27—36節 千夫長不是信徒,但為什麼他要解救保羅呢?因為保羅非常熱心做一個耶穌基督的門徒來傳福音。我們知道保羅是法利賽人的派別,在以色列人中是最有學問的一派。也是教會的領袖。論階級他是拉比。拉比就是先生的意思,意思是有學問的人,當時只有拉比有資格繕寫羊皮的聖經。以市民權來說,保羅擁有羅馬的市民權的,因為當時以色列是羅馬的殖民地,很不容易得到市民權的地位。再論到學問他是迦馬列的學生,迦馬列是當時在文化界,政治界的權威。保羅有這樣好的地位、學問、他應該可好好地利用這優越的條件,做一個政治家或宗教領袖。但耶穌感動了他,他放棄一切榮華富貴,而跟隨耶穌同甘苦。因為保羅知道跟隨耶穌才有永生的希望。 保羅是一個學者,所以他知道需多多培養領袖人才,幫他做事,因為人不可能一個人唱獨角戲,在西部有一個老師受政府的表彰,因為他的教學成績優良。他是以一班的學生分做許多組,每一組有一個領袖,來分擔老師的工作,因為他有效地運用小領袖,所以該班學生成績很多進步,因而受到表彰。保羅也知道培養領袖的重要,所以他在受到主的揀選,為主傳播福音以後,他就培養出許多多的領導人員,如路加、馬可、提摩太、提多、腓利門等等。因為他們的精神使很多人感動,所以不但把福音傳到小亞細亞一帶,甚至傳到羅馬,不但猶太人得救,甚至使外邦人也得救,更要使全世界的人都得救。可見保羅的眼光是多麼的遠大。彼得就不然,他認為要傳福音,只要傳給猶太人,只要猶太人得救,就心滿意足了,保羅就不同了,他顧慮到外邦人,也要叫外邦人都得救,要外邦人都認識主。因此保羅和他的學生們對傳福音非常熱心。 以色列人認為外邦人是污穢的,不肯輕易和外邦人接觸,因為外邦人什麼樣的食物都吃,因此以色列入就認為外邦人是污穢不潔的。猶太人對吃的食物非常講究,他們認為不潔的東西是不肯進食的。因為猶太人認為外邦人是不潔的,因此更不允許外邦人進出他們的會堂。當時保羅帶了幾位外邦人進出猶太人的會堂,猶太人當然要抓他,甚至要打死他,羅馬政府並派了一千兵士協助捕捉保羅,千夫長解救保羅的故事,就是這樣來的。 保羅本可享受快樂的人生,但他卻選擇了一條受苦的路,因為他要學習耶穌的精神,耶穌為要拯救人類,耶穌是受苦了,耶穌的受苦正是為了解救我們的罪,所以受苦並不是空虛的,是有益的。保羅的受苦情形,在哥林多後書十一章24,26節有詳細的記載「……」。保羅為什麼甘願受這樣的苦呢?無非就是要傳福音。 但是回顧我們現代的信徒怎樣呢?我們常常不願犧牲自己的時間,不願放棄個人的娛樂,而為耶穌受苦,或學保羅到普天下傳福音的精神。保羅明知到耶路撒冷必定要遭受很大的苦難,但他並不懼怕,他把一切交托神,他深信神必定保護他,就因為保羅的精神感召,使一千兵士的司令官——千夫解救他。雖然千夫長把保羅捉去,可說是失去了自由的生活,就因為保羅的被下監,而使其他想殺害保羅的人,無法達到目的。因為保羅還可以自由傳福音,也可以自由書寫書信,寄給各地他所建立的教會。聖經裡就有很多保羅當時在監獄所寫的信,那些信就是現在我們信徒最好的靈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