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使徒行傳第十八章短篇信息

 

目錄:

使徒行傳讀經劄記第十八章(王國顯)

使徒行傳摩根解經第十八章(康伯摩根)

模範夫妻亞居拉和百基拉     徒十八14      (譚品芳)

偉大的同工     徒十八14        (王明導)

一對愛主的夫婦    徒十八142428;羅十六34;林前十六19(鄧端美)

模範夫婦亞居拉和百基拉      徒十八23

 

 

使徒行傳第十八章

 

第十八章

  保羅在雅典並沒有停留太久,還沒有等到西拉和提摩太來到,就獨自到哥林多去了(參十七章15節,十八章5節)。是什麼原因叫保羅離開雅典,聖經沒有明說,但照保羅在哥林多的工作路線來看,很大的可能是撒但另一種對付的手法,使保羅受到了隔離,一面是以人的智慧來抗拒,一面又以保羅沒有固定的工作來維持生活,因此會毀謗他藉凓「新宗教」來混飯吃。這在一些稱為文化高,商業又發達的地區裏最容易產生這種心思,撒但就利用這種功利主義的思想來攻擊主的工人,因而拒絕了主的真道。

  神的工人藉凓福音養生是主所定規的(林前九章14節),好讓主的工人能專心祈禱傳道,但主在這裏帶領保羅走了另一條工作的路線,不只在這裏,在以弗所也是一樣,保羅沒有使用這一個接受教會供給的權柄,『免得叫福音被阻隔。』(林前九章1112節)他自己親手作工供給他自己和同工們(13節,廿章34節),一面堵住了撒但所利用的無知之人的口,一面藉此向人更確切的證明福音的寶貴,值得為凓福音『費財費力』(林後十二章15節)。如此便使撒但再不能利用這種口實來抵擋福音。在正常的屬靈情況下,主的工人應當是專心祈禱傳主的話,在不正常的情形下,工人帶凓職業來事奉主也是主的安排。主是活的主,所以事奉主的路也是活的,不是死的教條,屬靈的事一進到教條裏就成了死的,不但限制了主的工人,也是限制了主的工作。工人在事奉的路線上這兩個方式是並行的,專心的事奉是主流,帶職業事奉就是輔助,事奉主才是生活的中心原則。

  事實上,有些人真的是怕作主工人的生活清苦,他們不甘心作專心的事奉,打凓帶職業事奉的幌子來掩蓋他們不肯答應主呼召的事實,另一方面有一些弟兄看到主的工人帶職業事奉的時候,就一口咬定別人在貪愛世界,這兩種光景都是帶凓撒但的蒙騙。專心事奉是對,帶職業事奉也是對,問題是工人必須在主的管理下來作,不然就是給魔鬼留了地步,保羅在哥林多若不帶職業事奉,他就是越過主的管理,正像有一些被召的「工人」,沒有教會的「雇用」,結果連事奉都放下不管了。要記得,撒但的破壞工作是無孔不入的,靈裏要儆醒,方式可以轉換,原則(內容)不能改變,別把方式作成教條,把死帶進屬靈的事奉裏。

  保羅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個月(11節),一面與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一同製作帳棚,一面傳福音並造就。猶太人的反對,使保羅全力的向外邦人工作。保羅一到哥林多,立定了心志,不講高言大智,也不講智慧委婉的話,不管哥林多是怎樣一個文化水平高的地方,他就是單單的高舉基督並祂的十字架,用凓人以為愚拙的道理去拯救那些肯相信的人,叫人的智慧變成了愚拙。出乎人的想法,在哥林多竟有許多人信了主(78節),是基督衝破了撒但以文化來愚弄人的網羅,主也讓保羅在異象中明白主的心意,使他得了安慰,又開了一個工作的新紀元。主預備了平靜的環境,不許撒但興風作浪,讓保羅從傳福音為主而轉向以造就為主,好建造主的教會(911節)。在使徒行傳的記錄中,保羅停留最久的是在以弗所,其次就是哥林多,主讓他一反過去急速的往前走而停留下來,很顯然的說明,主不以在地上有了教會就滿足,主還要祂的教會長成祂自己的身量,祂方感到心滿意足。這從哥林多前書和以弗所書裏得到印證,只有在這兩處保羅停留了相當時日的教會,聖靈才藉凓保羅向他們首先啟示關乎教會的屬靈和實際的問題。

  一年零六個月在平靜安穩中過去,主要保羅離開哥林多了,就允許猶太人的反對來打破這長時間的平靜(12節),主也照凓祂的應許不叫保羅受傷害。起初,保羅在哥林多曾經有過劇烈的心靈上的爭戰,是主要他留下來的(10節),現在回過頭來一看,主的心思明顯了,不單是教會受了造就,主也在這一段日子興起了祂的工人,亞居拉夫婦是在這期間內開始作主的工的,原來管會堂的所提尼也成了保羅的同工(17節;林前一章1節),不管他是被人打成保羅的同工,或是他先作了保羅的同工而被打,主得凓了他作主的工人的事是明確的,可注意的是他原是管理猶太人的會堂的,和另外一個管會堂的基利司布同被主得凓(9節),這叫我們看到主的道在哥林多大大的得勝。

  保羅帶凓亞居拉夫婦離開哥林多,到了以弗所,就留下他們在那裏,自己和其餘的弟兄去了耶路撒冷,又回到安提阿,然後又再到外邊來,堅固眾教會。亞居拉夫婦留下在以弗所是有主的心意的,不單是要在以弗所建立教會,還在那裏要把亞波羅帶到主的真道裏。福音工作的面越來越廣,工人的需要越來越大,主就多方面的興起工人,預備工人。亞波羅很愛主,很火熱的服事主,也有恩賜,但是對救恩的真理卻不大清楚,所以所傳的福音就不大正確,還是停留在約翰的浸的道理上(25節),撒但也喜歡多有這樣的人去作主的工,讓人落在自欺裏,根本得不凓福音。主不會讓那些清心愛祂的人永遠含糊,祂要把他們帶進真理裏,祂感動了百基拉和亞居拉把亞波羅接了來,在神的真道上作了很好的交通,叫亞波羅真正的成了主手中的器皿(2628節)。從亞波羅的事上,我們看到了,工人之間的交通是教會建造工作上很重要的一環,也是基督身體的見證,更是抵擋仇敵的一個重要的學習,屬靈的爭戰發展到如今,已經成了一場多方面的爭戰,而爭戰的焦點也集中到主的工人身上來。教會在地上已經建立了,這是撒但所改變不來的事實,他只有從事敗壞教會的工作,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主的工人打下來,不管是叫工人灰心退後,或是信仰變質,或是不準確的認識真理,或是叫工人在教會中代替了主,只要工人給打下來,教會也就跟凓垮下來了,因為教會若不是準確的向凓主,教會就是形同虛設。百基拉和亞居拉的愛心,大有學問的亞波羅的謙卑,把這一個破口堵住了。光有熱心不能成就主的工,不在真理裏發熱心,結果只是幫了撒但的忙。工人在真道上的交通,對真理的順服,不堅持自己的缺欠和錯誤,是重重打擊撒但的一種武器。── 王國顯《使徒行傳讀經劄記》

 

 

使徒行傳摩根解經第十八章

 

使徒行傳18:1-22

本段經文記載保羅第二次宣教旅行最後階段裡發生的事。「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如果雅典是一個烏雲密佈的中心,那麼哥林多就是一個敗壞墮落的中心。雅典充滿偶像,哥林多則充滿情欲。使徒在哥林多的事工一完成,他就離開那裡,沒有任何其它明顯的理由。他似乎是安靜、和平地離開這城。他朝著耶路撒冷和安提阿的方向而去,中途稍在以弗所停留,然後把亞居拉和百基拉留在那裡,自己單獨前行。他過海到該撒利亞,又從那兒乘船至耶路撒冷。他在耶路撒冷受到冷淡的接待,路加只用寥寥數位來記載:「去問教會安,隨後下安提阿去。」

本段最中心的興趣在於哥林多。從保羅抵達哥林多,到最後回到安提阿,這中間其它的事都是次要的。他所訪問的那些地方,後來都會再出現,而且有較詳細的說明。

當時,哥林多是希臘南部的政治首都,由羅馬派地方官駐守。因此它雖然是一個希臘城市,卻在羅馬管轄之下。哥林多的人也是很奇特的組合。它已成了一個極大的商業中心。發若爾曾這樣描述它的市場風光:

