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福音第十八章拾穗 【约十八1】“进去”的字眼。无疑的,那是一个私人园子,而祂有权利进去。──《摩根解经丛书》 约翰把耶稣晚餐坐席的讲论和餐后“大祭司的祷告” 详细记载过后(14∼17章),继续十三章已开始的耶稣受难的记述。所循主线与其他三本福音书相同:客西马尼园被铺、大祭司前受审、彼得不认主、彼拉多的审讯、上十字架、亚利马太人约瑟把祂安葬在新坟墓里,还有复活。 但也有许多不同的地方。约翰没有记述主耶稣在客西马尼园的祷告;但记有祂在公会受的两次审讯,一次在亚那面前(十八13∼23),一在该亚法面前(十八24)。耶稣与彼拉多间有两次对话(十八33∼38;十九9∼11)。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描写不多,但耶稣把母亲交托给祂所爱的门徒,那至性感人的场面则只见于这本福音书(十九25∼27)。此后,还有耶稣死后肋旁受枪扎的记录(十九31∼37)。最后,尼哥底母出现,协助亚利马太人约瑟,把耶稣的身体加上香料裹好安葬。这也是其他三本福音书所没有的。 汲沦溪是介乎耶路撒冷与橄榄山之间的一个小峡谷。──《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十八1~2】因为对耶稣友好的伯大尼和耶利哥,就在耶路撒冷附近,因此耶稣有避难的机会。但耶稣必须得喝圣父赐予他的那杯(11节),所以他明知自己会被捕,也要去客西马尼。这是耶稣顺从圣父之意,同时也是履行为羊群甘愿舍命(10:11,15,18)。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1~11】作者大胆地省略了在符类福音中占相当比重的客西马尼祷告(太26:36-46;可14:32-42;路22:40-46),没有显露耶稣的人性苦恼,反而强调了他对神绝对的顺从。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1~17】作为贸易要地,哥林多是富裕的城市。如同大部分国际性港口城市,在哥林多蔓延各种罪行。希腊语用“哥林多的渣滓”形容最腐败的现象,现代英语“哥林多人”指败类。保罗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信,列举此地众多罪恶,说到“你们中也有……称义了”(林前6:9-11)。他回忆第一次访问哥林多时,自己“又软弱,又惧怕,又甚战兢”(林前2:3),估计可能的原因为:①他觉得传福音好像陷入了迷宫。看见马其顿异象后,胸有成竹地迈开脚步,但在雅典的福音工作却是不尽人意。于是保罗深思何为神的旨意;②保罗在腓立比遭受严刑拷打,可能长时间未能恢复,因此情绪消沉;③对帖撒罗尼迦信徒的忧虑,使得保罗不能再继续忍受(帖前2:17-3:5)。内外交困的保罗到达哥林多后,亚居拉夫妇给他最大的帮助和力量(2节)。他们与保罗从事相同的职业,似乎遇见保罗之前就过着基督徒的生活。后来成为保罗忠实的同工,不顾惜生命(罗16:3,4)。不久,保罗在哥林多与西拉和提摩太会合,重新得力开展福音工作(5节)。帖撒罗尼迦前后书就是在这个时期,听完提摩太的报告之后写成的。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1~21】本文相当于本书的第5部(绪论概要),其内容如下:①被捕(十八1-11);②被审问(十八12-19:16);③被钉十字架(19:17-37);④埋葬(19:38-42);⑤复活(20:1-31);⑥门徒的恢复(21:1-23);⑦结束语(21:24,25)。与符类福音一样,作者用锐利的观察与证言,详细而鲜明地刻画了耶稣的十字架之死和复活事件。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2】「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 “卖耶稣的犹大也知道那地方。”人们可能对“至圣的所在”十分熟悉,而仍然行出最卑劣的勾当。他知道那地方,“因为耶稣和门徒屡次上那里去聚集。”那就是说,耶稣经常带门徒到那里聚集。因此祂所去的地方,是犹大所熟悉的。──《摩根解经丛书》 【约十八3】“犹大领了一队兵。”那是罗马兵的一个团(译注:约有三百至六百人),祂的敌人已经下决心,一次就把事情解决了。他们派了一个团的人,无疑的说出他们预期在捉拿耶稣时,会遭遇困难。