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返回本书目录

 

马太福音第十章拾穗

 

【太十1翻作『设立』的这个字,在希腊原文的单字是poiein,意即造成或做成,经常用于委任某人职位的专用字。耶稣好像是一位君王,指派祂的亲信为祂的内阁;祂好像是一位将军,把工作分派给他的部属。服事耶稣基督的工作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经过决定性的指派。一个人如果受到地上君王的差派,担任世上的官职,可能深感荣幸。这么说,接受万王之王的差派,岂不是更为荣幸吗?──《每日研经丛书》

         给他们权柄:在这里我们再一次领悟到耶稣是超越伟人的伟大之神。伟人虽可以深深感化人,从情感上影响他人,但不能如此将自己的权柄与能力赐予他人。根据这一事实,我们知道此时神按需赐能力给信徒,因此当赞美颂扬主名。 ──《圣经精读本》

 

【太十1~4这是特别拣选十二门徒的场面。关于十二门徒的职分请参照徒6:6的“使徒的职分”。 ──《圣经精读本》

 

【太十1~4主那稣十二使徒的名字是否各有意义?是否分为数小队?谁为队长及其它职员?】

    一、主那稣所拣选的十二使徒,每一个人的名字都是有意义的,兹分列如下:

    彼得PETER,*,p吹,石头,已经凿出来的石头,又名西门sIMONvUv,是阿兰语…p》*\聆听。

    彼得是希腊语,外国名字,西门是亚兰语,本国名字。旧约的撒母耳SAMUEL(听神之意),便与这名字的头一半相同。他又称为矶法cEPHASKnQ吨,是亚兰语“石头”。

    彼得又有绰号叫巴约拿,BARJONASBapm恻*意即约拿之子,彼得的父亲名叫约拿,或称为约翰(见第5条约翰)。

    安得烈ANDREW,,A*一吨,英雄,强人,大丈大,他是彼得的弟弟(约一章4041节)。

    雅各]AMES,*x邮吨英译为JAcos,新约英译JAMES,乃是欧洲航海的海员所改称的,可能从意大利语DIACOMO(雅各)的缩短称呼。其余JACKJIMMY等都源出于“雅各”这个名词。希伯来文为    意即抓住。

    雅各是约翰的哥哥,与下面的另一雅各不同。

    约翰JOHN在欧洲有许多不同译法Jo-HANNES,JOANNES(北欧),JEAN(法文),JUAN(西班牙,发音如HUAN)。与旧约的约哈难JOHANAN同意,“耶和华有恩惠”。

     这两弟兄有一绰号叫“半尼其”BOANERGES(可三章17节),原意为雷子,指其个性强烈,“半尼其”音意并译可作“不安而惧”。

    腓力PHILIP爱马者,这腓力与使徒行传六章5节腓利原文同字。

    巴多罗买BARTHOLOMEW,    是亚兰语,意即多罗买之子,多罗买乃希腊假神名。在第九世纪之后,欧洲解经家都相信他就是约翰福音一章的拿但业NATHANAEL,而且揣测他也就是约翰福音二章的新郎。

    多马是亚兰语双生子。

    马太MATTHEW,耶和华的恩赐,马太又称为利未LEVI,意即联合,是希伯来语,他是税吏(太九章9节)。(可二章节14节,称他为亚勒腓的儿子,下面还有一个使徒名叫雅各,也被称为亚勒腓之子,那么,马太与这个雅各是否一对弟兄,值得怀疑。)

    雅各(亚勒腓之子)JAMES

    达太THADDAEUS,怀中之子。英文圣经根据某些古卷译为“称为达太的勒拜”,“勒拜”LEBBAEUS,希文可能是希伯来文“利未”LEVI的希腊文译音名字,而达太则为埃及假神的名字。

   达太又称为犹大,与卖主的犹大同名。路六章16节,称他为雅各的弟兄,就是上面(第九)的雅各。这人在约十四章22节曾问耶稣一个问题。

    11奋锐党的西门,英文sIMON THE CNAANITE,直译为迦南党的西门,但迦南党一字可能是由亚兰文错译而来,亚兰文CANNA,意即“热诚”,因此中文译为“奋锐”,甚合。英文新译则改为ZEALOT