「充斥著阿拉伯的香脂,埃及的紙草,腓尼基的宦棗子,利比亞的象牙,巴比倫的地氈,西裡西亞的山羊毛,佛裡吉亞的奴隸。」

哥林多奇妙地揉合了財富與貧窮。而富人的生活是極盡奢華頹廢的。我們必須謹慎地研讀哥林多書信,好用保羅的眼光來看哥林多;不單單看到教會,不單單看使徒對待教會的方法,並且看到哥林多本身。保羅所譴責教會內的-一件事,都反映出這個城市的腐敗。他在第一封書信中,首先指責他們因強調的真理不同而分門結黨,這也反映出哥林多這城的光景。人們根據不同的哲學觀點而分爭結黨。所以當保羅談到道德方面更嚴重的事時,我們再度看見哥林多的畫面;富足的人揮霍享樂,恣意作惡。有人說哥林多當時「是羅馬帝國的虛幻浮影,是主後第一世紀的倫敦和巴黎」。

大部分的人都受到其影響。他們道德敗壞,生活麋爛,到處洋溢著財富所帶來的虛假和鄙俗,以及最腐敗的生活方式。這一切都波及到窮人,甚至奴隸也過著腐敗的生活。

這是一個沒有道德的城市。它以淫亂出名。當代的人在描述一件墮落的事時,都會這麼說:「他們就和哥林多人一樣。」在偉大的戲劇表演裡,哥林多人總是被描寫成醉鬼。最駭人聽聞的是,哥林多的宗教也淪落為藏汙納垢之處。它那堂皇富麗的廟宇暗藏了無數的色情與羞恥。很有意思的是,保羅是從這城寫信給羅馬人。我們讀羅馬書裡對外邦人腐敗的描述,很自然地會想到那是一面鏡子,反映了當時哥林多的光景。

「自稱為聰明,反成了愚拙;將不能朽壞之神的榮耀,變為偶像,彷佛必朽壞的人……神任憑他們,逞著心裡的情欲行汙穢的事,以致彼些玷辱自己的身體……神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欲,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神就任憑他們存邪僻的心,行那些不合理的事;裝滿了各樣不義、邪惡、貪婪、惡毒,滿心是嫉妒、兇殺、爭兢、詭詐、毒恨,又是才毀的、背後說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誇的、捏造惡事的、違背父母的、無知的、背約的、無親情的、不憐憫人的。」

我們心中存著這個黑暗的背景,再來到主自己對這個城市的態度:「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那是主對他的僕人論到這敗壞城市所說的話。這是整段經文中最耀眼的字句。其它諸事都是次要的,圍繞在四周,更突出這句奇妙的話:「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主知道一切,他將有關這城的秘密傳達給他的僕人。他知道城裡有許多心痛、憂慮的人。他知道哥林多的紛擾不安,是因為渴望許多他們不明白、不瞭解的事物,而這些事正是使徒要告訴他們的。主知道,儘管這城充滿罪惡、墮落,但城中仍有一種探索、渴望、期待的靈存在。他知道,只要向他們宣講他的福音,必然有許多人回應。保羅獨自進入哥林多,他立刻感覺到這城的敗壞。他到達哥林多時,合城沒有一個聖徒;但最後,經過一段時期的耐心工作和豫備,主如此說,「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

因此,主在一個城市的人尚未顯明出來時,就說到這城了。不要將這事與歷史脫節。這番話不是在教會成立之後才說的。它不是指我們後來所謂的哥林多聖徒而言。這番話是保羅結束他在那裡的事上,心中正懼怕憂慮時,主對他說的。聖經未記載保羅的懼怕,但從主的話裡可得知一二。主知道他的僕人心中的憂懼,這種懼怕是因他認識到這城的墮落,感到無能為力而產生的。但主對他說,「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我想從那時刻開始,當保羅走在街上,或在提多猶士都家中談話,或觀看那些好奇的群眾時,他一定心中暗暗盼望在令人失望的表面後頭,能看見主所說的「百姓」。這些人和主的百姓多麼不同啊!「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這是給-一個在罪惡大都市中事奉的基督徒工人最大的激勵。

再注意他如何在一個墮落的城市中保護他的僕人,顯明他的大能。「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另外也請記住他所用的方法,他透過迦流來保護保羅。迦流大概是新約中最被誤解的人。路加用「這些事迦流都不管」來描述迦流對保羅的漠不關心。事實上,他這話的用意並非如此。從經外的歷史我們知道,迦流有一個兄弟名叫西尼卡(Seneca),是一個極溫柔,親切,可愛的人。迦流新近被派到亞該亞去,猶太人認為這項任命正是一個大好良機,可以趁此除掉保羅。事實上,在整個過程裡,迦流都是在護衛保羅。迦流拒絕審問這件案子,是因為他們爭論的是有關言語、字句的問題,這已經不在他的權力管轄範圍之內。他對於猶太人對保羅的無理攻擊毫不關心,他也不在乎希利尼人揪住管會堂的所提尼。我們不要認為,迦流應該出面干涉,而未如此作。其實這是在表明一個地方官不願意作任何不公平的判決,而將這爭論交還給引起爭論的人,讓他們自己解決。因著迦流的批駁,保羅得免於暴民的殺害。主針對這些暴民對保羅說,「不要怕……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如此我們看見,基督如何抵擋住那攔阻他的道被傳揚出去的勢力,並保守了他的僕人。

這是基督教會的首頁,但不是最後一頁;這一類的故事以後也時有所聞。我們如今對這事所知有限,因為我們不像保羅那批使徒是在岌岌可危的情況下傳福音。如果和那些今日在黑暗的異教中心傳道的人談談,他們必然會告訴你,他們常常是在多麼奇妙的情況下得蒙保守。但並非總是得蒙保守!保羅並不是-一次都受到保護。有一次他被石頭打得半死,人們以為他死了,就把地拖到城外扔了。但在必要時,如果是神的旨意,主必擊敗那反對他僕人的勢力,使他的僕人能自由傳講他的話。這是我們主的大能,即使在腐敗的城市中也可彰顯出來。

他的大能表現在兩方面:拯救一切尋求真理,生命,純潔,以及順服福音的人,最終毀滅那敵擋福音的人。「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不要誤解這句話,以為主的心是在那些最終順服他,形成哥林多教會的那群人身上。他的心是在哥林多-一個男人,女人,孩童身上。但只有那些聽了道而悔改相信的人,才能從他得到新生命的能力,而更新改變。

保羅開始在哥林多工作時,他加入亞居拉和百基拉的行業,與他們一起製造帳棚。我們讀保羅的書信,可以知道他這樣作的原因。他在帖撒羅尼迦,以弗所,都曾這樣作。有的時候,他必須在一個城中全時間製造帳棚一段時期,這表明一個事實,就是傳道本身並不是作生意。所以他甘願有一陣子隻在安息日到猶太人的會堂或在希利尼人中間講道,其餘的日子他用自己的手工作。

後來提摩太和西拉到了,並帶來腓立比人的捐獻。保羅在他的書信中證實這件事。捐項來了之後,他就停下謀生的工作,開始全力在哥林多傳道。當猶太人抗拒譭謗這道,與他宣戰──這是原文的含義──時,他就毅然決然離開他們,轉而向希利尼人講道,許多人相信並受了洗。

接著是飽受騷擾的時刻。路加沒有詳加記述,只記下了主的話。「不要怕,」耶穌說。從主的這句話,我們得知這位使徒當時心中正充滿恐懼。或許正是他服事上的成功──許多人聽了,相信,受洗──使他害怕。他知道這個城市的詭譎,敗壞;他知道這些急著聽道,又立刻相信、受洗的人也可能給他帶來危險。我們實在很同情保羅。他曾向猶太人傳道,但遭到拒絕;他嚴厲地對他們說,「你們的血歸到你們自己頭上,我卻乾淨,從今以後我要往外邦人那裡去。」外邦人迫切地聽他講的道,相信並受了洗;而他因此又開始害怕。主就對他說,「不要怕,只管講,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因為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不要怕那些聽了相信受洗的人。不要疑惑這些人的誠意。我在這裡有許多百姓。你所看見的事,我早就知道了。你來到這城,就是出於神的旨意。要信任這些剛剛相信得救的人。不久之後,保羅寫信責備他們在屬靈事上的懈怠時,他心中仍對他們存著無窮的愛,他仍然信任他們。他不計較他們的失敗,軟弱,仍在信中稱他們為神的眾聖徒。主對他說,「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那一刻,他心中萌生了新的勇氣,使他能坦然無懼地面對他的成功。

