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路加福音第十九章拾穗

 

【路十九1~10四福音书中只有本书记载耶稣施救恩给撒该的事件。要特别注意第10,是路加福音的钥节,明确指出耶稣降世的目的(5:32;6:39),他为了救赎罪人而来。耶稣接待撒该并赐救恩,也是他救赎事工的一环。此外从本事件中也发现几个重要事实:①福音本身具有感化众人心灵的力量(3,4);②在世上应该迅速地见证福音(5);③福音是人真正的喜乐源泉(6);④接受福音的人,生命和生活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圣经精读本》

 

【路十九2撒该是税吏长,统管耶利哥城的一切税务。可是他替罗马人收税,为犹太人看不起。──《启导本圣经注释》

         撒该:撒该意即“义人”或“纯洁之人”。税吏长:当时耶利哥是香脂树(balsam tree)的主要产地,从基列进口的香油,通过此地送往巴勒斯坦各地。因此耶利哥有征收关税的税关。撒该是税吏的最高负责人,暗示他可能利用不正当手段积蓄了庞大的财富。 ──《圣经精读本》

         “税吏”。他们是替罗马人收税的人,名声极坏,因为课税制度公然被滥用,而敲诈也是常有的事。“税吏长”的职位表示撒该负责耶利哥城【路十切的税收,有其它税吏从属于他。──《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3~4撒该一心想见耶稣而不怕艰难、不顾羞耻、克服困难,这与患十二年血漏病的女人(8:43,44)相似。结果他不仅见到耶稣,而且得到救恩。我们确信,用心灵和诚实寻求神的人,必能得见神(29:13)。撒该如此渴望见到耶稣,原因有多种假设,其中之一是他虽极为富有,却受同胞的轻蔑,内心没有平安。听到有关耶稣的消息,他切盼从耶稣得到解决办法。从此可以认识到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惟有从神那里才能找到最终的解决方法。离弃神之人的生活,一切只能是虚空(1:2,3) ──《圣经精读本》

 

【路十九4桑树:本节的桑树,不同于17:6的桑树,是一种无花果树,树枝向外大大伸展、下垂,较易攀爬。 ──《圣经精读本》

         “桑树”可长至三十至四十英尺(912米)高。──《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5留意耶稣对撒该说的话:“我必住在你家里”,表明神主动寻找象撒该一样的人,这也是耶稣地上事工的目的(10)。对路加而言,“今天”这词具有特别意义,意味着天国和救赎已经临到(9;2:11;5:26;12:28;13:32,33;22:34,61;23:43)。耶稣对撒该说:“今天必住在你家里”,是宣告对撒该和他的家庭施行救赎恩典。 ──《圣经精读本》

 

【路十九8犹太人的律法规定:偷窃羊的要还四倍(出二十二1);罗马法律也要求偷窃犯偿还四倍。撒该答允做到比法律要求更进一步:他若讹诈过谁、对谁不公平,都愿意还四倍。这是发自改变了的内心的感恩 ──《启导本圣经注释》

         撒该的态度与青年财主官员(18:18-23)截然不同。财主官员是因着渴慕永生而来到耶稣面前,当听到耶稣让他变卖所有财产,并分给穷人,就甚忧愁地回去了。而撒该说若欺诈了谁,就还他四倍,撒该把自己当作是盗贼(22:1),表明他在神面前彻底认罪悔改。从此可以明白,心里真正接待神的人,必结出悔改的果子(3:8,9)。因此要常常省察自己是否忠实地结出信仰的果实。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来自神的认可:“你也是亚伯拉罕的子孙”(9) ──《圣经精读本》

         撒该宣布他从那时起打算要做的事,因为他的生命已经被基督改变了。──《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9救恩临到一切相信的人,不问他的社会地位。犹太人认为亚伯拉罕的后裔而又遵守律法的才是“亚伯拉罕的子孙”,这是对旧约教训的误解。真正的亚伯拉罕的子孙是具有亚伯拉罕的信心,又结出信心果子的人(罗四16)。撒该欢欢喜喜接受了天国的信息和神的救恩,他是真正的亚伯拉罕的子孙。──《启导本圣经注释》

         亚伯拉罕的子孙(13:16) ──《圣经精读本》

 