    12卖主的加略人犹大,JUDAS ISCARIOT,赞美。英文称之为“以斯加略犹大”,“以斯加略”译为“加略人”是一种推测,其实根据亚兰语,“以斯加略”是谋杀者”之意。这样,他名称应为“卖主的谋杀者犹大”。

    以上十二使徒中,有两个称为西门,两个雅各,两个犹大。

    二、这十二使徒可能分为三大队,根据马太、马可、路加及使徒行传所排列的次序,我们可以看清楚,每一大队的队长是不改变的,但每一大队的其他三位队员的先后次序有时会改变。

    第一大队队长:西门彼得。

    第二大队队长:腓力。

    第三大队队长:亚勒腓之子雅各。

    此外,马太和约翰可能是书记,腓力可能是总务部长,安得烈可能为交际部长,卖主的犹大则为司库。―― 苏佐扬《新约圣经难题》

 

【太十1~42这段经文整理了耶稣立十二门徒,并差遣他们出去传道时所讲的教训。依据马太编辑法,属第二段讲道(6:6-13;9:1-6)。在第三次加利利事工初期,耶稣差遣十二门徒,这与日后在犹大地差遣70个门徒的事件(路十1-24)相区分。耶稣在公开事工期间,曾亲自带领门徒行走各地,作出以神话语养育门徒的表帅,实施有生命的门徒训练。现在,将门徒直接差遣到传福音现场,收到了:①福音事工的扩张;②同时在现场训练门徒的双重效果。这种派遣门徒的属灵意义同样适用于现今的我们身上。即现今的信徒也是到地极见证主的门徒,应当主动训练门徒。 ──《圣经精读本》

 

【太十2「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

使徒一词只见于马太福音这一节,其它地方他都用十二个(门徒):十一1,二十17,二十六142047等。路加(和保罗)在述圣餐时用使徒,其它福音书和马太一样,只在谈使命时用,故使徒是指那被差遣的──《丁道尔圣经注释》

 

【太十24彼得是盘石的意思;巴多罗买,十成有九成是拿但业;税吏马太,惟有本福音特冠以税吏二字。马太记此,回忆他自己的得救,似乎他是流着泪写的。当译作加略人有人说是以萨迦,以萨迦意是用代广换来的(创三十18)。所以这里可译作买卖的犹大,犹大会作生意,以夫子为货品。加略是犹太的地名,惟有犹大是犹太人,其余十一使徒,都是加利利人。──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5希腊文中用以表达耶稣『命令』祂的人,或『给他们命令』的,是一个很有意味与具启发性的字,就是(paragellein)这个字,在希腊文有四种特别的用法:(一)它是军队中发号施令常用的一个字。耶稣好像是一位将军派遣祂的将官们出发争战,并且在他们临走以前,给他们简短的嘱咐。(二)这是人呼唤朋友来帮助的时候所用的字。耶稣好像是一位具有伟大理想的人,召唤祂的朋友使祂的理想成为事实。(三)这是一位教师或哲学家,把规则与条例给他学生或门徒时所用的字,耶稣好像是一位教师,差祂的学生带祂的教训和祂的信息,进入世界。(四)这是君王发号施令的常用语。耶稣好像是一位君王,派遣祂的大使进入世界,实行祂的命令,并且为祂发言。──《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5~6耶稣将传道地区暂时仅限于犹大地,有以下三种深意:①首先向犹太人彻底传播对弥赛亚的宣告之后,使已受旧约启示的他们起传道事工的中轴作用(1:12,15);②当时的使徒尚未成熟到离开本民族将福音传给其他民族的地步;③指出了福音传播的顺序,如光从近到远一样,先从家庭出发,传播到邻居,民族,以及世界各地(1:6)。撒玛利亚人(王下124,撒玛利亚;约四4) ──《圣经精读本》

 

