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頁 | 返回本書目錄

 

使徒行傳第六章拾穗

 

【徒六1「那時,門徒增多,有說希臘話的猶太人向希伯來人發怨言,因為在天天的供給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

         路加指出,這次教會問題的來由,是由於人數逐漸增多。希伯來希利尼(九29~十一20)顯然是一個對比。經過許多研究,大部份人都同意希伯來人是指說閃族語系的猶太人,他們也懂一些希臘語。我們大可以肯定,幾乎每一個猶太人都至少懂一點希臘語,因為這是地中海以東世界的通用語。他們所用的閃族語系,大概是亞蘭語,不是希伯來語。相對之下,希利尼人則是說希臘語的猶太人,他們完全不懂亞蘭語,或祇懂一點點。這兩班猶太人很可能是用自己的語言敬拜,他們信了主之後,也仍然這樣行。前者主要是巴勒斯坦原籍的人,後者則主要是分散各地的猶太人,後來定居在耶路撒冷。後者比前者更易於接受各方面的影響,但我們必須強調,他們仍十分重視自己猶太人的身份。希利尼猶太人對聖殿有很強的親切感。希利尼人的怨言,就是教會在供給窮人的事上,忽略了他們的寡婦。那時分散各地的猶太人,不少寡婦回耶路撒冷終老。她們不能工作自給,一旦用盡所有的,或錢財施贈完了,就會陷入困境。──《丁道爾聖經注釋》

         在基督教會裏有兩種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他們說古代傳下來的亞蘭語,而以他們的生命中未有外族混入為榮。又有一些從外國來的猶太人,他們為五旬節上來,卻發現了基督。這些人,許多離開巴勒斯坦已經許多年;他們忘了他們的希伯來語,只說希臘語。其結果自然是那些說亞蘭語的,在靈性上自負不凡的猶太人,鄙視那些由外國回來的猶太人。這種輕蔑的態度影響了每天的供給,說希臘語(希利尼語)的猶太寡婦便埋怨,說他們忽略了──可能是故意的──她們。──《每日研經叢書》

         耶路撒冷的教會從一小群人迅速發展到好幾千人,大家互愛互濟,一心一意共度屬靈新生活,甚受城中居民的敬愛。不過人數一多,原來鬆散的組織加強,添上大家對外傳福音的心日益迫切,使徒有更重要的任務要執行,需要專人代替他們管理日常事務。

說希利尼(希臘)話的猶太人來自巴勒斯坦以外的地方,用希臘文譯本的聖經;說希伯來話的猶太人是當地人,說亞蘭話,用希伯來文聖經。初期教會信徒間的隔膜、埋怨,可能起於語言與生活習慣不同。──《啟導本聖經註釋》

         門徒: 適用於基督徒群體的所有人,對應書信中的“弟兄”或“信徒”,在符類福音出現了160,在約翰福音出現了78,在使徒行傳出現了28次。本書可視為記錄門徒執行基督的命令“你們要去……直到世界末了”的過程。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六1~61-5章的內容,2:5-12,講述“希伯來派猶太基督徒”(在以色列出生、成長並接受福音的猶太人)的事情。隨著散居各處回到猶大的“希臘派猶太基督徒”數目的增長,路加的關注傾向了他們。路加特別談到救濟問題,有其理由。許多散居的敬虔猶太人,為了能在耶路撒冷近郊入土,晚年回到耶路撒冷。其中,有歸信基督的寡婦,在流浪生活中沒有親戚照料她們。顯然,她們切實需要教會的救濟,此外,加上耶路撒冷極其貧窮的人。為他們提供生活用品,的確成為一大難題。為了更有效地解決所面臨的問題,使徒揀選七個人辦理供給之事。他們都有希臘名字,看來是從“希臘派猶太基督徒”中選拔的。在以保羅為中心,向外邦人傳福音的轉折中,此事件起到橋樑作用。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六23“管理”有服侍之意。希臘文“執事”一字由此而來。這七位管理飯食的信徒,雖可看作今天教會“執事”之始,但教會當日並未實行日後的執事制度(提前三813)。這可從幾點看出:1,路加未在別的地方稱這七人為執事;2,本節用的diakonia這個字既指管理飲食也指使徒傳講主道的職事。3,司提反殉道後,似乎未揀選繼任的人。說明這種職位很特別,是為當時的需要而設。──《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六24路加在這裡才開始把使徒稱作十二使徒(見一26,二14),可能是與下面的七人相對照。他們回答這批評其實是指向他們的,他們承認同時教導和濟貧,擔子太沉重。事實上,他們兩樣都未能做得完善。一方面照顧窮人的事遭受批評,一方面自己也覺得在禱告和傳道的事工上,未能專心。這不是說管理飲食比禱告傳道低一級,乃是說十二使徒被選召的本意,是見證和傳道。解決的辦法,就是另選一批領袖來管理飲食。雖然管理一字與譯為執事的一字為同一字根,注意路加並沒有稱這七人為執事;他們的工作並沒有正式的名稱。七人的選派,正合猶太人的慣例,特別的職務多選出七位委員負責。這七人特出之處,就是具有智慧(六10,七1022)和聖靈,也就是有聖靈所啟發的智慧,這點與約書亞蒙選召相似。──《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3「所以,弟兄們,當從你們中間選出七個有好名聲、被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我們就派他們管理這事。」