他们也带着“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的差役”,他们是圣殿警卫。约翰点出“祭司长并法利赛人”,祭司长并非法利赛人,他们是撒都该人。也就是说两个在神学与政治上厉害敌对的党派,在治死耶稣的事上一致的联合。尽管当时逾越节有月亮高悬天空,他们来时还是“拿着灯笼、火把、兵器”。他们想祂说不定在某些地方隐藏避着,而且可能会反抗。──《摩根解经丛书》 犹大领的一队兵应该是罗马兵(参12节)。按编制,一队 (希腊原文speira)约有六百人。罗马驻军耶路撒冷时节日若有骚动,可以就近镇压。大祭司或已通知过彼拉多,耶稣在群众中的声望有引发暴动的可能,所以圣殿当局可以领罗马兵一齐捉拿耶稣。这些人还带着灯笼、火把,声势汹汹。──《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十八4】你们找谁: 这质问引出了“拿撒勒人耶稣”的回答(5,7节)。就因这句话门徒们才避免与耶稣一起被捕(8,9节)。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4∼6】“耶稣知道将要临到自己的一切事,就出来。”这一句话非常有意义,证明并强调一个事实:耶稣上十字架的道路,不是牺牲的道路,一路上祂知道一切要临到祂身上的事,一方向祂对这一切知道得清清楚楚,另一方向祂“就出来”,祂很威严的走出来。当祂的眼睛专注在祂的十字架上时,祂所显出来的是再威严不过了。 “衪出来”这一句话的意思乃指祂离开那园子。祂从那园子里走出来。祂出到外面。 祂面对他们,说,“你们找谁?”他们说,“找拿撒勒人耶稣”。然后祂说,“我就是!”当祂这样说时,整团罗马军队,圣殿警卫以及祭司长们和领他们来的犹大,全部退后倒在地上。从祂身上猛然发出的威严拦住了他们。可能从祂身上发出我们难以说明的某种力量,如烈焰般的荣耀。我想可能当祂站着面对仇敌时所显出的样子,使他们畏缩而站立不住。他们无法下手捉祂。就在这节骨眼上,祂显明一个祂所一再提及的事实,(这是我们前此在这本福音书里所看过的),除非祂的时候来到,没有人能下手捉祂。如今祂的时候已经来到,但即使是这个时候,所有的兵丁,圣殿警卫和长老们根本没有力量来捉拿祂。当祂一说,“我就是!”他们就退后倒在地上。耶稣的威严在此显出。──《摩根解经丛书》 【约十八6】耶稣一句话能叫那许多捉祂的人退后倒在地上,威严可见一斑。但是为了完成救赎大功,祂自动给敌人拿住。──《启导本圣经注释》 耶稣并没有被捕。他乃顺从神的旨意的,自己捆绑自己。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7∼11】“你们找谁?”他们重复的说,“找拿撒勒人耶稣!”祂又对他们说,“我已经告诉你们,我就是,你们若找我,就让这些人去吧!”这是祂慈爱与威严的美丽揉和。祂十分清楚,如果门徒真被捉拿的话,他们就崩溃得更快,更可怕。因此祂说,让他们去吧,捉我就行了。 于是西门拔出刀来,砍了一刀,要保护耶稣。我很喜欢西门,他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我知道他这件事作错了。这是一个出于真诚的热心,但那是一个缺乏见识的热心。别的福音书作者记载,由于一个门徒的冒失热心而使耶稣必须在这最后关头行超然和属天的外科工作。我有时候想,我们的主今天仍然医治那些因我们缺乏见识而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我们的主如何说呢?“收刀入鞘吧,我父所给我的那杯,我岂可不喝呢?”这才是有见识的热心。西门不明究竟的,就砍了一刀。这一刀砍得很糟。当一个人的刀出鞘对准着人的头砍去而只砍到他的耳朵时,他的刀法一定很差。这是热心的举动,但他砍出那一刀时,可能心里很紧张。──《摩根解经丛书》 【约十八8】在这样危急的关头,耶稣定若泰山,反为门徒的安全作了安排。祂告诉来捉拿的人:“你们要的是我,这些和我在一起的人让他们走好了。” ──《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十八10】《马可》十四47所说拔刀削掉大祭司仆人耳朵的人,原来是彼得。约翰不仅指出是彼得,还写上了这仆人的名字叫马勒古。──《启导本圣经注释》 彼得在数百人面前挥刀,其勇气应受到嘉赏。但这并非是耶稣允许的,而是擅自莽撞充满血气的行为。这种行为不是殉教的精神,而是英雄主义的放纵。加尔文(Calvin)曾经说过“如果我们的行为越过神的道,其热情就往往以失败而告终”。