【太十56耶稣为何吩咐门徒外邦人的路不要走?】

答①耶稣差遣十二个门徒的时候,吩咐他们说,「外邦人的路,你们不要走,撒玛利亚人的城你们不要进,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这里已很明显的告诉我们,当时耶稣命定门徒传道是以犹太人为对象,他们是传天国近了的福音,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张大麻疯的洁净,把鬼赶出去(太十78,参十一题),即连耶稣自己也说,祂奉差遣不过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太十五24),祂所行的事大多是在犹太人中间,可知犹太人称为神的选民特别蒙恩,所以这福音是先传给他们的(路廿四47,徒一8,三26,罗一16),只因这福音被他们弃绝(太十二22-50,徒十三45-49),到了耶稣复活以后,升天的时候,才叫门徒将福音传给太下万国万民听(太廿八1819,可十六15,徒一8,西一23),为基督复活作见证,传扬十字架的救恩(徒一22-36,三1415,四12,五29-33,林前二2,十五3414)。

②按撒玛利亚人系盘踞 巴勒斯中部,北邻加利利,南接犹大。这一带的人,其地为古时北国以色列建立都城的所在(王上十六24),后为亚述人所灭亡(722B.C.),将以色列人掳去亚述,而迁移亚述人至撒玛利亚,因此他们与本地剩下的以色列人婚姻杂交,混有以色列人的血统。所以自从尼希米的时代起,撒玛利亚人与犹太人就成为世仇(拉四1-6,尼十三4-9),他们彼此之间没有来往(约四9),撒玛利亚人曾不接待主,而为门徒所恨恶,要把他们用火烧灭之(路九51-54),这样看来,耶稣所以禁止门徒到外邦和撒玛利亚人那里去,大概也有这些其中原因。——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太十5~7这里并不是说,主耶稣不要把天国的福音传给外邦人。这乃是一个先后的次序(参徒十三46和罗一16)。,先是犹太人,后是外邦人。犹太人是神的选民,在福音方面,他们有承受的优先权。到后来,犹太人拒绝了福音,福音便传到外邦人中间。――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太十5~42耶稣赐给即将踏上传道之旅的门徒的教训,它不只局限于十二门徒的传道旅行,也适用于今日我们的门徒生活与传道旅行<28:16-20,门徒的职分>。本文可分成三部分:①传福音的对象只局限于犹太人,与十二使徒的传道旅行直接相关(5-15);②耶稣复活升天后,通过使徒们的受难,福音传到外邦人之中(16-23);③这适用于生活在完全的新约教会时代的一切基督徒,即对今日的我们的教训(24-42)。徒1:8中也非常明确地记录了福音的扩张、展开管道,即犹大——撒玛利亚——地极。 ──《圣经精读本》

 

【太十6「宁可往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里去。」

    以色列在此是包括十二支派在内。为甚么说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因为以色列在某种意义上,在神看来是迷失的。──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7天国近了:(12:28) ──《圣经精读本》

 

【太十8「医治病人,叫死人复活,叫长大麻风的洁净,把鬼赶出去。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

    医治病人……把鬼赶出去,这是来世的权能。白白的舍去,福音属灵的能力是不卖钱的。──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这里所用的『病人』一词颇富于暗示性。它是希腊动词asthenein的一部分,最主要的意思是软弱。asthene{s是希腊文用在软弱方面的标准形容词。当基督临到一个人,祂加强这人软弱的意志,祂支持软弱的反抗罪恶之意志,祂使软弱的膀臂有力量争战,祂坚定软弱的志向。耶稣基督以祂神圣的能力,充满在我们人的软弱之中。──《每日研经丛书》

         你们白白地得来,也要白白地舍去:这句话令使徒们提升自己的态度和本质,并彻底认识到所传的福音与所行的权柄并非属于自己。即匆用神为传福音而赐的权柄满足自己的私欲。此处的“白白地”并不是“毫无价值”之意,而是“不索取代价只是作为礼物”之意。“不要把珍珠丢在猪前”(6)的话语,更加清楚地解释了其意。 ──《圣经精读本》

 

【太十10「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

    在此是多数的。工人与九章的工人同字,但这里是单数的。──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这句话并非意味世界雇用关系中多得少付的劳资关系,也适用于传道者。这一点教训我们主的仆人并非锦衣玉食的贪婪者。所以神作为这些仆人的主人,必供应的,并且信徒亦有义务供养他们。虽然神在这世界上给他们的是最小限度的,但在天国里将以至大至高的来赏赐他们。 ──《圣经精读本》