當然他心中也害怕正在醞釀著的敵對勢力。他已經看出猶太人的敵意;不久之後,這股敵意終於爆發,導致他被帶到迦流的審判台前。人常常在成功的時刻,心中會滋生出膽怯。正如以利亞在迦密山上大獲全勝之後,他立刻逃之夭夭,躲避耶洗別的加害。這個曾飽受鞭打,壓傷,石擊,身上帶著耶穌印記的使徒,知道哥林多城中正伏湧著反對他的暗潮,他心中不禁害怕戰兢。主的話這時臨到他,不帶任何的責備或埋怨,只有難以言諭的安慰。「不要怕,只管講。」他幾乎要放棄講道了。「不要閉口;有我與你同在,必沒有人下手害你。」由面對成功而來的恐懼,變成了面對敵意而滋生的膽怯。或許他的害怕還包含著另一個因素,就是感覺到這事工的無涯無止盡。今天,多少人也是如此,在作工時停下來,將已完成的工與尚待作的比較,而感到從前所作的真是微不足道。但主仍然說,不要害怕,只管講,我與你同在,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百姓。不要用眼見的事物來衡量我的得勝。不要用統計數字來評估我的得勝。我們的君王說,我有許多百姓,在這城裡,在各城裡,只是你們尚未看見,尚未察覺。要住在我的能力中;我與你同在,儘管講吧!不要害怕。

從那一刻起,這人的心中充滿了新的勇氣。他在哥林多住了一年零六個月,在他們中間教導神的道。迦流事件發生之後,他仍然繼續傳道。主對他說,我與你同在。請注意這話對他產生的果效。他還害怕成功嗎?「我與你同在。」在那一刻,他明白了,如果這是主的工作,不管他如何耽心它的不穩定,主都必保守成全他所開始的事工。他還害怕別人的敵意嗎?如果他的主與他同在,懼怕必然完全瓦解。他還害怕工作的無止盡嗎?如果主與他同在,他就能安於作他所當作的那一部分事工,而將其餘的問題交給他處理。

這是何等奇妙的一頁!但真正為一個服事主的人生命帶來歌唱的是這一句話:「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主在世上公開服事期間曾說過,「我另外有羊,不是這圈裡的;我必須領他們來。」保羅就在哥林多找到一些這樣的羊。也有這樣的話說到主在世上的事工,「要將神四散的子民,都聚集歸一。」保羅也在哥林多找到一些四散的子民。今日人類最大的盼望在於人的不安,緊張,厭惡。這些都是為傳道人敞開的大門。哥林多的習慣,語言,和紛擾不安,不管是用甚麼方式表達出來,都為耶穌基督的福音製造了一個進入的機會。對一個腐敗的城市,當傳怎樣的福音?就是十字架和主的復活,除此無它。我們是否像這位在哥林多的使徒一樣,完全將自己交在他手裡,任憑他差遣?若是如此,我們就毋須害怕成功,或敵意,或事工的繁瑣,而安心作神所託付我們的那一小部分工作,知道我們與他有交通,他也與我們相交。我們事奉的時候,要注意、尋找聖徒的蹤影,記住他在一切令人沮喪的環境中所說的,「在這城裡我有許多的百姓。」讓我們去尋找他們,找到了,就將他們領到主面前。

使徒行傳18:24-19:7

現在來到使徒行傳中有關保羅在以弗所的事工這一部分。在新約裡,以弗所是一個傑出、具代表性的教會。新約記錄中有兩卷書信是寫給以弗所教會的。雖然保羅的書信是寫給那一帶所有教會,讓他們傳閱的,但他最主要的對象還是以弗所教會。另外啟示錄中也記載主給以弗所的信,那是主給七個教會書信的第一封。

保羅寫給以弗所的信,達到了他的教導系統之最頂端。對這一個教會,他能寫到有關神的教會最終職責這一類深奧的事。他寫給羅馬人的信中,奠定了有關救恩的基礎。他寫給哥林多人的信中,則糾正教會裡一些光景和事物,因為這些錯誤使得教會無法在一個異教的城市中發揮它的功用。但他寫信給以弗所教會時,就越過了這些細微、次要的事,而直接論到與教會有關的最崇高真理;他首先提到教會的本質和對神的事奉,然後論及在時間的過程中教會所得的啟迪,好使教會能完成她的真正使命;最後是教會的職責。他揭露這些教訓能如何影響人的生命,以及教會的肢體,甚至影響一切的人際關係。我們讀到主給以弗所教會的信,會發現這是一個各方面都極美滿的教會;但我們也同時看見,她面臨了威脅神教會的第一個危險:失去起初的愛心。

保羅來到以弗所,本身具有特殊意義,因為從此以弗所在新約聖經中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另外,這也是保羅以自由之身事奉的最後一階段的事工。這並不是說,他從被下到羅馬監獄之後,就未再恢復自由,因為我個人相信,他後來又得了釋放,並重訪各教會。他可能到過西班牙,甚至不列顛。但就這方面的記錄而言,我們在這裡看見保羅最後一次自由地工作。不久之後,他就成了階下囚。

以弗所是一個以拜偶像著稱的城市;它甚至可以說是一個拜偶像的大本營。城中有亞底米女神或戴安娜(Diana,羅馬神話裡的處女守護神)之廟宇。城裡的商業和宗教牢不可分,因為許多大商人以亞底米廟作為他們的銀行;如此希臘崇拜女神的基本理想──美德或純潔──都已瓦解喪失了,因為他們接受了商人的資助。更甚者,這個城市在當時非常盛行交鬼,巫術,魔法。使徒在這裡的事工,也包括了一些特別的神跡。

本段經文將兩件事合併在一起,因為兩者有密切關係;它們是:亞波羅和他的事工;保羅來到以弗所。從本章19,20節可看出,保羅從前已經到過以弗所了。

「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裡,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眾人請他多住些日子,他卻不允。就辭別他們說,神若許我,我還要回到你們這裡;於是開船離了以弗所。」

那是一年前的事了,路加除了記載一些具有屬靈教導價值的事以外,沒有詳細記錄這一年中保羅工作的細節。

在這一年裡,以弗所發生了一些事,記載在18章末了部分:亞波羅的到來。我們來看看這件事,留意兩點:亞波羅這個人,和他的事工。

亞波羅

亞波羅是一個猶太人,生在亞曆山太。他博學多聞,熟讀聖經。我們已經探討過,大數人掃羅的得救,是一個奇妙的例子,證明主親自管理教會的事,並證明聖靈的引導大能。對外邦人的事工,不可避免地要在一些融合著兩大影響力──猶太人會堂和希利尼文化──的城市中展開。掃羅蒙召時,照他自己說,是一個「希伯來人生的希伯來人」;但他同時也是大數的掃羅。他是希伯來人,也是希利尼人。這兩個偉大的理想融合在他身上,使他有能力在希利尼諸城中事奉。同樣的,亞波羅也揉合了這兩個偉大的理想。他是猶太人,同時也是亞曆山太人。亞曆山太是當時希臘知識與文化的中心;那裡的猶太人深受斐羅(Philo)的影響;他們研讀希伯來的聖經和作品之方法,也受到希利尼文化和方法的影響。因此,亞波羅這個人在某方面言,可能比保羅還更多融合了兩種理想。他學富五車,又善於言詞。他是一個演講家,他的演講充分表露了他的學識和教養。最後的描述「能講解聖經」不單單指他熟讀聖經,有能力向別人陳述聖經,並且指他精通聖經,明白聖經。這句描述在原文裡是指這個人生來具有這種特殊的口才。亞波羅精通聖經,他有別人所無的口才。那是一種特別的才能,一種能夠瞭解聖經、洞悉其相互關係的能力。他熟悉聖經的歷史和意義。他對聖經的熟悉使他能夠將所知的講給別人聽。因此,這個人原來就適合在這些希利尼城市中工作。

亞波羅──在以弗所的事工

他在以弗所的事工,並不是很明顯的基督徒事工。留意他的裝備,「這人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這並非指他在耶穌基督裡受了完全的教導。「心裡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留意這中間的區別。馬太福音3章記載約翰的事工:

