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第十七章拾穗 【徒十七1】「保羅和西拉經過暗妃坡裡、亞波羅尼亞,來到帖撒羅尼迦,在那裡有猶太人的會堂。」 稱為
Via Engnatia的羅馬大公路,由尼亞波利經腓立比,暗妃波利(十六12注),亞波羅尼亞,帖撒羅尼迦,再向西橫過馬其頓,到愛琴海岸的 Dyrrachium,從那裡可渡海到義大利。保羅的宣教行程有這樣上乘的公路,即古代的快速公路,十分便利,甚有助於他的進展。他們走了三十三哩(五十三公里)到暗妃利亞,二十七哩(四十三公里)到亞波羅尼亞,再走三十五哩(五十六公里)到達帖撒羅尼迦;若這樣的距離表示一天的行程的話,則他們必然是騎馬去的(見廿一15),不過可能路加祇是開到他們途徑的主要市鎮罷了。此外,在那些地方若有宣教工作,路加也沒有記下來;也許當地沒有會堂(的確沒有會堂的佐證),又或許保羅一心要到省內的大都市工作。帖撒羅尼迦正如腓立比一樣,是個古城,在希臘時代有了復興的生機。西元前四十二年,羅馬人設為自由城,有合法的自主權,依希臘而被羅馬體系統治(Sherwin-White pp.95~98)。那裡的猶太人口,可能超過可成立會堂的數目。最近考古證明後來城內有撒瑪利亞的會堂。──《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的佈道團從腓立比經過暗妃波里、亞波羅尼亞二城來到帖撒羅尼迦。這四城間的距離各約為45公里。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省的首邑,也是羅馬設立的自由城,人口很多。──《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七1~9】帖撒羅尼迦是馬其頓的首都,是馬其頓最大、最繁榮城市。將內陸豐富的農耕地與東邊陸地和海路連接,西賽羅(B.C.106-43年)稱馬其頓為“領土的心臟”。保羅和西拉認為此地是巴爾幹半島的福音要地,所以他們不顧在腓立比所受的苦楚,到達160公里以外的帖撒羅尼迦(帖前2:2)。在帖撒羅尼迦,保羅仍然依據“先是猶太人,後是希臘人”的傳道規例(13:46;羅1:16),訪問猶太會堂。所傳的核心信息是“基督的死、復活及他的審判”(3節;帖前1:10)。使徒行傳中保羅的講道,主要是“講道”和“見證”的形式。保羅宣告關於福音的事實是絕對的真理,顯示了有能使“聾子聽見”(太11:5)的權威,不與他們無休止地辯論,也不祈求他們。保羅承認自己的軟弱,非常謙卑(提前1:15)。但在傳講真理時,卻表現出作為基督使徒的權威能力。講完道,保羅與存疑和辯駁的人進行確切的辯證(18:19);對於要求更詳細教導的人,通過勸告和講論說明真理(13:43;19:8-10;24:25)。保羅在帖撒羅尼迦的時間較長(蘭瑟認為是50年12月-51年5月),為了不給信徒增添麻煩,他親自作工補貼生活所需(帖前2:9)。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2】「保羅照他素常的規矩進去,一連三個安息日,本著聖經與他們辯論,」 保羅每到一個新地方,進入會堂的慣例不單是參加敬拜(見十三4~12注)。而是要向與會的人傳福音(參路四16)。他在帖撒羅尼迦繼續這活動,有三個安息日(RSV版本)。他逗留該城的日子,可能不止這樣短,因為我已知道他至少收到腓立比來的禮物(腓四16),又要自己親手作工自給(帖前二9)。──《丁道爾聖經注釋》 不是守安息日,乃是趁凓他們聚集的機會,與他們「辯論」。――
倪柝聲 【徒十七3】「講解陳明基督必須受害,從死裡復活;又說:“我所傳與你們的這位耶穌,就是基督。”」 保羅的根據必然是聖經,是猶太人和信徒同樣接納的權威,他傳遞的方式是辯論。他講解陳明聖經的話(路廿四32),作為訊息的印證。他說彌賽亞必須受苦(即受死,一3注),然後從死裡復活,這話勢必令猶太人大大震愕;他又辯論說,既然耶穌應驗了這些條件,他也就是彌賽亞了。這裡所說的“必須”,全在神的旨意,又為耶穌所接納(路九22),且在聖經上說明出來(路廿四26f)。保羅在林前十五3~5也用同樣的句子論彌賽亞,原是根據早期基督教傳統教訓而來的。因此這裡並不是自創的一句話,而是複述早為使徒接納的教訓而已。這裡所用的經文,大概是詩二,十六,一一○,賽五十三,還可能有申廿一23(見廿六23注)相信也不會錯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信息的主題是聖經早已預告彌賽亞要來並要受苦、受死,但會復活;既然耶穌的一生應驗了這些預言,祂當然就是這位彌賽亞。──《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七4】「他們中間有些人聽了勸,就附從保羅和西拉,並有許多虔敬的希臘人,尊貴的婦女也不少。」 