 

【太十10;可六8耶稣差遣十二个门徒往四处传道时,他们是否带有拐杖?】

    马太十5-6记载,耶稣差遣十二个门徒周游以色列的城乡传福音,宣讲天国降临,并治病赶鬼。接着,耶稣提醒他们应如何预备行装:「腰袋里不要带金银铜钱,行路不要带口袋,不要带两件褂子,也不要带鞋和拐杖,因为工人得饮食,是应当的。」(太十9-10)此外,路加第十章亦记载耶稣差遣七十人周游传道,但那是稍后的事情;至少,路加没有提及「拐杖」。不过,马可六7-9亦有记载耶稣差遣十二个门徒传道,细节与马太的相似。马可六8-9指出:「并已嘱咐他们,行路的时候,不要带(take nothingmeden airosin)食物和口袋,腰袋里也不要带钱,除了拐杖(except a mere staffei me rabdon monon)此外,什么都不要带,只要穿鞋,也不要穿两件褂子。」

马太十章及马可六章都记载基督差遣门徒出外传道时,毋须为此次旅程带多余的装备,孑然一身地展开传道旅程。路加九3的用语有部分与马可六8相似,用同一动词airo(带);但接着就像马太所记的,指出:「不要带拐杖,和口袋,不要带食物,和银子,也不要带两件褂子。」但马太十10最后指出,门徒不用带拐杖作为行装的一部分。马可六8似乎表示,假如门徒跟随耶稣传道之时,已经带拐杖,这时候就毋须将拐杖留下或弃掉。兰格(langeCom-mentary on MarkP56)指出:「门徒可以带拐杖,正如他们往常一样;不过,他们也毋须四处寻觅一条拐杖,以为拐杖是旅行必备的。」兰格接着为此段作结说:「基本的意思是,他们出外时,尽量减少行装,要靠赖旅途上得到供应……从马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出外传道的状况,就是尽量减少累赘。」由此看来,马太与马可这两段经文,实无冲突之处。── 艾基思《新约圣经难题汇编》

 

【太十11「你们无论进哪一城,哪一村,要打听那里谁是好人,就住在他家,直住到走的时候。」

    好人原文意思是配的人,或相当的人──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12要请他的安:依据平行经文(路十5),我们可知道这句问候语是“愿这一家平安”。这反映了常常求神赐真平安的犹太人的意识(25:12),同时也象征着耶稣本身。因为耶稣赐真平安给世上的人(127)<撒下20:9,圣经中的问候方式> ──《圣经精读本》

 

【太十14「凡不接待你们、不听你们话的人,你们离开那家或是那城的时候,就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

    尘土跺下去,意思是拒绝基督的地方,要与他们一点关系也没有。──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把脚上的尘土跺下去:这是法利赛人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外邦人的村子后,出来时所作的象征性动作。这表明除掉在宗教上被定罪的外邦人的影响力,同时也表明自己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然而,现在耶稣却反利用这种行为,以他们的方法告诉他们不接受福音的人与福音的救恩没有任何关系(13:51) ──《圣经精读本》

 

【太十16「“我差你们去,如同羊进入狼群,所以你们要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

    在原文前面有看哪。主在这里不是单说蛇,也是说鸽子。主没有说像蛇,乃是说要灵巧像蛇;意思是不必去惹人无谓之气,来讨亏吃;驯良,意即无害。这里的意思是,在坏人中要灵巧,免吃无谓之亏;但也不给人亏吃,自己上算。──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你们要灵巧象蛇,驯良象鸽子:灵巧象蛇”是在古代中东几个文化圈中常用来表示“慎重且有分辨力”的俗语。但是若“灵巧”中缺乏纯朴,就易堕落为狡猾。因此使徒们不仅要灵巧,也要驯良。另一方面没有灵巧的“驯良”易转化为无知或愚蠢。如羊一般的耶稣的门徒,在狼群中完成使命时,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则必须得灵巧,同时若不想过于机灵或自私,则必须如鸽子般驯良。事实上要协调这两方面颇费一些精力,但耶稣的教训中很多地方都要求作到这一点。 ──《圣经精读本》