「那時,有施洗的約翰出來,在猶太的曠野傳道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這人就是先知以賽亞所說的,『在曠野有人聲喊著說,豫備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亞波羅曾「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但「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亞波羅是約翰的門徒,這裡所謂「在主的道上」是指馬太福音3章所說的,也就是直接引用以賽亞書40:2的豫言。要明白這句話,我們必須回到這個豫言的氣氛中。以賽亞書40章一開頭說,「你們要安慰,安慰我的百姓。」這是一個偉大的和平事工之開端,這事工是審判導致的結果。以賽亞書35章是第一部分豫言的尾聲,它是以賜下和平的應許作為結束。這一切都是希伯來的色彩。亞波羅是一個猶太人。以賽亞書35章是以一幅最終的和平畫面作結束;首先是荒涼,然後是恢復。這是先知的異象,他說話的時候,亞述王西拿基立的軍隊正逐漸敗退。這偉大的宣告是:耶和華要為他的百姓豫備一條歸向和平的道路。我們省略歷史的部分(賽36-39章),直接來到賽40章。這章的信息是,神的百姓要為耶和華豫備道路。請留意這兩者的關連。正如以賽亞所豫言的,施洗約翰來了,他宣告「主的道」,就是以悔改相信來豫備主的道。亞波羅已在「主的道」上受教訓,那是說,他已在彌賽亞的豫言中受教。他是施洗約翰的門徒,他同樣盼望彌賽亞的來臨;只是他不知道十字架的意義。他不熟知復活的事實。他不熟悉聖靈澆灌的真理。在約翰的教導下,他的觀點是希伯來人中極高尚、純潔、美好的。他心裡火熱;可能他繼承了約翰的熱心,或者是因受到其他教師的薰陶和影響。

於是這個人──亞波羅──來到以弗所,時間上正隔在保羅第一次與第二次到以弗所的中間;這位約翰的門徒,就將約翰所教導他有關耶穌的事講給他們聽。他在以弗所所用的方法是,「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和「在會堂裡放膽講道。」

但在以弗所城內有兩個人,比他知道更多有關耶穌的事;其中一個是男人,一個是女人。名字的排列次序別具意義:「百基拉,亞居拉。」這兩個人是一年前被保羅留在以弗所的。他們對基督有切身的認識,因為靠著聖靈的工,他們已是屬基督的人。他們聽到亞波羅所說的,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得更詳細;如此結束了亞波羅在以弗所的事工。亞波羅最令人感動的一點是,他願意讓會眾中兩個知道比他多的人來教導他。百基拉和亞居拉接來這一位有口才,有學問,心裡火熱的人;將真理向他闡明。後來他就將這番教導的結果,由以弗所一直帶到哥林多。

亞波羅──在哥林多的事工

有關他在哥林多的事工,聖經記載得不多。他受到以弗所人的推薦,是因為他天生的才能,他的熱誠,和單純的性格(這表現在他甘心受教的態度上)。我們唯讀到,他在哥林多「多幫助那蒙恩信主的人」。我們在保羅給哥林多人的書信中也發現,哥林多人推舉亞波羅為一黨的首領。有人說,「我是屬亞波羅的。」這不表示亞波羅當負其責,因為他們也對保羅作同樣的事。但哥林多書信裡有一個詞特別具有啟示性。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簡單的一詞──「澆灌」──指明了亞波羅有相當一段時期所從事的工作。從哥林多後書看出,亞波羅後來離開哥林多,顯然是因為這些分黨的事;他想再回到以弗所。不論如何,我們看見他在以弗所時受到百基拉和亞居拉的教導,就帶著更廣的異象,更透徹的領悟,聖靈更豐盛的充滿,離開以弗所,到哥林多去。路加說他「多幫助那蒙恩信主的人」。保羅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

在亞波羅離開以弗所之後,保羅接踵而至。使徒行傳19章的頭七節經文,可能是全書中最常引起誤解的幾處經文之一。我們需要仔細探討。首先注意保羅的詢問和教導;然後觀察緊接著發生的事。

保羅在那裡遇見幾個門徒,大約有十二人左右,就問他們,「你們信的時候,受了聖靈沒有?」這裡是「信的時候」,而不是「信了以後」,這就是容易引起誤解之處。「信」和「受」兩個動詞的時態是一致的,表示同時發生。並不是說,先信了一段時間,才接著領受聖靈,好像後者是我們現今所謂的「第二個福氣」。保羅絕無此意。

請注意他們的回答。「沒有,也未曾聽見有聖靈賜下來。」事實上,「賜下來」數字是後來為解釋方便而添加的,原文並沒有。他們如此回答:「也未曾聽見有聖靈。」全於後面應該接甚麼字,實在很難斷定。或許根本就沒有字。他們可能說,他們根本不知道有聖靈的同在。但這似乎不太合理,因為他們是約翰的門徒。他們曾聽過怎樣的道?施洗約翰的事工是甚麼?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約翰的事工包括向人宣告這洗禮的限制,並證實有更完備的洗將要來臨,但不是透過他,而是透過另一個人完成的。約翰已經豫告聖靈的降臨;因此這些人不可能說,我們從未聽過聖靈;他們的意思是:我們知道先知約翰已應許有聖靈要來,但我們不知道他是否已經賜下,是否已經來了?

保羅提出這問題的原因未說明,但我們可以從整個故事看出一點端倪。當他遇見這些人的時候,他可能感覺他們中間缺少了甚麼;他們雖然虔誠,誠實,但似乎缺少一種火,一種情感。

於是他就教導他們,向他們揭露一個事實:約翰的洗是豫備性質的。約翰的教導證明瞭人必須越過他,到耶穌那裡。保羅接著開始將有關基督的事講給他們聽,講到復活,五旬節的聖靈充滿,以及透過聖靈充滿人如何與耶穌有活的連結。他們聽了這些,「就奉主耶穌的名受洗。」

然後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領受了聖靈。那一刻,保羅先前感到他們所缺乏的東西就彰顯出來了。他們就「說方言」,並且開始說豫言。他們熾熱的感情表達在不斷的讚美言詞裡,因為賜下方言的目的,不是為了啟示,而是為了讚美。如果方言是見證火熱的情感,豫言是見證被啟迪的智慧;他們就成了殉道者和見證人;因為在那一刻,他們都成了基督徒。這不是第二次的祝福,而是第一次的祝福,是-一個受洗、領受聖靈的人都能經歷的。

我相信教會中有一些會友,不能稱得上是新約裡所謂的基督徒;他們接受了約翰的洗禮,但只停留在那兒,未更進一步。保羅在以弗所就是發現一批這樣的人。他們是誠實,順服,熱忱的人,已遵行了所領受的光。但是,還有更充分的光,更明亮而廣大的生命,有待保羅介紹給他們。

這段經文有何價值?我研讀的時候發現,人只能將別人提升到自己的層次;只能將別人帶到他自己所到達的地步。亞波羅,這個猶太人,亞曆山太人,大有學問,精通聖經,靈裡火熱,教導謹慎,講道大膽,也只能將別人帶到他所能到達的地步,再也無法多跨出一尺或一碼。他的門徒只知道約翰的洗。保羅來了,並不是因為保羅比亞波羅更好,而是因保羅有更充分的知識,更豐富的經歷,他能將這十二個人提升到更高的層次,直到他們誠實的美德被聖靈的火焰和熱情充滿為止。亞波羅無法帶他們到這境地,除非他自己先達到這地步。當亞波羅得到更充實的亮光和經歷時,他就能將這亮光帶到哥林多,在哥林多為保羅作當初保羅在以弗所為他所作的事。保羅在哥林多栽種,而且非常成功;亞波羅接著澆灌。當保羅來到以弗所時,他會發現亞波羅所栽種的作物,於是保羅繼續澆灌。

如果我們是牧師或教師,我們只能幫助人達到我們自己的層次。這是很嚴肅的事。聖靈總是需要人作他的工具,這也是使徒行傳全書強調的重點。沒有人,神的靈無法工作。他必須使用人去作工。這正是宣教事業的精神所在。聖靈只能透過明白十字架和基督復活大能的人,將十字架和復活的信息傳至世界各角落。

但請注意其中的法則。聖靈總是在找合適的工具。聖靈的工作會受到工具的限制。保羅寫給哥林多人的書信裡提到,他最大的負擔不是要他們相信,或有愛心,或有盼望。他為他們的信心,愛心,和盼望感謝神,但他祈求神使他們有全備的知識。我們無權差遣人出去,而認為他沒有全備的知識仍然能夠勝任他的事工,不管這事工是作使徒,或作先知,傳福音的,牧師和教師。我不是單指學術上的知識。亞波羅有這方面的知識,但他失敗了。我指的是屬靈的知識和洞見。這知識只能從聖靈的光照和耐心的訓練而來。