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11】“刀”字(希腊原文machaira)四本福音书都用过,可能是匕首之类的小武器。──《启导本圣经注释》 我父所给我的那杯: 这应该是给予犯罪之人的“忿怒的刑罚”(赛51:22),意味着可憎的死亡。就因为耶稣举了这杯,我们才有机会举救恩之杯(诗116:13)。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12】“千夫长”为一千士兵的统领,此人应是率领“那队兵”的军官。──《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十八12~27】耶稣被捆绑以后,先被带到了亚那面前。那是因为他家可能就位于客西马尼和该亚法家的途中(24节)。在这儿受审问时,耶稣始终坚持了坚决的态度;相反,不远千里跟着耶稣而来的彼得(太26:58)却胆怯地三次否认耶稣,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太26:69-75;可14:66-72,路22:54-62)。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12∼28】犹太人算日子的方法是,从晚上算起到次日晚上作为一天。所以逾越节的晚餐是逾越节那一天的开始。他们吃了晚餐之后,出了城到橄榄山半山腰的客西马尼园去祷告。而第十四章到第十六章的临别赠言,是在晚餐之后到被捉拿之间说的。这样看来,耶稣被捉拿的时候,已经夜深了,可能接近半夜,所以门徒们甚是困倦,甚至睡着了(太二十六40,43,45;可十四37,40∼41)。然而他们就在半夜到早晨之间,短短几个小时内,一共作了三次宗教的审讯。一次是在前任大祭司亚那处,亚那就是现任大祭司该亚法的岳父;另一次是现任大祭司该亚法的审讯;最后又受犹太公会的审讯(参照太二十六59;可十四55,十五1;路二十二66∼71)。他们虽然查不出任何的罪证,却硬着心肠,定祂死罪。
“我们没有杀人的权柄”(约十八31),这一句话把他们想杀人的企图表露无遗。他们没有杀人的权柄,所以他们就逼不想杀人的彼拉多,要判耶稣死刑。若是有权柄,他们早就自己杀了。他们受了撒但的迷惑和蛊动,弃绝,杀害那生命的主(徒三13∼15)。但他们的愚蠢行动,反而成全了神的旨意。── 黄共明《约翰福音要义》 【约十八13】亚那和该亚法都是大祭司,他们之间的关系看《路加》三2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本年作大祭司: 这并非表示当时的大祭司职任,只是一年制,而是表示该亚法在耶稣被钉在十字架“那年”任大祭司。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15】大祭司所认识的那个门徒,很可能就是二十2说的“耶稣所爱的那个门徒”,也就是写本书的使徒约翰自己(二十一20,24)。据传统说,约翰帮父亲西庇太捕鱼时,送鱼到过大祭司的院子,所以那里的人认识他,能让他带彼得进去。──《启导本圣经注释》 还有一个门徒: 推测是亚利马太人约瑟(19:38)或是尼哥底母(3:1-15;7:50-52;19:39)。但从没有公开姓名这一点来看,与其他的情况一样(1:35,37;13:23,25;19:26,27;20:2-8;21:7,20-24)把他视为门徒更为恰当。他与大祭司有亲戚关系,所以可以进入审问和处刑场所(19:26)。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17】看门使女的提问可翻译为“你不会是这人(耶稣)的门徒之一吧?”,这种提问诱导出了“当然不是”的回答。在这里彼得很容易就跌倒了。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18】因为天冷: 在凌晨的寒气中,耶稣冰凉的身体受到无情地鞭打,这是多么痛苦的事呀!(19:1)。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19】亚那比耶稣的教训更“关心”耶稣门徒的处境。他可能担心耶稣的门徒会引发出更大的骚乱。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20~21】直到最后一刻,耶稣仍然想着门徒(8,9节)。同时他对自己的教训和事工做了大胆的辩证。