許多敬虔的希臘人: 他們拒絕拜偶像和不道德的生活,敬畏獨一真神。對於頑固的猶太主義者,耶穌基督不過是“絆腳石”,敬虔的外邦人卻能夠以客觀的眼光對待真理。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5】「但那不信的猶太人心裡嫉妒,招聚了些市井匪類,搭夥成群,聳動合城的人闖進耶孫的家,要將保羅、西拉帶到百姓那裡。」 耶孫很可能是猶太人,同情保羅等傳福音的工作,供給他們住宿;也可能是4節所說的聽信了真道中的一人 。──《啟導本聖經註釋》 市井匪類: 當時市中心都有市場,有一些遊手好閒、無業遊蕩之徒市場閒逛自稱敬虔的猶太人蠱惑這些匪幫敵對神的工作(羅10:2,3),真是可惡。歷史見證了自以為義的宗教常常使人變得殘忍。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6】「那攪亂天下的...」。除了全能的神之外,世上最有影響力的,就是這種神聖的生命所發出來的美麗光輝。─
巴斯卡 耶孫: 散居的猶太人,保羅和西拉可能在他家投宿,也許聽保羅見證福音後皈信了主(羅16:21)。“耶孫”是“耶穌”的希臘語發音。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6~8】猶太人知道羅馬人不會理會他們民族宗教上的爭執,因此誣陷保羅等人把該撒(皇帝)才可用的“王”號尊稱來稱呼基督,有反叛之嫌(參十八12~16)。其實當日基督徒已很少稱基督為王,喜歡稱基督為“主”。──《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七7】「耶孫收留他們。這些人都違背凱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 耶孫收留宣教士,又歸服他們。籠統的控罪,就是他們違背該撒的命令說另有一個王耶穌。這樣的描繪,耶穌被稱為主(參十六31)實在對福音正確內容是很貼切的。同時,這也表示早期教會傳道的重點,已經很自然地由耶穌工作時所講的“國度”,轉移為傳揚一位“王”了。使徒這樣宣稱,很容易引致誤解,以為骨子裡在攻擊羅馬皇帝(當然有彼前二17的教訓),尤其是基督的宣告,被看為與羅馬王不能相容。有關該撒的命令到底在指什麼,這裡寫得不太明確。Sher-win-White(pp.51,
96, 103)認為Claudius的禦旨中,有提到“猶太人是煽動份子,佈滿天下傳播瘟疫。”,但是,這與叛國反王是兩回事,所以他認為路加的記述是竄改過的。E. A Judge可能提供了答案,他說保羅在講道中,可能真令人覺得他在預言一位新王將上任,在帝國律令中,這樣的預言是違例的。這條律令是在人宣誓效忠該撒時生效,由地方官推動執行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七8】「眾人和地方官聽見這話,就驚慌了,」 地方官: 惟獨用來稱呼自治城市帖撒羅尼迦的地方官長,與腓立比的稱呼“官長”不同(16:20),由此可以看出路加記錄的詳細程度。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8~9】眾人和地方官儘管為這控罪驚慌,但後者作為自由城的官長,似乎未必會看得太嚴重,讓羅馬人去管這些事吧!於是祇取了耶孫的保狀,即是要他們保證不讓保羅再逗留,又不可再回城去。這辭語的用法是拉丁語法,其中程式則事實已經證實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七9】「於是取了耶孫和其餘之人的保狀,就釋放了他們。」 聖經沒有說保狀的內容,相信是擔保不再收容保羅等人,不許他們回來等,否則沒收耶孫等人的家產或者處死。保羅在《帖前》二18提到“撒但阻擋”不能重返帖撒羅尼迦,可能指的是此事。──《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七10】「弟兄們隨即在夜間打發保羅和西拉往庇哩亞去。二人到了,就進入猶太人的會堂。」 信徒們可能怕再惹起群眾暴力,就在夜間暗中打發保羅西拉走了。這裡似乎沒提及提摩太,他在十七14的故事中再出現。宣教士就到庇哩亞去了(現代的 Verria),在帖撒羅尼迦西南偏西約四十五哩(七十二公里),保羅當時可能不再往前行,希望不久就可以回到帖撒羅尼迦去;可是照他自己所記:“撒但阻擋了我們”(帖前二18)。可是,他們並非遊手好閒地等,保羅也沒有因近日的經歷而沮喪。他直往會堂去,並開始傳道。──《丁道爾聖經注釋》 庇哩亞在帖撒羅尼迦西南約75公里。保羅在這裡受到較大的歡迎。那裡的人願虛心研究聖經,但後來受到帖撒羅尼迦來的猶太人的干涉,保羅傳道工作中斷 。