【路十九10(15:3-7) ──《圣经精读本》

         主到世上来的目的。──《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11犹太人普遍认为弥赛亚的属世的政权会在耶路撒冷出现(徒一6)。耶稣此时正要上耶路撒冷。为了纠正门徒以为神的国就要实现的错误看法,祂讲了这个比喻。耶稣要先“往远方”,得国回来后(十九12),才显出祂的王权,然后按各人忠心的程度赏赐各人(17节)。信祂的人应耐心等候,为主尽忠。──《启导本圣经注释》

         众人听到耶稣对撒该说,“今天救恩到了这家”(9),可能就认为耶稣进耶路撒冷后,必拯救在罗马统治下呻吟的以色列百姓,并建立弥赛亚王国(21:6-11)。但事实上,神国的成就并非如他们所想,而是通过耶稣十字架上的苦难和耶稣的再来最终成就。耶稣讲此比喻是为了明确表明这一事实(17:20,21)<1:15,神国的概念> ──《圣经精读本》

         门徒仍不明白他们为何不应该期待弥赛亚国度实时的政治得胜(和不用透过十字架来成就)。──《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11~27“十锭银子的比喻”,与太25:14-30“恩赐的比喻”相似,但主题不同。“恩赐的比喻”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人从神得到的恩赐,照神的旨意行事为人;“十锭银子的比喻”强调的是犹太人错误的天国观,神的国不是他们所想的那样立刻成就。

此外,内容上也有许多差异,归纳如下:

在比喻中,可以发现与耶稣的再临有关的几项重要事实:①耶稣受自己百姓的排斥(14),但将来却要以王的身份再临,并审判这世界(15);②耶稣的升天和再临之间存在一段间隔(13);③这期间信徒应该诚实地遵行耶稣所赋予的传福音使命(13);④耶稣再临时,忠心的仆人都将得到奖赏,反之会受到审判(16-26;25:30) ──《圣经精读本》

 

【路十九11~27交银与十仆的比喻要义解法如何?】

答:耶稣讲了这个比喻,和马太福音廿五章14-30节,按才干受职任的比喻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所解释的真理却是一致的(参四五题),为要教训信徒对主忠心,殷勤作工,忍耐等候,直到主再来的时候交账,好得报偿,其要义解法如下:

①比喻中的人物(路十九12-14)——有一个贵胄往远方去——表示主耶稣升天去(可十六1920,徒一9-11)。要得国回来——这国表示天国,得国回来,表示耶稣二次降临再来,本已经得了国(太廿八18,弗一19-23,彼前三22),还是等候,因为外邦人的数目还没有满(罗十一25,启十九7,徒三21)。便叫了他的十个仆人来,给他们十锭银子——表示叫了主的十个门徒,将家业交给他们(锭原文作弥拿 maneh,等于中国十两)。他本国的人却恨他……说,我们不愿意这个人作我的王——就是以色列人不接待主,恨祂,弃绝祂,不愿意祂来作王(约一11,徒三13-15,约十五2324),他们成为王的仇敌(路十九27)。

②良善忠心的仆人(路十九14-192426,参十二42-44)——主是交给十个门徒十锭银子,他们各人所得的本钱相同,去作生意,头一个赚了十锭,第二个赚了五锭,意思是二人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恩赐,尽心竭力,忠心于主所托付的圣事,去把握机会为主作了善工,得人归主,结了属灵的果子(约九4,林前十五58,腓一6,提前三1,约十五8)。到主再来的时候,要知道他们的成就如何,把所领受的到主面前交账(路十六2),主称赞他们是良善而又忠心的仆人,头一个人可以有权柄管十座城,第二个人管五座城,这意思是将来的工作受审判时,主要照着他们工作多少得报赏(罗十四12,林后五10)。