         初期教會既重視屬靈事工也重視物質救濟。當救濟事工發生問題時,使徒從未置之度外或漠不關心,而是立即尋找解決方法。由此可知,教會並非局限於某一範疇,而是對應實際需要,向合神心意的方向改革。聖靈充滿,智慧充足的人: 擔當職分的基督徒,尤其是在牧會一線事奉的人,應該深入領會。七個: 被認為是聖潔之數,或完全之數 <啟 緒論,聖經中數字的象徵意義>──《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六5從他們的希臘名字可以知道,這幾個人都是從說希利尼(希臘)話的猶太信徒中選出來的(六1)。司提反和腓利後來成了出色的佈道家(參七章;八章)。──《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六56十二使徒的建議,是在教會的一個聚會中提出,得著大家的贊同。七個候選人是由教會會友提出來的,不是使徒所提。七人的名字全是希臘文,表示他們全都不是巴勒斯坦的猶太人,當然巴勒斯坦的猶太人也有用希臘名字的(安得烈、腓力),但除了腓利之外,這些名字都不像巴勒斯坦人會取的。司提反和腓利列在名單最前頭,原因是他們在後面故事中地位重要;作者更讓我們多認識司提反,描寫他是大有信心的人。最後的一位是個進猶太教的人,他也可以算作正宗的猶太人。這裡的腓利不是作使徒的腓力(見八5,廿一89)。人既選定了,就帶到十二使徒面前,把工作委託他們,為他們禱告並按手在他們頭上。整個故事叫人聯想起選馬提亞時的情形(一1526),但最接近的故事,就是摩西的助手約書亞被按手委任,記在民數記廿七1523。這儀式代表了權力的委任,伴隨的禱告就是求聖靈充滿受託的人(參申卅四9)。委任拉比時也用同樣的儀式,不過我們不清楚這儀式可否追溯自第一世紀。參八17,十三3,十九6。──《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6「叫他們站在使徒面前。使徒禱告了,就按手在他們頭上。」

         “按手”:有時和禱告配合(太十九13,15);有時是醫病(可五23;六5等),分賜聖靈(八17,19;九17;十九6),或分派特別職事的表示(六6;十三3;提前四14)。──《啟導本聖經註釋》

         使徒: ①定義:希臘語���ost���ov   ,意為“受差遣者”或“受神派遣者”,也適用於基督(3:1)、教會差遣者(林後8:23)、主的兄弟雅各(1:19)以及巴拿巴(14:4)。但在一般情況下,指耶穌的十二個門徒和保羅;②職分特徵:凡接受主耶穌為救主的人,都是基督的門徒(路六13)。但十二門徒和保羅是直接從耶穌領受使徒權柄(1:24;3:16-19;1:1),履行特殊職分的。“十二”象徵以色列的十二支派,指神所有的選民;③職事:見證福音(preaching)、教導(teaching)、監督;④繼承問題:在教會體制上,需要有類似使徒職分,擔當事工的人,但“使徒”的稱謂和職位是不可繼承的。使徒職分是初期教會特殊情況下產生的一次性職分。此觀點是對天主教“使徒繼承理論”的反駁。天主教引用太118,19,主張教皇是使徒的繼承者,天主教會持有救贖的鑰匙,這是錯誤的。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六6使徒按手在人的頭上有何用意?】