──《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七10~15】庇哩亞是位於馬其頓平原南部山坡的城市,人口較多,在歷史上、政治上不是很重要的城市。但庇哩亞人較其他城市的人友善,使得保羅的工作開展比較順利。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11】「這地方的人賢于帖撒羅尼迦的人,甘心領受這道,天天考查聖經,要曉得這道是與不是。」 天天考查……是與不是: 基督教絕非根據嚴密的邏輯體系,也不象薩滿教那樣迷信。雖然基督教信仰基於超然的啟示,但包容自然啟示和人類合理的理性。庇哩亞人積極地將從猶太教得到的舊約知識、希臘哲學思想、以及自己的生活體驗,與保羅的講道進行比較研究。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11~12】(保羅在庇哩亞所得的待遇的記載,是那些較有涵養的,心胸較為廣闊(RSV作較高貴)的猶太人,對福音反應的標準描述。他們很熱烈要聽保羅的訊息,便日日去聽他(不祇是在安息日)。並且他們不是圄圇吞棗地接受,而是自己查考聖經,要看看到底保羅說的(正如門2f.),是否屬實。這是以知識作根柢的確信,而不祇是對福音情感上的反應。結果不少人信了主,有猶太人,也有尊貴的希利尼人,包括男女;不過開列的次序表示,在這新的信徒集團中,女人特別吃重。──《丁道爾聖經注釋》 沒有成見去讀聖經,自然會信。―― 倪柝聲 【徒十七13】「但帖撒羅尼迦的猶太人知道保羅又在庇哩亞傳神的道,也就往那裡去,聳動攪擾眾人。」 即或在不信的猶太人中,也顯然對宣教士沒有任何敵意。等到從帖撒羅尼迦來的猶太人,發現保羅在那裡,就挑唆眾人,又引起麻煩,正如先前一樣。Sherwin-White(pp.97f)說在帖撒羅尼迦對宣教士的法律制裁,在別的地方是無效的,而且省內也沒有一貫的政策對付從一城走到別城的囚犯。因此猶太人由唯一可循之途,就是重操故技了。──《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七13~15】保羅的勇氣。他曾經在腓立比被囚;他在生命發生危險的時候,在黑夜裏離開帖撒羅尼迦;而在庇哩亞他還得再度逃難。大多數人對於那似乎結局必是被捉拿和死亡的掙扎,勢將放棄了。可是有人問李文斯頓(譯註:蘇格蘭在非洲的醫生傳教士1813-72),他將往那裏去,他回答道,只要是往前,甚麼地方我都去。保羅也是一樣,從來沒有退縮的念頭。──《每日研經叢書》 【徒十七14】保羅“往海邊去”,當是乘船去雅典。可是庇哩亞往雅典的陸路是條沿海的大道,長約40公里;他也可能走路去。不過送的人一直陪他到雅典城。──《啟導本聖經註釋》 保羅離開庇哩亞後,留下西拉和提摩太。他們的活動及之後的情況:①根據事態發展,繼續與歸信弟兄交通;②保羅到達雅典,切實地感到需要同工,要求西拉和提摩太前往同工,不久他們再次會合(十七15;帖前3:1);③保羅派提摩太到帖撒羅尼迦(帖前3:1,2)、西拉到馬其頓(18:5);④西拉和提摩太在哥林多與停留在那裡的保羅重新會合(18:5;帖前3:6)。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14~15】信徒決議以保羅離開為上策,因為他是襲擊的中心人物,於是就打發他們到海岸上去。從那裡帶回一些庇哩亞同伴,乘船往雅典去。西拉和提摩太留在庇哩亞,但保羅送信吩咐他們往他那裡去會合。使徒行傳中雖然沒有明說,但看來他們依從他的吩咐到了雅典,與他會合,又再從雅典被差回馬其頓去(可能分別到腓立比和帖撒羅尼迦),然後保羅到達哥林多時,又再與他會合(十八5;帖前三1~6)。──《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七16】「保羅在雅典等候他們的時候,看見滿城都是偶像,就心裡著急,」 雅典雖然曾一度是古代世界的文化中心,這時已進入衰弱時期。雅典是個自由城,有著名的大學,但已漸趨虛有其名了。保羅一到雅典,並沒有被它的文化所吸引,反而被到處偶像崇拜的跡象所激怒,“他發現自己置身于偶像之林中”,全城滿了無數希耳米的像,尤其是在市集的入口處。保羅很可能就在那裡走過。──《丁道爾聖經注釋》 現在缺乏這樣心急的人。―― 倪柝聲 保羅時代的雅典雖仍是個文化中心,有一所出名的大學;可是在政治與商業上,早非五百年前可比。保羅本來沒有打算在此傳道,但見偶像遍城,心裡焦急,單獨展開佈道工作。──《啟導本聖經註釋》 看見滿城都是偶像: 雅典的偶像數目比希臘其他地方的偶像總和還多。只要聽到新奇神秘的流傳,雅典人就會為其建造寺院、祭壇。保羅在雅典等候西拉和提摩太(15節)期間,看到滿城蔓延淫亂和愚昧的偶像,無法忍耐。於是和耶利米一樣(耶20:9),他不能不傳講神的道。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16~34】B.C.5世紀左右,雅典在政治、經濟、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曾有過燦爛的業績。