③懒惰恶的仆人(路十九20-26,参十二45-48)——他将主所交的一锭银子包在手巾里存着,意思是没有为主生利,没有把握机会,按照他自己的本能和恩赐,去忠心为主作工,完成主所托付的圣事,一无结出属灵的果子,到主再来的时候,要他交账,他原是害怕知道,主的严厉,被主称他为恶仆,要定他为罪,并且「夺过他这一锭来,给那有十锭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意思是他不肯将这一锭银子为主运用,日久在他手中便失去价值,成为无用之物,对那决心尽力善用的仆人,还要将更多特别的恩赐加给他,对这懒惰的仆人,非但不能增加他的恩赐,连他原先所有的也要失去了。——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路十九12~14以历史事件为根据的比喻,教导我们耶稣再来时将带着审判世界的王权。大希律临死前,把王权分给三个儿子:安提帕、腓力、亚基老,这种分割应得到当时统治犹大的罗马政府的许可。因此分得犹大地的亚基老(3:1,地图),亲赴罗马要得到罗马皇帝的允准。但犹太百姓为了反对他作王,另派使节团去罗马,阻止行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同样,耶稣也受到自己百姓的排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23:1-49),但他却忍耐所有的苦难,复活、升天、将在众天使的护卫中,以万王之王的荣耀形象降临在这个世界(21:27;24:30,31) ──《圣经精读本》

 

【路十九13一“锭”银子,原文是一“弥拿”(mina),即当时的 一百个“银圆”。一个银圆是工人一天的工资(十五8)。──《启导本圣经注释》

         “十锭银子”。“锭”原文作弥拿,是一种货币的标准单位,价值为一百德拉克玛或得拿利(约三个月的工资)。留意每个仆人都获得相同的数目(与按才干受责任的比喻不同;太二五15)。银子代表各人平等的机会;才干却是神给予每个人不同的恩赐。──《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15~26耶稣再来之前,生活在地上的信徒当尽的义务,及轻看这义务的人将受的惩罚。在内容上与马太的“才干的比喻”几乎相同,请参照太25:14-30 ──《圣经精读本》

 

【路十九23“利”。正常的利息,不是额外的利息;即不是高利贷。──《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26 参八18;《马太》十三12,《马可》四25注。为自己和他人灵性上的得着而努力的人,必可越来越有;忽略不理神的救恩的人,只有灭亡,连已有的也要丧失  ──《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十九28~44受难周的第一天,耶稣进耶路撒冷。这事件的意义:①犹太人认为,旧约所预言的弥赛亚,犹太人的王耶稣将带给他们政治上的解放;②但耶稣进耶路撒冷告诉人们自己是谦卑温柔的和平之王,他进耶路撒冷的目的是借着十字架之死,成就人类救赎事工(9:51)。──《圣经精读本》

 

【路十九28~56耶稣受十字架苦难之前,最后一周的生活记录。有关此事件的意义,请参照太21:1-27:66的注释。 ──《圣经精读本》

 

【路十九29关于橄榄山和伯法其与伯大尼,请看《马可》十一1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十九30“驴驹”是幼小的公驴,请参《马太》二十一2,及《马可》十一2注解。──《启导本圣经注释》

         “伯法其”。参看马太福音二十【路十章1节的脚注。──《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30耶稣在棕枝主日进耶路撒冷,究竟有多少驴子参与其事?一只或两只?】

     关于耶稣进耶路撒冷一事,马太二十一2提及有两只驴,是母驴和它的驴驹。但马可十一2及路加十九30的平行经文,就只提及那只驴驹,却没有记载母驴。三段经文并非互相矛盾;因为三卷福音书都指出,耶稣是骑着一只未曾被人骑过的驴驹(Polos)进耶路撒冷;因此,问题只在于那只母驴。马太二十一5引述了先知撒迦利亚书九9,指出基督的象征性行动应验了撒迦利亚的预言,后者记载:「谦谦和和的骑着驴(hamor),就是骑着驴('a-tono-t)的驹子('ayir)。」马太继续指出,当耶稣骑在驴驹上时,那母驴走在前头(7节)。

将母驴也包括入这段经文内,有何用意呢?只要稍为思量,也知道个中原因了。一只驴驹从未被人骑过(这样才符合象征意义),那么,在它心理或情感上,必定仍然依赖母亲;纵使在那时候,它已完全戒了奶。因此,要使驴驹驯服,最好就是由母驴领路,走入耶路撒冷城。虽然驴驹从未被人骑过,亦未有接受训练沿着路面行走,若母亲走在前面,它必定会跟随。

    撒迦利亚书亦没有指明在胜利进城的那一刻,是由母驴担任有象征意义的角色,先知只不过是为符合诗体的平行句法,而指驴驹为「驴的驹子」。无论如何,马太亲睹耶稣进城(马可及路加却没有这经历),知道母驴走在前面,领驴驹及耶稣进城。故此,马太与另外两卷符类福音是没有冲突的;上述记载更肯定了马太是当日情境的目击者。──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路十九33~35;太十九7耶稣进耶路撒冷是骑母驴呢?还是骑驴驹呢?还是更番的两只驴都骑过呢?】