 

【太十17要防备人:福音书中的“人”多指不认识神或与神敌对的人(8:27;32)。即指那些不能分辨神道的人,因此告诫使徒要防备他们。公会:此处的公会是指与地方会堂有一定关系的下级法院,审判较小的诉讼案件,若判有罪,就实行笞刑<25:1-3,圣经中的刑罚种类> ──《圣经精读本》

 

【太十18侯指当时的罗马帝国直接派遣到各殖民地的地方行政、司法、军事长官。< 绪论,罗马行政及军队制度>君王指在罗马帝国的认可下,得到传统统治的地方土豪势力。若17节主要指来自民间的教权主义,及文化上的逼迫,18节则基于权势的政治性逼迫。 ──《圣经精读本》

 

【太十19~20这并非指圣徒像被鬼附的人,失去自我意识,成为被圣灵操纵的机器,而是指圣经要赐他们灵感与智慧的应许。事实上,纵观教会2000年历史,就明白教会之所以如此复兴,并非靠着人的力量,乃是因着圣灵借着圣徒所彰显的能力。因此真正的圣徒和主的仆人应作到以下两点:①即使处于逆境之中也当靠着话语,不惧怕;②明白复兴乃是靠着神的话语,从而不将复兴之功归于自己。 ──《圣经精读本》

 

【太十22「并且你们要为我的名被众人恨恶,惟有忍耐到底的必然得救。」

    “得救”在此可以说是被拯救,脱离恶人,亦可说是指国度时的得救──在千禧年的赏赐;这里多半是指得赏赐说的。──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23「有人在这城里逼迫你们,就逃到那城里去。我实在告诉你们,以色列的城邑你们还没有走遍,人子就到了。」

    是基督徒受逼迫时的原则,是逃不是反抗。人子就到了,在原文是。此节如果是指当时门徒还未走遍以色列的城邑,人子就来了,就说不过去,因为在根本上,当时十二门徒去传福音,并未如此受人逼迫,还有许多人跟从他们。所以在历史看来,这事并未应验。这里的光景与马太福音二十四章比较看起来很像,所以应是指大灾难时期说的。──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23主耶稣在这里,讲到基督徒将来会在世界上,为着主的道而遭受到种种的逼迫,从这里逃到那里,但是祂安慰我们说,祂将很快就要再来的。―― 何晓东《新约圣经难题探讨》

         以色列的……人子就到了:这是圣经中的难解经文之一。综合几种观点,这节经文不同于230;25:31;26:64,是耶稣作为审判者第一次登场,即对拒绝福音的犹太人的审判,A.D.70年左右发生了耶路撒冷和其圣殿完全被毁坏的事件。耶稣虽然一次性地审判了犹太人抵挡福音,但并不是完全灭绝他们。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可参照罗9:6;11:1 ──《圣经精读本》

 

【太十24「学生不能高过先生,仆人不能高过主人。」

    是有专指的,是指受苦说的。──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24~25即使学生的知识高过老师,学生仍是学生。明确学生与教师关系的就是师生之间的秩序,这也是学生当从的道理。耶稣之所以说这些话是为了让门徒们认识到身为老师的耶稣也受到了被称为别西卜的凌辱与逼迫,身为门徒的他们当下悲壮的决心面对更大的逼迫。 ──《圣经精读本》

 

【太十25「学生和先生一样,仆人和主人一样,也就罢了。人既骂家主是别西卜,何况他的家人呢?”」

    别西卜有二意:(一)苍蝇;(二)房子。西卜是王或主。换言之,别西卜就是苍蝇的王,房子的王或鬼附在人身,把人当作房子,霸占人的身子作屋子的王。主是苍蝇的王,也就说我们是疯子。家主,原文是二字,即这家的主人。──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26他们无所惧怕,因为隐藏的事无不显露,暗中所作的事,终究会给人知晓。这意思是说:真理终必得胜。拉丁的格言说:『真理是伟大的,真理是永恒的。』英皇詹姆斯六世威胁梅尔维里(Andrew Melrille),要把他绞死或放逐。梅尔维里回答说:『你不能绞死或放逐真理。』当基督徒在受苦,牺牲,甚至为他的信仰殉难的时候,他一定要记得,真相大白的一日终必来到,逼迫者的权势,与基督徒的英勇勇迹,终必显出它们的真实价值,各人必要得着真实的报偿。──《每日研经丛书》