當保羅到達時,它已失去了昔日的輝煌。儘管如此,雅典人仍然表現出對學問和藝術的熱情。尤以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學派為當時哲學思潮的代表(18節)。保羅根據情況擬訂有效且切實的宣教方法(林前9:22),如本文講道所表現的原則。保羅斟酌雅典人對宗教和哲學的熱情,引出主題。他得知聽眾中有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學派學者,引用斯多亞學派詩人阿拉塔士(B.C.315-240年)的話,開始講道(28節)。可能保羅想通過更富有倫理和宗教性的斯多亞哲學接近聽眾,而伊壁鳩魯哲學傾向快樂主義。保羅講道的焦點在於給他們樹立正確的神觀,以見證耶穌基督的復活為結尾。講道結束後,除少數幾位外,大部分雅典人都反應冷淡。保羅在雅典的經歷,讓他切實感受到哲學知識主義的冷淡和傲慢(西2:8)。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17】「於是在會堂裡與猶太人和虔敬的人,並每日在市上所遇見的人辯論。」 保羅依一向習慣,先向在會堂的猶太人及教堂的人講論(見十2注)。他又與市場中遇見的人談論。路加記載保羅直接去到異教徒當中(參十四8),是很少見的。Conzelmann(p.96)說這一節是路加假作的手法(先到猶太人那裡去),不是根據歷史記載的,他這講法並不可信。這裡的描述叫人想起蘇格拉底的作風,祇要肯聽他的人,他都與他辯論,路加這裡的辯論,自然是指“講道”而不是爭辯了(二十7、9)。──《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七18】「還有伊壁鳩魯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與他爭論。有的說:“這胡言亂語的要說什麼?”有的說:“他似乎是傳說外邦鬼神的。”這話是因保羅傳講耶穌與復活的道。」 他們起初對保羅的印象並不佳,蔑視他為“胡言亂語”的。這字原意指雀鳥從溝渠中啄取碎屑,用來代表無聊的閒蕩者(即今日隨地拾煙頭來抽的人),又代表道聼塗説一知半解的人。他們說保羅傳講“鬼神”的事,似乎是故意回應蘇挌拉底的傳統。這裡的“鬼”,是用了希臘文的中性。“神”指“耶穌”和“復活”。“復活”可能是指一個女神的名,而他們對保羅傳講的復活時,存輕蔑排斥的態度,則可能祇是其中一種詮釋而已。──《丁道爾聖經注釋》 斯多亞是齊諾斯所創的哲學,主張唯物論,和泛神論,他們認為世界就是神。──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以彼古羅派。(一)他們相信萬物的發生都由於機遇。(二)他們相信人死了便完了。(三)他們相信神靈遠離世界,而他們也不理會神靈。(四)他們相信人生的目的在享樂。他們的意思並不是指肉體的和物質的享樂;因為最高的享樂乃是結果不會帶來痛苦的。 斯多亞派。(一)他們相信萬物都是神。神是易於發怒的靈。那靈在物質上不敏感,但是它卻在萬物之中。予人以生命的乃是那住在人中的靈的一點的火花,人死時它便回到神那裏去。(二)他們相信萬物的發生都出於神的旨意,所以人一定要毫無怨言地接受。(三)他們相信每隔相當時間,世界便在大火中分解,而又依照同樣的次序從頭再來循環。──《每日研經叢書》 “以彼古羅”亦作“伊壁鳩魯”(Epieurus,主前341~270年)是希臘哲學家。所創學派認為快樂是人生最高的德,應從互愛、毋懼和凡事求其中道中得之。“斯多亞學派”亦作“斯多葛學派”,是信奉古希臘哲學家芝諾(Zeno,主前336~264年)的人,因芝氏常在雅典的斯多葛講學而得名。此派主張人生大目的為鞭策向善,禍福都極短暫,人若能克己制欲向善,便盡了為人之道
。 到保羅時代,以彼古羅派淪為“享樂主義”,斯多亞派則變為“禁欲主義”,狂妄自大。但二派主張與基督信仰間不無可以共同討論之點。以保羅的才學豈肯不抓住機會向他們傳揚福音。 “胡言亂語”(spermologos)為希臘俗話,原指雀鳥在街道上啄食,轉為拾人牙慧,不加消化,亂說一頓