    路加只提到一只驴,我们相信主耶稣是骑在那一只“后来没有人骑过的”小毛驴之上。可是马太福音的口气乃是,他们“牵了驴和驴驹来……耶稣就骑上”,似乎他一个人骑两只驴。马太也引用撒迦利亚书九章9节的话说:“你的王……骑着驴,就是骑着驴驹子”。“就是”二字,不论在希伯来文或是希腊文都可能译成“也”字。那就是说:主耶稣骑着驴,“也”骑着驴驹子。因此,有解经家认为,主耶稣是更番的骑两只驴,使母驴与驴驹都有机会分享主的荣耀,同时也有机会互相休息一下。母驴又预表老年传道人,驴驹可预表青年传道人,均应有机会被主使用。――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路十九38 耶稣进圣城事,请看《马太》二十一19注。──《启导本圣经注释》

         这个源自诗篇【路十百【路十十八篇26节的诗句是朝圣者前往耶路撒冷途中所唱的颂歌。──《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40耶稣原来禁止人传扬祂就是那大家盼望的弥赛亚(九21);现在可以了 ,祂就要因祂是弥赛亚而被钉。人若看不出这一天的重要,石头也会发出声音来欢呼(参哈二11)。──《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十九41「耶稣快到耶路撒冷,看见城,就为它哀哭,」

    哀哭这词不仅是指眼泪滚滚落下祂的脸颊,而且是暗示祂的胸膛上下起伏,因忧愁而悲泣。没有一个词比这里所用的哀哭一词更强烈了。──《摩根解经丛书》

 

【路十九41~44记载耶稣进耶路撒冷途中,见城哀恸的情景。从中可以明白:①出自犹太血统的耶稣对同族的衷情;②耶稣为那些至死不悔改、在罪中灭亡的愚昧之人的焦急与怜悯。因为神不愿有一人沉沦,乃愿人人都悔改(彼后3:9)。耶稣在世上流泪哀痛的场面,此外还有两次:怜悯拉撒路而流泪(11:35);在客西玛尼园祷告时(26:36-39),“大声哀哭,流泪祷告、恳求”(5:7) ──《圣经精读本》

 

【路十九43“仇敌”指罗马人。罗马兵在主后70年毁坏了圣城。──《启导本圣经注释》

         “你的仇敌”。主后70年在提多治下的罗马人。──《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45从本节开始,路加所记录的事也都见于《马可》,但记述的方法不同。耶稣从礼拜天进耶路撒冷到礼拜五早晨九点钟被钉十字架,这五天的事在路加笔下不是依日期来叙述,而是用“耶稣在圣殿”(十九45∼二十一38),“耶稣之死”(二十二1∼二十三25)和“耶稣的复活”(二十三26∼二十四53)三个主题,把所发生的事归纳在一起来报导的 ,让我们清楚看见耶稣受死和祂得荣耀的经过;并为下一本书《使徒行传》埋下伏笔 ──《启导本圣经注释》

         “赶出”。参看马可福音十【路十章15节的脚注。这事发生在圣星期的星期【路十,虽然基督开始传道的时候也曾作出相同的行动(约二1216)。──《路加福音雷氏研读本》

 

【路十九4546耶稣洁净圣殿事,请看《马太》二十一12和《马可》十一17注。46节上半引自《以赛亚书》五十六7;后半引自《耶利米书》七11。这些人在圣殿里卖的,可能不只是供献祭的牲畜与飞禽,还包括油、酒等商品。供应献祭所需本是好事,但这些买卖人在兑换献祭用的犹太钱币率上和物品的取价上,十分贪婪,剥削献祭的人,把圣殿变成了窃取不应得之财的“贼窝”。──《启导本圣经注释》

耶稣做的事和说的话,是百姓最欢迎的(48节)。──《启导本圣经注释》

 