 

【太十26~27这些经文带有特别浓厚的末世论性预言教训的色彩。即因为人都听不明白,就要误解,所以只告诉你,但等到我死而复活后明白了这一切,也能公开地彻底地传扬福音。从这节经文我们认识到我们背负着在光明之处勇敢宣扬福音的时代使命。 ──《圣经精读本》

 

【太十28「那杀身体不能杀灵魂的,不要怕他们;惟有能把身体和灵魂都灭在地狱里的,正要怕他。」

    灵魂,原文只有字,杀身体不能杀魂的是撒但所使用的人。撒但最厉害的一点,也只能杀人的身体。杀魂,就是叫人无所享受;,或作败坏,是指在国度时受刑罚,不是指灭亡。不要怕他们,和二十六节的不要怕他们一样。──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28~31耶稣在前面(24,25)已经向门徒们预告传福音的使命必然伴随逼迫<315,神的仆人与逼迫>。这部分涉及到对那些逼迫的解决方法:①耶稣并没有要求门徒当拥有超自然的特殊能力,从而一举击灭逼迫者;②也没有要求门徒应以大无畏的悲剧性勇气坚持自己,直面死亡;③反而教导他们传道当忍耐到底,即使因迎面而来的逼迫而产生本能的恐惧,深信应许永恒祝福我们的神,必掌管人生的一切。因此当以信仰理性来克服一切困难。 ──《圣经精读本》

 

【太十29「两个麻雀不是卖一分银子吗?若是你们的父不许,一个也不能掉在地上。」

    一分,译得很准,意思是最便宜的。天父不许,与若不是天父许可有别。不许是因别的方面──人或鬼加害,神在旁边不许。许可是自动的,似乎是神主动的。──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32~33认与不认:可以在以下两方面成为衡量圣徒是否拥有信仰的标准:①这可能成为与生死有关的逼迫的关键;②“认”并非出于一时冲动的“认”,而是根据信仰的属性,应该在整个生活中具体地实践出来。前者正如无数宣教士所展现,通过决定性信仰的公开承认,带来了殉道者个人的祝福与教会的复兴。后者即使是不处于穷途末路的危机中,适用于所有圣徒。就是说“认”并不止于口头上的认(21-33)。事实上连彼得也曾先后三次否认耶稣,但最终还是悔改在整个生活中活出承认耶稣的人生,从而成就了信仰的成功(26:69-75) ──《圣经精读本》

 

【太十34「“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

    这里的刀兵,原文是一把刀,和路加福音二章三十五节被刀刺透的意思相同,特别是指情感方面说的。太平与和好、平安、和谐、和平是一样的意思。──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34~36耶稣来为何叫地上动刀兵?叫父子生疏?】