最後注意其中的差異。這十二個人如何進入更廣闊的生命中?他們聽見教訓,就遵守了,並奉主耶穌的名受洗。然後保羅按手在他們頭上,他們就領受了聖靈。在第10章裡,我們發現彼得正對哥尼流說話時,哥尼流立刻受了聖靈,並接著受洗;他的受洗是在領受聖靈之後,而非之前。聖靈隨著自己的意思行。我們不可以任取使徒行傳裡的一個例子,就當作是永恆的法則。因為若如此行,就會出現對使徒行傳各種不同的學派和說法。我們不可依據任何一個故事,建立一套有關聖靈運行方式的教義。我們只能根據整本書,如此描述聖靈運行的方法:聖靈不是依照人的意思或法則,而是透過許多不同的方式作工,例如按手,或不按手;先有水洗,再有聖靈降下……等。最重要的是,我們有聖靈;若沒有聖靈的同在和光照,我們就無法傳講這位基督,或教導有關他的事。但願我們竭力進到那最高的層次,最完備的知識中,好將我們所教導的人也帶到那最高的層次裡。── 康伯摩根《使徒行傳解經》

 

 

    模範夫妻亞居拉和百基拉    譚品芳

                  經文:使徒行傳十八章14

   

    亞居拉和百基拉是一對模範夫妻,聖經上提到他們的地方至少有六次,而且所占的篇幅相當多,是許多信徒所不及的。其中三次記在保羅的書信中,備受保羅稱讚與紀念。由此可知,他們必具有許多令人欽佩的美點;不然,保羅不至一再提起他們的。茲將他們的美點,列舉於下,以茲互勉。

 

一、夫唱婦隨

    他們本是出生於羅馬的猶太籍,後因羅馬政府下令驅逐猶太人離開羅馬,他們便被逼離開那裡,遷往哥林多去居住(徒十八12);未幾,跟隨保羅,遷居到以弗所去(徒十八1819)。他們因各種因素,經常東搬西遷,過著居無定所的流浪式生活。但他們不論到何處,都未曾分離過,總是夫唱婦隨的,這顯示他們的感情極融洽。為什麼他們能這樣的融洽呢?

    1 他們都已信主:這是主要因素,因為有同一信仰,才有一致的生活原則,才能凡事容忍相讓,互相體貼,相敬相愛的過活。

    2 百基拉是個賢慧的婦女:她的丈夫雖然經常帶著她東奔西走,過著極不安定的生活,但她卻一味順服,跟隨著丈夫,從不發怨言。不但如此,她還非常勤勞的協助丈夫作事業(徒十八3)。她確是一位才德兼優的良妻,亞居拉得此蟹內助,難怪能夫唱婦隨,生活得極融洽。

    從上述兩點,可略為體會到,同一信仰對夫妻生活的影響,及賢慧的妻子對建設美好家庭,所估的地位是何等的重要了。另外一點,我們也可以知道,美滿幸福的家庭是不在乎家道豐富的。亞居拉與百基拉只不過是以織帳棚為業,又因經常遷居,工作必不穩定,收入諒必不怎樣豐裕。但他們卻未因此而鬧翻,或不愉快;反而感情極為融洽呢!可見唯有敬畏神,凡事以神為中心,才是維持美好家庭的必需條件。

 

二、熱心接待神的工人及客旅

    保羅離開雅典,來到哥林多的時候,便結識了亞居拉與百基拉夫婦,並投奔了他們。在那裡定居下來(徒十八l3),歷時一年半之久(徒十八11),盡力傳揚主的道,勸導當地的猶太人及希利尼人,希望說服他們來歸主(徒十八4)。這期間,保羅得他們夫婦不少幫助,確是不顧生命危險的好同工(羅十六3)。嗣後,當保羅離開時,他們也撇下一切,隨他到以弗所去。這顯示他們對保羅非常愛護,且熱心接待的。不然,保羅與他們同居一年半之久,他們必感厭煩,而巴不得保羅早日離

開了,那裡還會隨他去以弗所呢?保羅臨終時,還切切想念他們(提後四19)。由此也可看出,他們的愛心實在令人難忘。

    他們不僅熱心接待神的工人,對其他熱心事主的人也一樣樂意接待。當他們遷居到以弗所時,有一位生於亞曆山太港,名叫亞波羅的猶太人經過以弗所,在那裡為主作見證。他們得悉後,便殷勤接待他(徒十八26);事後,亞波羅要到亞該亞去,他們又寫信請當地的信徒接待他(徒十八27)。總之,他們對神的工人,或對客旅,都非常熱心接待。這是我們應當效法的。保羅的書信中,提到不少關於接待的事,他一再申明接待是極大的善行,並多方鼓勵信徒要以愛心盡力實行。不論是神的工人或是客旅,都要一位款待,如此甘心樂意去行是不徒然的,因主必按各人所行的報賞各人(太十4041)。

    古時,因接待而蒙福的人很多。如:被譽為信心之父的亞伯拉罕,即以愛心接待客旅,不知不覺中竟接待了天使,因而蒙福(來十三2;創十八1310)。其次,列王時代,住在撒勒法的寡婦亦然,她於嚴重饑荒中,將僅夠一餐食用的糧食接待先知以利亞,因而蒙福,不至缺糧(王上十七824)。還有書念的大戶婦人,也因以愛心殷勤接待神人以利沙,得神報賞,得著一個渴望已久的兒子(王下四817)。可見熱心接待,確是蒙福的關鍵。我們應效法亞居拉與百基拉,熱心接待。

 

三、熱心領人歸主

    他們非但熱心於接待的工作,同時亦熱心於引導人歸主(徒十八2426)。亞波羅是一位極熱心事主的人,到處為主作見證。他曾受過主道的教訓,可惜,他單曉得約翰的洗;這洗只叫人悔改,無赦罪的功效,並非重生的洗(徒十九17)。亞居拉夫婦聽他講道後,馬上把他接來,將主的道正確的指示他;從此,他對主道的認識更深刻了,便到處向人力證主耶穌是基督(徒十八28),且極有能力駁倒眾人。以後,他還成為一位重要工人。哥林多教會對他特別重視與擁護,甚至以他與保羅相提必論(林前三4 )。由此可見,他確是一個相當有分量的工人,其專長尤在牧養方面(林前三67)

    由亞居拉夫婦的表現可知,我們要帶領人歸主,首先須把自己的道理基礎打好,並要具備救人的熱誠;否則,勢難將真道向人闡明,使人信服。

    故此,我們要勤於查考聖經,用各樣智慧,將其中要道豐豐富富的牢記在心中(西三16),以備應用。同時,須迫切的禱告,求主賜聖靈充滿,將聖靈所賜的愛心儘量發揮,發出救人的熱誠,努力帶領人歸主。

    綜合以上所述的,可知亞居拉夫婦是愛主愛人的好信徒,是我們的模範。

 

               偉大的同工    王明道

                  經文:使徒行傳十八章14

   

    「這事以後,保羅離了雅典,來到哥林多,遇見一個猶太人,名叫亞居拉。他生在本都,因為格老丟命猶太人都離開羅馬,新近帶著妻百基拉從義大利來,保羅就投奔了他們。他們本是製造帳棚為業,保羅因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作工。每逢安息日,保羅在會堂裡辯論,勸化猶太人和希利尼人。」  (徒十八l4

    「保羅又住了多日,就辭別了弟兄,坐船往敘利亞去,百基拉、亞居拉和他同去……,到了以弗所,保羅就把他們留在那裡,自己進了會堂,和猶太人辯論。」  (徒十八1819

    「有一個猶太人,名叫亞波羅,來到以弗所。他生農亞力山太,是有學問的,最能講解聖經。這人已經在主的道上受了教訓,心裡火熱,將耶穌的事詳細講論教訓人,只是他單曉得約翰的洗禮。他在會堂裡放膽講道。百基拉、亞居拉聽見,就接他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詳細。」(徒十八2426

    「問百基拉和亞居拉安,他們在基督耶穌裡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  (羅十六34

    「亞西亞的眾教會問你們安。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裡的教會,因主多多的問你們安。」(林前十六19