。──《啟導本聖經註釋》 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士: 雅典是以彼古羅學派和斯多亞學派的發祥地。以彼古羅(B.C.342-270年)相信生命的基本目的是尋找快樂,不是情欲的快樂,而是脫離迷信的恐懼和死亡的憂慮以及所有的痛苦,到達平穩狀態後才能得到的快樂。他雖然沒有否認神的存在,但認為神與人類的生活毫無關係。斯多亞學派的創始人(B.C.340-265年)教導與自然和諧的生活,認為自然最高尚的表現是理性。人生的目標與理性一致,認為生活與理性結合在一起是道德的生活、良善的生活。基本上是泛神論立場,認為神是“世界的靈魂”。胡言亂語的: 原指偷吃糧食的鳥,後來指拾廢品的人。這句俗語多指自己不大懂,卻頭頭是道地濫用別人的思想。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18以彼古羅,斯多亞兩門學派信仰如何?】 答①以彼古羅派(Epicureans)——系希臘、羅馬哲學之一派,乃稱花園哲學派,以彼古羅是其創始人,是哲學家,主前三四一年生於撒摩島,初傳學與小亞細亞,卅多歲時在雅典授徒,主前二七O年卒,在中國一般哲學書籍中,所譯名伊壁鳩魯,即為此人。他的主張是以享樂為人生主要之目標,認為天上諸神都是居於完全聖潔的所在,過著安靜幸福的生活,不理世間的事務,他不相信靈魂不死,也不相信人會復活。在雅典跟從他學說的人們,隨意放縱犯罪,盡情享樂,不必受道德觀念與理論所約束,因以彼古羅之主張,是以己之思想言行,以求快樂和幸福之生活,蓋不以天理良心為主,則無所顧忌以阻其行惡,此派雖以交誼為所重視之品德,顧其所憑仍存私己之心,能依賴而有益者以為友,無益于宇宙之來源,持定所謂小原子凝合而成,與神無關,故此則不信有神之所,不信天堂地獄善惡之報應,不信靈性之界,以為靈魂與人神相似,乃由微小原子而合,人死於後,則靈魂猶如軀體之散於空中而歸於無有,所以此派乃是屬於唯物思想者,但其所謂神者,亦即是由微妙原子而成的,故此可知實為無神而排斥宗教,保羅在雅典傳道時,曾與此派發生了爭論。 ②斯多亞派(Stoics)——系希臘哲學家之一派,亦稱為淡泊派,其創始人為居比路人西諾(Zeno)生於主前三三六年,卒與二六四年,西諾與門徒論道之地,初在雅典城內一間畫廊之下,故又稱為走廊哲學派,其地名斯多亞逐以為名,中文譯為斯多噶派。其講道曆五十八奶奶,教旨本屬凡神派Pantheism,為神學及形而上學之理論,謂神與可覺的,及物質的宇宙為同一的,而非人格者,換言之,神即萬物,萬物即神,西諾注重最重要之品德,即智勇,自製,與公正,他常勸其門人實行嚴格的自製主義(self control),無論遇何變故,卓立不變,他們認為人的命運操諸自己的手中,不因人的情欲,喜樂或悲哀之事所感動,他們不信神的身位,宇宙是自然而有的,人死後的靈魂與神一同歸於無有,不信人有復活之事。保羅在雅典宣傳耶穌復活之道時,曾與此派及彼古羅派之學者相遇,彼此詰難,而譏保羅為狂妄者(徒十七16-32),羅馬皇帝奧裡留馬可(Marcus Aurelits)對於斯多亞派之學說,常加以推崇而提倡之。——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徒十七18以彼古羅和斯多亞兩門的學說如何?】 一、“以彼古羅”(EPICURUS)為生於撒摩島的希臘哲學家,屬紀元前342年至279年人物(一般中國哲學書籍譯為伊壁鳩魯,即此人)。他提倡“人生應以享樂為目的”,三十多歲時在雅典授徒,宣傳他的“享受主義”(EPICURISM)。初時他的理論是相當高尚的,認為人們應避開受苦的環境與事情,找尋快樂的方法,並且主張作自我檢討,以增加德行。對於神,他認為神早已脫離苦難,居於完全、安靜與聖潔的所在,享受快樂,人們應要向他學習,但以彼古羅不相信人會復活。 他的門徒在他死後增加許多理論,認為世界與神無關,乃是由數種元素(風、火、水、土)偶然集合而成。又有些門徒認為自我檢討太麻煩,使人不能獲得滿足的快樂,人應盡情享樂,不必受道德觀念與理論所拘束。 當保羅在雅典傳道時,以彼古羅派已成為“享樂派”了 紀元後1752年考古家在希臘發現以彼古羅氏的許多作品,寫在古時流行的埃及蒲草紙上,其作呂包括下列四方面的言論:①物理學。②心理學。③倫理學。④神學。大部份已保存於梵蒂崗藏書樓中。 二、斯多亞(STOIC)派是在紀元前270年居比路人芝諾(ZENO)所創設,他曾在雅典宣傳嚴格的“自我克制主義”(SELF一CONTROL),認為人們的命運操諸自己手中,人不應為任何情感的事所激動。芝諾在授徒時,眾門徒經常站在走廊之內,該廊名為“斯多亞廊”,因此人們稱他們為斯多亞派。他們相信有神,但宇宙是自然而有。人死後靈魂歸於神,直至與神一同歸於無有。人們行事應避免良心不安,人不應有欲念及物質的要求,只要滿足於現實即可。 對於神,芝諾的門徒後來有不同的見解,但大都不信人會復活。因此,保羅宣傳那穌復活之道,他們以他為胡言(18節)。保羅在亞略巴古講道所用的題材(28節),許多是引用斯多亞派的學說,因此以彼古羅派的人對他加以譏誚,斯多亞則喜歡再聽他(32節)。 猶太拉比討厭以彼古羅派,以“EPICURUS”為“情欲”的代名詞。 羅馬皇帝馬可·奧裏留(MARCUs AURELIUS)則接受斯多亞派的理論而加以提倡。 有人批評保羅在亞略巴古的大道理是失敗的,因為他迎合斯多亞派人士的心理,引用他們的學說,未曾正面宣傳主那穌,所以講完道並無什麼效果。但亦有人認為保羅對這些有識的哲學之士應該用這種學術講道法,而且結果感動了一位長官丟尼修及一個貴婦信主(34節)。―― 蘇佐揚《新約聖經難題》 【徒十七19】「他們就把他帶到亞略巴古,說:“你所講的這新道,我們也可以知道嗎?」 人們把保羅帶到亞略巴古,要再聽他詳論這道。古雅典有一個議會在亞略巴古開會的,那是一座小山,眺望著亞哥拉(Agora),這議會曾一度有強大司法功能。一世紀時,仍是雅典的最高法庭。集合地方可能在山上,也可能在 Stoa Basileios,地點近