【路十九45~46耶稣咒诅不结果子的无花果树,究竟发生在圣殿的银钱兑换者被逐之前,抑或之后?】

     根据马太二十一12-17,基督于棕枝主日入耶路撒冷,就直往圣殿,将里面的买卖牛羊者(牛羊用作献祭),兑换钱银者(朝圣者所携带的金钱,需兑换为圣殿库官所接受的钱币)悉数赶出去。路加十九4546的记述则较为简短,指出耶稣进入圣殿后,就赶出在里面做买卖的商人。但马可十一11-19却清楚指出,耶稣赶走殿中商人之事,发生于星期一,而在此事之前,耶稣咒诅一株不结果的无花果树(12-14节)。至于马太福音,在洁净圣殿后才提及咒诅无花果树(二十一18-19);路加甚至没有提及咒诅无花果树这事件。因此,我们只需考虑马太与马可的记载。这两段经文,如何能和谐一致呢?耶稣无论如何不会在连续的两天都洁净圣殿,还说了同一句话:「我的殿必称为祷告的殿」。

    设若我们略读马太福音,以了解其记事的技巧,就会发觉马太的作者有时候会将事情按照其性质排列,而没有严格地依照先后次序;但马可及路加的特色,就是按次序来记事。马太五、六、七章的登山宝训,极可能是耶稣一气呵成的宣讲,那时,群众坐在传统上称为祝福之山的山脚,而那山位于加利利海东岸。其实,山上宝训的某些段落,亦有在其他情况下出现,路加六20-49在平原上的讲论就是其中一个例子;这意味着耶稣在三年传道的过程中,在巴勒斯坦及其邻近区域,常根据同样主题作出讲论。无论如何,马太倾向于将相同主题的材料放在一起,成为合逻辑的一段段经文;在第十三章有关天国的八个比喻中,马太这种倾向是显而易见的。在展开一个主题后,马太总希望一直承接着,直至有关的事件或讲论结束为止。这是马太福音中常见的情况。

    马太及马可均记载,耶稣在棕枝主日入城后,就径往圣殿(太二十一12;可十一11);两卷福音书的作者亦同意,耶稣当中有进入圣殿,四周细看;毫无疑问,耶稣极不满于当时圣殿的环境,商人叫卖之声,此起彼落,一片嘈吵。情况混乱,一如三年前神往圣殿时所看见的;在那次,耶稣拿着绳子当作鞭子,将商人赶出圣殿(约二13-17)。在那一次,耶稣控告他们将神的殿当作买卖的地方(马太与马可所记,耶稣在最后一周内入圣殿,他所引用的是赛五十六7)。

    马可接着记载,在当日(即主日的下午),耶稣并未公然表示自己的不满。他便前往伯大尼,可能是撒拉路、马利亚和马大那里,在他们家中留宿。我们可以肯定,当晚他曾用一部分时间来祈祷,向天父求问,明天应该做什么。到了第二天,即是最后一周的星期一,耶稣带着门徒返回耶路撒冷:途中,他看见一株没有果子的无花果树,使他记起以色列国亦是不结果子的。于是,耶稣以此树作为实物教材,教导门徒一番。

    无花果树只长叶子,却没有结果子的迹象(以巴勒斯坦的气候来说,无花果树当时还未到结果子的季节,但这株无花果树毫无结果子迹象,只是长满了叶)。耶稣便使这树立时枯干(显然是在当天就落叶了),并以此教导门徒凭信心祈祷的能力(因为耶稣是以祈祷来咒诅这棵树),甚至可以成就更伟大的事情,就是将大山投往海里也成(参太二十一20-22;可十一20-25)。

照着事情的先后次序,马可记载耶稣重返耶路撒冷圣殿;耶稣引用旧约圣经的说话:「我的殿必称为万国祷告的殿。」将那些繁喧叫卖的商人、兑换银钱的贩子,全部赶离圣殿(太二十一13;可十一17;路十九46)。至于马太福音,则照着一贯的风格,将星期一发生洁净圣殿一事,附加入星期日周围观察圣殿的过程中。与马太的作风不同,马可依照先后次序来记事。在咒诅无花果树洁净圣殿熟先熟后这方面看来,路加福音没有问题,因为此卷书没有记载无花果树被咒诅这件事。──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路十九45~48受难周的第二天,耶稣洁净圣殿,并在那里教导百姓。与约2:13-22记载的洁净圣殿不同,详细内容请参照太21:12-17;11:15-18;2:13-22,<王上 绪论,单一中央圣所的宗教、社会重要性> ──《圣经精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