    「問百基拉、亞居拉、和阿尼色弗一家的人安。」  (提後四19

    亞居拉與百基拉這夫妻二人是不很被歷代教會重視的人。他們沒有被列在使徒中間,聖經中也沒有他們所寫的書信。至於他們的事蹟,記在聖經中的也沒有多少。只在使徒行傳第十八章,敘述他們夫妻二人是製造帳棚的,他們從羅馬來到哥林多,保羅因為與他們同業,就和他們同住做工;又敘述當保羅離開哥林多的時候,他們夫妻二人也和保羅同去,到了以弗所,他們二人就留在那裡;後來他們聽見亞波羅的事,就把他接來,將神的道給他講解更加詳細。

    除了這一章記載以外,只有保羅所寫的三封書信裡提到了他們夫妻二人,兩封是問他們的安,一封是他們問教會的安。因為他們沒有甚麼特別的建樹,所以沒有很多的人注意他們。但在這短短的幾段經文中,我們看見了幾句話,顯明他們夫妻二人的偉大,那就是保羅提到他們說,「他們在基督耶穌裡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與保羅同工不是甚麼希罕的事,為保羅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確是難能可貴的事了。

    亞居拉和百基拉究竟為保羅作了甚麼事?聖經中沒有詳細記載,我們當然無從知道。但從這舉句話裡我們看出來,他們二人一定是在某種危險的情形中,準備為保羅的緣故甘心捨棄自己的頸項,但因為神的保守,他們並未曾喪掉性命。

     為別人捨棄自己的財物,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為別人捨棄自己的安逸和享受,是一件更難的事;為別人捨棄自己的性命,更是極其罕見的事。保羅有許多同工。在這些人中間和他周流多處,傳揚福音的巴拿巴(徒十三;十四),有和他一同在腓利比坐過監、挨過打的西拉(徒十六),有和他從希臘回亞西亞去的所巴特,亞裡達古、西公都、該猶、提摩太、推基古、和特羅非摩(徒廿l6),還有多年和他在一處,陪著他從該撒利亞被解到羅馬去的路加。

    在他寫的幾卷書信中還提到一些與他同工的人(羅十六;林前十六;腓四;西四;提後四:腓立門書)。這些人都與保羅發生過很深的關係,或在許多事上幫助過他,或和他一同共過患難;但在這一切人中,他只提到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二人,為他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從這幾句話裡我們能看出保羅是怎樣重視他們二人和他們這種極偉大的行為。

    是,這真是一種極可尊敬,極偉大的行為。在平安無事的時候,輿同工表示親愛,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當自己的同工遭遇患難的時候設法去幫助他,這已經是比較少見的事。當自己的同工面臨危險的時候,仍然站在他的旁邊,這可難能可貴了。至於為同工的性命把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若不是有最高的屬靈的生命,是絕不會做到的。

    許多基督徒都羡慕為主捨命,他們覺得那是光榮無比的事。但他們一看見別的弟兄或姊妹遭遇危險,不用說不能為他們捨命,甚至遠遠躲開,惟恐自己受了連累,遭遇禍患。你若告訴他們說,不應當這樣做,也許他們要說,他們所以這樣逃避危險,正是要保住他們自己的身體,好在將來有需要的時候為主捨命。

    他們的這種說法完全是掩飾自己的怯懦和自私。他們絕沒有為主捨命的決志和勇氣。主今日不需要我們來説明祂,救援祂,祂比世上所有的人都強壯有力。祂不需要我們在祂遭遇危險的時候站在祂的旁邊,也不需要我們為祂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祂向我們所要的,就是當別的弟兄姊妹遭遇危險的時候站在他們旁邊,祂也要我們為他們的命把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祂要我們這樣待一切屬祂的人,祂更要我們這樣待那些被祂差遷、為祂作工的人。祂自己的話證實了這個真理。

    「人接待你們,就是接待我,接待我,就是接待那差我來的。人因為先知的名接待先知,必得先知所得的賞賜;人因為義人的名接待義人,必得義人所得的賞賜。無論何人,因為門徒的名,只把一杯涼水給這小子裡的一個喝,我實在告訴你們,這人不能不得賞賜。」(太十四4042

    我們的主說這話,是在祂差遣十二個使徒出去傳道的時候。祂所說的「你們」,就是被祂差遣出去為祂作工的那些使徒。祂清楚說明接待祂的工人,就是接待他;接待祂,就是接待差祂來的父。根據這些話我們足可以明白,如果我們當祂的工人遭遇危險的時候站在他們旁邊,就是站在祂的旁邊,為祂工人的命把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就是為祂的命把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不接待主的工人,便是不接待主,如果我們當主的工人遭遇危險的時候不站在他們旁邊,便是不站在主的旁邊,如果我們不為主的工人的命把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便是下為主的命把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

    我們都十分景仰那個為傳福音被人用石頭打死的司提反,也羡慕他那種為主捨命的精神,我們卻沒有注意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二人與司提反同樣的可景仰,他們二人的精神也與司提反同樣的可羡慕,所不同的只是司提反被猶太人用石頭打死了,亞居拉和百基拉雖然把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神卻沒有容許他們死在敵人的手中。他們三個人將來站在主的面前一定會同樣的蒙主誇獎,也會同樣的得著主為向他盡忠的人所豫備的生命的冠冕。

    亞居拉和百基拉在從主所得的恩賜上固然趕不上保羅,他們在福音的工作上所成就的也不能與保羅相比,但在主耶穌得國得榮的時候,他們從主所領受的大約不會比保羅更少。保羅論到他們二人為他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的這一件事說:「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這樣值得保羅和外邦的眾教會感謝的人,能不從主得著極大的賞賜嗎?

    保羅能有這樣的同工,與他那樣向他的主盡忠也是很有關係的。看他那樣為傳福音會在路司得城被那些反對他的人用石頭打的牛死,仍然繼續傳揚福音(徒十四1928)。再聽他對以弗所教會所說的話:「現在我往耶路撒冷去,心甚迫切、「原文作心被捆綁」,不知道在那裡遇見甚麼事。但知這聖靈在各城裡向我指證,說,有捆鎖與患難等待我。我卻不以性命為念,也不看為寶貴,只要行完我的路程,成就我從主耶穌所領受的職事,證明神恩惠的福音。」  (徒廿2224)。

    後來保羅在該撒利亞的時候,先知亞迦布從猶太下來,豫言猶太人在耶路撒冷要捆綁保羅,把他交在外邦人手裡。那時保羅的同工和當地的聖徒聽見這話,都苦勸保羅不要上耶路撒冷去。保羅說,「你們為甚麼這樣痛哭,使我心碎呢?我為主耶穌的名,不但被人捆綁,就是死在耶路撒冷,也是願意的。」(徒廿一13)。因為保羅能為他的主把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所以感化了他的同工,也為他的命把他們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

    保羅是神所特別揀選的器皿,他必須在一切的事上都作眾聖徒的模範。如果這位蒙神特別揀選的使徒尚且不能為他的主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如何能希望他的聖徒這樣作呢?

    這裡我們更看出來一個在教會中負著領導的責任的人所有的生活是何等重要。他自己先效法基督,然後才能希望其他的聖徒也效法基督。他自己先有聖潔的生活,然後才能希望其他的聖徒也效法基督。他自己先有聖潔生活,然後才能希望其他的聖徒也有聖潔的生活。他自己先為主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然後才能希望其他的聖徒也為主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

   當聖徒能為主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的時候,便也能為主的僕人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了。沒有保羅所有的人生,卻希望有像保羅的同工那樣的同工,那如何能辦得到呢?

    看看今日教會中的情形罷。許多為神作工的人不但不像亞居拉和百基拉那樣為同工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反倒為自己的利益打擊同工,為自己的安全毀壞同工。只顧設法保守自己脫離危險和禍患,不惜出賣同工,陷害同工。不但那些為吃飯而傳道的人這樣作,就連那些素日真實為主作工的人中間,也有不少人同樣作出這種令人痛心的事來。在今日的教會中要尋找像亞居拉和百基拉那樣的聖徒,大約比晨星還要稀少。

    其實這也不足希奇,教會中那些多年為神作工,素日受眾教會所景仰,所尊重的傳道人,一經過考驗,立即膽怯畏縮,不敢再說實話,不敢為真理站穩,不敢為他們所事奉的主準備犧牲,不敢只擋一切背道的事,卻終日仿俯倪倪,低首下心,說許多自己的良心不認可的話,作許多在神眼中看為可憎的事,為求自己前途,身家的安全,不借出賣他們多年所事奉的主,推翻他們多年為真理所作的見證。

    這些在教會中被眾人所景仰、所尊重的領袖們尚且這樣懦弱失敗,我們還能希望他們所領導的信徒比他們更好麼?