agora 的西北。解經家不能確定路加所指述的,是法庭公審保羅的教訓,不管正式或非正式的;若然,到底開庭於山上,還是在
Stoa Basileios內? 或雅典人通常在亞略巴古山非正式集合。第二個看法較可取,因為保羅的講辭中,沒有什麼法律辯辭的跡象,其中也沒提任何法律程式。有人爭論說,那山不夠大容納這許多人,這是錯誤的。不過後來提及丟尼修和大馬哩(34節),又似乎表示路加確實在描述法庭的大會,確實公開的查詢,但可能未必採取法律審詢的形式。──《丁道爾聖經注釋》 亞略巴古(希臘語是馬斯山)。這是山名,也是他們會面的法庭的名。這法庭的成員是精選的,也許只有三十人。它處理兇殺案件,並且監督大眾的品行。保羅要在這全世界最有學問的城市裏,在最孤高的法庭面前陳說他的信仰。──《每日研經叢書》 雅典人把保羅帶到亞略巴古(“亞略”為希臘的雷神,“巴古”是山的意思)。其地在市區西,原為雅典城最高議會開會的地方,現在議會權力式微,只管宗教、教育及公開講學等活動,以新知
,新思想的保護人自居。保羅被請來向議員陳述他的見解。──《啟導本聖經註釋》 亞略巴古: 原是(雅典上城)西邊平地坡的名字,在此裁決雅典的主要宗教、道德問題,所以具有雅典的“法庭”或“議會”之意。保羅站在雅典的亞略巴古,等於面臨兩種結果:要麼在這個城市自由地傳福音,要麼被驅逐。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20~21】這場會讓保羅有機會傳達他的觀點。聽眾覺得他傳講的很奇怪,是前所未聞的,就想知道到底是怎麼一回事。路加用罕有的旁白,說雅典人和旅客都別無所事,祇因好奇所催,喜作新聞新事,享受議短論長之樂。路加的意思是指他們不大管聽來的是真是假,他的語調分明是諷刺性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七21】雅典城人說聽新聞;庇哩亞人查究聖經(11節)。許多人有工夫看新聞紙,沒有工夫讀聖經!―― 倪柝聲 【徒十七22】「保羅站在亞略巴古當中,說:“眾位雅典人哪,我看你們凡事很敬畏鬼神。」 保羅一開口就誇讚雅典人敬虔拜神。這話可以是正面的用意,也可以是貶抑的說法。保羅很可能是存好意的,為要鋪路以得聽眾的注意。不過,路加在廿五9用同一個字的名詞,來表示略帶貶抑的含意。也許他的用心,是要讀者領略當時形勢的諷刺性(參16節)。雅典人儘管怎樣敬虔拜神,事實上卻迷信透頂,對真神全無認識。──《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七22~31】保羅認識到雅典城已陷於偶像崇拜,便將論點集中於認識真神,有條不紊地向有學問的聽眾講道。講道分為三部分:①樹立正確的神觀為當務之急(22-26節)。雅典人大都認為自己生於阿提卡(Attic)本土,並以此為特權而誇口。根據以彼古羅哲學家的觀念,世界萬物是由自有的原子偶然結合而成,與唯物論或進化論相同,但與聖經的創造論截然相反。保羅講到神是萬物的創造主(創14:19,22)、保存者(來1:3),描述所有人為一位父神所造(瑪2:10),借此打消雅典人的傲慢。庸俗的宗教認為神需要居處和飲食,所以為神建造寺廟、獻祭。雅典城鱗次櫛比的神像或神殿,是他們滿足宗教心理的手段。保羅通過論述神的獨立性、完全性、自足性、無限性,抹殺人類隨意捆綁神的腐敗思想傾向;②保羅表明神與人類之間的關係(27,28節)。神造萬物和人類,賦予他們各自的位置和存在意義。特別是人類因接受神的生氣而存在(創2:7),得到與神相交、事奉神的特權。雖然人類因著墮落與神分離(弗4:18),但無所不在的神通過自然,啟示自己的存在和權能(羅1:19,20);③保羅指出拜偶像的虛無,督促人悔改,證明救世主就是將要再來的主耶穌基督(29-31節)。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26】「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注:“本”有古卷作“血脈”),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保羅從對神的描寫,轉到祂怎樣創造人類上。RSV把動辭當作“衪使他們活”的意思,但更貼切的該是神創造的行動,如第24節,從“一本”就是指從亞當,為人類的始祖。