答:關於按手之事,在聖經中記載甚多,其關係各異,如在舊約聖經內第一次提到按手,是雅各按手在以法蓮,瑪拿西兩人的頭上,用於祝福時(創四八14)。以後有亞倫及其子孫祭司等按手在祭牲的頭上,用於獻祭時(出廿九101519,利一4,三2813)。有眾人按手在咒詛聖名犯罪的人身上,用於行刑時(利廿四14)。有以色列人按手在利未人的頭上,以示設立繼承首領聖職時(民廿七1823,申卅四9)。在新約聖經內提到按手的事,如主耶穌按手在孩童的頭上祝福(太十九1315)。按手在病人身上醫病(可五23,六5)。又如使徒按手在信主的人頭上,使受聖靈(徒八1819,十九6)。按手在七人頭上,以示專司飲食供給之事(徒十三2-4),以及為提摩太按手接受聖職之事,皆常行按手之禮(提前四14,提後一6,參三四七題)。按手常與祈禱並舉(徒六6,八1517,十三3),以期求神賜下需要的恩賜來,但這按手之禮,聖經並無明文必行之禮也(提前五22,來六2)。——李道生《新約問題總解》

 

【徒六7「神的道興旺起來。在耶路撒冷門徒數目加增的甚多,也有許多祭司信從了這道。」

    他用一個慣用辭句(十二24,十九20):神的道興旺起來;傳揚的工作興旺,得人歸主的果效也興旺。因此門徒的人數繼續增加,甚至有些祭司也信了,可見使徒在希伯來人中的工作大為擴展,跟著在8節之後,又提到在希利尼人中的工作。祭司大概是指屬於耶路撒冷聖殿的祭司,那時為數甚多(估計有一萬八千祭司和利未人;他們每年輪值兩個禮拜,路一8)。有一理論說,這些祭司屬於昆蘭集團,是被聖殿解職的,這種說法不大可能。信從了這道,就是順從了福音中信心的呼召(參帖後一8)。──《丁道爾聖經注釋》

         濃縮地描繪了聖靈積極的工作過程。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六8「司提反滿得恩惠能力,在民間行了大奇事和神跡。」

         說司提反滿得恩惠能力,也許用意在把他和使徒們平列(四33)。他是恩賜是由於他被聖靈充滿──留意這是他未被立為七人之一以前,已經具備的了。恩惠的意思不甚明確,但正如四33,可能是指神恩惠的大能。──《丁道爾聖經注釋》

         司提反蒙揀選之後,也象使徒一樣可以行“大奇事和神蹟”。另一位同時揀選出來的腓利後來也有能力作此事(八6)。叫他們行神蹟奇事的是聖靈(5節),按手只是一種儀式。──《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六8~60記錄“希臘派猶太基督徒”司提反執事的事工、講道及殉道。司提反與腓利(8:5)同被刻畫為接過彼得的接力棒,將之傳給“外邦使徒”——保羅(11:13)的人物。司提反的講道(7:2-53)繼續彼得的講道(3:22,23),也與保羅的教導相似(7:14),內容歸納為:第一,概括了舊約的救贖歷史,見證自己所信仰的神就是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信的同一位神。第二,表明了舊約啟示的本質。例如:聖殿作為敬拜和祭祀的場所有其重要意義,但建築物本身卻沒有意義,打破了猶太人對聖殿的迷信崇拜(7:2-4,38,48)。象保羅一樣,比起儀文,他更加強調律法的本質(7:4;3:10)。第三,揭露了自稱擁護律法的人,卻攻擊傳揚律法真意的人,強有力地反駁了控告者(7:9;39-41;比較羅2:17-19)。司提反的講道激怒了傳統猶太主義者。隨著司提反的殉道,他們開始正式逼迫耶路撒冷的基督徒,但因此基督教具備了將福音傳遍各地的充足條件。 ──《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六9“利百地拿會堂”也可譯“自由人會堂”。這些與司提反辯論的人來自本節所提各地。他們很可能是主前63年,為羅馬執政者龐貝擄去羅馬為奴,而今獲得自由的猶太人和他們的後代。本節可譯為:“有幾個來自古利奈和亞歷山大的人,他們是自由人會堂的人;還有幾個來自基利家和亞西亞的人,都起來和司提反辯論。”

古利奈(一譯散仁Cyrene),為利比亞與北非的大城,界於亞歷山大與迦太基之間;亞歷山大為埃及首都,是羅馬帝國僅次於羅馬城的大都市,猶太人僑居者甚眾。基利家為羅馬在小亞細亞東南端的一省,鄰近敘利亞;保羅的家鄉大數在基利家省。亞西亞是小亞細亞西陲的一省,首邑為以弗所,保羅後來在此住過幾年,傳講主道。