答:耶稣说:「你们不要想我来,是叫地上太平,我来并不是叫地上太平,乃是叫地上动刀兵,因为我来,是叫人与父亲生疏,女人与母亲生疏,媳妇与婆婆生疏,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太十34-36,在路十二51-53,弥七6),这一段圣经初看起来,令人难以了解。有人以为耶稣来是和平之君王,应给地上带来和平,为何反而带来战争呢?但我们考查原文意是「我来给地上一把刀,(μαχαιραυ),没有「兵」字,如英文圣经所译 I came not to send peace , but a sword(太十34),这种所说的「刀」Sword和希伯来书四12节的「剑」是同一个字,吕振中译作「带刀剑」(太十34,路二35),两种字意都有了,照以弗所书六章十七节说,「圣灵的宝剑就是神的道」就是主的话,主要将祂的话在地上显明出来,就是要把祂的真道赐给人,人因着信服真道而跟从主,可能就要和不信的人生疏了(太十35,吕振中译作割绝,英译Against),信的人有主作主,过分别为圣的生活,走天国的道路,作神的儿女,不信的人以魔鬼作主,在罪恶的领域里生活,走世界的道路,受魔鬼的辖制,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二者之间就起了纷争(路十二5152,吕振中译作分裂,参约七43,九16),明乎此,在一个家庭中,若有信与不信的人,即因为了信仰不同,道路不一,生活样式有分别,而要彼此生疏,起了纷争,所以说人的仇敌就是自己家里的人了(太十362122.刀兵,生疏——新译本作刀剑,分裂)。」——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太十34~38谈论纷争而非太平的34,赞许家庭的分裂而非和睦的35-37,强调痛苦而非平安的38,不称颂生命只高歌死亡的39,乍一看这些与经文中的普遍真理相矛盾。但这只是通过反论的形式强调无论何时,跟随主的门徒职分是比任何事情都急切、重要、高尚。就是说圣徒可以为和平,平安,生命和家庭抛头颅,洒热血,但倘若这些成为执行门徒的职分的绊脚石,则就当果断放弃。耶稣通过这样一筹莫展的境况,更加深刻地教训门徒职分的重要性<28:16-20,门徒的职分>──《圣经精读本》

 

【太十39「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将要得着生命。”」

    失丧,原文类乎灭亡得着生命的,是现在;失丧生命,指将来。为我失丧生命的,是现在;得着生命,指将来。既然如此,所以除了时间上的分别以外,在光景情形上是一样的。

    得着,原文与得永生的一样,这句话在别的福音书用字,与得救的一样。生命,原文是得着生命,意思就是在今天叫魂有所享受,有所欢喜快乐,不叫魂有所难受。得着生命既是如此解说,就失丧生命必是一相反的解说;当然就是叫魂无所享受,不喜欢、不快乐,叫你感觉到你的吃亏,就是哥林多前书三章的受亏损。一信徒说,人若不觉得吃亏,则不是吃亏。所以这里说受亏,必是觉得的。所以,失丧的定义是不满足,得着的定义是满足。魂得救的定义根本就和灵得救的定义不同。── 倪柝声《马太福音查经记录》

 

【太十39 得着生命,将要失丧生命何意?】

答:这是耶稣讲到要人背祂十字架,跟从祂,才配作祂的门徒,所要讲得与失的生命问题,是最重要的关键。祂说,「得着生命的,将要失丧生命,为我失丧生命的的,将要得着生命。」这一节经文所说的含有两种不同生命的意义,就是一种自我肉体属血气的生命,一种自神基督属灵的生命,人若因怕跟从主,不肯背十字架为祂受苦,不承认主,想爱惜保全自己肉体的生命,则将失去属灵的生命。相反的,人若甘心为主舍己,从跟主,奔走十字架的道路,肯为主忍受苦难,为祂的道而牺牲这肉体必朽坏的生命,则将要得着那永不朽坏属灵的永生生命(可八53,路九24,十七23,约十二25)。这两种不同的生命,是主给我们在人生信仰道路上一个最重要的启示和勉励,试看我们能否作一个明智的选择。——李道生《新约问题总解》

 

【太十40~42这段经文是差遣使徒之际耶稣教训的结语,也是祝福的部分,从蒙召后去传道的传道者与接受所传之道的被传道者两种立场来理解的:①耶稣对准备随时面对患难与逼迫的门徒们并不是只是说祝福将临到你们,而指出接待你们的必有赏赐,以此坚固了使徒的信心。②耶稣从非传道者的观点应许因传道者所传的并不是他们的学说或能力,归跟结底是传耶稣的名和爱,因此接待传道者就是接待眼所不能见的耶稣,必得“先知所得的赏赐”、“义人所得的赏赐”。同时,天国的祝福不同于有限的世界上的财物,是无限扩展,扩张的,因此本质上是分享和共有的对象。所以圣徒当成为因施与也蒙祝福,因领受也蒙祝福的天国的传道者。从这一观念出发时,传道者才能避免利己的私欲,将一切献给教会,甚至不惜自己的钱财、名誉、时间和生命,成为真正的工人。关于赏赐请参照启22:12中“救赎的赏赐”。 ──《圣经精读本》