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22】用手掌打他: 希腊语指用木棍打人,后来指打耳光。对犹太人而言,打耳光是破坏神形象的行为,所以几乎被视为禁忌。从中可以看出耶稣挨耳光是受多么大的侮辱。可能本节与19:3;可14:65成就了对赛50:6预言。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24】认为该亚法家与亚那家中间隔着一个庭院而相临,这一见解较为恰当。这个见解试图说明,符类福音把彼得否认耶稣场所各安排在该亚法家和亚那家(太27:57,58),这是与本书之间的差异。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25】问彼得的人可能是生起炭火也在烤火的仆人和差役(18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马太说,彼得的第二次否认耶稣是“发誓”不承认(太26:72),彼得绝对不遗弃耶稣的誓言完全破灭了。──《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26~27】彼得最后否认耶稣时,甚至诅咒了耶稣(太26:74)。从他的三次否认行为,我们可以知道,只挂在嘴上的,冲动的誓约多么轻易就被外界的压力所破灭。如果我们像彼得那样怕人,那么如何证明对耶稣的忠心。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28】衙门指彼拉多设在耶路撒冷的行宫,也是罗马政府的行政机关和兵营所在。因为是外邦人的地方,犹太人若进去,染了不洁便不能守逾越节,所以他们不进去 。──《启导本圣经注释》 这部分是彼拉多审问耶稣的场面。根据符类福音的记录希律也审问过耶稣,对此请参照太27:1-26的讲解。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28~40】作者省略了该亚法审问耶稣的场面(太26:57-68),直接叙述了耶稣的十字架处刑。这里说明了彼拉多试图放走耶稣的努力(19:1-16)。这里作者至少有三个意图:①耶稣的无罪;②犹太人的顽固;③通过刻画彼拉多想救耶稣的努力,引出外邦读者。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29~30】犹太人的诉讼是一种伪证。耶稣生前只行了“善事”(徒10:38),但他被犹太人视为“罪犯”(赛53:12)。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29∼36】这样控告固然是无理,接下这样控告的政治领袖也是一样的无理。人对神的憎恶是不必讲理由的,正因着人对神存这样的心思,人就已经落在神的定罪下。 犹太人是以空洞的政治罪名控告主,盼望借着罗马的政权力量置耶稣于死地,彼拉多也就以政治作题目去审问主。“耶稣回答说,我的国不属这世界,我的国若属这世界,我的臣仆必要争战,使我不至于被交给犹太人。只是我的国不属这世界”(36)。罗马人很重视他们的帝国威荣,但是主说这些话,明确的表明属地的国并不在祂的范围内,也不接受祂的管治,祂的国是属天的,祂的国的原则与内容都是属天的,属地的国在主的眼中是太低下了,因为属地的国并不是建立在真理之上。──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约十八31】犹太公会镇司法审讯时无裁定生死的权力(可十四55注),所以犹太人说他们没有杀人的权柄。耶稣的控罪是祂“自承为犹太人的王”(33节),。这是死罪,所以把祂交给彼拉多处理。要是定罪,依罗马刑罚须上十字架。这就应验了耶稣自己说的祂要被“举起来”的话 (参三14;八28;十二32)。──《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十八31~32】从行淫女人的事件(8:2-11)和司提反殉教(徒7:54-68)来看,罗马当局默认了。犹太人选择的最残酷的十字架之刑(19:6),这是耶稣公开事工初期,就已暗示的救赎史性的死亡形态(3:14;8:28;12:32-34)。在这里成就了旧约的预言。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33】彼拉多的第一个提问就是想确认耶稣是否真的反对罗马(路23:2)。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34~36】符类福音书中耶稣立刻回答说“你的话对”(太27:11),但在这里耶稣庄重地说明了自己超凡的权威。