初期教會的佈道工作顯然已進入猶太教的大本營。──《啟導本聖經註釋》

         根據提庇留的記錄,耶路撒冷有12個會堂。據屈梭多模(Chrysostom)的記載,散居的猶太人在耶路撒冷也建立了專用會堂。利百地拿: 指被龐貝將軍(B.C.106-48)俘虜又被釋放的猶太人。古利奈: 北非(Cyrenaica)的首都,是學術和文化繁榮的城市。B.C.312普托爾朗統治開始時,許多猶太人逐漸在當地定居,他們中許多人後來成為基督徒。亞歷山大: 當時世界最大的商業、貿易中心,通用希臘語。初期教會時候,約有10萬名猶太人居住此地,其中不乏知識豐富之士。著名猶太學者腓利(B.C.20)就是亞歷山大人。聖經七十士譯本就是為給亞歷山大猶太人使用而翻譯的。基利家: 小亞細亞東南沿岸城市,B.C.57屬於羅馬。保羅出生於該地區的中心城市大數(22:3)──《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六1011耶穌應許門徒,當他們要為自己辯護的時候,祂會賜下聖靈(路十二12),及智慧(路廿一15)。早期教會證實了這個應許。他們有能力持守信仰立場,不被駁倒。司提反的對手敵擋不住,就挑唆一些人當眾控告他,說聽見他謗讟摩西和神。雖然後期謗讟的用法是指妄稱神的名,新約此處的用法則較為廣泛,指任何冒犯神的大能與威嚴的事。──《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1114司提反說話,態度熱切,毫不留情,直搗猶太信仰的核心(參看第七章的講道記錄)。本來同情的群眾與長老和文士聯手來捉拿他。猶太法律規定,處決犯人要有足夠的見證人。他們依法例審問司提反,卻違背了不可作假見證陷害人的誡命(出二十16)。猶太人對待司提反的方法與當日對付耶穌如出一轍。──《啟導本聖經註釋》

 

【徒六13設下假見證: 審判時,必須有兩個以上的公開證人(17:6;19:15)。主耶穌也曾經歷這種誣告(14:56,57)。作為跟隨主耶穌的光明之子,也會受到黑暗勢力的誣告、逼迫。基督教導我們,每當我們遭遇這事,就應期盼天上的賞賜而更加喜樂(5:11,12)──《聖經精讀本註解》

 

【徒六1314說希臘語的猶太人聳動了百姓和公會的人,他們就下手捉拿司提反,要查究這件事。很奇怪,這裡沒有把祭司列在公會的成員中。說希臘語的猶太人就在議會中,設下見證攻擊司提反。他們一口咬定(依路加看是虛構的)司提反不住的蹧踏聖所和律法。更明確點,就是宣耶穌要毀壞聖殿,又要改變摩西所傳的規條。規條一定是指口傳的解說,是文士對律法的注釋,他們看這些是從摩西來的,正如用文字記載的律法一樣。因此,攻擊口傳的律例,等於攻擊全部律例。我們不知道,司提反是否已開始按照耶穌在這方面的教訓來教導;而這是十分可能的事。至於攻擊聖殿,我們也知道耶穌預言它的毀滅(路廿一56),祂受審時,控辭之一是祂說祂要毀壞聖殿,另建一座(可十四58,十五29,參約二19)。約翰對這段話的說明,就是用門徒屬靈的敬拜,代替在聖殿中物質化的敬拜。在這經文的背後,有一個歷史核心,即耶穌曾評論聖殿,教導說它會被祂自己取代。祂就是與神相交的新途徑,要取代舊的宗教儀式。消極的說,這教訓是對當時的聖殿和敬拜尖刻的批判;積極來說,這教訓是指出與神新的相交集中在祂身上,取代了聖殿。如果司提反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瞭解他的教訓可能被敵人解作消極、表面的意思,而成為控告他攻擊聖殿的根據,這樣,赫肯(p.274)認為路加把耶穌被審時所受的假控告,轉移到這段經文上,就成為無須有的解釋了。神命定教會代替聖殿這個觀念,從十五1618可見。──《丁道爾聖經注釋》

 

【徒六15司提反頭腦出眾,事主熱心過人,言辭鋒利無人能敵(11節)。他那“天使的面貌”令人肅然起敬(士十三6;路一12)。司提反面貌如彼莊嚴,反映神的威榮(七5556),當時一定威懾全場。六15的記載應與七55連在 一道讀,中間插入司提反的講道(七154)。──《啟導本聖經註釋》

         他的面貌好像天使的面貌: 路加把司提反被聖靈充滿、剛強壯膽的形象,比喻為天使(10:6;28:3;10:1)──《聖經精讀本註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