至於是否該譯作“萬族”,還是“全人類”,則大有討論的地方。狄比留(pp.27、37)認為前一個譯法,就鋪成了從亞當以來人類歷史中,各民族發展史的聖經觀點;後者(他採納這說法),則代表了一種希臘的觀點:“人類是一體的,是一切地上居民的總和”。Sta/hlin(p.234)卻也認為後者是合聖經的,新約所關注的,是全人類的命運,過於各民族的情況。這個爭論在下一節的翻譯繼續: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是神對人類各民族發展,有定規的時期(申卅二8;但二36~45;路廿一24),還是指一年中的季節(如十四17)?“所住的疆界”,是指各民族的地域(申卅二8),還是指海陸之間神所定的天然界線(詩一○四5~9;伯卅八8~11)?若採納後者的解釋,則這一節就可成為詩七四17的詮釋(參 I QM十12ff,這裡把天然疆界同時提出)。不過,似乎前者更可取(Wilson pp.201~205)。無論如何,重點在說神樂於供給人的需要。──《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七27】「要叫他們尋求神,或者可以揣摩而得。其實他離我們各人不遠,」 神作這一切的目的,是叫人尋求衪,為要觸摸得著祂。這句的措辭似是希臘哲學用語,說到對真實或神聖的哲理追尋,卻沒有成功的確實盼望。但若依舊約的情懷看它更好,說人類經歷神的良善後,對祂的感激與渴慕(對神尋求的字彙見賽五十五6,六十五1;詩十四2;箴八17;耶廿九13;摩九12七十士譯本)。揣摩是不奇怪的字,表示人在黑暗中摸索尋找神。保羅接下去說祂其實很近,人卻要摸索,表示人在罪中的敗壞,無法找到神,正如羅一20f所說。可是,這裡最主要是說其實神是不難尋的,祂離我們各人不遠。在斯多亞派哲學中,這是個流傳的思想,不過他們指的是個非位格的,祇是理性上的存在。保羅所論的是舊約(詩一四五18)中的活神,雖然高超偉大,卻與敬拜祂的人相近(耶廿三23f)。──《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七28】「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就如你們作詩的,有人說:‘我們也是他所生的。’」 “作詩的人”是眾數的,可能是因為下面的話不祇一個詩人曾經說過。保羅引用的,是從 Aratus而來,但也見於
Cleanthes的Hymn to Zeus,雖然稍有不同。這樣,保羅取用,本來是表達斯多亞哲學的異教希臘詩句,用在神身上。一項排除神話迷信的工夫正在進行著,斯多亞派的
Zeus,不再是希臘泛神中的至高神,乃是“道”(理性;參18節注)。保羅對異教哲學中有關神本性的一點點真理亮光,也抓緊不放過。希臘思想中有關人的神性,保羅卻轉之為人是神的形象。神是人生命的源頭。──《丁道爾聖經注釋》 這裏說到那個『作詩的』,是指離當時三百年前的詩人阿拉脫。──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保羅所說“我們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他”,若為引用,應來自伊庇孟尼德(Epimenides)。伊氏為主前六世紀克里特島的詩人,保羅後來在《提多書》中(一12)也引用過他的詩。“我們也是他所生的”為阿拉塔士(Aratus)所寫,阿氏為主前三世紀(315~240年)西里西亞地的詩人(西里西亞在賽普勒斯島北、小亞細亞東南)。 但原文“作詩的“為多數,可能因為另一位斯多亞派詩人克裡特土也寫過同樣的話。 保羅的聽眾都是研究哲學的外邦人,因此從他們能同意的地方講起,然後指出異教思想與基督信仰不同處,說明人既是神所生,照神的形像所造,豈能去拜照被造物的形像而造的偶像! 保羅信息的主旨是:人本有認識神為宇宙主宰的能力(24~29節),神差來一位救主,祂從死裡復活,人應悔改信靠祂,免受將來的審判(30~31節)。保羅向外邦人傳講的方法與在路司得相同。參十四15~17注。 有人認為27~28節所說帶有濃厚斯多亞學派的泛神論氣息,其實不然。斯多亞派相信神的理智存于人心,是“神在人裡頭”;保羅所說的是“我們在神裡頭”。神獨立于人和自然之外,是萬物的源頭。他引用“我們是祂所生”指出造物主與被造世界的關係(29節),完全排除了泛神論。──《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七29】「我們既是神所生的,就不當以為神的神性像人用手藝、心思所雕刻的金、銀、石。」 人既是神的兒女,保羅就根據這個來作個結論:拜偶像,是不許可的。不論是金銀的小偶像(十九24、26),或是廟宇裡雲石的大偶像,都同樣是錯謬的。因為人若似神,那末沒有生命的形象就決不可能代表說話的神;人若有神的靈,就必然體會神是靈,不可能以物質代表祂。