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35】彼拉多避开了耶稣要他解释甚么叫做“王”的问题。他不愿负这个责任,转而问耶稣,究竟祂作了甚么事,以致犹太人要控告祂 。──《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十八36】耶稣的回答,说明了祂为甚么在被捕时不许门徒用武力抵抗 。──《启导本圣经注释》 【约十八37】「彼拉多就对他说:“这样,你是王吗?”耶稣回答说:“你说我是王,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 主是以真理来管治全地的,真理就是主自己,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真相,所以真理就是从永远到永远真实的事。真理是不会改变的,真理是没有不义的成分的,真理又是存到永远的。罗马帝国虽是强盛,罗马也有一个时期称得上是政治开明的,但是在真理的对照下,罗马所有可夸的事物,都成了微不足道,地上的邦国都是一样,在真理的主面前是毫无可夸的。彼拉多所执行的罗马法律,在主面前所显出的,只是有权力而没有真理,这实在是属地的国的真实写照。──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耶稣的回答包括了对控罪的否认和承认。祂否认祂是犹太人心目中属世界的政治意义上的王(“你说我是王”),但承认祂是不属这世界的和平的君,祂乃“为此而生,…给真理作见证。”祂完全未涉政治,只是为传扬真理来到世间。──《启导本圣经注释》 这样你是王吗: 这句话可解释为两种意思,“你的国家不属于世界,那么你就不是政治的王?”或是“那么,你是其他王国的王”。 你说我是王: 这是耶稣肯定的回答。如同符类福音(太27:11)那样,只是单纯地承认彼拉多审问。在本书中,很多处都能找到这个回答,也就是“我是……”(6:35;8:12;10:11;11:25;14:6)形式的宣言。为给真理作见证: 耶稣的一生是见证真理的一生,(1:14),而且他的人格是对真理的启示(14:6)。接受耶稣的真理,就是从罪恶的世界中得到解放,并且享受真理之王国的自由。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38】 彼拉多从耶稣的证供里查不出祂犯有政治叛乱罪;犹太人捕祂时,根本未作任何抵抗(36节)。他宣布查不出耶稣有罪。──《启导本圣经注释》 真理是什么呢: 慕迪(D.L Moody)曾介绍过有关这句话的拉丁语语言游戏。即把本节“Quid est veritas?”适当地改变一下就是“Est vir, gui adest”(那就是在你面前的那个人),即耶稣就是真理(14:6)。 我查不出他有什么罪来: 拥有公义之律法的犹太人将无罪的耶稣定为“行恶者”(30节),(徒2:23)彼拉多却宣布了他的无罪。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38∼40】这完全是个毫无道理的处置,一个没有罪的人,怎么可以当作罪犯一样呢?怎么可以用他去交换一个犯了该死的罪的强盗呢?在人看来,是完全不合情理的,但是主的遭遇就是这样,不是人要怎样处置祂,而是神要祂作代罪的羔羊,给人看见祂是神的羔羊,是无罪的代替有罪的,叫有罪的因着祂的代替而得了释放。 在神的管理中,主耶稣接受了人无理的对待,却成就了神救赎的方法,显明了神救赎人的事实,也应验了神藉先知所说的预言。“至于祂同世的人,谁想祂受鞭打,从活人之地被剪除,是因我百姓的缘故呢?”(赛五十三8)“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祂却担当多人的罪,又为犯代求”(赛五十三12)。祂实在是作了神的羔羊,背负了世人的罪孽。── 王国显《叫父因儿子得荣耀──约翰福音读经札记》 【约十八39~40】彼拉多应该无条件地释放耶稣,根据节日特许的惯例,释放无罪的耶稣要么释放凶恶的强盗巴拉巴。于是耶稣成为比杀人犯巴拉巴(可15:7)更为凶暴的犯人。 ──《圣经精读本》 【约十八40】“强盗”(希腊原文())含有革命分子与乱党的意思。《马可》书记载,巴拉巴曾参与叛乱,杀过人(可十五7)。──《启导本圣经注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