    我們的主是得勝的主。在每一個時代中,祂都有祂自己的見證人。倒下去的,祂容他們倒下去。但祂要為祂自己的名,興起像保羅一樣的工人來,又為祂自己的名,為祂的工人興起像亞居拉,百基拉一樣的同工來。閱者,如果祂的選召臨到了你,你肯接受祂的呼召麼?

 

          一對愛主的夫婦    鄧端美

    經文:使徒行傳十八章l42428節;羅馬書十六章34節;哥林多前書十六章19

 

    在使徒行傳裡我們可以見到一個模範的教會,發展迅速,同心合意興旺福音;教會中有好的傳道人,也有好的基督徒,還有一對模範的基督徒夫妻——亞居拉和百基拉,他倆在許多方面可作我們的榜樣。

  

一、同心合意

    聖經每次提到他們總是提到二個人。同心接待傳道人,同心去為保羅送行,同心聽道,同心與亞波羅交通,同心在家中設立教會。倆夫婦如能同心是很寶貴的,一齊走天路,一齊讀經,一齊事奉主,必定是蒙恩的家庭。我常見基督徒夫婦一齊上街時,丈夫在很前面,太太行跟在很後面;一齊購物或上百貨公司時,丈夫總是在外面等,讓太太一個人去買,這一些都表示還不能很同心。我認識一對結婚四十年的夫婦,早上太太吃粥,丈夫食麥片,四十年來都沒有改變;另一對牧師夫妻,丈夫喜歡看足球,太太則沒有絲毫興趣,太太喜歡赴音樂會,丈夫則沒有興趣,但日子久了,二個人的興趣便漸漸地同化及接近了。許多時候家中的問題是很小很小的,但因人不能包容,反而把他變成非常大;例如某位太太不喜歡丈夫隨處扔襪的行為,而要求離婚,某位女士因丈夫只喜歡狗而冷落她,使她非常埋怒;這一切在基督徒家中都可以用愛心來包容及解決,不然就會變成一個爭吵的家庭。

 

二、幫助並尊敬傳道人

    保羅是織帳棚的,而亞基拉,百居拉也和他同業。織帳棚需要很多材料,許多空間,與保羅同行的亞基拉和百居拉,不嫌麻煩,不怕生活起居的不便,更不理會同行競爭的問題而願意接待保羅,是件不大容易的事。他們的心愛神,所以也愛傳道人,所以也愛傳道人。雖然亞波羅有智識、有口才,也很會講道,但他講的不完全,只曉得約翰的洗禮。他們倆不但接待這位年輕的傳道人,而且把真理向他講解得更清楚。這是一種愛傳道人的表現。很多弟兄姊妹只知指責及批評傳道人,而不懂得用愛心去幫助傳道人。傳道人是人,也會有軟弱的地方,需要弟兄姊妹的關懷及幫助。主內的夫婦如能接待傳道人到他們家中,用主的話勉勵他們,堅固他們,改正他們的錯誤,這是何等可愛的一件事,使傳道人更有能力作工。在羅馬書十六章34節更說到他愛保羅愛到一個地步,連自己的生命也不顧,願意為保羅把頸項置之度外。今日教會中有多少弟兄姊妹懂得去愛傳道人呢?許多年青人不敢奉獻自己作傳道,弟兄姊妹不愛傳道人,也是其中一個大原因。我們自己沒有全身奉獻做主的工,有人奉獻了,我們要怎樣尊敬愛護他們呢?亞基拉和百居拉因為愛神,所以會愛神的僕人。

 

三、真理的追求者

    亞基拉和百居拉在真理上本來已經有根有基,他們願意去聽一個初出茅蘆的年輕傳道人講道,真是不容易。織帳棚是件忙碌的工作,在忙碌中,他們願意去聽一個默默無名者的講論,真是不易。他們不單願意去聽,而且留心地聽,不然他們那裡會知道亞波羅講得不完全呢?愛聽道及用心聽道是兩件截然不同的事,許多人只喜歡聽道,許多人只喜歡,卻不是用心地聽,更有不少「猶推古」式的基督徒,在聽道時不專心,打瞌睡。神的道是永遠聽不完的,我們不要以為自己是老教友,甚麼道都聽過,亞基拉和百居拉完全沒有這種想法及態度。假使基督徒不明白神的道便容易陷入異端,不會分辨真理。難怪不少基督徒會覺得天主教和基督教差不多,摩門教……都差不多。

 

四、完全的奉獻

    在哥林多前書十六章19節,我們知道在亞基拉及百居拉家中有一個教會。他們的家是傳福音的地方,是造就人的地方,他們開放了他們的家,成為多人的幫助。很多教會因為地方不夠用,常借信徒的家舉行主日學的聚會。而這些家要忍受許多不便之處,也多了許多打掃及清潔上的麻煩。很多家中的人分別加入教會各種團契,兄弟團、姊妹團、青少年團、詩班……等,在家中,他們各人代表著教會各種團契,一齊作家庭禮拜時,猶如教會的縮影。教會並不是指一座建築物,而是指一班蒙召分別為聖的基督徒。每個基督徒的家都可以成為一個教會的樣式,只要他們願意開放,為主使用。不少信徒甚至將家免費長期地借教會使用,榮耀主的名。相信百基拉和亞居拉夫婦不但願意把家給主用,更願意把生命、才幹、時間、職業一切都奉獻給主,為主所用。教會多有完全奉獻的信徒,教會便多有復興。

    一對基督徒夫婦如能同心,敬重神的工人,追求真道,完全奉獻必蒙受屬靈的恩典,基督真正成為他們家中的主。如他們只追求房子、車子、兒女成就……等,而忽略了主的道,主的教會,便是很不幸的,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愁苦必加增。

 

         模範夫婦亞居拉和百基拉

                    經文:使徒行傳十八章23

 

    關於亞基拉和百基拉這一對千古流芳的模範夫婦,聖經上只有零星而簡略的記述。不過這一些片言斷語,卻蘊藏著不少教訓,引人深思。

    聖經上提到這對夫婦的名字,一共有六次。其中竟有四次說「百基拉和亞居拉」,明顯地把妻子的名字,放在丈夫的前面,一反通常稱呼「某某先生,某某太太」的習慣。因此,有人認為百基拉在教會的事工上,比較熱心幹練,具有較大的影響力,遠勝過她的丈夫亞居拉。如果真是如此,那就在靈性生活上,他們實行了「婦唱夫隨」。也有一些學者,根據羅馬的碑文和傳說推崇百基拉的事實,推測她是一個羅馬貴族的名媛。還有人設想亞居拉是個被解放的奴隸;也許他們在某一次教會的聚會中相遇,在信仰和教會服務的事工上深相契合,終於超脫了民族與階級的羈絆,卑微的帳棚工人與高貴的名們小姐,在基督的愛裡結為夫婦,為天國的聖工,一同獻上了一生。如果這個傳說是真實的話,真不失為一段感人至深的羅曼史。

    他們夫婦的名字,首次出現在聖經上的是使徒行傳十八章2節。亞居拉是個猶太人,生於黑海之濱,小亞細亞的本都,原與他的妻子百基拉,僑居在地都羅馬。排猶運動並不是始於希特勒。早在羅馬帝國的時候,散屠各處的猶太人,為了他們所信奉的嚴格的獨一神教,與異教之民格格不入,備受排斥與逼迫。聖經記載說:羅馬皇帝革老丟,下了一個勒令,把猶太人從羅馬城驅逐出境。據史家考說:這大約是主後五十二年的事。亞居拉夫婦,就在這道命令下,被逐離京。按史書的記載;這次的放逐令,是為了「猶太人受Chrestus (基督Christus之訛)之嗾使而起騷擾」所發出的。由此可見,他們夫婦在未與保羅相識之前,早已與基督教發生了關係。我們無法知道他們在羅馬時,是否已經信了主,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他們縱使未歸主,至少也對基督教發生深厚的同情。