保羅在此站在舊約和猶太思想一方(創二十4;申五8;賽四十四9~20;次經智慧書十三5、15),與希臘思想抗衡。雖然赫肯(p.525)說保羅祇是攻擊流行的希臘宗教,而不是高深的哲學,但在哲學性的觀點中,他們仍同時保持相當程度的泛神思想與偶像崇拜。──《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十七30】「世人蒙昧無知的時候,神並不監察,如今卻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 神藉基督啟示自己真本質之先,人對祂仍蒙昧無知;如今基督教訊息終已宣告出來了,對聽見福音的人來說,這時代就已告終,再不能以無知為藉口。神原先通融人的無知,如今卻不能這樣了,祂吩咐各處的人都要悔改。有解經家認為這不是保羅的思想,祇輕描淡寫說神不監察人的罪,他必然會強調因信稱義,而不祇是叫人悔改,才可面對將來的審判。不過,這個判語是錯誤的。保羅在帖前一9、10對外邦人所總括的福音,也正同樣強調悔改,像這裡一樣;可能保羅對猶太人及歸化猶太籍的人,特別採用稱義的字眼,因為他們相信行法律得救。同時,也要把羅一18ff的神學討論,說到神任憑人犯罪後其後果,與他傳福音給異教徒時,強調神寬恕人的無知而施恩慈,兩者該辨別清楚(參羅三25f.)。──《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指出神藉著大自然向人顯露祂自己(27節),人若不尋求祂反膜拜偶像,神的公義的審判要臨到他們(31節)。他然後強調神寬容人“先時所犯的罪”(羅三25),但現在既已藉著耶穌基督充分顯露了祂自己,人應該悔改,承認過去拜偶像的蒙昧無知,歸向神。 “悔改”希臘原文作metanoeo,意思是“改換一個心意”。悔改是人對罪、對神、對己的看法的徹底改變,在思想上更新。悔改不能獨立于信心之外,使人得救的信心包括了悔改在內。──《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七31】「因為他已經定了日子,要藉著他所設立的人按公義審判天下,並且叫他從死裡復活,給萬人作可信的憑據。”」 保羅呼喚他們悔改的逼切,是因為他繼續宣告說,神已定了審判世界的日子。他用舊約的字眼,說這審判是公義的(詩九9),要藉“衪所設立的人”來執行;這說法相當特別,因為其它地方多強調審判者的威榮,這樣表達方式,目的是引入下一句,說明審判已是確鑿無可變更的事實:審判者已經委任好了,祂已藉神從死裡復活了。說了這些話,保羅就回復了在雅典起初講“耶穌”與“復活”的道理。他視復活為歷史事實,用來證明耶穌是被立的審判者。這話背後的意思,是說耶穌復活帶來了新的身份(參羅一4),早期教會的觀點,耶穌復活就是被高舉為主,因此有審判權柄。不過這些思想在此並沒有發揮出來,我們是從使徒行傳其它訊息例子中得知,路加在此集中在保羅對雅典哲學家們談話獨特的地方。──《丁道爾聖經注釋》 “祂所設立的人”指主耶穌
。──《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十七32】「眾人聽見從死裡復活的話,就有譏誚他的;又有人說:“我們再聽你講這個吧!”」 保羅回復他起初的主題,就觸動了聽者的譏誚。希臘人雖然相信靈魂不死,但肉身的復活是他們所排斥的;他們越來越覺得肉身是屬世罪惡的,比之靈魂則是人神聖的座位。對外邦人,不單十字架是愚拙的,復活也是愚拙的。聽眾中另有些人說以後再聽他講這個;有人認為這話祇是有禮貌地叫他住口;但若與另一班人的態度對比,卻也可能他們真有較好的反應,真希望保羅的話是真的。──《丁道爾聖經注釋》。 保羅雅典宣教的成績不盡如人意。有人把保羅只傳“十字架”,而不用“高言大智”的告白與雅典宣教政策的失敗相關聯。認為傳福音時,單純宣講真理比修辭學辯論更有果效。福音不能紮根于雅典的最終原因,不在於保羅的講道方式或內容,乃在於雅典人自身的態度。他們只是把能聽到新知識作為享樂(21節),對適用於生活的具體教訓卻毫不關心。基督教並非為公眾提供宗教理論,而是重視體驗具體生活的富有生命力的宗教。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十七34】「但有幾個人貼近他,信了主,其中有亞略巴古的官丟尼修,並一個婦人,名叫大馬哩,還有別人一同信從。」 亞略巴古乃是雅典的上議會,丟尼修是上議會的會員。──
何曉東《新約聖經難題探討》 從已有記錄中,保羅沒有在雅典城裡給人施洗,也沒有建立教會。保羅說他在希臘亞該亞省“初結的果子”是司提反一家(林前十六15;一16)。這司提反是哥林多的信徒。(不同六5的司提反)。 亞略巴古為古希臘雅典的最高議會,在此擔任議員相當顯要。──《啟導本聖經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