    他們離開了羅馬,便乘船過海,到哥林多城,暫時居住在那裡。哥林多是希臘首屈一指的商業都市,也是以其淫蕩邪僻的敗壞習氣,聲名狼藉的浮華都市。她們來到哥林多不久,便遇見了偉大的福音使者保羅。保羅附從雅典來,在崇尚理性的雅典人中間,他所作佈道工作沒有收到多大的果效,保羅悄然來到了哥林多。亞居拉和百基拉,欣然接待這位同工藝的使徒到他們家中。他們熱切的款待,諒必給了保羅很大的安慰,使他重新振奮起來,在淫亂的城市裡,大聲宣講十字架的福音。

    亞居拉夫婦的熱忱,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報償。因為保羅將福音的奧秘,向他們逐步闡發,使他們的心靈燃燒起來。他們無論在會堂裡,或在家庭內,都能幸運地直接聽到使徒有力的證書,得到很大的造就。我們可以想像他們坐在織布機傍,停手傾聽保羅的話,感動得熱淚盈眶的情景。我們不難想像到,他們必定不忍使主的僕人長久停留在工作問裡,為了製造帳棚,蹉跎可貴的歲月。他們必定供給使徒所需的一切,使他能專心一意,宣揚福音。

    保羅與他們夫婦接觸之中,必定從他們口中,聽到許多關於羅馬的事,以及西方世界的情形。他們的話也許刺激了這位異邦人的使徒,使他抱定一個沖天壯志,定下遠征羅馬,在這世界性的大都市里,建立宣教的大本營,繼而傳福音直到地極。

    保羅在哥林多傳道了一年半以後,想要返回安提阿的母會,乃向眾信徒告辭,偕同亞居拉夫婦,坐船到了以弗所(徒十八18)他在以弗所沒有逗留多久,便把亞居拉夫婦留下來,自己到耶路撒冷去。

    在這時候,發生了一件不尋常的事。有一次亞居拉夫婦出席猶太人會堂裡的聚會,傾聽新近來到以弗所的青年傳道人講道。這個人名叫亞波羅,是亞力山太人。亞力山太城,是當時學術文化的中心,擁有聞名世界的圖書館和博物館,素來被稱為學者的都城。僑居那裡的猶太人,會將全本舊約聖經翻譯成希臘文(即為七十士譯本),且首創了聖經的寓意解釋法( Allegorical interpretation )。在這種環境中生長出來的亞波羅,不但有淵博的學識和銳利的辯才,而且精通舊約聖經,憑著一股熱忱,向人介紹耶穌。雖然他已經曉得關於耶穌的一些事,但他所學所傳的,卻是施洗約翰的訊息,給人所行的,便是悔改的洗禮。他也是承認耶穌就是彌賽亞,卻還不知道祂是贖罪的救主,在十架上完成了拯救的大業,也不知道聖靈已經降臨的佳音。亞居拉和百墓拉很快地看出,亞波羅對福音的本質,並沒有十分瞭解,他的講論,很有引起異端邪說,導致歧途的危險。可是他們夫婦並沒有公開指責他,也沒有暗地裡批評他,倒很誠懇地接他到他們家中,將「神的道」詳細講解給他聽,使他領悟了救恩的真義,獲得了很大的能力,為主作了更大的工作。(徒十八26以下)

    一對平實的工匠夫婦,為什麼能夠影響一個才華洋溢的學者傳道人呢?無非是由於他們的靈命豐盛的緣故。他們的愛心和豐富的屬靈經驗,使他身受感動。在他們的生活中,他發現了主的生命的流露。同時,他們對福音真理深刻的體會,也是他五體投地,虛心領受教訓。

    亞居拉和百基拉,並不是淺薄的信徒。他們不像一般表面熱心,心中卻不怎麼渴望真理的基督徒。他們不僅讀經聽道,還會「晝夜思想」主的話,並能躬行實踐。這也許就是因為受了保羅的薰陶的緣故。當初他們從保羅領受福音時,必定聚精會神地傾聽,用心思想,也曾熱烈地討論,而領會了神國深遠的意義。他們不把屬靈的知識與智慧占為己有,不時地向人宣講,終於啟發了這位碩學之士,造就他,成為神有用的工人。

    這個事實,喚起德國神學家哈爾那克( Harnack)的靈感,使他宣導一種學說。他說,沒有署名的希伯來書,就是亞居拉和百基拉夫婦的共同著作。這個假設,雖然還沒有得到確切的證明,卻不是毫無根據的。

    此後,保羅又開始了他的傳道旅行,他再次來到以弗所,這回他一住就是三年,為神國堅心奮闘。大約在主後五十五年,保羅從以弗所寄一封信給哥林多的教會,為他們教會的問題。又在那書信的末後,他特地替他的同工亞居拉夫婦,向他們在哥林多的老朋友問安(林前十六19

    在這裡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亞居拉和百基拉,並在他們家裡的教會」這一句話。亞居拉夫婦,不但在他們的家裡接待傳道人,還把自己的家庭開放,給主使用。他們的家成為禮拜堂,讓信徒聚集,崇拜神。他們的家,就是教會,因為那裡有聖徒的相通和恩主的同在。

    主後五十八年前後,保羅在哥林多。那時,他始終為遠征羅馬的大志所纏,急切想要結束第三次的傳道旅行。他計畫先將馬其頓教會的捐項帶回耶路撒冷,然後向著嚮往已久的羅馬進軍。他在哥林多,請德丟代筆,寫了一封不朽的書信,開陳自己信仰,並向羅馬教會自我介紹。在這達羅馬人書末後,保羅列舉二十四個在羅馬教會的老朋友,一個個提名問安,意在重溫舊識。我們發現這名單的開頭,赫然有「百基拉和亞居拉」的名字(羅十六3)。原來革老丟皇帝的放逐令已被收回,亞居拉夫婦恢復了自由之身,重返了帝部。保羅第一個就提到他們,可見他是何等想念他們。從前在哥林多和以弗所,保羅和他們常常談論羅馬傳道的事。那時眉飛色舞的情景,此刻還歷歷在目,如今他們已經先他一步到了羅馬,為的是替他開始鋪路。保羅心中應該感慨萬千,迫切等待重逢的日子。

    在信上的聊聊幾字中,保羅吐露了對他們夫婦心中的懷念與感激。「他們在基督耶穌裡與我同工,也為我的命,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不但我感謝他們,就是外邦的眾教會也感謝他們」(羅十六34)。聖經並沒有記載亞居拉夫婦曾經冒過什麼樣的險,立過什麼樣轟轟烈烈的功業,不過他們以生命安全為賭注,為主所作的努力,是使徒和眾教有所不忘懷的。他們走了之後,留下了基督的馨香,永遠喚醒人的心靈,潔淨人的意念,激勵人的愛心。

    在這裡我們再次發現,在羅馬他們又將自己的家,作為教會。「又問他們家中的教會安」(羅十六5)。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是躲避人生風浪的港口,是關起門來,革除外界的紛擾,分享天倫之樂的地方。亞居拉夫婦卻無論到什麼地方,都敞開他們的家門,歡迎人進來求安息。他們伸手接納漂泊天涯的遊子,給他們安息與慰藉,保護他們免除試探。基督是他們家中看不見的常客。他們的家成為教會,成為異教的海中的一個小島,讓漂流海上的人覓得活水泉源。他們無論到何處,都放射出基督的愛與光。這是基督化家庭的極致,是神國度投在地上的影子。

    保羅後來經過萬般苦難後,被下到羅馬的監獄裡。囹圄中知道他的生命大限已近,不久要為主殉難。他便寫信給提摩太,告訴他:「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保羅在這封他最後的信中,不會忘記問候他多年來患難之交亞居拉和百基拉問安(提後四19)。此處我們驚奇地發現,亞居拉夫婦又回到了以弗所。因為這封信是寫給在以弗所牧會的提摩太的。在旅行萬般不便的古時候,過海旅行往往需要冒著生命的危險。亞居拉夫婦由羅馬到哥林多,由哥林多到以弗所,又由以弗所到羅馬,最後又由羅馬到以弗所。如此數次遠度重洋,東奔西跑,為的是什麼呢?我們不能單純地視為酷好流浪的性癖所致。他們既然為福音的緣故,將自己的頸項置之度外,必為一種使侖戚所驅使,在主的指引之下,到了主所要他們去的地方。

    保羅在他將要與世長辭,歸回天家的前夕,想念在以弗所年輕的教會裡,在年輕的牧者提摩太身傍,有與他為主共患的堅毅的福音闘士亞居拉夫婦的時候,諒必在他滿面的皺紋之間,綻露出會心的微笑。

    親愛的弟兄姊妹,主在呼喚我們,作今日教會的亞居拉和百基拉,您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